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桂馨“苏湘科韵”组:张玉莹成长档案 [复制链接]

41#

有思考有深度!
TOP
42#

站在手指上不倒的鹦鹉(一)


 


课前的教具制作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11-16 19:07:42编辑过]

TOP
43#

站在手指上不倒的鹦鹉(二)


 


    课中学生的作品,大部分都成功了,可谓是“百鸟争鸣”!


 




TOP
44#

站在手指上不倒的鹦鹉(三)


    上周做完小制作到现在,让我感受最深的有三点:


    (1)这个活动进入到了同学们的生活中。有的同学甚至找我要了很多的模板,带回了家,扬言要和爸爸妈妈一起做10个平衡小鸟,摆在家里的展示柜上。原以为他只是说说而已,结果他真的做到了!还和我一起分享了照片。我的实习小学这边,几乎没有多少家长重视科学,或许这也是一个契机。


    (2)“收服”了一批调皮学生。每个班上都有调皮的学生,可有时候偏偏是这些“捣蛋鬼”的动手能力更厉害。这次我都有目的的关注了这些学生,不出所料,一说到“玩科学”,他们的眼睛乍亮。课前准备做得最快,实验材料带的最多,动起手来比大部分同学都快。于是,我抓住时机,狠狠地表扬了他们。目前,暂时性的“收服”了这批学生。


    (3)不要忽略任何一个好的想法,创意。基于大部分的学生抓不住小鸟的准型,我是给同学准备了模板的,可也有的同学在做完一个之后,想尝试其他的鸟类,对于这种情况我一般都是鼓励加指导。不负期望,最后有几个更棒的新奇的小鸟诞生了!


 


TOP
45#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张玉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往返运动叫振动。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


1、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


2、经历现象归纳、实验验证、反证的过程理解现象本质。


3、学会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


2、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发声与不发声物体的不同之处,总结归纳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获知声音产生的本质。


教学难点


让学生通过概括,将自身的解释从具体上升到抽象,获知声音产生的本质。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用:钢尺1把,皮筋2根,钉有2根钉子的木板1块,音叉1套,棉线,乒乓球1个,水槽1个,铁架台1个。


教师演示用:1个,泡沫少许,玻璃杯2个,玻璃棒1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谈话


生活中,同学们都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三样物品,请同学协助老师使它们发出声音。(出示:玻璃杯和玻璃棒、小鼓和棒槌、塑料小片)其他同学观察发声方法。


2、学生演示


学生面向全体同学演示发声方法。


学生回答采用的发声方法,分别为:敲、打、拨。(板书:敲、打、拨)


3、导入


发声的方法有这么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制造声音,观察发声状态


1、实验步骤讲解,教师示范


给每组同学准备了一套实验器材,包括钢尺1把,皮筋2根,钉有2根钉子的木板1块,要求让钢尺和皮筋发出声音。


看到这些器材,请同学思考采用什么方法发声最合适。(板书:拨、弹)


说明实验要求:(1)发声的同时,观察钢尺和皮筋的运动状态;(2)填写好“物体发声研究记录表”;(3)小心使用钢尺。


2、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


提问:钢尺、皮筋在发声时是怎样运动的?


记录员根据记录表进行汇报。


4、教师总结


观察发现钢尺发声时在上下运动,皮筋发声时在左右运动。在科学中,将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的做往返运动称为振动。(板书:振动)


5、提出猜想


根据实验现象,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猜想:(1)对物体用了力,如,敲、打、拨、弹;(2)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6、演示施力发声实验


教师演示按压小鼓、弯曲钢尺等实验,学生倾听是否有声音产生,引导学生关注到声音产生的本质——振动。


三、借助材料,验证发声本质


1、启发思考


提问:橡皮筋、钢尺发声时都在振动,也提出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猜想,那是不是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呢?


