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桂馨“苏湘科韵”组:张玉莹成长档案 [复制链接]

51#

回复 50楼芒果大大的帖子

科学概念是教学目标,也是学生的学习基础,概念都不注重,就是本末倒置了。
仔细思量,也是我平时课堂没有将概念渗透到位,学习了新概念没有及时复习。才造成期末的手忙脚乱~
TOP
52#

读《小学科学有效性教学策略探究》有感(一)

开卷有益,读来如获至宝。这本书伴随我走过半年的实习,于我而言,它就是一位良师,指导了我许多。

正如袁老师所说,我对自己实习中的角色定位是“上学生喜欢的科学课,做一个学生瞧得起的老师”。可面临真实的教学,作为一名新老师,当课堂纪律已经渐入佳境时,课堂的教学效果,课堂的高效性成为了另一个值得思考探讨的问题。

四年级上册的科学教学,有以观察为主的《天气》、《我们的身体》单元,也有以实验为主的《溶解》、《声音》单元。如何有效观察?如何有效研讨?如何有效提问?等等,都是值得深思,更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关键。

(一)有效观察

1、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材料,创设良好的观察情境

典型的观察材料有利于学生顺利进行观察,找出其特征。如,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钢尺和橡皮筋发声时的现象非常明显,是很典型的材料,有利于学生找到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同时,新颖的材料可以激发学生乐于观察、主动探究的激情。

2、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

目的明确,准确的选择对象,进行集中观察,就容易收到效果,发现并提出问题,从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如,在使钢尺和橡皮筋发声时,如果学生没有明确的目的进行观察时,报告上来的实验现象可谓是五花八门,很少有老师想要的答案,但再明确要求学生,观察发声时钢尺和橡皮筋的振动特点后,学生大都会答道“振动”的特点上来,这就更容易找到规律。

(二)有效研讨

开展了很好的活动,没有研讨,活动没有知识的深入渗透,也只能是浮在表面的精彩。研讨也像观察一样,是需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如;要求学生在研讨前首先要进行独立的思考,在研讨时不能动实验器材,并且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等等。

要做到高效研讨,首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研讨时间;

其次,学生表达交流时注意清晰性和层次性;

其三,研讨时,多关注学生的思维走向,因势利导,使研讨深入;

其四,不要忽视意外。

(三)有效提问

提问是课堂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提问的方向,几乎就是学生的思维方向,有些提问甚至可以改变整节课的导向,是教师掌握主动权的环节。书中关于有效提问,主要介绍了三点:课堂提问要以学生为本;把握课堂提问的最佳时机;关注课堂提问后的科学处理。

以学生为本的提问,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与学生的思维发展方向一致。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和思维发展都是有所差异的,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

把握课堂提问的最佳时机,学会在探究的关键点设立问题,在学生的认知低潮出设立问题,在学生的争辩点设立问题。在我进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中,对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的问题,有学生认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也有学生认为声音是敲、打、拨、弹物体产生的,这似乎是合理明显的解释,但却没有关注到本质。这时候,我采用了“产婆术”式的提问法,引导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渐渐将学生的思维引到了关注现象的本质上来。

“这个小鼓为什么敲不响?”

“因为老师按着它了。”

“可我也敲了它,不是说敲了就会响吗。”

“……

“一个被按住了鼓面,敲不响,另一个没有被按住,可以敲响。这是为什么?”

“按住了就不能动了……

张玉莹

2016-2-28

TOP
53#

涧溪的雪花,润物细无声

年会的那些天已经远走,一些场景、话语却依然灼热在我的心间。

回眸那两天,优秀志愿者分享,科学夏令营体验活动,阅读嘉年华,乡村教育实践与青年人成长,志愿者社会实践支持等等。有体验活动,有经历分享。有我熟知的科学活动,阅读活动,也有接触较少的社会实践支持项目。

科学夏令营体验活动。一根白萝卜、两根胡萝卜、若干根牙签,要求两个萝卜之间只能有一根牙签连接,用这三样道具怎样搭建一座足够高的高塔?

