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分享]全球科学新报道(及时更新中) [复制链接]

31#






揭秘“嫦娥三号”:将首次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

 

在11月13日举行的第九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即将于明年登陆月球的“嫦娥三号”以实物模型方式,向世界揭开了神秘的面纱。据研发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介绍,“嫦娥三号”属于探月工程中的二期成果,预计于2013年择机发射。届时,我国航天器将首次实现在地外天体的软着陆和巡视。

 

现场看来,有着四条腿和六个轮子的“嫦娥三号”是一个巡视器和着陆器组成的合成体。据参展人员介绍,“嫦娥三号”本身带有敏感探测功能,将自动避开月面障碍,通过悬停实现软着陆,而我国此前的航天器则是通过硬框壳保护装置,没有缓冲设计,只能硬着陆。

 

据介绍,巡视器则位于着陆器顶端,在巡视器的桅杆上有两对相机和一根定向天线,下面的白色机械臂则用于对月表成分进行探测。当着陆器在月面落地时,将放开自带滑梯,巡视器由此释放并行进,开始自行工作。

 

“探月工程可以简单归类为‘绕’‘落’‘回’三项内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宇航部副部长李东说,我国已经通过“嫦娥一号”和“嫦娥二号”实现了对月球进行环绕探测,并形成月球的全像图片,“嫦娥三号”探测器则将在月面行走和“生存”,还要把月面图像及地质地貌情况,通过遥感器发回到地面。

 

有关专家表示,“嫦娥三号”是我国高科技领域一个共同协作的集成性工作成果,也是对我国深空探测网、火箭发射、地面应用系统等技术的综合考验,可以说是一个集智攻关。

 

据介绍,在“嫦娥三号”完成“落月”目标后,将是更加艰巨的探月三期工程。我国下一步将研制着陆器、上升器、返回器、轨道器,突破月面采样封装、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和高速再入返回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实现我国航天器从地外天体采集样品并返回地球。

 

“‘嫦娥三号’将是我国宇航领域向深空探测领域探索和积极发展的重要一步,具有深远的意义。”李东说。
TOP
32#






长江江豚种群规模减小 世界残存或不到千头



“微笑”的江豚 CFP供图


2002年,全世界人工饲养最成功的白鳍豚“淇淇”在武汉病逝,引发了人们对长江生态的担忧。10年之后,随着生存环境的持续恶化,世界罕有的淡水鲸类长江江豚再度遭遇“功能性灭绝”的威胁。

 

种群规模日渐减小

 

被誉为“长江精灵”的水中国宝长江江豚,与白鳍豚同属用肺呼吸的哺乳类动物,是世界罕有的淡水鲸类,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干流及洞庭湖和鄱阳湖等区域。长江边居民大多有这样的记忆:头部钝圆、体形流畅,嘴部线条呈现一种憨态可掬“微笑”的江猪(百姓对江豚的俗称)在江水中翻腾、跳跃。然而,近20年来,记忆中的镜头逐渐模糊,人们越来越难看到它的身影。

 

11月11日,由农业部、中科院水生所和世界自然基金会等机构共同组成的“2012长江江豚科学考察队”在武汉起航,开启长达40天的江豚“寻访”之旅。

 

此前,考察队10月下旬对鄱阳湖、洞庭湖进行了全面调查,并对干流部分区段进行了小型考察。初步统计显示,鄱阳湖现有江豚约为450头,而洞庭湖约为90头。

 

考察队副总指挥、中科院水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丁说,与6年前相比,洞庭湖江豚数量大幅度下降,分布区域也缩小至东洞庭湖鲶鱼口至岳阳市水域。宜昌至武汉段发现的江豚非常稀少,有些原来的栖息地已找不到江豚了。

 

与江豚同时生活在长江的水生哺乳物种白鳍豚,被誉为“长江女神”。6年前,来自中国、美国等7个国家的科学家组成联合考察队,经过39天的艰难搜寻,考察队没发现白鳍豚的影踪,白鳍豚从此被认为已“功能性灭绝”。

 

当时的考察基本确定长江江豚数量约为1800头,只相当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2/3。

 

王丁说,近年陆续进行的小型考察表明,长江江豚种群数量正以每年5.0%的速度锐减。根据2006年调查结果和下降速率推算,目前江豚的悲观估计可能已在1000头以下。

 

令人悲哀的是,白鳍豚是在人们开始采取保护措施时悄然走向生态性灭绝的。专家预言,如不采取强有力保护措施,江豚很可能在2035年降至200头,达到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极危标准。

 

生存环境日益恶化

 

长期以来,人类在“黄金水道”长江的活动日益扩大,长江从某种程度上逐步从自然河流变成人工渠道。酷捕滥捞、水上运输、污染物排放、过度采砂等,使江豚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酷捕滥捞导致鱼类大幅减少,严重掠夺了豚类食物资源。遭误捕致死、电捕打死的情况时有发生,近年来,长江流域每年都有大量江豚非正常死亡。

 

今年从3月3日到4月19日,洞庭湖和江西鄱阳湖发生多起江豚密集死亡事件,洞庭湖发现12头长江江豚死亡,其中9头集中在一周时间内被发现。专家现场调查后推测,电打鱼、螺旋桨、药剂中毒、食物短缺是造成江豚死亡的最可能原因。

 

考察队技术组组长、中国科学院水生所副研究员王克雄说,这些因素都使江豚生活环境日益恶化,使江豚生存空间日益缩小,加速了数量减少的趋势。

 

王克雄介绍,这次考察除了干流和鄱阳湖、洞庭湖区域之外,还将对主要支流、近年来有江豚出现并适合航行的水域进行考察。通过考察,全面评估江豚种群数量、分布特征、受胁因素等,并对现有保护区保护范围、功能区划调整及可能新建保护区等提出建议。

 

“人类活动是最大威胁”

 

白鳍豚的命运令人扼腕,江豚的命运则让人揪心。江豚数量已少于大熊猫,是真正的“水中大熊猫”。农业部渔政指挥中心副主任肖放在起航仪式上沉痛地说:“我们已失去白鳍豚,不能再失去江豚!”

 

长江豚类作为长江生命系统的旗舰物种和长江生态环境的重要指示生物,其生存状况是评价长江生物多样性程度、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健康状况的重要标志。王丁说:“如果长江无法让白鳍豚和江豚生存,恐怕在不远的将来也很难支撑人类自身的生存。”

 

“未来10至15年是江豚保护的关键时期,如仍不能在拯救行动上有所突破,水中精灵江豚将步白鳍豚后尘,走向消亡!”专家的警醒振聋发聩。

 

王丁说,江豚没有天敌,人类活动是其生存最大威胁。

 

“如果有一天,孩子们只能看到江豚枯黄的标本,我们会不会有负罪感?但愿这一天不会到来。”
TOP
33#

建议每个信息楼主都标上时间。因为有些信息是很久前的了。
一直努力中……
TOP
34#

谢谢你的建议 ,不过我的信息绝对是近来的信息!

TOP
35#






研究称人类基因突变智力正不断衰退



研究人员说,我们的智力在衰退,因为我们不再需要智力去生存。



这个科研小组认为,持续的基因突变对我们的智力造成伤害。


北京时间11月14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我们的智力和行为需要大量基因发挥最佳功能,而这又需要相当大的进化压力来维持。现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个科研团队提出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理论:我们的智力和情感能力正在损失,因为赋予我们脑力的错综复杂的基因网特别容易受基因突变的侵害,而这些基因突变的选择不是为了让我们迎战现代社会的问题,而是因为我们不再需要智力去生存。

 

但我们不该对脑力衰退的理论掉以轻心,因为它正在变成一个真正的问题。随着科技的进步,科学家或许会找到一个淘汰自然选择的解决方案。国际著名的细胞出版社杂志《遗传学趋势》11月12日刊登了这项研究。研究负责人杰拉尔德-克拉布特利博士指出:“在我们的祖先从非洲出现前,智能的发展和无数智力基因的最优化或许就已经出现在相对分散的非语言人群中。”在这种环境中,智力对生存来说至关重要。巨大的选择压力可能作用于智力发展所需的基因,致使人类智能达到最高峰。

 