2、证明鼓面振动


1)课前都知道打鼓可以发出声音,根据我们的猜想,鼓面应该是在振动的,谁有办法可以让所有同学都看到我们的小鼓在振动?(教师边敲边说)


2)学生回答:选用一些轻的东西洒在鼓面上,再敲击鼓面,它们就会跳起来,说明鼓面在振动。


3)教师借用准备好的泡沫进行演示实验,学生观察。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1)设计实验


借用泡沫可以证明鼓面在振动,教师提供给学生两套套器材,第一套是音叉、乒乓球、棉线、铁架台;第二套是音叉、水槽。学生根据器材设计实验。


2)教师示范


根据学生的设计思路,进行适当引导,教师示范实验操作。


要求1-4组做第一套实验,5-8组做第二套实验。


实验提醒:要等乒乓球静止下来再将敲响的音叉靠近乒乓球;可以将音叉从共鸣箱上拔下来,先敲击再靠近水面。


    (3)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实验


根据巡视情况,选取实验操作规范、现象明显的小组进行展示实验,证明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5、教师总结


经过鼓和音叉的振动证明实验,已经明确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板书: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发生的物体一定在振动,对于不易观察到的振动现象,可以借助其他的物体表现出来。


四、逆向思考,反证发声原因


1、启发思考: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是不是振动停止,声音就消失呢?


2、学生回答,并提出证明方法。(学生运用音叉进行证明实验,敲响音叉,再用手捂住使得振动停止,倾听声音是否消失)


3、总结:振动停止,声音消失(板书: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五、延伸拓展


教师准备两杯高度不同的水 ,并依次敲响,请学生倾听声音的异同之处,启发引导声音的高低,拓展下次课的内容——声音的变化。


 物体发声研究记录


          


            班级          小组           记录员         


 
















 


使用的方法


发出声音时怎样运动的


 


钢尺


 


 


 


 


橡皮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11-23 10:56:47编辑过]

TOP
46#

这是我教研课的教学设计,挂在这里,希望各位大家批评指正!
TOP
47#

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微课设计


——温度对其溶解能力的影响


制作人:张玉莹


一、实验准备


? 天平1台


? 100毫升的小烧杯,500毫升的大烧杯


? 食盐若干


? 热水1杯


? 温度计2根


 


二、实验步骤


1.称盐


用天平分别称出10g、3g、1g的盐若干


称出10g的盐6份


称出3g的盐2份


称出1g的盐8份




2.量水量、量水温


分别量出两杯100毫升温度不同的水,再用温度计量出水温




3.加盐溶解


同时加盐,同时搅拌


注意:为了稳定热水的温度,将装热水的小烧杯放在加了热水的大烧杯里保温


4.记录数据


 


三、实验结果


? 两杯水都加到3g食盐时,就再也溶解不了了,8份的1g食盐都没有动。


? 100毫升的水里,热水能溶解的食盐比冷水多


 


四、拓展


思考:
1、有什么办法,可以准确的得到100毫升热水、冷水分别溶解的食盐量?


2、放置12小时之后又会怎么样?





3、将做完实验两杯水放到天平上,天平的指针偏向了冷水的一边,这是为什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11-27 13:44:17编辑过]

TOP
48#

     昨天上《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一课时,有两个班级提出了问题。分别是


    “为什么声音在耳朵里要经过这么长这么复杂的传递过程,而我们却立马就可以听到声音呢?”


    “为什么外耳道是弯的,声音却能传递进去,难道声音可以拐弯吗?”


 


    请教各位,这算不算是课堂的动态生成资源呢?

TOP
49#

实习已经结束,孩子们一声声”老师,你下个学期为什么不教我们了?”“你下个学期还来嘛!”伴随着紧张的期末科学调研考试,我对学生的要求很严苛,没想到还能听到这一声声的留念。
回想起来,最后两周每节科学课,都是抓着学生背诵知识点,在学生一片片“啊啊啊”声中,我的心中又何尝愿意,不知道他们还能不能记得科学的乐趣?
TOP
50#

实习已经结束,孩子们一声声”老师,你下个学期为什么不教我们了?”“你下个学期还来嘛!”伴随着紧张的期末科学调研考试,我对学生的要求很严苛,没想到还能听到这一声声的留念。
回想起来,最后两周每节科学课,都是抓着学生背诵知识点,在学生一片片“啊啊啊”声中,我的心中又何尝愿意,不知道他们还能不能记得科学的乐趣?


湖南一师张玉莹 发表于 2016/2/1 15:21:16

是哪个混账东西说不用背概念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