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4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虞区2018吴彬研修共同体专帖 [复制链接]

1#

目录


(凡有观点陈述的帖子做成目录方便大家查阅,并注明字数与楼层)


1、厚积才能薄发——上虞区stem研讨活动观点分享(536……………………………………10#
2、2018年绍兴市品质智慧课堂教学疑难问题专题研讨小结(563字)………………………………,14#
3、你不感到惊呆吗,一年级的记录单!——《在比较中观察》反思(一)(588字)………………,16#
4、高结构的材料达到低控制的课堂——《在观察中比较》反思(二)(1519字)………………,17#
5、搞懂活动承载的意义——《神奇的纸》听课后的反思(一)(980)……………………………,27#
6、在一点上突破,贪多嚼不烂——    《神奇的纸》听课后反思(二)(869)……………………,29#
7、重思探究课堂”——听闻老师《电池铁》后反思(一)(832)……………………………………34#
8、探究的层次和学生的思维问题——听闻老师《电池铁》后反思(二)(1786)………………36#
9、让学生在研究中提出真正的问题——闻老师《电磁铁》听课后深入再思考(1380)…………39#
10、“分类”中有多重标准才有研究意义——二年级《我们生活的世界》反思(一)616字)……54#
11、研究材料的难点在哪里——二年级《我们生活的世界》上课失败经历和反思(二)(610字)……58#
12、让学生提出真正的研究问题——皂湖送教《电池铁》反思(一)(781字)……………………70#
13、思维在这样的研讨中发展——皂湖送教《电磁铁》反思(二)855字)…………………………………………72#
14、一次有趣的讨论——关于概念箭头的学习分享681字)…………………………………………………………84#
15、说说学生在研究中的副产品”——皂湖送教《电磁铁》反思(三)1232字)……………………………………85#
16、放手探索才有别样发现——《水》我这样上903字)……………………………………………………86#+88#+89#
17、把问题藏在材料中——《电磁铁》教学反思(四)1833字)……………………………………………………97#
18、围绕大概念教学和建模的意义——一道科学期末考题引发的思考(786字)………………126#
19、小学科学评价为何这么难(751字)…………………………………………………………135#
20、考试何辜?为没有好的评价体系背黑锅!(901字)…………………………………………137#
21、从大概念来认清《沉浮》单元难上的根源(737字)…………………………………………141#
22、学生会做不会说——经典案例《蜡烛会熄灭吗》学习分享(一)(1040字)…………157#23、让知识活起来——《蜡烛会熄灭吗》思考学习(二)(764字)…………………………………………160#
24、这些知识活了起来——《蜡烛会熄灭吗》思考学习(三)(845字)……………………………………169#
25、怎样让学生来建模——《蜡烛会熄灭吗》思考学习(四)(1258字)……………………186#&187#&188#
26、集体板书实施的原则及要求——215日浙江省网络研修后的反思(一)(870字)……………………176#
27、低段学生不适合研究材料(248字)…………………………………………………………………………182#
28、我对时间囊的看法——215浙江省网络研修后的反思(二)944字)…………………………184#
29、怎样让学生来建模——《蜡烛会熄灭吗》思考学习(四)(1271字)……………………186#187#188#

30、二年级对磁铁磁性的理解(439字)………………………………………………………………191#

31、“磁铁能吸引一些金属”这样讲更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814字)………………………………192#193#
32、《磁铁》单元中的疑惑(360字)………………………………………………………………194#
33、磁铁有磁性的概念发展思考(1001字)……………………………………………………195#

34、抓住要点上好课——六下《物质变化》单元的课堂新实践(一)(766字)…………………………216#
35、重在实证意识——六下《物质变化》单元的课堂新实践(二)(663字)…………………………218#
36、抓住要点上好课——六下《物质变化》单元的课堂新实践(三)(500字)上…………………………229#
37、让时间来说话——六下《物质变化》单元的课堂新实践(四)(583字)…………………………235#
38、重新认识放大镜——六下《微小世界》关于放大镜使用的反思(一)(689字)…………248#

