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13141516171819» / 3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空空的教学记录 [复制链接]

451#

千字反思或随笔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6-12 13:07:57编辑过]

享受教育
TOP
452#

以下是引用支点在2013-6-2 11:24:00的发言:
看到孩子有积极性教师就来劲,这就是教师的敬业,替孩子们感谢空空老师的付出。

支点老师特别能替孩子们着想。连这都不忘记学生。
享受教育
TOP
453#

区教学设计二等奖.


自己认真不够啊,没怎么用心写.等到上好这课之后,感觉到了自己设计比较理论化,不够具体.具体的格式上,也有所欠缺.所以,教学反思很重要.将反思及时记录,整理,那么对课的认识和理解就会提升,每上一次课,每备一次课,或每听一次课,都会有进步.


反思重要,积累一样重要.

享受教育
TOP
454#

今天早上花了两个小时,做了五下的复习课件.本想上传,但因针本测试要求而做,未必有推广性,就先不传了.


由于上的慢,只有一周复习时间.其实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一周时间够了.因为毕竟平时的教学中,还是比较扎实的,对于一些难点及实验,肯于花功夫给学生.这也是导致上周才上完的原因..主要的精力需要花在后进生身上.


后进生,就是个难点.上周的课,五年级有三个班都出现个别学生被语数老师留在教室补作用的现象,包括教导主任.我找到他们,表明了我的态度.有两个老师已经明确不会在我的课上留学生了.另外,找时间补他们,也是难.可被补的时间,是找不到这些学生的,因为已经在主课老师的办公室里了.只要抓住课上的时间,并安排学生互助的形式.

享受教育
TOP
455#

  上周,一个已经在本区另校代课一年的老师进行报考了今年的老师招聘.抽到上课内容之后,找到我帮忙指导一下.因为是下午知道课题,第二天上,时间很紧.帮她理了课的大体思路,讲了下上课要注意的要点.希望她能发挥好.


  上课学校的科学教研组为什么不能帮忙呢?这应该是最好的,既知道老师的特点及习惯,又能给予材料等多方面帮助.当然或许是学校考研团队的缺失吧.所以,团队很重要.

享受教育
TOP
456#

      今天翻看了教学研究版块中的老帖子,都是07年左右的。看了很有感受。当年这些发贴人,都是教学能手。而且也发现,很多问题,那时就已经产生了,或者提出了意见。所以,多读书,多学习人家,是少走弯路的一个重要方面。
享受教育
TOP
457#

以下是引用空空在2013-6-13 15:17:00的发言:
      今天翻看了教学研究版块中的老帖子,都是07年左右的。看了很有感受。当年这些发贴人,都是教学能手。而且也发现,很多问题,那时就已经产生了,或者提出了意见。所以,多读书,多学习人家,是少走弯路的一个重要方面。

同感。

轻倚在时光的门口,用一支素笔,轻描淡写,穿越四季。。。
TOP
458#

空空越来越实了!对于学生的考试我少了你的那份淡定与自信,我要找原因。
请关注丫儿的感受帖哦!我的东西都收藏其中哈!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416&replyID=&skin=1
TOP
459#

上周五,学校组织了校复习策略的校本培训。其中语文数学代表分享了他们复习中的一些妙招。其中,高巍老师数学复习方法---错题集,令人很有感受,也很值的借鉴。
科学复习中,其实也可以借鉴此方法,当然这也是我在做的,只是没有象数学那样集中并放在重要的位置。现在的科学教学中,我让学生将每课的作业本错题抄写一遍,就在作业本错题的旁边空白处。单元末或是学期末复习时,重点关注这些错题。因为这些错的价值非常大,它是学生是错误概念的或错误认识的集中,是学生知识掌握的短板和弱点。重视这样错集,即可以促进学生复习的效果,也达到了分层复习,低量高质,是对应教育理想和现实情况的好方法。
在如何利用错题目集上,数学学科的细节比我们做的要好,很有借鉴和思考的价值。在暑期,争取找个时间把这个方法好好的列一下,然后进行实施。
享受教育
TOP
460#

    期末工作结束了。经过一段时间的总结和上交材料,终于完成了学期的任务。做一个简单的回顾:
    工作方面:半年工会工作,做的厌烦了,终于放下了。又被安排做以前兼职的总务工作,负责一部分及校科技方面工作。学年下来,忙忙碌碌,不知道多少是自己的成绩,总之,给任务就努力完成,一切顺利。期末的中层考核被评为优秀。
    教学任务:五年级的四个班的科学教学任务。基本完成。学生的兴趣比较高,在本校中,我的学生实验教学进行的最充分,活动也最多。对科学喜欢的学生数量进一步上升,尤其是今年的科技节中众多五年级学生的参与及获奖,以及区科学探究成果中的优异成绩产生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期末考试成绩还可以。但后进生的辅导工作需要正视并进行有针对性的     教学研究。
    个人成长:
本学年:
校读书征文一等奖;
校新秀杯教学比武一等奖;
校两个学期末的老师研修考核均为A等;
区小学科学论文三等奖;
区小课题结题,并有一篇立项;
区小学科学长时探究研讨活动执教《测量力的大小》;
区首届高效课堂教学展示《昼夜交替现象》;
区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二等奖;
杭州市小学科学优质课评比二等奖;
省网论坛读书活动获二等奖;
省教科院组织的课改活动中执教《点亮我们的房屋》;

