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地球表面的变化》课课反思和收获 [复制链接]

1#
第1课 地球的表面
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形,为了学生对地形图颜色的含义有一进步认识,为了加深对中国复杂多样地形的认识,也为了方便学习各种地形特点,在简单告知学生陆地的五大基本地形之后便安排学生在中国地形图上找一找这五大地形——未曾想寻找山地和丘陵对于学生而言还是有一些难度的,在注意到这一点后在其他班级的教学中,让学生根据字面意思简要地描述了一下它们的特点和区别。在活动结束后,一开始的安排是让一些同学来说说自己找到的这些地形的名称,但是发现一些同学在汇报时,其他同学听得并不十分认真,后来调整为找到一种、两种、三种、四种、五种地形的举手,学生们果然热情高涨。
另外需要反思的是在这课当中把板块运动和火山喷发放在并列的地位上了,本来是为了后续课程的学习作铺垫,但实际上这样的说法会让学生产生混淆。

分享 转发
TOP
2#

第2课 地球的结构
上过课了才发现陈建秋老师课件中的比较地球内部结构和下列物体的活动很有意思。
一开始我以为所有同学都会选择鸡蛋,但是这实际上是忽略了学生前概念的理想当然。
很少有学生选择板栗,一开始我也想不明白为什么其中一个物体是板栗,今天一个同学是这样说的——板栗外壳很像地球表面高低不平,栗子壳像地球表面下一层,栗子像地球最里面一层。不难发现,这位同学认为地球也是有圈层结构的,并且大致是3层,看来还是具备一定知识基础的。
出乎意料的是一部分同学选的乒乓球,其中大部分同学的理由是乒乓球是圆形,地球也是圆形的——他们的选择停留在形状相似阶段,对于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可能不深;不过也有一位同学是这么说的,将乒乓球外壳放在显微镜下会发现它也是坑坑洼洼高低不平的。
很多同学选择鸡蛋,理由是鸡蛋分为蛋壳蛋白和蛋黄分别对应地球的地壳地幔地核,薄薄的蛋壳就像地壳一样;另外有个同学也许受到上面一位同学的启发,认为鸡蛋壳放大会发现它也是凹凸不平的,并且联系了三年级学习的知识,想到了鸡蛋壳表面也有一些气孔,这些情况和地壳的情况很相似。
在这个活动中,我充分地感受到了学生天马行空的思考,也感受到了课前了解学生前概念的重要性。
mmexport1665495029810.png (, 下载次数:0)

(2022/10/11 21:36:41 上传)

mmexport1665495029810.png

TOP
3#

非常棒的反思,期待后续
TOP
4#

地球的运动单元的模拟实验比较难做
TOP
5#

期待后续
TOP
6#

不可能完全相似,有更多的相同点就好
TOP
7#

孩子的思考有时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
TOP
8#

很扎实的课堂
TOP
9#

我们的课堂需要这样的反思,记录学生的反馈,更好地因材施教。期待更多精彩!
TOP
10#

仿真的效果在模拟实验中很重要!
TOP
11#

https://www.meipian.cn/4gdkxbet?share_depth=2&s_uid=1000&share_to=qq&first_share_to=singlemessage&first_share_uid=308894177
陈建秋老师在QQ群分享的这个课例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比如让学生找到之后自己画一画这些地形的形状
TOP
12#

回复 4楼钱塘科学张老师的帖子

是的 要求太高了 第三课模拟岩层的材料本来用了橡皮泥试试,但是做不出来效果,所以只能看视频了
最后编辑朱海霞 最后编辑于 2022-10-13 13:11:13
TOP
13#

回复 6楼周王庙师的帖子

有时候发现学生的思考很深入
TOP
14#

回复 10楼金亚军的帖子

第三课第四课的模拟实验不太好开展,金老师有什么好点子吗?
TOP
15#

反思很深入,学生会思考。
TOP
16#

回复 15楼喻伯军的帖子

谢谢喻老师的鼓励,我会继续加油
TOP
17#

让学生想象地球内部结构像什么比我们直接说出效果好很多,学生的想象力会更丰富。
TOP
18#

第三课 地震的成因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开始探讨研究地球内部因素对地形的影响。结束一单元的教学后回头看,发现有一些地方处理得不太好——
①有时说地壳运动有时说板块运动,让学生傻傻分不清。
②没有强调地震是板块迅速拉张迅速挤压形成的,是一种比较剧烈的地壳运动表现。板块运动也有缓慢的一面,缓慢地形成高山和盆地等等地形。
③由于任教班级较多,没有找到合适的实验材料开展实验,学生的体验寻找证据的过程不足。
TOP
19#

