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10月作业集一:201010丽水市优质课评比听课体会 [复制链接]

1#

10月作业集一:201010丽水市优质课评比听课体会

201010丽水市优质课评比听课体会


 


作业说明: 


201010211022日,丽水市小学科学2010年度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在龙泉市实验小学举行,丽水市小学科学骨干教师研修班全体学员参与了本次活动。为了对课堂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作出评析,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教学认识,创设良好的交流氛围,要求每个学员完成一份作业,可以是听课体会,也可以是上课体会,或者是教学实录和点评。 


作业目录 


01朱伟龙:《岩石会改变模样吗》设计初探(17楼)


02陈建秋:“岩石会改变模样吗”之我见(听课随想)(10楼)


03史佰友:《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记录及评点(9楼)


04蓝剑锋:《岩石会改变模样吗》课后感想 (14楼)


05颜旭晓:201010丽水市优质课评比听课体会(18楼)


06吴丽芬:参加丽水市小学科学优质课评比反思(19楼)


07陈建民:丽水市优质课听课感悟(27楼)


08吴韦春:探索科学的奥妙,开启智慧的心灯(听课体会)(4楼)


09叶枝栋:参加市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比听课活动体会(6楼)


10曹龙根:久经磨砺,方得玉成——丽水市小学科学课堂评比听课体会(20楼)


11郑凯峰:丽水市小学科学2010年度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听课体会(21楼)


12潘海娟:在学习中成长--参加市优质课评比活动的体会(22楼)


13陈兴建:《岩石会改变模样吗》听课点评(3楼)


14王伟勇:迷茫中的一盏明灯(听课体会)(7楼)


15王海花:《我们周围的空气》课堂教学实录(5楼)


16蓝智俊:教学《岩石会改变会改变模样》的几点体会(8楼)


17蓝建云:《岩石会改变模样吗》听课记录和点评(11楼)


18陈志强:《声音的变化》课堂实录与评析(13楼)


19陈晓政:《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教学实录和点评(12楼)


20蓝桂勇:《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过程及点评(26楼)


21程伟锋:《抵抗弯曲》课堂教学实录和点评(23楼)


22徐琳:《岩石会改变模样吗》课堂实录(24楼)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1-12 9:45:47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22位同学全部完成本项作业,欢迎各位阅读回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1-12 9:46:15编辑过]

TOP
3#

丽水优质课评比活动 听课点评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遂昌县实验小学 蓝智俊
教学过程:
教师课前做了精心的学习纪律和分工安排,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有个小细节,在发小组的座位号时我在想,老师能借用一下丽水学员的桌号多好啊!!
整合一下材料,合作很多时候是老师的意识哦!
一、情境导入
1.在美丽的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神奇的岩石,你们想看看吗?(播放有关于岩石的图片)
教师收集的图片材料非常具有现实性,能结合学生身边的景点。而且是学生本地的熟悉,容易激发学生的关注度。
2.你们认为这些岩石以前就是这样吗?以后还会是这样吗?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教师的提问要有针对性,而且能结合课题提到点上。能否针对某一幅图,特别是学生家乡的风景点,进行探索提问。
二、作出假设
1.分组讨论:是哪些力量改变了岩石的模样?
2.汇报交流:是哪些力量改变了的岩石模样?
3.大家推测的岩石变化的原因可真多!怎样来证明我们的推测是否正确?
这个环节中,蓝老师有个细节非常值得我学习。老师每次提问前 都会让学生先充分的思考后,留个时间差。这样能很好保证学生的思考余地。
有个学生提到了“风化”影响,教师让学生做了自我解释!很好的渗透了本课的 核心概念,教师没很好的利用.
三、自主探究
那么在这些推测的原因中,根据我们现有实验材料及条件,哪些推测的原因我们今天可以在课堂上可以试着研究呢?
研究一:
1.组织学生讨论:你们有办法模拟温度对岩石的作用吗?想一想需要哪些材料?该怎样去做实验?
2.组织学生汇报:想出办法来了吗?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怎样研究?
3.教师演示酒精灯加热岩石过程及讲解实验要求。
4.在实验过程中你们有什么发现?实验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5.刚才我们反复给岩石加热和放入冷水中,相当于自然界中的哪些现象呢?(白天遇热和晚上遇冷、夏天遇热和冬天遇冷)
活动一:温度对岩石的作用试验探究,试验前的活动提示很重要,即能要明确活动目的,又要考虑到注意事项、安全。教师提示 能通过 简介的语言要求,又加入PPT中的图片 提醒。很有结合性。
6.媒体出示:岩石由白天和夜晚的冷热差别造成岩石变化的录像。
教师通过动画效果来巩固教学要点,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研究二:水流作用对岩石的影响
1.(出示鹅卵石图片)你们知道它们是怎么形成的吗?你们有办法模拟水流吗? 设计实验方案。
2.学生分组实验。
3.学生汇报:实验中观察的岩石有什么变化?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4. 我们摇晃瓶中的水,就像河流中的水对岩石的冲刷和带动岩石和岩石、岩石与河岸间的相互碰撞摩擦,从而改变岩石的模样,那你们瓶中的岩石有没有变成像鹅卵石那样光滑圆整呢?为什么呢?
通过探究活动时,教师很注重对 时间反复性和实践性、时间性强调,例如:“给你一万年呢?”“水的冲击就一节课时间吗?”。
研究三:生物对岩石的作用
1.出示:植物种子在岩石中的生长图。你觉得植物的生长对岩石变化会有影响吗?
2.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模拟自然界中的植物在岩石中是如何生长的?(阅读书本)
3.动物也可以改变岩石的模样。
研究四:大气对岩石的作用
1、认识蘑菇岩,了解形成原因。
四、认识风化
1.那这块岩石会怎样变化呢?
2.岩石的风化改变了地球的地形地貌,形成了许多美丽的景观。多媒体出示一组图片,学生欣赏并判断改变岩石模样的主要原因。
3.出示风化的概念。
这时间是课堂教学科学概念的提升处,教师要好好把握 课堂中的形成内容,例如 课堂初形成的学生的“风化”前概念,这时可 优化一下。
五、运用拓展延伸课外
1. 课余探究:通过实地考察、查阅资料等方式去调查我们家乡也有一些特殊的地质景观。
2. 小结
3. 完成《科学作业本》P.27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0-29 14:05:41编辑过]

