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3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分享]全球科学新报道(及时更新中) [复制链接]

11#






研究称行星与地球相撞产生月球 进而诞生生命



 

据英国《每日邮报》10月17日报道,美国华盛顿大学科学家分析登月项目中采集回来的20块月球岩石后发现新的证据,证明月球是一颗火星大小的行星与早期地球相撞后形成的。

 

分析发现,月球岩石含有一种锌同位素,这是数十亿年前大碰撞的标志。与地球或火星岩石相比,月球岩石中锌的含量更低,但这种锌同位素却更多,这很可能是月球形成时发生了整体融化的现象。锌同位素研究支持这种理论,即一颗相当于火星大小的行星与地球发生巨大撞击,从而创造了地月系统。

 

没有月球,地球上可能就不会有生命。月球诞生后,与地球的距离比现在近得多,引发更大潮汐。而这些潮汐对海岸线周围的盐度产生重大影响,进而推动类似原始DNA的生物分子进化。
TOP
12#

科技不断发展,相信会有更多新的发现。


 

王琦峰
浙江省慈溪市龙山镇龙山小学 315311
QQ:151412943
Email:FS00120@163.com   wangqf@zjxxkx.com
TOP
13#






基因测序仪成人类“解密神器”



 

定制型基因诊断          图片来源:昵图网

 

■本报见习记者 王庆

 

神器,网络热词之一,形容特别好用的工具。目前,基因测序仪可谓生命科学的神器,帮助人们越来越快速准确地解开生命的奥秘,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拉登被击毙后,如何确定死者就是其本人?德国暴发大肠杆菌疫情背后的元凶是谁?怎样为不同患者有针对性地治疗?这些看似不相干的问题,基因测序仪都可以帮助人们找到答案。

 

据透露,生物产业“十二五”规划中,基因测序产业将是重点领域。然而,在测序仪器方面,我国却乏善可陈,我们或许可以带着上述疑问来看看先进生产商Life Technologies的基因测序仪器应用于某些领域的故事。

 

广泛应用于确定身份

 

拉登也许想过自己会死在美国人手里,这一刻终于还是到来了。

 

就像在电影中一样,美军特种部队幽灵般潜入拉登的藏身之处,并且很快把他堵在了房间内。

 

抵抗很有限,拉登中枪身亡。这一消息轰动了世界。

 

但故事并未就此结束,疑问接踵而至,拉登真的死了吗?或者说,被击毙的真是拉登本人吗?

 

毕竟,拉登多次被传出死讯,却都被证伪。他也一次次被美国特工接近但又屡次成功逃匿。

 

美国政府对舆论作出的反应很迅速,事发后第二天下午,美国总统国土安全与反恐助理布伦南表示,基因检测结果证明“该尸体和拉登本人达到‘99.9%’的匹配率”。

 

做出这一快速反应依靠的正是Life Technologies公司提供的基因测序仪。

 

据Life Technologies公司有关人员介绍,利用测序技术,美军和美国中央情报局首先提取拉登的DNA,然后再将DNA与来自拉登家人的DNA参照样本对比,随即便得出了上述结果。

 

其实,这对于基因测序仪来说不算什么,已经作为一种成熟的技术被广泛应用在警方确定犯罪嫌疑人身份,打击犯罪的日常工作中。

 

找出致命元凶

 

也许你会觉得,上面的内容和普通大众的生活还是比较远。

 

那么,疾病控制和食品安全呢?近些年国人简直谈之色变。

 

即便发达国家也受上述问题困扰。就在去年,德国暴发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

 

患者倒下了,黄瓜随后“躺着中枪”,被认为是带有病菌的“毒黄瓜”,虽然后被证实冤枉,但瓜农的经济损失已然严重。

 

一起“中枪”的,还有中国产的豆芽。造成“误伤”的部分原因是疾控人员一时难以确定疫情背后的元凶到底是什么病菌。

 

