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10月作业集一:201010丽水市优质课评比听课体会 [复制链接]

21#

 

丽水市小学科学2010年度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听课体会


龙泉市东升小学   郑凯峰


201010211022,丽水市小学科学2010年度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在龙泉市实验小学举行。我有幸聆听了九位教师的精彩课堂,以及市教研员杨老师深入浅出的点评,让我近距离地领略到每位教师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两天的时间匆匆而过,留给我更多的是收获和反思。


一、常态的公开课


公开课往往都与华丽的包装,与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有很大的不同。而此次的课堂教学评比所展现的九节课,脱去了花俏的外套,把重点放在了如何挖深教材,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上,回归了常态,让我深刻感受到什么才是有效的课堂教学,到底如何才能真正在课堂中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更有效地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且学有所获。上课老师的课件并没有我想象中的美观,但非常的实在、实用;他们的导入简单明了,用时短,但又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科学味十足


本次活动中的授课教师共同体现了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们分组进行探索、实验和研究。把科学视为一种有意义的探索过程,从“提出问题、进行假设(猜想)、设计实验、交流、验证假设”这些步骤来进行。每一位教师都非常注重实验活动的指导,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孩子们积极思考,认真做实验,细心观察,细致记录。


三、新颖的课堂


授课教师的课堂导入新颖多样,不拘一格。有魔术导课,实验导课,激趣导入等,极大的调动了学生求知的欲望。蓝剑锋老师《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教学中,在模拟流水对岩石作用的学生实验时,用音乐来表现流水的快慢,学生随音乐节奏摇晃矿泉水瓶,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感到课堂的轻松、愉悦。


四、教师智慧的展现


课堂教学是展示教师的教学智慧,只有闪烁着智慧,充满着创意,课的内容才会生动、深刻。授课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十分的透彻,教学设计合理,在教学过程中,课堂调控能力都相当了得,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度非常的高,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感受到科学课的乐趣,这一切都非常值得我学习。


五、点评中的启发


杨老师从科学概念组织教学,从学生前概念出发进行教学,重视证据的收集,重视引导学生从证据中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关注学生的讨论,关注学生的科学记录和表达,变量的控等方面结合9堂课进行了点评,还通过:作业要不要落实?何时落实?学生的主体性怎么发挥?探索实验以后的学生研讨怎样才算充分?等问题进行举例分析和理论引导。使我迫切感受到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要从学生角度认真备好每一堂课,不断反思学习,懂得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才能让每一堂课丰富、深刻、高效。

TOP
22#

 

在学习中成长


  ---参加市优质课评比活动的体会


 


                景宁县实验二小  潘海娟


 


201010月,本人做为丽水市小学科学研修的一名学员,参加了在龙泉市实验小学举行的丽水市小学科学2010年课堂教学评比活动。


一、本次活动为期两天半的时间,有两项议程:


(一)、丽水市科学骨干教师研修班开班仪式,来自全市的22位研修班学员和9县市的教研员参加了开班仪式。市杨宗亮教研员主持,会上传达了组班的目的与意义,学习研修方式、布置了两年学习的作业、讲述了学员管理与考核的办法等事项;


(二)、组织丽水市小学科学2010年课堂教学评比。来自全市的80多位老师聆听了来自9县市科学老师演绎的9堂精彩的科学课,经过激烈竞争与评委的综合权衡,景宁的陈新建、龙泉的曹龙根、缙云的马丽杰、遂昌的蓝智俊等四位老师取得了这次优质课评比的一等奖;庆元的刘红、云和的陈园园等5位老师取得了二等奖。


二、在活动期间,本人本着学习、研究的目的认真地参与了全程,做到认真听课、详细笔记、及时点评,收获颇多。


1、学习要与工作同在。研修班的开办主要目的是提升学员的教学业务和科研能力,平时我也知道学习进修对一个老师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但都由于自己的主动性不够,经常给自己找理由,导致有这个心理,没这个行动。这次的研修班布置了13项作业,而且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完成,还要学分考核。我想对于我这种有点懒散的老师来说,会是一次有效的学习机会。希望两年后,通过学习能让自己成为一名研究型的科学老师,为我校的科学教学注入新的血液。


2、九堂精彩的课。以前参加过很多类似的科学课,都有一个共同点,很难在40分钟内完成教学内容,有托课的现象。但这次活动,所有的老师都能在40分种内完成上课。说明了我们的老师素质提高了,内功修炼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①课堂上老师能围绕主要的科学概念组织教学,贯彻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


