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23456789» / 3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分享]全球科学新报道(及时更新中) [复制链接]

51#







海王星与天王星或存在巨型液态钻石海洋

2012年12月3号



    海王星照片。科学家经研究发现天王星和海王星表面可能被巨大的液态钻石海洋覆盖,海上漂浮着巨大的固态“钻石山”,体积与冰山相当。



巨大的液态钻石海洋能够解释海王星和天王星的一些怪异特征。



在与海王星相同的环境下,液态钻石海上会漂浮着巨大的固态钻石山。


北京时间12月3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表示,海王星和天王星表面可能被巨大的液态钻石海洋覆盖。这种奇特海洋中存在巨大的固态“钻石山”,体积与冰山相当。据i09.com网站报道,科学家在进行一项实验后得出这一结论。巨大的液态钻石海洋能够解释海王星和天王星的一些怪异特征。

 

如果将钻石置于与海王星类似的高温高压环境,钻石将会发生什么?为了解答这个疑问,科学家进行了此项实验。海王星上的压力达到地球的1100万倍。在这种惊人的压力下,钻石变成液体。此外,他们还引入5万度的高温,与海王星的温度相同。根据他们的研究发现,在这种高温高压环境下,液态钻石海中漂浮着巨大的固态钻石山,与片状冰类似。

 

科学家认为液态海洋能够解释这两颗行星的磁场如何发生弯曲,磁极偏离地理极点大约60度。科学家进行此项研究旨在解释两个现象。一个是,天王星和海王星的磁极为何与它们的地理极点存在巨大差异。另一个是,这两颗行星的碳比重为何高达10%。科学家认为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就是钻石海。实验结果显示钻石海的特性与普通海洋类似。
TOP
52#






115亿光年外巨型黑洞爆发最强烈类星体喷流
2012年12月3日



艺术示意图:类星体SDSS J1106+1939附近,大量物质被向外抛出


北京时间12月3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天文学家们近日观测到在115亿光年之外一个巨型黑洞正爆发出创纪录的巨量气体和尘埃物质。这一巨型黑洞的质量约相当于10~30亿倍太阳质量,隐匿于一个类星体的核心位置。所谓类星体是一种极端明亮极端活跃的星系类型,本次研究中涉及的这一类星体编号为SDSS J1106 1939。有关该项研究的论文已经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上。

 

纳海姆·阿雷夫(Nahum Arav)是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的天文学家,也是该项研究的合著者,他说:“我们观测到了迄今发现的最剧烈的类星体外向流,其强度至少是之前观测到的任何类似外向流的5倍。”借助欧洲南方天文台强大的观测设备,阿雷夫和同事们得以估算出这一外向流的速度和其它属性。根据观测结果,这一外向流的物质输送量每年达400倍太阳质量。爆发发生于距离类星体本体约1000光年远处,其速度约为每小时1800万英里(约合2900万公里)。阿雷夫表示:“尽管我们对于将要观测到的现象有所预期,但是这一喷流的强度仍然让我们大吃一惊。”

 

而深藏这一类星体内部的巨型黑洞则是驱动这一切的发动机。据估计这里的黑洞质量约相当于银河系核心黑洞质量的1000倍,其产能效率约相当于整个银河系产能总效率的100倍左右。

 

对星系演化的启示

 

超大质量黑洞非常强大,足以吞噬整个太阳系。它们臭名昭著,因为它们时常会撕裂和吞噬周遭的恒星。然而也正是这些巨兽驱动着遥远的类星体并将物质流以极高的速度向外喷出。阿雷夫表示,这种外向喷流长久以来一直被认为在星系演化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然而对于这种观点在天文学界也是争议不断,主要的疑虑集中在这种外向流是否具备足够的能量来产生这种影响。而此次发现的超级外向流可以帮助揭开这一宇宙谜团,包括星系的质量与其中央黑洞质量之间存在何种相关性?以及为何宇宙当中大型星系的数量相对较少?