一年来,工作中,有喜有忧。工作中,重点不够突出,对自己的要求不够严格,不能做到持之以恒。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7-6 17:06:46编辑过]

享受教育
TOP
461#

每年假期,我都看两本电视。一是亮剑,一是大染坊。虽然看了多少遍,甚至很多台词都记的,但依然喜欢看。
三天时间,看了大半的大染坊。真的很喜欢陈六子,骨气、智慧、仁义。其中所表现出来的仁义,就如金庸笔下的侠客,让人激动不已。甚至总是感觉,做人亦应如此,才不负人之一生。
享受教育
TOP
462#

21活动开始。在这里检验一下自己的持续力。
享受教育
TOP
463#

以下是引用空空在2013-7-13 7:55:00的发言:
每年假期,我都看两本电视。一是亮剑,一是大染坊。虽然看了多少遍,甚至很多台词都记的,但依然喜欢看。三天时间,看了大半的大染坊。真的很喜欢陈六子,骨气、智慧、仁义。其中所表现出来的仁义,就如金庸笔下的侠客,让人激动不已。甚至总是感觉,做人亦应如此,才不负人之一生。

 


不难想象,空空也是一个仁义之人。

TOP
464#


                                                                  
    前不久,记得论坛转载过哈佛大学图书馆墙壁上的训言,当时,读着并未产生怎样的共鸣。这次,偶然阅读到这样一篇文章,顿时联想了原先的那些训言。很好的文,值得一阅,特分享。




