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嘉兴区02号海风作业专贴 [复制链接]

1#

嘉兴区02号海风作业专贴

 

 

“网”事悠悠——网络教研陪伴我成长

对小学科学课堂科学探究有效性的理性思辨

让考试成为学生一次愉快的经历

猜测●实践●真理——《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案例

参加区教研活动的思考         

面对生成,我们的心中真的有学生吗?——读《科学究竟是什么》有感

另眼看“语文”  ——一个小学科学教师“思考”

摆正心态——对自己的一点建议             

无眠的夜晚  紧张的一天

年轻的代价——哪里跌倒哪里爬起

聆听专家的声音——连线伯军老师有感

由《地动仪真的那么灵吗?》想到的——读《不跪着教书》有感

《了解空气》教学实录

《空气占据空间》课堂实录与点

《比较水的多少》教学案例与评析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4 6:22:31编辑过]

分享 转发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TOP
2#

“网”事悠悠
                    

                             ——网络教研陪伴我成长

网络,沟通你我的心灵;网络,连接你我的世界!

走进“科学”世界

“给我一点阳光,我就灿烂!”这是我对自己、对各级的领导、对身边的同行、对稍纵即逝的机遇的呼唤和承诺。

非常幸运的,我所任教的学校为我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从踏上教育工作岗位开始到现在的近十年间,我一直担任着学校的专职科学教学工作,自信而快乐地行走在科学教育的原野上,一路向前,一路耕耘。我在学生们的心田上播撒下科学和希望的种子,把他们带进了充满探索、充满发现、充满乐趣的科学殿堂,欣喜而满足地看到了他们的进步与收获,也感受到了一份自信正从心底悄悄溢出。这份自信来自于学校浓厚的教研氛围的熏陶,来自于自己平时对课堂教学的钻研,来自于一次次在市、区级上公开课的磨练,来自于无数次和全国各地的科学教师在网络上的交流,特别是网络教研,使我受益匪浅!

网络,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科学世界,让我结识了来自于全国各地的科学教育专家和老师,形成了一个交流便捷、人员众多、力量强大的团队。通过QQ,我认识了湖北教育出版社《科学课》编辑部的主编姚忆江老师,温州市教研员陈素平老师,金华金东区小学科学教研员汪旭光老师等。通过人教论坛、和风论坛等平台,我结识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综合理科工作室编辑刘忠学老师,丽水的不睡觉的兔、河北的疆疆、金华的河马等。通过“《科学课》网上沙龙、百家论坛、备课活动、新视野骨干”等十几个QQ群,
            
我接受来自于全国各地的科学教学信息,参与很多科学教育话题的讨论。我300多个QQ好友中90%以上都是科学教师,云南、新疆、吉林、武汉……江南塞北、大漠平原都有。怀着相同的信念与理想、为了同样挚爱着的小学科学教育,我们走到了一起,在一次次研讨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逐渐提升着自己的教育理念,提高着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2006922,我有幸代表嘉兴市参加浙江省首届“新生代”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围绕我所上的研究课《了解空气》,我和各地的科学老师利用网络开展了一系列教研活动,这一段经历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像科学学科这样在校内交流研讨机会少,参与教学人员少的“小学科”教师要发展,除了必须及时把握住学校及上级组织提供的机会外,更需要把思维的触角和关注的目光延伸到自己工作的校园之外,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在一个更加宽广的平台上学习、交流、发展、提高。

 

聆听“窗外”声音

网络教研的优势,体现在很多方面,而让我感受最深刻的,莫过于各种各样的话语对自己的帮助和激励。来自于“窗外”的声音,让我有机会分享前辈和同行们的思考和智慧,沟通了彼此对科学教学的认识与理解,使自己能够始终坚定而自信地走在前进的道路上。

一、课前准备,集思广益,出谋划策——优化了设计

课前准备过程中,与众多网友有针对性地讨论与教学主题相关的问题,虚心听他们为优化教学出谋划策,进一步做到了集思广益,优化了教学设计。

展示活动前,我首先认真地设计教学方案、准备实验材料、试上、回放课堂录象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策略,随后与众多网友一次次地在网上讨论活动的设计与材料的选择,自己一遍遍地在课堂上磨练,一次次地针对发现的问题作改正,终于,教学框架逐渐清晰、明确。最后,我又与汪旭光老师进行了一次磨课。

汪旭光老师是金华市金东区的科学教研员,一名很有思想的科学教研员,在网络上我们认识并很快成为了好朋友。我在平时课堂教学中遇到问题,都会求教于汪老师,他每次都耐心地为我解答、给我指导。这一次,他首先认真地看了我自己拍摄的课堂教学录象,随后就我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关于研究内容的严密性、学生思维的水平和习惯的养成、教学活动中材料的选择和运用、教学辅助课件的设计和课题的确定等多个问题跟我展开了讨论,提出了许多诚恳的意见和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帮助我进一步理清了教学思路,教学设计得到进一步优化。

