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夏薏
《小车系列》课堂实践与教学反思
小车系列终于结束,这几节课欢乐多多、学生喜欢得不得了,总是意犹未尽,只能感慨课堂时间真的是太有限了。
一、《让小车运动起来》----活动目标要明确可操作
活动一:让小车运动起来,但是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运动”起来的理解,是有不同理解的,有些小组认为只要小车动一下就算是动起来了,有些小组则认为小车连续动起来才算是“运动”。所以在全班数据汇总的时候,数据差异还是很大的,最后我只能自圆其说“需要足够大的动力才能驱使小车运动”。因此在后面的班级教学中,这里我交代一句“让小车持续运动起来”才算是成功哦。这个活动操作简单,只要小组配合好,基本没有太大的问题,让学生熟悉操作、简单分工,为后面的活动二做好铺垫。
活动二:小车精准到达。随着垫圈数量的增加,小车的速度越来越快,的确是所有孩子都一致认为的结论。所以在培训的时候,已经听过很多关于这一点的设计思路。孩子都已经知道的结论是否有必要让孩子再去进行验证实验,还是让他们能够“学以致用”。顺着这个设计思路,给孩子们提出了一个“挑战任务”:
第一版:在2.5秒内,让小车前进到第12格。(孩子第一反应,我要将所有垫圈都挂上,那就马上可以实现这个目标了),我马上意识到这个目标是有bug的,课堂上立刻修改目标“在2.5秒内,让小车前进到第12格,数据越接近2.5秒,越成功”,但是临时修改的,所以课堂实效并不是很好。而且由于记录单在设计时,少了“数据的取值”,所以孩子们每次做了三个数据,没有及时选取,给后面的研讨挖了一个大坑。挑战次数过多(设计了5次),虽然我已经强调了挑战成功就可以停止了,但是孩子们还是必须要全部把挑战次数用功才肯罢休,这也让课堂很拖沓、效率低下,后面完全没有研讨时间。
第二版:在1.5——2秒内让小车进入到第12格即挑战成功,挑战次数3次。这样的目标设定让孩子们的活动的目标更加明确。但是从教学结果来看,孩子们受活动一的影响很大,都会选择一个一个改变垫圈数量,会觉得采集到的数据更加准确。所以在研讨的时候,就有话可说了。精准到达的时候,我们不需要再一个一个挂,而应该根据上一次的挑战结果的数据来调整下一次挑战的垫圈数量。
但是8个班执教下来,没有一个班是在40min内完成的,如果还要算上作业本讲练的话,时间根本不够用。而且最大的感受就是,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小组分工、合作能力是需要亟待加强的。孩子们在本节课的操作不太规范,采集到的数据误差还是比较大的。但是在第三节课的时候就有了很大的进步。
(2022/12/4 21:21:08 上传)
二、《用气球驱动小车》----减少课堂容量,降低课堂难度
本节课,之前上过公开课,真的是眼泪水磨出,也没有磨出什么名堂。之前已在磨课期间出了一期困惑集,附上如下链接:http://lt.zjxxkx.com/showtopic-28599.aspx
这节课的操作难度真的不是一般的大,对于材料的要求也很高。学生操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漏气。但是这个bug可以由下图中的装置来修复。但是我已经累到不想折腾了,所以决定这节课放过我自己。
1.利用气球充分感知“反冲力”
从公开课的结果来看,孩子经历了热热闹闹的定位赛或者验证实验活动之后,孩子反而对反冲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不是很清楚。就是气球放飞环节不够到位,所以在常态课上,我选择让孩子们充分感知反冲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特点。孩子们通慢慢松手用脸(因为喷出来的气实在气味过大,甚至还有口水,所以后面改用手)和手来感知喷气过程。然后释放气球喷口,按照老师指定的方向来放飞气球,掀起了课堂的第一个小高潮,孩子们明知结果,但是真的看到气球飞走的时候还是异常的兴奋。当然这个过程也发现,气球并不是乖乖的按照既定路线来飞行的,而是到处乱飞。在新教材中,没有涉及到这块目标,所以我选择淡化处理,有些能力好的孩子会解释一下这个现象:气球口是软软的,导致它喷气方向会改变,所以飞行方向也会改变。
