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没见过黑洞的王老师-----成长点滴(张明臣工作室成员) [复制链接]

1#
    把简单的事做好不简单,把平凡的事做好不平凡。好的习惯让人不断进步,每天那么一点点,在此记录自己的点滴成长。
我本学期任教的是四年级科学,希望在这个互助互爱的大家庭中得到老师们的帮助,分享自己每堂课的一些问题或想法,好问则裕,逐渐成长。
分享 转发
TOP
2#

21.9.6 23:59
      《声音》单元起始课《听听声音》,开始我先问孩子们生活中都听到过哪些声音?并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孩子们都很积极且语言都很口语化,大多是来模仿这个声音是怎样的,或者是形容他们的感受,比如:劈里啪啦、哐当、好听、噪音等等。之后我出示了课本中用来描述声音的科学词汇,要求孩子们对接下来听到的声音用科学词汇进行描述并记录在课作中。
        接下来,我提到孩子们三下在研究物体的多样运动时我们通常会用到一种方法便于繁杂的事物进行研究,部分学生还是能想得到用分类的方法。
       课堂的最后一部分我为孩子们介绍了我们这个单元常用到的工具“音叉”,我使用了两个不同的音叉,让孩子们区分声音的高低(还下意识的问孩子们敲打时的力度要怎样控制)。

思考:
1.整堂课上下来,感觉孩子自己说的多,孩子们说得少;
2.关于科学词汇:高、低、强、弱,孩子们其实是不能区别的,在这里我是否应该做必要的讲解?其实相应的课作中有提到“我们生活中声音太轻,指的是声音的( 弱  )”,一个班级里我是没有做具体解释的,但是课作中反应只有个别学生认为是声音低,反而我解释(我解释生活中说的声音的高低其实对应科学中是指声音的强弱),另一个班有一半以上的课作中反应学生还是认为轻指的是声音"低"。
3.在本堂内容中介绍音叉是否合适?
TOP
3#

这一课上下来感觉太简单,讲多了要讲到后面内容,不讲后面的学生又会用自己的语言乱说,以后标准不好统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虽然看不到它,但可以感受到它。
2.声音可以用高低、强弱、悦耳和刺耳等词语来进行描述。
科学探究目标
运用语言描述听到的声音,并能给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
科学态度目标
在认识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和态度,乐于与同伴交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认识到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随时随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难点:能根据听到的声音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TOP
4#

这样的教学记录,很赞,关注学习中。
TOP
5#

杜威的《我们如何思维》就强调了培养孩子“精准概念”的表达
TOP
6#

21.9.8 23:06感谢回帖的老师们给我的建议,我又思考后对《听听声音》一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
通过前两次试教,我发现一连串的声音比单个的声音更加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所以我把一连串的声音作为孩子们来描述的主要对象。
一、在听声音前,我给孩子们提出了三个小任务:
1、你能听得出是什么声音吗?
2、你觉得它是怎样产生的?(为第二课做铺垫,而且还能节省第二次课的时间,主要把时间放在探究环节)
3、描述一下你听到的声音。
班级里有的学生比较弱,老师同时提出三个任务,他们是搞不灵清的,所以我请班级里比较弱的孩子进行重复,大概重复了4遍,之后开始听声音环节。由于声音多杂快,所以我进行重复播放(播放之前提醒孩子们可以关注自己想要描述的那个声音认真听)。
二、学生发言(很积极),我同时对孩子们的表述进行了板书。
三、我提出科学里有专业的科学词汇来描述声音,请同学们再次听声音,并完成课作活动记录,尝试用科学词汇对声音进行描述。请同学发言,我用红色的粉笔在之前的声音描述一栏进行补充。
四、小组讨论:你知道哪些关于声音的知识,组员之间分享,以及还想知道哪些关于声音的知识。
五、分享环节。由于时间关系,每个小组都想分享,我请他们用笔记录,给课代表上交,同时承诺会给上交的小组进行加分。

思考:
1、整堂课上下来,感觉孩子说的比我多,孩子们关于声音的知识其实了解的很广泛,有很多我都不知道的。
2、感觉比较欠缺的是没能够制作一个班级记录表,但是我会把板书作为PPT,可以给孩子们做参照。
3、没有把声音对于我们生活的影响融入进去,我想后面的课程内容会弥补,慢慢渗透。