这时,科学家们再次掏出了基因测序仪这把枪,事实证明,这一枪打中了目标。

 

据Life Technologies公布的信息显示,该公司使用Ion Personal Genome Machine与德国明斯特大学医院合作进行的基因测序得出的数据有力地表明,一种新混合型致病大肠杆菌菌株是导致德国致命疫情的原因。检测结果表明,典型的基因存在于两种不同类型的大肠杆菌中:肠聚集性大肠杆菌(EAEC)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这些结果有助于了解这种细菌的侵略性并阻止疫情进一步暴发。

 

“快速全基因组测序结果使我们在几天内发现细菌毒力性状的独特组合……使德国经过此次疫情暴发克隆了一种来自不同大肠杆菌致病变型的独特混合类型。”德国明斯特大学医院卫生研究所科学家Alexander Mellmann说。

 

基因测序仪也被用来确诊中国四川省疾病控制中心的第一例甲型 H1N1流感。

 

目前在我国,众多医院的临床实验室已经使用基因测序产品检验乙型肝炎病毒DNA。

 

此外,在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以及今年伦敦奥运会期间,基于基因测序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用于大会的食品安全保障。

 

把医疗带入个体化时代

 

在基因测序仪的帮助下,大众的健康有了更多保障,但总有不幸的人被罕见病瞄上。

 

1996年,一对龙凤胎在Beery一家诞生了。惊喜过后,阴影随即压了过来:两个孩子经常呕吐,并伴有腹部绞痛。

 

直到2001年,罪魁祸首才被发现—— 一种名为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的疾病,并通过服用了小剂量的左旋多巴而缓解了很多症状。

 

但乐观的局面并未一直持续下去。女孩Alexis患上了严重的呼吸问题,男孩Noah的情况也令人担忧。他们又重新求医问药。巧合的是,孩子的父亲正是Life Technologies公司时任首席信息官。随后,在其建议下,基因测序仪这一“神器”再次被“祭出”。

 

当对双胞胎都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并和他们的父母、哥哥进行对比研究之后,研究人员和医生建议做出了针对这两位小患者“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增加补充小剂量五羟色胺药物,并使这对双胞胎回归正常生活。

 

基因测序所带来的个体化医疗正在扩展到常见和多发疾病领域。例如肿瘤,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曾在《肿瘤研究的现状与挑战》的报告中表示,肿瘤实际上是基因组改变的一种疾病,找到分子靶点进行靶向治疗和个体化医疗,癌症的治愈率就会高很多。

 

“如果把肿瘤比作一座冰山,水面上的部分是通过临床诊断等手段可以诊断出来的肿瘤,诊断之后进行治疗。”他指出,“如果我们通过基因测序技术了解水面下的冰床,就能找到分子靶点进行靶向治疗,从而大大提高疾病的疗效。”

 

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副所长于军表示,基因分析是个体化医疗的前提,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在驱动着个体化医疗的进程。

 

今年,台式基因测序仪 Ion Proton在中国推出,完成个人全基因组测序的时间成本下降到一天之内,经济成本下降到了1000美元。

 

基因测序服务距离普通人又近了一步。
TOP
14#






美探测器于银河系核心发现未知质量黑洞



一个双星系统中黑洞吸取其伴星物质的示意图


北京时间10月23日消息,据美国宇航局网站报道,该局所属的“雨燕”探测器近期在银河系核心附近天区探测到一个强烈的高能X射线源。这一爆发是由一个罕见的X射线新星引发的,这说明该区域存在一个此前未知的恒星质量黑洞。

 

雨燕项目首席科学家,美国宇航局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的尼尔·格瑞里(Neil Gehrels)说:“明亮的X射线新星案例是极为罕见的,在一颗探测器的整个工作周期内也不一定能碰到。而这次是雨燕探测器首次发现此类目标。这真的是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在寻找的东西。”

 

