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10月作业集一:201010丽水市优质课评比听课体会 [复制链接]

1#

10月作业集一:201010丽水市优质课评比听课体会

201010丽水市优质课评比听课体会


 


作业说明: 


201010211022日,丽水市小学科学2010年度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在龙泉市实验小学举行,丽水市小学科学骨干教师研修班全体学员参与了本次活动。为了对课堂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作出评析,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教学认识,创设良好的交流氛围,要求每个学员完成一份作业,可以是听课体会,也可以是上课体会,或者是教学实录和点评。 


作业目录 


01朱伟龙:《岩石会改变模样吗》设计初探(17楼)


02陈建秋:“岩石会改变模样吗”之我见(听课随想)(10楼)


03史佰友:《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记录及评点(9楼)


04蓝剑锋:《岩石会改变模样吗》课后感想 (14楼)


05颜旭晓:201010丽水市优质课评比听课体会(18楼)


06吴丽芬:参加丽水市小学科学优质课评比反思(19楼)


07陈建民:丽水市优质课听课感悟(27楼)


08吴韦春:探索科学的奥妙,开启智慧的心灯(听课体会)(4楼)


09叶枝栋:参加市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比听课活动体会(6楼)


10曹龙根:久经磨砺,方得玉成——丽水市小学科学课堂评比听课体会(20楼)


11郑凯峰:丽水市小学科学2010年度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听课体会(21楼)


12潘海娟:在学习中成长--参加市优质课评比活动的体会(22楼)


13陈兴建:《岩石会改变模样吗》听课点评(3楼)


14王伟勇:迷茫中的一盏明灯(听课体会)(7楼)


15王海花:《我们周围的空气》课堂教学实录(5楼)


16蓝智俊:教学《岩石会改变会改变模样》的几点体会(8楼)


17蓝建云:《岩石会改变模样吗》听课记录和点评(11楼)


18陈志强:《声音的变化》课堂实录与评析(13楼)


19陈晓政:《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教学实录和点评(12楼)


20蓝桂勇:《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过程及点评(26楼)


21程伟锋:《抵抗弯曲》课堂教学实录和点评(23楼)


22徐琳:《岩石会改变模样吗》课堂实录(24楼)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1-12 9:45:47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22位同学全部完成本项作业,欢迎各位阅读回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1-12 9:46:15编辑过]

TOP
3#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之我见


——丽水市小学科学优质课听课随想


莲都区大洋路学校  陈建秋


2010102122日,丽水市小学科学2010年度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在龙泉市实验小学举行。九堂参与评比的课中,莲都区蓝剑锋老师和遂昌县蓝智俊老师都选择了《岩石会改变模样吗》。之前自己对这个内容就比较关注,本次又聆听到两位老师的不少精彩设计,产生了不少新的想法,在此列出,与各位同行探讨。


首先是对教材进行分析。《岩石会改变模样吗》隶属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从内容编排上该单元分为四个部分,其中第37课为第三部分,重点探究外力作用引起的地表变化,包括风化作用、侵蚀和沉积作用。在这课之前的第2课,学生认识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然后过渡到本课《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是学生认识外力作用引起地形地貌变化的开始,同时为后面的“土壤中有什么”的学习作了铺垫。本课教材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第二部分是“风化作用改变了地形地貌”,最后的拓展活动是调查家乡特殊的地质景观及形成的原因。本课主要通过探索岩石破碎的原因,认识温差、水、大气、生物等各种自然力对岩石的破坏作用——风化作用。在风化作用下,岩石发生了变化,并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形成许多自然景观,当然这种变化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在比较细致地钻研教材后,现在针对听课体会来说说我的教学设想。


一、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本次上课的两位老师,在导入时不约而同地使用了借助观看岩石图片的方式,意图是让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片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这确实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方法。不过,我更喜欢这样上:


教师先拿出一块岩石A(质地较软、棱角较分明),问:这是什么?学生若回答“石头”,则顺势说一下,它还有个更规范的名字“岩石”。(板书:“岩石”)再拿出另一块岩石B(质地较硬、比较光滑的鹅卵石),问:比较一下这两块岩石,它们的模样有什么不同?(在“岩石”之后补充板书:“模样”)这里采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对模样有初步的认识。