②能从学生的前概念出发进行教学,关学生的学习起点;


如:在蓝智俊老师的《岩石会改变摸样吗?》一课中,学生在课一始认为‘风化’就是风吹的意思。经过教师的教学引导,最终学生能够建立正确的“风化”科学概念。因为教师了解了学生这个原始的错误概念,所以在组织教学时就更有针对性,也很好的转换了概念。


③重视证据的收集,基于实证,数据后的分析与推理,以得出对探究问题的回答;


如;云和的陈圆圆老师教学的《抵抗弯曲》一课,教师非常重视学生证据的收集,实验中记录数据,实验后引导对数据进行分析,从数据中发现规律,进而得出结论。


④重视从证据中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比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两位上课教师也是很重视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震动这个证据不能用数字来说明,教师就不断引导学生,刚做的这几个实验就能说明声音是有物体震动产生的吗/?物体是很多的。然后又引导学生收集更多的证据,最后再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⑤关注学生的讨论,教学是互动、贯穿探究的全过程,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学习过程;


⑥关注学生的科学记录和表达,有效的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


3、精彩与不足并村。9堂课在精彩的同时也存在着还需努力的问题:如我们的课堂学生主体性怎么发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何体现?探究以后的学生研讨怎样才算充分?怎样才算是教学与学生实际的紧密结合?这些问题同样也是我们每一位科学老师要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杨老师在最后的点评中提到的其中一个问题是“探究以后的学生研讨怎样才算充分?”是的,这是个值得向老师们追问的一个问题。探究后的研讨我想有两个作用:①寻找到证据,并进行分析,对课堂研究的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或见够正确的科学概念;②关注孩子探究时的一切发现、体验以及产生的一系列新想法、新问题,以便于教师进行合理的引导。但在我们的课堂中,很多老师仅仅把探究后的学生研讨当做是通往寻找本节课研究问题的一条路而已。在学生能讲出该课的结论之时,就关闭了研讨的大门。这样可能就会丢失很多东西。


另外,杨老师还提到“不要让温馨提示成为温馨指导”,我很赞同这个观点,平常我也认为教师在学生探究中如果不敢放手,干预太多的话,就意味着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本次比赛中,有部分老师就有这个表现,如陈园园老师的“桥”的统一模式;《岩石会改变摸样吗》一课中的实验次数的规定和瓶子中水量的统一等等。这些做法都太过统一,这样的安排必定导致结论的整齐划一。我不禁在想,是我们自己害怕学生的表现与课前的预设有偏差吗?是我们没有能力去驾御学生的标新立异吗?我想问题出在老师身上,是我们自己害怕失败,害怕偏离,害怕不完美,害怕得不出理想的科学结论,太多太多的害怕,导致我们的课有时只是为了实验而实验了!为了我们的学生能真正意义上的像科学家那样亲历科学探究,我们还是该放手时就放手,说不定那会是另一番美景色呢!


活动结束后,我在思考,我们今后研究什么?我认为还是应该从新课标提出的课程理念出发,做到教与学的重心由教向学的转变;让课堂讨论的问题源于学生;优化教学策略;关注学生探究的“研讨”等。

TOP
23#

 

课堂教学实录和点评


记录和点评者:云和县江滨实验小学  程伟锋 


 


教科版科学六上第二单元第一课《抵抗弯曲》


执教者:云和江滨实验小学 陈园园


 


教学过程:


一、观看各种各样的建筑


1、在丽水悠长的历史画卷中,不仅有风姿卓约的秀水明山,还有在那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为后代留下的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及奋起的大刀阔斧的现代丽水。


看看这些照片:说说这些建筑都由哪些部分组成?看看,哪些同学观察的最仔细,能发现它们在结构上的共同之处。


2、学生观察后作答。


3、是的。我们将直立的材料称为柱子,横放的材料称为横梁。它们共同支撑起整个房子和桥梁。


4、猜测:如果这些桥承受的重量过重,会出现什么后果?


