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四上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11#

学生做了好多别致的小乐器呀
TOP
12#

2.1感受我们的呼吸

13,12
周三10.11

1.当把手放在肋骨上感受呼吸时胸腔的变化,好多同学都觉得吸气收缩,呼气才是扩张。
可能是肌肉的紧张,他们觉得是收缩。
2. U盘没有带,然后不能播放视频,所以看不了3D的内部结构运作视频些许差了点。
3.模拟实验虽然没有相应的记录题,其实可以完成作业本对应的两个题目来明确下拉和上压橡皮膜时,对应是吸气还是呼气。
4.一开始用水下憋气的图片,问及他们会有什么感受,他们会有很多想说的,但是感觉这样太费时了。

9
周四10.12

1.在了解他们对呼吸知道的知识有哪些?就有同学说到感觉胸腔那里在吸气的时候是凹进去的。
2.膈肌辅助呼吸的3D视频在模拟实验前出示感觉位置不太恰当。
3.模拟实验时,有同学感知到在模拟呼气时,管口可以感受到有气体排出。所以不应该局限于只观察小气球(肺),气球皮(膈肌)和模拟装置的体积(胸腔)的变化。
11,14,10

周五10.13

1.关于呼吸已经知道的信息有哪些?有的交流了用鼻腔呼吸更好的原因有的交流了鱼的呼吸。
2.模拟实验时,有发现堵住管口小气球的大小不会发生变化,刚好可以引出气管可以使气体进出的作用。而肺的气体交换作用
比较难引导,通过一个小视频,可以知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在肺部进行。膈肌的作用同学能说出是帮助呼吸。
3.还是太过于心急,在课的末尾,问他们关于呼吸又知道了什么。应该要等一等,让他们有一个思考的时间,而不是自己直接引导他们结合板书进行总结。
4.关于呼吸还有什么问题想要了解的?不同的班情况不一样,有的班可以交流很久有的班一个问题也问不出来。
最后编辑鱼?? 最后编辑于 2023-10-13 21:39:23
TOP
13#

一课一思记录得很详细,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向你学习,坚持记录。
TOP
14#

2.2呼吸与健康生活

9,12
周一10.16

1第一个班全班一起先测量安静状态下的呼吸就有记录值,另一个班自己小组活动时测就会忽略安静状态下,尽管活动前有分析测量安静状态下的呼吸是为了与活动之后进行对比。
2.小组活动时,他们一般会选择由一个人进行运动。运动之后进行呼吸计数还需要等到恢复到平静状态下再进行下一个运动比较耗时,可以活动前强调同样1分钟按下去,然后组里不同的同学做不同的运动,然后再统一记录。安静状态下的话,每个人都进行记录。
3.活动之后看数据,有的同学在快跑之后,一分钟呼吸次数可以达到170几下。还有一些在安静状态下调皮捣蛋鬼哼哧哼哧呼吸的说就有一百多下。
4.在交流什么状态下会改变呼吸?他们会考虑到情绪方面:紧张哭泣,对呼吸的影响。运动对呼吸的影响都是能说出来的。还有人能说到在不同的环境之下,空中水中这些空气更稀薄的地方也能改变一分钟呼吸的次数。


11
周二10.17

1.还是年轻的脑袋比较好用。我以为秒表坏了,有几个小朋友就一窝蜂的上来,然后帮我操作,结果他们通过长按的方式重新启动了秒表。他们说不是很多东西都是要长按才能开机的吗?课后还有一个小朋友跟我说盒子上都有写着长按开机。
2.虽然活动之前有说过,同一分钟内不同的同学可以进行不同的运动,这样的话数据可以更多,但是他们活动时还是一个同学做一个活动,1分钟内进行一项运动。
3.活动之前全班一起测了安静状态下的每分钟呼吸次数。并进行计数,以20次每分,为基准线统计一下在三个区间的同学分别有多少。引导发现呼吸的次数也会因人而异。
4.这个班还有人说到劳作和憋气的时候,呼吸次数也会发生变化。一开始问不同的状态下,呼吸会有什么变化?他们的思考方向是胸腔的变化,以及吸进去和呼出来的气体变化。