二、课后反馈,多维互动,兼收并蓄——深化了反思

虽然自己课前作了精心的准备,在上展示课前还经历了一个无眠的夜晚,虽然自己神经的高度兴奋和全身心的投入激发了学生的参与、造就了课堂的精彩,可因为拖堂和对某些问题处理不当,比赛成绩并不尽如人意。听取专家和同行评点之后,我对自己的课堂进行了冷静的反思,分析了这一次活动的成败得失。传统的课后反馈,一般到此也就曲终人散了,可由于网络的存在、由于网络教研的推广,对我本人及课堂教学、科学教学的讨论却并没有结束。在网络上,我陆续听到了来自于多方的声音,有众多到现场听我课的网友、有专家,甚至于一些没有到现场听课的科学网友也参与到了讨论之中,他们站在一定的高度上从不同的角度对我本人及课堂进行了多层次、多元素的客观而深刻的分析,帮助我更全面地认识自己的课堂,深化了反思,真正做到了兼收并蓄。

网友互动的话语:

是热情鼓励,也是温馨提示

 河马:你是一块好钢,还需好好锤炼。

 溪溪:今天的难过可能是将来最值得记忆的片断,挫折相比收获,有时候是更大的财富。何况这次你也并没有失败太多,虽然你可能没有得到专家太高的评价,但是你赢得了孩子们的心,给了几百听课老师一个愉快的课堂,一种新的课堂氛围的出现,虽然不是很成熟,但我们看到了萌芽和希望。

十二月的浪漫:《道听途说后的感慨》
                    

今闻海风在浙江省首届新生代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其课受到了专家的争论,为他高兴。

没有很深入地去了解海风的课到底是怎么样的,但道听途说了解海风的课受到孩子的欢迎,我个人觉得只要孩子能在课上愉悦地积极受到启发并自主参与探究学习,这课就是成功的。

是当头棒喝,也是中肯批评

不睡觉的兔:【冷眼看海风】《除了空气,你还了解什么?

一、老师的汗水有没有价值?

二、在探究中学生需要什么?

三、竞赛的意义和标准何在?

一节失败的课,也许比十节成功的课,更有成长的意义。希望早日再次听海风的课,到时候,展示我们面前的,一定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海风!

是客观评价,也是热心指点

笔记本:从整堂课看,热热闹闹,学生学得开心。但是不是发展了学生的理性思维?是不是落实了“一英寸宽,一英尺深”?是不是真正使学生的探究活动逐步引向深入?我们的目标是追求真实有效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有很多的互动与生成。

  朋友们真诚的话语感动着我、激励着我,是我继续前行的动力。我相信,一路上有他们的陪伴和支持,我的科学之路一定能越走越宽。

连线专家的收获:

因为我们的省教研员老师热衷于网络教学,而且在国内率先开设了“小学科学网络研修班,浙江省首届“新生代”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结束之后,我主动与老师取得了联系,在电话中,老师对我的这次的课进行了细致的点评,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正存在的问题指明了一条广阔的道路,同时也让我感悟到了以后几点:

一、教师上课激情要适度。

二、教师教学语言要简练。

三、教学设计要松弛有度。

在一般人看来,能和省教研员对话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但我做到了,原因很简单,我希望能在小学科学教学方面有所建树,通过这样的活动中来提高自己,请专家指导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老师给了我不少鼓励,这些都是我今后教学生涯不断前进的动力。

一个科学老师、一节公开课、一段经历,因为有了网络提供的平台和众多网友的参与互动而被放大了细节、凝固了瞬间、关注了整体,提高了教学与研讨的效益。网络教研,正以这样的姿态悄悄地融入到我平时每一天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影响着我、推动着我、发展着我。相信凭借自己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和网络提供的宽阔空间,我会走得更稳健,一路欢笑着走向理想的彼岸!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27 8:18:46编辑过]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TOP
3#

 

对小学科学课堂科学探究有效性的理性思辨

嘉兴市秀洲区新塍镇中心小学(磻溪小学)  吴建伟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了“科学课程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课程理念。探究既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也是科学学习的目标。这一小学科学课堂的核心理念已深深地植入广大科学教师的思想与行为之中,使我们的科学课堂真正落实了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既学会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与技能,又培养了科学的能力,以及科学情感与价值观,较好得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这也是科学学习与传统自然常识课学习一个显著的差别。然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低效性,特别是科学探究的低效运作,淡化了科学教学目标的落实,降低了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科学探究活动低效性问题,也成了目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要问题。

一、小学科学课堂科学探究低效原因分析:
                    

从众多的科学课堂教学案例来看,影响科学探究低效性的原因很多,就目前小学课堂探究活动的低效性表现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材料准备的随意性。

“我听说了,就忘了;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美国华盛顿大学校园的这幅条幅,突出了做的重要性,深刻地提示了“探求的意义在于经历”。而为学生准备探究活动中的实践材料则是关键。但在一线的科学教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组织探究活动中对“材料”的准备还缺乏重视,对“材料”的科学优化和呈现上缺乏技术,材料的结构性不强,随意现象比较普遍。

