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临海2022年7月版“每月研修”活动《科学素养的理论架构与测评》... [复制链接]

11#

小学科学每月研修反思
临海东塍镇第二小学 侯红艺
研修主题:《科学素养的理论架构与测评——曹宝龙2022.07.15》
有幸聆听了曹老师《科学素养的理论架构与测评》的讲座。曹老师的语言深入浅出,讲座案例丰富,我对其中的三个观点略有感悟:
一、关于素养
核心素养是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曹老师认为品格是个人回应人生处境的方式,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儿童是独立的且在不断发展中的个体,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把更多的关注是旨在儿童学习能力的培养,而缺失的是品格支撑的教育。
二、科学的知识和关于科学的知识
曹老师认为对应于自然领域的知识是科学的知识,致力于揭示自然现象,对自然做理由充分观察和研究衍生的知识是关于科学的知识。曹老师对于关于这俩个概念的剖析是非常深刻的,寥寥数语,运用简单的示例将复杂的理论通俗化、浅显化,不得暗暗佩服曹老师的睿智和通透。反思自身,我只是从狭隘的视角去看待科学,研读教材,却始终没有跳脱过埋头教学生这样的定势,但是从一个教育者的本身出发,教育的本质应该就是一个科学范畴内的行为模式,科学的本质是什么,科学就是讲求证据,逻辑严密的人类认知,科学是求真务实的态度和思维严谨地研究问题的方法。从态度、严谨寥寥几个字眼中,我想此时我应该明白了些品格支撑教育的意义。
三、关于科学哲学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科学哲学,提及哲学,我认为只有大智大慧者能参透的哲理,而且普遍偏向文学大家。听完曹老师的一席话,我承认是我肤浅了。只有一个对这个世界深度了解且不断更新自我认知的人都是哲学家,了解万事万物的源起缘灭,追溯事物的本质,且不断在更新自我认知的意识形态是哲学的。曹老师有一句话“这个世界的稳定性和不稳定性是相对的”,乍一听是哲学范畴内,但是他举了个结构的稳定性这个例子,这里的稳定性是建筑的稳定性,但是细细想来,万事万物的稳定性正是源来微小粒子的运动,如果再深度解析,我不确定自己是否理解得当,但至少这一刻,我思考着,是思维的不稳定性,让我明白了些许科学哲学的意义,内心起了一丝丝不稳定的波澜。
TOP
12#

小学科学每月研修反思
临海小芝镇中心校   徐小萍
研修主题:《科学素养的理论架构与测评——曹宝龙2022.07.15》
        2022.7.15参加第111期每月研修活动,由来自华东师大附属桐庐学校校长,物理特级教师曹宝龙老师主讲题为《科学素养的理论架构与测评》。曹老师从3个问题展开。
一、什么是素养
1.素养的构成是哪些方面。曹老师对于价值观的培养方面非常重视,举了“土猪拱白菜”的例子,这样的价值观非常危险。2.什么是品格,并举了2个不同小孩被批评后的反应,一个抱怨老师,一个会反思自己,两个小孩的品格不同,对不同事物的回应方式不同。日久见人心可以看到不同处境下人的回应方式。品格为什么重要,一个社会品格高的人多,可以减少治理成本,可以提升幸福水平。3.什么是能力,举例人从桥上掉下去落水了,如果扑腾扑腾就淹死,如果沉着冷静对待游到岸边就有适应性行为。能力包含2种,1种是全面指向基础性课程1种是特长指向拓展性课程。能力的学习需要一定情景和实践,才能习得。
二、什么是科学素养
(一)科学素养涵盖哪些方面
1,.对科学观念做了解释,科学学习之后对科学现象科学问题等基本看法,是主观形成。并对科学观念和科学现象做了区分。2.模型建构特别重要,模型有什么作用,用来解释科学现象,将不重要的扔掉,留下重要的东西。粒子模型帮助理解密度3什么是推理论证,有观点有证据,观点与证据之间有推理过程,可以正向推理也可以反向推理。有观点有证据才能说服别人。
(二)如何认识跨学科大概念
1.物质与能量———世界的本质2.系统和模型———研究这个世界,举了状态模型运动模型条件模型等例子3.结构与功能举了动植物细胞,金刚石,纳米材料等例子4.稳定与变化稳定是有条件的,研究条件,变化是一直存在的,研究变化的规律。
三、PISA对科学素养的定义
1.PISA是什么.3年一轮测试阅读、数学、科学三个方面,要关注测试后的主报告。
2.PISA2000的定义比较粗糙,PISA2006的定义更加清晰,科学素养的核心在于能力,识别科学问题,科学解释现象,运用科学证据,2015年对科学能力的定义不同,第一条没了,加了一个评估与设计科学探究,我认为设计与评估科学探究我认为是对科学问题识别的进一步深入,不是去掉而是提升到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
3教育测评的启示,举例了2006年疫苗接种的历史的故事问题1哪种疾病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获得免疫,血友病,病毒引起的脊髓灰质炎,机能衰退糖尿病,没法治疗的疾病,问题2感染后为什么不容易再次感染,问题3给出一个理由说明为什么老人和儿童要接种疫苗,我们会发现出题的规律:题目来自于真实的材料,素养只有在真实的环境下才能测出来,测的是素养不是知识。跟国家教材无关,避免国家差异地域差异,不是刁钻考学生而是平和的让学生解答。
         在提问环节曹老师说小学一年级的孩子通过科学课感知科学并能记录呈现出来。教育部领导重视,把科学作为基础课程来讲。测试指向素养,不仅要有纸笔测试还要有认识操作实践呈现的过程,曹老师目前的学校的科学测试3天才能完成,这种测试的好处之一能指挥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重视实践的学习过程。
        曹老师用一个个案例来解释素养、科学素养等概念,让我们更易于理解。他推荐小学科学老师应该多科学哲学例如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这样可以站得更高,更深地认识科学。看得东西不用多,但一定要有水平的,看书的过程就是与大师对话的过程,并建议老师做一些让小孩子觉得有趣的实验,我也非常认同,我自己也喜欢所以一直努力践行着。
TOP
13#