但这些研究人员称,现在我们的智力呈现下坡趋势,从这一点上来看,我们很可能开始慢慢退化。农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可能削弱淘汰造成智能障碍的基因突变的自然选择能力。通过计算有害基因突变出现在人类基因组的频率以及假设智能所需的2000到5000个基因,克拉布特利估计3000年——约120代内,我们所有人经历了2次甚至更多次对智力或情绪稳定性造成伤害的基因突变。同时,来自神经学的最近发现显示,和大脑功能有关的基因特别容易受到基因突变的影响。

 

克拉布特利认为,更少的选择压力和大量易受影响基因的结合正侵蚀我们的智力和情感能力。但失去的速度非常慢。克拉布特利坚信,从社会发现和进化的快速步伐来判断,未来科技一定能解决这个问题。

 

他说:“我认为我们会知道每个数以百万计可能危害我们智力功能的人类基因突变,还会知道这些突变中的每个突变是如何彼此影响和如何影响其他过程和环境的。到那时,我们或许就能魔法般地纠正出现在任何发育阶段的任何生物所有细胞中的基因突变。所以,残忍的自然选择过程就是多余的。”
TOP
36#






物理学家探测到罕见粒子衰变



粒子物理学中的标准模型



一个Bs介子衰变成为两个μ介子,这种现象极其罕见


北京时间11月14日消息,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物理学家们近期探测到了自然界中最罕见的粒子衰变现象之一。这项发现对于现行的物理学理论,即超对称理论将是一项重大打击。

 

超对称理论之所以获得流行,是因为它很好地构成了对现有描述亚原子粒子性质的标准模型的修正。它可以解释标准模型中存在的一些缺陷。而近日在日本京都举行的强子对撞机物理学会议上研究人员们报告的一项发现和超对称理论的诸多最可能的模型不符,研究人员们将于近期发表有关这一结果的论文。

 

克里斯·帕克斯(Chris Parkes)教授是英国参与大型强子对撞机项目部分的发言人,他告诉BBC新闻称:“超对称理论或许还不至于立即死掉,然而近期的这项观测结果确实足以让它进医院了。”

 

超对称理论预言现在已经被探测到的这些粒子都还存在着质量更大的版本。如果这些粒子能够被找到,那么它将可以帮助解释诸如暗物质等一些现象。观察显示星系边缘部分的旋转速度太快了,是无法用星系中我们见到的这些物质的量去解释的,因此科学家们认为是暗物质提供了额外的引力作用。然而他们找不到暗物质存在的踪迹,他们认为超对称粒子可能就是构成暗物质的一种可能候选者。

 

然而大型强子对撞机项目的研究人员们这次则是扎扎实实地给了对于希望发现这类超对称粒子的人们一个沉重打击。

 

研究人员测量了一种被称为“Bs介子”的粒子衰变成为两个μ介子的过程。这是人们首次观察到这种现象。事实上研究人员们计算指出这种粒子每10亿年才会发生3次这种衰变。

 

假如超对称粒子存在,那么这种衰变的发生应该要频繁得多。这项实验是检验超对称理论的试金石之一,然而这项观察结果似乎暗示,这一物理学界的主流理论事实上可能是错误的。

 

这项实验结果的置信区间是3.5Σ,这意味着其中存在着1/4300的可能性这一结果是错误的,实验小组观察到的是假信号,也就是说衰变并没有发生,但是他们恰好在数据中看到了一个同样的信号。这一置信度让这项研究结果值得进行进一步的探讨,而一旦置信度达到或超过5Σ,那么此时就可以将这一结果作为一项发现予以发布。

 

凡·吉布森(Val Gibson)教授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的LHCb小组,他说这项实验结果让他身边研究超对称理论的同事们“坐立不安”。

 

事实上如果遵循标准模型,是可以自然地推知这项结果的。之前便已经有物理学家指出,如果存在超对称粒子,那么项目进行到这个时候,大型强子对撞机上的探测器应该已经探测到了,但事实是并没有探测到这样的粒子。

 

而如果超对称理论并非暗物质的最终答案,那么理论物理学家们将不得不重新寻找替代方案来解释现有标准模型中的不足之处。而到目前为止,那些致力于寻找“新物理”的研究人员们都前前后后的钻进了死胡同。

 

英国剑桥大学的物理学家马克-奥利弗·巴特勒(Marc-Olivier Bettler)博士是此次实验项目的数据分析组成员,他表示:“如果新的物理学存在,那么它一定就隐藏在标准模型的身后。”

 

此次研究结果并不能彻底排除超对称粒子存在的可能性。不过按照帕克斯教授的看法,“这一新的物理学的躲藏之处正变得越来越少”。

 

然而超对称理论的支持者们,如伦敦国王学院的约翰·艾里斯(John Ellis)教授,他们认为这项观察结果“事实上是符合超对称理论的”。他说:“事实上,在一些超对称模型中这是预料之中的。对于这样的探测结果,我晚上可没有因此睡不着觉。”
TOP
37#






首张110亿年前宇宙青春期阶段地图公布



 

北京时间11月15日消息,据澳大利亚广播公司报道,一个国际天文学家团队已经制成第一张110亿年前的“青春期”宇宙地图,它填补了宇宙大爆炸和随后宇宙快速膨胀之间的一段空白。

 

该研究揭示了宇宙大爆炸后大约30亿年间的情况,这段时间宇宙膨胀速度先是变慢,之后在“暗能量”的迫使下,星系彼此分开的速度加快。该成果发表在《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杂志上。通过有关宇宙背景辐射残光的研究,我们知道最多的是宇宙大爆炸的直接后果,通过观察遥远星系正在移动的方式,能够看到持续长达几十亿年的宇宙加速膨胀阶段。这项研究的其中一位作者、英国朴茨茅斯大学的马特-皮耶里说:“直到现在我们才观测到宇宙的‘青春期’阶段,之后它经历了快速增长期。”

 

我们很少知道的是暗能量以及它的配对物——暗物质,但是天文学家争辩说,一定存在促使宇宙发生膨胀的力。暗能量和暗物质被认为占宇宙组成的大约96%。这项最新研究支持了以下理论:暗能量是在宇宙膨胀阶段产生的,这一阶段的引力取胜,减慢了宇宙的膨胀速度。皮耶里说:“如果我们把宇宙想象成过山车,那么现在我们正在走下坡路,一路向前速度会不断加快。我们的最新测量结果告诉我们什么时间宇宙在走上坡路,那时引力促使宇宙膨胀速度变慢。”

 

9个国家的63名科学家制成的这张地图,是利用一项新颖技术研究5万个遥远类星体从正靠近地球的太空中的氢气云团中穿过时发出的强光绘制的。他们制成这张图片的方法,与数千手电筒光束在烟雾中亮起一样。皮耶里说:“类星体是从背后照亮的光。”它们前面的气体吸收一些光线,使天文学家能够获得这些遥远气体云团(即银河介质)的详细画面。该研究是2009年开始的一个为期5年的项目获得的第一个巨大成果。来自第三斯隆数字巡天的这个科研组希望在这个项目结束时,已经研究大约16万类星体发出的光。

 

朴茨茅斯大学宇宙哲学教授威尔-珀西瓦尔说:“我们正在测量沿一系列线条分布的气体投下的阴影,每条线都有几十亿光年长。制图遇到的最为棘手的问题,是在一维图上把所有这些都表现出来。这就如同识别绘在豪猪毛上的一张画里的物体。”
TOP
38#






研究描绘爱因斯坦整个大脑皮层



 

爱因斯坦大脑非同寻常的特点可能解释了他非凡的认知能力据佛罗里达州立大学进化论人类学家迪恩·福尔克带头进行的一项新研究发现,爱因斯坦的大脑中的某些部分与大多数人不一样,他非凡的认知能力可能与此有关。

 

福尔克和几位同仁一起,通过对14张近期发现的照片进行仔细研究,首次描绘了爱因斯坦的整个大脑皮层。这些研究人员把爱因斯坦的大脑与85位“正常人”的大脑进行比较,利用现今的功能成像技术,解释了爱因斯坦大脑皮层非同寻常的特点。

 

福尔克说:“尽管爱因斯坦的大脑的整体大小和不对称形状与常人无异,但其前额皮层、体觉皮层、初级运动皮层、顶骨皮层、太阳穴皮层以及枕骨皮层都与众不同。这可能为他的视觉空间和计算能力提供了神经学上的支撑。”

 