TOP
4#

 


探索科学的奥妙,开启智慧的心灯


                                                                                                    ---市小学科学课堂评比活动听课有感


庆元县城东小学   吴韦春


2010年10月21日到10月22日,我有幸在龙泉市实验小学参加了丽水市教育局教研室组织的小学科学课堂评比活动,两天时间共听了来自丽水市九个县、市、区的9位科学教师上的九堂精彩示范课和市教研员杨宗亮老师的《我们在研究什么》专题讲座,时间虽匆匆而过,留给我们更多的是收获、反思,让我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9位老师的导课方式各显神通,不拘一格。有曹龙根老师的《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魔术导课,陈园园老师的《抵抗弯曲》和蓝剑锋老师、蓝智俊老师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地方资源导入,陈兴建老师的《我们周围的空气》实验导课,蔡锋老师的《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科技成果导入,刘红老师、吴丽芬老师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和马丽杰老师的《声音的变化》激趣导入等,通过导课部分的教学,极大的调动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注重学生探究精神和科学素养的培养。本次活动中九位教师的课体现了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进行探索、实验和研究。把物质世界的科学视为一种有意义的探索过程,如曹龙根老师的《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中,学生从观察七种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到同一种物体多次平均切分在水中的沉浮,都是从“提出问题——进行假设(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搜集证据——分析和解释——交流与质疑——结论与拓展”这些步骤来进行。在“玩中学”的教学氛围中,孩子们积极思考,认真做实验,细心观察,细致记录。降低了学生学生的压力,增强了学生学科学的激情与动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知识。孩子们的探究精神和科学素养也得到了培养。同时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并采取积极的评价。有几位老师还通过生动的多媒体画面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


三、体现语言交流和实验过程不失“科学味”。执教的老师们在课堂中都注重学生恰当的描述科学概念和实验现象、不带猜想和符合逻辑的语言。从老师设计活动中表现为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和动手实验,从老师的态度和价值观表现为语言的逻辑性、自己不知道答案及学生实验成功和失败后的精彩引导。


四、理念的引导,有效的导向。杨宗亮老师就围绕主要科学概念组织教学、从学生前概念出发进行教学、重视证据的收集、重视引导学生从证据中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绪论、关注学生的讨论、关注学生的科学记录和表达、变量的控制……等十余个方面从理论的高度针对现行科学课堂进行透彻的分析。并结合执教老师9堂课例的教学研究中存在的“教学任务怎样算完成?作业要不要落实?何时落实?学生的主体性怎么发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怎么体现?探索实验以后的学生研讨怎样才算充分?我们的教学怎样才算是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紧密结合?如说话与声带?发声与振动?”等问题一一给予与会老师进行举例分析和理论引导。


接着杨老师和与会的老师分享了他自己撰写的《小学科学教学应该研究的问题》这一教研成果,他从教学重心怎样由教向学转移、课堂教学互动讨论的问题源于谁、提高科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什么、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探究后的“研讨”、如何研究和有效使用教材、教学策略优化等问题对科学课的教学进行了全方面的诠释。一句句浅显但令人深味的话一经杨宗亮老师这位貌似平常的人说出,却有了使人如梦初醒之奇效!科学学科确实就是这样呀!虽然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可是让我们一线教师听到的是全新的教学理念!如沐春风!也就有了“等闲识得东风面,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惊奇!


本次活动杨老师的《我们在研究什么?》和九堂精彩的课例带来的教学理念,让我深受启发,使我获得了课堂教学的许多实用经验。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实践。


建议:一是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多读教材、教参,有助于我们更深层次的理解教材;二是在实验的温馨提示语过于冗长,最好是简洁明了,使学生一目了然这样有助于在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操作;三是能否在我们的赛课中有效的利用好科学课堂作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0-30 8:00:56编辑过]

TOP
5#

 

课堂教学实录  


 


记录者:松阳县叶村乡中心学校  王海花 


 


 


我们周围的空气


 


                                            执教者:  景宁县民族小学 陈兴建


一、课前谈话


师:静静地听音乐,你能听出什么?


生:……


师:上课活动时,听到这个音乐响起,马上停止活动。


师:请一位小朋友介绍自己、班级或班主任。


(这位学生离开座位面向全体学生开始介绍,陈老师坐在了她的位置上。)


师:介绍完毕请坐下!介绍完毕请坐下!


(这位学生没地方坐,有些难为情,全班学生都笑了。)


师:哦。不好意思!我占了你的位置。


(点评:陈老师巧妙的运用课前谈话和活动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作了铺垫,为学生理解空气会占据空间埋下了伏笔。此处设计这个活动别具匠心。)


然后教师对小组各个成员进行了分工。


二、课前铺垫


师:拿出一个黑色塑料袋,里面是老师带来的礼物,这些是陈老师每天都很需要的,猜猜是什么?