然后,拿起岩石A和岩石B,问:如果现在要改变这两块岩石的模样,你有什么办法?(在“模样”前补充板书:“改变”)学生可能会想到铁锤敲、在地面上用劲摩擦、两个岩石互相撞击等方法,教师可以让那几个学生现场演示,演示时一定要让引导学生进行岩石前后的对比,并让学生思考“把岩石放在水中弄湿”和“在岩石外表涂抹颜色”有没有改变模样,从而真正明白“改变模样”的含义。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用人力因素改变了这些岩石的模样,如果把这些岩石放在大自然中,它们的模样还会不会改变呢?如果会——你认为自然界中的哪些因素会让岩石改变模样?(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温差、水、大气、生物等)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许多老师都喜欢绞尽脑汁策划新课导入,什么魔术、图片、录象、实验等,以前我也是这样想和做的。如今我终于醒悟,课初的5分钟,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根本就不需再去刻意激发兴趣。而且,一开始若把兴趣完全激发,若后面没有更吸引人的活动,学生就很容易产生失落心理,严重影响后面的学习效率。一节课比较合理的学习兴趣应该是这样的曲线分布:课初510分钟稳步上升,课中的20-30分钟渐入佳境达到高潮,到最后兴趣点有点回落但还保留在一定的高度。(如图)


 



我的观点是,不要把开头搞的太花哨,抓住关键直奔主题,按照“岩石——模样——改变模样(人力)——会改变模样吗(自然外力)”的顺序,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必要的基础。另外,准备了两种不同质地的岩石,隐含了让学生知道岩石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不同软硬的岩石在同等条件下改变的程度会有区别。


二、材料准备,尝试放手


有些特定的实验材料,学生不容易准备或教师要做刻意的安排,那当然由教师准备和提供。除此之外,我觉得我们应该树立这样的几个原则:“能让学生准备的就让学生准备,能用身边材料就少用专用仪器,选用的实验材料越精越好”。


关于岩石的这两节课,两位老师准备得十分充分,不仅提供了所有的实验材料,还对每个环节进行精心设计。比如实验用的岩石,从后期的结果上看,两个老师准备的都是比较容易产生明显现象的岩石,再比如对“流水实验瓶”中的水量多少也做了刻意安排。


不过我在想,能不能大胆地放放手,让学生自己带岩石呢?岩石在学生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而且学生准备的岩石往往是各种各样的,从而会让实验结果会更丰富。至于“流水实验瓶”里的水,多少又有什么关系,让学生适时观察水多和水少时对岩石作用的影响程度,也是很有意思的事。


我会让学生准备龙泉本地的岩石,教师再有意识地补充些软硬不同的岩石,然后让学生做实验。甚至我会多准备些比较坚硬的岩石,让大部分实验组都看不到明显的变化,然后进行思维的提升,让学生从看不到明显变化的现象中推理出变化是存在的,只是这个变化非常缓慢和微小,这更接近自然界中的风化现象。


三、探究活动,精心安排


教材安排了几个模拟实验,按先后顺序分别是“冷热对岩石的作用”和“流水到岩石的作用”。仔细研读后,我觉得应该先让学生做“流水实验”,再做“冷热实验”。也许有些人会对此不以为然,实不知其中用意。首先,从实验难度上讲,“流水实验”比“冷热实验”简单,从易到难,更符合教学规律。其次,“流水实验”的材料准备比较简单,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带,再用“冷热实验”来调控学生,留下第一个实验使用中的一块岩石,把其他的实验材料全部上交,有助于排除无关干扰,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无论是“流水实验”还是“冷热实验”,都必须让学生在观察结果的同时要注意关注过程。比如,一开始就必须让学生明确实验用水是透明的,岩石也是清洗干净的,从而保证实验探究的严密性。否则,万一有学生提出质疑,说水变浑浊和瓶底有微粒是岩石本身上粘的沙土,那就真的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在“流水实验”中,两位老师都注意到模拟自然环境中流速变化,这非常好,在以往的听课中我没有见识过。如果教师再引导学生小组分工,一个同学负责做实验,另外的几个同学观察流速变化时流水对岩石的作用会有什么影响,并有记录员进行记录,就可以在反馈时得出流速快水对岩石的冲刷就加剧,而岩石相互之间的撞击也更明显,从而推理出河流中为什么上游和中下游的岩石有那么大的区别了。


