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4567891011» / 3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分享]全球科学新报道(及时更新中) [复制链接]

71#






《自然》杂志评出2012年度图片
2012年12月21日


 
《自然》杂志在12月20日的年度回顾专刊中,评选出了11张年度图片,分别如下:

 

1. 今年北极海冰面积打破最低纪录


2. 活体斑马鱼的血-脑屏障
 

 


 
3. 美国6月发生的一场龙卷风
 

 


 
4. 8月31日太阳表面等离子体喷射画面
 

 


 
5. 8月6日,美国“好奇号”登陆火星
 

 


 
6. 俄罗斯白海岸发现的沙蚕属新种
 

 


 
7. 黑獒蝙蝠的胚胎
 

 


 
8. 头盔星云“雷神”
 

 


 
9. 咖啡的晶体形状
 

 


 
10. 奥地利高空跳伞运动员Felix Baumgartner在39千米高空跳下


11. 新种蜥蜴16mm,够小吧!

TOP
72#






《科学》公布201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
2012年12月21日



中国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

 

美国《科学》杂志12月20日公布了本年度10大科学突破(《科学》相关报道),科学家在难以捉摸的希格斯玻色子亚原子粒子研究领域取得的成果被评为2012年最重要的科学发现。40多年前,科学家假定了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它是解释其他基本粒子(诸如电子和夸克等)如何获取其质量的关键。

 

1.希格斯玻色子

 

7月4日,科学家宣布找到了希格斯玻色子存在的证据,从而完成了粒子物理标准模型。该模型解释了粒子如何通过电磁力、弱核力和强核力相互作用以组成宇宙中的物质。然而,在今年之前,科学家无法解释这些基本粒子如何获得它们的质量。

 

《科学》新闻记者艾德里安表示,物理学家假设空间由与电场类似的“希格斯场”所填充。粒子与“希格斯场”相互作用以获取能量以及质量。“希格斯场”是由分布在真空中的希格斯玻色子组成,物理学家现在将它们从真空中轰出并进入短暂的存在状态。

 

但是,观察到希格斯玻色子可谓来之不易甚或代价不菲。在瑞士日内瓦附近的粒子物理实验室中,与造价高达55亿美元的原子加速器相伴的数千名研究人员借助两台巨型粒子探测器(ATLAS和CMS)发现了盼望已久的玻色子。

 

除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外,《科学》杂志及其发行机构美国科促会确认的本年度其他9项具有开创性的科学成就如下:

 

2.丹尼索瓦人基因组

 

一种将特定分子绑定在DNA(脱氧核糖核酸)单链上的新技术帮助研究人员仅用一块远古人的小指骨碎片,就完成丹尼索瓦人完整的基因组测序。该基因组序列让研究人员能够将丹尼索瓦人——这是与尼安德特人密切相关的古老人类——与现代人进行比较。研究显示,该指骨属于生活在7.4万年至8.2万年之间的一个眼睛、毛发和皮肤均为棕色的女孩,她死于西伯利亚。

 

3.让干细胞形成卵子

 

日本研究人员证实,小鼠的胚胎干细胞可被诱导成为具有生育能力的卵细胞。在研究中,他们让实验室中受精的细胞在代孕母体发育并产下小鼠幼仔。这种方法要求发育中的卵子在雌性小鼠体内存留一段时间。虽然这没有达到科学家追求的完全在实验室中得到卵细胞的终极目标,但是它为研究基因和其他影响生育力和卵细胞发育的因素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4.好奇号的着陆系统

 

尽管无法在火星条件下测试其探测器所有的着陆系统,但在加州帕萨迪纳美国宇航局喷气动力实验室里承担探索火星使命的工程师们仍安全并准确地将好奇号探测车抵达火星表面。这个3.3吨的飞行器因过重而无法以传统的方式登陆,为此该团队从起重机和直升飞机那里得到灵感,创建了“空中起重机”着陆系统,它将带轮的好奇号吊挂在3根线缆的末端让其着落。这一完美无暇的着陆让设计人员再次获得了信心,宇航局希望未来在已有的探测车附近让第二辆探测车着陆,并将第一辆探测车取得的样本收集起来送回地球。