生:……


生:……


师:如果不打开,你还能用什么办法知道?


生:摸一摸,摇一摇。


师:轻轻的摇晃袋子,能听见声音。


生:……


师:从袋子中取出一罐茶叶,说,“陈老师爱喝茶,茶叶对我很重要,所以我出门都带着。”


师:又取出一个乒乓球,说“我们天都要打一个小时的乒乓球,所以这个也很需要。”


师:抖抖空袋子,问“还有什么?”


生:没有了。


生:还有空气。


师:对了,这是我从景宁带来的空气。然后拧紧袋口放在讲台。


(点评:这一环节的设计很巧妙,从学生的猜测中可见平时对无形的空气是容易忽视的,暴露了学生的前认知。通过这一活动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了空气这一物质,再引出下面的问题已是水到渠成了。)


三、空气特点的直观认识


师:空气什么样的呢?(板书:空气什么样?)


生:看不见、摸不着。


生:透明 、闻不到的


生:没有气味、没有颜色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相应的板书。(看不见、摸不着、透明、无气味、无色)


(点评:此环节教师抛出的这个问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空气特点的观察与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与调控下学生对空气的特点进行了有效的讨论与交流。)


四、空气占据空间活动


在水槽里浮着一个塑料小球,教师用一次性塑料杯子倒扣小球,做出下压的动作。


师:请同学们猜猜看,如果老师把杯子往下摁,小球会在杯子的哪个部位?


生:杯底。


生:离杯口近的地方。


(教师演示。第一次可能失误,杯子进水了,小球慢慢上浮处于杯底的部位。接着又进行了第二次的演示,杯子慢慢摁下后,小球处于离杯口较近的部位。再试了一次,结果相同。)


师:为什么会这样?你们想研究其中的奥秘吗?


(学生分组开始实验。4分钟后音乐响起实验结束,组织学生交流。)


生:用1号杯时,小球在下面。


生:2号杯倒扣时,小球上浮。


(其余各组意见统一)


师:用1号杯,小球为什么在下面?2号杯,小球为什么上浮?


生:2号杯的底部有个洞,空气从洞里跑出去了,水就进来了。


生:1号杯里有空气。


生:……


(学生试着解释,有些学生已经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也有很多学生对此无法解释清楚。)


师运用动画形象地演示了空气从洞里流出。并适当解说两个不同杯子在下压时产生的不同情况。一号杯里的空气占去了位置,小球就没位置了,只能在下面。就像刚才老师占了同学的位置一样,她就没地方坐了。)


生:1号杯里面空气占了位置,小球就被压在下面。2号杯有个洞,空气流出,小球就上浮了。


生:……(与第一位学生的回答差不多。)


师:从这个实验中,你知道空气还有什么特点吗?


生:会流动


生:也会占位置。


师:依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占空间 会流动)


(点评:这个环节运用这个活动既有趣又有效。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兴奋地做着实验,探究其中的奥秘。当发现两个杯子在实验中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于是开始寻找原因所在,原来2号杯底部有个洞。有洞与没洞的比较,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一些奥秘。学生试着解释,但又说不清楚时,教师运用了课件更加形象地再现了实验,理清了学生的思维。只有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确实需要老师帮忙时,教师的点拨与引导才是有效的。)


五、证明空气的存在


师:空气从杯中出来了,到哪里去了?


生:教室里。


生:我们周围。


生:大自然、地球表面


师:请小组讨论如何运用这些材料证明周围有空气?


学生讨论


师:你们有什么方法,请告诉大家。


生:我用针筒能证明空气的存在


生:我用袋子证明有空气


生:用杯子扣入水中再倾斜,也可以看见空气。


(点评:这个环节可以和后面的环节整合在一起,让学生一边说自己的方法一边演示。)


师:试一下自己的方法。


生:走上讲台,用吸管在水里吹起了很多气泡。


生:往外拉针筒的活塞,然后堵住针管的小孔,再用力推活塞,推不进去说明里面有空气。


师:谁能让大家看见或听见空气的存在?


生:把一个小瓶子放入水中,冒出了很多气泡,也听见了声音。


生:我还有办法能够让大家听见,就是用塑料袋……


师:你来试试


生:用袋子装了一袋空气,然后拧紧袋口,用力一拍。“砰”的一声。


(会场上响起了一阵掌声。)


师:拿出木块、砖块、粉笔问“他们里面有空起吗?


生:有


生:没有


师:怎么证明?


生:用粉笔写字


生:用嘴对着木块吹气


生:……


(学生没有想出比较好的方法。)


师:我们把这些物体放入水中看看,如果有空气会怎样?


生:有气泡


(教师在实物投影仪上进行了实验演示,清楚地看见了有气泡产生。)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又说明了什么?


生:这些物体里也有空气


师:其他东西也有空气吗?


生:有


师:空气就在我们周围,它无处不在。(板书:无处不在)


(点评:整个环节的设计还是比较有创意的,让学生运用手头的材料进行自主探究,想到那么多有趣的方法,一个比一个精彩,这和教师的激发与引导是分不开的。但是让学生思考如何证明粉笔、木块、砖块中是否有空气时,学生一时思维闭塞,该如何引导还是值得探讨的。)


六、拓展延伸,落实情感目标


师:刚才这三样老师最需要什么?


生:空气


师:为什么?