2、自主探究的无序性。

让学生围绕某一课题进行自主探究的活动,可以让学生亲历知识的探索过程,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和自我理解,培养独立、能动地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但是对自主探究活动的组织却存在较多误区。教师不知该如何发挥自己在活动中的引导作用,把握不好活动的节奏和时间。例如,有的教师在一堂课上安排好几项活动,结果每一项活动都不到位,学生对关键问题不能形成完整认识,对科学的本质更不能准确把握;还有的教师安排活动时间较长,活动形式单一,而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都较差,活动时间过长会使学生对活动失去兴趣;还有的教师把握不好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度”,或者仍然采取自己设计问题,将活动步骤详细指给学生的办法,这样的探究自然称不上自主探究;或者采取“完全放手,一切交给学生自己”的方式,结果学生在缺乏仔细思考、探究目的尚不清楚的情况下,拿到材料就“动手”,这样都难于达到探究的目的。

3、合作探究的低效性。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相性学习。合作是新课程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因此科学教师很注意学生的合作学习。但是,目前大部分教师只是关注了合作学习的形式——以小组为单位,而没有真正发挥好群体的智慧,没有起到合作学习的效果,表面看起来很热闹,却没有深度。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我们的合作学习只是流于一种形式。从小组讨论、小组汇报、小组交流、倾听同学发言到全班讨论、交流,这其中学生往往较自由散漫,没有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所以教师、学生都感到比较累,课堂的效率往往比较低。其次,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讨论、汇报无序性表现严重,没有形成良好的课堂常规。讨论时成了各自聊天的好时间;汇报时只是盯着你老师看,说的却是:“我认为……,“我想……”,而不是“我们小组认为……、我们小组觉得……”。最后,许多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最终演变成了个人的表现或是竞争的课堂。多数学生一言不发故作沉思状;有的你争我抢,谁也不听谁,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往往是“互动”的多,“互助”的少;全班一节课下来真正合作,达到效果的只有寥寥几人,合作的课堂最终演变成了竞争的课堂。

4、探究活动的浅表性。

科学探究不仅包括学生的动手活动过程,还包括学生的动脑思维过程,探究的本质是思维,目前大部分教师都重视了学生的动手活动过程,一节课一半以上的时间给予学生操作、活动,往往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尽管学生比较喜欢参加动手操作的学习活动,但离开了思维的动手活动,或是不知从何入手或是成为无意义的“体力劳动”,效果低微。

以上这4种现象产生究其原因是多方面,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1、来自教师的原因:教师准备的充分性;组织的严密性;调控的灵活性。
                    

2、来自研究内容的原因:研究内容远离学生实际生活,学生不感兴趣;研究内容过于简单,缺乏研究的必要性等。

3、来自学生的原因:没有合作意识;探究能力不强;发现问题的能力欠佳等。

二、结合课例,谈谈科学探究有效性的实践:
                    

如何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问题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下面结合今天的这堂课谈谈我在这方面的一些探索。

(一)问题指引

1、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
                
了解空气。

2、空气是怎样的呢?玩空气袋,你对空气有什么发现吗?看看谁发现的空气的秘密多?(拿着空气袋到前面来介绍。说说自己对空气的发现。)

3、“吹气球”游戏。

【设计意图:问题是探究的开始,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活动,确定探究的问题,不仅决定一节课的内容,而且决定这节课的基本思路。教师通过创设“瓶中吹气球”的情景,造成学生所见现象与原有认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冲突,学生自然产生了想探究的问题,且想寻求答案的热情十分高涨。】

(二)模型导学

1、猜测:老师把气球放到瓶子里吹,气球是否能吹大?

2、学生活动,汇报。

3、引导思考一一推翻这些假设。

5、现在我们来仔细观察这些小瓶,看看瓶子上有什么秘密?

5、用手初步感知瓶里有空气。

6、学生活动

7、交流:看来瓶子里的气球能否吹大和瓶子的空气有关,前面我们用手感受到里面有空气出来,那有没有办法让大家看到里面的空气呢?请你设计一个小实验。

8、学生设计实验。

9、达成共识:空气占据了瓶子的空间

【设计意图:新的教学理念推崇学生自行设计和开展研究活动,这是科学教学的上层目标。然而,三年级的学生,缺乏相关的经历、经验、技能和知识,看似放权,实质却是对学生学习机会的蔑视和伤害。因而,面对有一定难度的活动时,为学生提供一种学习的模型,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三)自主拓展

1、老师还为大家还准备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材料,你们能利用这些材料证明空气也占据它们的空间?分小组讨论讨论。我们来比一比,哪组设计的方法多又好。

2、分组从抽屉里拿出材料,开始实验。

3、分组汇报

A:你们是用什么器材来设计的?

B:是怎么做的?(还有什么好的设计吗?其他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

C:在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

D:这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科学教育最应该关心的是帮助学生用自己的视角去认识科学的本质,所以说,用单纯的操作充斥课堂,而不是在更高的层面理解科学,是对课程理念的误解。超越描述性、操作性的教学,不再让学生成为科学实验的简单重复者,而是使学习成为思考科学本质、重历科学发展历程的场所。重视将学生的思维由操作层面提升到科学概念层面。在此活动中教师精心设计、选择、提供相应有利于学生探究的典型材料,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探究,获取科学知识。】

(四)概括应用

1、现在老师这里有一袋酱油,要倒到这个瓶子里去,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2、谁能解释一下吗?酱油为什么不能顺利的进入这个瓶子?

3、小组讨论交流:你有办法让酱油能顺利的进入这个瓶子吗?
                    