                                                                     【凌晨4点的哈佛大学】

习近平的女儿现在哈佛,习主席上任后想让她回国读书,但被女儿坚定拒绝了。
哈佛校园里,从不见华贵服饰,不见LV包,不见化妆,不见着名牌的教授学生,不见豪车接美女,不见晃里晃荡,只有匆匆的脚步,坚实地写下人生的起步。哈佛不是神话,是一个证明,人的意志、精神、抱负、理想的证明。
日前,两张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凌晨四点多学生仍在学习的照片,在网上迅速传播。凌晨四点的哈佛大学图书馆里,灯火通明,座无虚席……图片配文这样写道:哈佛是一种象征。人到底有怎样的发挥潜力?人的意志,人的才情,人的理想,为什么在哈佛能兑现?
哈佛的餐厅,很难听到说话的声音,每个学生端着比萨可乐坐下后,往往边吃边看书或是边做笔记。没见过哪个学生光吃不读的,更没见过哪个学生边吃边闲聊的。感觉哈佛的餐厅不过是一个可以吃东西的图书馆,是哈佛正宗100个图书馆之外的另类图书馆。哈佛的医院,同样的宁静,同样的不管有多少在候诊的人也无一人说话,无一人不在阅读或记录。医院仍是图书馆的延伸。于是,哈佛产生的诺贝尔奖得主有33位,美国总统有7位。
央视《世界著名大学》制片人谢娟曾带摄制组到哈佛大学采访。她告诉记者:我们到哈佛大学时,是半夜两点,可让我们惊讶的是,整个校园当时是灯火通明的,那是一个不夜城。
餐厅里、图书馆里、教室里还有很多学生在看书,那种强烈的学习气氛一下子就感染了我们。在哈佛,学生的学习是不分白天和黑夜的。那时,我才知道,在美国,在哈佛这样的名校,学生的压力是很大的。在哈佛,随处可以看到睡觉的人,甚至在食堂的长椅上也有人在睡。而旁边来来往往就餐的人并不觉得稀奇,因为他们知道这些倒头就睡的人实在是太累了。在哈佛,我们见到最多的就是学生一边啃着面包一边忘我地在看书。
在哈佛采访,感受最深的是,哈佛学生学的太苦了,但是他们明显也是乐在其中。是什么让哈佛的学生能以苦为乐呢?我的体会是,他们对所学领域的强烈兴趣,还有就是哈佛学生心中燃烧的要在未来承担重要责任的使命感。从这些学生身上,你能感到他们生命的能量在这里被激发了出来。
谢娟说,在哈佛学习的一个北大女孩跟我说,哈佛的本科生,每学期至少要选修4门课,一年是8门课,4年之内修满32门课并通过考试才可以毕业。一般而言,学校都要求本科生在入校后的头两年内完成核心课程的学习,第三年开始进入主修专业课程的学习。只有最聪明的天才学生可以在两三年内读完这32门课,一般的学生光应付4门课就已经忙得头晕脑涨了,因为在课堂上教授们讲的飞快,不管你听得懂听不懂,课下又留下一大堆阅读材料,读不完你根本就完成不了作业。
北大女孩说,我在这里一个星期的阅读量是我在北大一年的阅读量,而且,在哈佛的作业量要求很大。她说,我们课后要花很多时间看书,预习案例。每堂课都需要提前做大量的准备,课前准备充分了,上课时才能在课堂上和别人交流,贡献你的个人思想,才能和大家一起学习,否则,你是无法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的。当每个学生都投入了时间认真准备了,才可以快速推进课堂讨论的进程,而之前如果不读那么多的书,你就无法参加到课堂讨论之中。
谢娟说,哈佛学生的学习压力也来自学校的淘汰机制。哈佛平均每年有大约20%的学生会因为考试不及格或者修不满学分而休学或退学,而且淘汰的20%的学生的考评并不是学期末才完成。每堂课都要记录发言成绩,平均占到总成绩的50%,这就要求学生均匀用力、不能放松。
采访哈佛大学终身教授丘成桐教授时,他说:中国大学生的大学生活太轻松了,我们总是说,中国的孩子为了高考受了多少苦,其实,在美国一些著名的中学里,高中的学习同样是很苦的。我的孩子上中学的时候,也经常学到半夜。在美国,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点点加大学习的任务。到了大学时是最苦的,所有的精英教育全都必须是吃苦的。而中国的孩子到了大学,却一下子放松下来了。他们放松的4年,恰好是美国大学生最勤奋的4年,积蓄人生能量的黄金4年。所以,美国的高科技人才一直是世界最多的。谢娟说,我也有同感,我们也对国内的一些重点大学进行了采访,但却很难感受到哈佛那样的学习气氛和探究氛围。谢娟非常感慨地说,到了哈佛,你才知道真正的精英并不是天才,都是要付出更多努力的人。
说到中美大学生的比较,谢娟说,我有很深的感触。我们的学生缺少吃苦的精神。我们的家长和学生认为高考前是最苦的,我们讲的寒窗苦读,很多时候是被动的苦,带着功利的苦,而不是在其中有过浓厚的兴趣。不少大学生经过高考的“独木桥”后,开始在大学校园里舒舒服服地等着毕业,上课想逃就逃;考试临时抱佛脚。甚至有些家长也是从小灌输给孩子这种思想,让孩子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高考。于是,高考结束,学习变得不再重要。而在美国大学,尤其是精英云集的大学所要付出的苦是我们想象不到的。在哈佛,征服学习是每个人的口号。要想变得强大就需要学习得更多,为此哈佛的课程安排多而且紧张。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学会发现和鉴别事实真相,坚持对事物进行严谨的分析,能够理性、历史地认识现实问题和道德问题。另外,练就长时间超负荷学习的毅力。
当美国大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积聚能量为步入社会工作做准备的时候,身为中国的大学生却长长地舒了口气,觉得我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休息了。中国式的教育让学生在高考前“用力”过猛,在该储备能力的阶段不仅没有积蓄能量,而是大量消耗了这种能量。其根源还在于我们的基础教育。