生:没有空气,我们会憋死。


师:没有空气,你能行吗?我们试试看,请大家捂住嘴巴,捏紧鼻子。


(学生开始憋气)


师:实在坚持不住了,请放开手。


师:说明了什么?


生:我们离不开空气。


师:(出示课件。一些对对空气造成严重污染的图片。)看后你想对这里听课的老师说什么?


生:劝大家少开车。


师:老师们请你们少开车。


生:不要抽烟


师:请大家不要抽烟


生:……


……


师:出示课件 提示注意 节电 节气 回收 低碳


师:这袋从景宁带来的空气送给你们,袋子不能带走。你们有什么办法带回去?


生:只要打开袋子,它就跑出来了,我们这些地方就有都有了。


师:打开袋子,抖了抖,然后收起袋子,送给你们了。下课!


(点评:科学课往往只注重理性知识的建构,对于情感目标的落实却很难到位。陈老师的课采用前呼后应的方式巧妙地对学生进行了保护大气不受污染的教育,又是一个亮点。)



 


另外:陈老师幽默风趣的口头语言与肢体语言都是本堂课的亮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参与性强,思考深入,交流时精彩不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0-29 20:54:54编辑过]

TOP
6#

                                              参加市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比听课活动体会
                                           09号  叶枝栋
    10月21日到22日参加了丽水市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比听课活动。虽然时间短暂,但是有9位优秀老师的精彩展示,有引路人的经典点评,有新老朋友相聚时的兴奋与激动,有龙泉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和龙泉市教研室的热情接待,我感觉收获颇丰,我更为自己成为丽水市小学科学骨干研修班的成员而感到荣幸。
    2天的时间,我仔细地聆听着来自全市各县的小学科学课堂。这当中的每一节课都是各地方学校智慧的结晶,代表着各县小学科学发展的方向。所以我对这次的听课活动充满信心,同时也十分感激姚老师和学校领导能给我这样一次学习的机会。
    听课虽然累,但确实学到了不少东西,也深切体会到了喻伯军老师的那句话“面对现实,练好内功,扎实搞好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九节课都较为充分地体现了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等新课程理念。市教研员杨老师更是给予了精彩的点评:
    1、九堂精彩的科学课
    都是在40分钟内解决问题,是已往难以达到的,包括在省级活动上的。真是“心中有他人”!
    2、我们在研究什么
   (1)围绕主要科学概念组织教学
   (例举九节课的主要科学概念)
    在教学中始终贯彻“小学科学课程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要的方式”进行。
   (2)从学生前概念出发进行教学
    前概念:学生对这个问题已有的知识、经验。
    有效的探究式科学学习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看法和经验为起点,以学生通过自己努力,或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可以达到的……
    (3)重视证据的收集
   (例举各课课堂中关于证据的收集)
   (4)重视引导学生从证据中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绪论
科学探究必须基于实证,信息和数据的收集非常重要。在锋利信息和数据之后必须加以分析和推理,以得出对探究问题的回答。
   (结合各课堂中的案例进行分析讲解)
   (5)关注学生的讨论
讨论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过程,贯穿探究式学习的全过程。
   (6)关注学生的科学记录和表达
科学记录和表达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观察、回顾、分析和总结,同时帮助教师从中了解学习学习的进展,考察学生对科学概念的掌握程度和探究能力的发展水平等。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科学语言进行……
   (7)变量的控制……
    3、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任务怎样算完成?作业要不要落实?何时落实?
例举案例《我们周围的空气》中的关于水与空气的比较,及填写韦恩图等。
   (2)学生的主体性怎么发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怎么体现?
例举《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模拟实验中和《抵抗弯曲》一课中的“温馨提示”(包括了所有的实验步骤、要求和注意事项)。——老师为什么要切得这么细?牵得这么牢?
举例“渔人的烦恼”。——引申到这次的活动中的课堂,就是存在“你跟着我做一次”的现象。
   (3)探索实验以后的学生研讨怎样才算充分?
   (4)我们的教学怎样才算是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紧密结合?如说话与声带?发声与振动?
    杨老师给各听课老师指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一是教学重心怎 样由教向学转移的问题;
    二是课堂教学互动讨论的问题源于谁的问题;
    三是提高科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什么的问题:在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积极创造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做以疑激趣。
    四是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探究后的“研讨”之问题;现状是很注重实验前的指导和设计。
    五是如何研究和有效使用教材的问题;
    六是教学策略优化问题。
    听了9节课后,个人觉得应该重点关注的一些问题:
    1、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对知识结果仍应该关注,过程与结果同等重要,因为没有科学知识含量的科学课对学生是没有意义的。事实上,科学课堂的过程如果没有知识做载体,其他方面的目标也很难落实。
    2、关于老师的指导与自主探究的度的把握上,老师要做必要的指导,但又不能太多,这样才能提高效率。而度的把握,也要老师不断的摸索,没有固定准则,要能最大限度发展学生。
    3、教师的教学手段上,对知识的处理要做到深入浅出,让孩子可以在的理解知识基础上再消化吸收,没有处理过的知识学生是很难消化的。这就需要老师更关注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反映,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效果。
    本次活动,也让我找到了很多提高的途径。特别是研修班的2年学习安排非常的充实、内容也非常的丰富而有效。骨干研修班QQ群、论坛、网络研修让我们缩短了学员间的空间距离,在这个小学科学的大家庭中,大家有很多学习,切磋,交流的机会,在这里大家可以交流成功经验,解决一些困扰我的疑惑。
    