 

5.X射线激光解开蛋白质的结构

 

研究人员用一种比传统的同步加速辐射源亮10亿倍的X射线激光确认了布氏锥虫所需的一种酶的结钩,这种寄生虫是引起非洲昏睡病的原因。新的研究进展证明了X射线激光解密蛋白质的潜力,而这是传统的X射线源所无法做到的。

 

6.基因组的精密工程

 

通常,人们无法确定对高级生物的DNA进行修改和删除的最终结果。然而,在2012年,名为“转录激活子样效应因子核酸酶”(TALENs)的工具赋予研究人员改变或关闭斑马鱼、蟾蜍、牲畜及其他动物甚至病人的细胞中特定基因的能力。这种技术以及其他新兴的技术与已有的基因靶向技术一样廉价和有效,同时它能让研究人员在健康人和病人中确认基因及变异的特定作用。

 

7.马约拉纳费米子

 

人们有关马约拉纳费米子是否存在的问题的争论已有70多年,该粒子会作为它们自己的反物质并湮灭它们自己。今年,由荷兰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首次提出了马约拉纳费米子以准粒子形式存在的可靠证据,它们是相互作为的电子群,其行为像单个粒子。该发现促使人们努力将马约拉纳费米子结合到量子计算中,因为科学家们认为由这些神秘粒子组成的“量子比特”与目前数字计算机中所拥有的比特相比,能够更有效率地存储和处理数据。

 

8.ENCODE项目

 

今年,超过30篇文章报道的一项长达10年的研究显示,人类基因组比研究人员曾经认为的更具“功能”。尽管只有2%的基因组会为实际蛋白编码,但“DNA元素百科全书”(ENCODE)研究项目表明,基因组的大约80%是有活性的,可帮助开启或关闭基因。这些新的细节有望帮助研究人员理解基因受到控制的途径,以及澄清某些疾病的遗传学风险因子。

 

9.大脑/机器界面

 

曾经用大脑神经记录移动电脑荧幕上光标的同一个研究团队在2012年向人们展示,瘫痪的病人能够用他们的思想来移动一个机械臂并从事复杂的三维运动。该技术虽然仍处于试验阶段且极端昂贵,但科学家希望更先进的计算程序可改善这种神经性假体以帮助因中风、脊髓损伤及其他疾病导致瘫痪的病人。

 

10.中微子混合角

 

数百名在中国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中工作的研究人员报告了一个模型的最后的未知参数,该模型描述了被称作中微子的这种难以捉摸的粒子在以接近光速穿行时,如何从一种类型或“特色”变形为另一种类型。这些结果显示,中微子和反中微子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改变其特色,并提示中微子物理可能有朝一日帮助研究人员解释为什么宇宙含有如此多的物质及如此少的反物质。如果物理学家无法发现超越希格斯玻色子的新粒子,那么中微子物理可能会代表粒子物理学的未来。
TOP
73#






我国天文学家新近发现三颗超新星
2012年12月25日

 

本报讯(记者张巧玲)近日,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张天萌、BATC组首席研究员周旭与清华大学博士生陈俊丞、教授王晓峰合作,发现了3颗超新星。

 

据张天萌介绍,清华大学与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兴隆基地、BATC课题组成功地联合申请了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天文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基于国内观测设备的超新星大视场巡天及相关问题研究”。该项目利用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的60/90厘米施密特望远镜,开展超新星巡天计划,以期在3至4年时间内发现一定数量的各类处于爆发极早期的超新星。

 

该巡天计划已于今年10月正式开展,目前已发现3颗超新星和1颗新星。超新星2012hg是该项目发现的第一颗超新星。11月30日晚发现一颗新星。12月7日晚又发现两颗超新星候选体,在丽江高美古2.4米望远镜帮助下已获得光谱证认,其中一颗已经命名为超新星2012hm,另外一颗红移达到0.08,编号为2012hq。此两颗超新星都是Ia型超新星,并在光度达到极大前就被发现。