39、抓住要点上好课——六下《物质变化》单元的课堂新实践(三)下(444字)……………………253#

40

待继续……








2018年吴彬专业发展研修自评得分:450分

(一)理论研学:

【评分标准】阅读有关小学科学教育教学著作或者纲领性文件,阅读的每本书必须有一篇原创的300字以上读书体会上传至论坛,每篇合格得5分,良好得8分,优秀级每篇得10分,不合格不得分。本学年度必读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2017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二)教研研修:

1.参加活动:140

【评分标准】参加各级各类现场教研活动,每现场参与1次活动得5分,现场承担开课任务、讲座,区级得20分,市级得30分,省级得40分,现场交流点评活动得10分。参与各级各类网络教研活动,如小学科学教学网每月研修发言、上虞小学科学E教研互动评课、共同体网络例会等得3分,参与、补看、补评得2分,网络经典发言交流等再得3分。及时完成活动体会、感悟等专题任务合格得5分,良好得8分,优秀级每篇得10分,不合格不得分。

☆现场活动:

18523参加上虞区小学科学2018年“活力科学”拓展课程课例研讨暨“名师高徒”、教师专业发展共同研修活动,参与点评。15

2018年10月12日绍兴柯灵小学绍兴市小学科学“品质智慧课堂”优质课评比暨学科教学“疑难问题”专题研讨活动

2018年11月20日参加浙江省教育学会小学科学分会的换届会议(stem研讨)


2018年11月30日参加上虞区stem课堂研讨(滨江德济)并发言。15分
2018年12月11日 参加上虞区第七届课堂教学艺术节“幸福课堂”小学科学活动(天香小学)并发言。15分
2018年12月28日参加上虞区“幸福课堂”送教皂湖站承担公开课一节。25分


☆网络活动:

1873参加上虞区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首次网络会议活动承担主持人和论文观点交流。3+10+10=23

181125    收看桂馨科学课网络每月研修《夏令营活动项目开发与实践》网络讲座。
18年12月15日,浙江省网络研修陈荣林的成长经历分享。
2018年12月28日,收看网络桂馨基金沈特观点分享“关于低段教学的几个关键点”讲座。
2019年1月15日,浙江省网络研修朱小雪特级观点分享《由“杂”到“专”的核心密码》。
2019年1月26日,收看桂馨科学教育华南师范大学小学教育《小学语文与科学整合课程教学论》讲师邓玉琳观点分享《科学文本的阅读和写作实践探索》
2019年2月15日浙江省网络研修二下教材培训,收看并互动。2019年2月26日桂馨基金会孟教授对日本小学科学的介绍,收看并互动。
2.论坛研讨:100

【评分标准】积极参与小学科学教学论坛的研讨活动,积极发帖回帖,在本学学年内每累计发5帖得1分;努力提高发帖质量,每个精华帖加20分。

3.报道宣传:

【评分标准】在浙江省小学科学网等相关网站媒体上发表区级、校级等报道得15分,合作参与得10分,同一内容多个网站参与不累计。
报道《牵手桂馨 相约东小》 10分

(三)教学研究:

1.撰写文章:

【评分标准】积极进行教学思考,主动撰写论文,撰写得20分,区级获奖得30分,市级获奖得40分,省级获奖得50分,发表得40分(同一篇文章不累计得分)。

(1)2018年6月参与区中小学教学论文评比市二等奖40分。

2.课题研究:

【评分标准】积极开展课题研究,主持或者执笔的课题立项区级得30分,市级得40分,省级得50分;课题结题区级得40分,市级得50分,省级得60分;课题获奖区级得50分,市级得60分,省级得70分(同一个课题结题和获奖不累计得分)。课题绍兴市优秀成果三等奖40

(四)课程开发:

【评分标准】为主参与拓展课程开发,每学年汇报进程,争取3学年有1个课程。有课程意向,提出课程体系目录得20分,完成三分之一初稿以上得40分,有完整课程稿得50分,区级获奖得60分,市级获奖得70分,省级获奖得80分。(同一课程不累计得分,在一个课程开发完成前不计其他课程思路)。

(五)技能竞赛:

【评分标准】在各级各类赛课评比、自制教具、科技创新、专项技能比赛、征文等活动,参与得20分,获奖区级得30分,市级得40分,省级得50分(同一次比赛不累计得分)。



(六)辅导学生:

【评分标准】辅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等各级各类比赛,指导学生在区级获奖每人次得10分,市级获奖每人次得20分,省级获奖每人次得30分,同一项目获奖3人次及以上按团体获奖,团体获奖按3倍个人奖计,非教育系统举办最高按区级获奖计(包括模型比赛和非现场比赛项目等);辅导学生发表每篇文章得10分,同期3篇以上算专版,得30分。

      2018.12浙江省青少年互联网教育竞赛,一人获一等奖,一人获二等奖,二人获三等奖。120分


(七)活动组织:

【评分标准】用心思考积极提出小学科学教学教研建议意见被采纳得10分,为主承担区小学科学教研活动组织工作1次得15分,坚持承担共同体团队项目建设和省市区相关学科平台建设运行维护工作得120分。
最后编辑wubin98146 最后编辑于 2019-11-22 13:45:43
本主题由 管理员 酸牛奶 于 2019/1/22 15:56:54 执行 批量删帖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牵手桂馨 相约东小

牵手桂馨 相约东小
通讯员:东关小学 吴彬2018-11-1
2018年10月26日,湖南的两位教师风尘仆仆来到上虞东关小学,特地来参加东小举行的校本科学教研活动。这两位教师就是陈双教研员和张英慧校长,种种因缘与桂馨基金会牵手,来上虞学习,又在林特和朱老师的安排下,相约东小。

[attachimg]110774[/attachimg]
上午听取了我校宋素芬老师科学拓展课《种一盆苔藓》和吴彬老师一年级科学课《在观察中比较》。中午我校校长范彬给两位教师介绍我校“求是”校训和校本课程。下午进行了评课和经验分享。


张英慧校长表示,对一年级的课有很大收获,认为我们在教材挖掘和材料的准备上是很有深度的,课后表示也要去上上这堂课。陈双老师对宋老师的拓展课兴趣特别浓厚,深入交谈了基地建设,学生辅导上的问题。
TOP
3#

祝贺吴彬老师开帖,立存此照!
TOP
4#

回复 3楼酸牛奶的帖子

难为情在朱老师不断鞭策下成长!
TOP
5#

这些泡沫你留下了吗


  
    我没有扔掉的泡沫有了用武之地,这个泡沫是上次买材料箱时用于防震用的,每一只箱子有4个泡沫,作为一名一线科学教师,又兼着实验员,对材料有一种莫名的敏感,舍不得扔到每一样东西,为此经常与学校后勤组的老师的眼中钉、肉中刺。哈哈!

    建高塔在很多公开课中见到过,有用胡萝卜丁的,有用棉花糖的。前几天刚在我区进行了stem课例研讨,章伟勇老师就用了胡萝卜丁建高塔,据他介绍,胡萝卜丁需要先冷冻后冷藏,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而解冻时间不能过长,否则就无法建高塔了,这样的材料在日常在课中无疑是困难重重,用这个泡沫(注明,不是原先的易碎的泡沫,而是不会断的类似塑料纤维)就非常好用。