14,10,13
周三10.18
1.不同的班级对于状态一词考虑得有所不同。有从食物身体心理三方面的刺激入手,说了各方面具体能改变呼吸次数的情况。有说到不同的身体状况之下,呼吸的深度有所不同,生病的时候呼吸会变弱。还有说到憋气之后,呼吸的深度也会发生变化。
2.六七分钟的时间还是不够进行同一个人平缓和剧烈运动,因为中间要让呼吸性恢复到平静状态。作业本上有两种方式供选择都是说运动1分钟的,所以小朋友会按着这个来,如果直接说明把这两种划去,而是进行某种运动几次,最好是原地进行,应该能稍微缩减点时间。或者是对比安静和运动的情况下,不同的学生增加的呼吸次数的区别来得出运动剧烈情况下,呼吸次数是否会比缓慢运动来得多。
3.安静状态下的呼吸还是得全班一起进行的。在测量之前问及如何可以更加明显的感受呼吸他们能提出借助纸巾或把手放在鼻子前,或是通过吹气球一吹一吸让气球发生变化等多种方法。最后他们也能确定把手指放在鼻子前面感受是最简单最明显的。上节课说过一次呼吸是一次呼一次吸这节课还是得再强调一次才会明确。活动之后进行了平均值上下和达到平均值三种情况的人数统计。有的班是高于平均值的人多,有的班是低于平均值的人多。其实也可以不用统计,让他们自己观察一下,可以发现平静状态下不同的人呼吸次数也是有所不同的。4.因为之前很少要翻科学书,所以这一课有阅读拓展部分的任务,很多同学还迟迟拿不出科学书。提出三个问题之后,让他们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阅读,并划出对应的答案,这样的阅读会更有目的性。
最后编辑鱼?? 最后编辑于 2023-10-18 21:49:46
TOP
15#

2.3测量肺活量

12
周三10.18
1.两个同学进行一口气,吹气球比赛,他们会很在意谁吹的气球大,所以进行这个活动的时候,其实可以背过身子去吹或是选取一个男生一个女生进行吹气球。问他们为什么两个人吹出的气球大小不同。很多人已经能明确是因为肺活量不同。
2.用测量袋进行测量时很多同学都已经超过了正常范围的最大值,所以得确认是袋子的问题还是操作时的问题。他们觉得用平地往里折的方法气很容易逃走,所以很多组会一把抓住上面那一段,没有用上回形针。在活动之前可以先自己演示一下或通过视频播放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清楚操作方法。

9
周四10.19

1.选取一个男生一个女生,女生因为气球太脏要求我再换个人,等她上来已经花了很多时间,当听到她换人的请求时,内心很焦虑时间的浪费。有学生会觉得男女PK是不公平的。进行如何PK才公平的交流,他们很有想法,但是觉得作为导入的活动这样又太耗时。
2.仍旧把他们觉得操作时的重要事项板书,并进行了补充,但活动时他们还是习惯一手抓住,提供了回形针虽然拿走却用不上。还有很多人吹出4000ml的高数值,学生自己也深感怀疑,出示肺活量测量仪器说明会更精准。还出现了吹得完全鼓来玩的情况,真的与该班在我心中的形象不符。
3.许多人已经没有了学具袋,但靠我为每个小组提供一份是不够的,下一次发学具袋还是不能一次性全给他们。
13,11,14,10
周五10.20

1.有一个班阴差阳错课前才发下学具袋,所以每个人都刚好可以测自己的,我无需提供。但他们一直质疑袋子的准确性。仔细一看,袋子的单位是mm。所以后面那个班以小组为单位,就用我提供的材料,一同合作先测一个同学的,新课后在单个人测量记录拓展的长周期的第一周的肺活量。然而,课后发现,虽然单位不同但宽度是相同的。所以体积也应该是相同的。

2.有时他们的疑惑点也会在于哪里可以插吸管。所以在活动前也需要强调在靠近数字大的那边有一处没有封口的小孔,抿一下,就可以出现小洞,把习惯插进去。
3.有的班级会对课件里面所提供的菲尔普斯的肺活量数值感到怀疑,由于我自己对菲尔普斯也不是很了解,所以没有具体的去用这个数值与孙杨的进行对比。
4.活动之后,调查合格的人数,问及如何可以提高他们的肺活量都能说出深呼吸和多运动。深呼吸是前面一节课的拓展资料,所以他们大都能说出来。用运动员和非运动员的肺活量数据来说明多运动,的确可以提高肺活量。后面请他们自己分析了大人和小孩男孩与女孩的肺活量对比会如何?他们从生活中举例游泳时,大人和小孩憋气的时间长短以及等级范围的最高数值男生和女生有所不同。也有说反例的有些小孩的憋气时间反而比大人要更长。还有一个同学提到爷爷的呼吸次数比他的要少,他觉得这也说明爷爷的肺活量要比他大,后面他提到了,他的爷爷每天早上都会起来运动。
最后编辑鱼?? 最后编辑于 2023-10-20 20:56:08
TOP
16#