TOP
7#

描述声音的词汇越丰富对后面的教学干扰越大,不利于高低强弱的区别。听音最好一个一个听,或者2.3个区别一下,一起播放难度太大,也不是本课重点。
TOP
8#

21.9.9 21:21今天上了《声音》单元第二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的。
一、引入:直指主题
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任务)
生:摩擦、碰撞、敲打、振动等。(假设)
师: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在“动”,要施加力。
师:是不是给物体施加力,物体就一定会发出声音呢?
二、探究环节(探究:搜集证据)
(一)让橡皮筋发生
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给橡皮筋施加力,看是否会由声音产生,并完成记录。(注意事项:保持安静,反复尝试,观察现象并记录)
汇报:并不是只要施加力,物体一定会发声。
(二)让更多的物体发声
材料:钢尺、鼓、音叉、咖啡碎粒
汇报:我请了四位学生将他们的记录画在黑板上,同学们进行修正、评价、对比。
三、总结(结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引出振动的概念(物体在平衡位置做反返运动)
师:怎样让声音停止或消失?
生:按住它、让物体停止振动。
四、拓展:吹笛子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大多数的学生还是能够说出的)

思考:
在给学生材料盒的时候,我没有明确咖啡碎的用途,只是说在实验时,你可以使用材料盒里的所有东西,有的小组能够很快的发现,有的小组我去巡视的时候,他们只是用手感受。所以在交流音叉振动的现象时,我进行了演示实验,观察振动的音叉放在水里的现象。以此让孩子们明白我们可以借助一些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感觉在思考的学生越来越会思考,而有的孩子就很被动很依赖其他成员)
TOP
9#

回复 7楼周王庙师的帖子

嗯,我觉得可能2-3个最合适,这一点我没有考虑到
TOP
10#

很好的记录。第二课的引入开门见山,直指问题,高效。
TOP
11#

今天上课的时候碰到一个班的学生直接说是振动,我一下子不知道怎么接
TOP
12#

楼主的教学反思写的很细致,能学到不少
TOP
13#

回复 11楼周王庙师的帖子

我的想法是这样的:我在猜想环节也有学生会直接提出振动,我都板书记录下来,孩子们的回答我不给予肯定或是否定,只是想孩子对问题能提出自己的看法,之后进行搜集资料探究,分析,在回顾看孩子们当时的假设,让他们体验科学家思考的过程,学会以后遇到问题怎么解决。
TOP
14#

回复 12楼唐碧莹的帖子

谢谢,共同进步。
TOP
15#

今天上课的时候碰到一个班的学生直接说是振动,我一下子不知道怎么接
周王庙师 发表于 2021/9/10 8:06:00
这种现象也很常见,有些孩子会预习或者有阅读的。
TOP
16#

回复 11楼周王庙师的帖子

我的想法是这样的:我在猜想环节也有学生会直接提出振动,我都板书记录下来,孩子们的回答我不给予肯定或是否定,只是想孩子对问题能提出自己的看法,之后进行搜集资料探究,分析,在回顾看孩子们当时的假设,让他
王嘉慧 发表于 2021/9/10 11:34:38
当成一种可能性假设,这个处理比较得当。
TOP
17#

好几次晚上准备把教学反思发上来,发现过了过了12点多我就进不来了21.9.16 8:53
《声音》单元第三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一、本课的引入我是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以旧引新,抛出出问题“声音是怎么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我总觉的直接说“声音的传播”孩子们不能够准确的理解意思)
学生对于这个问题都是有话可说的,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能够提出可以通过空气、水、物体等等物质来传播。我在这个环节直接引导孩子们对于物质进行了分类,引出固体、液体和气体可能都能帮助传播声音,科学里定义为“介质”。
二、探究(验证观点)
1.证明空气能传播声音:
我首先请同学们想想你会如何设计实验,孩子们的想法很天马行空,比如在太空中做实验等(可是无法操作实验,但给与了肯定),有做过预习的孩子就会说把闹钟罩在玻璃罩里,把空气抽掉。
2.证明固体能传播声音:
3.证明液体能传播声音,并观察液面的现象,说明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三、总结: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不同的物种传播声音的能力一样吗?

思考:
1.课前的引入环节孩子会举出很多生活中的例子,探究环节第一部分是来证明空气能传播声音,第二和第三个环节我是放到一起进行的,感觉探究中心转移到了研究不同介质对于声音的传播能力,现在想想是否应该先分别做两个实验,比如: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听是否有声音,和敲击音叉放入水中,证明液体和固体是可以传播声音的,再来进行课作中的实验活动,这样是不是有阶梯;
2.我发现敲击敲击音叉后再放入水中,现象不是很明显,所以我直接是让孩子们把音叉放入水中再敲击,今天还发现可以用频率更高的音叉来实验,效果更加明显;
3.虽然在实验中强调观察液面的情况,可是在课作反馈中,有一部分孩子还是会选择“气流”,我在想是不是把这部分再进行演示实验,效果会更好。
TOP
18#

