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没见过黑洞的王老师-----成长点滴(张明臣工作室成员) [复制链接]

31#

21.11.17 23:01
四上 第二单元 第4课《一天的食物》一、聚焦(揭示课题)
师:中国有很多关于食物的谜语和俗语,大家知道哪些呢?
生:谜语、俗语等。
师:我们的生活和食物息息相关,我们一天会吃很多不同的食物,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昨天一天你都吃了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一天的食物。
二、活动
1、统计一天中的食物种类
师:以自己的一天的食物为范例,让学生学会记录食物。
生:小组分享。
2、对事物进行分类
师:先请学生进行讨论。
生:分享讨论结果。
三、总结拓展
师:学会记录、整理、分类食物。观察一天的食谱,哪些食物吃得多,哪些吃得少?怎样吃对身体好?



思考:
1、在分类的时候孩子们会提出很多不同的分类标准,虽然言之有理即可,但是教师也要给予相应的提醒,在分类时要选择更有科学性的;
2、因每人的饮食方式有区别(地域、习俗),所以通过食物的食用方式分类时,要提醒孩子们是以大多数人的饮食习惯为标准哦。
TOP
32#

21.11.19 14:10
昨日校内科学教研组团体教研,分别听了两位老师的课,记录下自己的想法和思考:
五上《用水计量时间》瞿晓芳老师一、引入:(12:55-13:01)
师:我们前面已经了解了很多的计时方式,比如:日晷、香等。它们都有哪些缺点?
生:云遮挡、燃烧不均匀等等。
师:古人还会利用水来计时,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用水怎样计量时间。(点题)
      介绍滴漏装置(泄水装置和受水装置)
师:水流的速度一样吗?(影响水流的速度的因素)
生:水位高度、孔径、距离、水温等。
二、验证环节(13:01-13:25)
1、设计方案
师:今天呢老师给大家准备的装置孔径、距离等都是一样的,我们先来验证下水流的速度是不是和水位高度有关?
      请同学来说说你会怎么来设计方案?(请了2个学生,方法是不同的)
2、观看操作
师:今天我们统一用一种方法来验证,请大家观看操作视频。
      温馨提示。
3、开始实验。
三、分析(只剩5分钟)
师:无对比分析,只请了一个学生来说说她的发现。
师:小结。
四、拓展
师:学生思考古人是怎样用水钟计时的?

思考:
1、在实验探究前花费的时间太多了,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实验操作太详细了,该讲的秒表怎么使用却没有说),导致分析数据的时间太少了,基于项目式的课程,它的重点就在于后期对数据的分析讨论(可以建立模板,当老师不知道怎么去展开研讨时,你需要的是关注本节课的核心问题(水位高低与水速的关系),这也是我有时候课堂的问题,之前听了喻老师的讲座,对我真的是醍醐灌顶),最终得出结果或改进的建议。
2、瞿老师有个问题问得很好:“烧杯里的水有什么变化?”其实她可以接着再追问:“泄水装置里水位是怎么变化的?”因为其实孩子是不知道去观察什么?要建立什么样的联系。所以精准提问,恰当时机去追问,也是我们老师应该关注的一个问题。(这点建议是我师傅提出的,对我的指导性也很强。)
3、实验的装置还需要改进,学生堵出水孔的时候会把泄水装置推起来,水会洒出来,所以需要固定。
4、既然让学生说他们的设计方案,老师最后又说统一用她的方法,那其实问怎么设计就是个无效的问题。如果是我来上的话,若让学生进行设计,不外乎就两种方案(固定水量测时间和固定时间测水量),那我会准备相应的学习单供选择,而且每组的水量必须是200毫升吗?如果不固定,是否分析数据的时候纵向比较更有说服力?
5、学生提到的水温对流速有影响,这个教师是否应该给与相应的回答?(例如:思考问题要考虑实际,不是为了问题而想问题,在用水计时时都用的是冷水。)
最后编辑王嘉慧 最后编辑于 2021-11-25 16:15:30
TOP
33#

前天我们组也在研究这一课的上法,是完全不同的上法。
TOP
34#

前天我们组也在研究这一课的上法,是完全不同的上法。
空空 发表于 2021/11/20 21:23:47
张老师方便说说是怎么设计的吗?学习一下。
TOP
35#