2.4一天的食物

9,12
周一10.23

1.知识点错误最致命。在一个班把水说成了一种食物。它并不能提供养料和能量,只能是一种营养物质或说营养成分。下次课得补救。
2.课前布置记录填写周末一天的食物。所以很多人会把一样菜记录成一种食物。所以还是得先讲清楚再记录更靠谱。
3.关于肉包里有哪几种食物。说面粉还是面呢?
4.除了常见的那几种分类方法,小朋友自己的其他分类方式也很有特点。关于甜味,酸甜苦辣的分法,就有人质疑不同的人感受不同,爸妈觉得甜的菜自己觉得苦。还有对按时间分为早中晚三餐,还应该加上夜宵。
5.很多人都觉得橘子既可以生吃也可以熟吃。只能告诉他们一般按最方便的吃法,最常见的吃法进行分类。还有说道鱼类,比如三文鱼也是生吃的,还有某种羊肉也是生吃的。
6.出现了在写板书时提笔忘字的情况
11
周二10.24

1.他们也会想着按照食物的味道,以及食物是干还是湿是软还是硬进行分类。应该让其他同学自己进行反驳而不是我自己说,有一些干的食物也会变湿有些湿的食物也会变干,然后举相应的例子。
2.课件的最后一张和作业本的题目并没有完全一样,有请学生上黑板写他们会有点困惑,不知如何下手得对那个标准进行分类之后他们才知道如何填写
3.关于食物分类的标准,我自己记忆的还不够深刻,脑子里和课件上有出入导致板书的时候有所更改。而且课件里面和对应的那本知识点里面的分类标准也有所不同。

13,14,10
周五10.27
1.前两天运动会,然后今天大家的上课状态都不好,没有把一堂课的时间很好的利用起来。
2.有些同学并没有完成课前布置的记录,周末一天的食物,让他们回忆很多都说回忆不起来,昨天吃了什么。所以统计小组一共吃了多少种食物,这一环节无法落实。
3.关于吃的最多的食物是米饭,有一个杠精的小朋友,就说他不喜欢吃米饭,喜欢吃蔬菜蔬菜才算是主食,这种问题学生该如何处理呢?
4.(14)班关于汤算不算一种食物?调味品算不算一种食物?饮料算不算一种食物?沙拉酱算不算一种食物?这些答案其实都很模棱两可,很多都是通过一些东西合成的,所以很难究其里面具体包含了什么,所以让他们就当作是一种食物。他们还觉得水也应该算一种食物,其实那个时候应该让他们用自己的理由来支撑他们的想法,但是我直接说出的食物应该是能够提供能量和养料的,然后他们就说到了微生物,的确有些低等生物也是以微生物为食物的,但是今天所研究的主题是我们人类一天的食物,刚想想我们所吃的食物里面其实也不乏有一些微生物的存在,感觉很难讲清楚。
他们班虽然有很多问题,感觉岔开了很久,但是最后的时间还是余留了很多,所以给他们的讨论和统计的环节的时间还不够,充分,花的还不够多。还有说到面包里面其实也有鸡蛋和面粉,那也是两种食物了,而且鸡蛋属于荤面粉属于素的。现在突然想到面包也不一定要加,加鸡蛋的一般是蛋糕。而且某种食品里面有具体哪几种食物,应该是吃的时候看得见的情况下,不包含制作过程混为一体的情况。
5.关于选定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的时候,只能选一种分类依据,不然会混淆。他们的前概念分类是就是容易把很多分类混在一起进行分类。
最后编辑鱼?? 最后编辑于 2023-10-27 21:37:08
TOP
17#