21.9.16 17:39《声音》单元第4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一、引入
提问: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你了解哪些相关知识?或者有什么问题?
学生一般的问题有:耳朵里面是怎样的?为什么气球爆炸的时候很刺耳?等
二、探究环节:
1.观察耳的结构,猜测各部分的结构;
2.感受耳廓的作用;
3.了解耳膜(真实图示),自制鼓膜模型,观察比较鼓膜的振动。
三、总结

思考:
1.在介绍耳的结构时,我有想能不能找到像消化系统那样真实拍摄的实境视频,更能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传播过程,但是怎么也没有找到,只有模拟动画;
2.在观察比较鼓膜振动的实验环节,很多孩子这个音叉的使用还是有问题,所以有的现象不够明显,可能需要演示;
3.在自制鼓膜的模型时,应该先让学生思考他会怎样设计,再来展示材料,(我本堂课是直接展示的材料和图片)以及下意识的给学生一种研究方法的引导,比如想看不到的一些“暗盒”,可以通过设计模型来探究。

      
TOP
19#

日常课,能有如此的板书,实属难得。
TOP
20#

21.9.23 17:21
《声音》单元第5课《声音的强与弱》一、聚焦(提出问题并作出假设)
感受音量的游戏《将鼓独奏》
提出问题:生活中我们通常说的声音的大小是指声音的强弱,声音的强弱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生作出假设:用力的大小、振动的厉害、振动的快慢等。
二、探索(设计实验+搜集证据)
观察什么?(物体产生强弱不同的声音时振动的不同)
材料用啥?(钢尺、橡皮筋:易获得、振动现象明显好观察)
注意什么?(重复实验、钢尺(橡皮筋)伸出桌面长度不变、边观察边记录)
三、研讨(实验发现)
1.学生交流发现、相互评价(实验记录图)分析,支持或反驳自己课前的推测;
2.教师完善解释什么是振幅;
3.联系生活,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事例能证明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四、拓展
人耳为什么能听到强弱不同的声音?



思考:
1.个别班级还是有些孩子做实验时不能够及时的记录,需要反复强调;
2.在拓展环节,孩子们还是能解释的出鼓膜的振动幅度不同,对于声音是怎样引起鼓膜振动幅度不一样是没有提到的,我觉得可能是自己的问题指向不明确(“各种强弱不同的声音是直接引起鼓膜的振动吗?”可以追问这个问题)
TOP
21#

21.9.24 14:48

思考:
1.在介绍耳的结构时,我有想能不能找到像消化系统那样真实拍摄的实境视频,更能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传播过程,但是怎么也没有找到,只有模拟动画;
2.在观察比较鼓膜振动的实验环节,很多孩子这个音叉的使用还是有问题,所以有的现象不够明显,可能需要演示;
3.在自制鼓膜的模型时,应该先让学生思考他会怎样设计,再来展示材料,(我本堂课是直接展示的材料和图片)以及下意识的给学生一种研究方法的引导,比如想看不到的一些“暗盒”,可以通过设计模型来探究。

发现:
1.在经过反复实验后发现,在鼓膜模拟实验时用来模拟声源的效果特别的好,比音叉的效果明显多了。
2.经过和师傅的研讨,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鼓膜的作用而不是设计与制作,应该把时间放在探究环节。
最后编辑王嘉慧 最后编辑于 2021-09-24 14:57:28
TOP
22#

希望在这个互助互爱的大家庭中得到老师们的帮助,分享自己每堂课的一些问题或想法,好问则裕,逐渐成长。
TOP
23#

21.9.23 17:21
《声音》单元第5课《声音的强与弱》一、聚焦(提出问题并作出假设)
感受音量的游戏《将鼓独奏》
提出问题:生活中我们通常说的声音的大小是指声音的强弱,声音的强弱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生作出假设:用力的大小、振动的厉害、振动的快慢等。
二、探索(设计实验+搜集证据)
观察什么?(物体产生强弱不同的声音时振动的不同)
材料用啥?(钢尺、
王嘉慧 发表于 2021/9/23 18:13:24
王老师上的好认真,板书满满,学习了。发现有时候光用语言组织学生理解不透,还是需要借助板书更清楚一些
TOP
24#

