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科海拾梦·乘风远航——科海远航组员汪佳慧个人成长帖 [复制链接]

41#

绘本日记——倾听孩子画里的声音(科学夏令营篇)

绘本日记——倾听孩子画里的声音

【走进孩子们的绘画世界】

翻开孩子们的绘本,从一些线条,到一团颜色,慢慢的有了人物、有了色彩、有了孩子们心中想表达的故事。孩子们画的每一笔都是有意义的,在我们看来抽象的作品在孩子的世界里都是具象的。让我们一起走进孩子们绘画的世界,感受孩子们在绘画中想要表达的每一份感动。

【孩子们的每一副画里都是有故事的】

造高塔中的奇思妙想

今天的活动是象棋造高塔,远远看到有孩子们的画是一团一团的彩色圆圈,十分的不规整又似乎还是圆的形状,这是什么?慢慢的走过去细看后发现孩子们正在把象棋压在纸的下面,用彩色铅笔慢慢地涂着,渐渐的,彩色的团似乎显现出了象棋子的形状和样子,那是孩子们绘画中与众不同的方式,一个简单的涂写却显示了孩子们独特的创意性。

(附照片:301

从科学嘉年华中所体会到的科学原理

一个活动能给孩子们带来欢笑的同时还有什么?科学的魅力就在于能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科学的知识;一幅画能给孩子们带来色彩的同时还有什么?他们会将所学到的知识写在纸上,学会去正在地掌握和理解。或许这就是绘本日记的魔力。

(附照片:302

孩子们想象中的世界

孩子们心中的火箭是怎样的?孩子们眼里的机器人是多么的威武雄壮?孩子们又是怎么来装饰自己的绘本日记?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去保护孩子们的想象力,去学习孩子们的想象力。因为,没有想象就没有科学创造。

(附照片:303,304)

每个营给孩子带来的回忆

一营的糖宝、二营的汶馨、三营的青苹果乐园、四营的快乐尔玛……每个孩子都没有忘记在这快乐的7天分营给他们带来的记忆,都将它们画在了绘本里,那是给每个辅导员最好的礼物。

(附照片:305,306,307,308)

【纪念成册,留下孩子们最美好的蓓蕾回忆】

每个孩子都是画画的天才,幼稚、纯真又富有情趣,那是另一种鲜活的艺术生命,是他们认识世界、感知世界的真实流露。稚拙而有生命,个性而有天趣。尊重、倾听孩子画里的声音,纪念成册,留下孩子们最美好的蓓蕾回忆。

(附照片:309310




照片后补

DSC03844.JPG (, 下载次数:0)

(2016/8/11 21:49:49 上传)

DSC03844.JPG

最后编辑台院汪佳慧 最后编辑于 2016-08-11 21:49:49
TOP
42#

培训助发展,同济共成长——南海实验学校招聘教师职前培训 (初中部)

汪佳慧稿


    开学在即,为保证教师以全新的姿态、饱满的热情投入新学期的教育生活之中,59日,南海实验学校通过组织为期两个月的职前培训为新教师们充电扩容,以期新学期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参加本次培训的新教师共12人,实到8,包含语文、科学、数学等6门学科的新进成员。

    新教师的接待工作主要由黄慈峰老师负责具体指导,早上八点四十五分,黄老师首先介绍并认识了全体成员,细致准确地分析了当前中小学教育的现状,提出了职前培训的相关要求和培训的记录事项,进而强调了在成为一名优秀教师之前自我反思、自我提高的重要性,主张“课前一备,课后多思”,对比优秀教师与自己备课的不同之处,从而取其精华,寻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之后,黄老师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在生活上也为新教师们提供了帮助和指导。最后鼓励全体新教师群策群力、团结协作,为建设一个优秀的团队而共同奋斗。

    会议过后,每位新进教师委派相应的指导教师,指导相关的教育与教学工作,分担指导教师相应的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积极参与校内各项大型主题活动,如教研组研训、教师集中学习、升旗仪式等。与指导老师短暂的交流后,新进教师们便开始了第一天的培训工作。

    短暂的一天后,新教师们纷纷表示培训使大家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内涵建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既开拓了视野,更明确了新学期的目标。相信在这两个月和学生相处的日子里,成员们能以饱满的热情和严谨的责任心投入到今后的工作中。

TOP
43#

《生物与非生物》教学设计

《生物与非生物》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非生物》,讲述了如何来观察蜗牛的生物特征,以及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区别。同时还需要学生们意识到所有生物具有共同的特征。教材从学生们所熟悉的生物——蜗牛的观察出发,具有较强的趣味性、直观性和引导性,目的在于引发学生观察生物的兴趣,学会观察的一些基本技能。本节课的内容是第二章《观察生物》的第一节内容,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的第一步,也为接下去要学习的细胞、动植物的观察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本节课的学习体现了教材编排的延续性和逻辑性,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学情分析

     对于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往往很难用科学、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因此教师需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原有知识,锻炼学生学会如何将已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的知识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教会学生如何使用放大镜,将学生爱玩的天性引导成对科学探究的热情,对学生全面了解生命活动的调节,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

    1、观察蜗牛,了解蜗牛的生物习性和形态特征;

    2、说出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亲自捕捉蜗牛,了解到蜗牛的生活习性;

    2、学会使用放大镜;

    3、观察蜗牛的形态特征,知道蜗牛没有听觉,初步认识科学的观察方法,发展观察技能、分析问题能力。

    4、通过讨论与归纳生物和非生物的特点,初步领会比较和分类等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观察和发现的过程,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2、养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生物的共同特征

    难点:比较和分类的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5分钟)