引导学生认识柱子承受的压力是把柱子压短、压碎,横梁承受的压力要把横梁压弯、压断,所以横梁比柱子更容易弯曲。所以我们要让建筑物更坚固,就要研究如何增强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了。


(导入部分通过让学生欣赏图片,认识横梁和柱子,并通过柱子和横梁的承受压力的情况比较得出横梁容易弯曲,自然引出本课的研究目的。教师普通话准,语气清晰。


二、探究不同宽度的纸的抗弯曲能力


师:如果我们用一种纸做一座纸桥,你认为它的抗弯曲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出示不同的纸张)。(桥墩之间的距离、宽度、厚度等等)


(一)实验一:探究不同宽度的纸的抗弯曲能力


1、如果我们要用这三张纸分别造三座纸桥(一倍宽、两倍宽、四倍宽),你猜猜谁的抗弯曲能力最强,谁最弱?为什么?你估计它能承受多少个垫圈?


(实验前先预测再实测,不但能提高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关注程度,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思考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2、要研究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你们认为,哪些条件应该受到控制,不能改变?可变唯一一个条件是什么?(宽度)填好记录单。


(我认为上好这堂课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把握好控制变量。因此,在学生做不同宽度的纸上放垫圈的实验之前,就让学生讨论这个实验应该控制哪些条件不改变?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是解决控制哪些变量、如何控制的好办法。)


3、放垫圈时要注意什么??(垫圈要一个一个放,要轻轻地放,要放在纸条的中间)


4、学生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5、汇报,比较。


6、预测:如果我们把纸的宽度增加到8倍宽,抗弯曲能力可能是多少?


7、通过刚才的实验,你有什么发现?(宽度增加,抵抗弯曲能力加强了)


(本部分用同样的纸条,只改变了纸的宽度,而其他的条件都没有改变,去研究纸抗弯曲的能力与宽度的关系,非常的直观,再把研究的结果表现出来,进行科学的分析,使学生非常轻松的得出结论,为学生提供科学的研究方法。)


投影内容和提问


我会思考:用一种纸做一座纸桥,你认为哪些因素会影响它的抗弯曲能力?


A:纸的材质  B:纸的厚度


C:纸的宽度 D:纸的长短


E:架空的距离F:架空的距离


1.纸梁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实验


要该改变的条件:纸的宽度 (1倍宽、2倍宽、4倍宽)


不改变的条件:纸的材质、纸的厚度、长度、架空距离等


温馨提示:(实验注意事项)


1.单个垫圈的轻重


2.放垫圈的位置


3.放垫圈的速度:慢


4.放垫圈的方式:单排


5.纸条弯曲程度:每次实验以纸条中部接触到木块为准


(温馨提示的内容很细,会不会束缚学生的思维?)


生:分组实验


生:汇报实验结果


 


1       2       4


1     1       2        4


2    1       2        4


3     1       2        4


4     1       2        4


5     1       2        4


6     1       2        4


得出的结论:纸梁的宽度越宽,抗弯曲能力越强


(二)实验二:探究不同厚度的纸的抗弯曲能力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增加纸的宽度可以提高纸的抗弯曲能力。那么,纸的抗弯曲能力与纸的厚度会存在什么关系呢?


1、我们来继续研究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你打算怎样研究?小组讨论,确定方案。


师: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不改变的条件是什么?


生:讨论


生:汇报


要改变的条件:纸的厚度(1倍厚、2倍厚、4倍厚)


不改变的条件:纸的材质、纸的宽度、长度、架空距离、弯曲程度等


师:请猜测:2倍厚、4倍厚的纸能承载多少个垫圈?


生:进行猜测


(本部分对学生进行预测是为了后面的实测做准备,使学生通过实测惊喜的发现,增加纸的厚度是大大的提高直到抗弯曲能力。)


生:进行实验


























































纸的厚度


实验组别


1倍厚


2倍厚


4倍厚


纸梁抗弯曲能力


1


实测


1


4


12


2


实测


1


4


12


3


实测


1


5


12


4


实测


1


4


13


5


实测


1


4


12


6


实测


1


4


12


我们的发现


 


(师能及时给学生以评价,评价的语言丰富:很有想法、今天表现很棒、很会思考。得出的数据是通过两次实验得出的?同一个实验要做多少次才能得出结论?)


2、汇报方案,修改方案。


3、请你预测1倍厚纸和2倍厚纸谁都承重能力强,强多少呢?


4、学生实验,记录结果。


5、汇报,比较,说说发现?


6、预测:再给你们一张4倍厚纸,上面可以放多少个?


