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一、从单元整体辨析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之前印象中多次在听课或论坛研讨中看到用橡皮泥模型制作五种典型地形的画面。陌生的是,当自己真实研究这一节课时,发现教材的变化是巨大的。从教材的篇幅和作业本的设计,很难在找到五种地形建模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五种典型地貌的特点归纳和成因推测。而且这些成因推测直接在后续的课中有深入地教学开展。本课的重难点似乎与之前熟悉的课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偏移。即使在教学用书中也存在前后矛盾的说法。在P44也的教材解读中提到平原等五种地形的观察活动是本课重难点。而P45页的教学建议中则指出弯曲的岩石等五种地貌的特征描述和成因推测是重难点。最终,从单元整体的角度看,我确信岩石等五种地貌的特征描述和成因推测是真正的重难点。单元中后续几节课,就一直在对本课中的一些推测成因开展具体的实验探究。
二、做好支架材料与评价体系的相互配合
本课学生的前概念认知是比较少的,尤其是不同地貌的成因推测,这对很多学生来说,是一块知识盲区。如果没有一定的提示,学生很难自主思考推测出成因。支架材料给还是不给,如果给,又要怎么写?怎么给?怎么评?这个问题是困恼本节课第二个大难题。第一次试教中,大家觉得,如果给了支架材料,那就等于直接告知了,不能给,于是没有给任何支架材料。刚好这个班的学生成绩也比较一般,所以大部分学生对成因推测非常困难。
1.支架材料给不给与怎么写?
于是还是觉得给支架材料。那么怎么写呢?不能把在材料中写得太过直白。例如写到香港地质公园曾经是一处火山。那就等于直接告诉学生成因是火山喷发了。经过思考,我在资料1中给了两幅图片,一幅是地震后弯曲的路面,一幅是火山口周围冷却中的弯曲的岩石。让学生根据两幅图,自己做出判断。长白山天池的资料也是一样,给了一幅陨石撞击坑的图片和一副正在冒烟的火山口图片,学生自己去观察比较,最有可能的成因。当然,只要理由充分,陨石撞击说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而在其他三个资料中,则用文字描述了当地的一些环境特征和地质特征,能让学生通过科学阅读,自己从文字中寻找证据。
2.支架材料怎么给与怎么评?
确定了支架材料的写法,那怎么给呢?肯定不定直接给,最后达成共识,应该延迟给,并通过评价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决定是否向教师获取资料。于是,我们在评价中规定,自主得出结论,评星更高,通过资料得出结论,评星较低。结果通过试教发现,这样评价以后,学生对资料没有了兴趣,即使教师想要想要主动给,学生还不懈拿取。而且还造成了一些聪明的学生自己想出了很多与实际差别很大的成因推测。这样的结论,在交流汇报中会对学生后续的学习,可能会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学生没有记住正确的成因,却对错误的成因印象深刻。评价反而起到了负面引导的作用。
3.再次匹配支架材料的给法与评法。
经历了数个波折,这个支架材料的给法用法和评法,对的教学产生了诸多困扰。再次思考,他们进一步修正了评价的引导方式,改为通过支架材料能够验证或修正自己的观点,再得一星。支架材料不但要给,而且要每个人都去认真地研读材料。才材料中寻找证据,对自己的想法进行核实或修改。我想这可能是这节课中支架材料最正确的用法。而且在交流汇报中,我能对学生的回答进一步地追问,你得出结论的证据是什么?
三、要给足学生探究与研讨的时间
优质课不同教研课,对时间的控制有严格的要求。在之前的教学设计中,一些环节设计得有些多了,在试教中,为了每次都不能超时,不得已将学生自主探究和交流研讨的时间进行了压缩。在最后一次试教中,自己的感受最为切实。但学生的探究与交流,一定要给足时间,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地去思考辩论,提升思维,培育素养。于是对教学的环节不断地去精简,对一些视频的长度,不断地去压缩,为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