 

该巡天计划将从2012年开展到2015年,“我们预期每年能发现30到50颗超新星,之后还要进行后续的跟踪观测。”张天萌说。
TOP
74#






地球生物多样性图谱百余年来首次更新
2012年12月25日



地球生命生物多样性更新图谱



华莱士在1876年绘制的原图


一张展现地球生命的生物多样性的图谱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后得到了更新。由博物学家艾尔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士在1876年绘制的原图是描绘世界各大陆生命进化的无数种方式的首次尝试。

 

如今,现代科技的进步和两万多个物种的数据让科学家可以以详细得多的方式记录生物多样性。《科学》周刊在网上发表的这张新图表明自然界分成11个生物地理大区,并展示了它们是如何相互联系的。(《科学》文章

 

所有已知的哺乳动物、鸟类和两栖动物———共两万多个物种———的进化信息和地理信息被结合了起来。一个由15名国际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花费了20年的时间来编辑这些数据。

 

该研究的主要科学家、来自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宏观生态学、进化与气候中心的本·霍尔特博士说:“我们的研究是对自然科学领域最基本的图谱之一所做的迟了很久的更新。我们终于能根据成千上万种脊椎动物极为详细的信息对自然界做概括性描述,这在华莱士做出尝试以来尚属首次。”

 

共同作者、加拿大麦基尔大学的让-菲利普·莱萨尔说:“这张图为今后的生态和进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原始信息。考虑到持续不断的生物多样性灾难和全球环境变化,它在环境保护方面也有重大意义。环保规划者一直根据在特定地方发现的物种的独特性来确定重点地区,现在我们可以根据成百上千万年的进化历史来界定保护重点。”

 

宏观生态学、进化与气候中心主任卡斯滕·拉贝克说,这张图对自然界所做的全面描述或许会成为“基础生物学的基石”。
TOP
75#






研究发现第三种磁性:将改变数据存储方式
2012年12月25日



    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家在实验室合成的herbertsmithite纯晶体。这种物质拥有一种新物质态,也就是第三种磁性状态。这个晶体长7毫米,重0.2克,历时10个月合成


北京时间12月25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新物质,拥有第三种磁性状态。他们表示这种新物质将改变电脑的数据存储方式。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学教授李杨(Young Lee,音译)指出:“我们发现了第三种基本磁态。”

 

英国《自然》杂志报道称,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证明存在这种被称之为“液态自旋量子”的新物质。液态自旋量子是一种固态晶体,但它的磁态却呈液态。与其他两种磁性不同,液态自旋量子的单个粒子磁性取向始终处于变化之中,与真正液体中的分子运动类似。李杨表示这种物质内部没有静态磁性取向。他说:“但粒子之间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由于量子效应,它们不会固定在某个地方。”

 

李杨指出这种怪异的状态很难进行测量或者说很难证实它的存在。这是迄今为止得出的最具有说服力的实验数据,证明存在这种现象。“过去,这种现象只存在于理论家的模型中,现在,我们在现实的物理系统内发现这种现象。”

 

所谓的铁磁性是指磁铁或者指南针的简单磁性。几百年前,人们就已经发现这种现象。反铁磁性是现代电脑硬盘读头的基础,预测这种现象让路易斯-奈耳在1970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发现这种现象则让麻省理工学院的名誉教授克利福德-沙尔在1994年斩获诺奖。反铁磁性是指金属或者合金的离子磁场相互抵消。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它们只有温度冷却到一个确定温度之后才能具有磁性。

 

1987年,著名理论学家菲利普-安德森首次提出存在第三种磁态。李杨表示安德森认为这种状态可能与高温超导体有关。“自此之后,物理学家便希望制造出这种磁态。过去几年,我们才在这一研究领域取得进展。”液态自旋量子本身是一种被称之为“herbertsmithite”的矿物晶体,以矿物学家赫伯特-史密斯(Herbert Smith)的名字命名。1972年,史密斯在智利发现了这种矿物。

 