7、学生实验,记录结果。


8、汇报,比较,说说发现。(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也增强。)


(在第一个实验的基础上,学生已经掌握了实验的方法,了解了实验中的控制条件和如何去控制,所以第二个实验就放手让学生去进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通过两倍厚与四倍厚形成数据上的明显变化,为后面学生体会到改变厚度是能大大增强横梁抗弯曲能力做好铺垫。)


我会思考:


那么一张纸增加宽度与增加厚度,那个方法抗弯曲能力更好些呢?














纸的宽度


1倍宽


2倍宽


4倍宽


抗弯曲能力大小


1


2


4


 














纸的厚度


1倍厚


2倍厚


4倍厚


抗弯曲能力大小


1


4


12


(本节课不但是两组实验自身的纵向比较,也是两组实验之间的横向比较,通过数据上的比较,学生的认识更进一步,清楚的认识到增加厚度能大大的增强纸的抗弯曲能力。)


三、梁的横放与立放


1、同学们,通过实验我们知道纸的抗弯曲能力不仅与宽度有关,还与纸的厚度有关。那么一张纸增加宽度与增加厚度,哪个方法抗弯曲能力更好些呢?


2、小结:纸条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显著增加。


3、课件出示横梁


我们的房子中和桥梁上的横梁的横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现在老师想考验一下大家,看看咱们班谁是最出色的建筑师里有一块横梁,你觉得平着放好,还是立着放好?


4、体验活动:用尺子来验证。(用手折尺子,平着折很容易,竖起来不容易弯。并解释原因)


5、在实际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利用了这样一个科学道理。(观看横梁立放的图片)


(“学以致用”,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在掌握知识后把它转化为技能,去解决新的问题。老师通过提问:“横梁是立放好还是横放的好?” 有了前面的认知,学生自然就能解释横梁立着放是增加厚度,提高了抗弯曲能力,能承受更大重力。接着让学生用直尺进行体验,通过体验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材料立着放抗弯曲能力强。)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来说说看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外延伸


为了使房子更牢固,我们是不是可以将横梁一直地加厚?在不改变宽度和厚度的条件下,你还有什么办法增加这张纸的抗弯曲能力?


(老师通过送出礼物(一座筷子做的桥梁),问:“不增加桥的宽度和厚度,你能想出办法增加这座桥的抗弯曲能力吗?”让学生课后想一想,试一试。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去课外探究,为下一课《增强抗弯曲能力》的学习做好铺垫。)


 


板书:


抵抗弯曲


增加纸梁的宽度                   增加纸梁的厚度


纸梁的抗弯曲能力会增强         纸梁的抗弯曲能力会大大增强

TOP
24#

 

丽水市优质课评比活动《岩石会改变模样吗》课堂实录


授课教师: 遂昌县实验小学  蓝智俊


整理:云和县云丰小学  徐琳



教学过程:
   
课前,教师做了精心的小组组织和分工安排,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将各个位置的学生编号,然后根据编号分配各自不同的小组任务和职责(①号:组长,②号:试验操作员,③号--④号:实验记录员,⑤实验材料管理员)。这对于课堂的管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学生在进行探究时也能有明确的职责,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但是个人认为是否再给每个小组加上小组号会不会更好一点?


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一组有关于岩石的图片


师:我们的家乡有很多美丽的风景,你们想看看吗?


师:看了之后又什么想法?


生:这些图片都是关于岩石的


这些岩石都不一样


……


教师课件中呈现的图片资料非常具有代表性,采用学生身边的景点,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的熟悉事物,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关注度。
2、师:这些岩石以前就是这样吗?以后还会是这样吗?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导出课题)
二、作出假设
1、师:是大自然哪些因素使岩石的模样发生了变化?


生:地球内部的运动


生:下雨


生:岩石风化了


生:地震


生:是因为气温,冷热发生了变化


……
2
、师:大家推测的岩石变化的原因可真多!怎样来证明我们的推测是否正确?
   
教师非常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发言,这节课中学生的思考是自由的。这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但是有个学生提到了“风化”影响,个人认为没有做出很好的处理,但是怎么处理为好,我也还在思考当中。


三、岩石风化的实验验证


活动一:温度对岩石的作用
1
、组织学生讨论:


师:同学们,这些因素会使岩石改变模样,只是我们的猜测,一节课的时间有限,这节课,哪些推测的原因我们今天可以在课堂上可以试着研究呢?
    
师:你们有办法模拟温度对岩石的作用吗?


师:想一想需要哪些材料?


师:该怎样去做实验?


(学生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2
、组织学生汇报:


师:经过讨论,同学们已经想出办法来了,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打算怎么去研究?