本来设计课堂让他们进行定位赛,但是根本无法记录自己打了几筒气,实验误差也巨大。基于学情,我将课堂目标定为:通过合作,学生能驱动气球小车,并且感知气球小车行进中,感知粗喷嘴和细喷嘴的喷气特点。学生能够知道粗喷嘴喷气量大,产生的反冲力大,喷气时间短;细喷嘴喷气量小,产生的反冲力小,喷气时间长就好了。
3.利用课后作业,增强体验感
孩子在课堂上对于气球小车的体验感稍少了一些,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打气上。所以这节课布置了拓展实验:组装驱动气球小车,将气球小车开到指定的区域。
1670131292(1).png(198.38 K)2022/12/4 21:14:15
(2022/12/4 21:14:15 上传)
三、《用橡皮筋驱动小车》----丰富事实体验,提供“基于事实”的理论证实支架
这节课经过前面两节课的学习之后,孩子在思维、方法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相对来说,这节课是这个小车系列里面,学生的体验是最丰富,我的课堂执教感觉最愉悦的一节课。
课堂环节一让孩子充分体验橡皮筋的特点,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虽然我很想让学生建立“弹力的产生的前提是物体发生了形状改变”。但是孩子只能在体验之后说出,拉得少一些,弹得不痛一些;拉的长一些,弹得痛一些。橡皮筋绕很多圈,手都发白了、发紫了,很痛、很紧。第一节课我很着急地给出结论:这是因为橡皮筋形状改变得越大,弹力产生也会很大,所以我们感觉到很痛。结论虽然已出,但其实依然不太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后来的教学中,我就不再着急了,得不出是正常的,暂且搁置。通过判断“哪些物体具有弹力”,来充分暴露学生的想法,然后进行纠正。(大多数孩子一看到弹簧,想都没想就说它是有弹力的,因为他们会脑补按下去,它会弹起来,拉一下,会缩回去。只是放在桌子上的弹簧是没有产生弹力的)。
然后环节二用橡皮筋驱动小车,这里我要求每个人都操作一遍,能够驱动小车向前、向后开动。探究橡皮筋缠绕方向和运动方向的关系。不过这里也有一个细节,就是学生在绕皮筋的时候,都是将车子反过来绕的,所以向前向后绕就会搞混,这里应该强调一下,我们所谓的向前向后是车身在正面朝上的时候的绕法。两人一辆小车,互帮互助,操作的很快,结论也是非常明显。
环节三是本节课的小高潮,利用橡皮筋将“快递盒”准确送达“菜鸟驿站”(第12格)。这里的设计一方面,是没有加重物的小车橡皮筋缠绕一丢丢就开得很远了,不方便在桌上研究。增加小车的重量,可以让孩子依然用比较平整、较短的跑道进行探究(主要还是可以省去我继续花钱、花精力去制作摩擦力更大一些的跑道)。另外“运送快递”的任务,让孩子的角色感代入更强。我在这里还设定了目标,挑战成功的快递员可以免作业,这样的激励更是让孩子们动力满满。在第一节课的经验基础上,孩子们这一次会根据自己的目标值来调整橡皮筋的圈数了,跟目标值差距过大的时候会增大橡皮筋改变数量,差距小的时候,一圈一圈改变,甚至会用半圈等方法进行调整。这个是我在这个小车系列研究之后,发现学生最大的改变,已经开始更加重视自己采集到的数据,数据不再只是“摆设”了。
最后研讨的时候,大多数孩子们都会知道“小车运动距离与橡皮筋缠绕圈数的关系”,但是还是不能将“橡皮筋弹力大小”与“距离”之间建立很好的联系。此时,再引入课堂开始的体验活动,橡皮筋缠绕在手上的圈数越多,我们的手越疼,是因为产生的弹力越大。就跟小车橡皮筋缠绕圈数越多,橡皮筋产生的弹力越大,驱使小车行驶得越远。用事实性体验和采集到的数据,为孩子们提供理论解释支架,更加方便他们的理解。
临海金丽丽
小车系列终于结束,这几节课欢乐多多、学生喜欢得不得了,总是意犹未尽,只能感慨课堂时间真的是太有限了。 一、《让小车运动起来》----活动目标要明确可操作168688[attachim 夏薏 发表于 2022/12/4 13:01:44
金亚军
杨君
郭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