这项研究成果将发表在11月16日的《脑》期刊上。

 

爱因斯坦1955年去世后,在征得其家人的允许后,他的大脑被取下,并从多个角度拍照。

 

而且,他的大脑被分割成了240片切片,用于制作组织学幻灯片。不幸的是,大部分照片、脑切片和幻灯片从公众的视线中消失了55年之久。此次研究人员利用的14张照片现由国家卫生与医学博物馆保存。

 

这项研究报告还公布了爱因斯坦的大脑的“路线图”,这是1955年托马斯·哈维医生制作的,说明了240片被分解的组织切片的位置。
TOP
39#






世界最大花朵时隔20个月再度开花









 

2012年11月19日,瑞士巴塞尔,世界最大的花朵巨型魔芋时隔20个月再度开放,此花高2.27米,其块茎重量超过30磅。因开花时会散发出一种类似腐尸的刺鼻气味,因此人们又把它叫做“尸体花”。魔芋花的腐尸气味一般会持续三天左右,人在一千米以外的地方就能闻到,而这种气味会吸引以腐肉为食的甲虫及肉蝇来替它授粉。
TOP
40#






科学家实现豚鼠内耳供电:人体电池或成真



    在麻省理工学院与哈佛大学的一项联合实验中,豚鼠的内耳可以充当电池使用。上图中一位动物医学官员正在对一只不相关的豚鼠进行检查。



由豚鼠内耳供能的无线信号发射器。


北京时间11月20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这一《黑客帝国》中出现的情景还仅仅是一个科幻概念,距离实现尚待时日。不过,在最近一项研究中,豚鼠的内耳被成功地转化为生物电池,预示着类似技术很可能在人类身上成为现实。豚鼠的内耳结构与人类的非常相似。研究者将电极植入豚鼠的内耳中,成功地为连接电极的无线电发射器提供了电能。整个过程中,豚鼠的听力未受到大的伤害。这是科学家首次能够控制哺乳动物体内的电化学能,为在人类内耳中植入医疗传感器提供了新途径。

 

“这项研究将使我们得以发展完全植入人体的电子设备(如带有无线芯片的内耳传感器),而不需要再植入传统的电池,”麻省理工学院的电子工程师及计算机科学家Anantha Chandrakasan在电子邮件中说,“这个系统将可以维持自身运转。”

 

植入的电子设备能够实时监测内耳的健康,还可指示其附近几毫米之内的人体组织如颈动脉、面部神经和大脑颞叶的情况。Chandrakasan的合作者,哈佛大学的听觉外科医生斯坦科维奇(Konstantina Stankovic)称,未来的感受器还可用于检测儿童的听力障碍,或者为士兵以及有听力减弱风险的工人提供帮助。

 

在此之前,一些动物如蟑螂、蜗牛和蛤类等已经在实验室里成为了活体电池。不过,这次的研究首次揭示了控制哺乳动物体内电化学能的方法,也为在人类身上实现类似构想提供了可能。“内耳电池”的电力来自内耳内淋巴液和外淋巴液的电荷差。这一能量来源相对其他方法如体热、肌肉运动或颤动等更加稳定。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联合团队将研究成果发表在11月11日的《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上。

 

斯坦科维奇说:“内耳特别具有吸引力,因为它是一个非常稳定的能量来源,而且自始至终贯穿人的一生。”不过,由于内耳的电压,即电荷差太小,以致于开始的时候需要用一个无线电波脉冲来刺激控制线圈的启动。研究者还需要设计匹配的电子设备,因为内耳电量很小,功率只有几纳瓦特(1纳瓦特为1瓦特的十亿分之一),所以需要先累积足够的电荷之后才能为设备供电。

 

“因此,要先通过存储装置积累电能,然后为需要电量更大的设备供电,”Chandrakasan解释道,“当信号发射器和传感器关闭的时候,我们必须能控制电能也完全关闭。”

 

联合研究团队还希望制造出大小更合适的电极,尽可能减少收集电能过程对内耳的损伤。下一步,研究人员计划将电极和电子设备同时植入豚鼠的耳朵中,而非仅仅植入电极。“我们希望能研制出完整的、包括小型传感器可的植入设备,”斯坦科维奇说,“最终,我们希望这项技术能应用在人的身上。”
TOP
41#






报告称每年被猎杀候鸟中近七成是毒杀



不法分子非法猎杀候鸟使用的工具。图 马鸣



今年春季,在乌鲁木齐郊区,新疆林业部门执法人员截获了一批被偷捕的豆雁、针尾鸭、赤颈鸭子等野鸭。图 马鸣


一年一度秋季候鸟迁徙尚未结束,国内已曝出多起非法猎杀候鸟案件,而新疆鸟类专家马鸣近日公布的一份报告更加引人注目。

 

该报告显示,近3年来,全国每年被猎杀的水鸟在8万-12万只,约有40个种类,68%的野鸟被毒杀。新疆每年一个迁徙季至少有6000只野鸟被猎杀。不法分子利用投毒、铁夹、电击等十余种方式进行偷猎,堪称触目惊心。

 

马鸣是中国鸟类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他所在的课题组在本月发表了一份英文撰写的《中国偷猎水鸟状况研究报告》。该《报告》发表在国际组织IUCN的《大雁通讯》2012年11月第15期上,这是国际湿地大雁专家组的刊物,杂志编辑部目前设在德国。

 

该《报告》显示,过去3年里,全国至少有20万只水鸟丧生。马鸣解释说,这些数据来源于实地调查和媒体的相关报道,不包括各地公安、海关等部门的案件统计。“因而仍是较为保守的数字”。

 

该《报告》公布了目前掌握的国内偷猎案件分布图。辽宁、天津等省份因地处候鸟迁徙廊道,偷猎活动最为猖獗。新疆的阿尔金山、和田、喀什、阿克苏、博湖,北疆的艾比湖、石河子、乌鲁木齐、北塔山等沿河流域地区是偷猎活动较为集中的地方。目前,课题组尚未获得北疆阿勒泰等地区的相关资料。

 

偷猎者最爱用毒饵

 

昨日,马鸣告诉记者,目前国内偷猎野鸟的方式触目惊心。偷猎者使用了插天网、下滚钩、铁夹、套索、电击、枪击、毒药、强光照射等十余种捕鸟方式。其中,投毒最危险也最常用,被偷猎的水鸟中被毒捕的占68%。专家担心由此将带来公共卫生领域的挑战,很多地方已发生人们食用被毒死的野鸟几乎致死的事件。

 

马鸣说,用投毒方式捕猎野鸟在东北、新疆等地均有发现。在今年春季候鸟迁徙期间,马鸣曾跟随自治区林业厅野生动植物保护部门到部分地州调查了解情况,他们发现,喀什、阿克苏、和田、乌鲁木齐等都存在这种偷猎方式。

 

马鸣说,用铁夹捕获野鸟的方式在东北部分省市最严重。在那些地区,偷猎者用铁夹捕获白鹤、天鹅等珍禽,新疆在这方面并不普遍。但是,今年五六月,他和课题组在阿尔金山发现了有人用小弓形铁夹捕获大雁的情况。

 

马鸣说,用强光照射试图捕获野鸟时,有些鸟类会因为光线过强导致眼睛失明。而用投毒方式毒翻鸟儿,又用阿托品解药缓解鸟儿体内毒素让其存活便于贩卖。偷猎者用毒药浸泡的谷物或鱼虾制成诱饵,常见的毒药是“呋喃丹”。今年3月,辽宁省发现长达200米的毒饵带。

 

马鸣还指出,有的偷猎人员还会“流窜作案”,候鸟飞到哪里,就追杀到哪里。“内地查处严了,就跑到新疆来作案。”
TOP
42#






大气二氧化碳含量较250年前增加40%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创下新高,主要原因是人为的排放,如发电厂等



茂纳罗亚天文台(Mauna Loa Observatory)的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变化


北京时间11月22日消息,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报告称,2011年地球大气的二氧化碳含量创下新高,达到390.9ppm(ppm表示百万分之一)。这一数字相对于1750年的水平增加了40%,也就是在那时候,人类才开始大规模燃烧化石燃料。

 