每月研修反思体会
研修主题:《科学素养的理论架构与测评——曹宝龙2022.7.15》
桃渚镇中心校 蒋昌盛

期待已久的每月研修如期而至,又是一次给大脑充电的绝佳机会,也给平淡的暑期生活倾注活力。本期有幸聆听了曹宝龙校长的专业讲座,获益匪浅。
一、谈品格
关于素养,最直观的感受是把它和能力联系起来,但今天曹校长从理论的高度对素养进行了定义。素养的概念是品格+能力,核心素养是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同时他强调品格是放在能力的第一位的。而后曹校长用许多真切的案例论述了品格在日常教育中的重要性,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从教5年至今,有幸有过4年的班主任经历,这让我深切的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道授业,更要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做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这项任务不仅仅是班主任的职能,更是每一位普通的任课教师都应该达成的共识。在日常教学中,诚然有些学生展现出了超强的学习能力,但若行为品格不达标,亦不能将他树立为班级的楷模,需要对他时时引导,培养其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
二、谈能力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能力,是需要在特定的情境和任务环境下,学生通过自主操作逐步形成的。科学作为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需要给学生多创设一些任务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尽可能地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课堂上尽可能地多做实验,让学生在操作中习得知识,感知自然世界。假如受条件所限,不能全方面开展实验,也应准备一个充分直观的演示实验,或者拍一些实验视频,并延伸到生活中的真实场景。例如在讲述生活中多种多样的工具时,我会把许多常见但容易被学生忽视的教学素材用视频或图片的形式拍摄下来,条件允许的话我会直接带到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更直观的体验。
三、谈认知定位
新课标多次指出,科学是一门基础性、综合性课程,足见教育部门对科学教育的重视。诚然,在我们小学阶段,科学这门学科从课时数、家校重视程度上来说,它是不如语数学科的,但我们作为一个小科人,首先要认清自己的这门学科的定位,认识科学这门的重要性!首先,科学能改变人,培养人;其次,科学是一门培养人才的学科;同时,科学能帮助我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感知自然世界。以上三点是科学这门学科赋予我们的定位。我们不能因为目前的处境就对自己从教的这门学科而妄自菲薄,要站在科学哲学的角度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随着科学教育的逐步推进,公民素质不断提高,我们的科学教育事业必然得到全民的重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众多小科人搭建的平台下,我们自当求索奋发求索,紧跟时代的脚步,践行科教之梦。
TOP
14#