TOP
7#

                                                                         迷茫中的一盏明灯
                                                        ---市小学科学优质课评比活动听课体会
                                                   松阳县古市小学   王伟勇
    2010年10月21日—22日,丽水市小学科学优质课评选活动在龙泉县举行,在教育局教研室领导的安排下,我有幸前去观摩学习,整个活动共听了来自丽水九个县、市、区的9位科学教师上的九堂精彩示范课和市教研员杨宗亮老师的《我们在研究什么》专题讲座,理念新颖,组织科学,让我受益匪浅,这次学习不仅开拓了我的视野,加深了我对科学教学的全过程的深刻理解,每位优秀教师教育教学理念、人格魅力和治学精神深深的触动我的心,是我身边的一本本活教材。让我这个进入科学教学工作不久的教师感觉是在迷茫的海洋中看到了一盏明灯。通过这次培训使我更新了教学理念、明确了努力的方向。
    一、倍感知识的匮乏,加快步伐学习,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
    听了9堂精彩的示范课和杨老师的讲座,使我认识到自己在科学教学研究上是非常的肤浅,教学理论和科学相关知识相当的匮乏,我必须加快学习的步伐,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我决定认真学习《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和《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通读3—6年级的教参和教材内容,订阅〈科学课〉等杂志,积极参与网上学习和交流。
    二、开拓了我的视野,更新了教学理念,明确了努力的方向。
    曹龙根老师执教的《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用魔术引入非常吸引人,这个魔术其实是应用了浮沉子的秘密,把阅读材料中的内容融入课堂中非常巧妙,《我们周围的空气》采用猜测小黑塑料袋中是什么激起学生探究学习欲望,陈园园老师的《抵抗弯曲》和蓝剑锋老师、蓝智俊老师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地方资源导入,蔡锋老师的《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科技成果导入,刘红老师、吴丽芬老师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和马丽杰老师的《声音的变化》用教具激趣导入等,这些精彩的导课,极大的调动了学生求知欲望,同时也启迪了我,开拓了我的视野。
    曹龙根老师指导学生实验的步步到位,让我感受到了学生的扎实;陈兴建老师幽默风趣的口头语言与肢体语言,让我欣赏到科学课的趣味和美丽;马丽杰老师精致的课堂教学,让我体会到了科学的规范。九堂示范课理念新颖,组织科学,让我受益匪浅。
    杨宗亮老师围绕主要科学概念组织教学,从学生前概念出发进行教学,重视证据的收集,重视引导学生从证据中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关注学生的讨论,关注学生的科学记录和表达,变量的控等理论方面结合9堂课例进行了透彻的分析,以及课例教学研究中存在的“教学任务怎样算完成?作业要不要落实?何时落实?学生的主体性怎么发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怎么体现?探索实验以后的学生研讨怎样才算充分?我们的教学怎样才算是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紧密结合?如说话与声带?发声与振动?”等问题进行举例分析和理论引导。更新了我的教学理念,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犹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三、我的思考。
    科学课的地位如何?科学课要在学生、领导和社会中提高地位,我们一线教师该做些什么?
    1、要让学生体会到科学课是非常有趣的。
   (1)提高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兴趣是尤为重要的。9堂课例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玩中学、学中玩,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在学生动手实验的过程中,9堂课例教师注重充分发挥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功能进行实验探究。教师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感官来寻求各种方法完成实验,并且每个小组学生都有一张记录表学生还要动手写一写。学生在活动中不但动手做一做,更要动脑想一想记录实验结论,这样不但动手操作能力提高,更有助于创造思维的开发。由此可见,充分发挥学生多种感官功能,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式
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是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重要举措。如陈兴建老师就让学生想办法把摸不着、看不见、闻不到的空气用各种不同的感官感觉空气的存在。
   (3)在科学课堂评价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也是学习者,这就要求采用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完善评价中师生间的平等评价模式,使学生主动、充分地参与评价,认识自我,张扬个性,使科学素养得到有效的提高。
   (4)科学学科与其他学科整合是科学教学的关键。要想达到课标提出的教学目标,科学学科与其他学科必须整合,没有其他学科整合、其他学科的教学没有做到有机渗透,学生的科学素养就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另外学校还可以积极开展科学课外实践活动,主要目的就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增长学生的社会知识。让孩子们投身自然,探索科学的奥秘,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科学的情感。
    2、学校领导和家长对科学课的重视程度明显弱于语文、数学和英语(从领导的关注度和家长的关心度分析),只有我们科学一线教师奋发图强,努力争取了。
    我将带着这次活动的收获,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以更大的干劲投入到今后的科学教学活动中。
TOP
8#

 

教学《岩石会改变会改变模样》的几点体会


                                                                                                遂昌县实验小学      蓝智俊


  本课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本课把探索岩石破碎的原因作为认识这种外力作用引起地形地貌变化的开始。教材主要由“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和“风化作用改变了地形地貌”两部分的探究活动组成。第一部分: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教材中用图片和简单的文字介绍了实验的方法。实验分别是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第二部分:认识风化。教材要求学生能用简单的流程图或文字、图画表示这个过程。教材最后还安排了拓展活动是调查家乡特殊的地质景观及地形形成的原因,目的是让学生对风化作用改变地形地貌有更多的了解。


  本课思路清晰,教材体系一目了然,(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自主验证—应用解释)。让学生想象、理解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在教学中,我希望利用学生对岩石与生俱来的兴趣,通过老师的引领,通过学生的科学探究,利用“冷热的作用”和“流水的作用”两个模拟实验,同时整合利用各种学习途径,经历多通道经历岩石变化原因的探究过程,多角度寻找支持自己解释的证据,培养学生的推理、求证意识。同时在探索岩石变化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