21.11.25 16:16
四上 第二单元 第5课《食物中的营养》2课时第一课时
一、聚焦
师:我们每天都会吃很多的食物,种类丰富,这是为什么?
生:获取更多的营养。
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食物中的营养》。你知道食物中有哪些营养?
生:蛋白质、维生素C、脂肪酸、矿物质
二、学习与研讨
生:说说对于该营养物质有哪些了解。(功能、食物等)
师:分别介绍6钟营养物质、功能(通过真实案例介绍)以及生活中主要含有相应营养物质的食物。
三、总结
师:是否有一种食物含有所有的营养物质?
生:没有。
那我们平时的饮食需要注意什么?
生:补充各种营养物质。
师:那如何鉴别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呢?
生:……(个别孩子知道碘酒等,大部分的孩子是不知道的)
第二课时(学生自带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食物,我提供一些食物)
一、复习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生:食物中的营养及功能等:糖类、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水。
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鉴定食物中的营养吧。
二、实验探究
1、食物中淀粉的鉴定:
2、食物中脂肪的鉴定:
3、食物中蛋白质的鉴定。
三、小组汇报、研讨
四、小结。











思考:
1.本课的内容我分为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让孩子们知道6种营养物质是不难的,通过学生的前概念,孩子们对“蛋白质”、“维生素”、“脂肪”“无机盐”是有一点了解的,但是对于“糖类”和“水”这两种营养物质是没有提到的,本课的重点是通过一些案例等,让孩子们熟悉生活中常见食物含有哪些营养物质,刚好再通过第二课时来验证,逐步形成认识;
2.滴管的介绍以及使用的注意事项需在实验时反复强调,因为虽然说过了,因为孩子们对滴管的接触不多,所以操作过程还是会出错;
3.利用双缩脲法来鉴定食物中的蛋白质的体验活动是想让孩子们感受化学变化的神奇,激发孩子们对于科学学习的好奇心。




最后编辑王嘉慧 最后编辑于 2021-11-25 17:12:29
TOP
36#

21.12.7
四上 第6课《营养要均衡》一、真实情景引入
师:通过前期的《一天的食物》一课,发现班级里的个别学生有偏食的情况,体重比较重,将学生的饮食清单列出来让学生们看,你们觉得这样的饮食合理吗?
生:不合理,没有蔬菜等。
师:怎样合理搭配食物有利于我们的健康?
生:各种食物都要吃等。
师:揭题《营养要均衡》。
二、认识平衡膳食宝塔
师:我们每天都会吃大量的食物来摄取营养,每种营养摄入的量都一样吗?怎样才算是营养均衡呢?有什么标准吗?提出“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
1、提出任务并小组讨论:
(1)观察“平衡膳食宝塔”中都有哪些食物种类?
(2)膳食宝塔每层是怎样分的?依据是什么?哪些食物要多吃?哪些要少吃?
(3)平衡膳食宝塔的标准是不可以改变的吗?
2.学生交流。
3.教师进行补充。
三、研讨:调整自己《一天的食物》记录的一天饮食
1.小组讨论:说说自己的饮食有什么特点?是否存在问题?怎样进行调整?
2.请学生进行交流。
3.根据平衡膳食宝塔请重新为自己设计一份营养均衡的食谱。



思考:
1.在教授本单元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约30%左右的家庭饮食是存在问题的,而且对于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在我和孩子交谈的过程中,他们对于自己的饮食是持一种顽固的态度,即使你和他说这样的饮食长期是不利于健康的,但他们却不认为,只是在做作业的时候会那样来写,这也是是我很无助的地方;
2.学生对于平衡膳食宝塔的认识不难,本堂课教师需要重点完善补充的是“平衡膳食宝塔”只是一个参考标准,根据年龄、身体发育等情况的不同我们是可以调整自己的饮食的,可以通过一些生活案例来解释,例如:现阶段你们正在生长发育阶段,需要多摄入什么类营养物质等?运动员在长跑前会吃巧克力或葡萄糖口服液等。
3.我觉得本课95%的时间都是可以交给学生的,而且小组讨论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孩子们的想法发生碰撞,而且对于这个话题每一个孩子都有话可说,能够发表自己的观点;
4.饮食对于孩子的影响单在一堂课内肯定是不可能完成的,我觉得本堂课应该再增加一些贴近孩子生活的实践拓展,比如为全家人设计一天或一周的食谱,通过照片或者视频的方式来记录,真正让获得的科学知识迁移于生活。我也打算在学期末设计这样一个拓展活动,记录为孩子们的平时成绩之一。
最后编辑王嘉慧 最后编辑于 2021-12-07 14:26:35
TOP
37#