所谓X射线新星是一种短寿命的X射线源,它突然出现,迅速达到辐射强度峰值并在随后的几个月内逐渐衰退。这种爆发是由于大量气体突然爆发性地涌向宇宙中的致密天体,比如中子星或黑洞时引发的。这一X射线源的明亮信号在9月16日的清晨两次触发了雨燕探测器上的“爆发警报望远镜”设备,并在第二天再次触发了警报。

 

这一目标目前被编号为“雨燕J1745-26”,这一命名是根据该天体目标所在的天区赤经赤纬数据编排的,该天体位于靠近银河系中心的位置,属于人马座。尽管目前天文学家们尚不清楚该天体的具体距离数据,但是他们给出的初步估算认为该天体位于距离地球约2万~3万光年的银河系核心位置。地基望远镜可以在红外和射电波段进行观测,但是大量巨厚的宇宙尘埃气体云限制了天文学家们对该目标开展可见光波段观测的行动。

 

9月18日,此次爆发的能量峰值出现在硬X射线波段,能级超过1万电子伏特,这相当于可见光波段的数千倍,此时其爆发强度已经和著名的蟹状星云相接近。蟹状星云常常会被用来作为高能天文观测的校准目标,并且一般都被认为是太阳系之外在这一波段最明亮的辐射源之一。

 

根据雨燕探测器的数据,尽管随着在更高能级上的强度逐渐减弱,但这颗新星在更低一些的能级上,即软X射线波段上仍然显得非常明亮,这是X射线新星的典型特征。截止上周三,“雨燕J1745-26”在软X射线波段的亮度仍然比它被最初发现时高出30倍以上,并且仍在持续增亮。

 

鲍瑞斯·斯巴鲁法提(Boris Sbarufatti)是一位来自意大利米兰的布雷拉天文台(Brera Observatory)的天体物理学家,他目前正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和其它雨燕项目科学家一同工作。他说:“我们所观察到的现象符合中央是一个黑洞的X射线新星类型特征。”

 

这个黑洞必须是一个低质量X射线双星系统(LMXB)的一部分,其中包括一个正常的类太阳恒星。来自这颗正常恒星的物质流会逐渐被黑洞吸引过去,在其吸积盘上慢慢积聚。在大多数低质量X射线双星系统中,这些吸积盘中的气体会盘旋下落,并在下落过程中逐渐加热升温,并因此产生稳定的X射线辐射。

 

但在某些特定情形下,黑洞吸积盘的稳定取决于源自正常伴星的物质流供应。有些时候黑洞的吸积盘会无法维持一个稳定的下降物质流,于是这些物质就开始在两个极端情形之间跳转——要么物质在吸积盘的外侧边缘聚集,就像河水被大坝阻挡一样,此时吸积盘的温度更低,电离程度更低;或者反过来,都聚集在吸积盘的内侧,大量物质涌向黑洞,此时温度更高,电离程度也更高。

 

约翰·卡尼兹奥(John Cannizzo)是一位来自宇航局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的天体物理学家,他说:“每一次这样的爆发都会清理出一部分堆积在吸积盘上的物质,而随着这样的过程继续进行,已经没有物质继续落向黑洞,于是这一系统也就不再成为一个明亮的X射线辐射源。”他说:“数十年后,随着足够多的物质再次开始堆积在黑洞吸积盘区域,这一系统将再次转入高温活跃状态,并将大量气体送入黑洞,从而成为一个新的X射线辐射源。”

 

这一现象帮助天文学家们解释很多天体系统中存在的间歇性爆发现象,如围绕年轻恒星的原行星吸积盘,以及中央天体是一颗白矮星的矮新星等等,甚至这一理论还可以被应用于位于遥远星系核心的超大质量黑洞的情形。

 

雨燕探测器于2004年11月发射升空,由美国宇航局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负责管理工作。其日常运行工作由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以及美国轨道科学公司共同运行,除此之外,该项目还拥有一些国际合作伙伴,包括英国,意大利,德国和日本。
TOP
15#