美国小学是知识的吝啬鬼,严格限制孩子得到知识的数量,一个月只允许孩子得到一个知识,孩子每得到一个知识都需要付出很多的汗水和辛苦。在这个过程中,动手、思考和感悟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孩子对知识总是有渴望的感觉。而中国的小学教育是一个贪婪鬼,把知识当成了免费的黄金珠宝。中国教育者不知道知识与智慧的关系,总是让孩子直接得到越来越多的知识。美国教育的聪明就在于:先让孩子去感悟,去思考,然后得到知识,这个时候知识就变成了智慧。由于开始的时候,知识都特别简单,比较容易得到感悟,知识也就容易变成智慧。智慧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创造力。学习有三个阶段:感性认识——感悟——知识,知识是学习的最高阶段。美国教育让孩子走完三个阶段,才能得到知识;中国教育是让孩子通过感性认识得到知识,或者直接得到知识。美国教育一个月的知识量只相当于中国教育一天的知识量。相差29天,这29天就是感悟的时间。美国教育通过让孩子感悟比中国教育多产生了一个东西:智慧。美国学生比中国学生多产生了一个东西:创新能力。在高中时期,美国学校培养的是自主学习的习惯。而比较中国,中国的高中是老师填鸭式学习,让学生习惯了依赖。能力、习惯上的差距,让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在大学选择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态度。
哈佛的学生说,在哈佛学习强度大,睡眠很少,有在炼狱的感觉,对意志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是如果挺过去,以后再大的困难也就能够克服了。而中国大学生认为,终于摆脱束缚,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了。于是,把大多时间用在了学习以外的事情上。我们在最该学习的时候断档了,这就注定了,我们的大学生被甩得越来越远。
在哈佛,教授们会时常提醒学生们要做好时间管理。在人生的道路上,你停步不前,但有人却在拼命赶路。也许当你站立的时候,他还在你的后面向前追赶,但当你再一回望时,已看不到他的身影了,因为,他已经跑到你的前面了,需要你来追赶他了。所以,你不能停步,你要不断向前,不断超越。成功与安逸是不可兼得的,选择了其一,就必定放弃另一个结局。今天不努力,明天必定遭罪。哈佛告诉它的学生:学习时的痛苦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
哈佛没有高楼大厦,只有新英格兰的红砖墙。即使诺贝尔奖获得者也不过在校园有一个决不起眼的停车位。毕竟哈佛最起眼的是100座图书馆,尤其是一个个像图书馆那样的人,或者说,一个人就是一座图书馆。哈佛或哈佛人是不需要任何包装的。
有人称史华慈是哈佛的一位类似东方的大儒,在他动过癌症手术的82岁高龄的时候,依然天天早上按时去办公室工作,即使有时要倒下。而他办公室里挂大衣的两个衣架,竟是用铁丝胡乱缠绕而成的。某教授对学生说,你学我这门课,你就一天只能睡两小时。学生想,那么,我学四门课,我就没有睡眠时间了,我就得倒贴睡眠时间了。哈佛的博士生,可能每3天要啃下一本大书,每本几百页,还要交上阅读报告。哈佛过桥便是波士顿,前人类学系主任张光直在哈佛读博士那几年,没有上过桥没有去过波士顿。
哈佛学生或是哈佛教授,首先不是一份荣誉,而是一种证明。人到底可以有怎样的意志力,人到底可能有怎样的发挥潜力?一一哈佛告诉你。哈佛是一种象征,最高智慧的象征,最高学府的象征。 哈佛图书馆墙上的训言似乎已经给出了答案。短短数语,引发深思,给人启迪。
哈佛图书馆墙壁训言:
1、此刻打盹,你将做梦;此刻学习,你将圆梦。(This moment will nap, you will have a dream; But this moment study,you will interpret a dream. )
2、我荒废的今日,正是昨日殒身之人祈求的明日。(I leave uncultivated today, was precisely yesterday perishes tomorrow which person of the body implored.)
3、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Thought is already is late, exactly is the earliest time.)
4、勿将今日之事拖到明日。(Not matter of the today will drag tomorrow. )
5、学习时的苦痛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Time the study pain is temporary, has not learned the pain islife-long. )
6、学习不是缺乏时间,而是缺乏努力。(Studies this matter, lacks the time, but is lacks diligently.)
7、幸福或许不排名次,但成功必排名次。(Perhaps happiness does not arrange the position, but succeeds must arrange the position. )
8、学习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既然连人生的一部分也无法征服,还能做什么呢?(The study certainly is not the life complete. But, since continually life part of-studies also is unable to conquer, what butalso can make?)
9、请享受无法回避的痛苦。(Please enjoy the pain which is unable to avoid.)
10、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only has compared to the others early, diligently diligently, canfeel the successful taste.)
11、谁也不能随随便便成功,它来自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Nobody can casually succeed, it comes from the thoroughself-control and the will. )




