TOP
6#

这个建高塔材料不错!赞!
TOP
7#

这个材料能不能重复使用
TOP
8#

吴老师是个有心人,转废为宝啊!!
TOP
9#

回复 7楼周王庙师的帖子

重复使用3-5次不成问题。
TOP
10#

厚积才能薄发——上虞区stem研讨活动观点分享



             2018年11月30日,我区的stem教学研讨活动在滨江小学进行,这是我区首次进行的stem教学研讨,一天活动慢慢当当,上午是四节展示课,下午是评课和两个观点报告。上午四节课分别是唐芳芳老师的《承重凳子》,章伟勇老师的《抗震建筑》,陈胜江老师的《a4纸超轻黏土塔》,姜小卫的《指尖平衡鸟》。
        四位教师的课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反映出了stem的基本理念——学科综合、注重交流、项目式学习。
上完课,教师普遍反映时间是最大的问题,其实在项目式学习中,时间是最长的最充裕的,只是我们出于对展示课的需要,想把很多内容都浓缩在一节课中进行,才导致时间不够。
        一个项目的进行在前期需要进行大量的学习,包括知识上的,技术上的。以章伟勇老师的《抗震建筑》为例,章老师在开始的前10分钟中,对四种瓶子进行抗震测验,这个10分钟的教学完全可以通过一节课甚至更大的课时来进行,让学生充分了解怎么样的建筑在抗震具有很好的抗震效果。仅仅10分钟的学习,学生的获得非常有限,关键是这个知识在这么短时间内难以与其他的知识发生某种连接,这样就会导致在运用时难以有效地使用。
        一个项目并不是每一节课都是在制作,有些是专门解决技术上的问题或科学上的问题,用一个词可以来概括stem学习——厚积薄发。取决产品的好坏的要素就是学生在之前有多大程度上关于该产品知识的学习。
最后编辑wubin98146 最后编辑于 2019-01-18 15:59:49
TOP
11#

对活动有自己的思考和看法,真好!——项目有大有小,可以一节课呈现,也可以多节课进行,为了研讨的需要,可以展示完整的也可以展示部分的!
TOP
12#

师兄,分数整理一下哦
TOP
13#







       给学生一些橡皮泥约50克和60根牙签,与泡沫比较,橡皮泥的优点在于第一,比较重,如果进行抗风测试有优势。第二,可以重复使用,适用于常态课。第三,用途更丰富,不仅用于连接,还可以做成各种形状用于学生想用的地方,如配重和美化。缺点在于,橡皮泥作为连接使用时,容易坏。需要学生熟练后才能方便使用。
最后编辑wubin98146 最后编辑于 2018-12-13 15:30:21
TOP
14#

2018年绍兴市“品质智慧课堂”教学“疑难问题”专题研讨小结

    一、课堂的主要亮点
      教师靓丽,美女教师对低段更有亲和力。
      教法体现对低段学生的学法,如在《我们生活的世界》教师用粘贴的方法来记录,在《神奇的纸》中教师采用绘本的形式来进行。
    二、课堂低效教学的主要表现及问题。
      课堂过于高效,《神奇的纸》中教学内容很多,这么多的教学内容在常态中是无法落实的。这节课作为绍兴市一等奖的第一名,是有很多可取之处,但同时在科学味上比较缺失的,一位听课老师说,学了这节课学生学到了什么,他们认为一张纸是万能的,遇河可以变成桥,遇水变成伞,还可以隔热,这样想法本身就是不科学。我认为有一定的道理的,低段的科学课需要借鉴语文学科上的教学方法,同时要有自己学科的特点。科学课的一个意义是让学生能区分童话世界和真实世界。评课应该要有这样的导向。
      优质课是包装后的产品,讲究在一课中教师的完美表现。相对而言,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真正探究的成分比较少。
    三、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优质课的评比模式是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四、问题解决的建议与对策
      优质课不能是上一堂课,而是要考察一阶段的课,在这一阶段中,考察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让教师从原先的关注一课教材,过渡关注一单元的知识结构;能更加深入的关注学生的问题,从学生的需要调整教学;同时也能冲淡对课的包装,让课回归到常态;这样能降低偶然性的失误,真正能发现有实力的教师。
最后编辑wubin98146 最后编辑于 2018-12-12 09:23:39
TOP
15#