2.5食物中的营养

11周五10.27

1.活动前领材料一样一样让他们自己拿太耗时了,其实在班里活动还是得把材料弄成一份一份的,得准备好培养皿。
2.感觉为他们准备油包的意义不是很大,因为图片里面其实就能看到有在纸上留下的痕迹。今天拆了一包,然后每个小组取用既浪费时间,然后我又搞得满手都是。
3.活动时有小组的同学看到了纸张也会变色,说明纸张里面也有淀粉,但是交流环节没有说,因为交流时我忘了问一句,还有没有其他发现。
4.在交流时应该要展示记录单不能就这样口头说过去。
5.今天所研究的几种材料都有找对应的营养成分表,所以可以对比出并不是说没有检验出淀粉就真的没有淀粉,而是因为含量比较少。也能知道一种事物里面其实含有多种营养成分。
6.关于营养成分,以及他们的作用。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经验,还是能说出挺多的。




9,12
周一10.30

1.食物选取上:
学生会觉得米饭和红薯都能在白纸上留下痕迹,判断为含有脂肪。只能引导观察有痕迹部分的白纸是否会变得有点透明,从百度的营养成分表来看,的确这两样食品中也都含有极少量的脂肪。对说服不了的学生只能说和油相比痕迹比较淡,那就说明含有脂肪量比较少。我觉得他们应该是把米饭的粘性,还有比较湿润和番薯的水分在纸上留下的痕迹当作成了油渍。下次可以提供水分比较少的番薯干。
熟的花生米,更能检验出淀粉的存在。生的花生因为没有把那层皮去掉而且滑的力度不是很大,很多学生划不出油渍。
2.作业本上的记录题,只说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其实实验检验出主要含有哪些成分。营养成分表的补充,会不会引起学生的一些混淆。含量少的话,其实是通过课堂上的方法检验不出来的。所以营养成分表可以作为一些补充说明时出示不一定每次都要出示。
3.材料:
今天没有用碘伏棉签。滴管的使用还是有强调的必要性如何吸取以及如何滴在被测物体的表面。因为他们会贴在物体表面而且滴加的时候会过多。
今天准备了培养皿,放在里面,但是忘记介绍这项实验材料。
虽然提前准备了另外一个班的材料在张白纸上,但是前面那个班上好以后去另一个班还是很匆忙没能在下课时间就完成放进培养皿的事情,所以上课领材料的时候有些小组就没有把材料领完整,而且因为那个班要去篮球赛整节课上的很匆忙,介绍了分别有什么材料,他们还是不明确。

4.脂肪和淀粉的检验顺序应该要换一下。检验脂肪在前检验淀粉在后,避免碘酒对食物的影响,湿湿的、颜色变深的情况下,很难检验脂肪。
5.强调过滴一滴不要低过量大多数小组还是能做到的。材料交上来就可以看得出哪个小组是仔细听实验要求的。


一些小组在第二次来吸取碘酒,发现纸杯变了色,他们惊讶地说,原来纸杯里面也含有淀粉,还有小组滴在白纸上发现白纸也变了颜色。
14,10,13
周三11.1
1.午饭后再准备材料,然后就着许多同学的围观,他们以为是剩菜剩饭给他们研究,其实是在我吃饭之前就把一定量的食材取用了出来,所以听到他们在那里唧唧呱呱的说不被理解的感觉还是挺难受的。但是第一个班一个同学觉得他们反而没有研究肥肉而感到遗憾,因为他们是在上午。



清洗之后切肥肉再用纸巾吸水真的好希望孩子们明白我的良苦用心
想着尽可能多给他们食物检验来增强感受性
2.活动之前强调先进行脂肪再检验淀粉,从而避免碘酒对检验脂肪时的影响,有小组并没有按我说的顺序来的,而是把同一种食材分成两份,也不乏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有小组不明确我提供的油棉签只要涂在白纸上一次就可以,而出现涂在其他食材上,所以在活动之前应该特别强调油的棉签涂到白纸上一次之后就可以放到一边了。因为光说,那种材料涂在白纸上用来与其他食材进行对比的,他们并不能理解。
在黑板上书写实验的关键点:检验淀粉时第一滴地在切面悬空一小段距离都是很重要的。检验脂肪是在白纸上滑动,要稍微用力一些。注意观察痕迹是否有反光,然后在白纸的反面是否也能看到透过来的感觉来区分油渍和水迹。

