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临海2022年7月版“每月研修”活动《科学素养的理论架构与测评》... [复制链接]

51#

小学科学每月研修反思  
研修主题:《科学素养的理论架构与测评——曹宝龙2022.07.15》
上盘镇中心校     陈丹
听了曹老师的讲座,我获益匪浅。曹老师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经过一定的教育后形成的适应社会和个人生活所必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什么是品格?品格是个人回应人生处境的方式。什么是能力?在任务情境中表现出的个人的适应性行为。曹老师的例子通俗易懂,我也对自己的教学产生了思考。
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科学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照本宣读教科书和刻板地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学要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学生会提出许多老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学过程中也会出现许多难以预料的情况。因此,我们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精心的创设奇妙的问题情境,有效地引领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借此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以达到真正实现一坛酒为中心教学要求,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另外,PISA评价体系第一次接触,结合曹老师及资料的阐述,总结如下:科学的评价方式也应该多元化。可以从教学、学生、教师三个维度利用PISA评价体系展开研究,使评价变得多维和可具发展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激化学生科学思辨精神、强化问题解决能力,深化科学应用意识、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提升,同时开拓教师的视野,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
TOP
52#

小学科学每月研修反思
临海永丰镇实验小学 翁钊晔
研修主题:《科学素养的理论架构与测评--曹宝龙20220715》
2022年7月15日晚,参加第111期每月研修活动,本次活动由浙江省特级教师曹宝龙老师带来题为《科学素养的理论架构与测评》的讲座。曹老师围绕着什么是科学素养,用一个个深入浅出的例子剖析解读,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令我受益匪浅。
印象最深的就是曹老师提到科学与语文和数学一样,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应受到重视。作为一名小学科学老师深有感触,科学作为一门课程在逐步得到重视。从2017年开始一二年级开始增设科学课程,科学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而课标中也提出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是一门体现科学本质的综合性基础课程,具有实践性。但我们也应当注意到在低段的小学科学教育中并未得到足够重视。曹老师提到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应能通过科学课感知科学,并能记录呈现出来。这是孩子走进科学大门的第一步,要维护学生足够的兴趣,保护学生足够的好奇心。但目前很多学校缺乏专职的科学教师来低段任教,大多由其他学科老师兼任,导致学生缺少学段的衔接。
其次曹老师提到测评的设置也引起了我的思考。曹老师举例了2006年疫苗接种的历史的故事,从三个问题中说明出题的规律:题目来自于真实的材料,素养只有在真实的环境下才能测出来,测的是素养不是知识。而本次新课标的修订,就是以课程核心素养培养为宗旨,基于各个学段的学生身心特点,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明确育人要求。核心素养“不只是知识与技能,而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它是学生“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所孕育出来的(跨)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因此,与生活紧密关联的真实情境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每一次学习都有新的收获,每一次收获都是向前进一步。希望暑假伴随着曹老师推荐的《自然辩证法》,能有更多的学习与进步。
TOP
53#

临海小学    汪巧英小学科学每月研修反思
研修主题:《科学素养的理论架构与测评——曹宝龙2022.07.15》
很荣幸能听到曹老师的《科学素养的理论架构与测评》讲座,真的是获益匪浅。从我16年进入教师这一岗位后,一直有听到关于科学素养这一次,对于核心素养包含了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大家也有所了解,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也仅仅是有所了解但不详细,曹老师给我们仔细讲述了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到底指的是什么,尤其是能力,需要哪些能力,需要怎么样获得曹老师都帮我们解释的很清楚。曹老师还结合了新课标对于科学素养的几个方面进行了一定的解释:
(1)科学概念:概念、规律、原理与观念的差别
(2)科学思维:模型构建、推理论证、创新思维
(3)探究实践:问题证据论证交流
(4)态度责任:学习者对科学的行为模式与价值认同;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认识。
尤其是在科学思维上,曹老师利用各种事例举例让我们认识到想要形成科学素养必须做到要有的从证据推理出观点,要有实证意识,尤其是小学生,科学的知识不是重点,重点是要形成推理论证的实证意识。
曹老师还介绍了跨学科的大概念:(1)物质与能量(2)系统与模型(3)结构域模型(4)稳定与变化。
下半段曹老师还介绍了对于科学素养测评的方法——pisa,也从测试方法来认识了科学素养的核心是能力,依然是要注重能力的培养。教育测评也是需要一定研究的:
(1)对需要进行对象性质的研究(2)对测评对象的内涵多支持的外延进行分解或分析(3)对每一项的有效测评方法和手段进行程序建设。
听完这个讲座,我内心有所触动,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学生,学生需要什么,怎样让学生获得他所需要的。教育能交给学生的绝不是知识,而是他在生活中需要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生活中的应用,而这些更需要学生自己不断的去操作,投入到情境中去探究,去实践才能获得的。
TOP
54#

小学科学每月研修反思
临海市回浦实验小学 谢婷婷
研修主题:《科学素养的理论架构与测评——曹宝龙2022.07.15》
有幸聆听曹特的《科学素养的理论架构和测评》,受益良多。曹特说,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我们科学教师的一个重要目标。素养=品格➕能力,学生的科学素养是需要通过一定的科学教育才能形成的。
教育学生不仅仅发展学生的智力,更要培养学生的品格。“德才并重,以德为主”,培养“德”远远比培养“才”更重要。之前带过一个班级,任课老师都头疼不已,原因是班级大部分学生傲慢无礼、欺凌同学、毫无纪律。“德”又会反作用于“才”,缺少了最基本的“德”,即使是脑子比较聪明也学不好。培养他们的品格之路,道阻且长。
能力只能在任务环境下才能获得,只有在学习者自主操作活动才能获得。在科学教育中要重视实际科学情境的创设,科学课中导入时用到的图片导入、视频导入、游戏导入等,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快速进入状态,自主进行科学探究,这是一种任务驱动。科学教学中,如果采取演示实验,只能让学生看现象、懂原理,但是真正要让学生理解,就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加深学生对科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并能促使学生在生活中能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
关于科学测评,测评测得是科学素养而不是科学知识,应重视科学能力的测评。曹特通过“疫苗接种的历史”这个资料,呈现出的3个题目,都是建立在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上的,而不是简单的识记,这为我们以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朝这个方向走,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TOP
55#