21.12.7 22:03
四上 第二单元 第7课《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一、聚焦
师:我们每天都会吃很多的食物,吃下去的食物会发生那些变化?
生:到胃里,然后到肠里,最后排出。(有的学生比较了解能够说的比较清楚食物经过了哪些地方,但是孩子们大都没有关注到口腔的作用。)、
师:食物吃下去后被我们消化吸收,给我们提高能量,食物到底在消化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今天我们先来了解食物消化的第一站——口腔。
二、探究
1、观察口腔里都有什么?
1.1提出任务
(1)口腔里都有哪些结构?
(2)仔细观察牙齿的形状,你可以给它分类吗?猜猜它们有什么功能?
(3)你认为口腔内各结构都有什么功能?
1.2小组交流
1.3教师总结,观看相关视频。
师:视频中提到我们的唾液里有多种酶,其中一种成为唾液淀粉酶的能够将食物中的淀粉分解为麦芽糖,我们一起来验证好不好?
2、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1.1提出任务
(1)每个小组有三块大致一样的馒头,请分别不咀嚼、咀嚼10次和咀嚼60次,记录现象(图文结合)
(2)在食物上滴加碘酒,观察现象被记录,分析并解释实验现象。
1.2小组汇报
1.3教师总结。
三、拓展
师:怎样正确刷牙?
生:横着刷、竖着刷等。




思考:
1.上图板书为我第一次试教的过程,发现整个课堂内容上下来内容冗杂混乱,第二次试教我重新调整了活动的顺序,先了解口腔内的结构及相关功能,再来深入感受实践,整个课堂效果整体感觉还不错,孩子们对本堂课的重点——唾液对食物的消化作用了解的也比较透彻,调整后的课堂孩子们更加能够感受到口腔内唾液、牙齿以及三者是相互配合缺一不可的关系,更能深入的理解为什么口腔具有初步消化的功能。
2.没有采用教材中的角色扮演活动主要有一下两点的考虑:首先课堂内时间有限,不能够让全员参与,第二很难在表演的过程中协调舌、牙齿的关系,而且还缺少唾液,反而使孩子们容易混乱;
3.发现孩子们观察实验进行记录的习惯还是没有,需要在这方面加强引导;
4.因为课堂内的时间有限以及卫生问题,所以不可能能让孩子们反复咀嚼直到滴上碘酒不再出现蓝紫色,我处理的方式是在孩子们进行完全交流后进行了追问:若我将馒头在口腔中咀嚼得足够足够充分,吐出再滴加碘酒会怎样?不知这样的处理是否合适。
5.我在介绍牙齿的结构时利用了模型,而且我觉得本节课的拓展环节是必不可少的——怎样刷牙?上过课后我发现95%以上的孩子都不会刷牙,而这恰恰是伴随孩子们一生的事情,对他们是真正有用的事情,老师可以那一把牙刷,通过模型来演示到底怎样正确刷牙。
TOP
38#

板书好清晰啊!
TOP
39#

如何正确的刷牙,这个一个很重要的技能,关注这个,很有价值。
TOP
40#
TOP
41#

四上 第二单元 第8课《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2课时第一课时
一、聚焦
师:上节课就有很多学生说了食物进入身体后有哪些变化,在学习之前请你们在课作中画一画,你觉得食物在身体内旅行都经过了哪些器官?
生:画一画。
师:选取2-3副比较典型的展示,让学生说一说。(点题)
二、探索
1、观察消化器官,猜测个器官的作用。
师:出示人体消化系统图示,交流。
生:交流,通过经验猜测个器官的功能。
2、观看真实消化过程记录视频,明确各器官功能。
师:播放视频。必要的时候暂停进行解释。
生:观看视频,提出问题等。
三、小结
师:说一说食物在体内的旅行过程,写成科学短文记录在课作上。
四、拓展
师:请同学们回去准备材料,下节课来做模型,模拟食物经过的消化器官。小组展示进行评比。
第二课时
一、明确任务
师:请同学们利用自己所带材料来模拟食物经过的消化器官,制作时间为15分钟,之后小组进行展示汇报。
二、制作环节
生:制作。(教师提供些基础材料,例如胶带、双面胶、剪刀等)
三、小组交流
生生评价
四、总结
教师总结。
