从黎老师那里转来的,虽然以前读过,但再读仍有感触。
为什么以前读过还如此激动?一是内容惹心,二是读的不透。我想自己则二者皆有,尤其第二条。有的文章不需要读,有的文章精读,有的文章需要深读。读的书太少,无法区别和选择。唯求读一点,是一点,是自己的一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7-13 10:58:53编辑过]

享受教育
TOP
465#

             听魏书生报告讲座视频40分钟
     现在进行什么课程改革,什么新理念教学,其实用不着弄这么多的理论。我们学习那么多的教育家,其实我们中国几千年来出现的教育家真的很多。联合国评十大文化名人第一位就是孔子。教育应该是条条大路通罗马。一件事,一百种做法,一堂课,一百种教法。
    课程改革要解决什么六大问题,其实就细细想一想。
    现在什么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面向所有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其实就是“有教无类“
    现在什么分层教育法,分阶段教学法,分类教学法,梯度教学法等待,其实孔夫子两千多年都说了“因材施教”
    快乐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无忧教学法,其实就是:寓教于乐。
    现在有什么前卫的新理念,学生和老师共同成长,其中就是“教学相长”
    我们不能引进一个教育理念就让所有老师都来学习,是不对的。


    管理班级,老师是一个服务的人,要为学生服务好,要明白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服务。
享受教育
TOP
466#

以下是引用空空在2013-7-15 11:25:00的发言:
听魏书生报告讲座视频40分钟 现在进行什么课程改革,什么新理念教学,其实用不着弄这么多的理论。我们学习那么多的教育家,其实我们中国几千年来出现的教育家真的很多。联合国评十大文化名人第一位就是孔子。教育应该是条条大路通罗马。一件事,一百种做法,一堂课,一百种教法。 课程改革要解决什么六大问题,其实就细细想一想。 现在什么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面向所有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其实就是“有教无类“ 现在什么分层教育法,分阶段教学法,分类教学法,梯度教学法等待,其实孔夫子两千多年都说了“因材施教” 快乐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无忧教学法,其实就是:寓教于乐。 现在有什么前卫的新理念,学生和老师共同成长,其中就是“教学相长” 我们不能引进一个教育理念就让所有老师都来学习,是不对的。 管理班级,老师是一个服务的人,要为学生服务好,要明白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服务。

很经典的总结,确实就是这么一回事。

TOP
467#

以下是引用海儿在2013-7-15 19:58:00的发言:

    
    
    

很经典的总结,确实就是这么一回事。


    



同感!
享受教育
TOP
468#

      为完成任务读了《教师最需要什么》一书,并撰写了三千字的读后感。
      这本书适合刚入职或师范生们来读。里面全面介绍了老师需要的一些品格、职业修养、教师技能等方面。介绍相对全面,但比较笼统,深度不够。如果教师能做到这些方面,那们,就是孔夫子了。现在写个什么书啊,什么报道啊,都要用上“最”什么,然后把所有的东西都用上“最”,那还是“最”了吗。
      本书共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共22条,足见其书的可读性。经典就是经典,值得反复阅读,教学理解越深,就越能体会其价值。
享受教育
TOP
469#

对空的话很有共鸣!善思者善学!你的认真精神值得我学习!
请关注丫儿的感受帖哦!我的东西都收藏其中哈!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416&replyID=&skin=1
TOP
470#

以下是引用丫儿在2013-7-17 23:36:00的发言:

    
    对空的话很有共鸣!善思者善学!你的认真精神值得我学习!
    



不敢不敢,相互学习。
享受教育
TOP
471#

被水冲走的石块


     五年级,学了河流对土地的侵蚀,讲到了河流上游的水一般比较急,可以以冲走较大石块,中游较急,大石块经过碰撞等原因形成就小石块,下流则水流缓慢,很多细沙慢慢沉积。书中的图片也比较明显。有学生感觉奇怪,下流的水也不是特别慢,比如很多河流的水,小沙子会沉下来,那么上游那么大的石块,怎么会被河流冲走呢?水流到底有多急啊? 这里当然有地势的问题,越陡,石头越容易被带动。还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水流速度增加到N倍,水流能够带走的物体的重量可以增加到N的六次方倍。这是液体力学当中的“艾里定律”。证明的公式比较复杂,我也看的不是很明白。但有个例子可以说明。 假设有三条河,第二条河的水流速度是第一条的两倍,第三条又是第二条的两倍。三条河的水流速度应该是1:2:4,根据“艾里定律”,这三条河水能够带走的石块,重量的比应该是1的六次方:2的六次方:4的六次方。因此假设平静的河流能够1克重的沙粒,那么水流速度两倍的河流就能够冲走64克重的小石子,而水流速度再是两倍的山涧就已经能够把4096克重的大石块搬动了。如果能把这个知识简单介绍给学生,那么学生的记忆一定是非常深刻的。


                             怪铅笔


     取一只长铅笔,放在两手水平伸直的食指上,然后两只手指互相靠近,并使铅笔继续保持水平。你会发现,铅笔先在一只手指上滑动,然后又在另外一只手指上滑动,这样轮流下去。如果用长棒代替铅笔,这情形会重复很多次。如果到了中间,向两边呢,就不会出现交替现象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7-20 7:24:07编辑过]

享受教育
TOP
472#

为什么分不了段了?

奇怪!
享受教育
TOP
473#

以下是引用空空在2013-7-18 21:41:00的发言:
为什么分不了段了? 奇怪!

空空,请看回帖栏上面的一排工具图,从左往右数第15个,像一把刷子的这个符号,表示清除代码。请用这个试一试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7-19 13:01:43编辑过]

TOP
474#

我知道啊,以前有的。现在没有这排工具栏。
享受教育
TOP
475#

 不要用快速回复,快速回复是简单工具栏。顶上的回复按钮功能强大。
一直努力中……
TOP
476#

在虫子兄的帮助下,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真心感谢!
享受教育
TOP
477#

以下是引用空空在2013-7-19 8:24:00的发言:
我知道啊,以前有的。现在没有这排工具栏。

估计也是浏览器的版本太高了。


 

TOP
478#

以下是引用海儿在2013-7-20 15:05:00的发言:

估计也是浏览器的版本太高了。


 


呀,原来海儿也是电脑高手啊,厉害!就是这么回事!