2011年,李杨和同事首次合成这种物质的一个大尺寸纯晶体,整个过程历时10个月。随后,他们一直对这种晶体的性质进行细致研究。绝大多数物质都拥有不连续的量子态,量子态的改变用整数表达,相比之下,液态自旋量子表现出碎片式的量子态。研究人员发现这种被称之为“自旋振子”的量子态能够形成一个连续体。他们在发表于《自然》杂志上的论文中将这一观测发现描述为“引人注目的第一次”。

 

李杨表示:“这项研究成果是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等学科的科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晶。你需要合成这种物质而后利用先进物理学技术进行研究。理论学家对我们的这项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李杨指出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让这种非常基础的研究转化成实际应用。

 

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改进数据存储或者通讯,可能的方式是利用一种被称之为“远距离缠结”的怪异量子现象。远距离缠结是指两个相隔很远的粒子能够同时影响彼此的状态。此外,这一研究成果也有助于研发高温超导体,让这一领域取得新进展。李杨说:“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这种现象。目前还没有任何理论能够描述我们观测到的现象。”美国哈佛大学物理学教授苏比尔-萨奇德夫表示:“这是一个重大研究发现,为研究多主体系统内的量子缠结打开了一扇窗。”
TOP
76#






火星发现粘土矿物:或曾存中性水环境
2012年12月25日



    这张照片是由机遇号的前部避险相机(Hazcam)拍摄的,所展示的是机遇号的机械臂伸展开的情景,此时它正在对一块名为“Onaping”的目标岩石展开考察。这里是奋进号陨坑西部边缘,图像的拍摄时间是2012年12月16日


北京时间12月25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宇航局长寿的机遇号火星车近日在火星上发现一处含有水成矿物的地点,这处地点的含水历史可能要远比科学家们此前的设想更加丰富。

 

该项最新研究所追踪的是由在火星运行的轨道器所探测到的矿物成分。轨道观测显示在机遇号所在的“奋进”陨石坑内部分布有多种粘土矿物成分。机遇号此前经过1000多天,长途跋涉超过13英里(约合20.9公里)才抵达这里。在地球上,粘土矿物的形成一般需要有水的参与。

 

机遇号和它的姊妹火星车勇气号于2004年先后着陆在火星上展开找水之旅,后者目前已经停止工作。不过在这两辆火星车漫长的工作期间,两者都发现了清晰的证据证明在火星地质历史上曾经拥有丰富的水。不过当时存在的水环境可能是偏酸性的,有点像是蓄电池酸液,这种环境对生命的生存并不友好。

 

然而美国康奈尔大学科学家,火星车项目首席科学家史蒂夫·斯奎尔斯本月在旧金山美国地球物理学年会上表示,粘土的发现表明了另外一种不同环境的存在,其指示的是一种更接近中性的水环境。中性的水环境让人想到我们日常饮用的水。

 

如果机遇号还能继续坚持工作,那么科学家们将会发现他们进入了一片富饶的发现之地。机遇号原本的设计寿命是90天,但是它的实际寿命已经远远超过了当初的设计。正在火星轨道运行的美国宇航局火星勘测轨道器(MRO)搭载的CRISM相机获取的数据显示在奋进号陨坑周围和内部含有比原先认为的更为丰富的粘土矿物。

 

乔治亚工学院助理教授,行星科学家詹姆斯·沃利(James Wray)表示:“如果机遇号能够找到一份样本并对其开展进一步的详细考察,我们将有机会确定这块岩石是如何形成的,比如说它是形成于水深较大的湖泊中,较浅的池塘,抑或是火山成因。”

 

科学家们现在希望最新加入探测队伍的好奇号火星车将能为我们提供有关粘土矿物的更进一步的信息。好奇号于今年8月6日降落在火星上的一个巨大的陨坑内部,它的着陆地附近有一座3英里(约合4800米)高的高山,观测显示这座山的山麓地区堆积着大量沉积物。

 