思考:
1、在学生对于食物进过身体的旅行进行绘画时,很多学生会标出十二指肠、直肠等结构。他们认为这些结构和小肠、大肠不同,是独立存在的,所有老师有比较说清楚,我是利用图示进行展示的,分别找到小肠和大肠结构图,但是和孩子们说明只需要了解就可以了,不做深入要求;
2.直接给孩子们讲各个消化器官的作用是很枯燥的,所以利用视频的方式(而且利用真是消化过程的记录,而不是模拟动画)让孩子们对于各消化器官的消化过程更加具象化,了解各部分的功能,也不会那么枯燥;
3.在布置科学小作文的时候老师要说明,科学性文章是不可以利用语文中的修辞等,要客观;
4.在布置让孩子们准备材料模拟消化系统时,要提醒孩子思考你选取的材料和模拟的器官之间有什么联系?
5.对于孩子们来说汇报的环节总是最难的,因为他们不知道应该说什么?怎么说?所以我给孩子们提供了可参考的模板,然后通过两两班级直接进行投票评选,促进孩子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6.在后面的展示环节我就留给孩子们互相评价,感觉还不错,最后孩子们自己也能总结出大家共同需要改进的几点:一、很多小组口腔与食道、胃与小肠是不连通的;二、胃的位置不是在正中的,而应该偏左一点;三、口腔的模拟还可以再改进;四、大肠应该比小肠要粗;五、模拟胃、肠道的材料尽量选择空心,模拟肠道最好选择可以弯折的管子而不是直管等。
7。孩子反馈很喜欢这样的活动,也希望或有这样的活动,而且经过单元练习的反馈,孩子们的确对消化系统掌握得还不错。

老师们快来投投票,你最喜欢第几幅图。
《食物在身体内的旅行》2.jpg (, 下载次数:0)

(2021/12/14 19:25:29 上传)

《食物在身体内的旅行》2.jpg

最后编辑王嘉慧 最后编辑于 2021-12-14 19:25:29
TOP
42#

好有趣的作品,孩子们在制作时也会理解各个不同结构的器官,具有什么作用特点
TOP
43#

四上 第二单元 第8课《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2课时第一课时
一、聚焦
师:上节课就有很多学生说了食物进入身体后有哪些变化,在学习之前请你们在课作中画一画,你觉得食物在身体内旅行都经过了哪些器官?[/c
王嘉慧 发表于 2021/12/13 17:43:33
用身边的材料模拟食物经过的消化器官,孩子们都很棒!
TOP
44#

四上 第二单元 第8课《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2课时第一课时
一、聚焦
师:上节课就有很多学生说了食物进入身体后有哪些变化,在学习之前请你们在课作中画一画,你觉得食物在身体内旅行都经过了哪些器官?[/c
王嘉慧 发表于 2021/12/13 17:43:33
评价小结后,可以让孩子们动手改进!
TOP
45#

21.12.7 22:03
四上 第二单元 第7课《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一、聚焦
师:我们每天都会吃很多的食物,吃下去的食物会发生那些变化?
生:到胃里,然后到肠里,最后排出。(有的学生比较了解能够说的比较清楚食物经过了哪些地方,但是孩子们大都没有关注到口腔的作用。)、
师:食物吃下去后被我们消化吸收,给我们提高能量,食物到底在消化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今天我们先来了解食物消化的第一站—
王嘉慧 发表于 2021/12/7 22:39:57

追问:若我将馒头在口腔中咀嚼得足够足够充分,吐出再滴加碘酒会怎样?    没有实证,很难回答!
最后编辑小卫 最后编辑于 2021-12-15 11:22:51
TOP
46#

21.12.7 22:03
四上 第二单元 第7课《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一、聚焦
师:我们每天都会吃很多的食物,吃下去的食物会发生那些变化?
生:到胃里,然后到肠里,最后排出。(有的学生比较了解能够说的比较清楚食物经过了哪些地方,但是孩子们大都没有关注到口腔的作用。)、
师:食物吃下去后被我们消化吸收,给我们提高能量,食物到底在消化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今天我们先来了解食物消化的第一站—
王嘉慧 发表于 2021/12/7 22:39:57
怎样刷牙——网络中有刷牙歌,可放入最后的环节中!
TOP
47#

回复 41楼王嘉慧的帖子

孩子们自制的各类身体器官还挺用心的,为老师点赞,引导有方。为孩子们点赞,认真制作。
TOP
48#

[quote]四上 第二单元 第8课《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2课时第一课时
一、聚焦
师:上节课就有很多学生说了食物进入身体后有哪些变化,在学习之前请你们在课作中画一画,你觉得食物在身体内旅行都经过了哪
小卫 发表于 2021/12/15 11:15:55
嗯嗯,的确通过评价改进,更能促进孩子们的深度学习,感谢您的建议
TOP
49#

回复 46楼小卫的帖子

好想法,这样可能比我讲的更有趣,孩子的印象更深,感谢
TOP
50#

回复 45楼小卫的帖子

是的,有实证是最好的,但是要在课内做到这样的程度很难,孩子们需要把食物在重新咀嚼,卫生方面很担忧,还有的是时间不太允许,我在想或许可以通过视频的方式,直观省时
TOP
51#