4、分组设计,教师巡视。

3、汇报交流。

4、总结。

【设计意图:设计“漏气的漏斗”这一活动是让学生在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动手动脑,进行问题解决的实际操作,学以致用,形成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我们新课标所追求的。】

三、提高科学探究有效性的策略。

教师们找到“科学教育的自我”,形成一种对科学正确教学的认识。即把握科学学习的两个层次:一是其过程,一是其概念。

科学作为一种过程只是指学生可以以科学家进行工作的方式为榜样。然而,科学家通常从事于自然情景下的问题的探索,而这种情境对学生来说很可能是不清楚的,无经验和无独立研究可能的。因此千万不能在无视学生学力的情况下,就让学生一味的自己探索。首先就要求让学生清楚本次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并努力为这个目标建立一个探究的过程.这就是科学教学提倡的建立一个实验并探索其结果,以实验来验证他们的思想的重要意义。由于科学探究的复杂性,使得科学教学更提倡以学生的相关经验、习惯、技能水平等发展水平,进行启迪和诱导。对于三年级的学生,为学生建立一个研究模型是致关重要的。有了这个模型,学生就可以进行模仿实验,才可能是有成效的。

另一个更重要的因素是,科学必须体现出科学的本质,即对自然现象和人的思维及研究方法的高度概括,故此,科学教学一定要体现出科学的“概念”。因为,当思维成为科学学习的中心,可以使教学超越材料和教学目标划定的界线,构建起学生的思想世界。没有这种超越和构建,教学就只能永远停留在前人的脚印之后。学习过程的重要性在于“产生结果的过程的重要性”。科学教学需要超越单纯知识、技能、方法的教学模式,启迪科学精神和思维,让个体沿着科学的道路去追求科学的真知。将“保证学生完成实验操作得到实验现象”作为教学的全部,必然会忽视对学生思维的敏锐性、科学性的推进,学生的科学认识思维发展必然会被淹没在一个个没有思维结构的活动中。

由此,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一)优化探究材料的实施策略。

1、实践材料的选择尽量从学生熟悉的周围事物入手

调查中,我们发现,材料的选择脱离学生的生活,一会分散学生探究的注意力,二可能会不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三是这些材料学生不易找到,那大量的准备实践材料的工作需要老师去完成,成为一种额外的负担,而材料的选择从常见的材料入手,引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内涵,并且这些材料经常出现在我们身边,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今天我们从最常见的材料入手,同时也给学生一种启示:科学就在身边,就在我们熟悉的事物中,只要你认真地观察和思考。

2、拓宽材料获得的途径--学生参与

目前,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实践材料多数是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学生只是“坐享其成”,这样做的弊病是显而易见的。有教师就曾对此提出“有的材料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准备”的意见,为此,我们要尽量从学生熟悉的周围事物入手,指导学生参与实践材料的准备,使学生搜集材料的过程成为认识身边自然事物的过程,成为一个学生自我建构和自我完善的过程,最终达到造就他们科学素养的目的。

3、优化探究活动中实践材料的组合方式--自助餐式

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特点是学生在活动中的自主性,活动形式的开放性。时代更是赋于科学探究活动,还必须激励学生不断创新的重要任务。要学生能在开放的科学探究活动中自主地创新的总目标,打破目前实践材料在组合上由教师、教材等现成的规定性,为学生准备不同种类、组合不固定的材料,让材料以“自助餐式”的面貌出现。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让学生根据选择的问题,自己设计方法、自己选择和组合所用的材料,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材料,使得材料组合的过程能成为充分利用和发挥学生主体的价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创造学过程,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提高有效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1、坚持实行异质分组,落实个人责任。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缺乏主动性,除了学习兴趣等因素外,跟没有合理分组并落实个人责任是有重大关系的。一般来说,教师在分组时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落实个人责任。这样既可以增加小组合作成员的多样性,同时也可以增加合作学习小组的可竞争性。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组长负责科学探究中的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观察或实验过程中的记录工作,材料员负责探究材料的领取、保管、归还工作,汇报员负责代表小组对探究结果进行汇报交流工作。当然,角色可以经常轮换,这样做能让学生认识到各个角色的责任以及存在的意义,从中体会要想成功就得同舟共济的。总之,每个成员必须明确各自所担任的角色,明白该为小组做什么。由于我们所教的班级里,学生的座位编排不是以成绩为依据的,所以我们只要随机安排,就能快捷地组成异质的小组了。

2、要科学地指导合作学习。

在科学教学中,观察、实验、思考的活动比较多,这些活动大多需要分组、分工合作来完成。如果在合作前不教给学生恰当的方法的话,学生就会各做各的,使合作一团糟。所以,教师要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对老师来说,合作前,要求小组中同学间确定目标,明确分工,分步实施。合作时,教师要适当点拨,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并实践,让他们尽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合作后,要让学生畅所欲言,使学生认识到人多力量大,体会到合作的快乐,并对下次合作产生新的向往。对于学生来说:(1)要学会倾听。不随便插嘴打断,努力听懂别人的发言。(2)学会发言。要学会独立思考并围绕中心话题发言,看法要有理有据,语言要清晰,对别人提出的质疑,要耐心解释。(3)学会帮助。帮助他人要热情耐心,要善于启发他人思考。