  风化的过程又是缓慢、漫长的过程,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助营造教与学的环境,改善教与学的过程和方式、解决学科教与学过程中所存在的传统手段难以解决的各种各样困难,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果,以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思想。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前谈话(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开始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到学生进行研究方案设计,学生从猜想开始,设计实验方案,到完善实验方案,再到分组进行实验验证猜想的过程,学生经历一个思考的过程,实验前先预测,可以更好的促使学生去思考。整个教学的教学过程都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主体参与。


  2、从课堂拓展延伸到课外。


  在模拟实验“植物根对岩石的作用” 中,由于课堂中的时间有限,将此活动延伸到课外,教师为学生准备了相应的实验器材和实验说明,让学生去经历一个模拟实验,去验证猜想正确与否的过程,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应该是效果明显,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3、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模拟来代替一些在实验室无法完成的实验,可以把在自然界中长时间发生的现象在短短的时间内呈现出来。在研究冷热对岩石的作用时,学生无法看到岩石由于受热、受冷时,内部发生的变化,课堂通过视频,使学生能比较直观的了解冷热是如何使岩石发生变化的,抓住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4、注重教学的细节。


  在研究温度对岩石的作用时,让学生说说实验中,用什么模拟冷热?预测一下,我们能看到什么现象?这样能促使学生去思考,更认真的观察实验现象。在实验时用手套避免学生手被烫去,更利于夹紧岩石,加热时间60秒,是根据岩石的软硬,经多次实验后确定,不同岩石的加热时间是不同的,因我们的课堂缺少护目镜,为确保学生实验的安全而考虑,如加热时间过长,岩石会爆裂,那就会伤着学生。


  5、开拓学生的思维。


  认识风化后,出示一张风化后的岩石图片,提问:这些岩石以前就是这样吗? 1万年前是怎样的呢?1万年后呢?1亿年?从风化破碎的岩石为起点,推测这些岩石一下1万年前是怎样的呢?1万年后是怎样的?甚至是1亿年后的,有个逆向思维过程,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运用。


  6、教学资源需处处留意。


  生物对岩石的作用时一幅图片是这样得到的,在宾馆房间的墙上有幅龙泉凤阳山的绝壁奇松,我在网上已经找到了一幅,但效果不好,看到更好的后,用相机翻拍,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样学生又熟悉,又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完成。


   一堂课下来,总有一些不尽人意,如本课内容较多,要充分的展开探究研讨,时间又不允许,有的地方只好点到而已,不敢继续深化下去。再则,在研究冷热对岩石的作用时,指导的过多,应该让学生来说说注意事项,可能效果会更好。  另外,由于自己课堂调控能力的欠缺,学生参与的热情始终激发不出来。以上这些只是一部分,还有很多不足,就不一一阐述。期待今后的课堂能有更好的发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0-30 19:59:13编辑过]

TOP
9#

 

听课笔记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执教:龙泉市实验小学曹龙根


记录及评点:03号学员史佰友


注:限于本人的记录速度,许多地方并没有来得及记下,而是根据后来的回忆,甚至是主观臆测,和课堂的真实会有出入,特此说明,也请曹老师见谅。


上课时间:20101021日上午第一节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你紧张吗?老师感到有些紧张,你有什么办法让我放松下?


【评点:上公开课,对部分学生本来就是很紧张的,老师不问反倒好些,老师一问,反而会更紧张。】


2. 老师认真地表演“沉浮子”的小魔术。表演前引出沉  浮。


3.揭题、板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评点:小魔术的表演很成功,学生完全被吸引住了,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个魔术表演,倒是真的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忘却了紧张,可谓是一箭双雕,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消除了学生紧张的心情。】


二、明确把物体放入水中的方法


1.出示啤酒瓶盖,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生:猜测。有说沉的也有说浮的。


师:谁来试试?(引导学生观察怎样放啤酒瓶盖子。)


一生把啤酒瓶盖子放在水面上,盖子浮在水面上。


师:说盖子是沉的是谁?也来试试?


一生吧盖子放入水中,盖子沉下去了。


2.讨论。应该怎样放?谁的方法符合要求?为什么?


【评点:第一次听到课题“物体在水中是陈海生浮”里的“水中”是这样理解的,十分正确。看来以后再研读教材时,要好好向曹老师学习。】


3.用正确的方法把木块放在水中间。


谁能用刚才的方法,把木块放入水中,来观察它是沉的还是浮的?


一生上台演示,其余学生观察。


4.统一沉浮的标准。


师:只要物体不沉入水底,我们就说它是浮的。


【评点:利用一个小活动,明确了放入水中的方法,和判断沉浮的标准,比老师讲述效果要好的多。】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评点:老师选择的材料具有典型性,有学生容易判断的正确,也有容易判断错的。我特别欣赏“带盖的空瓶”,这一材料虽然对本课的教学没有起到特别的作用,但对后续教学无疑是埋下了伏笔,我们期望学生能有所发现、有所思考。从中我们也看出曹老师在备课时,注意到了单元的整体性。】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评点:教给学生简便记录的方法很有必要,可以有效提高课堂的效率。】


3.学生小组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交流学生预测的结果。


有四个组的学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老师要求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预测的。有学生说是根据物体的轻重、也有学生说是根据物体是实心还是空心来预测。


【评点:预测不是盲目的猜测,需要一定的理由。曹老师能较好的注意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本环节的设置,其实也是让学生讨论物体在水中沉浮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师: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到底是什么原因?我们该怎么办?