21.12.19
四上 第三单元 第1课《让小车运动起来》一、聚焦
1、师:出示一辆小车。
问:同学们,我这里有一辆小车,你有什么办法让它动起来吗?
生:推、拉、给它个力等等。
师:同学们提到了力,这个单元我就通过小车一起来研究“运动和力”。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本40页上面的内容。
生:齐声朗读。
师:出示更多的图片(马车、汽车、太阳能小车等),请同学们说说图中的车都是怎么运动起来的呢?
生:马力、人力等等。
师:出示绳子、小车、垫圈,你们能让它运动起来吗?(板书)
生:说想法,教师板书。
二、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
1、理解重力的概念以及实验前的注意事项;
师:大家来看,这个小车的拉力是怎样产生的呢?
生:垫圈拉的、垫圈有重量、垫圈收到引力拉小车。
师:引出“重力”的概念,大家来读一读。追问: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生:大多数的学生认为是垂直向下的。
师:画图,请学生判断,并举生活中的实例,例如“工人在砌墙的时候会重物拉着绳子等。”
师:那拉力和小车运动有啥关系呢?
生: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
师:那我们接下来通过实验来验证。请问材料中谁可以表示拉力的大小?
生:垫圈的个数。
师:那实验中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生:小车不能跑歪、重复实验等。没有学生会提到绳长的问题。
师:追问绳长问题,学生分析,并说明理由。
师:我们三年级学过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还记得吗?
生:相同时间比距离;相同距离比时间。
师:我们来看看课作中用的什么方法?
生:相同距离比时间。
师:所以大家要规定好起点和终点。
2、实验探究过程;
3、数据讨论分析。
三、研讨
师:在实验过程中,大家师怎样让小车停下来的?
生:把它按住。
师:是的,我们想让小车静止时,也要给它施加力,力能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思考:
1、这堂课我上下来时间是非常紧张的,其实实验在一堂课内是完成不了的,需要两课时,不知其他老师有没有这个问题,因为觉得这个实验有太多的注意事项是要孩子理清楚的,不然他们的实验操作过程会出现很多的问题,而且这个单元需要孩子们的高度合作;
2、及时在探索之前注意事项说清楚了,但是在实验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还是有很多的小组的小车在没有到达重点之前绳子就已经拖到地上了。(绳子我准备的是长的,需要孩子们自己调整);
3、孩子们在实验的过程中的确会规定起点和终点,但大多是笔袋、笔、橡皮之类的物品,在实验的过程中其实是会变的,导致数据误差较大,后面的班级我为学生们准备了彩色的胶带纸来确定起点和终点;
4、本实验的通过数据分析对孩子们是不难的,但是由于孩子们还没有学有余数的除法,我是用三年级下学习的中位数法,让孩子们取平均值,还有数据的分析是放在数据的对比,即让孩子们观察重复实验的数据,数据相近好还是相差大比较好,那相差比较大的数据可以怎么处理等等。
TOP
52#

21.12.21
四上 第三单元 第2课《用气球驱动小车》一、聚焦:揭示课题
师:把气球充足气后放开,气球会怎么运动呢?
生:向上、向下、不规则、曲线运动、与气体喷出的方向相反。
师:出示反冲力概念,请学生来画一画。
追问:气球能不能用来作为小车的动力呢?
生:能。
师:我们今天就用气球来驱动小车。(板书)
二、探究
(1)提出任务:怎样让小车跑得更远?
师:老师想大家用气球来驱动小车太简单了,于是我们来个更有难度的挑战,愿意吗?
生:愿意。
师:今天我们就来让小车跑得远吧!那同学们认为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小车运动的距离呢?
生:气球的大小
       喷气口的粗细
       小车的轻重
       路面的光滑程度
       车轮等
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一下气球的大小、喷口的粗细以及小车的重量对小车云顶距离的影响吧。
转问:如果是你会怎么设计实验呢?如果我们用一个粗喷口+大气球给小车提供动力,研究气球大小和小车运动距离的关          系,对比实验应该怎么做?
生:也用粗喷口,但是要用小气球。
师:很棒,我们要控制变量,只改变研究的那个因素,其他因素不变。
师:给与温馨提示:尽量做到让气球一样大;明确起点,测量距离时一定是前轮到前轮或后轮到后轮;重复实验等。
(2)实验环节。
(3)学生汇报,分析数据。
三、研讨总结
1、气球喷气为什么能驱动小车运动?
2、是什么力推动小车运动呢?
四、拓展
反冲力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火箭、烟花、喷气式飞机、乌贼等。