【蜗牛的生活环境】

   1、PPT展示小谜语:名字叫做牛,不会拉犁头;说我力气小,背着房子走。(打一动物)——答案:蜗牛

   2、给出不同种类蜗牛的图片,引发学生进步探究的兴趣。

   3、提问:老师上节课给大家布置了一个捉蜗牛的作业,并查找资料了解蜗牛的有关知识。我也看到了同学们的桌子上都有一只小蜗牛了,你们是在哪里找到蜗牛的?(由学生回答)

   4、PPT+总结:蜗牛喜欢阴暗、潮湿、温暖的环境,喜欢群居并喜在夜间活动。蜗牛的食物是植物的茎和叶,有时也吃枯枝落叶。

   5、提问:知道了这些习性后,大家还想不想了解更多关于蜗牛的秘密呢?(想)

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蜗牛。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亲身去体验需找蜗牛的过程,使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为探究蜗牛的生活习性做准备。通过事先的查阅资料,使学生对蜗牛有了初步的认识,也能够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30分钟)

【观察蜗牛的生物特征】(15分钟)                    


    要观察蜗牛我们就要借助一样工具——放大镜。

    1、教师介绍放大镜的使用,PPT展示放大镜使用细节:

(1)结构:一般由玻璃制成,中间厚、边缘薄

(2)成像:用放大镜可以观察到一个正立放大的像

(3)使用:将物体放在放大镜的前方,前后移动物体或移动放大镜,以获得大而清晰的像。

    2、板书:1、观察蜗牛

    3、仔细观察,找出蜗牛的眼、口、足、壳、触角,标注在书本当中。

(两对触角,眼睛在上面那对触角顶上;口在哪里?如何观察口?把玻璃板反过来,足的位置,如何爬动,观察需要一定的次序(从上到下))板书记录学生的发现。

【分小组进行,四个人一组,选出组长,纪律,发言,记录人等,可灵活一点】

    4、探究蜗牛的感觉

师: 我们知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那结合蜗牛的结构,大家来猜想一下,蜗牛都具有哪些功能?(学生预设答案:有触觉、嗅觉、味觉等)

师:大家的猜想到底正确不正确呢,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就让我们以“蜗牛有视觉吗”为例来探究一下。

    5、PPT展示探究过程:

探究过程】

    A、提出问题:蜗牛具有视觉吗?

    B、建立猜测和假设:蜗牛可能具有视觉。

    C、制定计划:蜗牛在灯光下爬行三分钟后,用书本遮盖在它上面,使它一半处于阴影中,观察蜗牛将怎样?

    D、获得事实与证据:蜗牛爬向阴影部分。

    E、检验与评价:得出结论蜗牛具有视觉

    F、合作与交流:各小组进行交流

    6、思考:为什么要等蜗牛在灯光下爬行三分钟后,再遮光?(使蜗牛能爬行自然些,减少先前的一些刺激对此实验结果的影响。)

    7、用同样方法探究蜗牛的其他感觉,注意不要伤害到蜗牛,实验完后放回大自然。

    8、板书得出结论:蜗牛具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没有听觉。

    (设计意图:使学生学会观察的一些基本技能,借助工具来扩大观察的范围,观察生物应该依据一定的次序进行。分小组进行体现各小组的分工合作,提高课堂的效率,增强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15分钟)

1、师:目前人类只知道地球上有生物,其他星球没有生物。那么,生物和非生物有什么区别呢?前面我们观察了蜗牛,用笔尖触碰它时,会有反映。

2、那我们用笔尖碰触课桌时,课桌会不会有反应?(教师用笔触碰课桌)

课桌不会,说明蜗牛是生物,而课桌是非生物。生物就是有生命的物体,非生物就是没有生命的物体。

2、PPT展示:我们将生物对刺激做出的反应叫做生物的应激性

3、提问:那为什么生物会对刺激做出反应呢?有什么目的吗?(学生预设回答:避免危险,寻找食物,寻找光亮处等多种意义。这是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产生的对环境的适应性。)

4在小纸片上列举你知道的生物和非生物。每个小纸片写一种。并在实验记录单中写出为什么这样分类,可以进行适当的讨论和交流。

5、请学生交流汇报,将自己的小纸片贴到黑板上的生物与非生物的地方。

6、你为什么会把这些这样分呢?说出这样分的目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记录)


    针对一些遗传和变异这类学生比较难提出的区别,教师可以通过PPT展示一些一家三口的图片;适应环境、繁殖、新陈代谢等的特点都可以播放一些动物适应性的录像等进行辅助。

三、归纳总结,巩固反馈(5分钟)

1、PPT展示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区别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生物 非生物
有严整的生物结构,由细胞组成 无细胞结构
能进行新陈代谢 不能新陈代谢
要营养,要排泄 不需要营养
会生长发育,能生长、长大 不能生长
有应激性,对刺激有反应 无应激性
有生殖和繁殖的特征,能繁殖后代 无生殖和繁殖特征
有遗传变异的特性,后代种类一样,但总有差异 没有遗传变异特征
能适应环境并影响环境,会变化、进化 不会进化和变化

8、判断:弹钢琴的机器人和会慢慢“长大”的钟乳石是生物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记录生活中熟悉的生物与非生物,激思引趣,充分展开讨论,使学生得到相互的启发与交流,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学生汇报的过程中语言描述可能不是很精确,如生物能运动,非生物不能运动等,通过争论达成正确的观点。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并通过判断题来区分“长大”的真正含义。)

2、课后布置(分层作业形式)


一、基础提升题:

(1)课桌是由树木做成的,它是生物还是非生物

(2)动物进食和汽车加油两者有何不同?

(3)汽车厂不断制造新的汽车是繁殖吗?