生:我们需要的材料有:酒精灯、石块、镊子、烧杯、水、火柴;


我们的方法是……


师:你们打算烧多久?


师:一次够吗?


师:实验中我们用什么来模拟冷热变化?


生:火焰和水


师:你预计我们可以看到哪些现象?


生:岩石会裂开


生:岩石会变烫


……
3
、出示温馨提示,强调实验中的安全,完善实验方案


提示的PPT上有用酒精灯加热的图案,对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有了细微但有效的提示作用,使学生能够明确探究的目标。教师对学生思考、发言都留有很大的空间,而且对于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的培养和实验的规范性等方面的指导很到位,实验的安全性也作了充分的指导。但是这个实验的实验方法,是否一定要学生说出?学生是否能讲出大致的实验原理就可以了,至于具体的实验方法或步骤,我认为学生一般很难讲好。
4、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整理实验材料,各小组汇报、交流实验成果


师:在实验过程中你们有什么发现?实验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岩石上有小颗粒掉在水里了


生:第二次烧的时候石头发白了,放到水里后又恢复了原样


生:加热后的岩石放水里会发出声音


……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冷热不同会使岩石发生变化


师:刚才我们的操作相当于自然界中的哪些自然现象?


生:冬天和夏天


生:白天和黑夜
6
、观看岩石在热胀冷缩作用下的视频,小结


师:在大自然长期的冷热作用下,岩石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岩石破碎了,模样改变了


生:是气温的原因让岩石发生变化了
7
、媒体出示:岩石由白天和夜晚的冷热差别造成岩石变化的录像。
  
 教师通过孩子感兴趣的动画视频来巩固教学要点,激活学生的思维,唤起他们的学习关注,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展现学生主体的能动性,符合学生的才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活动二:水流对岩石的作用
1
、课件出示鹅卵石图片


师:你们知道它们是怎么形成的吗?


生:流水


生:水流的冲刷形成的


师:你们有办法模拟水流吗?


2、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出示实验要求,学生分组实验。


教师对实验方案的指导非常到位,实验中要求留一块岩石做对照组,为后面的对比实验作了铺垫,在两种岩石的前后对比下,也更能使本次实验的效果更明显,帮助学生验证实验现象。实验中播放旋律起伏的音乐,也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更好地调控课堂。
4、学生汇报实验成果


师:实验中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些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水变浑了


生:水里有小碎石块


……


师:倒出水和岩石,用手摸一摸,和原来的岩石比较一下,有什么变化?


生:变光滑了


生:变碎了


生:变小了


……
5
、我们摇晃瓶中的水,就像河流中的水对岩石的冲刷和带动岩石和岩石、岩石与河岸间的相互碰撞摩擦,从而改变岩石的模样,那你们瓶中的岩石有没有变成像鹅卵石那样光滑圆整呢?为什么呢?
   
在汇报交流时,教师注重对时间的强调,例如:“水的冲击就一节课时间吗?”。实验条件比自然界的要更加的极端,因此这里还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加速实验现象的产生)。
活动三:其他因素对岩石的影响


(一)生物生命活动对岩石的影响
1
、课件出示石生树的图片。


师:你觉得植物的生长对岩石变化会有影响吗?如果这颗树继续生长的话呢?


生:会,岩石会裂开


生:大树会把岩石挤开
2
、出示植物种子在石膏中生长的图片(连续图)


师: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模拟自然界中的植物在岩石中是如何生长的?


师:石膏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石膏裂开了
3
、动物也可以改变岩石的模样,出示相关动物活动对岩石产生影响的图片。


4、小结:风化的概念(板书)


岩石在冷热、水、生物等因素的长期联合作用下发生变化的现象叫风化
(二)大气对岩石的作用
1
、出示蘑菇岩的图片,认识蘑菇岩,了解形成原因。
四、认识风化
1、出示风化的岩石的图片


师:那这块岩石会怎样变化呢?


生:动物的活动


生:大气的作用


生:气温的冷热作用


生:热胀冷缩


……
2
、师:岩石模样的改变是很快的吗?明天就会改变吗?
3
、出示初步分化的岩石的图片


师:你能画出它一万年前的样子吗?


一万年以后的样子呢?


一亿年以后的样子呢?