设计时应该注意些什么?主要支撑材料是什么?怎样选材?什么样的结构才是最稳固的?

这么多的活动,不一样的观众有不一样的关注点。于我,感受颇深的点如下:

润物细无声——润他

刘老的国际志愿者日致辞——《让雪花更好的融进土壤》,让我回味至今。“我们志愿者就是这样的雪花,他们不像喧嚣的山洪,寻找平坦的路径呼啸而过,而只在身后留下一层薄薄的湿地皮。他们只想紧紧地贴在大地上,把自己的身心都融进土壤,滋润会长成大树的幼苗。”

朝气蓬勃的我们,或许不甘于平淡无奇,也想尝试那激情澎湃的山洪,似乎这样才对得起我们这肆意飞扬的青春。这是我们的“梦”,谁都不容置喙!

山洪本无过,但教育是一个漫漫长路,瞬息而过的山洪是短暂的,亘古绵长的还是那扎根山涧雪花,润物细无声,这是我们应有的心境。尤其是我们这种将扎根乡村基础教育的免费师范生。

润物细无声——润我

宋东老师——《和优秀的人在一起真的很重要》。我在科学夏令营有幸结识了宋老师,总是亲切的唤他为“东东老师”。这次他的分享激起了我强烈的共鸣。

东东老师分享的夏令营的经历,我也依旧历历在目,深有感触的同时,也无比的怀念。从第一次的“悦读周”志愿服务,到第二次“科学夏令营”志愿服务,到科学教育师范生培养,志愿者年会。这些经历,让我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引领前行的老师。

人与人之间总会有种无可名状的磁场,这让我们可以彼此之间产生吸引、联系。你是什么人,你的周围也就会莫名的吸引着这么些人,甚至也会主动吸引到一些“男神”“女神”之类的榜样,让自己随时“充值”正能量。也就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慢慢改变了自己,提升了自己。

张玉莹

2015-12-21


最后编辑湖南一师张玉莹 最后编辑于 2016-03-08 14:29:19
TOP
54#

紧跟步伐,初试成功








最后编辑湖南一师张玉莹 最后编辑于 2016-03-27 15:21:34
TOP
55#

《神奇的小电动机》观后感


张玉莹

    叶老师的这一课给我的整体感觉,简言之,就是“酣畅淋漓”。整节课结构清晰,教学流畅,作为一名旁观者,一节课听下来,无不拍掌称快!

    作为一个教学新手,叶军老师这节课我需要学习的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叶老师都只是一个课堂的主导者,课堂中心都在学生身上。尤其在学生对于“电动机转动原理”的汇报中,叶老师甚至转换成旁观者的角色,只在学生有不同意见时,稍稍进行指导。

    2.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制作动态图片,突破教学难点。“电动机转动原理”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叶老师在学生具有对电动机充分观察获得的经验基础上,辅以多媒体教学,制作电动机转动的简化图片,直观形象的帮助学生理解原理,突破了教学难点。

    3.精心制作的教学用具,便于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叶老师的电动机简化模型,两块磁铁可以移动,可以翻转,中间的转子甚至可以转动,十分便利。这也从另一方面可以看出,叶老师是做了十分充分的教学预设的,磁铁移动,转子转动可以便于学生演示“磁铁的距离对转子转速的影响”,磁铁翻转,便于学生演示“磁极异同对转子的影响”,等等。叶老师教具地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学生对“电动机转动规律”可能出现情况,体现了叶老师强大的教学预设能力。

    同时,作为一个课例的旁观者,我既是教师,也是这节课的学生。从一个当我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时,我注意到了几个小细节,也对此提出我不太成熟的看法及建议:

    1.“如何使转子继续转下去”这一环节里,当老师提问后,一生答:“把磁铁换个方向”“把磁铁的南北极换个方向”老师问:“怎么把中间磁铁的南北极换个方向”生答:“改变电流的方向”

在这一个环节中,作为旁观者,基于学生先前对电动机转动秘密的汇报中,曾提到改变两个磁铁的极性,线圈方向也发生改变。可以判断学生“把磁极换个方向”的回答其实是模棱两可的,既可以指两边的磁铁,也可以指线圈的磁极。相信其他的同学也有这两种想法。我认为,教师可以对这两种方式,组织学生讨论,由商讨中得出“改变电流的方向”可能比较合适,