而“冷热实验”,我建议教师在组织讨论实验器材的正确使用和安全注意事项后,给学生长时间的探究(比如5-8分钟),在这期间不要对冷热交替的次数进行要求。估计这里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学生冷热交替的次数少但加热时间长,二是冷热交替的次数多但加热时间短,无论哪种情况,其实都可以对岩石产生一定的作用,而且两种方法并无明显优劣之分。


至于教材后面的“动植物对岩石的作用”,我一直很反对用石膏做模拟实验,因为石膏和自然环境中的植物作用差别太大,根本就不能同日而语。这里简单的处理方法是让学生进行猜测,从树木的根会让岩石破裂、动物的行为会让岩石磨损、动物的粪便会侵蚀岩石等,从而明白生物的作用也会改变岩石的模样。


这节课,还有个很好的教学点,那就是风化和“风的作用”两个概念的区别。其实风的作用在教材中是被表达为大气的作用,但具体怎么作用并没有进行明显的阐述。教学中把这个内容作为拓展的机动部分,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TOP
4#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设计初探


执教者:莲都区泄川小学   蓝剑锋


点评:莲都区人民路小学   朱伟龙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本课把探索岩石破碎的原因作为认识这种外力作用引起地形地貌变化的开始。教材主要由“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和“风化作用改变了地形地貌”两部分的探究活动组成。第一部分: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教材中用图片和简单的文字介绍了实验的方法。实验分别是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第二部分:认识风化。教材要求学生能用简单的流程图或文字、图画表示这个过程。教材最后还安排了拓展活动是调查家乡特殊的地质景观及形成的原因,目的是让学生对风化作用改变地形地貌有更多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


2.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


过程与方法:


1.根据岩石变化的特点,尝试推测岩石变化的原因。


2.做冷热变化、流水对岩石影响的模拟实验来验证推测。


3.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过程与方法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2.欣赏自然界岩石变化形成的景观,获得美的体验。


3.建立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断变化着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冷热变化、流水对岩石的作用。


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四、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小的岩石块、酒精灯、火柴、镊子、烧杯、水、带盖塑料瓶。


教师演示:有关岩石风化及其形成的地形地貌的图片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 课件出示:各种岩石的图片


2. 学生观看,讨论:岩石会不会改变模样?怎样才算是改变模样?


3. 猜测:哪些因素会改变岩石的模样


(二)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


1.流水作用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水、带盖塑料瓶、小岩石5块)


1)师生交流设计实验方案


2)分组实验,观察现象,并记录


3)学生汇报,形成科学概念


2.冷热作用模拟实验(实验材料:小岩石、酒精灯、水等)


1)学生分组设计方案


2)交流反馈完善方案


3)分组实验,观察现象并记录


4)学生汇报,形成科学概念


3.其他因素对岩石的作用


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其他因素对岩石的作用


2)组织交流


3)概括:动物、植物对岩石的作用……


4.认识风化


岩石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三)风化作用改变了地形地貌


1.岩石的风化改变了地球的地形地貌,形成了许多美丽的景观,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大自然的杰作吧。


2.出示海南第一山和云南的路南石林的有关图片和资料,师生共同欣赏并分析成因。


 


 


(四)板书设计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由于受水、大气、气温                         模拟实验


或动植物的作用                             流水作用


岩石      岩石破碎           冷热作用


                            风化


 


【点评】


一堂好课必然是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老师这节课很好的处理了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使整个教学浑然一体,给师生以美的享受。科学课强调:教师要悉心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理所当然,做好科学探究活动的衔接是我们课堂教学一直关注的话题。老师巧妙的设疑,让学生往往很想知道,但又一直未能如愿,使学生迸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迫不急待的探索的热情。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老师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加上给与学生充分的交流,从不同的角度说出自己的思考,提出不同的见解。教师又善于发现,捕捉学生交流中出现的火花,随机展开,延伸学生的探究兴趣,学以致用。把学生引入更深入的探究之中。老师设计的衔接使整个教学一气呵成、水到渠成。不仅降低了探究活动的坡度、降低学习的难度,使教师教得不觉得难,学生学的也愉快。