思考:
1.本堂课上下来个人觉得可变因素太多,误差比较大;
2.在教师用书中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为“会研究小车运动快慢与反冲力大小的关系”,可是本堂课书本中的活动设计及相应课作的活动记录中研究的确实反冲力大小与小车运动距离中间的关系。虽然我有想过重新设计学习单,但是发现是非常难实现的,我们可以通过相同距离测量时间的方法,可是因为每个小组有差异,即使做了下水实验,这个距离也不好确定,还有一个难点就是打气和安装喷口的问题;3.在研究喷口粗细对小车运动距离的影响时,还要具体看喷口粗细的差异,如下图:如果用蓝色的这组喷口的话,是小喷口跑得远,但若用绿色这组喷口确实大喷口跑得远,所以就喷口对小车运动距离的影响这个实验只能说明当下材料的情况,老师要和孩子们说清楚,我觉得太复杂了,其实我还有在想要不要直接去掉这个探究,直接用气球大小来探究反冲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



4.还有在研究车的轻重对小车运动距离的影响时,我是在车上增加了重物,这样会不会给学生以误导,我们的车中车轻其实是指车本身结构材料的重量,就像日系车比较轻会省油,而美系车比如别克等却很耗油,在后面我有解释说明。
最后编辑王嘉慧 最后编辑于 2021-12-22 10:01:35
TOP
53#

板书的字很漂亮。
TOP
54#

21.9.8 23:06感谢回帖的老师们给我的建议,我又思考后对《听听声音》一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
通过前两次试教,我发现一连串的声音比单个的声音更加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所以我把一连串的声音作为孩子们来描述的主要对象。
一、在听声音前,我给孩子们提出了三个小任务:
1、你能听得出是什么声音吗?
2、你觉得它是怎样产生的?(为第二课做铺垫,而且还能节省第二次课的时间,主要把时间放在探究
王嘉慧 发表于 2021/9/8 23:48:10
这节课的板书很详实,可看课堂也是非常详尽!
TOP
55#

21.12.28
四上 第三单元 第3课《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板书忘记拍了)
一、聚焦(3分钟)师:出示材料橡皮筋,让每个小组的学生感受,说说发现。
生:有弹性、弹力、松手后会弹回去等等。
师:引出弹力的概念,大家一起读一读,圈圈关键词。
     你们能用橡皮筋驱动小车吗?(揭示课题)
二、探究(25分钟)
1、研究怎样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1.1 小组组内讨论。
1.2 观看视频。(橡皮筋应该绕在哪里)
1.3 强调注意事项。
2、研究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
2.1 带着问题讨论: 橡皮筋缠绕怎样算一圈?怎样测得小车行驶的距离?为了现象明显我们可以设计分别绕几圈?
2.2 交流。
2.3 观看视频。
2.4 实验探究。
3、实验数据处理分析:汇报数据,说说发现;对比数据有什么发现?
三、拓展(5分钟)
教师出示橡皮筋和钩码,将钩码悬挂在橡皮筋上有何现象请孩子们说一说。

思考:
1、如何现象更明显?可以让学生思考或实践而不是教师直接规定,而且老师要做下水实验,我在下水实验时,只考虑了数据的显著性,没有多次重复实验,导致第一个班的孩子绕6圈橡皮筋,重复2、3次就会断掉,影响了课堂实效。
2、平均值的取法,因四年级的孩子没有学习带余数的除法,我都是让孩子们取中位数的方法取平均值。
3、在数据分析环节,孩子们提出“橡皮筋缠绕圈数越多,小车行驶距离越长”的结论很简单,可以把重点放在数据对比上,有的小组重复实验的误差很小,而有的较大,我们可以去除误差较大的数据;
4、本课场地是个问题,老师要提前规划。
TOP
56#

越来越丰富的记录,2022年,加油!!!
TOP
57#

22.1.28 12:19
四上 第三单元 第4课《弹簧测力计》一、回顾引入(约3分钟)
上节课结束时,老师提问在橡皮筋上挂钩码会出现什么现象,增多钩码呢?此时的弹力怎么变化?
生:橡皮筋会伸长,钩码越多,拉得越长,此时的弹力越大。
师:那怎么知道此时的弹力的大小吗?
生:弹簧测力计。(孩子有预习过)
师:是的,人们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越长的原理制作了弹簧测力计(出示),用来测量力的大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么使用弹簧测力计吧。(板书课题)
二、探索
(一)认识弹簧测力计
1、小组内观察弹簧测力计,谈论各部分的功能,以及使用时应该注意什么?
2、播放视频。
(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1、体验活动;
2、是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
A 调零 ; B 估值(不超过量程) ; C 读数(视线与指针齐平)。
3、学生测量;
4、数据汇报。
三、研讨
生活中哪些地方也有弹力?孩子们可以参考我们课作后面的科学实践,自己动手来做一个弹簧测力计。