(三)重新定位教师的角色策略
                    

小学科学教学以探究为主,但是也不能排斥教师传授的作用。探究教学能够亲历科学发现的过程,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独立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具有很多的优点。但是传授式教学也非一无是处。传授式教学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传递大量的知识信息,能够培养学生自律性和自省力。在一堂科学课中探究和传授可以并存,在探究的过程中可以存在传授,两者并不矛盾。关键的是要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探究与传授的运用要适时适度。当探究的问题过于难时,需要教师在一些知识方面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支架时,教师可以进行一些传授;在一些操作性技能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做一些示范性的传授;当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知识信息时,可以采取传授式教学;对于一些史料性的知识,传授往往会更加生动活泼。

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小学科学教学应以探究为主,按照发现问题、猜想、实验、验证、交流结果等过程安排教学流程(也可以是其中的几个环节)。重要的是教师要有探究的意识,在让学生思考和得出答案时最好不要直接告知学生答案,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思维,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解决问题。

总而言之,要使我们的探究活动更加有效,还有很多问题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发现。“科学探究”永远是《科学课》中的主题,它不仅是小学科学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所以,我们教师必须认识到这一点,探究必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在课堂教学中,要安排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其中,亲历过程,自主地、充分地、有效的开展活动,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4

   2、《科学究竟是什么》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12

   3、《小学科学教育》                学苑出版社           20052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27 8:04:23编辑过]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TOP
4#

让考试成为学生一次愉快的经历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磻溪小学    吴建伟 

末测试是检验和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教学总目标的重要环节。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实验中,如何在科学课的期末测试中,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新课程理念,促进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我们为之努力着、实践着,力求让期末考试成为学生的一次愉快的经历,营造出期末考场的一派新风景。
                

镜头一:

“叮铃铃”上课的铃声响了,我走进教室向学生宣布:“这节课我们要进行期末考试。”学生一片哗然,安静下来后我开始分发试卷,刚发了几张,拿到试卷的同学就叫了起来:“多可爱的一只卡通鸡!”

你的监考老师是什么样的?请仔细观察一下,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尽可能让其他人知道你描述的人是谁。”


 


反思:对于三年级的小朋友来说一幅卡通画出现在试卷中,一下子就唤起了学生学习的乐趣。可爱的“卡通鸡”的出现,很快缩短了学生与试卷的距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测试的过程变成了学生乐学的过程。

镜头二:

大约5分钟后,有很多双小眼睛一下子集中在我的身上,不停的打量我,个别胆子大的学生还在小声议论:“老师脸上有好多痣,老师的耳朵很大……”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来看看试卷就明白了。

你的监考老师是什么样的?请仔细观察一下,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尽可能让其他人知道你描述的人是谁。”

考卷上的这一题,使我成为了全班学生关注的“明星”。

反思:传统的考试命题,由于过分强调对知识的考查,考试往往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缺乏人文性。《小学科学标准》强调课堂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主,让学生在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考试也要营造这种氛围,让学生喜欢考试,让考试成为学生一次愉快的经历。以上学生的表现,很好的说明了我给学生试题对学生具有很好的亲和力,使学生答题感到轻松而有趣,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镜头三:

半节课的时间过去了,课堂上又一次出现了小小的躁动,我起身来看个究竟,原来我们这些在新课程实验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正在完成我给他们创设的两道开放题:

你已经观察过蜗牛,如果让你继续研究蜗牛,你打算研究哪几个问题?(请至少写出三个问题)

你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孩子,请你选择一种或几种动植物,结合它们的特点,写一篇小故事、小童话,或者一首儿歌、谜语等。总之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会写的字就用拼音。

反思:“
            
科学探究结论的开放性”是科学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由于科学课程要求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要的教学形式,对探究的内容和结果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对于同一题,不同的人完全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镜头四:

又是20分钟过去了,下课的音乐响起,每个学生都非常自信的把自己的试卷交了上来,大家的脸上都挤满了笑容。

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来对试卷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现在从学生的表情中我们应该有所领会——考试成为了学生一次愉快的经历。

镜头五:

5分钟后回到办公室,沏上一本杯红茶,坐在自己的办公桌前,翻阅起学生交上来的试卷,发现了许多的亮点。下面让我们来关注一下学生的表现吧!

例如:对监考老师的描述

A、他的个子中等,头圆圆的,眼睛很大,是双眼皮,嘴巴有点大,耳朵很大,鼻子很大。脸上有一颗颗ci(痣),头发多又黑,人长得很shuai(帅),笑的时候很可爱。

B、声音温和,是男同志,浓眉大眼,衣着整洁,讨人喜欢,脸色红run(润),短头发。

C、头发很短又很黑,眉毛又粗又黑,眼睛大大的,嘴巴和耳朵也很大,是位男老师,喜欢穿黑衣服。

例如:继续打算研究蜗牛的问题

1)     蜗牛每分钟能爬行多少毫米?

2)     蜗牛的祖先是谁?

3)     蜗牛会不会换壳?

4)     蜗牛的力气有多大?

5)     蜗牛的家一般在哪里?

6)     蜗牛会生病吗?

7)     蜗牛有没有牙齿?

8)     蜗牛能活几岁?

9)     蜗牛是哪个时代出现的?

10)
                    
蜗牛和同伴是怎样打招呼的?