尽管二氧化碳仍然是最主要的长期温室气体,但据报告称,其他温室气体的含量水平也达到了历史新高。例如甲烷,2011年测得的浓度为1813ppb(ppb表示十亿分之一),而一氧化二氮(也称笑气)也升至324.2ppb。总体而言,这些温室气体所阻隔的热量相比1990年提高了30%。

 

这些数字发人生省,并非因为其数值令人意外,而是恰恰相反。科学家早在19世纪中期就已经注意到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并且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他们就不断记录着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稳定增长。

 

到目前为止,人类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大约有一半被植物和海洋吸收,然而,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米歇尔·雅罗(Michel Jarraud)在新闻发布会上说,“……这种情况在未来不一定能够持续”,因为这些二氧化碳的“汇”将达到它们的最大容量。而留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需要几个世纪的时间才能消散,这也是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上升的原因。由于过多的二氧化碳排入大气,地球的平均温度自1900年以来已经上升了1摄氏度。

 

尽管人们早已有了共识,但目前整个世界对于如何减少气体排放还是乏善可陈。最积极的一个措施是联合国资助的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会议的结果是制订了一个不具约束力的目标,即将温室气体引起的气温上升(相对于工业革命前)控制在2摄氏度以下,以减少潜在的生态灾难。就在一年之后,人们发现这一目标已经基本不可能实现。

 

世界银行对这种全球性的无作为感到十分沮丧,周日,他们在一份报告中称,如果不能显著削减排放量,地球的平均气温最早在2060年就可能上升4摄氏度。报告中还强调了这一升温对人类健康与安全产生的严重后果,包括海平面上升、热浪和其他极端气候事件。然而,这一潜在的威胁实在是太过宏观,因此,与其说是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不如说是对世界各国领导人的又一次提醒,毕竟我们已经见过了太多走过场式的行动。

 

这份报告不仅号召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而且呼吁制定减少其他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措施。这些温室气体可能更容易控制,包括存留期短且隔温能力强的甲烷,以及热吸收剂如炭黑等,后者实际上就是烟尘。

 

与能在大气中存留一个世纪之久的二氧化碳不同,烟尘以及其他所谓的“短期气候驱动因子”只能存留几个星期或几年,这意味着,减少排放这些物质将带来更快的效益。

 

世界银行的报告还指出,需要关注贫困的地区和国家,在温室气体水平上升以及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的气候灾难出现时,这些地方的人口将遇到更大的威胁。
TOP
43#






1100光年外发现气体“包裹”行星



这是一张示意图,展示的是一颗质量约为1.4倍木星质量的系外行星正逐渐被一颗恒星摧毁的场景


北京时间11月26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一颗恒星正在慢慢吞噬者一颗近旁行星的生命。然而在这可怕的过程之中,恒星从行星大气中所攫取的气体物质逐渐变成了包围恒星和这颗气态巨行星的裹尸布。

 

这颗行星名为WASP-12b,被归入“热木星”行列。它于2008年被首次发现,这是一颗气态的巨行星,在很近的距离上围绕一颗恒星运行。这颗行星距离地球约1100光年,然而它由于太过靠近恒星,这颗行星上的一年仅相当于地球上的一天左右。正是因为这种极端的接近,天文学家们相信这颗气态巨行星上的气体物质在恒星强烈的热辐射作用之下正被抛入太空。

 

英国开放大学天体物理学家卡罗尔·哈斯维尔(Carole Haswell)表示:“就目前而言,对此最好的猜测是,这颗行星将在未来大约10亿年内丢失其大部分质量。”这一时间看上去非常漫长,但是和地球预计长达大约90亿年的寿命相比是非常短暂的。

 

星际裹尸布

 

科学家们预计这种强烈的蒸发过程将会在这颗恒星和行星周遭形成一个高温的气体晕。在此之前,科学家们也曾在两外两颗热木星类系外行星周围观察到这种现象。

 

哈斯维尔和她的同事们使用美国宇航局哈勃空间望远镜的数据在恒星WASP-12b的周围观察到一圈极其稀薄的气体云——完全符合预期,只是这团气体云的大小比预想的还要大一些。

 

哈斯维尔表示:“我们的工作中揭示的新情况是,我们发现整个恒星-行星系统是被整个包裹进去了。”

 

帷幕之后

 

恒星WASP-12b周围的稀薄云团还有另外一层奇特属性,那就是其中似乎含有较高丰度的镁元素,这一特性反映在其光谱吸收谱中。这种特性让这整个恒星-行星系统在近紫外波段观测中都几乎看不到,否则这颗濒死的行星应当是可以被探测到的。

 

哈斯维尔表示:“这就像是这颗新星正在悲剧性地走向生命的终结,而作为凶手,这颗恒星在外面围上了一层帷幕来遮挡这肮脏的行径。”研究人员怀疑其它热木星周遭的云团也应当具备相似的特性,不过对于这一点还没有人有明确答案。

 

喷出机制

 

天文学家赫尔穆特·莱默(Helmut Lammer)表示这项发现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将帮助揭示系外行星的磁场结构和强度。而这些信息则将反过来帮助科学家们将这些遥远的行星系统与我们所在的太阳系开展相互比较。

 

莱默表示:“根据磁场的属性,镁原子可以在障碍物之前或周围堆积,比如在行星磁场的外侧边缘发生堆积,形成所谓的弓形激波。”莱默本人来自奥地利科学院空间研究所,其本人并未参与到这项研究中来。他说,当行星运行至恒星前方时,我们便能观察到这些特性。

 

阿尔弗雷德·维达尔-马德加(Alfred Vidal Madjar)是法国巴黎天体物理学研究院的一名天文学家,他认为此次有关WASP-12b系统的发现证实了一种名为“喷出”的机制的存在。这种机制认为当氢原子从热木星大气中迅速逃逸时,当其速度非常高时会将另外一些元素,如镁,也一并卷携出来带入太空。维达尔-马德加表示,这一外侧云团中显现高镁含量的现象“为喷出机制的存在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天文学家们表示,围绕恒星运行距离和WASP-12b差不多近的其它热木星类系外行星应当同样会拥有类似的气体包裹物。而那些在较远轨道上或围绕温度较低恒星运行的系外行星则没有这样的现象。
TOP
44#






温室气体或成揭示外星生命改造地球线索



将一些原本不适宜居住的星球进行改造,使之转变为宜居环境,这一过程被称之为“地球化改造”



含氯氟烃曾经被广泛用于发胶和其它产品之中



    所谓宜居带是指液态水可以稳定存在于行星表面的距离范围。这张示意图所展示的不同恒星周围行星系的宜居带范围大小


北京时间11月26日消息,据物理学家组织网站报道,研究人员近期表示,发胶物质可能有朝一日会成为我们搜寻地外文明的线索。现在,科学家们正试图寻求来自公众的资金支持,以便将他们的这一科学设想变成真正研究项目。

 

科幻小说家们早已幻想人类将一些原本不适宜居住的星球进行改造,使之转变为宜居环境的案例,这一过程被称之为“地球化改造”。比如说对火星的改造:科学家们设想过让这颗红色行星的大气层加厚,以便使其变得适宜人类居住而不需要穿宇航服。那么要想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大幅增加火星大气层中温室气体的含量,使其能够困住更多来自太阳的热量引发更加强烈的温室效应,从而融化火星两极地区储藏的大量二氧化碳干冰,使其进入火星大气层。那么,如果我们人类有朝一日能够这样对另一颗行星进行地球化环境改造的话,具备远比我们先进的外星文明恐怕早就已经这样做过了。

 

如果事实果真如此,天文学家们便可以以此为线索搜寻地外文明可能存在的蛛丝马迹。“蓝色玻璃球”空间科学研究所是一家非盈利的全球性科学家组织。该组织的天体生物学家马克·克莱尔(Mark Claire)表示:“我们的设想是外星生命的线索在其行星大气层中应当会有非常明显的显现。”其中对于进行“地球化改造”或许会非常重要的一类气体便是含氯氟烃(CFCs)。这种无毒,长生命周期化学物质是强力的温室气体,曾经一度被非常广泛地应用于发胶和冰箱冷却剂配方中,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它产品。含氯氟烃完全是人造物质,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任何已知的自然合成途径可以让其出现在大气之中。因此如果我们能在遥远的行星大气中探测到这种气体的存在,那么这将是这里存在智慧文明的有力证据。其具体原因可能是这里正在进行“地球化改造”,或仅仅是因为工业发展引发的大气污染。同样来自“蓝色玻璃球”组织的天体生物学家桑乔·索姆(Sanjoy Som)表示:“一个实现工业化的文明会开发其星球上的资源用于生产活动,这些活动产生的大气物质成分不久之后便可以从地球上进行探测,它们将成为揭示这些外星文明活动的有力线索。”