生:齐声回答“做实验“。


【评点:这样的过渡语,在科学课堂上听到的次数太多了,感觉成为一种套话了。初始年级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课堂上常常这样说说很有必要,到了高年级,是不是还要这样说呢?还有没有更好的过度语呢?我也在迷茫中。】


接着老师用幻灯打出了实验提示:(共5条)


l          1、小组完成这七种材料的预测。可以用符号表示沉浮。


l          2、将七种材料分别小心的放入水中,观察沉浮情况,并记录在记录表中。


l          3、完成实验后,整理好器材,将萝卜和橡皮放在桌子上,其他材料装入信封。


l          4、把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l          5、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评点:5条提示,会不会太多?实验比较简单,放手让学生去探究,结果会如何?】


5.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交流实验结果采用了统一汇报的形式。


【评点:改实验的现象比较明显,一般不会产生不同的结果,采用统一汇报的形式比较高效。】


师:看来,回形针、萝卜、橡皮预测错误的比较多。


师:(马上说)想想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评点:可不可以留给学生反思的时间和空间?说说当时的理由。再想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生:物体的轻重。


生:物体是否空心。


生:物体的材料。


生:物体的大小。


生:吸水性。


生:水的多少。


【评点:面对这么多正确和不正确的猜想,我们该怎样处理?评价如何跟上?我认为能解决的马上解决掉,只有大家都有疑议的才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师:这节课,我们选择物体的轻重、大小这两个因素来研究。


【评点:为什么要选择研究这两个因素?是不是学生最想研究的?还是学生的问题吗?归根到底,还是上一环节老师对学生提出的众多可能的因素没有恰当处理的结果。】


 


2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提问:这块橡皮在水中是沉的,萝卜是浮的,把它们切成一半大小,它的重量和体积减小了多少?它在水中的沉浮会发生变化吗?如果切成四分之一大小、八分之一大小,又会怎样呢?


【评点:如何改变物体的大小?可以由学生自己设计,老师引导后再统一吗?】


2让学生把预测结果填写在表格里,并写上预测理由。


3演示切分橡皮的方法,提醒学生使用小刀要注意安全。为了保护桌面不受到小刀的划伤,可以在桌面垫上硬纸板或者木板。


4学生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评点:萝卜为什么要竖着切?我甚至怀疑竖着切容易改变材料的密度,萝卜皮和萝卜心的密度不一样吧?]


5.组织交流,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什么因素?物体的沉浮情况有没有发生改变?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交流环节,老师依然采用了全班统一汇报的形式。


【评点:这样的汇报方式能够省时,但是假如有不同的意见,该如何呈现呢?我们给他们机会了吗?】


小结:同一种物体,我们减少它的重量和体积,它的沉浮状态不改变。


6.提问:我们对橡皮和萝卜进行了切分,得到了沉浮的一些规律;如果反向思考,把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进行叠加,沉浮会发生变化吗?


【评点:改变物体的大小,我一直是让学生切一切,把物体变小来研究。曹老师能引导学生研究把物体进行叠加,反向思考,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缜密的科学思维。学习了。】


7教师给每小组提供一些回形针和小木块,让学生按照教科书第4页的方法进行操作,并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上。


8.组织交流,概括: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大,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的。


9.小结:把刚才切分和叠加这两个实验联系在一起,我们得到了什么结论?(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评点:探究减少或增加物体的体积和质量会不会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是同一层次的活动。如果我们把这两个活动进行合并,留给学生更多更自主的探究时间和空间,效果会怎样呢?】


四、课堂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的发言不够积极。


【评点:出现这样的情况,是不是和老师牵着走太多有关?】


2.回到课堂伊始的小魔术


师:你明白了是什么奥秘?


【评点:我也没有明白,怎样用今天的课上的知识来解释沉浮子的沉浮。】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0-31 12:09:33编辑过]

TOP
10#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之我见


——丽水市小学科学优质课听课随想


莲都区大洋路学校  陈建秋


2010102122日,丽水市小学科学2010年度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在龙泉市实验小学举行。九堂参与评比的课中,莲都区蓝剑锋老师和遂昌县蓝智俊老师都选择了《岩石会改变模样吗》。之前自己对这个内容就比较关注,本次又聆听到两位老师的不少精彩设计,产生了不少新的想法,在此列出,与各位同行探讨。


首先是对教材进行分析。《岩石会改变模样吗》隶属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从内容编排上该单元分为四个部分,其中第37课为第三部分,重点探究外力作用引起的地表变化,包括风化作用、侵蚀和沉积作用。在这课之前的第2课,学生认识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然后过渡到本课《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是学生认识外力作用引起地形地貌变化的开始,同时为后面的“土壤中有什么”的学习作了铺垫。本课教材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第二部分是“风化作用改变了地形地貌”,最后的拓展活动是调查家乡特殊的地质景观及形成的原因。本课主要通过探索岩石破碎的原因,认识温差、水、大气、生物等各种自然力对岩石的破坏作用——风化作用。在风化作用下,岩石发生了变化,并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形成许多自然景观,当然这种变化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在比较细致地钻研教材后,现在针对听课体会来说说我的教学设想。


一、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本次上课的两位老师,在导入时不约而同地使用了借助观看岩石图片的方式,意图是让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片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这确实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方法。不过,我更喜欢这样上:


教师先拿出一块岩石A(质地较软、棱角较分明),问:这是什么?学生若回答“石头”,则顺势说一下,它还有个更规范的名字“岩石”。(板书:“岩石”)再拿出另一块岩石B(质地较硬、比较光滑的鹅卵石),问:比较一下这两块岩石,它们的模样有什么不同?(在“岩石”之后补充板书:“模样”)这里采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对模样有初步的认识。