二、能力拓展题:

   请说出一种你最喜欢的生物,结合今天所学的知识对它进行具体形象和特点的描述。


三、创新延伸

   写出两个你喜欢的生物和非生物,尝试着找出它们的不同,可参考生物的共同特征进行分析。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对自己所喜欢的生物进行描述,能够让学生巩固和归纳今天所学的知识,让每一位同学都感受到知识就在身边,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隐射出要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图。)

◆板书设计

见照片

板书设计.jpg (, 下载次数:0)

(2016/8/11 21:50:27 上传)

板书设计.jpg

学案.jpg (, 下载次数:0)

(2016/8/11 21:50:27 上传)

学案.jpg

最后编辑台院汪佳慧 最后编辑于 2016-08-11 21:50:27
TOP
44#

《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物质的密度》,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辨别物质的方法从而引出很多时候仅靠轻重、颜色、气味并不能辨别物质,得出密度的概念。并通过实验来认识到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

◆学情分析


本节课授课的对象是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操作能力,会使用天平和量筒;具有初步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但比较习惯老师给什么记什么。缺乏主动性和探究精神,活性思维和动手能力较差。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概念;

2、知道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3、知道密度的单位、公式及换算;

4、会求物质的密度,知道水的密度,会查密度表;

5、掌握天平和量筒的用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3、通过对物质密度的测定,对间接测量有感性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所拓展;

2、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用实验方法探索物理现象中的规律。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密度的概念、测量和应用;比值定义法的实验方法.

难点:亲自动手、合作获得多种物质的多组数据,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密度的概念。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课前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生活中识别物质的各种方法,然后在课堂上自由发言,进行交流。估计学生找到的方法很多,如颜色、气味、硬度等等,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一开始有了较高的学习情绪。板书记录学生的回答。

【如何辨别物质是铁还是铝】

1、根据学生们的回答进行总结: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特性。如:空气是气体,水是液体,泥土是软的,石头是硬的,金属有光泽,非金属无光泽等等。形状、颜色、软硬、气味等这些就是物质的特性,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性来鉴别物质。我们可以根据它的气味鉴别它是水还是酒精,可以根据它们的颜色及锈迹,鉴定是铜还是铁。如果我们桌上放的这两个物体,外面涂有同样的颜色,相同的体积,我们要怎样判断它们哪一个是铁哪一个是铝呢?

2、学生预设回答:轻重。

3、请学生上台掂量一下,辨别铁和铝(重的是铁,轻的是铝)

4、展示一个体积较大的铝和体积较小的铁,提问:那现在重的这个还是铁吗?

(不是,体积不一样了)

5、引出课题:看来,物体的轻重也不能真实的辨别物体,很多时候我们鉴别物质仅靠气味、颜色、软硬、形状、轻重等特性是不够的,那么物质是否还有其它特性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究和学习一下识别物质的另一种方法──密度。

(设计意图:通过物质的性质引发学生思考,引出学生矛盾的前概念,使学生长生困惑,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导入课题,并通过实验探究来解决)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探究实验:相同物体和不相同物体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1、我们刚才知道了同种颜色、同体积的两物体放在托盘天平的两个盘上,结果天平失去平衡,说明不种物体的体积相同,质量不同

2、再取同体积的水和酒精倒入质量相等的两个空烧杯中,然后分别放到天平的两个盘上,结果天平也失去平衡。

3、结论:不同物质在体积相同时,质量是不同的。

4、提问:那当它们质量相同的时候,体积相同吗?(学生预设答案:不同)

5、那我们今天就来进一步研究物体的质量跟体积有什么样的关系。

【进行实验】

(1)
各小组分组进行实验。

(2)第一小组做实验一:测量长方体铁块和圆柱体铁块的质量和体积。

(3)第二小组做实验二:测量长方体铝块和圆柱体铝块的质量和体积。

(4)第三小组做实验三:用量筒测出40ml和80ml的水,再用天平分别测出水的质量。

(5)第四小组做实验四:测量未知金属的长方体和圆柱体的质量和体积。

(6)将这些数据填入绘制的表格中:

                     (表格见照片)
6
、PPT展示注意事项:

(1)天平的使用注意事项;

1.事先把游码移至0刻度线,并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左右平衡.2.右放砝码,左放物体.3.砝码不能用手拿,要用镊子夹取.在使用天平时游码也不能用手移动.4.过冷过热的物体不可放在天平上称量.应先在干燥器内放置至室温后再称.5.加砝码应该从大到小,可以节省时间.6.在称量过程中,不可再碰平衡螺母.

(2)量筒的使用注意事项;

向量筒里注入液体时,应用左手拿住量筒,使量筒略倾斜,右手拿试剂瓶,使量筒瓶口紧挨着量筒口,使液体缓缓流入。待注入的量比所需要的量稍少时,把量筒放平,改用胶头滴管滴加到所需要的量。

应把量筒放在平整的桌面上,观察刻度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再读出所取液体的体积数。否则,读数会偏高或偏低。

(3)用直尺测量长方体金属块的体积,用量筒测量圆柱体金属块的体积。

7、实验结果汇报交流:

我们对上面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看看能得出什么规律?

(1)实验一:圆柱体铁块的体积是长方体铁块的两倍,它的质量也是长方体质量的两倍,再来分析铝和水,说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是成正比的。(板书)

(2)铁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都是7.9。说明不管体积大还是小,质量大还是小,形状是圆柱体还是长方体,即使是不规则的,只要它是铁,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总是相同的。(板书)(如果我们给大家一个铁钉,大家觉得它的质量和密度的比值是多少?——7.9g/

(3)再来分析铝和水。让学生们说出它有哪些规律,得出不同的物质,它们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4)总结归纳:

1、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

2、

单位体积相同物质的质量是相同的。

单位体积不同物质的质量是不同的。

   (翻到书本P134,划一划,读一读单位体积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相同物体和不同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发现质量相同,体积不同,体积相同,质量不同,引起学生对探索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的兴趣,再通过实验探究发现相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教师引导学生从哪方面看数据,怎样得出结论,提醒学生既要竖着比较也要横着比较。)

★【物质的密度】

1、因此,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反应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在物理学中,用“密度”这个物理量来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板书)

2、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在速度学习中,对速度的定义与今天所学密度定义是否有相似之处,如果有相似的地方,请同学们比较两个定义,尝试写出计算密度的公式,并根据公式得出密度的单位。

3、学生相互讨论,然后得出密度的公式及单位。教师了解学生讨论的结果。教师讲解密度单位的换算:1g/ = 1000kg/

4、阅读密度表,并记住水的密度,讲出其物理意义.