 

现有的望远镜技术已经帮助我们确认了数以百计的系外行星目标,而在不远的将来这一数量还将大幅上升。未来进行的观测或许还将对这些星球的大气层成分进行观测。在这样的观测中,含氯氟烃将是很容易被检测出来的,因为这种物质在光谱中的吸收特征和自然界的化学成分很不一样。索姆表示:“我们现在正处在临界点之上,我们就将可以对外星技术文明的存在进行积极的探测。再过大约10年左右,我们的技术就将达到允许我们对系外行星的大气成分进行细致分析的水平。”

 

利用最先进的大气化学和气候模型,研究人员们希望找出在系外行星大气中若真的存在含氯氟烃或其它工业化或“地球化改造”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的可探测信号是如何的。克莱尔说:“我们随后便开始考察这种水平的信号从地球这样的遥远距离上是否可以被识别出来。我们的做法是将我们的计算机信号进行模糊化处理,使其清晰度降低至可以模仿遥远天体信号的水平,以此进行评估工作。”

 

随后来自全世界的科学家们将一道对这些已经发现和未来即将被发现的系外行星大气中是否具备这种代表“技术文明线索”的物质信号。克莱尔表示:“这项搜寻外星文明的方案着眼于大气成分的探测,这不同于以往将主要着眼点放在无线电信号或脉冲光束等方面的做法。”克莱尔补充道,除了含氯氟烃之外,六氟化硫也是一种工业化的产物,也同样是温室气体,因此也可以被列入代表“技术文明线索”的物质信号。其它的类似信号可能还包括丰富异常高的氨或二氧化碳,如果在观测到这些信号的同时这颗行星的大气层中还检测到其它一些气体成分,如氧气和水汽等等,那么这就有可能是生命存在的信号,因为这些气体成分常常和生命现象有关。

 

研究人员目前正在正在通过“Petridish”组织寻求公众对开展这项搜寻工作的资金支持。他们希望到2013年1月9日之前能募集到2.4万美元。索姆表示:“只有有了启动资金之后这一项目才能开展起来。我们邀请普通公众参与进来,通过进行个人小比募捐的方式支持我们的这一项目。我们是一个小规模的非盈利科学组织,致力于科学交流活动。所有的捐款款项都可以抵扣税款。”

 

该研究项目或许还将帮助天体生物学家们在宜居带范围之外搜寻生命迹象,目前为止科学家们对地外生命的探寻主要集中在宜居带范围之内。由于科学家们认为液态水是地球生命存在不可或缺的必备条件,因此他们也将具备液态水存在的温度环境视为“宜居”的必要条件——一颗系外行星距离恒星的距离不能太远(所以不会太冷),也不能太近(所以不会太热),从而允许水在行星地表以液态水的形式存在。

 

索姆表示:“在宜居带范围之外通过改造的方式将一颗星球转变为具备宜居条件的环境同样是一种智慧生命存在的线索。”他说:“举例来说,假如在未来数千年内,人类将火星改造成了一个适宜居住的星球。再假设有一个外星智慧文明世界正在监视着太阳系,他们发现了地球。随后他们也对火星的大气成分进行了测量。这是一颗位于太阳系宜居带外侧的行星,然而他们却在这里探测到了高浓度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以及氧气和水蒸气。这样的探测结果对于他们而言将是一个非常强烈的信号,可以推测这里存在一个技术文明世界,他们正在扩展自己的生存空间。”这可能是最早的有关从远处观察我们所开展的“地球化改造”将是何种情形的描述,反过来,这也将成为我们在宇宙中搜寻其它智慧文明的新工具。毫无疑问,如果这种方法真的在未来帮助我们发现了其它智慧生命,索姆表示:“其意义将是巨大的,因为它将让我们重新思考作为人类究竟意味着什么。”
TOP
45#






好奇号在火星留下足迹:自拍照问候地球





 

自从8月6日“好奇”号成功登陆火星以来,它已经在这颗红色行星表面移动数百英尺。

 
TOP
46#






新发现证明物种进化并非只是“单行道”



图片来源:ESA–M. Fincke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11月26日(北京时间)报道,近日,欧洲空间局(ESA)凯夫斯(CAVES)地下训练计划的宇航员返回地面时,带来了一种特殊的木虱。该物种完成了从原始水生生物进化到陆地生物再返回到水生生物的进化循环。这一发现将改变人们对生物进化的认识。

 

参加训练计划的宇航员被送到意大利沙丁岛的洞穴中,在模拟太空环境地下受训一个星期,同时进行包括为地下生物分类编目等项目的研究。他们在池塘附近及其他地方放置诱饵,以吸引并发现尽可能多的生物。为达到更好的效果,设计生物取样方案的保罗·玛西娅用动物肝脏和腐坏芝士调制了一种发臭的诱饵,这一特殊“菜肴”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地下生物。“宇航员们在最后一天中了标!在一个小池塘里发现了一种模样怪异的甲壳纲动物。”科学业务部主管劳拉·珊娜说。

 

“随后,我们就核对了已知的样本物种目录。”科学协调人裘德·威利说。经过分子分析确认,该甲壳纲动物中的新物种只有8毫米长,是陆地等足目动物(通常叫做木虱)的一个亚目。

 

大多数甲壳纲动物如蟹和虾等,都生活在水中,木虱是唯一完全适应了陆地生活的群体。陆地等足目动物的祖先,好像已经完成了从水生生物到陆地生物的进化。出人意料的是,宇航员又发现了这种返回水中生活的目类,完成了一个进化上的完整循环。

 

“这一发现非常重要。现在很明显,这些动物又进化到能在水中生活了。”等足目动物专家斯戴法诺·泰迪说,“陆地等足目动物也能在水生环境生存,这一发现正在改变我们对进化过程的看法,证明了进化并非只是单行道,物种也能进化出在早已遗忘了的环境中生存的能力。”
TOP
47#






好奇号并未在火星上发现有机物



图片来源:NASA/JPL-Caltech


北京时间11月30日上午消息,据雅虎新闻网报道,和此前广为流传的传言不同,美国宇航局刚刚宣布,该局所属的好奇号火星车并没有能够获得一项“震动地球”的发现。

 

本月初,一项传言开始出现,当时美国国家公共电台援引好奇号项目的首席科学家约翰·格洛岑科(John Grotzinger)的话,称好奇号火星车搭载的火星样本分析仪(SAM)获得的数据“将会被载入史册”。

 

火星样本分析仪的设计目的是寻找有机物质,这种含碳的物质是构成我们所知的生命的基本单元。于是很多人开始猜测这是否意味着好奇号已经在火星土壤中发现了有机物。

 

然而就在数小时前,美国宇航局的官员们否认了这一说法。美国宇航局加州喷气推进实验室(JPL)负责好奇号项目的运行管理。该机构在最新的一份好奇号项目状态更新中写道:“有关好奇号项目在其初期阶段取得了一项重大发现的说法和猜测是不正确的。就目前为止,好奇号上的仪器还尚未能检测到任何确凿的火星有机物成分线索。”

 

格洛岑科是一位来自加州理工学院的地质学家,他和其它几位同样来自好奇号项目组的科学家们将在周一,在旧金山举行的美国地球物理学会议(AGU)期间召开一次新闻通气会。

 

不过,不要指望在这次发布会上会有什么惊天的消息发布。喷气推进实验室的消息写道:“这次发布会将是有关于好奇号首次使用其全套分析设备对火星土壤样本进行的分析。”

 

今年8月6日,这辆耗资达25亿美元的先进火星车安全着陆在火星盖尔陨石坑内,从此踏上了将为期两年的探测之旅,其目的将是考察当地环境,判断火星在其地质历史上是否曾经出现过可以支持微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好奇号项目组的科学家们目前正在确认适当的目标来开展首次钻探作业,好奇号将使用钻头钻入地表岩石大约2.5厘米深处。此前好奇号已经使用SAM和其它仪器对火星地表土壤样本开展了分析工作。

 