和机遇号不同的是,好奇号搭载了一整套复杂的车载化学分析设备,可以用于对岩石和土壤样本开展分析工作。对于机遇号来说,问题还不仅仅是携带的设备比较少而已,它还有两台车载设备已经停止工作。有关这项发现的论文已经发表在近期出版的《地球物理学研究通报》上。
TOP
77#






科学家完成棉花基因组测序
2012年12月27日

 

来自8个国家的70名科学家共同参与的国际合作项目——棉花基因组测序近日完成。12月20日,该项研究的学术文章《棉花基因组的多倍化及纤维的发育》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据悉,由河北联合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王希胤领衔的团队从2010年开始参与该项目,主要负责比较基因组学的研究工作。

 

该文章推测称,项目的完成将推动棉花相关经济的规模化发展,世界棉田的种植面积将突破3290万公顷,棉花产量预计达到2490万吨,世界棉花贸易总量将达到近400亿美元。

 

王希胤介绍说,该研究有三个重大发现:一是发现棉花有一个多倍体的祖先物种;二是发现这个祖先物种很可能是在6500万年前造成恐龙灭绝的大绝灭事件中产生的;三是发现不同棉花基因组间在四倍体棉花中的大规模基因置换现象。另外,项目组还深入研究了与棉花纤维发育相关的基因的功能。“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对于棉花生物学研究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工作,意味着可以在一个崭新的平台上,更深入地研究棉花品质优化和产量提高的问题。”

 

王希胤告诉记者,下一步课题组将把与棉花纤维产量、品质相关的基因找出来,通过杂交等技术实现基因改良,培育棉花新品种,再到大田生产,推动棉花经济发展。

 

据介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大国和用棉国,但近年来受病毒影响造成棉花减产。基因组测序取得的全部基因信息,有助于提高棉花等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TOP
78#

知识爆炸的年代 我们不能堆砌知识 而是要善于找到知识并且利用和学习他们
春波老师辛苦了 但是论坛不应该是知识堆砌的仓库 这个留给度娘去做吧
TOP
79#






俄罗斯幼童-25℃雪地中冲凉水澡
2012年12月28日











 

当地时间12月26日,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温度已经降至零下25摄氏度,当地的一所幼儿园的老师却带领仅着泳衣的幼童来到雪地里冲洗凉水澡。据在该幼儿园工作的称,这不是对学生的惩罚行为,学生的参与完全是自愿的,学生的父母也有权利选择让孩子退出该活动。据悉,该项活动已经举行了数月,孩子抵御病毒的能力明显增强,他们也因此变得更加强壮。
TOP
80#






探测器拍火星大型陨坑霜封壮观景象
2012年12月28日



    欧洲航天局“火星快车”探测器的高分辨率立体照相机拍摄了一组精彩照片,展现火星瑞腾山脉地区(Charitum Montes)被霜覆盖的陨坑。一幅电脑生成的图像,展示了火星瑞腾山脉地区一大型陨坑的壮丽景象。这个陨坑直径50公里,内部存在大量小沙丘。



    瑞腾山脉的彩色俯视图,展示了火星表面不可思议的撞击坑。这些陨坑给人一种冬天里的感觉,似乎这颗红色星球也要过一次圣诞节。瑞腾山脉靠近美国宇航局“好奇”号火星车登陆地盖尔陨坑,存在季节性“二氧化碳霜”。



    瑞腾山脉的照片由欧洲航天局“火星快车”探测器的高分辨率立体照相机拍摄。这台照相机能够拍摄惊人的3D照片,揭示火星的壮观地貌。这一地区由大量崎岖的山脉的构成,借助于大型望远镜,地球上的天文爱好者能够观察到瑞腾山脉。



    瑞腾山脉连绵1000公里,环绕阿尔及尔撞击盆地的最南端,拥有大量陨坑。阿尔及尔撞击盆地是迄今为止在火星上发现的第二大撞击盆地。“火星快车”拍摄的照片显示,瑞腾山脉地貌拥有悠久的历史,布满大型陨坑,所有陨坑都被物质填满。整个地区被尘土和明亮的二氧化碳霜覆盖。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