11)
                    
蜗牛的身体里面有没有血?

12)
                    
蜗牛的岁数怎么看?

13)
                    
为什么称它为 “蜗牛”?

14)
                    
蜗牛的视力好吗?它能看见我吗?

15)
                    
蜗牛是怎样分泌粘液的?

16)
                    
蜗牛是怎样生小蜗牛的?

例如:通过自己的想象,根据动植物的特点编写小故事、小童话、小诗、儿歌、谜语等。

柳红斌:    《蜗牛》

蜗牛蜗牛记性真差,出门要忘在在哪。一边走一边画,画条小路好回家。

肖逸:    《蚂蚁》

身子分三节,一对触角长头上。说话要用它,用处真正大。找到食物共分享,团结友爱像一家。

王嘉澍     《爱吹牛的蜗牛》

在校园的草丛里,蜗牛和蚂蚁是一对好朋友,有一天,蚂蚁对蜗牛说:“大家都说你的壳很硬,现在如果把一块大石头放在你的背上,你的壳会破吗?”“当然不会,就算是放两块大石头也破不了。”蜗牛骄傲的说。“我不信!”蚂蚁又说,“不信我试给你看”蜗牛说。它们来到了一个乱石堆前,蚂蚁们使劲把两块大石头推倒了蜗牛的壳上,只听见“喀嚓”一声,蜗牛的壳破了,它伤心极了,因为从此它就再也没有自己心爱的家了。

反思:“写自己看见的话,做有个性的观察!学在课内,考在课外,考在生活,考在身边!”这是我们科学试卷出题的初衷。学生在这张试卷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是令人“惊叹”的,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能力、智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TOP
5#

猜测●实践●真理

——《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案例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我在科学课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引导学生用实践检验猜想,通过亲自经历探究活动,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的真谛。

    今年4月份,我上了一节研究沉浮的科学课——《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节课,我尝试打破了教材的局限,引领学生大胆猜想,让学生乐意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参与到一系列的观察研究活动中,获得各种观察研究活动的经历。整节课闪烁着创新精神的思维火花。

课一开始,我就微笑着说:“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大家都熟悉的好朋友,你们看它是谁呢?”学生们高兴地说:“是马铃薯”。

“如果把马铃薯放水中,你猜它是浮还是沉的?”学生都议论纷纷,有的说浮的,也有的说沉的。

正当学生争论不休的时候,我马上顺水推舟,快速的进行了统计。然后让分别持两种观点的学生派代表上台来试一试。

(给认为浮的学生一个小马铃薯,并且让他在盐水水槽那边,让他的马铃薯浮;给认为沉的学生一个小马铃薯,并且让他在清水水槽那边,让他的马铃薯沉。)

学生都好奇的望着这两位同学手上的马铃薯,眼睛睁得大大的,嘴里还不停的念道,“沉、浮”当两个马铃薯入水的一刹那,学生都惊呆了,过了一会儿才大声叫出来:大马铃薯是沉的,小马铃薯是浮的”,学生议论纷纷,顿时整个课堂都热闹了起来。突然,有个学生大声地叫了起来:“老师,你在其中一杯水里动了手脚,那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是盐水!”我用惊讶的语气的说:“你说是盐水,那盐在哪儿,拿出来看看?”当学生被我这样一折腾,也没辙了就坐下去。紧接着我们班最顽皮的陶晓栋站了起来很不服气的说:“老师,盐现在已经溶在了水中,当然看不见了。”我追问道:“你有办法拿出来让大家看看吗?”

接着,学生就如何证明我用的是盐水展开了讨论,有的同学提出用“尝”的方法,同学们听了认为这样做不安全,很快被否定了;有的提出放在阳光下“晒”的方法。有同学也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这样做太浪费时间。还有什么其他好办法呢?”
            
经一提示,有学生马上就想到了用火烧的方法。得到了其他同学们的一致肯定,可是“怎样进行加热?”又一个难题摆在学生的面前,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如何使用桌面上摆放的实验材料给液体加热的方法。在这个基础上,我再给予补充说明。(出示友情提示)

学生动手做起实验来,有的同学滴取液体,有的同学负责点燃小蜡烛,有的同学负责加热,实验过程进行得有条不紊。负责吸取液体的同学小心翼翼地往小铁片上滴下一两滴液体,要是有的同学滴多了,小组成员就说:“太多了!太多了!”;负责加热的同学把小铁片放在火焰上加热,放得太低了,小组成员忙说:“高点!高点!”
            