尽管周一的发布会上将不会有重大消息发布,美国宇航局仍然对好奇号任务充满期待。喷气推进实验室的消息写道:“好奇号已经在火星上发现了古代河床遗迹,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对它将会获得的重要发现充满期待。”
TOP
48#






大型强子对撞机实验产生全新物质



一个质子与铅的原子核发生撞击,Alice探测器中产生一个粒子群。



在大型强子对撞机中进行的实验产生了一种全新的物质。


北京时间11月29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近日通过大型强子对撞机实验取得了一项重大研究成果,一种全新的物质在他们的实验中产生,该研究成果对于现代原子物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人员介绍说,“大型强子对撞机中质子与铅离子的高速撞击会让两者的内部粒子产生意外的运动,从而产生新的东西。” 麻省理工学院发布的研究报告将这种产生的可能新物质称为“彩色玻璃浓缩物”。

 

当粒子束以高速相互撞击的时候,会产生几百种新形态的粒子,其中的绝大多数会以光速飞离撞击发生点。不过,紧凑型μ子螺旋型磁谱仪团队却从200万个铅质子中观测到,有一些粒子的飞离方向却存在着一定关联性。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家巩特尔-罗兰德表示,有一些粒子的飞行方向甚至完全一致,这让科学家十分惊讶。科学家怀疑这些粒子究竟是如何和对方“沟通”自己的方向的。巩特尔-罗兰德教授与莱斯大学的助理教授李伟(Wei Li)共同完成了撞击数据的研究工作。一篇描述本次令人惊讶发现的学术论文将会在不久之后发表于《物理学评论B》杂志上。

 

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在两年前就发现了一些粒子运动方向有明显差异的现象。这种具有明显差异性的飞行现象曾经发生在铅离子和其他一些重金属离子身上,诸如金和铜。这些重金属离子在撞击过程中会产生一种被称为“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物质,这是一种在宇宙大爆炸发生后几百万分之一秒内出现的粒子形态。

 

在强子对撞机中,这种夸克胶子等离子体导致了一些粒子会向相同的方向运动。这次的研究成果中还证实了这样一个现象:质子相互撞击还会产生一种被称为“彩色玻璃浓缩物”的液状物波胶子。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高级科学家拉杜-温格帕兰说,“这群密集的胶子之间还会产生一些不同寻常的碰撞现象。”拉杜-温格帕兰并没有参与这次的研究,但他之前在该领域有过一些研究成果。温格帕兰与他之前的学生凯文-达斯令在质子对撞中粒子相关运动现象出现之前已经证明了类似“彩色玻璃浓缩物”物质的存在。

 

质子在常规能量等级下由三个夸克构成,但是在更高能量等级下则会获得一个附带的胶子群。这些胶子以粒子和波状形态存在,而且他们的波状运动互相之间可以协同。量子缠绕原理可以解释为什么这些粒子在从撞击点向外运动的过程中可以拥有共同的飞行路径。这种协同是一种非常微弱的效果,但是对于一些非常基础的关于夸克与胶子在质子内部的排列方式却至关重要。

 

罗兰德表示,“我们并不期望夸克胶子等离子体能够与铅质子碰撞产生反应,但这是一种具有参照性的运动方式,在这种参照性的运动中你可以研究铅质子的碰撞过程。这种运动只会持续大约4个小时,大型强子对撞机还将在接下来几周内继续进行铅质子对撞实验,以此来搜集更多的数据从而确定在撞击中是不是真的会产生一种液体形态。”

 

研究结果将为解释粒子碰撞中产生的一些现象提供一个更加明确的研究方向,并且以此确定到底质子碰撞,铅质子碰撞与其他一些粒子碰撞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
TOP
49#






科学家重新确定淮河源头 长度为1252千米

 

中国科学家通过卫星遥感影像分析及实地考察,重新确定了淮河的源头,并重新量测了淮河的长度,其准确长度为1252千米。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刘少创说,重新确定的淮河源头位于河南省嵩县车村镇境内,淮河最上源的溪流名为东沙沟,源头坐标为东经111度59分46秒,北纬33度49分55秒,源头高程1329米。

 

此外,科学家还对淮河的流域面积进行了量测,为274657平方千米。

 

淮河流域地处中国东部,介于长江和黄河两流域之间,经过河南、安徽、江苏,在江苏扬州的三江营注入长江。淮河是中国的重要河流之一,与长江、黄河、松花江、海河、辽河、珠江一起被称为中国的七大江河。自1908年中国地理学家张相文提出“秦岭-淮河线”后,淮河作为中国南北方的自然地理分界线的一部分,在地理学上更具有了特殊的意义。

 

刘少创说,与世界上的其他大河一样,淮河的源头和长度也存在问题。此前,人们普遍接受的观点是: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县与湖北省随州交界的桐柏山太白顶,全长1000千米。然而淮河的准确长度一直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刘少创说:“我们依据国内外地理学界普遍采用的‘河源唯远’的准则,准确确定了淮河的源头,并以新确定的源头为起点,对淮河的长度和流域面积进行了重新量测。”

 

为了解决世界大河源头和长度数据混乱的问题,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中科院遥感所开始探索利用卫星遥感技术与卫星定位技术相结合,确定全球大河的源头和长度,并率先完成了全球十大长河的源头确定及长度和流域面积的量测。淮河是中科院遥感所量测的第17条大河。
TOP
50#






NASA证实水星极地存在水冰

 

美国航天局(NASA)的宇宙飞船获得的新证据证实了长期以来的一项假说,即水星极地地区存在大量水冰。

 

这一发现将帮助科学家们了解水星,并且有可能揭示地球的起源。刊登在美国《科学》周刊上的有关这项发现的三篇文章(论文一 论文二 论文三)说,NASA的“信使”号探测器环绕这颗炎热、多岩石的行星运行了一年半,发现了与纯水冰相符的氢元素。

 

尽管水星是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不太可能存在冰,但证据表明,这颗小小的行星两极存在能够蕴藏水冰的地区。由于水星的轴并不倾斜,极地地区从来见不到阳光。

 

“信使”号项目主要研究人员肖恩·所罗门说:“从宇宙飞船上看到的永久背阴地区已经有几亿年、甚至几十亿年不见阳光了。这些永久背阴地区是非常寒冷的。”所罗门说,这些永久背阴地区的温度维持在零下180摄氏度左右。

 

导致水冰存在的另一因素是探测器在某些地区发现的奇怪的黑色物质。这种物质在水冰表面形成几厘米厚的隔绝层。这种物质可能来自撞击水星表面的物体,可能含有易挥发的有机化合物。

 

其中一篇论文的作者、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戴维·佩奇说,这层物质引出了更多疑问。“这种物质经历了怎样的化学反应?水星表面或内部是否有一些地区既存在液态水也存在有机化合物?我们唯有继续探索水星才有望在这些问题上取得进展。”

 

这些发现可能有助于科学家们了解地球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水和有机物质源自哪里。所罗门说:“水星是易挥发物质被送到太阳系最深处这段历史的有趣的验证板。它与地球上的水从何而来、什么时候获得的以及还有其他什么易挥发成分最终来到我们这颗行星这些问题高度相关。”
TOP
51#







海王星与天王星或存在巨型液态钻石海洋

2012年12月3号



    海王星照片。科学家经研究发现天王星和海王星表面可能被巨大的液态钻石海洋覆盖,海上漂浮着巨大的固态“钻石山”,体积与冰山相当。



巨大的液态钻石海洋能够解释海王星和天王星的一些怪异特征。



在与海王星相同的环境下,液态钻石海上会漂浮着巨大的固态钻石山。


北京时间12月3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表示,海王星和天王星表面可能被巨大的液态钻石海洋覆盖。这种奇特海洋中存在巨大的固态“钻石山”,体积与冰山相当。据i09.com网站报道,科学家在进行一项实验后得出这一结论。巨大的液态钻石海洋能够解释海王星和天王星的一些怪异特征。

 

如果将钻石置于与海王星类似的高温高压环境,钻石将会发生什么?为了解答这个疑问,科学家进行了此项实验。海王星上的压力达到地球的1100万倍。在这种惊人的压力下,钻石变成液体。此外,他们还引入5万度的高温,与海王星的温度相同。根据他们的研究发现,在这种高温高压环境下,液态钻石海中漂浮着巨大的固态钻石山,与片状冰类似。