    2.师问:“中间的电磁铁通电后会发生什么变化?”生答:“会转动”师:“通电后会有南极和北极的产生”。

    这一环节的转换似乎有点不太流畅,可能是学生思维没有和教师在一条线上,学生很容易回答出“转动”。作为旁观者,我的回答也会和学生类似。

我思考良久之后,如果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到“通电线圈会产生南北极”,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电和磁》中的“通电导线和指南针”、“通电线圈和指南针”的实验,相信学生就可以充分理解了。

    最后,必须得感谢叶老师这堂丰富多彩的课例,是它改变了我对“电学十分难教”的认知。在今后的科学教学生涯中,我也会继续向棒棒哒的叶老师学习!

2016-4-11

TOP
56#

我们小组的学习简报出炉啦,内容非常丰富哟~欢迎围观!!!





TOP
57#

紧跟步伐,初试成功










湖南一师张玉莹 发表于 2016/3/27 13:47:08 莹子,不错,这个画怎么做的。
TOP
58#

回复 57楼南昌师专黎霞的帖子

树叶拓画~
找一些颜色深的树叶,建议这个“红枫”,效果很棒。之后将它放在宣纸上,用平整的锤子放心的锤!!!
TOP
59#

行虽微而旨趣远

——读《刘默耕小学自然改革探索》有感

    当我翻开书的那一瞬,“行虽微而旨趣远,出虽浅而寓意深”,刘老的这一句题词跃入眼帘,它就像一道闪电破开了我心灵的豁口,让我近几年思考乡村教育的意义有了最完美的诠释,简练精当,余韵悠长。

    这句话出自刘老对“北京市小学生‘希望杯’智力竞赛”的题词,含义为:做的事虽微不足道,但目标瞄得远,瞄向四个现代化;出的题目虽浅显,做的东西虽粗糙,但隐藏着、寄寓着深刻的意义。

    近30年前的题词,经过历史的涤荡,在今天仍然适用,甚至赋予了跟多的内涵。在刘老的自然课,至现今的科学课,每一位自然老师、科学老师,都在做着这样一件“行虽微而旨趣远”的事。同时,它给予了我更多从事乡村科学教育的力量。

    “智慧和能力是灌输不了的。中国有句俗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认为还要靠自己探索,自我锻炼。小学教育应当把重点放在发展能力上,着重这方面的锻炼培养,逐步发展,他才会终身受益。”读至此,我思考了我们的乡村科学教育。

    随着两会的的开展,农村基层地区教育越来越受关注,并且随着农村偏远地区教师工资偏低等问题的改善,我们可以看到今后农村教育改进发展的蓝图。这是值得为之欢呼雀跃的好势头。但目前农村基层地区教育普遍存在教学设备及教学资源严重不足,教学师资不足或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陈滞落后,教学内容片面注重学科知识、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等。以上的问题都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得到改善,但根深蒂固影响学生的终是他周围的生活环境,他的家庭教育。因而,当关注农村教育问题时,也要关注农村环境下的全民素质。但同时,农村学习知识的匮乏,也造成了灌输式教学的普遍。

    因而,我希望今后有机会可以开展“授人以渔”的教育。

    在“培养具有个性特征的全面发展的学生”的教育观念指导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希望学生不仅仅是“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学习”,习得“学习知识”这一项能力。科学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科学知识,还是让学生学会如何获取科学知识;正如语文教学,学生不仅要在老师指导下学懂文章内容,还要学会独立读懂文章。一个指向结果,一个指向过程。

现在的教育,不乏忽视了过程,只重结果的现象。为了克服这一现象,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其一,善于启发学生,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內驱力。

    其二,积极引导学生,发散学生思维。

    其三,不过分强调学习结果的正确与否,引导学生积极关注学习的过程、途径和方法。

    其四,注重学科课程核心概念的建立,在学生学习中不断强化,助其形成相关知识系统。

    愿今后,我将带着自己的光,做好这一件“行虽微而旨趣远”的事情!