5、ppt展示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公式:密度=质量/体积,

单位:主单位:kg/ ,读数:千克每立方米

常用单位:g/ ,1g/ =1000kg/

2、我们刚刚从实验数据中算得铁的密度是什么?

3、要求学生完整说出:7.8 kg/

4、这表明什么意思?(体积为1 的铁的质量是7.8 kg

(设计意图:本节的重点问题是密度的概念及其应用;“比值定义法”是定义物理概念的重要方法,在其它章节的教材中多次用到比值定义法,如:用路程和时间之比获得物理量“速度”,用压力和受力面积之比获得物理量“压强”,用电压和电流之比获得物理量“电阻”,所以从技能的角度,把方法的培养也作为本节的重点。)

三、归纳总结,巩固反馈

1、如果现在再给大家一个体积为1 的铁块,质量为多少?密度为多少?

2、学生预设回答:铁的密度是7.8 kg/ ,所以质量为7.8g。密度不变。

3、根据实验四得出的未知金属的密度,让学生们找出该金属是什么金属。

4、算出密度是2.7 kg/ ,是铝。

5、总结:由此说明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我们可以用密度来鉴别物质,现在我们能判断出体积不等的铁和铝了吗?

6、例题练习:

一铝块质量为11.3kg,体积为1 ,它的密度为多少?若将它截去1/3,剩下2/3的铝块密度为多少?

7、课后习题:

从密度表中查出冰和水的密度。取一块冰放在碗里熔化成水,比较前后体积的变化。试想:冬天自来水管冻裂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不少学生在学习了密度的公式(ρ=)以后,认为物质的密度受质量和体积的影响,忽视了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比值的不变性,即密度的特性。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在授课时对密度概念的得出过于简单,没有让学生体验比值定义的全过程,因此本节的难点是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全班同学的合作,获得多种物质的多组数据,进行合理的归纳、总结,得出密度的概念

最后编辑台院汪佳慧 最后编辑于 2016-08-11 20:19:24
TOP
45#

《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通过物质的性质引发学生思考,引出学生矛盾的前概念,使学生产生困惑,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导入课题,并通过实验探究来解决。

通过比较相同物体和不同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发现质量相同,体积不同,体积相同,质量不同,引起学生对探索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的兴趣,再通过实验探究发现相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教师引导学生从哪方面看数据,怎样得出结论,提醒学生既要竖着比较也要横着比较。

本节的重点问题是密度的概念及其应用;“比值定义法”是定义物理概念的重要方法,在其它章节的教材中多次用到比值定义法,如:用路程和时间之比获得物理量“速度”,用压力和受力面积之比获得物理量“压强”,用电压和电流之比获得物理量“电阻”,所以从技能的角度,把方法的培养也作为本节的重点。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不少学生在学习了密度的公式(ρ=m/V)以后,认为物质的密度受质量和体积的影响,忽视了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比值的不变性,即密度的特性。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在授课时对密度概念的得出过于简单,没有让学生体验比值定义的全过程,因此本节的难点是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全班同学的合作,获得多种物质的多组数据,进行合理的归纳、总结,得出密度的概念。

TOP
46#

《常见的碱》教学设计(一)

《常见的碱》教学设计(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本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常见的碱》,本节课安排在酸的性质后,而且在教学设计中采用与酸的性质相似的教学编排,所以我们应意识地运用研究酸的学习方法指导学习碱的性质。本节从生活的感受中自然引入碱的性质,然后通过实验分析对比碱的共性,从共性中体现个性的差异,通过研究氢氧化钠的性质来进一步探究碱的化学性质。也为后一课时探究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做下了铺垫。

对于碱的性质的教学是从实验中归纳出的,所以要做好每一个实验,培养学生描述现象的能力及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技能,在教学中教师有必要穿插实验操作的规范性的知识。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加之引导可以自己进行探索研究。学生的这些特点为本节课的教法学法提供了基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说出碱的定义,举例常见的碱;

2、区别碱和碱性的概念;

3、能说出指示剂遇碱的变色情况,认识碱的部分化学性质,掌握碱能与酸碱指示剂以及中和反应的实质和应用。

4、写出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用探究的方法认识碱的性质,采用对比观察与分析的方法归纳出碱的通性。

2、继续练习试管和滴管进行物质性质试验的操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能从诸事物的个性中找出共性的能力。

2、进一步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碱的定义;

2、中和反应的特点和实质;

3、碱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和对人类的影响。

难点:

1、碱的中和反应和指示剂反应现象;

2、碱的性质和应用。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1、课堂引入:在上一节中介绍了一些生活中酸性的食物,要求学生举例。

其实还有很多食物成碱性的。(常见食物的碱性: 牛乳、茶、柿子、黄瓜、胡萝卜、萝卜、菠菜、柑橘类、葡萄、芋头、海带、葡萄干、马铃薯、卷心菜、笋、香菇类、油菜、南瓜、豆腐、苹果、梨、香蕉、樱桃等。)

2、提问:如柿子,你们在尝一个未成熟的柿子时有何感觉?(回答:涩味。)

3、分析:因为柿子里含有碱性物质的缘故,食用碱性食品时会感到涩味,洗澡时不小心有肥皂泡溅到嘴里也有这种感觉,

4、设问:肥皂中含有少量碱性物质,擦拭肥皂时有何感觉?(回答:滑得出碱性水溶液有滑感。

5、常见的碱性物质中,往往含有NaOH、Ca(OH)2等,都属于碱。碱和碱性有何区别和相互联系的地方?(区别:碱是碱性的,但碱性的物质不一定都是碱;联系:都有涩味,滑腻感等)