 

阿雷夫表示:“我相信此次所观测到的这一现象将成为检验多项理论的试金石,使用类星体产生的机械能量来解答有关星系和星系团形成的重要问题。”

 

科克·克里斯塔(Kirk Korista)是西密歇根大学天文学教授,他本人并未参与该项研究。不过他相信这项研究的结果可能尚不够成熟,该项研究的主要目标应该是对迄今所知最强大,但是了解却最少的类星体喷流开展相关研究。他说:“有关该类星体目标的绝佳光谱仪数据让我们得以突破性地对其能量规模进行定量分析,它可能是一个典型的类星体外向喷流。这对于拼凑完整的星系演化过程,以及阐明类星体在此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TOP
53#


搞火箭的几位宗师 


 2012-12-3 09:40 |目前火箭玩的顺的几个国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归根结底,都到了二战时的德国,还有一个人的身上。下面就八卦一下相关的几个人和几件事。





【冯·布劳恩】Wernher von Braun,火箭开山鼻祖,我想没人反对。德国时候领导V2,德国战败后跟美国走了。于是太空的故事就围绕这个人展开了……到了美国领导发射了美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搞出了土星五号登月。其他的小玩意就不用提了。堪称一代英才,火箭宗师。柏林洪堡大学物理学博士;1912-1977。



【科罗廖夫】前苏联火箭的爸爸,很爱火箭,被抓进了监狱还努力的玩火箭;因为实在太厉害,被瓦伦丁·古舒高(Valentin Glushko)慧眼识英雄,举荐领导前苏联火箭。在钻研了从德国获得的V2火箭资料后……成功的搞出了第一枚洲际导弹,以及世界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以及第一个太空人加加林——后成前苏联火箭的一代宗师。他18岁考入基辅工学院空气动力学专业,2年后转学到莫斯科鲍曼莫斯科国立技术大学;1907-1966。



【钱学森】中国火箭的爸爸。师傅是大名鼎鼎的冯·卡门,也是牛人,后面再八卦。二战时候,钱学森和他的师傅冯卡门,亲自问询了冯·布劳恩,并且去德国当时的空气动力研究所之类的地方仔细转悠了一圈;冯·布劳恩应钱学森的要求,写出书面报告《德国液态火箭研究与展望》……后,钱学森回国,遂成中国火箭一代宗师。交大本科,MIT硕士,加州理工学院博士;1911-2009。



【冯·卡门】匈牙利裔美国工程师和物理学家;力学理论强悍,偏学院派。但火箭史上离不开这个人,带出了钱学森、接收了冯·布劳恩、创建了喷气推进实验室(JPL)……也足称一代宗师。布达佩斯技术经济大学学习工程,师从于哥廷根大学的路德维希·普朗特,并在1908年获得博士学位;1881-1963。



德国、V2、冯·布劳恩似乎是一切的源头;如今虽然软件技术超越了当年,但回望这些宗师和当年宏大工程的时候,还是忍不住心生景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2-4 9:05:44编辑过]

TOP
54#






百万光年外发现迄今最明亮最清晰星系
2012年12月5日



科学家发现的一个超级明亮并且清晰的星系,被形象地称之为“闪亮星系”



这个星系距地球数百万光年,被科学家命名为“ESO 318-13”


北京时间12月5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发现一个超级明亮并且清晰的星系,被形象地称之为“闪亮星系”。这个星系距地球数百万光年,被科学家命名为“ESO 318-13”,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明亮的星系之一。ESO 318-13由美国宇航局/欧洲航天局的哈勃太空望远镜发现,内部恒星亮度和清晰度极高,几乎可以数清楚。

 

星系内大部分区域都是空旷区,恒星所占的空间很小。如果尘埃不多,星系基本上呈透明状,允许来自背景的光线穿过。这导致星系出现“重叠”现象,这种现象在宇宙中比较普遍。哈勃望远镜拍摄的ESO 318-13照片中便出现这种现象。照片中,这个星系被一系列明亮的天体环绕,内部的恒星亮度极高。

 

欧洲航天局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在这幅照片的中部附近,存在一颗亮度极高的‘恒星’。这颗‘恒星’似乎处在这个星系内,非常引人注目。然而,这只是一种错觉。这个‘恒星’实际上是银河系,我们自己的星系,之所以亮度极高是因为距离ESO 318-13较近。”欧洲航天局指出照片中出现大量闪亮的盘形天体,它们是距地球更为遥远的星系。在照片的右上角,一个椭圆形星系清晰可见,它的面积超过ESO 318-13,但距离地球更远。照片的右侧存在一个螺旋星系,研究人员希望对其进行详细研究。
TOP
55#






美探测器助专家绘制极精确月球重力场图
2012年12月6日



图片来源:SA/JPL-Caltech/ IPGP



图片来源:NASA/ARC/MIT


美国航天局12月5日宣布,借助绕月运行的姊妹探测器——“埃布”和“弗洛”提供的信息,专家们绘制出了极其精确的月球重力场图,这将有助于科研人员更详细地研究月球内部结构及其成分。预计,本月7日出版的美国学术期刊《科学》将刊登3篇论文介绍上述成果。