师:整个过程当中岩石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生:刚开始是整块的,后来慢慢碎了,最后变很碎


生:岩石从完整的慢慢变碎,最后变成沙子


……


引入画风化的过程图,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种方式巩固所学的概念,培养了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这也是过程与方法的能力之一。而且直观的形象让学生真切的感受自然界岩石的变化,从而理解风化作用在改变地形地貌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五、运用拓展延伸课外
1
、介绍风化后形成的地形地貌


出示云南石林、龙泉披云山的照片


2、课余探究:通过实地考察、查阅资料等方式去调查我们家乡的一些特殊的地质景观。


教师鼓励进行学习探究的拓展与廷伸,更加丰富了学生亲身探究科学的历程。同时也可以丰富课堂内容,巩固本课所学识,引导学生把学习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互联系起来。让学生查询家乡自然风光的形成,培养学生利用各种资源查询自己所需要知识的能力,这样可以把科学教育内容延伸到课外。

TOP
25#

温馨提示:(实验注意事项)


1.单个垫圈的轻重


2.放垫圈的位置


3.放垫圈的速度:慢


4.放垫圈的方式:单排


5.纸条弯曲程度:每次实验以纸条中部接触到木块为准


(温馨提示的内容很细,会不会束缚学生的思维?)


 


六年级的孩子也需要细心的温馨提醒,更何况这里的提醒是为了保证实验更好地完成,并没有束缚学生的思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1-8 21:55:26编辑过]

TOP
26#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过程及点评


执教:龙泉市实验小学曹龙根


点评:缙云县新建小学蓝桂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题


1.教师表演“沉浮子”在水里自由沉浮的小魔术。


2. 揭示课题: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点评:教师从小魔术开始引出研究课题,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研究啤酒盖在水中的沉浮


1. 出示啤酒瓶盖,组织学生猜测啤酒瓶盖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分别让两个学生上台把啤酒瓶盖放入水中,观察啤酒瓶盖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3.介绍研究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时物体在水中摆放的方法。(把物体放入水中再放手)


[点评:通过对啤酒瓶盖在水中沉浮情况的研究,确定物体在水中摆放的方法为后面的活动扫清不必要的障碍,说明老师在这一问题上是下了一番功夫。]


三、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 演示木块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浮)


2. 演示塑料块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悬浮)


3. 小结:只要步沉入水底就算浮。


[点评:确定沉浮的标准,为下一步的研究作标准,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活动顺利进行。]


4.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5.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6.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其余物体进行猜测。


7.学生领实验器材观察物体,完成实验记录表。


8.组织学生交流猜测情况。(重点让学生说出猜测的依据)


9. 投影实验要求,组织学生学习。


10.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验证,并做好记录。


11. 组织学生汇报实验情况。


12. 组织学生交流:①有没有猜测错误的,有哪些?


                         ②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


13. 小结:今天我们研究轻重、大小对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影响。


[点评:通过实验结果和开始的预测进行比较,可以引起学生进一步思考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同时也很自然的把学生带入下一环节的活动中去。]


四、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出示橡皮,组织学生讨论怎样改变它们的体积与轻重?


2. 演示切分橡皮的方法,提醒学生使用小刀要注意安全。为了保护桌面不受到小刀的划伤,可以在桌面垫上硬纸板或者木板。


3. 投影实验要求,组织学生学习。


4. 组织学生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5.组织学生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物体的沉浮情况有没有发生改变?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6. 小结:同一种物体,我们减少它的重量和体积,它的沉浮状态不改变。


7.组织学生思考:我们对橡皮和萝卜进行了切分,得到了沉浮的一些规律;如果反向思考,把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进行叠加,沉浮会发生变化吗?


8.教师给每小组提供一些回形针和小木块,让学生按照教科书第4页的方法进行操作,并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上。


9.组织交流,概括: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大,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的。


10.小结: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点评: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让学生经历从正反两个方面探究“同一种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它的沉浮状态会不会改变”,从而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得到提升,有利于科学概念的完整建构。]


五、总结提升


1.组织学生说说“沉浮子”在水里能自由沉浮奥秘。


[点评:“沉浮子”在水里自由沉浮的奥秘不是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就能够回答的,而是要等整个单元学生结束后学生彩能够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在这里教师不必急着让学生说出“沉浮子”在水里自由沉浮的奥秘。而是可以引导学生学生课外继续去研究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就可以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1-10 10:38:10编辑过]

TOP
27#


丽水市优质课听课感悟


青田  陈建民


 