从收上来的材料可以看出有认真听以及板书关键点的效果
3.活动时,其实有小组地在花生上是能看到一点变色情况的,只是不是很明显,他们就会觉得花生是没有淀粉的引导他们观察他们能发现只是不明显而且变色的速度比较慢,所以在交流环节,这个小组是能说出来的,也就说明实验时要对小组有所引导发现。
4.活动之后的交流环节,除了汇报通过实验方法检验,除了食物中有什么营养成分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发现。有的同学说米饭变色的速度,介于馒头和番薯之间,番薯的变色速度是最快的,而花生含有的脂肪量比肥肉要少,因为油渍的痕迹比较浅。还有收到看到作业本纸杯这些都变成了黑色,也说明有淀粉的存在。
最后编辑鱼?? 最后编辑于 2023-11-02 21:07:04
TOP
18#

乐此不疲

上次是去后厨捡胡萝卜残料的科学老师
今天是边吃饭边准备材料的科学老师,就餐取材早饭吃到最后一口馒头才想起要留材料,不过刚刚好够今天的班级


最后编辑鱼?? 最后编辑于 2023-11-01 21:17:53
TOP
19#

2.6营养要均衡

11周二10.31

1.在分析,中国居民膳食平衡宝塔时,他们会结合生活实际想到中午的饭的菜偏油不符合一天中油的食用量,观察到妈妈一天吃蔬菜和水果为主,可以观察发现很不错,但这与我所提出的问题从宝塔中可以获取什么信息又不相符。但是他们好像又只是绕了个弯,其实也是围绕其中的信息来开展的。
2.展示学生之前记录的一天的食物,对应写出来的分层宝塔还是有必要的,因为他们自己会不知道哪里出现了填写错误以及饮食中有什么问题,同学之间的交流可以发现很多。
3.在重新为自己记录一天的饮食安排,有同学会很具体的写出食用量这一点很不错,但也有一些同学并没有根据膳食宝塔来设计,而是设计减肥餐。

12周三11.1
1.课件出示问题的时候,其实教师可以不用再以另一种方式表述一次,应该给予时间让他们思考。因为今天课上把问题问岔了。
2.展示某生一天所只吃的食物在宝塔中的排布时,发现蔬果类是种类最多的,其他小朋友就觉得不够均衡,但是其中很多蔬菜是葱,生菜,其实含量并不多,所以也就说明在给自己设计一天的食谱时应该要注明使用量,也就是语文学科所说的数量词。

9周四11.2
1.整节课下来,感觉挺顺畅的,环节衔接得也刚刚好。大家都很开心。这样的课堂才不会给双方带来疲惫感。
2.第一个问题引出课题的时候,的确有同学又要叉开话题,然后特别提醒要围绕食物搭配,这时候就有很多平衡饮食原则能说出来,对应的板书要写的更具体一些。
3.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由他们自行观察后,不断地引导他们说出食用量种类以及含有的营养成分和带来的作用并进行了相应的板书,增强印象。
4.有同学问到头发也具有蛋白质,那为什么不能直接使用,其实可以让他们先进行分析,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蛋白质不易消化,而且蛋白质也有种类的区别5.把水放在了宝塔最底层的下面分析原因,学生觉得不放在膳食宝塔里面是因为很多食物里面也有水分。

13,14,10
周五11.3
1.在和另一个科学老师交流时,他说,水应该在膳食宝塔的第一层,所以在这几个班里面都把水放在了第一层的位置和谷薯类放在一起。

2. 14班的特点是很需要小组讨论,然后汇总到一个人进行汇报交流的,因为在班里一个人一个人分散的说从膳食宝塔图里面可以获取的信息很耗费时间。
3.十班是唯一一个对于一开始所提的问题,如何搭配食物更有利于健康答不上来的班级,但后面通过对膳食宝塔的分析种类食用量食物中所包含的主要营养成分以及对应的作用以后他们能说出搭配的原则。
4.关于每一层里面食物包含的营养,其实他们所知道的挺多每层所包含的营养并不单一,所以板书的时候主要写的是富含的营养成分。
5.关于豆类其实它有两层第一层是杂豆类,而第四层是大豆类。
6.零食和饮料挺难在宝塔中进行归类。
7.虽然强调让他们在给自己设计一天的食谱中要加入数量词,但其实就根据数量词来判断还是很难对应具体的一个食用量的范围。提供了鸡蛋的重量大概是50克而且他们数学上也学了重量,但是可能相对来说还是有点抽象。
最后编辑鱼?? 最后编辑于 2023-11-03 21:38:50
TOP
20#

还可以这样做记录反思贴,向老师学习了!图文结合形式很好呢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