科学探究始于问题。在我国的科学课程改革关于“做中学”科学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使学生在观察、提问等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首要环节。老师无论是提问,还是演示。都让学生即能明白如何用实验去验证现象,又产生对问题强烈地探究兴趣。每个学生或学习小组将自己在观察、实验、操作等活动中的发现表达出来,与全班同学共享,同时,通过学生不同观点、思想和方法之间的相互碰撞,又有助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思维活动,从而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深入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问题不再单单是由老师提出,也强调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和提出科学问题。这节课就充分展示了师生良好的互动探究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充分地表达和交流,发展学生的表达和交往能力,


老师个人素质很好,有主持人的风采,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第二个方面整节课的课堂教学环节设计,注重了发展学生的思维,把握了教材的主要意途,把握学生发展的脉搏。第三,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发言。这节课中学生的思考是自由。第四老师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保护科学器材的习惯,这些都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第五又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和对其它同学的观点进行评价的习惯。

TOP
5#

 

201010丽水市优质课评比听课体会


05  颜旭晓


102122日我参加了丽水市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比听课活动。在我尚处在混沌懵懂的状态中的时候,9位老师精彩的课堂教学,直击我的脑海,在我的脑海中不断的轰鸣回响,让我那长期处于松软状态的神经绷紧了、跳跃了、兴奋了。


一直都还是有些迷茫,科学课到底怎样上,是最为合理的。学生主体的体现,探究活动的开展,科学知识点的落实。9位老师在这些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给了我不少借鉴,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各位老师的语言。


面对一群小学生,教师的语言表达显得尤为重要,要把一些晦涩难懂的科学原理,科学概念,用通俗明了的言语呈现在学生面前,才能激发他们的思考,引导他们的想象,进一步进行自主的探究验证活动。


比方说,陈兴建老师所上的《我们周围的空气》,整堂课语言幽默诙谐,牢牢的抓住了学生们的注意力,自然而然的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


再如,陈园园老师所上的《抵抗弯曲》,语言清脆干练,轻而易举的把变量和不变的量介绍清楚,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学生也能快速掌握相关知识,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在欣赏他们言语魅力的同时,我也在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述能力呢?罗列了一下,有那么几个方面:


1、加深、加强自身的科学知识素养:若是自己对这个科学原理,科学概念,没有一个通透的认知,是如何都无法表述的,所以这个很关键。


2、主体换位思考:可以常常问自己这么个问题,“若我是学生,会怎样?”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一下自己的教学内容,会发现许多往常被我们忽略的问题,知道了学生的心思和想法,能够让我们更好的将课堂问题用贴近他们的语言表述出来。


3、多回答学生们的“为什么”:往往在课堂或是课后,学生都有许多的“为什么”要问,不管学生问的是与课堂相关的,或是无关的,都要尝试着去解答他们的为什么,这样会帮助我们更加的了解学生的内心,以及他们的认知水平,也可锻炼自己对问题的阐述能力。

TOP
6#

 

参加丽水市小学科学优质课评比反思


 


青田实验小学东山分校 吴丽芬


 


20101022我有幸参加了丽水市小学科学优质课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从自己亲身经历此次活动及其他参赛选手精彩纷呈的教材改编、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我感受颇多,感谢组委会给我提供这样一次学习的好机会。


这次小学科学优质课评比,我选择《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课,是教科版四上科学《声音》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


一、关于材料的处理:


给学生提供的第一组材料是钢尺和橡皮筋,橡皮筋最开始采用的是普通的圆形封闭橡皮筋,便宜,但易拉断,如果让学生上台演示汇报时,弹拨发声时的振动效果也不是非常明显;学生拿到音叉的时候手是握在音叉的U形部分的,他们没有上过第一课时,也就是说,他们根本不了解这种材料,这个台阶教师不应忽视。


改进方案:


橡皮筋选用跳橡皮筋游戏那种粗的橡皮筋,发声时的振动效果更明显;在交待几种材料的时候简单介绍一下音叉,起码让孩子们知道拿音叉怎么拿。对于音叉和鼓通过其它物体使其振动可见放在后面,将问题分出层次。


二、关于汇报和交流:


交流汇报科学探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作用是学生向大家展示自我探究收获,以便和大家共享探究的成果。在此环节的处理上,我最初只是让学生简单说说实验现象。下面有的学生在别人发言时,自己却依然忙于摆弄实验器材,根本不关心别人说什么;有的甚至在为鸡毛蒜皮的琐事争执不休……而自己,只是在关注发言者,不太关注其他人的倾听情况……这种汇报的效果会打许多的折扣。


应抓住几个核心问题来组织学生讨论:


1.用什么方式物体发出声音的?