在这次丽水市优质课评比活动中,上课的老师们在课堂上很好的展示了科学课程所特有的课程理念,实施了行之有效教学方法,体现出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可以说优质课评活动中的课堂亮点频出,精彩不断。课堂教学呈现精彩纷呈的局面。我的龙泉之行收获颇丰,受益不浅。


 


一、“教育无痕”


在武侠小说中,上乘的轻功是踏雪无痕。我想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最上乘的境界应该是“教育无痕”。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课程,强调以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的教学形式。这些活动应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经验背景,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的内容。在目标上把知识教育、科学探究实践、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融和在一起;在形式上不拘泥于某中固定的程式,而提倡多样化;参与优质课评的大师们,在课堂上把科学教学思想精髓发挥的淋漓尽致如:


龙泉曹龙根老师刘谦式的 “沉浮子”魔术表演成功的吸引了学生眼球,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魔术的神奇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探究活动中。


景宁陈兴建老师课前谈话时,用“恶作剧式的占居发言学生的座位,发言学生发言结束,位置被老师占居想坐不能的尴尬”,铺垫衬托后面的,1号杯里的空气占居空间,小球就没位置了,只能在下面。


教师们新颖多样,不拘一格的设计,真可谓独居匠心。他们总找到教学与学生生活的切入点,找到教学与学生的兴趣点,这样的教学总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有所收获,得到提高,兴致盎然中完成学习,如此“润物细无声”式的教学效果正是我们所要努力和追求。


 


二、高山流水般的流畅


“高山流水”一词本来是形容歌曲的演奏如高山一样高昂,象流水一样欢畅,“高山流水” 这种意境给人无与伦比的赏心悦目和心情舒畅的感觉。这次的市科学优质课评比中的好多课,从教学的设计、师生互动的流程以及教学效果对听课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愉悦快乐的体验。这些课虽然各有千秋,各具特色,但他们都有一些共同的地方:这些课教学结构,丝丝入扣,层次清晰;这些课师生互动的环节如水流般的流畅;这些课教师引导,有拨云见日,一语激起千层浪的功效。听这些课给我们以这种高山流水般的感觉,尤其是缙云县紫薇小学马丽杰《声音的变化》一课,具有极高的观摩、借鉴、观赏的价值,给听课者一种美的享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1-12 23:48:25编辑过]

TOP
28#

《溶解的快与慢》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


执教:庆元县城东小学   吴传兰


评析:庆元县城东小学   吴韦春


一、创设情景,引入探索


师:科学的世界是美妙神奇的,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很多值得我们去探索、去思考的事。最近老师三岁的儿子不吃饭,这可烦死我了。经医生建议可以吃些维生素B片,我赶紧买了一瓶,回到家我把维生素B片放到水中,可是等了很长时间还没有溶解,你有什么办法加快药片在水中的溶解?


生1:用筷子搅拌。


生2:把水换成热水。


生3:把药片打碎。


生4:加水。


生5:把药片打碎,放在热水里再用筷子搅拌。


师: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办法,真是令老师佩服!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溶解的快与慢。


(点评:吴老师巧妙的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从熟悉的维生素片入手,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理解如何加快药片的溶解)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铺垫,为学生理解物体溶解的快慢埋下了伏笔。这样的导课让学生的前概念充分呈现出来。)


二、引导探究


探究活动:《搅拌对溶解快慢的影响》


师:刚才同学们替吴老师想了这么多办法来加快药片的溶解,你们的办法到底行不行呢?比如那位同学提出了用搅拌的方法,那么我们先来研究这个问题吧。


师:搅拌能加快溶解吗?实验前,我们先来猜一猜。


生:能


师:我认为不能?你们能用什么来证明你们的猜测是对的呢?


生:实验


师:好!那我们来一场溶解实验比赛?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两只烧杯、两颗维生素B片,一根搅拌棒、水。怎样做才能公平地比较出搅拌比不搅拌糖溶解得快呢?小组内轻声讨论一下。


(小组轻声讨论)


师:谁来说一说搅拌能否加快溶解哪些条件要相同呢?


生2:都要放一样的水,水的多少要一样。


生3:药片大小一样,数量也要一样。


生4:我觉得药片要同时放入。


师:做实验的时候要两个杯子,是不是随便拿两个杯子就可以比了呢?


生:不是,两个杯子大小要一样。


师:那不同条件呢?