土星出现迄今规模最大温度最高涡旋结构



图片来源:NASA/JPL-Caltech/Space Science Institute


北京时间10月29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从表面上看起来,土星似乎非常平静。然而天文学家们却在这颗行星上观测到了太阳系历史上最为巨大、温度也最高的涡旋结构。这让科学家们认为这颗行星上实际正在发生的变化要远比从外表观察到的多得多。

 

这一椭圆形的大风暴是由两个温暖区域逐渐相互靠近并合并之后形成的。这个巨大的风暴系统在人眼观察的可见光波段是看不到的,但是在红外波段却非常明显。这是一个温暖区域,温度高于周边,大量的能量向外辐射,就像是土星在经历剧烈风暴之后打了一个嗝。

 

所有这些都和2010年和2011年期间肆虐土星北半球的“春季大风暴”有关。当时的这个风暴系统是1903年有记录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它甚至达到了这样的程度,那就是它竟然不断生长延长,风暴系统的头部甚至绕过整个土星一周,接触到了后方自己的尾部。当这一切在肉眼观察的可见光波段完全消退下去之后,人们都认为这个风暴系统终于尘埃落定了。

 

然而自从2011年5月份以来,天文学家们使用卡西尼探测器配合一些地面望远镜设备,在土星的云层中观测到两个温暖区域。这种温暖区域在土星上会周期性的重复出现然后一般经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就会冷却并消退下去。然而此次的情况却非常不同,它非但没有消退,反而在合并之后迅速成长,其规模甚至逼近著名的木星大红斑。

 

测量显示这一风暴的温度大约为华氏150度(约合65.5度),并且观测还发现这一区域出现了大量的乙烯物质,而这种无色无味的化学物质平常在土星上是不常出现的。这一合并后形成的巨型风暴系统中产生的乙烯的量已经超过了科学家们原先认为在土星上可能出现的最大量的100倍以上,目前没有人知道这些物质究竟是从何而来。在这一涡旋结构周遭区域同时也观测到其它一些成分混杂的气体分布。

 

目前科学家们预期这一红外波段的亮点将会逐渐消退,并在2013年彻底消失。不过天文学家们也不清楚这一结构是否接下来还会出现什么让人意外的变化。本月将有两篇描述这一土星涡旋结构的论文发表,一篇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报》上,另一篇则发表于《伊卡鲁斯》杂志。
TOP
16#

关注世界前沿,了解最新科技,让我们与时俱进。


谢谢楼主的资料。

TOP
17#






中国成功发射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



图为发射前,星箭组合体在发射场进行联合测试。陈本科 摄


北京时间10月25日23时33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并送入预定转移轨道。

 

这是一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它将与先期发射的15颗北斗导航卫星组网运行,形成区域服务能力。根据计划,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于明年初向亚太大部分地区提供正式服务。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自2011年12月正式宣布提供试运行服务以来,系统运行稳定,已逐步拓展到交通运输、气象、渔业、林业、电信、水利、测绘等应用领域,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表示,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的成功发射,对于提升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服务性能具有重要作用。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独立发展、自主运行,并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互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既能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还具备短报文通信、差分服务和完好性服务特色,是中国国家安全、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大空间信息基础设施。

 

目前,中国正按照“三步走”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展计划,形成突出区域、面向世界、富有特色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展道路。第一步,2000年建成了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第二步,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2012年底左右形成覆盖亚太大部分地区的服务能力;第三步,2020年左右,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形成全球覆盖能力。

 

此次发射的北斗导航卫星及其运载火箭“长征三号丙”,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是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70次航天发射。
TOP
18#






俄美数名科学家称“雪人”确实存在

 

据俄罗斯《晨报》10月29日报道,莫斯科、圣彼得堡和美国爱达荷大学三家世界著名的实验室在对俄罗斯库兹巴斯“雪人”(中国称之为野人)留下的毛发进行DNA分析后均承认,在当地确实存在“雪人”。