2.物体发声前后有什么不一样?


3.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的共同点是什么?


4.你得出来的结论是什么?


当学生产生歧义时,引导学生抓住现象振动声音产生之间的联系阐述自己的看法,根据自己搜集到的证据,用实验演示证明自己的观点,进而总结出自己的结论。


三、关于上课:


1随机应变能力欠佳。


在学生汇报环节,学生的记录单上出现“震动”,实应为“振动”,我没有追问,没有纠及时正。


2)课堂用语。


上课复述学生的每个问题,感觉太啰嗦了,而且都属于无效的语言。有些紧张,影响了课堂上的发挥。在以后的讲课中,我必须锻炼自己面对众多的听课教师毫不怯场,不紧张,学会临场发挥,懂得调节现场气氛,注意说话的艺术和个人的仪态风度,令教态更亲切,对学生更具亲和力。


3)细节。细节决定成败,这话一点都不错。什么叫优质课,优质课就是优化每个细节,精细到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词语。一堂好的课是要从一点一点做起的,要把握好每一个环节,要说好每个字每句话。通过这次磨课,我对这方面的感悟特别深刻。比如,你的每一个示范动作,不能随意,不要多余。钢尺不要随意敲,拨动钢尺时,为了排除钢尺与桌子碰撞发声的干扰,应用手将钢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怎么压,压在哪部分为宜,用多少力压,这些细节都应该注意。


上好一堂优质课,需要不断的探究和总结,集思广益,勤学勤问,在不断的教学反思中,发现不足, 更新自我,提升自我。今后的课堂教学我首先会从自己的备课入手,精心设计教案,更要备学情,备课堂中可能出现的节外生枝。其次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这就要求平时多研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将理论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注重课堂细节的设计与处理,增强课堂教学机智;积极参与教研活动,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丰富阅历,保持一颗童心,使自己的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的乐园。
   
这些我都会用实际行动去改善,以后我也希望前辈老师们继续关注我的课,多提建议,在此我真心地感谢所有老师对我的点拨。

TOP
7#

 

久经磨砺,方得玉成


——丽水市小学科学课堂评比听课体会


龙泉市实验小学  曹龙根


201010211022,丽水市小学科学2010年度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在龙泉市实验小学举行。在两天的时间里,来自丽水市九个县、市、区的9位科学教师,通过自己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异彩丰呈的课堂教学艺术,向大家诠释着自己对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理解,使大家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科学课堂,什么样的科学课堂教学是有效的。之后,丽水市教研员杨宗亮老师结合这9节课,作了题为《我们在研究什么》专题讲座。两天的时间匆匆而过,留给我们更多的是收获、反思,让我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程序大同小异,一般采用“提出问题、进行假设(猜想)、设计实验、交流、验证假设”的教学思路。改善学习方式各学科课程标准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堂上真正看到已经改变了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学”的教学模式。使我真正认识到一个教师只有养成力图创新、锐意进取的性格,敢于冲破妨碍改革创新的清规戒律,突破思维定势的困扰,养成求异思维及人无我有、人有我鲜的意识,积极开展创造性工作。一个教师,如何挣脱旧观念的束缚,运用先进的、科学的教学思想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如何跟据实际恰当地选择、运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这就反应了一个教师的创造力。


二、追求课堂的扎实有效,突出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教育家第斯多得曾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从“教”变“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引导学生学会借助工具书、参考资料解决在学习中碰到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善于运用教师教给的学习方法在自己的学习中灵活运用,形成知识社会所需要的更高的自学能力、技术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科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三、加强科学与生活的联系,极力构建生活化的课堂。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科学问题,然后将解决问题的过程用严谨、规范、完整的科学语言表达出来,并且将课堂所学的知识用于解决生活问题。如蔡锋老师《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以国庆期间我国发射的嫦娥二号卫星升空的导入;几位上课老师都把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用品引入课堂,使之成为课堂探究的材料;陈兴建老师在课的结尾时,以触目惊心的图片提醒人们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等。