小学科学每月研修反思
临海上盘镇中心校  王霞
研修主题:《科学素养的理论架构与测评——曹宝龙2022.07.15》      7.15有幸在每月研修中聆听了曹主任关于《科学素养的理论架构与测评》的讲座,受益匪浅。以下是我的一些反思:
1.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关键能力
      我们要培养德学皆备的学生,德固然放在第一位,但是却是我们一直忽略的方面。品格并不单指乐于助人、勤奋好学等外在表现,它是个人回应人生处境的方式。它体现在学生的各个表现细节中,像曹主任举例的那样面对老师批评时,他们的不同反应也体现了品格;同时我觉得面对同学善意的友好和恶意的欺凌,面对实验的成功还是失败,学生也应有正确的处理方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这时候培养关键能力才是如虎添翼,成为新时代少年,长大后面对困境也能适应社会。
2.科学素养: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
     通过讲座,发现我对科学观念的理解太狭隘。 科学观念是指学生对科学问题的基本看法。它不局限于科学概念和原理,科学观念会随着科学知识增加对世界认知完善而不断进步,能正确看待科学问题,有探究的欲望和好奇。
     科学思维曹主任强调模型建立和实证意识。世界是物质的,能量是可度量的。我们要研究物质和能量,就要建立系统和模型。将抽象的物质具体化和形象化。比如小学科学中的消化系统的模型,可以清楚让学生知道消化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过程。我们也可以借用身边的物质做模拟实验,比如宇宙单元的星座,目的都是为了更直观更方便理解,让学生知道就算遥不可及的物质我们也可以研究。通过模型,也让学生建立起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功能。
      实证意识是很多人缺乏的,科学要讲实证,目的就是培养人不传谣不信谣。网络上谣言纷飞,各种诈骗,尤其老年人很容易被欺骗,人云亦云,其实就是缺少实证意识。我们提出一个观点,但是要讲证据,没有证据,就算大部分人同意,也是站不住脚的。那证据怎么收集和验证呢?
      探究实践就是问题证据论证交流。通过实践收集证据,所以实验中要让学生动手做一做,亲身经历才能让学生信服,印象深刻。才能培养正确的科学态度和责任感。
3.PISA对科学素养的测评
      pISA一直在改进,指向的是如何培养更全面的能力。PISA在改进,学生素养在进步,而我们教师的教法可能还在止步不前,这是我们要反思的吧!科学也是一门哲学,哲学研究的是世界和人,而我们教学这个世界知识时面对的也是一个个不同的人,我们科学教师不仅要研究世界也要研究人的心理,哈哈哈想想还挺伟大的。
TOP
15#

习有悟,悟有得,群赞
TOP
16#

小学科学每月研修反思     括苍镇中心校   杨颖
研修主题:《科学素养的理论架构与测评—曹宝龙2022.07.15》
2022年7月15日晚上7:30每月研修第111期如期而至,有幸聆听到曹特的《科学素养的理论架构与测评》的讲座。曹特的语言深入浅出,讲座案例丰富,收获颇多。
通过讲座我们知道素养=品格+能力,品格是个人回应人生处境的方式,能力是在任务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人的适应性行为。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即核心素养是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随着2022年4月新课标的落地,曹特指出2022版课程标准对科学素养四方面的定义:
(1)科学概念:概念、规律、原理与观念的差别
(2)科学思维:模型构建、推理论证、创新思维
(3)探究实践:问题证据论证交流
(4)态度责任:学习者对科学的行为模式与价值认同;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认识。
对我们一线科学老师来说这无疑是一场及时雨,与原来的四维目标已经发生变化,让我们对新课标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讲座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另一个新的名词PISA,通过曹特的讲座我们知道 PISA2015对科学素养的框架,并描述了背景、知识和态度与能力的关系。
我们知道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教育已经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作为一线的科学教师更应该知道科学教育的重要性。科学的种子应该在小学阶段就要在孩子的心灵上播撒,发芽。不要为教科学知识而教,更多的应该建立在观察 、实验、探究上逐步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
为此,我想接下来利用暑假时间好好研读2022版新课标,给自己充电。
TOP
17#

小学科学每月研修反思
临海市大田中心校   颜利英
研修主题:《科学素养的理论架构与测评——曹宝龙2022.07.15》
     有幸聆听2022学年的第一次研修活动,收获颇丰,满满的干货。曹老师通过例举了很多通俗易懂的例子,把很多抽象的词汇,如品格、能力、素养等解释的很透彻。在高中时代似懂非懂的词汇,经过曹老师这么一剖析,完全懂了。下面我就说说我晚上粗浅的收获吧。
曹校长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品格是决定人生的终极力量,优良品格是塑造成功的第一阶梯。想要优秀,成绩很重要,想要成才,品格很重要。
     作为老师,我们自己的品格是否达标呢?反思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一些处理方法,真的是惭愧啊。我们教师更要注重自身品格的修养,无论在哪个方面,我们教师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在教学活动中,我们都要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与提升。那到底是什么能力呢?如学生的表达能力、书写能力、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等等,全面发展各种能力无疑是终极目标。那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不都是一样的,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活动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如何发展他们的能力呢?怎样取舍呢?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探索。
TOP
18#