 

美航天局指出,新的月球重力场图在更精细的尺度上揭示月球地质特征,例如内部结构、死火山地形、环形山中部高峰等。

 

科研人员通过分析最新探测数据发现,月球的固体外壳——月壳的厚度约为35至40公里。受重力影响,月壳上部广泛碎裂,可能有较多孔隙,其密度变得均质化,这与上世纪70年代最后一次“阿波罗”探月任务获得的数据相符。科研人员还推测,月壳可能受到在其早期膨胀阶段形成的岩脉切割。

 

“埃布”和“弗洛”探测器原名分别为“圣杯”A和“圣杯”B,今年1月在一个命名竞赛中获得目前的名字。这两颗探测器于去年9月10日从美国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升空。作为首个专门研究月球重力的探测项目,其总投资近5亿美元。
TOP
56#






NASA公布地球夜间灯光分布图
2012年12月6日















 

12月5日NASA公布了一组地球夜间灯光分布图,这些照片拍摄于今年的4月和10月间。图片来源:NASA
TOP
57#






4.5公里长小行星距地球仅690万公里
2012年12月7日



近地小行星“4179 Toutatis”的电脑模拟图



新的模拟图像(右)与雷达图像非常相似

 

北京时间12月7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一块巨大的小行星将于下周与地球“亲密接触”。天文学家们正紧张地将目光对准天空,不过这颗被命名为“4179 Toutatis”的小行星不会给地球造成什么威胁。

 

Toutatis的长度为4.46公里,宽2.4公里,是迄今为止靠近地球的最大的小行星之一。当然,这里说的“靠近”指的是天文学上的意义。当这块形似花生的巨石最接近地球的时候(即12月12日),它与我们的距离是690万公里,相当于地球与月亮距离的18倍。

 

那为什么天文学家们如此期待Toutatis?因为这颗小行星的成分信息,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太阳系的早期图景。通过不断完善该小行星的旋转模型,天文学家可以进一步弄清楚它的组成。

 

颠倒的小行星

 

美国国家射电天文台的研究员迈克尔·布希(Michael Busch)对Toutatis之前经过地球时的雷达照片进行了研究,试图分析出它在太空中运行的方式。Toutatis每隔四年就会靠近地球一次。“它在翻滚,”布希说,“它围绕着长轴旋转,而反过来又旋进绕了一圈,就像一个陀螺一样。”布希和同事们希望利用在2000年、2004年和2008年拍摄的雷达图片,来改进1996年提出的Toutatis旋转模型。布希说:“当我们了解到引力会改变旋转状态时,情况就变得更加复杂。”

 

每次Toutatis接近太阳或者地球的时候,引力会对其产生轻微的牵拉作用,从而稍微改变它的旋转。多年时间下来,这些牵拉作用会逐渐叠加。一旦布希和他的合作者能够解释这些变化,他们就可以获得更好的旋转模型,由此也将探明小行星的质量分布。

 

Toutatis的形状看起来就像一颗多瘤的花生,从某些角度看,更像个造得很蹩脚的雪人。它中间长而窄,两侧是大小不等的突出物。布希的研究发现,小行星不仅外形古怪,其质量分布也呈现出很不均匀的特征。他补充道:“它可能具有十分复杂的内部结构。”

 

内部的研究

 

Toutatis的内部结构很可能是由于受到小物体撞击,物质被抛离而形成的。布希说:“这就好像拿着锤子击打石头一样,能将它打断。”Toutatis也可能是两个物体撞击并结合在一起形成的。

 

或者,这颗小行星也可能是通过YORP效应产生的,该效应解释了太阳光如何使一颗小行星开始旋转。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天体动力学教授丹·斯奇尔思(Dan Scheeres)说:“就像风力吹动螺旋桨旋转一样。”他补充道,这与光子撞击不平整物体时,促使物体更快旋转的现象很相似。斯奇尔思已经对Toutatis进行了差不多20年的研究,他认为Toutatis旋转得越来越快,最终可能会将物质抛到太空,形成两个分开的物体。这些物体的旋转变慢,最终可能重新结合,又回到原来的状态。

 

这还仅仅是个理论,斯奇尔思说。但该模型解释了Toutatis和其他所谓“联系双星”存在的原理。斯奇尔思和布希将于下周小行星靠近地球的时候,对它进行近距离研究。布希计划通过新的雷达图像来改进他的小行星旋转模型。

 