2016-7-13

张玉莹

最后编辑湖南一师张玉莹 最后编辑于 2016-07-17 11:22:33
TOP
60#

读《浙江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有感


    书中一共提供了小学科学学科教学建议30条,涵盖了教学准备与设计、教学组织与实施、学习测试与评价、课外活动四个大方面。其中有不少可以提供很好的借鉴作用。让我思考至深的主要有以下几条。

    第2条
    阅读教材,整体把握本册教材内容,要注意季节性较强的内容,可按季节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进程。科学教学中季节、天气的变化对课堂教学的进度和效果有着较大的影响。在实习时,我从教四年级的科学,在四年级上册《天气》这一单元,很多都需要参考天气状况开展教学。尤其对降水量的测量,有时可能一个月都滴雨未下。

    第4条
    分析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和探究水平,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学习习惯,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及班级状况等,以便分析利弊,作出预见,采取对策。在教学开始前,通过抽测、访谈、作业等方法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特别要了解学生的已有科学概念水平。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上课前,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起点,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过程,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主动投入到适合自己最近发展区的学习中去。

    第6条
    设计分课时教学方案。课时目标要依据课文内容和学情分析准确定位,表述应具体明确,具有操作性。逐字逐句研读本课教材文本,了解教材中活动设计安排的意图,并与教师参考用书结合起来研读,确定本课的核心探究活动。在设置目标时,首先要找到教学内容的上位概念。为了今后更便于教学,我要求自己:根据课程标准,对照科学教材,自己寻找每册每个单元的上位概念,以求深度把握教材,理解课程标准。

    第8条
    器材要适合学生的学习,要突出探究活动的重点和本质。可以对教材中的设计做适当的改进,提倡开展自制教具,提高教学效率。在教授《溶解》一单元时,教材中列出的一些溶质不适合快速开展教学,达不到需要的教学效果。因而,我将碾碎的果糖改为维生素B2;醋要使用陈醋,酒精更换成碘酒,这两种液体带有色泽,更便于学生观察。

    第10条
    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又要关注学生科学概念的建构,尽量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使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协调发展。这一条,我在实习过程中做得很不好。过于看重学生的探究过程的参与及探究能力的训练,因而对于学生科学概念的建构不够及时、系统、扎实,造成期末检测时科学知识“灌输”现象的产生。

    第13条
    对观察实验活动,应根据学生动手水平,进行必要的指导,避免成为没有指导的探究活动;也避免指导过度,使学生成为教师指令下的探究活动。

    第15条
    探究从问题开始,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提出质疑;要设置问题情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假设时,一定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做假设时一定要符合逻辑、有一定的依据,而不是凭空想象、随意猜测。课堂上应有意识的训练学生提出有价值的、可以研究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教师一时不太清楚,应该抱着虚心学习的态度,与学生一起探究、一起提高,切忌信口开河。要博学多识,避免出现科学性错误。

    第16条
    要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科学课的重要特性表现在对证据的追求和对证据的尊重。要注重证据,突出科学本质,突出证据来源正确,证据运用恰当。要让学生及时地把有关的数据收集起来,做到所收集的数据的真实性,不能随意修改数据,同时让学生明白实验数据要经过多次实验得出。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数据,在各种可能的解释中选择最合理的数据,并把数据转化为证据。

    第21条
    期初要制定课堂常规,培养习惯。在科学课堂教学中,进行观察、实验等活动进行时,学生往往控制不住自己,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此时教师要及时运用策略掌控学习纪律,让学生在有组织的环境下有序学习。也是出于此类目的,在进实验室进行学习时,我与同学们一起制定了《实验室公约》,大家自觉遵守,并提出惩罚措施,不遵守公约的同学自行接受处罚。

    总而言之,阅读下来,这本书内容丰富,建议精当,十分实用,值得反复阅读珍藏!

2016-7-29

张玉莹

最后编辑湖南一师张玉莹 最后编辑于 2016-08-19 20:32:23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