我被你的标题吸引了,我也没见过黑洞。
TOP
25#

21.11.9 9:30好长时间都没有更新我的成长足迹了(最近事情真的是太多了)
四上 第一单元 第6课《声音的高与低》
一、复习引入(3分钟)
师:复习上节课关于声音强弱的内容,让孩子们回忆上课看到的现象,引入今日的课,我们继续来研究一下声音。
二、体验环节(5分钟)
每个小组准备一个铝片琴和四个小口琴(小口琴是我在拼多多上买的,虽然只有四个音,我把一侧的外壳去掉,孩子们就能看到里面的簧片了),让孩子们体验,然后仔细观察什么样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高,什么样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低?
三、做出假设
90%以上的孩子都会说出声音的高低和物体的长短有关,及短的声音高,长的声音低。
四、探究环节(12分钟)
师:出示尺子,如果用尺子来研究,怎么让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要注意什么?
生:改变尺子的长短、不要撞击桌面、重复实验等等。
师:需要明确任务,课作中给的是尺子伸出桌面长、中、短三种情况,教师应给出具体数值。
五、研讨环节(15分)
1、生生反馈交流;
2、利用视频再次展示效果;
3、总结,反观假设和结论的关系





思考与发现:
1、在用钢尺研究声音高低的实验时,由于反复压拨,所以钢尺的出现弯折影响实验,我就更换为了塑料尺,效果还不错。
2、课作中的活动记录是没有具体数值的,建议老师给出明确数值,提高实验效率。
3、在5厘米长度时,塑料尺的振动特别的快,有的孩子认为振动是最慢的,所以在实验研讨后给学生观看视频,利用可视化教学能够很好的提高教学实效。
4、我觉得在探究环节前面的体验环节也是很重要的,能够更加符合理解一个事物的过程,孩子自己亲身体验过和老师演示敲敲完全是不同的,而且我还利用小口琴来激发孩子们对本堂的积极性,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四上 第一单元第7课《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一、复习引入(2分钟)
师:复习上节课关于音高的内容,展示我手上的弦乐器(阮),引入本堂课的内容《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二、体验环节(带着问题)(3分钟)
师:你认为弦的音高和什么因素有关?体验一下
三、交流(3分钟)
生:粗细、长短等,并完成课作中的假设。
四、探究环节(8分钟)
师:强调一些注意事项,如拨动时力的大小要一本一样;转动弦准的时候要小心,不能太紧等等。
五、请一个小组展示交流(边说边拨)(5分钟)
六、任务挑战(12分钟)
师:请你选择一种方案,让弦的音高发出连续的变化(5个不同音高),并说说原因。
小组展示。
七、小结(2分钟)

思考和发现:
1、在研究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的过程中,当弦振动部分越来越短时拨动,有些孩子越听的声音是变低了,这种情况可怎么解决?这个是和个人五音不全有关系吗?或者准备一个分贝仪,用数据来说话?
2、我上本节课用的弦乐器都是从音乐老师的音乐教室借来的,有二胡、阮、琵琶、柳琴,为下次课孩子们制作乐器提供想法,因为有的孩子的能力比较弱,让他看看有的乐器它也只有两根弦,
《声音的高低》.jpg (, 下载次数:0)

(2021/11/9 10:58:57 上传)

《声音的高低》.jpg

TOP
26#

四上 第一单元 第8课《制作我的小乐器》(2课时)(本来想放些视频,但是不会放TT)第一课时
一、明确任务
师:能够用制作的乐器演奏一首不少于4个音符的乐曲。
二、方案设计
1、生:选择乐器的种类,打击类、吹奏类还是弹拨类。
2、画设计图:要求有乐器名称、图为结合、标明各部分结构以及所用材料。
三、评价标准(学生一起讨论获得)
1、和自己的设计图相符合;
2、能够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3、能够演奏不少于4个音符的乐曲;
5、能够解决在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6、能够废物利用。
四、设计图展示环节。(生生评价优缺点,怎么修改)
第二课时
一、小组展示
生:小组展示,并说说自己在制作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师:提问相关问题,比如你的乐器是怎样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的?为什么这种情况音高低等等,都算在小组考核里,并同时让较弱的孩子能够再次巩固发布高低不同声音的原理。你可以怎样改进你的乐器?等
二、投票颁奖环节。

思考与发现:
1、我在设计这堂课的时候,一个是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设计制作一个乐曲,然后展示;另一个班是以个人为单位设计并制作发视频给我,但是是以小组为单位展示;经过观察还是第二种的效果比较好,第一种情况虽然锻炼了孩子们合作的能力,但是能力强的孩子还是占主导地位,而比较弱的孩子还有偷懒的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的收获就甚少;反而第二种情况,即使比较弱的孩子他也会呈现一个作品出来,也能说出自己遇到了什么困难,能说出个123。
2、在展示环节我发现很多孩子的成品与自当初设计的出入是比较大的,所以在设计时老师就应该强调设计方案应该要考虑可操作性,还有就会可以根据自己的制作过程对设计进行微调;
3、还有就是弦乐器在展示时,由于声音比较低,所以效果不是很好,可以提前准备好小蜜蜂。
TOP
27#