生:一个搅拌,一个不搅拌。


师:大家看有没有问题,或者有什么要补充的。


师:那么吴老师补充一下。1、做实验时小组同学要分工合作,轻声交流。2、做实验时实验器材要轻拿轻放。


(学生做实验)


师:在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搅拌的一杯溶解的快。


师:刚才我们同时做了两个实验进行比较,这两个实验叫对比实验。在对比实验中有两个条件:一个叫相同条件,一个叫不同条件。相同条件可以有很多,但是不同条件只有一个。


(点评:此环节的设计从问题-猜测-方案设计-验证这一流程进行学习体验,让学生对对比实验进行讨论,并且提供了简洁明了的温馨提示(如小组成员的分工及具体任务、交流要轻声、实验器材的轻拿轻放及实验后的如果放置等),进一步明确了影响对比实验的相同条件、不同条件有哪些因素,从疏途走向归一。为下一环节的学习作了铺垫。)


探究活动二:分组实验(加热、捣碎对溶解快慢的影响


师:那么还剩下2个因素,你们能学着刚才的方法来证明吗?这样吧,吴老师规定1-4小组研究冷水和热水的因素,5-8小组研究弄碎这个因素。请同学们拿出溶解的快与慢实验记录表,小组讨论后把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填在表中。


(学生填表)


师:那在做热水能否加快食盐的溶解时,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分别是什么呢?


生:


相同条件:烧杯的大小相同,药片大小一样,水要一样多,同时放入,都不搅拌。


不同条件:一个加热水,一个加冷水。


生:我觉得可以两个都搅拌。


师:你们觉得可以吗?如果可以操作时要注意什么?


生:搅拌的速度要一样。


师:那在做碾碎能否加快食盐的溶解时,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又是什么呢?


生:


相同条件:烧杯的大小相同,食盐一样多,水一样多且都是冷水,同时放入,都不搅拌或者都搅拌。


不同条件:一份食盐碾碎,一份食盐不碾碎。


师:在做实验之前我们看一看实验要求。


1、组长组织好小组的纪律,同组要分工合作。


2、实验中要使用到热水和铁锤,同学们注意安全。


3、记录员及时做好实验记录。


(学生做实验)


师:请暂停我们的实验。在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加热水的药片比冷水的药片溶解的快。


生2:我发现用开水的药片很快溶解,散发出一股淡淡的味道。


生3:我发现弄碎能加快溶解。


生4:我发现碾碎的药片溶了后四处乱窜,一会儿水就变成了黄色


师: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出搅拌、加热、都能加快溶解。


(点评:这一环节的设计老师从学生前一环节所学的方法和技能,放手来验证其他的因素,把充分的时间让给学生探究。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明白物体的物理性质的升华和扩面,从几方法中摸索出前面所提的问题再到综合运用所有方法来溶解生活中的物体就水到渠成了。)


(但教师在学生运用实验的方法探索物体溶解过程中,有些结论可以让学生自己说出来。并在巡视中及时关注各小组实验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


三、扩展延伸


师:如果三种一起用会怎么样呢?我们来做个小实验。我们来看看实验要求。


1)、不能直接把糖吞下去。


2)、一位同学用只能含在水里不动使糖溶解,另一位同学用自己的方法使糖溶解。


3)、吃糖比赛:老师喊1、2,两个一起吃,比一比谁的快。


(学生做实验)


师:谁先把糖吃完。


生:使用自己的方法。


师:老师采访一下这位冠军。你吃糖的时候采用了什么方法?


生:我把糖块咬碎并用舌头搅拌。


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搅拌、咬碎是可以加快糖块溶解的,还知道两种方法一起用速度更快。生活中需要我们灵活运用。


师:你能举例说说加快溶解的例子吗?


生1: 用温水加搅拌洗衣。


生2: 烧小菜搅拌使食盐快速溶解。


生3:喝冰糖水的时候用特烫开水泡,并且不断的搅拌。


师:生活中不是全部需要加快溶解,有时也需要减缓溶解的速度,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减缓溶解呢?


生1:不搅拌,让它静置。


生2: 冷却。


师:同学们,科学世界奥秘无穷,希望你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只要我们细心观察,专心思考,就会发现更多的科学知识。


(点评:此环节的设计“以赛促学”,宣染了课堂气氛,从学生前面的各种方法中得以综合运用,更加加快了物体的溶解速度。进一步激发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的学习和课外的探究给予了有效的引导)


(注:此为县小学科学优质评比一等奖获得者课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