享受教育
TOP
479#

 

      转来的文章。看过之后,心中很不是滋味。虽然很多内容以前了解过,但每看一遍,结合身边的教育现象,便痛心一次。在我们身边工作,生活,不说假说还能活吗?答案肯定是,也许能。但会相当累。因为大家都有假,你不假是很难生存很难自由的。


3、中日差距从幼儿园开始


  前文讲到中日差距大,个中原因自然多多,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教育上的差距。


  把许多事情归根于教育,是受前以色列驻华大使海逸达博士的影响,他多次在不同场合聊天时和我强调,中东问题的根源在于教育。“如果你教育自己的孩子把自己当炸弹,仇恨其他人,他长大了就会这样。”


  关于教育,我自己也遇到了麻烦。孩子也快三岁了,开始关注附近的幼儿园,给一家以爱和自由为理念的幼儿园打电话咨询,一个女老师以温柔的声音告诉我,对不起,已经报名到2011年了,可以到我们另外一个分园试试看,或许还有2010年的名额。看来要立即报名,为第二个孩子上幼儿园作准备呢。


  以前,还曾带孩子去参加小区附近某双语幼儿园的开放日,问起收费情况着实吓了一跳。老师笑着说:“每年赞助费3万元,每个月伙食费1500元,其他也就是园服、书本费啥的,每个月也就是几百块钱。”算下来,每个月要5000元,一个普通白领的月工资,当真是让腰包吃紧的人望尘莫及。


  中国的幼儿园如此,我们近邻日本却是截然相反。我的一位朋友在日本当驻站,按照账面上的工资收入,在当地算是低收入,这倒让他捡了个便宜,政府照顾低收入人群,孩子免费入幼儿园,还可以享受免费午餐。


  这是我想说的第一点差距,刚刚解决温饱的中国,贵族幼儿园层出不穷,公立幼儿园也费用攀升,可相对更加富裕的日本,在幼儿教育方面却更加注重公平,更加注重对弱势人群子女的保护。


  我曾访问过东京附近的至诚学园。幼儿园收留无家可归的儿童,由政府出资读书,其中的一个黑人小姑娘引起我的兴趣。老师解释说,法律规定适龄儿童要上学,没有规定是哪国的儿童,因此,他们一视同仁。


  这是我想说的第二点差距,对孩子的平等,不因为种族和肤色有所差别。而我们的幼儿园,仅仅因为孩子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就拒绝入园接受教育,逼得孩子的父母无奈之下向妇联写信求助。这种事情在日本是不会发生的,因为他们不会在孩子入学之前检查是否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我的朋友在日本生活了10年,没有听说过因为携带乙肝病毒就拒绝入学和工作的事情。


  第一点差距,我还可以理解,因为贵族幼儿园总会有人上,好歹还有公立的幼儿园可供父母选择;第二点差距则让我心痛,因为遗传来的、可能潜伏数十年不发作的病毒,一个正常的孩子就要从小忍受歧视,这是多大的不公,这会对他造成多大的扭曲?一个从小就被社会抛弃的孩子,他会以怎样的姿态回报社会?很多悲剧是我们人为制造的。


  再说第三点差距,这是让我无论如何不能接受,却又无法改变的。


  一位朋友时常给幼儿园老师送点礼物,每次老师都坦然、毫不客气地收下。投桃报李,她的孩子也受到了一些照顾。后来,她忙于工作,有一段时间没顾得上给老师送礼,某天孩子放学后很委屈地对她说:“妈妈,老师现在对我不好了。”她听了心里难受,赶紧买了礼物给老师送去,随之她的孩子受到了“更上一层楼”的待遇。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另外一位朋友的孩子在日本上幼儿园,老师照顾得无微不至。他从北京回日本时,顺便给老师带了一点茶叶,可老师说什么也不收,告诉他,照顾孩子是她的工作,心意领了,礼物坚决不能收,态度之坚决,让我的朋友感动异常。



不送礼就得不到正常的待遇,这对孩子一生的成长会留下一个清晰的印记,他也许会记得这件事,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运用“送礼学”把障碍打掉。而日本呢,老师的职业、敬业会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典范。模范不是靠媒体报出来的,而是身边的人一点一点的小事积累起来的,所谓言高为师、身正为范,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讲的都是同样的道理。你不能白天教孩子背诵“要留正气满乾坤”,晚上收下家长送来的名烟名酒,言行不一的师长,难以造就言行一致的学生。