小学科学每月研修反思

小学科学每月研修反思
临海市哲商现代实验小学   汪淑君
研修主题:《科学素养的理论架构与测评——曹宝龙2022.07.15》1. 什么是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关键能力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经过一定的教育后形成的适应社会和个人生活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素养的形成需要教育,培养好的品格对社会来说,道德水平高可以减少社会治理的成本提高幸福水平。从社会方面和学生的个人发展来看,品格的培养很重要,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常常因为分数而忽略了学生一些优秀的品格。虽然不像班主任那样更多的接触学生,但有时候课间活动会发现有些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发光点会觉得对他有了新的认识,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一些品格。
    能力是在任务情境中表现出的个人的适应性行为。能力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看,全面和特长。能力的培养需要真实的情境,能力只有学习者自主操作活动才能过的,能力只有在任务环境下才能有效测评出来。在这里我就想到教学中我们往往想要培养孩子思考和动手能力,那就需要给同学准备好这样的情境,让他们在操作过程中获得相应的能力。在期末测评的时候,我们都是纸笔测试,其实科学很多能力要通过任务环境才能有效测评。
2. 什么是PISA?
    这次培训学到了一个新词,PISA。PISA认为学生在科学、数学、阅读领域里的知识不是孤立的,而是联系的,主要体现在知识或经验应用于真实情境问题的能力上。是现在比较有名的一种测试,是科学素养的系统性研究的一个典范。曹老师通过一些试题例子来让我们更好的了解PISA。PISA测试中的这些题不是人为编出来的,真实的材料拿出来,针对真实的材料来提问。因为素养只有在真实的环境中才能培养,如果直接问疫苗的作用特征,这样的提问测试的是知识不是素养。我们有时候也需要出卷,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那我们就要好好选择题目,在平时的生活教学中寻找素材,创设真实情境,而培养学生死记硬背的能力。
TOP
19#

小学科学每月研修反思
临海市大洋中心校  朱敏强
研修主题:《科学素养的理论架构与测评——曹宝龙2022.07.15》
有幸聆听了曹老师《科学素养的理论架构与测评》的讲座。曹老师的讲座,既有精彩的理论指导,也有通俗易懂的案例分析,我听完后破。颇有感悟:
1. 关于学生的素养
什么是素养,什么是核心素养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曹老师认为培养学生品格就是培养学生回应人生处境的方式,老师和家长要引导孩子学会如何应对、处理问题。从而派样品格是教师当孩子犯错误时,教师不要急于责备或止步责备,而要与孩子分析解释:为什么这件事你做错了,到底错在哪里,如果再遇到同样的事情可以怎么处理。
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学生在一定的任务环境下,通过自主操作获得的,能力也只能在任务环境下才能有效测评出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边做边学,且学以致用。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具体问题启发思考,让思维指导活动,在活动中提升能力。
2. 关于评价方式曹老师指出,传统的评价方式偏重学生成绩提高和技能的发展,还不够全面,他认为新的评价方式应该是多元的,是以生为本,关注学生成长和发展,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曹老师还提出了PISA,我个人觉得这种评价理念对国家整体教育层面上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虽然我现在对这个概念还不太了解,但是曹老师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今后的学习中,我会继续了解PISA,并用他促进我们的教学工作。
关于小学科学网络学习的内容日新月异。疫情当下,我们还能这么方便地学习理论知识,聆听专家们的精彩讲座,还有各种优质资源,还真是幸运!
TOP
20#

小学科学每月研修反思
临海市头门港中心校  林杰
研修主题:《科学素养的理论架构与测评》
收获:1、实验在科学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也是培养孩子科学能力的重要环节,要创设一定的任务情境,只有在任务情境中,孩子才能自主操作,完成任务获得能力。而关于演示实验,孩子们只能获得原理,无法学到更高层次的东西。2、我们在学校教授学生素养,也在教授品格和能力,其实就在教导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个人生活,提高自己的生活幸福指数,所以学习或者说教育的目的是在帮助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更好的适应环境。3、曹老师所讲的几个跨学科的大概念,科学教材中几乎都有在涉及,可能自己似懂非懂,也没有特意指明出来,听了曹老师深入浅出地讲解后,一下子明了了。4、PISA的知识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向,与国际接轨,国际上是如何测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我们应该如何去测,对于我们来讲很有参考意义,可以借鉴学习,不仅如此,还可以从测的方法出发,学习教的方法。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