21.11.10 9:24四上 第二单元 第一课《感受我们的呼吸》
一、课前调整创设情境
播放舒缓的音乐,让孩子们闭上眼睛,做做呼吸操,感受整个呼吸的过程......
二、聚焦
1、直接点题: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呼吸。
2、完成前置学习单:
师:你们认为哪些器官参与了呼吸活动?请把你的想法画下来。
3、展示前置学习单,教师板书。
4、提供学习资源,观看视频。
师:视频中你学到了什么?
生:左肺比右肺小,只有两瓣等。
师:出示学习资料(视频内容的总结),请大家一分钟进行回顾。请大家看老师的板书,有没有少了什么?
生:膈肌(横膈膜),教师补充板书。
师:(出示人体正常呼吸的动图)呼吸过程中人体的各个器官是怎样协作的?你有什么办法来探究。
生:模拟实验。
三、探究
1、提出任务:
师:观察呼吸模拟器,找到它的各个部分分别模拟的是人体的哪些器官?各部分又是怎样协作的?(温馨提醒:模拟人的主动呼吸
2、探究环节:完成学习单二
3、研讨环节,请小组展示说明。
四、体验环节:(感受胸腔的变化)说一说。
五、拓展环节:
1、视频展示(海姆立克急救法)。
2、你还想了解关于呼吸的哪些知识?



思考:
1、与教材上不同的是我在设计课的过程中,把学生的感受活动后置了,因为我发现在了解了整个呼吸系统是怎样工作后,孩子们对于呼吸的感受更加有指向性,也是对本堂课学习内容的一个验证。
2、在探究环节,即使老师提醒“自主呼吸”,如果发现90%的孩子都是在吹模拟器的情况下,我觉得老师有必要再次进行提醒,控制教学方向;
3、现在多媒体教学很普遍,科学课堂内视频的使用也很普遍,但是很多时候视频内的信息量太大,孩子们是一时无法消化的,老师就要提供相应的帮助,本堂课我把视频内的内容转化为文字资料提供给孩子们,也是性告诉孩子们把知识记录下来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
4、科学来源于生活,所以我在本课的拓展环节把海姆立克急救法放了进去,让孩子说说为什么这种方法能够救人,也是对于知识的迁移应用。
TOP
28#

王老师好认真啊,板书写的也很好,学习了!
TOP
29#

回复 27楼王嘉慧的帖子

海姆立克法放进了教学,非常好的拓展呀!
TOP
30#

21.11.15 21:18
四上 第二单元 第3课《测量肺活量》一、聚焦:揭示课题
师:出示气球,吹气球比赛,出示规则:吸一口气吹气球,看看谁的气球吹得最大。
生:游戏尝试。
师:请吹得最大的孩子说说他是怎么做的。引出肺活量的概念。
追问:你们知道自己的肺活量吗?想不想来测一测?
揭示课题《测量肺活量》
二、探索:测量肺活量
1、如何测量肺活量
师:我们体测的时候是怎样测量的肺活量?
生:电子肺活量测量仪。
师:今天为大家带来了简易肺活量测量袋,视频讲解。
生:说明测量要点。
2、讨论肺活量的取值
师:回忆自己体测时肺活量的取值。
生:去最大值。
3、学生实验记录,教师巡视。
三、研讨:肺活量和我们生活的联系
1、参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肺活量的数据,给自己的肺活量划分等级。
师:不同人的肺活量一样吗?你觉得这个差异可能和什么有关?
生:性别、年龄、是否经常运动等。
2、有哪些方法提升肺活量?
师:你满意自己的肺活量吗?你今后打算怎么做?
生:增强锻炼、深呼吸等。




思考:
1.课本中给出的引入环节为吹哨子,首先课堂内噪音太大;其次,因为不可重复利用且成本高,我就将本课的引入环节换为了用气球,孩子们的兴致都很高,很感兴趣,都在努力尝试的吹大。
2.上过本次课的老师会发现,在探究测量环节比较费时的就是排气环节,要反复排很多次,我教的每个班的孩子都有提出:“老师,用吸管吸,一下就排干净了。”我想这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孩子们在做事的时候其实也再想着怎样更加的高效。
3.本课对应的省编课堂作业本的活动记录环节,建议将表格中的“取平均值”改为“取值”,更合理。
4.在介绍肺活量和我们健康时候的关系时,用短视频的方式更吸引孩子,且更高效。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