看同学们的那股认真的劲儿,使人感觉到实验的严肃性和科学的魅力。

加热后,看到铁片上呈现出一层白色的结晶体后,学生们都兴奋地告诉我:“老师,我把盐拿出来了,使马铃薯上浮的是盐水”。
            
“这白色结晶体,你能肯定一定是盐吗?”我追问道。被我这样一问,孩子们的结论又有些动摇了,同时也顺其自然的进入了第二次猜测,有的同学认为是白糖,有的同学认为是盐,有的同学认为是味精,还有的同学认为是淀粉。如果完全按照教材去教,要学生一致认定这些白色粉末就是盐的话,恐怕会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压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在设计本课的教学内容时,我打破了教材的界限,首先教师演示实验的水中不是加入盐而是放了一些学生比较陌生的材料——食碱,因为孩子毕竟还是孩子,有的还是会偷偷的尝,所以改用食碱水来代替盐水,既可以增加探究的神秘感,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其次,我在为学生准备的材料中有各种常见白色的结晶物质,这样有结构的材料,为学生的自主探究,从实践中来寻找真理,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就在孩子们猜测后,我从讲台下神奇般的拿出了事先早准备好的盐、味精、白糖、淀粉、洗衣粉、明矾、食碱等白色的晶体,笑眯眯的说:“你知道老师到底用的是什么呢?想知道吗?”“想”学生们异口同声的说。“哪你又办法吗?”我追问到。这是就有学生就提出要做这样一杯“盐水”来试一试,并且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

于是,认为是盐、味精、白糖、淀粉、洗衣粉、明矾、食碱的小组老师这里取了相关的材料,各小组的学生都迫不及待地开始了实验。有的小组一小点、一小点地把这些白色的晶体放进大烧杯里搅拌;还不时把马铃薯放进杯子里试一试;有的小组就先把马铃薯放进水里然后再用筷子一边搅拌一边放白色的晶体;
            
还有的小组甚至一次性全把这些白色的晶体倒入杯中,再进行搅拌。很快就有小组实验成功了,第一个就是用食盐的小组,他们兴奋地大声叫起来:“我们的马铃薯浮起来了!老师,我知道了,你用的是盐”,话音未落。又有小组的同学激动的喊了出来:“我们用糖水也浮起来了。”孩子们看到用不同的白色晶体加在水中,使马铃薯浮了起来,更加增强了实验小组同学的信心,紧接着又陆续传来佳音:用味精、食碱、明矾、洗衣粉小组的同学都成功了,唯一没有浮起来的是用淀粉的一组,结果让学生一比较,大家很快就明白原因了,因为成功的小组他们的晶体都能溶解在水中的,而淀粉在水中是不溶解的。这时下面的同学又议论开了,当然主体还是我的这杯水中放了什么?看准了孩子们的心思,我就故意扯开喉咙问:“现在你知道老师用的是什么了吗?”,刚才还顶撞我的陶晓栋马上站起来说“不能,可能是盐、也可能是味精、食碱、明矾、食碱、洗衣粉中的其中一个。”“我不同意,虽然我们今天用这些白色的晶体让马铃薯浮起了,但在我们生活中这样能溶解在水的白色的晶体还有许多,可老师今天故意没拿出来。”第一个猜盐的同学以怀疑的说。这样的场面也正是我非常想看到的。又该教师出场的了,我语重心长的说:“你的想法很好,我们搞科学探究就是需要有这样的怀疑态度。

最后,我鼓励学生到课外去寻找,还有哪些物质加在水中也能使马铃薯浮起来。这样就很顺起自然的把我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科学知识和实验方法过渡到生活中去了。

【案例分析】

根据新课程标准精神,当前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是: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手、脑结合;进行“真实”问题的学习;采用探究法。,学习实际上是学生主体与学习对象之间的建构活动。因此学生应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应以学生的已知和需知为基础,鼓励学生选择学习主题,并帮助学生确定他建构知识的最有效的途径,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与创新,以便科学处理各种信息和实验数据,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自己解决问题。学生要想形成自己的科学认识,不仅要动脑思考,也要积极动手操作实践,因为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能产生体验与感情,才能使儿童真正理解,真正相信。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自始至终坚持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大胆打破了教材的局限,以大量有趣的亲历活动丰富了教学过程。

学生观察到马铃薯在两个水槽中的沉浮现象,对其中能使马铃薯浮的溶液产生了怀疑,因为我们的孩子不是一张白纸,有的已经有了一些相关的生活经验,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老师充分考虑到了这些因素,所以有了以下精彩的对话:“你说是盐水,那盐在哪儿,拿出来看看?”
            
“老师,盐现在已经溶在了水中,当然看不见了。”“你有办法拿出来让大家看看吗?”结果学生经加热发现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溶液在小铁片上留下白色晶体,这白色晶体是什么?教材直接道明是盐,然而要学生也一致认同,这显然比较牵强。而这节课,老师作了大胆的而有益的尝试,让学生各抒已见,然后分组试验,因此在课堂上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学生制作的盐水、糖水、味精水,食碱水、明矾水、肥皂水结果都能使马铃薯浮起来了。而教师这杯溶液到课的结束还是个谜,虽最终未能下最终的结论,但这其实并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探究的过程,我想这对他们终身都是有用的。整个过程,学生经历了:实践、观察——猜想、试验——交流、探讨——验证、拓展,学生亲身经历了整个探究的过程,真正地动手动脑学科学。这些,都符合了《标准》所强调的科学教师应当用丰富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新课程改革还很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但作为教师设计教学首先要注重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学生的个性来源于教师的个性。教师的教学不就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而应该是让学生带着教材走老师。而老师在这一过程中所做的是成为科学学习、科学探究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伙伴,让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思维受到最好的锻炼,不仅有利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而且更是进行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培养。这对于儿童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十分关键,从中习得的科学过程与方法,对于儿童参与生活中与科学相关的问题解决与决策,是个重要的基础。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TOP
6#

参加区教研活动的思考

 