一课一反思这种形式真的蛮好的,也是给学习的老师一个启发,互相交流探讨。
TOP
20#

很用心的反思,学生的思维碰撞,让课堂更精彩
TOP
21#

学生思维有深度,老师反思也很全面,学习。
TOP
22#

很会思考,能想到板栗
TOP
23#

2.4火山喷发的成因和作用
这一课连同上一课一样都没有进行模拟实验,原来是因为实验材料很发愁,因为我们的班级课基本连在一起很少有准备时间,材料好像也不是那么合适,原计划使用一下作业本上的那个模拟实验,但是那个模拟实验好像不太能体现出内部高温高压状态于是作罢,不过还是有很多遗憾的,学生的真实体验少了些,看了论坛里老师的好法子后,以后也有了努力的目标。
TOP
24#

2.5风的作用
①模拟风卷起的沙子磨蚀岩石这个实验的时候,一开始给了一块比较大的砂纸,发现学生并没有慢慢地朝一个方向打磨,而是很用力地大力摩擦,甚至把砂纸弄破了。这时我想到这应该是我准备的材料的问题,于是把砂纸剪成小小的条,这时学生的操作有序了很多,不过好像还是不太能看出岩石表面出现一些纹路。在后来的教学中我意识到了,这些纹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过程中岩石变小并且伴随一些小颗粒的掉落,再把真实的经过长年风磨蚀的岩石出来,效果应该会好很多。在这个实验中我们的提问和引导非常重要
②关于风的侵蚀和堆积,在整个单元学完之后我想可以这么解释,侵蚀就是把原来大的东西变小变少,是做减法的过程;而堆积是把小小的东西聚在一起,从无到有,从少变多,是做减法的过程。这么来理解的话,对于戈壁形成和风的侵蚀有关就很好理解了。我们也可以把戈壁和沙漠联系到一起,戈壁并不是从以前就是这样只有较大的沙砾,在风的作用下一些细小的颗粒被搬运到了别的地方,在风变小的时候这些颗粒会掉下来,也许会形成沙漠。
TOP
25#

2.6水的作用
也是由于多个班级实验材料来不及准备,这节课是通过视频的方式来模拟雨水对土地的侵蚀。在这里我发现,由于缺少真实的体验,学生对黄土高原上的沟壑并没有什么印象,可以说是一头雾水。其实在这里应该也可以引导一下,水携带的泥沙在平坦的地方沉积了下来,为后面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打下基础。
在河流的侵蚀沉积作用这里,后来我想到了一个法子,想象一个跑的很快的人,遇到弯就来不及停下,会撞上去,河水也一样,所以流速快的地方会造成侵蚀,反之,流速慢会造成沉积。
TOP
26#

2.7总结我们的认识
由于第一课较早地出现了各个地形地貌形成的原因,对后续这些课也造成了不小的影响。我想应该和教参给的建议一样,先保留学生的猜测,在单元学习后再修正我们的观点,也许这样做会更好
TOP
27#

每课一反思是个很好的习惯,学习
TOP
28#

第2课 地球的结构
上过课了才发现陈建秋老师课件中的比较地球内部结构和下列物体的活动很有意思。
一开始我以为所有同学都会选择鸡蛋,但是这实际上是忽略了学生前概念的理想当然。
很少有学生选择板栗,一开始我也想不明白为什么其中一个物体是板栗,今天一个同学是这样说的——板栗外壳很像地球表面高低不平,栗子壳像地球表面下一层,栗子像地球最里面一层。不难发现,这位同学认为地球也是有圈层结构的,并且大致是
朱海霞 发表于 2022/10/11 21:36:41
补充:今年又任教五年级了,有孩子说板栗内部有好几个栗子,地球内部结构与之不同也让我感觉很惊艳
TOP
29#

第1课 地球的表面
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形,为了学生对地形图颜色的含义有一进步认识,为了加深对中国复杂多样地形的认识,也为了方便学习各种地形特点,在简单告知学生陆地的五大基本地形之后便安排学生在中国地形图上找一找这五大地形——未曾想寻找山地和丘陵对于学生而言还是有一些难度的,在注意到这一点后在其他班级的教学中,让学生根据字面意思简要地描述了一下它们的特点和区别。在活动结束后,一开始的安排是让一
朱海霞 发表于 2022/10/11 21:34:46
今年尝试了一下让孩子们自行寻找陆地上不同的地形,但是由于提示较少,孩子们有时候更多的关注地名,不过也因为这样,孩子们对地形图上不同颜色代表的高度数据更加关注,但是绘制特点图还是存在一定难度
TOP
30#

第三课 地震的成因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开始探讨研究地球内部因素对地形的影响。结束一单元的教学后回头看,发现有一些地方处理得不太好——
①有时说地壳运动有时说板块运动,让学生傻傻分不清。
②没有强调地震是板块迅速拉张迅速挤压形成的,是一种比较剧烈的地壳运动表现。板块运动也有缓慢的一面,缓慢地形成高山和盆地等等地形。
③由于任教班级较多,没有找到合适的实验材料开展实验,学生的体验寻找证据的过程不足。
朱海霞 发表于 2022/11/1 9:40:55
以往直接让孩子们用书本进行实验,然而这样孩子们对板块和其上岩层的理解会稍欠缺些,所以打算用两块陶泥和剪碎的盒子实验一下,也给他们更深刻的认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