(设计意图: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的碱性食物,使学生们从自我的认知水平上得出碱的一些物理性质,同时,让学生们区分出碱和碱性的区别)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碱的定义】

1、过渡:到底什么是碱?碱还有哪些性质呢?我们今天就来探究一下碱的性质。

2、板书:常见的碱

3、PPT出示:几种常见的碱。

4、引导学生书写 KOH 、NaOH、Ca(OH)2、Ba(OH)2电离方程式,并思考它们电离产物的共同之处。

  KOH         K++OH—

  NaOH        Na++OH—      

  Ba(OH)2         Ba2++2OH—

  Ca(OH)2         Ca2++2OH—

  NH3•H2O            NH4++OH—

氨水是氨气溶于水,电离产生氢氧根离子,所以氨水是碱。

5、提问:上述电离方程式有哪些共同点?(回答:阴离子全部都是OH-)

6、引导、总结:碱的定义: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离子的化合物。

7、强调:要领中的三个含义:①阴离子 ②全部 ③OH

8思考 :Cu2(OH)2CO3是碱吗?(不是,能电离出OH— 的化合物也不一定是碱)

(设计意图:让学生们掌握碱的定义,为之后学习碱的性质做出了铺垫。)

★【探究碱的性质】

【碱与指示剂的反应】

1、出示三瓶溶液,其中有一瓶是酸,一瓶是碱,还有一瓶是我们生活中的常见带碱性的肥皂水,让学生来辨别和区分。

2、学生探究预设回答:可以取无色溶液滴加紫色石蕊和无色酚酞。如果是酸的话它遇紫色石蕊变红,遇无色酚酞不变色。有肥皂沫的是肥皂水。剩下的是碱;也可以通过PH试纸进行区分……

3、演示实验:教师取三种溶液分别进行滴加实验和试纸测验。(请学生演示无色酚酞滴入三种溶液,并注意滴管的使用方法。)

物质

紫色石蕊

无色酚酞

PH试纸

红色

无色

<7

蓝色

红色

>7

茶叶水

蓝色

红色

>7


4、
思考:这里为什么要说成“碱溶液”,而不直接说成“碱”?3、归纳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碱性溶液能使酚酞变红,石蕊变蓝,pH>7。

因为有些碱不能溶于水,如氢氧化铜、氢氧化铁,由于不溶于水,它们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设计意图:学生对如何分辨酸和碱,以及碱的性质处在一个初级阶段,回答区分方法时会采取排除法,结合生活并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常见的茶叶水也具有碱性。教师根据酸性的特征来对比,引出碱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和实验现象。同时,让学生们意识到碱和碱性溶液的区别)

【碱和酸的反应——中和反应】

1、过渡:我们刚才知道了碱溶液能使酚酞变红,石蕊变蓝,现在我们将刚才滴加了无色酚酞的碱性溶液中滴加一些稀盐酸和稀硫酸,同学们想一想会发生什么变化?

2、演示实验:一开始只滴一滴,再慢慢逐滴增加。

3、请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在显红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慢慢滴加稀盐酸,看到一开始溶液没有变化。继续滴加,在一瞬间溶液突然变成无色。

4、思考:滴入盐酸后,溶液颜色发生变化,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同学们能不能来推测一下酸和碱是怎样发生反应的呢?(说明酸与碱能发生反应)

5、学生预设回答:

学生猜想1:酸中有氢离子,碱中有氢氧根离子,它们能反应吗?

学生猜想2:假如它们反应,生成什么?

学生猜想3:我认为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可以反应,大概生成水吧。最后溶液中既没有氢离子,也没有氢氧根离子,所以酚酞不变色。

6、同学们的推理思维都非常的活跃,中和反应的实质:酸电离产生的H +和碱电离产生的OH—生成水的过程。                               H2O

7、假设这瓶溶液是氢氧化钠,我们能不能来书写一下它们的反应方程式呢?

8、同学上台书写板书,其余同学下面书写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OH + HCl===NaCl + H2O

9、PPT:我们把酸与碱的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叫中和反应。反应生成的氯化钠、硫酸钠等我们称为盐。同学们也可以在课后用滴管吸取反应后的溶液滴在蒸发皿中,在小火上烘干,看看蒸发皿上留下了什么。

10、演示实验: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

实验现象: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是没有现象的。如何证明它们恰好完全反应?用什么方法观察到变化的发生?怎样知道酸和碱没有剩余呢?

11、学生预设回答:无色酚酞(无法判断酸是否过量);紫色石蕊(不变色);PH试纸……

12阅读教材:

由性质推测用途:用熟石灰降低土壤酸性;精制石油时,用氢氧化钠来中和过量的酸等。

13、应用提问:人有不同的个性,植物也有个性,有的植物喜欢酸性的土壤,有的植物就喜欢碱性的土壤。如果土壤的酸性太强了,植物不喜欢,农民常会撒些熟石灰。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物通常是氢氧化镁、氢氧化铝等碱性物质,这又是为什么?

