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五种地形建模认知,还是五种地貌成因推测?《地球的表面》一课重... [复制链接]

1#
五种地形建模认知,还是五种地貌成因推测?《地球的表面》一课重难点再设计

五月执教了《地球的表面》一课,初次看到这个课题,觉得这节课还是挺熟悉的,不就是五种地形做橡皮泥模型嘛?但再仔细看教材翻教参,却发现完全不是自己想象这么回事。

先看教材,三页教材,只有三分之一页的教材篇幅是了解中国典型地形的,而且也只是很笼统地说了一句“观察我国的地形图,了解我国的地形地貌特点”,教材中没有没有出现山地、高原等科学词汇。然而有接近一页半的篇幅,是让学生探究完全的岩层、长白山天池等五种不同地貌特征的形成原因的,两相比较,我感觉教材的重难点完全不是之前老教材的设计。





再看教参,教参上出现了自相矛盾的两句话
在P44页的教材解读中提到平原等五种地形的观察活动是本课重难点
而P45页的教学建议中则指出弯曲的岩石等五种地貌的特征描述和成因推测是重难点
最后编辑傅蒋 最后编辑于 2024-07-07 09:46:30
本主题由 超级管理员 酸牛奶 于 2024/7/17 22:10:53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TOP
3#

所以P45页的教学建议中则指出弯曲的岩石等五种地貌的特征描述和成因推测是重难点,这个应该是对的。
TOP
4#

再看作业本,作业本的活动记录是五种特殊地貌的成因推测(任选两种),而五种地形则是出现在后面的作业中,有一个连线题。按理来说,活动记录肯定是本课的重点所在,不可能说练习题变成重点。



最后再看单元结构,地球的表面是起始课,第二课是地球的结构,从第三课开始,分别对应了五种地貌的成因,《地震的成因及作用》可以对应完全的岩层,《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可以对应长白山天池,《风的作用》可以对应敦煌雅丹地貌,水的作用可以对应黄土高原上的沟壑与黄河入海口的沙洲,
也就是中,本课中五种地貌的成因推测,是一种基于学生自身理解的初步推测,然后后续的学习中,会一一做具体的展开研究。



在其他老师的支持下,我对这节课的重点确定为后面五种地貌的研究,对五种地形只做简单的研究
最后编辑傅蒋 最后编辑于 2024-07-07 09:46:12
TOP
5#

做这个决定我感觉也是不容易的,我翻过所有的网上能找到的视频课和其他材料,似乎没有一节课是把五种地貌成因研究是作为重点的,哪怕连22年的一节省里的公开课,也是把地形作为重点,五种地貌研究竟然只放了五六分钟时间。关键这次还是一节比赛课,重难点一但有所偏颇,就全盘出错了。

对重难点确定后,现在面临最难的问题就是如何开展成因探究,如果不给任何阅读材料,让学生自己凭借已有的经验进行探究,无异于空口说白话,瞎探究,等到了展示环节,都是毫无意义地争论。但如果直接给了关联材料,又好像把后面几节课的内容全都呈现了,这就违背了单元起始课的意义,第一节课全教完了,后面还怎么探究?


给什么材料,怎么给材料,这是本课中最难的设计。最后这是在其他老师一起探讨中形成的学生阅读材料。





最后编辑傅蒋 最后编辑于 2024-07-07 09:16:38
TOP
6#

这些支架阅读材料怎么写呢?不能把在材料中写得太过直白。例如写到香港地质公园曾经是一处火山。那就等于直接告诉学生成因是火山喷发了。经过思考,我在资料1中给了两幅图片,一幅是地震后弯曲的路面,一幅是火山口周围冷却中的弯曲的岩石。让学生根据两幅图,自己做出判断。长白山天池的资料也是一样,给了一幅陨石撞击坑的图片和一副正在冒烟的火山口图片,学生自己去观察比较,最有可能的成因。当然,只要理由充分,陨石撞击说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而在其他三个资料中,则用文字描述了当地的一些环境特征和地质特征,能让学生通过科学阅读,自己从文字中寻找证据。


这样的资料,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能够从画面或文本中自己寻找可能的答案,不同的学生也许会找出不同的答案,这个时候再让学生去探讨争论,就是有理有据地争论,对就要说出证据,不对也有给出理由,而非凭空想象的争论,搞得最后肯定每一种说法,那就没有意义了,科学上错的就是错的,过分鼓励错的说法也是对学生学习不利的