 

科学家认为液态海洋能够解释这两颗行星的磁场如何发生弯曲,磁极偏离地理极点大约60度。科学家进行此项研究旨在解释两个现象。一个是,天王星和海王星的磁极为何与它们的地理极点存在巨大差异。另一个是,这两颗行星的碳比重为何高达10%。科学家认为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就是钻石海。实验结果显示钻石海的特性与普通海洋类似。
TOP
52#






115亿光年外巨型黑洞爆发最强烈类星体喷流
2012年12月3日



艺术示意图:类星体SDSS J1106+1939附近,大量物质被向外抛出


北京时间12月3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天文学家们近日观测到在115亿光年之外一个巨型黑洞正爆发出创纪录的巨量气体和尘埃物质。这一巨型黑洞的质量约相当于10~30亿倍太阳质量,隐匿于一个类星体的核心位置。所谓类星体是一种极端明亮极端活跃的星系类型,本次研究中涉及的这一类星体编号为SDSS J1106 1939。有关该项研究的论文已经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上。

 

纳海姆·阿雷夫(Nahum Arav)是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的天文学家,也是该项研究的合著者,他说:“我们观测到了迄今发现的最剧烈的类星体外向流,其强度至少是之前观测到的任何类似外向流的5倍。”借助欧洲南方天文台强大的观测设备,阿雷夫和同事们得以估算出这一外向流的速度和其它属性。根据观测结果,这一外向流的物质输送量每年达400倍太阳质量。爆发发生于距离类星体本体约1000光年远处,其速度约为每小时1800万英里(约合2900万公里)。阿雷夫表示:“尽管我们对于将要观测到的现象有所预期,但是这一喷流的强度仍然让我们大吃一惊。”

 

而深藏这一类星体内部的巨型黑洞则是驱动这一切的发动机。据估计这里的黑洞质量约相当于银河系核心黑洞质量的1000倍,其产能效率约相当于整个银河系产能总效率的100倍左右。

 

对星系演化的启示

 

超大质量黑洞非常强大,足以吞噬整个太阳系。它们臭名昭著,因为它们时常会撕裂和吞噬周遭的恒星。然而也正是这些巨兽驱动着遥远的类星体并将物质流以极高的速度向外喷出。阿雷夫表示,这种外向喷流长久以来一直被认为在星系演化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然而对于这种观点在天文学界也是争议不断,主要的疑虑集中在这种外向流是否具备足够的能量来产生这种影响。而此次发现的超级外向流可以帮助揭开这一宇宙谜团,包括星系的质量与其中央黑洞质量之间存在何种相关性?以及为何宇宙当中大型星系的数量相对较少?

 

阿雷夫表示:“我相信此次所观测到的这一现象将成为检验多项理论的试金石,使用类星体产生的机械能量来解答有关星系和星系团形成的重要问题。”

 

科克·克里斯塔(Kirk Korista)是西密歇根大学天文学教授,他本人并未参与该项研究。不过他相信这项研究的结果可能尚不够成熟,该项研究的主要目标应该是对迄今所知最强大,但是了解却最少的类星体喷流开展相关研究。他说:“有关该类星体目标的绝佳光谱仪数据让我们得以突破性地对其能量规模进行定量分析,它可能是一个典型的类星体外向喷流。这对于拼凑完整的星系演化过程,以及阐明类星体在此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TOP
53#


搞火箭的几位宗师 


 2012-12-3 09:40 |目前火箭玩的顺的几个国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归根结底,都到了二战时的德国,还有一个人的身上。下面就八卦一下相关的几个人和几件事。





【冯·布劳恩】Wernher von Braun,火箭开山鼻祖,我想没人反对。德国时候领导V2,德国战败后跟美国走了。于是太空的故事就围绕这个人展开了……到了美国领导发射了美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搞出了土星五号登月。其他的小玩意就不用提了。堪称一代英才,火箭宗师。柏林洪堡大学物理学博士;1912-1977。



【科罗廖夫】前苏联火箭的爸爸,很爱火箭,被抓进了监狱还努力的玩火箭;因为实在太厉害,被瓦伦丁·古舒高(Valentin Glushko)慧眼识英雄,举荐领导前苏联火箭。在钻研了从德国获得的V2火箭资料后……成功的搞出了第一枚洲际导弹,以及世界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以及第一个太空人加加林——后成前苏联火箭的一代宗师。他18岁考入基辅工学院空气动力学专业,2年后转学到莫斯科鲍曼莫斯科国立技术大学;1907-1966。



【钱学森】中国火箭的爸爸。师傅是大名鼎鼎的冯·卡门,也是牛人,后面再八卦。二战时候,钱学森和他的师傅冯卡门,亲自问询了冯·布劳恩,并且去德国当时的空气动力研究所之类的地方仔细转悠了一圈;冯·布劳恩应钱学森的要求,写出书面报告《德国液态火箭研究与展望》……后,钱学森回国,遂成中国火箭一代宗师。交大本科,MIT硕士,加州理工学院博士;1911-2009。



【冯·卡门】匈牙利裔美国工程师和物理学家;力学理论强悍,偏学院派。但火箭史上离不开这个人,带出了钱学森、接收了冯·布劳恩、创建了喷气推进实验室(JPL)……也足称一代宗师。布达佩斯技术经济大学学习工程,师从于哥廷根大学的路德维希·普朗特,并在1908年获得博士学位;1881-1963。



德国、V2、冯·布劳恩似乎是一切的源头;如今虽然软件技术超越了当年,但回望这些宗师和当年宏大工程的时候,还是忍不住心生景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2-4 9:05:44编辑过]

TOP
54#






百万光年外发现迄今最明亮最清晰星系
2012年12月5日



科学家发现的一个超级明亮并且清晰的星系,被形象地称之为“闪亮星系”



这个星系距地球数百万光年,被科学家命名为“ESO 318-13”


北京时间12月5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发现一个超级明亮并且清晰的星系,被形象地称之为“闪亮星系”。这个星系距地球数百万光年,被科学家命名为“ESO 318-13”,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明亮的星系之一。ESO 318-13由美国宇航局/欧洲航天局的哈勃太空望远镜发现,内部恒星亮度和清晰度极高,几乎可以数清楚。

 

星系内大部分区域都是空旷区,恒星所占的空间很小。如果尘埃不多,星系基本上呈透明状,允许来自背景的光线穿过。这导致星系出现“重叠”现象,这种现象在宇宙中比较普遍。哈勃望远镜拍摄的ESO 318-13照片中便出现这种现象。照片中,这个星系被一系列明亮的天体环绕,内部的恒星亮度极高。

 

欧洲航天局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在这幅照片的中部附近,存在一颗亮度极高的‘恒星’。这颗‘恒星’似乎处在这个星系内,非常引人注目。然而,这只是一种错觉。这个‘恒星’实际上是银河系,我们自己的星系,之所以亮度极高是因为距离ESO 318-13较近。”欧洲航天局指出照片中出现大量闪亮的盘形天体,它们是距地球更为遥远的星系。在照片的右上角,一个椭圆形星系清晰可见,它的面积超过ESO 318-13,但距离地球更远。照片的右侧存在一个螺旋星系,研究人员希望对其进行详细研究。
TOP
55#






美探测器助专家绘制极精确月球重力场图
2012年12月6日



图片来源:SA/JPL-Caltech/ IPGP



图片来源:NASA/ARC/MIT


美国航天局12月5日宣布,借助绕月运行的姊妹探测器——“埃布”和“弗洛”提供的信息,专家们绘制出了极其精确的月球重力场图,这将有助于科研人员更详细地研究月球内部结构及其成分。预计,本月7日出版的美国学术期刊《科学》将刊登3篇论文介绍上述成果。

 

美航天局指出,新的月球重力场图在更精细的尺度上揭示月球地质特征,例如内部结构、死火山地形、环形山中部高峰等。

 

科研人员通过分析最新探测数据发现,月球的固体外壳——月壳的厚度约为35至40公里。受重力影响,月壳上部广泛碎裂,可能有较多孔隙,其密度变得均质化,这与上世纪70年代最后一次“阿波罗”探月任务获得的数据相符。科研人员还推测,月壳可能受到在其早期膨胀阶段形成的岩脉切割。

 