吴彬的思考整理很多,真好!
TOP
16#

你不感到惊呆吗?一年级的记录单——《在比较中观察》反思(一)

      这是一张一年级学生的记录单,你感到惊讶吗?
      这是今年12月7日,我到嵊州实验小学去上《在比较中观察》时一个孩子的记录单。
      这些学生在此之前基本没有上过分组实验的科学课。科学课由数学老师兼着。
      学生从来没有遇到过类似的记录方式——提供一张白纸进行记录。
      在上课之前,我关于记录的指导是,每人会有一张记录单,请写上班级姓名,活动时把你认为重要的信息记录下来。
     仅仅如此,学生就有这样精彩的记录。
     你能看出学生在干嘛吗?
     他对四只恐龙进行排序。你发现它有图画,还有划掉的部分,那是因为他在不断的调整。体现着思维的过程。
     再仔细看,你发现他在图画下面有√和×,这个我本来想在课后去问,但课后到了另外一个学校研讨,我猜想是他在确认或与同伴交流的记号。(后来我用于该班班主任取得了微信上的联系,通过微信向这位同学询问了√和×的意义,原来是他在利用我提供的树林,山洞、陷阱时,能穿过就打√,不能就打×,多么严谨的记录,我的神啊!这是一年级的学生!)
      这位同学在上课时我让他在全班上交流发言,他解释了他的画是根据恐龙是否来穿过树林(见图,我在上课时提供的一个材料)来排序的。






     这个案例启发我们,低段孩子完全可以进行出色的记录。
     提供的记录单不要有事先的条条框框,这样不仅会让学生在解读时花费很多时间,而且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像这样的方式如果坚持教学一段时间,很多学生会有自己的记录,重要的是上面能清晰地看到学生思维的轨迹。
最后编辑wubin98146 最后编辑于 2019-01-20 15:57:34
TOP
17#

用“高结构”的材料达到“低控制”的课堂——《在观察中比较》反思(二)

        一年级上册《在观察中比较》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与老师们分享!这可是我“里抽斗”的东西了。你懂得!这是11月分我在学校里教研课后的反思。

    我学科上的师父林校,分派的任务,有两个湖南来的老师前来学习,是桂馨基金会的一个项目。他们来我们学校听课学习,我要担任一节一年级的公开课。与其中一位张老师反复讨论后确定了上《在比较中观察》这一课。这节课我曾经在绍兴参加活动时听过,但觉得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其核心内容是对四只恐龙进行大小的比对,一般教师会在比对前讨论怎么比对,明确高矮的比对,和长短的比对,然后让学生去操作,最后得出结果。我总觉得这样的课对于低段学生来说,任务过于单一,探索味不强,而且缺少趣味性,但要怎么改进却一下子找不到好的途径。

    我首先考虑的是有结构的材料,按照兰本达在《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所述,学生在有结构的材料中,是能自己发现和探索的。现在,学生面临的是4只恐龙,它们能进行怎样的探索呢?我想除了把恐龙当做对打的工具,实在没有其它活动可以进行。与对比高度和长短相比,恐龙本身更有吸引力。也就是四只恐龙并没有形成一组有结构的材料。从恐龙出发,我想到了是否可以让恐龙通过一些固定的物品,通过这样的活动来比较恐龙的大小。而在通过不同的物体时,可能对恐龙大小会有不同的定义,如通过没有盖子的通道时,身体的宽度会成为大的标准,而通过有盖子的物体时,身体的高度就成为大的主要标准。但时间很紧,要去敲这样的木头架子可能已经来不及,是否有现成的物体可以替代。当周的周日,由于老婆要去杭州参加一次排球的嘉年华,我与女儿一同去玩,在宾馆吃早饭时,我看见了餐桌上放餐巾纸的架子,“这不是可以充当通道用吗?”于是在万能的淘宝上搜索餐巾纸架子。在搜索中发现了有树林样子的架子,这提醒了我,为什么不把恐龙放在一个自然环境中呢?纯粹的恐龙大小比较显得多么枯燥乏味,认识到恐龙大小在实际环境中的意义,该是多有趣的活动。脑子中想出很多能比较出恐龙大小环境,树林、山洞、隧道、陷阱、笼子。最终根据恐龙的实际情况和材料的容易获得的程度,选用了树林(餐巾纸的架子),山洞(用了两个不同直径的钥匙圈),陷阱(用一个圆形的油烟缸和塑料盒),考虑到材料并没有明显的特征,所以在所有材料上都贴上名称。