然后,拿起岩石A和岩石B,问:如果现在要改变这两块岩石的模样,你有什么办法?(在“模样”前补充板书:“改变”)学生可能会想到铁锤敲、在地面上用劲摩擦、两个岩石互相撞击等方法,教师可以让那几个学生现场演示,演示时一定要让引导学生进行岩石前后的对比,并让学生思考“把岩石放在水中弄湿”和“在岩石外表涂抹颜色”有没有改变模样,从而真正明白“改变模样”的含义。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用人力因素改变了这些岩石的模样,如果把这些岩石放在大自然中,它们的模样还会不会改变呢?如果会——你认为自然界中的哪些因素会让岩石改变模样?(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温差、水、大气、生物等)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许多老师都喜欢绞尽脑汁策划新课导入,什么魔术、图片、录象、实验等,以前我也是这样想和做的。如今我终于醒悟,课初的5分钟,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根本就不需再去刻意激发兴趣。而且,一开始若把兴趣完全激发,若后面没有更吸引人的活动,学生就很容易产生失落心理,严重影响后面的学习效率。一节课比较合理的学习兴趣应该是这样的曲线分布:课初510分钟稳步上升,课中的20-30分钟渐入佳境达到高潮,到最后兴趣点有点回落但还保留在一定的高度。(如图)


 



我的观点是,不要把开头搞的太花哨,抓住关键直奔主题,按照“岩石——模样——改变模样(人力)——会改变模样吗(自然外力)”的顺序,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必要的基础。另外,准备了两种不同质地的岩石,隐含了让学生知道岩石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不同软硬的岩石在同等条件下改变的程度会有区别。


二、材料准备,尝试放手


有些特定的实验材料,学生不容易准备或教师要做刻意的安排,那当然由教师准备和提供。除此之外,我觉得我们应该树立这样的几个原则:“能让学生准备的就让学生准备,能用身边材料就少用专用仪器,选用的实验材料越精越好”。


关于岩石的这两节课,两位老师准备得十分充分,不仅提供了所有的实验材料,还对每个环节进行精心设计。比如实验用的岩石,从后期的结果上看,两个老师准备的都是比较容易产生明显现象的岩石,再比如对“流水实验瓶”中的水量多少也做了刻意安排。


不过我在想,能不能大胆地放放手,让学生自己带岩石呢?岩石在学生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而且学生准备的岩石往往是各种各样的,从而会让实验结果会更丰富。至于“流水实验瓶”里的水,多少又有什么关系,让学生适时观察水多和水少时对岩石作用的影响程度,也是很有意思的事。


我会让学生准备龙泉本地的岩石,教师再有意识地补充些软硬不同的岩石,然后让学生做实验。甚至我会多准备些比较坚硬的岩石,让大部分实验组都看不到明显的变化,然后进行思维的提升,让学生从看不到明显变化的现象中推理出变化是存在的,只是这个变化非常缓慢和微小,这更接近自然界中的风化现象。


三、探究活动,精心安排


教材安排了几个模拟实验,按先后顺序分别是“冷热对岩石的作用”和“流水到岩石的作用”。仔细研读后,我觉得应该先让学生做“流水实验”,再做“冷热实验”。也许有些人会对此不以为然,实不知其中用意。首先,从实验难度上讲,“流水实验”比“冷热实验”简单,从易到难,更符合教学规律。其次,“流水实验”的材料准备比较简单,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带,再用“冷热实验”来调控学生,留下第一个实验使用中的一块岩石,把其他的实验材料全部上交,有助于排除无关干扰,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无论是“流水实验”还是“冷热实验”,都必须让学生在观察结果的同时要注意关注过程。比如,一开始就必须让学生明确实验用水是透明的,岩石也是清洗干净的,从而保证实验探究的严密性。否则,万一有学生提出质疑,说水变浑浊和瓶底有微粒是岩石本身上粘的沙土,那就真的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在“流水实验”中,两位老师都注意到模拟自然环境中流速变化,这非常好,在以往的听课中我没有见识过。如果教师再引导学生小组分工,一个同学负责做实验,另外的几个同学观察流速变化时流水对岩石的作用会有什么影响,并有记录员进行记录,就可以在反馈时得出流速快水对岩石的冲刷就加剧,而岩石相互之间的撞击也更明显,从而推理出河流中为什么上游和中下游的岩石有那么大的区别了。


而“冷热实验”,我建议教师在组织讨论实验器材的正确使用和安全注意事项后,给学生长时间的探究(比如5-8分钟),在这期间不要对冷热交替的次数进行要求。估计这里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学生冷热交替的次数少但加热时间长,二是冷热交替的次数多但加热时间短,无论哪种情况,其实都可以对岩石产生一定的作用,而且两种方法并无明显优劣之分。


至于教材后面的“动植物对岩石的作用”,我一直很反对用石膏做模拟实验,因为石膏和自然环境中的植物作用差别太大,根本就不能同日而语。这里简单的处理方法是让学生进行猜测,从树木的根会让岩石破裂、动物的行为会让岩石磨损、动物的粪便会侵蚀岩石等,从而明白生物的作用也会改变岩石的模样。


这节课,还有个很好的教学点,那就是风化和“风的作用”两个概念的区别。其实风的作用在教材中是被表达为大气的作用,但具体怎么作用并没有进行明显的阐述。教学中把这个内容作为拓展的机动部分,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