回复 22楼哲商郑彩霞的帖子

认真拜读了
TOP
56#

回复 33楼夏薏的帖子

认真拜读优秀的朱老师的反思
TOP
57#

回复 41楼晶晶亮的帖子

认真学习了蒋老师的反思。有同感,听了讲座,更加深刻地感觉到:让学生去自己“上路开车”的必要性!
TOP
58#

小学科学每月研修反思
临海市桃渚镇中心校  王洁
研修主题:《科学素养的理论架构与测评----曹宝龙2022.07.15》
听了曹老师的讲座,深深地体会到在日常教学中培养科学素养的重要性,作为老师,比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而我们应该如何育人,曹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学生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关键能力,怎么去看人的品格,品格是个人回应人生处境的方式。两个学生在面对老师的批评时,截然不同的想法和回应,显示出来的品格因子是不一样的。品格为何如此重要,社会道德水平高,治理成本就会非常低,警察,环卫工人等的数量都可以减少。品格与个人幸福感和发展息息相关。
科学素养的核心是能力,科学知识和态度会影响能力,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部分学生成为了只会刷题的机器,碰到新题型就束手无策,不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其实是能力的缺失,比如逻辑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等等,能力是在任务情境中表现出的个人的适应性行为。能力只能在任务环境下才能获得,我们在课堂中要重视实际情景的创设。能力只有学习者自主操作活动才能获得,演示实验是看现象懂原理,真正地要让学生体会探究实验,一定要让学生自己操作。能力只有在任务环境下才能有效测评,因此如何全面评价地学生,是我接下来在教学中要思考和探索的,形式多样的综合评价虽然费时费力,却能更好地检验学生的学习能力。
TOP
59#

小学科学每月研修反思
临海市桃渚镇中心校  郑官明
研修主题:《科学素养的理论架构与测评——曹宝龙2022.07.15》
听了曹老师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原先感觉很深奥,很难理解的知识,在曹校长的讲座里面,让我们通俗易懂,我们对2022新课标有了更好的了解,下面我分享一下我学到的几点:
1.素养。素养=品格+能力。教师不是只教会学生知识,更要关注学生能力和品格,教师言传身教很重要,学生的品格和能力变化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教师。
2.科学素养。新课标围绕四个方面进行定义:(1)科学概念 (2)科学思维 (3)科学探究 (4)科学态度
3.关于pisa测试。Pisa测试是我第二次听到,以前一知半解,听了曹老师的讲座后,我有了进一步了解,不同版本的课标进行对比,测试的内容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TOP
60#

小学科学每月研修反思
临海市沿江中心校   张超峰
研修主题:《科学素养的理论架构与测评——曹宝龙2022.07.15》
        最近回看了曹宝龙老师在每月研修的讲座,又有了一些新的启发和感悟,潜心研修,深刻内化,为新课标的学习做好铺垫,为新学期的教学指引方向。
        曹老师首先讲到了什么是素养,素养就是品格加能力,而价值观又是品格的主要表现形式。曹老师特别提到了衡水中学高三学生在超级演说家的演讲,我搜索并观看了这段视频,不可否认,这段振奋人心的演讲确实能激励人为目标而奋斗。一个农村孩子为了好的前程而奋发努力并没有错,但其语气和表情等却折射出了价值观和灵魂的扭曲,定位的错误,让人不寒而栗。这让我想到了多年前的一句话:学习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品德不好是危险品。因此,德育要走在教育的前面,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品格和价值观的培养。
        然后讲到了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经过一定的教育后形成的适应社会与个人生活所必须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必备品格是个人回应人生处境的方式,人在不同的处境中,产生不同的回应,从而反映出在该处境下的品格因子。品格因子的确定需要通过创设大量有计划、有目的的处境,观察学生的行为反应,综合考量品格方面的特征,而非以偏概全,要避免偶然性,注重人的个体差异性。而关键能力是在任务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人的适应性行为。能力只能在任务环境下才能获得,能力只有学习者自主操作活动才能获得,能力只能在任务环境下才能有效测评出来。因此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只有在实践操作、分组实验中才能得到发展,教师的演示实验只能给以直观、形象的感性认识,而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好比看一百场、一千场篮球比赛却不见得会打篮球。
        接着曹老师讲到了新课标关于科学素养和跨学科概念的描述。科学素养包括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跨学科概念强调:物质与能量是描述世界的最本质概念,系统和模型是研究这个世界的,结构和功能: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功能,稳定和变化:稳定是有条件、暂时的,变化是无条件、不断发生的。新课标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结合17版课标,仔细研读,对比学习,更好的指导和服务教学。
       曹老师最后讲到了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使我对PISA测试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该项目是测试学生科学、数学、阅读领域的知识,每三年进行一次测评,而且每一年对科学素养的架构都有所不同。测评需要进行对象性质的研究,需要对测评对象的内涵所支持的外延进行分解或分析,需要对每一项的有效测评方法和手段进行程序建设。总之,此次研修让我受益匪浅,有许多值得深入研究和继续学习的地方。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