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拱墅区高效课堂教学小学科学教学展示中,上了《昼夜交替现象》一课。教学进行到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时,出示手电筒和球体,请学生讲讲,如何进行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由于前面的铺设比较到位,学生很快讲出模拟的常规方法,即,手电筒模拟太阳,球体模拟地球,然后选择一个地方进行观测。大家同意后,又举起一只手。我请这位赵同学发言。他说,不用手电筒,用眼睛看就行。我让他进行演示,他说,眼睛看到的这一面就是白天,看不到的就是夜晚,就可以进行验证推测的实验了。此法的抛出,不仅是学生,连后面听课的部分老师也吃了一惊。幸好我曾在章老师的书中看到过他曾讲过这个内容,于是让他具体的演示了他的方法,得到大家同意后,把这种方法也变成了可以研究 的方式,让大家自由选择。结果,有两个小组用了这个方法,进行了实验,效果也非常好。
下课了,我的头脑中还是反复思考着这个问题。总感觉,没有处理好这个环节。或者说,对这样一个精彩的发言,没有充分的利用到。具体哪里的问题,一下子没有头绪。
课后评课,陈晓萍教授两次提到了这个地方。她认为,教师课对于这种出乎意料的非常规的发言,能给予重视,并允许学生应用这种方法,尊重了孩子,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但,这个方法符合模拟实验的条件吗?手电筒模拟太阳,有一定的相似度,都可以发光,但,眼睛能发光吗?不能。所以提到这种方法是好的,但不应该用。坐在台下,倾听的我,头脑中却有了些想法。
模拟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提出的假设。他的意义在于检验假设是否成立。如果一种方法,不是标准的检验方法,就不能用了吗?我觉的应该可以。能想出这样办法的孩子,说明他不仅明白那个模拟实验,而且对于观察的方法也跳出了固有的思路,说明他的认知已经达到了一个更高一些的层次。因此,应该允许并鼓励这种想法。应用,也是可以的,既尊重了孩子,也让孩子在实验中检验自己的创想。
那么这个环境的关健点在哪?应该是引导学生思考二者观察主要不同,是观察点的不同。常规的模拟实验,观测点选择地球上的一个地方,而这位同学的想法,是跳出了地球在高空中进行观测。如果能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一点,那么,把这种方法作为研究方法之一,应该比较合理。
感谢陈教授,点评中肯、有理。让我对课有了更深一些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