14、预设回答:石灰是碱性的,可以中和土壤的酸性;胃酸的成分是盐酸,是酸性的,所以用碱来中和。

15、总结:当酸性太强时,可以加碱来中和,而碱性太强时,又可以用酸来中和,这就是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大家在课后可以去查阅一下生活中其他的酸碱中和现象,跟大家一起分享。

(设计意图: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进行猜想,学生动手验证,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的设计向着学生感兴趣的方向发展,学生自觉的进入主动学习状态,学习的过程是自发而高效的。)

最后编辑台院汪佳慧 最后编辑于 2016-08-11 20:38:23
TOP
47#

《常见的碱》教学设计(二)

【碱溶液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8分钟)

实验探究:

1、现在老师给大家变一个魔术。在装有二氧化碳的玻璃瓶中加入一些氢氧化钠溶液,瓶口放一个鹌鹑蛋,盖紧后用力摇,看到蛋被吸入瓶中。

2、下面请同学们完成不可能任务“清水变牛奶”。让学生上台,在试管中加入澄清石灰水,用吸管向石灰水吹气。看到石灰水逐渐变成乳白色。

3、请同学们描述看到的现象,并解释原因。

4、学生预设回答:二氧化碳溶解在石灰水中,使瓶内压强变小,所以蛋就会吸入瓶中;清水真的变牛奶了,应该是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生成了一种白色不溶于水的物质。

5、让学生尝试书写化学方程式:

Ca(OH)2+ CO2 ====CaCO3 ↓+ H2O(用于鉴别二氧化碳气体);

5、介绍:汽车及工厂排除的废气中有许多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是一种有毒气体,我们能想办法除去它吗?

6、请学生对照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写出二氧化硫气体通过氢氧化钠溶液的化学反应:SO2+2NaOH===Na2SO3+H2O,

7、比较两条化学方程式,得出结论

碱+非金属氧化物 === 盐+水(注意:这里的碱要求是可溶性碱)

推测用途: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吸收二氧化硫气体,防止空气污染。

10、【思考】展示:装有NaOH溶液的玻璃瓶。
11、提问:这瓶NaOH密封保存了,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请同学们观察思考:瓶口为什么粘住了?  解释原因并板书: 2NaOH+SiO2=Na2Si03+H20

12、小结: Na2SiO3是一种粘性物质,会使玻璃粘在一起, NaOH必须密封保存,但装有NaOH的试剂瓶不能用玻璃塞,而要用橡皮塞或木塞。

(设计意图:以小魔术引发学生的兴趣,用不可能任务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有了非常强烈的疑惑。碱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原理学生迫不及待想知道,因此接受知识就变得容易了。)

【碱溶液与盐反应】(8分钟)1、实验演示:在2支试管中分别注入2-3毫升氯化铜(CuCl2)溶液和氯化铁(FeCl3)溶液,它们各显什么颜色?(氯化铜显蓝绿色,氯化铁显黄色。)

2、在上述2支试管中分别滴加1毫升氢氧化钠(NaOH)溶液,试管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现象:盛氯化铜溶液的试管出现蓝色絮状沉淀;


盛氯化铁溶液的试管出现红褐色絮状沉淀.

[板书] CuCl2+2NaOH==Cu(OH)2↓+2NaCl
      (蓝色溶液)  (蓝色絮状沉淀)

FeC13+3NaOH==Fe(OH) 3↓+3NaCl
       (
黄色溶液) (红褐色絮状沉淀)

3、推测用途:检验铜离子、铁离子的方法

4、归纳得出结论4:碱+盐
新碱+ 新盐

(注意:参加反应的碱和盐都应该的可溶性的,而生成的新盐和新碱中至少有一种是不溶性的沉淀. )

5、总结:以上是碱的通性,而主要是可溶性碱的性质,有这样共同的性质,是因为它们都电离出相同的阴离子——OH—。

(设计意图:让学生们动手做实验发现实验现象,根据上面的方程式开始尝试自己动手写出方程式,培养学生练习使用试管和滴管的能力)

三、归纳总结,巩固反馈

1、请同学们谈谈他们心中的碱。

(学生预设回答:碱有涩味,用手摸会有滑腻感;生活中许多物质是碱性的,如萝卜、肥皂、石灰水等;神奇的中和反应在医院、工厂、农业都需要它;碱是多面手,它能与酸碱指示剂、酸和二氧化碳等反应。)

2、本节课学习了很多碱的性质,下面我们进行记忆力比拼,看谁记的最快!

(设计意图:以“我眼中的碱”为引子,让学生轻松回忆碱的性质。因为是“我眼中的碱”,所以学生可以用个性化的语言来描述碱。用记忆力比拼的方式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难点,让学生在非常刺激的环境中记忆较难的方程式,分散了学生的畏难情绪,可以有效的提高记忆效率。)

◆板书设计(见图)

TOP
48#

《气温》教学设计

《气温》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温》。本节教材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为关注的天气状况作为切入点,诱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对天气状况的描述。接着介绍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概念,要求学生说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介绍了什么是气温,如何用百叶箱来测量气温以及气温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本节是有关于地理方面的知识,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关于地球、宇宙等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在上一节课中,又学习了有关大气层的知识,这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这节课为下面的大气压的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本节课的学习体现了教材编排的延续性和逻辑性,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在认知水平上比起初一的有较大的提高,但还是相对不足,因此,对于知识点的讲解要用较多的例子辅助他们理解。并且,在讲解完一个知识点时要及时地出几道练习帮助他们巩固提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天气的概念,知道什么是气温。

2、知道测量气温的常用仪器,并掌握测量气温的方法。知道温度计在百叶箱中测量的好处

3、了解气温与人们的生活和其他生物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在讨论、分析生活现象到能感悟到天气和气候、气温的关系。

2、在实验观测过程中对数据能分析、整理和比较,发现科学道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到关注生活的重要性,深切感受到科学与生活的密切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天气的要素、观测气温、测量气温的方法。

难点:天气的概念、如何观测气温是科学的。

◆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气层,知道了我们生活在大气哪一层的下面呢?----对流层,由于其强烈的大气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导致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复杂且多变的天气现象。

2、引出课题:今天老师就跟大家一起来研究一下我们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的气温。板书:气温。

3、提出问题:在我们出差、旅游、上学之前,是不是都会去关注一下天气预报?那天气预报中到底含有哪些天气因素呢?