    一开始,对学生会怎样使用这些材料有所担心,试教后,我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材料并不是一下子都放在桌上,而是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下发,学生只在下发的一瞬间会问“老师这是干吗用?”几秒钟后学生就开始探索到可以利用这些材料发现恐龙的大小,并开始进入到探索的状态,开始与同伴交流,有些会主动拉住老师说出自己的发现。所有这些都再一次有力说明了低段学生强大的动手能力和探索能力。

    问题在哪里?在研讨和交流上,学生进入探索自主活动,长达14分钟,学生仍然保持着探究的精力,时间到后,让学生离开围坐在实验室周围一圈,一年级的人数还是多了点有45名左右,我感到明显照顾不到一些学生,教师眼神不及之处,学生无法有高度的注意力。问道学生“你为什么这样排”时,学生感觉无法述说,只是回答“我刚才已经观察了。”或许学生在动手操作时确实有一定的依据,但学生难以把这个依据讲出来。或者说,当我问“你问什么这样排时”学生根本不知道我要让他回答什么?说到底是教师引导语有问题,教师的语言没有进入到低段学生的语言系统中去。

    在第一次试教后,研讨部分我进行了改进,在活动之前我明确了,按照从大到小给恐龙排序,研讨时,先让学生说说你的排序,每一种排序都让支持的人举手,最终确定四种排序方法,同时把问题聚焦到1号和2号谁大,3号和4号谁大这两个问题,然后我提问,谁能把你的理由展示给大家看。这一策略使得研讨效率大大改观。但学生依然不会主动去从提供的材料中寻找证据。课后我想到应该要进一步引导“恐龙在钻山洞、穿树林、落入陷阱时,能否比较出他们的大小呢?”
最后编辑wubin98146 最后编辑于 2019-01-20 16:00:19
TOP
18#

思考有深度,向吴彬学习,下次有机会一起坐下来好好聊聊!
最后编辑上虞樊少飞 最后编辑于 2018-12-10 19:39:16
TOP
19#

孩子的思维在纸面流淌,在不断的修正中提升,赞!
TOP
20#

思考,深度思考,边走边思,肯定会有所发展!真好,一堂课优秀的课就这样不断提升!
TOP
21#

思考有深度,向吴斌学习,下次有机会一起坐下来好好聊聊!
上虞樊少飞 发表于 2018/12/10 14:52:42
吴彬的名字不要写错!
TOP
22#

[quote]思考有深度,向吴斌学习,下次有机会一起坐下来好好聊聊!
上虞樊少飞 发表于 2018/12/10 14:52:42 [img]http://lt.zjxx......
酸牛奶 发表于 2018/12/10 17:41:14 [url=http://lt.zjxxkx.com/showtopic-23316-3.aspx#303031]
已经改过来了
TOP
23#

        上虞区第七届课堂教学艺术节“幸福课堂”小学科学活动在天香小学举行,郭建军老师,陈杰超老师,章俐鑫老师分别上了《运动起来会怎样》(1、2两节相同为学科带头人评比课)、二年级《神奇的纸》,下午进行了互动评课,在主钻飚教研员的要求下,几乎每位老师都进行了发言,发表了自己对课的一些想法或者是困惑,或者是改进意见。