四、多媒体与科学课的有效整合,使难以理解的问题简单化,趣味化,形象化、生动化,把难以理解的科学现象化难为易。如:陈兴建老师在引导学生认识空气占据空间时,把看不到的空气运用多媒体课件进演示,使学生清楚的看到空气流出的过程,使学生知道2号杯的小球为什么会浮起来,从而深刻的理解空气占据空间;蔡锋老师使用课件演示的气体反冲现象等。


五、丽水市教研员杨宗亮老师结合这9节课,作的题为《我们在研究什么》专题讲座,既对这9节课进行了点评,同时结合这9节课,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点到面,对我们当前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应当关注的重点、方向,对大家的困惑,以及今后小学科学教学应该研究的问题,提出了很有见地的观点,即发人深省,又给人启发。


留给我们的思考: 1学生参与的方式:个别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不是形式上的大合唱,而是实质性的思考、表达、讨论与交流。2学生参与的广度与深度:包括学生自主活动和学习的时间,学生回答问题和动手操作的人次等;3参与的效果: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思维能力的开发程度及情感态度的提升效果。

TOP
8#

 

丽水市小学科学2010年度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听课体会


龙泉市东升小学   郑凯峰


201010211022,丽水市小学科学2010年度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在龙泉市实验小学举行。我有幸聆听了九位教师的精彩课堂,以及市教研员杨老师深入浅出的点评,让我近距离地领略到每位教师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两天的时间匆匆而过,留给我更多的是收获和反思。


一、常态的公开课


公开课往往都与华丽的包装,与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有很大的不同。而此次的课堂教学评比所展现的九节课,脱去了花俏的外套,把重点放在了如何挖深教材,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上,回归了常态,让我深刻感受到什么才是有效的课堂教学,到底如何才能真正在课堂中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更有效地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究,且学有所获。上课老师的课件并没有我想象中的美观,但非常的实在、实用;他们的导入简单明了,用时短,但又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科学味十足


本次活动中的授课教师共同体现了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们分组进行探索、实验和研究。把科学视为一种有意义的探索过程,从“提出问题、进行假设(猜想)、设计实验、交流、验证假设”这些步骤来进行。每一位教师都非常注重实验活动的指导,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孩子们积极思考,认真做实验,细心观察,细致记录。


三、新颖的课堂


授课教师的课堂导入新颖多样,不拘一格。有魔术导课,实验导课,激趣导入等,极大的调动了学生求知的欲望。蓝剑锋老师《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教学中,在模拟流水对岩石作用的学生实验时,用音乐来表现流水的快慢,学生随音乐节奏摇晃矿泉水瓶,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感到课堂的轻松、愉悦。


四、教师智慧的展现


课堂教学是展示教师的教学智慧,只有闪烁着智慧,充满着创意,课的内容才会生动、深刻。授课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十分的透彻,教学设计合理,在教学过程中,课堂调控能力都相当了得,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度非常的高,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感受到科学课的乐趣,这一切都非常值得我学习。


五、点评中的启发


杨老师从科学概念组织教学,从学生前概念出发进行教学,重视证据的收集,重视引导学生从证据中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关注学生的讨论,关注学生的科学记录和表达,变量的控等方面结合9堂课进行了点评,还通过:作业要不要落实?何时落实?学生的主体性怎么发挥?探索实验以后的学生研讨怎样才算充分?等问题进行举例分析和理论引导。使我迫切感受到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要从学生角度认真备好每一堂课,不断反思学习,懂得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才能让每一堂课丰富、深刻、高效。

TOP
9#

 

在学习中成长


  ---参加市优质课评比活动的体会


 


                景宁县实验二小  潘海娟


 


201010月,本人做为丽水市小学科学研修的一名学员,参加了在龙泉市实验小学举行的丽水市小学科学2010年课堂教学评比活动。


一、本次活动为期两天半的时间,有两项议程:


(一)、丽水市科学骨干教师研修班开班仪式,来自全市的22位研修班学员和9县市的教研员参加了开班仪式。市杨宗亮教研员主持,会上传达了组班的目的与意义,学习研修方式、布置了两年学习的作业、讲述了学员管理与考核的办法等事项;


(二)、组织丽水市小学科学2010年课堂教学评比。来自全市的80多位老师聆听了来自9县市科学老师演绎的9堂精彩的科学课,经过激烈竞争与评委的综合权衡,景宁的陈新建、龙泉的曹龙根、缙云的马丽杰、遂昌的蓝智俊等四位老师取得了这次优质课评比的一等奖;庆元的刘红、云和的陈园园等5位老师取得了二等奖。