不过,不仅仅只有天文学家在关注着Toutatis,许多天文爱好者也可以分享寻找它的乐趣。当距离地球最近的时候,Toutatis虽然“很难用肉眼看到,但利用小型的天文望远镜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它。”布希说道。

 

当然,请大家放心,这颗小行星不会撞向地球,末日理论可以暂且收一收。布希说:“相比其他天体,围绕Toutatis的无稽之谈要多得多,不过它只是一颗按照固定时间重复飞过地球的小行星,虽然外形古怪,但仅此而已。”
TOP
58#






中国环境一号C星获取首幅影像图 星地链路连通



这是郑州地区SAR图像。环境一号C星/摄


中国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12月10日向媒体发布消息说,“环境一号”C星有效载荷9日首次开机成像,成功获取首幅合成孔径雷达(SAR)影像图,影像图图像清晰、层次分明、信息丰富。至此,“环境一号”C星实现星地链路连通,星地系统工作正常。

 

据介绍,北京时间12月9日18时19分,“环境一号”C星下传第一轨数据。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密云接收站准时捕获并成功接收全部数据,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成功完成标准产品生产,形成了第一幅影像图——郑州地区SAR图像。

 

“环境一号”C星是中国首颗民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具备空间分辨率5米条带和20米扫描两种成像模式,幅宽分别为40千米和100千米;具有全天时、全天候的成像能力,可以不受天气影响,在多云、阴雨、大雾等任何恶劣天气条件下,准确获取地表真实的图像。相比光学成像卫星,“环境一号”C星对地观测效率大幅提高,将大大提升中国对地观测卫星的总体观测能力。

 

同时,“环境一号”C星配置的S波段合成孔径雷达,可获取地物S波段影像信息,有效补充国际合成孔径雷达卫星数据的不足,将与其他国家在轨运行的雷达卫星一起,形成更加丰富的观测谱段,使国际对地观测体系更加完善,地物信息识别能力更强。

 

中国国防科工局表示,“环境一号”C星还将继续进行在轨调试运行。其投入使用后,将与之前成功发射的“环境一号”A、B星组成中国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形成具备中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和宽覆盖的对地观测遥感系统,以迅速、准确获取中国大部分地区自然灾害、生态和环境污染发生、发展与演变过程的相关信息,大幅提升中国环境与灾害的及时、动态监测预报能力,为中国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TOP
59#

赞一个!能让我们第一时间了解科技信息!
心动,影动,行动的足迹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396
TOP
60#






科学家发现7颗可能宜居星球
2012年12月12日



“可居住系外行星指南”统计项目公布,新发现7颗可能适合生命居住的星球。



地球日落景色(左一)和其他4大宜居星球日落景色对比图。


据英国《每日邮报》12月10日报道,波多黎各科学家近日宣布,他们在银河系中新发现了7颗可能适合生命居住的星球,按照发现顺序排列,它们分别是格利泽581d、HD85512b、开普勒-22b、格利泽667Cc、格利泽581g、格利泽163c和HD40307g。

 

这一数据由“可居住系外行星指南”(HEC)统计项目公布。HEC项目由波多黎各大学阿雷西博分校宜居星球实验室于2011年12月5日发起,旨在列出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在HEC周年纪念日当天,参与该项目的研究人员表示,他们第一年的发现已经超出预期。

 

该项目首席研究员、宜居星球实验室主任亚伯·门德斯表示,在第一年的研究中,他的同事原本预期只会发现一到两颗适合居住的星球,但最终却发现了7颗。他指出,科学家们不断更新寻找系外星球的技术,因此发现可居住星球的速度也随之不断提升。

 

在接受采访时,门德斯还对发起这项统计的初衷予以说明。他表示:“有关发现可居住星球的新闻层出不穷……令人困惑。因此,制定一个能供所有人查看的目录在当下是非常有用的。”

 

目前,HEC项目需要分析的数据非常庞大,其中的大多数数据直接来自相关的研究发现,同时还包括太阳系外行星百科全书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系外行星档案等数据库中的数据。

 

据透露,该研究小组的评估标准包括;类地指数(ESI)、宜居带距离(HZD)、全球基本宜居性(GPH)、分类系统、以及与地球过去和现状的对比结果等。

 

在未来几年中,HEC项目将使用新的模型和分析方法来扩充这一目录,这种转变或将对指南中列出的大部分星球有所影响,并提供新的信息和宜居评估。

 

除了已经列出的7大星球之外,还有大约27颗星球进入候选名单。对此,HEC研究小组表示,证实这些星球是否宜居仍需进一步观察和更多的证据。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