    郭老师上课,郭老师的课堂,思路清晰,实验操作注重细节指导。图中郭老师在与同学合作用排水法进行气体收集。


       陈杰超老师在上课,陈杰超老师的课注重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润物细无声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章俐鑫老师展示课,二年级《神奇的纸》。章俐鑫老师的课堂内容丰富,环节紧凑,效率高效,语言优美。


        本人评课,纯属乱讲,形象对不起大家。这张图表示我参与了并发言了,可惜前面的活动都没有照片,朱老师说要有证据,才能有分数,坑爹了。在此要感谢章伟勇老师给我留下的光辉形象(有一种朦胧感)。
最后编辑wubin98146 最后编辑于 2018-12-12 09:15:16
TOP
24#

思考有深度,向吴彬学习,下次有机会一起坐下来好好聊聊!
上虞樊少飞 发表于 2018/12/10 14:52:42
感谢少飞鞭策,我最喜欢聊天了。随时来陋室喝茶聊天。
TOP
25#

思考,深度思考,边走边思,肯定会有所发展!真好,一堂课优秀的课就这样不断提升!
酸牛奶 发表于 2018/12/10 17:38:45
        深深佩服朱老师的精力,我们自己的专贴都弄得这么个烂摊子,都是“临时抱佛脚”,而您却对每一个成员像妈妈一样的关注,关怀!而且都这么细致地去看,去读,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用心来发帖呢?我必须在写完后检查一遍,才没有愧疚感!
TOP
26#

     趁热打铁,对这次活动我有一些启发也有些困惑,与大家分享共勉!(待编辑,好像图片上传有点问题)

     先上传自己的听课笔记,表明我的学习态度是端正的






303651145781684441.jpg (, 下载次数:0)

(2018/12/12 11:18:08 上传)

303651145781684441.jpg

303651145781684441.jpg (, 下载次数:0)

(2018/12/12 11:18:08 上传)

303651145781684441.jpg

303651145781684441.jpg (, 下载次数:0)

(2018/12/12 11:18:08 上传)

303651145781684441.jpg

最后编辑wubin98146 最后编辑于 2018-12-12 11:18:08
TOP
27#

搞懂活动承载的意义——《神奇的纸》听课后的反思(一)

章俐鑫老师执教的《神奇的纸》一课。
      我们先看看这节课的背景。
      这节课是绍兴市一等奖的课。
      这节课有不下三次的磨课经历。
      这节课有上虞科学精英教师的指导。
      这是一节展示的课,有充分的备课时间。
      因此我认为应该从更高的要求来进行评价和反思。
      这节课中有一个明显的不足是,学生自主活动时间总共只有8分钟(请看我的课堂听课记录)。这个时间对于自主探究来讲是远远不够。也就是说这节课是够不上探究的科学课。      2018年12月5日,杭州举行的桂馨基金的活动,章鼎儿老师仍然举起了原来的一面大旗,走向探究的科学课。仿佛我们走了一圈又回来了。说明了什么问题?第一,探究是我们科学课永恒的主题。第二我们现在小学科学离真正的探究还是有很大距离。
      不妨从章俐鑫老师的课例中我们来分析原因在哪里?我们只研究了怎样教教材,而没有研究怎样用教材教。教材仅仅提供的教学的大概内容,对内容的二度处理必须有上课教师去执行。怎么达到用教材教,就是要跳出教材看教材。我们要去看比教材更高一级的课标,才能从高处着眼二度处理教材。请看此课在课标中的阐述。