最后编辑傅蒋 最后编辑于 2024-07-07 09:32:02
TOP
7#

设计好了最关键的材料,那么这个材料怎么给呢?一开始就给呢,还是过一会再给呢?是需要的给呢?还是每个人都给?然后又该如何用评价与引导这个材料的阅读呢?再示教中,其实也是走了很多弯路。

一开始是先让学生自己思考,有自己初步想法了,再给材料。结果发现学生一但固化自己的想法后,就不管材料,没有去认真阅读材料中的内容寻找证据。而且很多学生即使思考不出,也没来主动要材料。

还有一种是能自己思考出成因得星较多,思考不出的借助材料找到证据的得星稍低,结果一个班大部分人都不肯拿材料呢,这样学生的结论又变得天马行空了。

最后的设计是先有自己的想法得星,再根据材料来验证或者修正自己的想法,再得星。这样的评价要求,就意味不管你有没有自己的思考,都要去阅读材料寻找证据。能印证想法的,当然最好,大部分学生则是通过材料来修正自己的思考,这种模式最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最后编辑傅蒋 最后编辑于 2024-07-07 09:32:13
TOP
8#

解决了最关键的重点,那么五种地形怎么处理呢?教是肯定要教的,而且五种地形的画图,以前是通过橡皮泥建模一点点抽象出来的,我试过哪怕做过简单的示范,大部分学生画的都是不是剖面的轮廓线条,而是从正上方观察到的轮廓图,例如有的小孩选择了台湾岛作为他的观察对象,然后把台湾岛的样子画了出来,而不是高山的样子。

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是要对地形图怎么观察做出正确的指导,尤其是地形图要学生从侧面观看,没有这个明确要求,学生大部分是从正面观察的,然后我又借助了一些三维动画图,展示了从正面转向侧面的观察视角。






一段小视频,作为附件上传,画面最后定格后,可以借助一体机软件的画图功能,请学生直接上台来画出地形的剖面轮廓图。


视频1.zip (, 下载次数:147)
最后编辑傅蒋 最后编辑于 2024-07-07 09:41:06
TOP
9#

最后是板书设计,五种地形只留下了剖面图,上面有黑线勾画轮廓(留存的照片可能是旧的版本,看不出黑线勾画),右边则放在了成因推测,引出了后面几课要研究的内容
最后编辑傅蒋 最后编辑于 2024-07-07 09:45:10
TOP
10#

感谢分享,下半年要上这一课了
TOP
11#

两块内容的授课时长要相互平衡,还是挺难的,五种地形又不能不教,又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基本教学,把时间重点留给五种地貌的探究
TOP
12#

感谢分享,学到了
TOP
13#

感谢分享!
TOP
14#

有证据地猜测五种地貌的成因,也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了准备,赞
TOP
15#

很丰富的图片资料
TOP
16#

感谢分享,收获满满。
TOP
17#

思考深入,分析到位。
TOP
18#

感谢分享,建模探究
TOP
19#

太透彻了,资料也很丰富
TOP
20#

有证据地猜测五种地貌的成因,也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了准备,赞
朱海霞 发表于 2024/7/7 10:53:48
是的,培养证据意识,让学生把地貌与各种因素建立关联,既把后面几节课的内容引进来,又没有做过于直白地介绍,过早泄密,呵呵
TOP
21#

这节课傅老师经过深度思考,解读教材,研究课例,多次磨课,呈现一节有深度、有思考的课堂。
TOP
22#

这节课的思考 干货满满,听楼主这么一说,更加理解教材的编排了,这节课先初步引发学生思考几种地貌的成因,但是要留有一些悬念,这个度的把握很难
TOP
23#

感谢分享。设计的很详细 学习到了
TOP
24#

感谢傅老师的分享,学习引导学生基于证据建模
TOP
25#

多重思考下,感觉已经可以作为一节公开课一起分享研讨了
TOP
26#

有依据的设计,很全面的考虑。
TOP
27#

感谢分享,学到了
TOP
28#

感谢系统性的分析,非常值得参考的素材。
TOP
29#

傅老师分析的很深入透彻,有时自己在上课时重难点确实会搞错
TOP
30#

学习了,谢谢分享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