4、学生猜想,说出各种天气因素。板书同学们的猜想。

(设计思路:通过对上节课《大气层》的复习,引出复杂多变的天气和气温,从而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和习惯导入新课)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天气因素和天气现象】

1、聆听一段天气预报的内容

【台州小雨转阵雨,20到28摄氏度,将持续高温,临海地区的降水也是大幅度的增加,气压降低,会有四到六级偏北风,阵风七级。相对湿度100%】

让同学们找出更多的天气因素。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风力,气压等。板书书写天气因素。

2、再次聆听,对照天气预报中的每一句内容,具体指出其对应的天气因素和天气现象。例如:台州小雨转阵雨,即代表降水——下雨;20到28摄氏度即温度,将持续高温——高温;气压降低即气压——低压;四到六级偏北风即风力——刮风;相对湿度100%即湿度——潮湿。

3、总结归纳:这些天气因素的短时间内的变化情况我们称之为天气现象(板书)  

(设计意图:天气因素、天气现象、天气是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都经历和感受过的,但是却没有一个特别深入的理解,有部分学生很容易会导致概念的偏差。通过一则天气预报,让学生们真正的认识到天气因素和天气现象之间的区别。)

【什么是天气】

1、提出疑问:那么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说的天气是什么呢?

2、得出定义:(可以让学生尝试从天气的要素角度出发来定义)一个地区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称为天气

3、分析天气的概念,重点分析和讲解①一个地区②短时间→长时间(气候)③近地面④综合状况,让学生们认识到天气的特征,以及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说明:短时间不能从一个季节来看,是短暂的天数来衡量的

4、知识巩固练习:

(1)书本P58页思考与讨论,让学生们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辨别天气和气候。

(2)请同学们说一说今天的天气状况

(设计意图:让学生们深入的了解天气的概念,并作出与气候之间的对比,通过练习的方法进行一定的巩固)

★【什么是气温】

1、引述:下面我们着重来了解认识天气第一要素(基本要素)---气温。

2、提出概念:气温:空气的温度(反映当地空气的冷热程度)。

3、思考:测量气温的工具是什么?度量单位?(摄氏度(℃))气象站如何测量气温的?

4、阅读:书本51页第二自然段。

5、PPT介绍:一天中气温是不断变化着。

(1)普通温度计(干湿球温度计)它是由球部、套管、白瓷板及顶部所组成的水银温度计。定时测量气温,而且在气象站用一对规格相同的普通温度计测定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湿度是由干球温度与湿球温度差查表得到的)

(2)最高温度计,用于测定一定时间间隔内的最高气温,为了防止重力作用,最高温度计水平放置。

(3)最低温度计,用于测定一定时间间隔内的最低温度。

6、现象:温度计通常放在一个白色的百叶箱内,你知道为什么气象预报中要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吗?

7、探究:为什么气象观测中要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

8、预测:先听取学生的猜想,给予鼓励。

9、实验:书本P52的实验活动,由于条件受限制,改变操作环境

【在教室的走廊边观测。把一支温度计置于阳光直射下,另一支置于走廊的阴影下观测。气温的变化比较缓慢,所以两次观测的时间应有5-10分钟的间隔。(如果是阴雨天,两支温度计的观测数据差异将很不明显)】

10、分析:对数据进行整理和比较,交流反馈科学道理。

11、结论:①百叶箱内的气温比箱外要低;②百叶箱内的温度波动小,受外界无关因素小,所以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

12、思考:为什么夏天在室外我们感受到的气温比预报的要高呢?

【课外拓展实验】:试一试,同一时间,测一测气温:水泥地上的温度,草丛中的温度,太阳底下的温度等,探究一天当中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大概出现在什么时候?选择一个晴朗的天气加以验证。

13、结论: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点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想一想】这是为什么?与太阳辐射和大地散热有关

(设计意图:本节内容是本课时的重点内容,通过已经了解和认识了天气,引出天气的第一要素(基本要素)---气温。并重点让学生们了解气温的度量单位和测量工具——百叶箱的使用和原理。同时,通过各种探究实验,让学生们亲身去感受一天当中温度带来的变化和不同。)

三、课后引申,巩固反馈

【气温对地球上人类和动植物的影响】

1、交流气温对地球上的人类和动植物的影响(让学生多讲,可以参考书本。)

(1)对生物的影响:如:气温升高,狗的呼吸加快;蜗牛的夏昵;海参、龟夏眠、蛇、蛙、熊等的冬眠,鳄鱼的卵在高温孵出的是雄的,在低温孵出是雌的。

(2)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影响:读图2-10,人类感觉最舒适的气温是22℃,表现在35℃的气温下人感到炎热难耐,0℃气温下有寒冷感;低温使农作物受冻害、影响航运。

2、课后阅读:某些特殊的天气会打破空气中正负离子的平衡,引起人们情绪上的波动,产生难以自控的行为;气温高于18度,人脑思维敏捷,35度以上,人脑会感到疲劳,温度太低,人脑虽清醒,但工作效率不高;人们的心情与天气也有关。晴天心情好,阴雨天心情不好,主要光线的关系影响到人体内一些激素的分泌量,导致人出现情绪波动。

3、读图:世界、中国的最高温和最低温的地方。

(重在学生能交流,也可以当作家庭任务再去调查和了解)


四、课后习题,知识内化(通过分层作业形式)


一、基础提升题:

百叶箱为什么放在离地1.5米,朝北的地方呢?


二、能力拓展题:

高温和严寒有哪些危害?防御措施有哪些?


三、探究实验题:

为什么夏天在室外我们感受到的气温比预报的要高呢?


【课外拓展实验】:试一试,同一时间,测一测气温:

    水泥地上的温度,草丛中的温度,太阳底下的温度等,探究一天当中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大概出现在什么时候?