        从课标中来看,有一点是明确的,把油涂在纸上,这个活动绝对不是一个必要的课内活动,而课堂中不由分说地展示油纸伞没有任何必要,反而对学生对纸的认识造成干扰。
      油纸伞是对纸的认识吗?它是对油的认识。古人为什么用油纸,是因为没有塑料纸,只能用油涂在纸上来防水。但请注意,我们要学生知道纸是吸水的还是防水的!吸水才能纸的特性!      并不是说这个活动本身有问题,这个活动本身是对的,无论是对纸进行折叠也好,还是对纸刷上油也好,指向对材料的加工,改进。指向“17.技术的核心是发明,是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课标)这个主要概念。但油纸作为课堂上出现,没有达到合理的时机(课本中也仅仅作为一项拓展活动进行)。
      我们可以这样去思考,油纸的发明的过程,一定是对纸和油两种材料都有一定的认识和研究后,在某种需要的驱动下,才会想到把两种结合,在结合过程中,需要解决实际上碰到的技术问题,逐步改进,最终成为油纸。学生在前一课学习了纸,了解了纸,但对油的认知,没有专门的学习。在这种情况下,盲目教给学生“纸图上油会变成防水的油纸,油纸可以做油纸伞”。这句话本身就是错误的,涂上油的纸与做油纸伞的纸中间隔着千山万水呢!退一万步讲,即使这句话是对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教给学生,学生会把油的特点,转嫁到纸上,对纸的认识造成混乱。
最后编辑wubin98146 最后编辑于 2019-01-20 16:16:54
TOP
28#

吴老师课上的好,字也写得漂亮。
TOP
29#

接上页  在一点上突破,贪多嚼不烂——    《神奇的纸》听课后反思(二)
      根据《神奇的纸》这课的指向来看主要指向“17、技术的核心是发明,是人们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工程与技术领域)这个主要概念。因为在前面一课中是《书的历史》学生认识纸的特点,指向“1、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物质领域)这个主要概念。可以发现后面一课《神奇的纸》与前面一课《书的历史》之间有着内在的练习,是在了解纸的特性后,安排对纸的改造活动。所以上《神奇的纸》这一课之前,一定要上过《书的历史》,如果没有上过,必须对纸的特性进行补充教学。
      《神奇的纸》这课教学的初衷是什么?或者说本课要传达给学生怎样的信息?它要告诉学生,纸有纸的特点,比如说纸很软,纸有吸水性,纸很轻便,这些是它之所以能成为一张纸的主要特征,因为有这些特征,我们主要用纸进行书写。但是优点也是缺点,当我们改进其中一个缺点时,纸还可以用于其他用处。这就是技术发明了。《神奇的纸》一课主要是从改变形状(严格的讲是结构)的角度出发来改变纸的承重,从而发明包装箱。但我们发现,教材中似乎还包含了其他的一些内容,如教材中有“按一按”指向的是瓦楞纸有弹性,“摸一摸”瓦楞纸可以隔热。老师们,这些是迷魂阵。有弹性和可以隔热是瓦楞纸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吗?是瓦楞纸发明的核心要求吗?不是,有弹性是纸的特征,你用钢板做成瓦楞状还有弹性吗?
隔热是空气在起作用,或者是距离起作用,不用瓦楞纸,把纸叠得像瓦楞纸这么厚,照样可以隔热。我对这两个活动的看法是,编写人员为了教材整体的统一性,生硬地加上去的。这就导致我们的老师怎么都无法把这些活动有机地联系起来。怪不得绍兴市一等奖的老师,她用绘本的形式把所有活动串起来(阿弥陀佛,真是难为她了)。
      大家一定记得林特(我的师父林建峰校长)在培训中不停地强调,低段学生一课一得,贪多嚼不烂。如果你按照教材这个思路去上,你一定死在课堂上。
      所以这节课要抓住一点做透就行,哪一点?“从改变形状(严格的讲是结构)的角度出发来改变纸的承重,从而发明包装箱。”其他统统舍去。至于课堂怎么设计,这里不详细讲了,从理论分析到课堂实践也是有距离的。等我下次上上这堂公开课。
最后编辑wubin98146 最后编辑于 2019-01-20 16:18:42
TOP
30#

吴老师课上的好,字也写得漂亮。
润羽 发表于 2018/12/12 14:05:20
记得那么快,就写得乱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