思考:
1、本节课读数是一个难点,教师可以结合三年级下册读气温计的经验编个绕口令,同时课内结合课作实时练习,效果不错;
2、使用弹簧测力计对孩子们来说不难,我本课的重点一个放在怎样估值不超过弹簧测力计的最大值,还有就是体验力的大小环节很关键;
3、在测量时,我每个小组准备了两个不同量程的测力计5N和1N的,在测量完第一个物品后我将测量暂停。进行数据汇报,重点对数据进行对比,让孩子们发现用5N的测力计只能精确到小数点后1位,而1N的却可以精确到后两位,更加精准;再后续进行测量。
TOP
58#

22.1.28 21:04
四上 第三单元 第5课 《运动与摩擦力》一、聚焦
1、师:出示一辆小车,小车在桌面滚动,最后停止。
问: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
生:小车运动一段距离,慢慢停下来了。
追问:为什么呢?你能解释一下吗?
生:因为摩擦力。
师:板书摩擦力。我们有什么办法能感受到摩擦力吗?
生:用脚摩擦地面,摩擦双手等。
师:大家把手放在桌面上向前推,有什么感受?
生:变热,很难向前推等。
2、出示摩擦力的概念。请学生们阅读课作57页的科学阅读。
3、出示古人搬运巨石的图片。
问:古人师如何搬运巨石的?为什么?
生:a.用木头,因为这样省力;b.因为接触面积变小了,所以摩擦力小等。
4、揭示课题《运动与摩擦力》
二、探索
活动一:设计实验
1、师:那刚刚都是同学们的猜测,怎样来验证你的观点呢?
生:准备一块石头拉动,下面放上滚木。
师:出示图片:重物、垫圈、托盘、棉线。你如何来设计?
生:绳子拉住重物,往托盘里放垫圈,重物运动起来时,垫圈个数就是摩擦力的大小。
师:这是我们课本中的实验,老师觉得这样费时费力,有没有什么工具可以帮我们直接测量出摩擦力的大小?
生:弹簧测力计。
2、师:实验中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
A 重复实验  B 弹簧测力计要调零 C 力不能忽大忽小(归纳:用力均匀) D 重物放均匀等
活动二:不同方式搬运重物摩擦力大小的比较
1、生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2、师:思考:轮子和滚木是怎样运动的?用轮子和滚木比有什么好处?
三、研讨
1、生根据数据记录反馈交流发现。
2、问: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增大/减小摩擦?
四、拓展
师:出示气垫船、磁悬浮列车的图片,大家来思考下。它们是怎样减小摩擦的?
生:空气、磁。
师:出示视频。




思考:
1、在出示了摩擦力的概念后,有的孩子是理解的,有的孩子却还是懵懵懂懂,所以我先让孩子们阅读有趣的科学文章,更加理解摩擦力;
2、我改进了课本中的实验,直接用弹簧测力计来拉,同时还能让孩子们再巩固下怎么使用弹簧测力计以及读数;
3、课程标准中“会用垫圈数表示摩擦力的大小,对比不同运动方式下测量的结果;会用轮子改装小车”这两个目标没有达成,我是直接给孩子们提供的小车,可以把重物放在上面;
4、通过前期的合作,组内成员之间的配合越来越高效默契了。
最后编辑王嘉慧 最后编辑于 2022-01-28 22:58:10
TOP
59#

22.2.3 10:55
四上 第三单元 第6课《运动的小车》

一、聚焦:(复习引入)。

1、
观看视频,(大车撞击小车的模拟动画)。

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为什么?(孩子们能够说明辆车的速度师不同的,提出力的传递,随后我点明即“能量”;有的班级会提出能量一词)

2、
出示图片(动图)。

问:这些运动的物体都具有能量吗?

生:有。

3、
敲击实验。(演示实验)。缓慢地敲、快速地敲。

问:哪些现象可以说明运动的橡皮槌具有能量?

师:那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通过刚刚的视频和演示实验,大家猜猜物体什么时候能量大?什么时候能量小?

师:今天我们就通过运动的小车来研究一下,“物体运动速度与能量之间的关系。”

二、探究:

1、
出示材料:小车、斜面、木块。

问:你会如何来设计实验?