 

参加此次鉴定的俄生物学博士、瓦连金·萨普诺夫教授表示:“三家著名机构分析后得出统一的结果,这些毛发既不属灵长类动物,也不属于人类。他们认为,这是一种非常接近人类的动物毛发,同时也是黑猩猩的近亲。”

 

萨普诺夫教授认为,人类应积极寻找“雪人”存在的证据。因为未来它们能够帮助人类预测自然灾害:“‘雪人’具有极高的直觉,会对未来发生的事情及时做出预测。”

 

一些科学家认为,“雪人”又称“大脚怪”或者“北美野人”,是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之间缺失的一环。因为当地许多居民表示曾多次看到过“雪人”,去年10月份,美国和俄罗斯的科学家们前往俄罗斯库兹巴斯地区寻找“雪人”。这次,他们声称找到了这种生物存在的无可争辩的证据———毛发,但仍有专家对这一结论表示怀疑。
TOP
19#

春波,做成这样真棒呢!自己看了是不是也觉得很有成就感呢!嘻嘻!

请关注丫儿的感受帖哦!我的东西都收藏其中哈!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416&replyID=&skin=1
TOP
20#






科学家警告称载人任务将威胁火星生命



科学家尚不清楚地球微生物将对火星产生何种影响



一些私人公司希望在15年内将宇航员送上火星



    人体携带数万亿微生物,帮助消化食物和抵御细菌。目前,还没有任何方式能够在登陆行星前将宇航员身上的所有微生物清除



美国宇航局的“好奇”号火星车传回的照片,展示了壮观的火星地貌


北京时间10月30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表示载人火星任务将对这颗红色星球上的生命构成威胁。实施火星登陆任务时,每名宇航员将把多达100万亿个微生物带上这颗星球。在地球上,这些微生物经过了数千年的进化,帮助人类消化食物和抵御细菌侵袭。地球微生物将与火星环境发生怎样的相互作用仍是一个未知数。

 

搜寻地外文明研究所的辛西娅-菲利普斯表示:“我认为我们对火星负有责任,包括火星微生物在内。我们不能因为寻找火星微生物而导致这些生命死亡。如果派遣宇航员登陆火星,没有任何方式能够彻底清除他们身上的微生物,他们每秒将向外释放数千个微生物。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虽然需要数十年时间才能实现登陆火星的梦想,航天机构已开始考虑如何将污染风险降至最低。2008年,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通过一项协议,旨在保护地球免遭来自火星物质污染,同时也保护火星免遭地球物质污染。根据这项协议,宇航员应避开冲沟,潜在地热区以及其他任何允许地球微生物生存的地区。

 

美国宇航局的“好奇”号火星车于8月5日登上这颗红色星球。经过杀菌处理,“好奇”号的任何一面携带的细菌芽孢数量不超过30万。这些细菌芽孢将进入火星环境。火星车尚且如此,宇航员的彻底杀菌更是比登天还难。“好奇”号以及未来的火星车获取的火星地形地貌数据将帮助科学家进一步了解火星地表对污染的敏感程度。

 

希望在未来将人类送上火星的私人公司也需要遵循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的协议。私人太空飞行公司SpaceX创始人和CEO艾伦-马斯克表示,他希望在15年内将宇航员送上火星。荷兰公司“火星一号”(Mars One)希望在2023年将4名宇航员送上火星。这是他们在火星建造一个永久性殖民地的第一步。“火星一号”计划通过真人秀的方式抵消火星之旅的成本。

 

根据1967年的《外层空间条约》,签约国对本国私营公司的行星际探索活动负有责任,如果污染另一颗行星,将被送上国际法庭。美国宇航局的行星保护官卡西-康利表示:“我们有责任保护其他行星的环境。如果你希望成为太阳系的一位优秀公民,你需要保护行星环境,这就像你不能四处扔垃圾一样。”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