(选择一个晴朗的天气加以验证)


◆板书设计


(见图片)

最后编辑台院汪佳慧 最后编辑于 2016-08-11 20:46:41
TOP
49#

《温度与温度计》教学思路设计

温度与温度计

一、比较水的冷热,引出课题

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两杯水,你们用手摸摸有什么感觉?

哦,1号杯是热的所以是热水,2号杯有点冷,冰冰的所以是冷水。

那现在这里还有一杯水,你们再来感受一下,哦,感觉温温的。

那你能说说看和12号杯比又是怎样的呢?哦,比1号杯冷,比3号杯热。

这三杯水它的冷热程度是不一样的。最热的是1号杯,再是3号杯,再是2号杯。

因此,我们把物体的冷热程度称为温度。(板书)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而摄氏度的写法我们可以写成小圈和大C,这就是摄氏度的写法。

那你能准确地比较出1号杯和2号杯之间的温度相差多少摄氏度吗?

我们有什么方法可以比较?我们可以用温度计。

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温度和温度计(板书课题)。


二、观察温度计

今天老师就带来了一只最常用的玻棒温度计,除了这样的温度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还看到过哪些种类的温度计呢,体温计、室内温度计、用枪一打的……

那么温度计有什么特点呢?

接下来就来观察,

1、
仔细观察温度计的构造,它是怎样的?

2、
你们有哪些发现?

为了大家更有序地观察。我们应该从上往下地观察。仔细观察每一部分的构造。

发放实验记录单:一个温度计的外形,把你们发现的温度计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中。

明确了这些问题之后就开始我们的观察。


三、汇报温度计的构造、发现

学生汇报:


1、单位:摄氏度(小圆圈写得高一点,C写得低一点)

2、玻璃管  

3、刻度

4、液柱(红色液体)

直接出示幻灯片或投影仪结构


学生2:用手捂着温度计的玻璃泡,温度计的温度会慢慢上升。哦,这说明了什么?

我们的人体具有一定的温度。温度计是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应该手持温度计的上端。防止产生误差。从嘴里呼出的热气也能使温度计中的液柱上升,我们在靠近温度计读数时,应该尽量屏住呼吸。

学生3:现在的温度是17摄氏度。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三、温度计刻度的读法和写法以及规律


同学们观察温度计的刻度,你觉得它有什么规律呢?每一个大格表示几摄氏度?每一个小格表示几摄氏度?数字代表什么?0上面的数字是什么?0下面的数字是什么?

展示刻度图(最好是竖着的,零下的刻度较多的)

1小格1摄氏度,3小格是3摄氏度1大格就是10摄氏度。半格=5摄氏度。

这个点是几摄氏度?哪位同学来说说看?为什么?写法我们写成……℃(板书)

那这个点呢?零下……摄氏度。为什么?写法写成 --- …℃(板书)多选择几个零下的进行练习】

难点:零下(从上往下读)

零上(从下往上读)

(讨论一下,相反的,从零下78慢慢到2030;你们能总结出什么奥秘吗?)

(零上的温度,数字越大,温度越高;零下的温度,数字越大,温度越低)——相反


四、出示例子,巩固规律

出示例子,你是怎么读的?从上往下

1、判断它是零上还是零下(根据数字);

2、判断零上零下怎么读;

3、巩固练习

    练一练:  在这些读的温度中你觉得哪个温度最高?哪个温度最低?


五、正确的读取方法

好,现在我们知道了温度计的读法和写法。

那我们又该如何正确地读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呢?哪位同学知道?

阅读书上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你觉得我们还应该注意什么?

1、眼睛要与液柱平视

2、手要拿在温度计的上端,不要碰到温度计的玻璃泡。

3、嘴巴不要让呼出的热气碰到玻璃泡,

六、尝试读出自己温度计显示的温度

接下来我们就开始试着根据这些注意事项来观察自己的温度计,读出你们温度计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以及当前教室的温度。

最后编辑台院汪佳慧 最后编辑于 2016-08-11 20:57:05
TOP
50#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思路设计

教学材料:放大镜,玻璃棒,白纸,土壤标本,


一、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泥土,植物)

    同学们说的都非常正确,为什么植物能在泥土中生长呢?泥土有什么作用呢?(为植物提供必需的营养和水分…………

    泥土当中到底有哪些物质为植物提供养分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土壤中有什么”。

你们觉得土壤中有什么呢??板书记录


二、进行实验

那土壤中是不是有这些成分呢?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份土壤,同学们把土壤倒在一张白纸上,先用肉眼观察土壤里有什么,再借助放大镜观察。把你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P53页的表格里。

Ppt展示注意事项
(……观察干燥土壤时,用牙签把土壤颗粒分开,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大小一样吗?我们能描述它们的大小吗?)


三、实验结果分析


你发现了什么?(……)——有的颗粒大又的颗粒小——那这些大小不同的颗粒到底是什么呢?

同学们打开桌面上的土壤标本,然后比较一下土壤不同的微粒分类。说一说你的发现。

PPT展示土壤的微粒分类

为什么土壤有不同的大小呢?土壤是怎么形成的呢?(岩石在外力风化作用生物的作用下变成的)

那如果把干燥的土倒入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接下来同学们开始实验,观察土壤倒入水中时发生的现象。

提示,注意…………

观察好之后老师再给大家分发在水中静置了一段时间的土壤。

好,做完的同学看老师这里,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

(有气泡冒出!!!水浑浊,水上浮着杂质,土壤分层!!!!!最上面)

为什么会有气泡冒出呢?这说明了什么?(土壤中有空气)


水上的杂质又是什么呢 ?(ppt展示)

◆接下来观察老师给你们的静置的土壤,你们发现了什么?

(分层,上面是下面是……)


四、做作业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土壤是由………………组成的(总结分析)

  土壤中还有我们没有发现的物质吗?

(盐分和腐殖质)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