二、在活动期间,本人本着学习、研究的目的认真地参与了全程,做到认真听课、详细笔记、及时点评,收获颇多。


1、学习要与工作同在。研修班的开办主要目的是提升学员的教学业务和科研能力,平时我也知道学习进修对一个老师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但都由于自己的主动性不够,经常给自己找理由,导致有这个心理,没这个行动。这次的研修班布置了13项作业,而且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完成,还要学分考核。我想对于我这种有点懒散的老师来说,会是一次有效的学习机会。希望两年后,通过学习能让自己成为一名研究型的科学老师,为我校的科学教学注入新的血液。


2、九堂精彩的课。以前参加过很多类似的科学课,都有一个共同点,很难在40分钟内完成教学内容,有托课的现象。但这次活动,所有的老师都能在40分种内完成上课。说明了我们的老师素质提高了,内功修炼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①课堂上老师能围绕主要的科学概念组织教学,贯彻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


②能从学生的前概念出发进行教学,关学生的学习起点;


如:在蓝智俊老师的《岩石会改变摸样吗?》一课中,学生在课一始认为‘风化’就是风吹的意思。经过教师的教学引导,最终学生能够建立正确的“风化”科学概念。因为教师了解了学生这个原始的错误概念,所以在组织教学时就更有针对性,也很好的转换了概念。


③重视证据的收集,基于实证,数据后的分析与推理,以得出对探究问题的回答;


如;云和的陈圆圆老师教学的《抵抗弯曲》一课,教师非常重视学生证据的收集,实验中记录数据,实验后引导对数据进行分析,从数据中发现规律,进而得出结论。


④重视从证据中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比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两位上课教师也是很重视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震动这个证据不能用数字来说明,教师就不断引导学生,刚做的这几个实验就能说明声音是有物体震动产生的吗/?物体是很多的。然后又引导学生收集更多的证据,最后再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⑤关注学生的讨论,教学是互动、贯穿探究的全过程,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学习过程;


⑥关注学生的科学记录和表达,有效的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


。。。。。。


3、精彩与不足并村。9堂课在精彩的同时也存在着还需努力的问题:如我们的课堂学生主体性怎么发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何体现?探究以后的学生研讨怎样才算充分?怎样才算是教学与学生实际的紧密结合?这些问题同样也是我们每一位科学老师要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杨老师在最后的点评中提到的其中一个问题是“探究以后的学生研讨怎样才算充分?”是的,这是个值得向老师们追问的一个问题。探究后的研讨我想有两个作用:①寻找到证据,并进行分析,对课堂研究的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或见够正确的科学概念;②关注孩子探究时的一切发现、体验以及产生的一系列新想法、新问题,以便于教师进行合理的引导。但在我们的课堂中,很多老师仅仅把探究后的学生研讨当做是通往寻找本节课研究问题的一条路而已。在学生能讲出该课的结论之时,就关闭了研讨的大门。这样可能就会丢失很多东西。


另外,杨老师还提到“不要让温馨提示成为温馨指导”,我很赞同这个观点,平常我也认为教师在学生探究中如果不敢放手,干预太多的话,就意味着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本次比赛中,有部分老师就有这个表现,如陈园园老师的“桥”的统一模式;《岩石会改变摸样吗》一课中的实验次数的规定和瓶子中水量的统一等等。这些做法都太过统一,这样的安排必定导致结论的整齐划一。我不禁在想,是我们自己害怕学生的表现与课前的预设有偏差吗?是我们没有能力去驾御学生的标新立异吗?我想问题出在老师身上,是我们自己害怕失败,害怕偏离,害怕不完美,害怕得不出理想的科学结论,太多太多的害怕,导致我们的课有时只是为了实验而实验了!为了我们的学生能真正意义上的像科学家那样亲历科学探究,我们还是该放手时就放手,说不定那会是另一番美景色呢!


活动结束后,我在思考,我们今后研究什么?我认为还是应该从新课标提出的课程理念出发,做到教与学的重心由教向学的转变;让课堂讨论的问题源于学生;优化教学策略;关注学生探究的“研讨”等。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