  对家长来说,也是无可奈何,想必有孩子的都有切肤之痛。最近,一个朋友带孩子去一家公立幼儿园面试,自己知道也是走过场,因为招20人,去了200人,“我肯定没戏,只有递条子的才有戏”,她说。


  我一直认为,国与国差距的根本在于人,人的差距根本在于教育,教育在幼儿阶段就显现的微小差别,会在未来无限放大,像手电筒的光一样,照得越远,散射越大,影响面越广。


  差距,就此开始。


  4、日本教育:让最穷的孩子也有尊严


  比较中日差距可谓见仁见智,各有说法,但如果比较中日的教育差距,好像支持日本的居多,连特别反日的朋友,也在内心深处认为日本教育办得比中国强。


  于是,我们就继续探讨教育话题。就说段旧事吧,那是2005年,访日之后的调查。


  “对于本次访日活动,您对哪个项目印象最深?”看到日本外务省问卷里的这个问题,我毫不犹豫地写下了我的感想:在儿童福利院和孩子们一起度过的时光最快乐,印象最深刻。


  这次访问是日方安排的,为期10天,先后访问了日本外务省、防卫厅(现为防务省)、文部省。作为关注中日关系的我,获得了许多一手的资料,对工作自然大有裨益,却唯独对孩子感兴趣,这在外人看来似乎有些不正常。日本驻华大使馆的福永先生打电话询问感受时,听到我的答案也似乎有些意外。


  我所访问的儿童福利院名叫至诚学园,隶属东京都。我们一行4人去访问的那天是9月9日。


  接待我们的是校长高桥利一,他的父母拿所有财产办了这个机构,他继承了这份事业。高桥介绍说,学园资金来源是国家、地方、个人共同负担,其中国家拨款 ,东京都地方政府拨款,其他便是自筹资金。学园收养了76个孩子,其中孤儿不到10%,多数情况是父母由于酗酒、有精神疾病等原因无法正常抚养孩子。


  在日本这个比较富裕的社会里,我们见到的是无法享受父母之爱的孩子,不能断定他们是最穷的,但算做“贫困生”应该不过分。


  然而,这些孩子的状态令人惊讶。


  他们住的房子是一套大的单元房,两个人一间屋,里面有厨房、卫生间。当校长带着陌生人走进来时,一个调皮的孩子做起了鬼脸,看到我的相机马上跑开了。就在校长介绍情况时,一个10岁左右的男孩抱着校长的大腿叽里呱啦一通日语,校长歉意地冲我们笑了笑,没有斥责这个孩子,当我们试着和他打招呼时,小孩子红着脸跑开了。过了一会儿,他一个人斜躺在客厅的沙发上看起了小人书。


  另一间屋子里,一位“男家长”在陪两个小女孩画画,看到我们的相机,无论“男家长”怎么劝说她们也不肯看镜头。后来聊天时发现,这位“男家长”是庆应大学政治系的毕业生,毕业时曾经在这个学园实习,后来在企业工作了几年后,对此地无法忘怀,于是辞去待遇优厚的工作来到这里。


  学园是他们的家,他们不必惧怕“家长”,不必仰视他们的校长,他们从心底里发出的快乐和童真的眼神让我震撼。


  高桥利一告诉我们,日本1947年就颁布了《儿童福利法》,只要是孤儿,不问国籍,全部由政府收养,保证完成高中教育。那个时候,“二战”结束刚刚两年,日本处在极端贫困的条件下,许多家庭连维持生计都困难,许多孩子只能赤着脚去学堂。再往前推,日本在1868年明治维新时就实行全民义务教育,有的地方官因为无法完成义务教育的任务而剖腹自杀。


  一个把教育办成这样的国家,你如何去跟她竞争?即使全力以赴在今天取得优势,那么,明天呢?


  我们和一群不到10岁的孩子玩起来。其中一个孩子说:“他的理想是长大了开个面包店,如果朋友来了不能免费,但可以给予优惠,一个面包500元,我5元卖给朋友,不,一元就可以了!”


  真实的、有尊严的生存,真实、可以实现的理想,这就是我所看到的日本的“贫困生”。


  5、日本孩子为何比中国孩子更真实


  2010年4月8日,日本青少年研究所公布了一项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的调查。调查显示,日本高中生上课时打盹的比例最高,达45%,而中国学生打盹的仅有4%。


  如果按照一个班50人计算,在日本的高中课堂上22人打盹,而在中国只有2个人打盹。就此,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出以下结论:中国的高中生太爱学习了,如报道所言,这充分反映出日本学生对学习的消极态度,中国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是最积极的。


  然而,这个结论和我们所了解的事实相去甚远。经历过高中时代的人大都清楚地知道,无论是重点学校、重点班,还是普通学校、普通班,一堂课上只有两三个同学打盹当是极其罕见的状况。亲戚朋友的孩子有读高中的,也可以当面问问,的“打盹率”是否可信。