“埃布”和“弗洛”探测器原名分别为“圣杯”A和“圣杯”B,今年1月在一个命名竞赛中获得目前的名字。这两颗探测器于去年9月10日从美国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升空。作为首个专门研究月球重力的探测项目,其总投资近5亿美元。
TOP
56#






NASA公布地球夜间灯光分布图
2012年12月6日















 

12月5日NASA公布了一组地球夜间灯光分布图,这些照片拍摄于今年的4月和10月间。图片来源:NASA
TOP
57#






4.5公里长小行星距地球仅690万公里
2012年12月7日



近地小行星“4179 Toutatis”的电脑模拟图



新的模拟图像(右)与雷达图像非常相似

 

北京时间12月7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一块巨大的小行星将于下周与地球“亲密接触”。天文学家们正紧张地将目光对准天空,不过这颗被命名为“4179 Toutatis”的小行星不会给地球造成什么威胁。

 

Toutatis的长度为4.46公里,宽2.4公里,是迄今为止靠近地球的最大的小行星之一。当然,这里说的“靠近”指的是天文学上的意义。当这块形似花生的巨石最接近地球的时候(即12月12日),它与我们的距离是690万公里,相当于地球与月亮距离的18倍。

 

那为什么天文学家们如此期待Toutatis?因为这颗小行星的成分信息,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太阳系的早期图景。通过不断完善该小行星的旋转模型,天文学家可以进一步弄清楚它的组成。

 

颠倒的小行星

 

美国国家射电天文台的研究员迈克尔·布希(Michael Busch)对Toutatis之前经过地球时的雷达照片进行了研究,试图分析出它在太空中运行的方式。Toutatis每隔四年就会靠近地球一次。“它在翻滚,”布希说,“它围绕着长轴旋转,而反过来又旋进绕了一圈,就像一个陀螺一样。”布希和同事们希望利用在2000年、2004年和2008年拍摄的雷达图片,来改进1996年提出的Toutatis旋转模型。布希说:“当我们了解到引力会改变旋转状态时,情况就变得更加复杂。”

 

每次Toutatis接近太阳或者地球的时候,引力会对其产生轻微的牵拉作用,从而稍微改变它的旋转。多年时间下来,这些牵拉作用会逐渐叠加。一旦布希和他的合作者能够解释这些变化,他们就可以获得更好的旋转模型,由此也将探明小行星的质量分布。

 

Toutatis的形状看起来就像一颗多瘤的花生,从某些角度看,更像个造得很蹩脚的雪人。它中间长而窄,两侧是大小不等的突出物。布希的研究发现,小行星不仅外形古怪,其质量分布也呈现出很不均匀的特征。他补充道:“它可能具有十分复杂的内部结构。”

 

内部的研究

 

Toutatis的内部结构很可能是由于受到小物体撞击,物质被抛离而形成的。布希说:“这就好像拿着锤子击打石头一样,能将它打断。”Toutatis也可能是两个物体撞击并结合在一起形成的。

 

或者,这颗小行星也可能是通过YORP效应产生的,该效应解释了太阳光如何使一颗小行星开始旋转。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天体动力学教授丹·斯奇尔思(Dan Scheeres)说:“就像风力吹动螺旋桨旋转一样。”他补充道,这与光子撞击不平整物体时,促使物体更快旋转的现象很相似。斯奇尔思已经对Toutatis进行了差不多20年的研究,他认为Toutatis旋转得越来越快,最终可能会将物质抛到太空,形成两个分开的物体。这些物体的旋转变慢,最终可能重新结合,又回到原来的状态。

 

这还仅仅是个理论,斯奇尔思说。但该模型解释了Toutatis和其他所谓“联系双星”存在的原理。斯奇尔思和布希将于下周小行星靠近地球的时候,对它进行近距离研究。布希计划通过新的雷达图像来改进他的小行星旋转模型。

 

不过,不仅仅只有天文学家在关注着Toutatis,许多天文爱好者也可以分享寻找它的乐趣。当距离地球最近的时候,Toutatis虽然“很难用肉眼看到,但利用小型的天文望远镜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它。”布希说道。

 

当然,请大家放心,这颗小行星不会撞向地球,末日理论可以暂且收一收。布希说:“相比其他天体,围绕Toutatis的无稽之谈要多得多,不过它只是一颗按照固定时间重复飞过地球的小行星,虽然外形古怪,但仅此而已。”
TOP
58#






中国环境一号C星获取首幅影像图 星地链路连通



这是郑州地区SAR图像。环境一号C星/摄


中国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12月10日向媒体发布消息说,“环境一号”C星有效载荷9日首次开机成像,成功获取首幅合成孔径雷达(SAR)影像图,影像图图像清晰、层次分明、信息丰富。至此,“环境一号”C星实现星地链路连通,星地系统工作正常。

 

据介绍,北京时间12月9日18时19分,“环境一号”C星下传第一轨数据。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密云接收站准时捕获并成功接收全部数据,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成功完成标准产品生产,形成了第一幅影像图——郑州地区SAR图像。

 

“环境一号”C星是中国首颗民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具备空间分辨率5米条带和20米扫描两种成像模式,幅宽分别为40千米和100千米;具有全天时、全天候的成像能力,可以不受天气影响,在多云、阴雨、大雾等任何恶劣天气条件下,准确获取地表真实的图像。相比光学成像卫星,“环境一号”C星对地观测效率大幅提高,将大大提升中国对地观测卫星的总体观测能力。

 

同时,“环境一号”C星配置的S波段合成孔径雷达,可获取地物S波段影像信息,有效补充国际合成孔径雷达卫星数据的不足,将与其他国家在轨运行的雷达卫星一起,形成更加丰富的观测谱段,使国际对地观测体系更加完善,地物信息识别能力更强。

 

中国国防科工局表示,“环境一号”C星还将继续进行在轨调试运行。其投入使用后,将与之前成功发射的“环境一号”A、B星组成中国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形成具备中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和宽覆盖的对地观测遥感系统,以迅速、准确获取中国大部分地区自然灾害、生态和环境污染发生、发展与演变过程的相关信息,大幅提升中国环境与灾害的及时、动态监测预报能力,为中国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TOP
59#

赞一个!能让我们第一时间了解科技信息!
心动,影动,行动的足迹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396
TOP
60#






科学家发现7颗可能宜居星球
2012年12月12日



“可居住系外行星指南”统计项目公布,新发现7颗可能适合生命居住的星球。



地球日落景色(左一)和其他4大宜居星球日落景色对比图。


据英国《每日邮报》12月10日报道,波多黎各科学家近日宣布,他们在银河系中新发现了7颗可能适合生命居住的星球,按照发现顺序排列,它们分别是格利泽581d、HD85512b、开普勒-22b、格利泽667Cc、格利泽581g、格利泽163c和HD40307g。

 

这一数据由“可居住系外行星指南”(HEC)统计项目公布。HEC项目由波多黎各大学阿雷西博分校宜居星球实验室于2011年12月5日发起,旨在列出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在HEC周年纪念日当天,参与该项目的研究人员表示,他们第一年的发现已经超出预期。

 

该项目首席研究员、宜居星球实验室主任亚伯·门德斯表示,在第一年的研究中,他的同事原本预期只会发现一到两颗适合居住的星球,但最终却发现了7颗。他指出,科学家们不断更新寻找系外星球的技术,因此发现可居住星球的速度也随之不断提升。

 

在接受采访时,门德斯还对发起这项统计的初衷予以说明。他表示:“有关发现可居住星球的新闻层出不穷……令人困惑。因此,制定一个能供所有人查看的目录在当下是非常有用的。”

 

目前,HEC项目需要分析的数据非常庞大,其中的大多数数据直接来自相关的研究发现,同时还包括太阳系外行星百科全书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系外行星档案等数据库中的数据。

 

据透露,该研究小组的评估标准包括;类地指数(ESI)、宜居带距离(HZD)、全球基本宜居性(GPH)、分类系统、以及与地球过去和现状的对比结果等。

 

在未来几年中,HEC项目将使用新的模型和分析方法来扩充这一目录,这种转变或将对指南中列出的大部分星球有所影响,并提供新的信息和宜居评估。

 

除了已经列出的7大星球之外,还有大约27颗星球进入候选名单。对此,HEC研究小组表示,证实这些星球是否宜居仍需进一步观察和更多的证据。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