生:具体说明(撞击实验)。

2、
教师出示操作视频。

3、
问:实验需要注意什么?

PPT展示提醒:a 小车的位置要相同,不能施加力;



b 标记位置,测量距离;



c 重复实验等。

4、
小组交流汇报数据及发现。

三、研讨:

1、
问:橡皮槌和小车在什么情况下具有能量?我们是怎么知道的?

2、
运动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和其运动速度有什么关系?

四、拓展

师小结: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能量能储存在燃料、食物等一些化学物质中。我们人体每天的能量主要来源就是食物。





思考:
1、能量其实是贯穿本单元的一个大概念,需要让孩子明白世间万物的运行都离不开能量,其实在前面的课程中我就有意无意的提到能量这个词,所以通过视频的引入,部分孩子还是能够提出能量这个关键词的,大多数孩子会提到“力”,其实“力”不就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吗?
2、通过教学,我发现每次实验数据记录对孩子是很简单的问题,但是“我的发现”却总是困扰孩子们,不知道怎么去写,本课的实验记录标题为“撞击实验”孩子们就更不知道该怎么写发现了,所以我在实验前让孩子们明确我们要研究的是什么,并让他们记录在学习单上(运动小车速度与能量之间的关系),所以明确任务是至关重要的,帮助孩子理清思路;
3、本实验的难度在于距离的测量,从起点做垂线段,这个需要老师重点讲清楚,说明为什么这么做的道理;
4、最后的拓展一下扩大到所有物体,孩子们可能无法理解,所以剩余的一点时间可以让孩子们说一说,举些例子。
TOP
60#

22.2.3 13:17
四上 第三单元  第7、8课《设计制作小车》一、明确任务
1、师:出示各种车的图片,让学生们说说这些车各有什么特点?
生:赛车速度快、重心低;轿车比较舒适、空间大等。
师:你想设计一辆什么样的车呢?
2、揭示课题《设计制作小车》
3、明确要求:利用生活中的材料设计制作一辆具有动力(弹力或反冲力)的小车能够把两块橡皮在5秒内搬运1.5米,车身不能超过25厘米哦。
二、制定方案
1、师:在设计小车时,我们需要考虑哪些方面的内容?
           怎样安装气球或橡皮筋呢?
           怎样增大小车的动力?
           怎样安装车轮可以让它转动?等
2、学生讨论。
3、师:有了想法,那我们开始设计吧。那怎样的设计图更直观、合理、科学呢?
生:图文结合、标注长度,还可以画不同角度的设计图。
4、展示交流:大家觉得这个设计图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
三、实施方案(记为本单元平时实践成绩)
师:请同学们回家后完成制作,拍成视频发到杭州家校,讲讲你在制作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又是怎样解决的?有问题也可以随时来找我哦。
四、评估与改进(这部分是在班级群里进行的,我会对每个孩子提交的视频进行评价)

思考:
1、因为课内的时间有限,我一般都会把这样的课作为一个单元的实践,记录为孩子的的单元平时成绩,又因为每个孩子的情况不同,所以在评价的时候也要关注孩子的能力,而且每次的视频都会给我很多惊喜;
2、在进行设计图的环节,有的孩子不明白怎样从不同的角度去画,所以教师一定要进行讲解,也要说明这么做的原因;通过孩子们不同角度的设计图(优点),我发现用弹力做动力的设计图(仰视图)孩子通常会把橡皮筋分别该固定在两个车轴上,这样小车其实是无法前进的,教师可以提出疑问,也可以让孩子自己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3、老师要关注设计图和实物之间是否吻合,很多孩子在设计是是这样的,可是在制作后却完全与自己当初的设计不符,这样就失去了设计的意义;
4、下面是我从我教的班级里孩子们制作小车的视频,欢迎老师们欣赏,并提出宝贵的建议。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TgzOTEyNjUwMA==.html?spm=a2hcb.profile.app.5~5!2~5~5!3~5!2~5~5~A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TgzOTEyMzc5Ng==.html?spm=a2hcb.profile.app.5~5!2~5~5!3~5!2~5~5!2~A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TgzOTExOTE2OA==.html?spm=a2hcb.profile.app.5~5!2~5~5!3~5!2~5~5!3~A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TgzOTExODg1Mg==.html?spm=a2hcb.profile.app.5~5!2~5~5!3~5!2~5~5!4~A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TgzOTExNzI2OA==.html?spm=a2hcb.profile.app.5~5!2~5~5!3~5!2~5~5!5~A
最后编辑王嘉慧 最后编辑于 2022-02-03 14:00:14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