  各大论坛的相关帖子,也对这个超低的“打盹率”表示怀疑。这有两种可能:第一,采样不科学,接受调查的绝大多数是课堂上不打瞌睡的优秀学生;第二,中国学生接受调查时说谎了。


  其实,当一份调查问卷摆在面前,或是接听一个电话调查时,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标准答案和诚实答案,具体而言,认真听讲是标准答案,而打盹则是诚实答案。中国的孩子,面对镜头、面对调查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倾向于选择标准答案。因此,可以说,的中国孩子打盹是标准答案,而45%的日本孩子打盹则是诚实答案。为什么日本孩子更愿意诚实回答问题?这背后有着社会文化、家庭环境和教育体制的多重影响。


  《南方周末》曾以“会说谎的作文”为题,报道“中国人第一次被教会说谎是在作文中”。报道引述一位老师的话说:“我布置了一篇题为


  ‘老师在我心中’的作文,发现同学们都写女老师小叶,无数惊天动地的壮举,比起孔老夫子有过之而无不及,我和叶老师同事这么久,怎么闻所未闻?孩子们的作文编得越来越离谱了,不是老师得癌症,就是父母死了。假话年年更新。”


  没错,就是这样,实际上我们反思一下,难道我们不都是在这样成长吗?有一次主持凤凰网的名博沙龙,我问嘉宾朱大可先生这个问题,他说,对,从我们的爸爸、妈妈开始编造各种各样的故事,那一天就是我们的蒙难日。从那天开始到现在,直到大学、研究生、博士生,我们不断地说谎,有时候想想很可悲,一个人其实最好的时光就是从幼儿园开始一直到博士结束,这个大概是在差不多二十五六岁,最好的生活时光是献给了一个说谎的时代。


  朱大可回忆说,自己以前写作文的时候也撒谎,还每天写红色日记,写今天我又读了毛主席的哪段语录,非常感动,或者今天看了什么红色电影非常感动,全是千篇一律的,通常第一句是晴空万里、春光大好,诸如此类的空话、套话。那个日记每周都上交给班主任批,班主任会写评语,看红色日记写得是不是符合规则。


  连战第一次访问大陆那一年,大陆孩子撒谎成为台湾笑谈。连战访问他西安的母校,校方组织了六个孩子,三个男孩三个女孩,戴着红领巾,在台上表演 《连爷爷您回来了》诗朗诵,然后这六个孩子就开始朗诵,充满深情地说, “连爷爷您回来了,您终于回来了”,其实连战是谁他们也不知道,声情并茂。


  连战的手下全部笑得前仰后合,就连战不敢笑,这件事情全台湾轰动,因为这些年台湾人民就再也没有看到这种场景,大开眼界。后来,台湾的议会开会,民进党把“连爷爷您回来了”做成手机铃声,就在开会的时候让他们打进来,拿这个手机给连战听。


  想想我们自己,谁没在作文里撒过谎?


  相比而言,日本的孩子表现得更真实。


  日本父母普遍重视培养幼儿的诚实品德。三四岁的孩子不慎打破了家中的花瓶,如果他勇于将事情和盘托出,不仅不会受到处罚,还会因为诚实而受到表扬。但是如果他拒不说出真相甚至嫁祸于人,则不可避免地会受到重罚,甚至强行要求将其零用钱或压岁钱作赔偿。奖惩如此分明,使得孩子从懂事开始就在心中树立起“以诚实为本”的信念。而在中国,父母更愿意给孩子一个美好的世界。少年作家蒋方舟就说:撒谎是中国父母的天职,粉饰世界为孩子维系一个无菌环境。


  有时候,日本孩子的理想就是当个面包师,大人听了也赞许地点点头,而在中国,孩子往往有着宏伟的理想,不这样说就会被大人或老师小小地批评一下。久而久之,标准答案深深地烙在心中。冬奥会上周洋得了世界冠军之后,没有按照标准答案感谢国家,而是说父母可以过上好日子了,这句实话竟然引来全民赞佩,而后被迫改口,足见说实话要倒霉、说假话才能生存的糟糕的社会氛围。


  反观日本,诚信教育几乎贯穿人的一生,在家庭中父母经常教育孩子“不许撒谎”;到学校里耳濡目染的也是“诚实”二字;在公司里,“诚信”几乎是普遍的经营理念。


  我曾参加一次中日教育交流会,主持人要求双方列举本国教育的缺陷,中方开始商量说什么,当有人提出校园暴力、不尊敬师长等弊端时,立即遭到反对,理由是国际交往,要维护中国形象,不能“实话实说”。


  谎言重复一千遍,不能变成真理。即使是无害的谎言,也是少说为佳,尤其是接受不记名调查时。

享受教育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