今天参加了区里的一个科学教研活动,我们区里的两位年轻教师展示了两堂风格各异的科学课,下午在区教研室中心学科学教研员老师的主持下,进行了互动式的评课,我是第一个在点评中发言的人,其实,我并不是为了争这个第一,而是我想为自己多争取这样锻炼的机会。在评课中,我主要涉及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如何充分用好教学媒体。

这两堂都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对教学媒体的使用上,考虑的不太周全,第一节课《材料的再利用》,当学生要进行方案的交流的时候,教师没很好的利用实物投影等媒体,使学生的交流变得比较枯燥乏味。第二堂课《指南针》中,教师很重视指南针使用方法的指导,而且还专门再屏幕打出了使用的方法,但今天课堂的效率来看,这样的操作还是有很多的变通的地方的,我的想法是,对于这个环节同样也可以通过实物投影的方式来解决,这样对学生掌握指南针的使用方法更直观些,效率也能提高很多。

2、课堂中动态生成的内容,教师如何去把握。

现在的科学课和以前的常识课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课堂中动态生成的内容增多了,同时也给我们科学教师带来了更大挑战,我们要勇于走出“教教案”的传统教学模式,走进更开放的科学教学的新模式。我把教科学中我们师生的交流做了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我说:“我们师生课堂上的交流就是在抛绣球。当你把绣球抛给学生的时候,我们教师要考虑你怎么接住学生抛回的绣球,只有接住了,接稳了,我们的课堂才会更加精彩纷呈。”今天的课中,老师在处理辨认盒子中是铁块还是磁铁这个环节中,当学生说道用一个铁片去检查时,由于和教师预设(用指南针判断)出现了歧异,教师对这个动态生成的内容,未能抓住,再展开,失去了一个很好的生成点。【课堂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今天,这样的活动给我的收获还是很多的,希望今后会有更多这样的活动,让我们在一次次活动中不断成长。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TOP
7#

面对生成,我们的心中真的有学生吗?

——读《科学究竟是什么》有感

 

 课堂上,老师关注的焦点在哪儿?是学生?还是知识?还是教案?这是我们常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在以往我们常常不自觉地将精力放在了教案上,尤其是研究课、公开课上害怕节外生枝,有时候,为了追求教学环节的完整,展示教案的精彩设计,常常去赶环节,以至于任学生精彩的发言和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上自生自灭。教案,仿佛是一只无形的手,支配和牵动着教师与学生,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

然而,现实的课堂上,我们看到的却是一群群活生生的孩子,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性、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然而面对生成,我们的心中真的有学生吗?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也是教师生成新的实践智慧的立足点。作为教师,如何正确地对待动态资源,从而让课堂资源更加丰富多彩呢?作为教师,如何巧妙的利用这些动态资源,从而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值得深入研究探讨。

案例(一):
        

在《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中,老师给学生们盐及其它需的材料,要求学生们想办法使土豆在水中浮起来,学生动手操作了起来。
        

大部分同学的操作
        

一匙一匙地往玻璃杯里加盐,并由小组长进行着记录。大致就是不断加盐,不断搅拌,不断记录……(这些组的同学过了很久才使得土豆浮起来,还有一部分组土豆最终还是没浮起来。)
        

一小部分同学的操作:
        

先将全部的盐倒入了玻璃杯中,然后一点点地加水……(不一会儿这几个小组马上取得了成功,即土豆浮了起来。)
        

交流时,这位教师只叫大部分同学所操作的,而对于一小部分同学的操作不闻不问。
        

案例(二):
        

在《点亮我的小灯泡》一课中,教师也同样给了学生一些实验必需的材料,要求学生们想办法把小灯泡点亮。
        

教学现场略记:
        

师:现在咱们来请做成功的小组上来给大家来演示一遍?其它成员画出它的实物图。

(师请了四五个小组上台演示并画了实物图,大致都用到了三样材料:导线、小电池、小灯泡,而且接法也在教师的预想中。)教师把接亮小组的实物图作了一下简介,并归纳出了所必需的材料。(教师在归纳时好像发现了有一组想发言,立即请那组发言。)

生:老师,我们小组不用导线也把小灯泡点亮了!

(众生一片哗然……)
        

师:啊,真有这样的事情?快上台给大家来展示一下!
        

(生上台展示:原来,这一小组把包在小电池外面的塑料包装纸给撕掉了,他将小灯泡的一个连接点与正极碰住,另一个接触点与裸露在外面的金属片接触。)

师:这个小组真是太不简单了,只用了两样材料就点亮了小灯泡,同学们,那你们想想看为什么这样接也会亮?
        

生:……(后面学生的交流是相当热烈,而且教师也及时渗透进了导体与绝缘体的知识。学生们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又学到许多本节课以外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找到了思考问题的另一条途径。)反思:

在第一则案例中,虽然学生的操作方法只有很细微的差别,而且都达到了目的,但是折射出来的思维方式大不一样。因为前一种方法极容易导致实验不成功。而教师却没有观察和注意到,更没有让这一小组来交流,使这一极佳的教育契机——科学教学中过程和方法的引导机会,就在老师的漠然中消失殆尽。而在第二则案例中,正是教师捕捉住了这一难得的机会,才将这一堂引向了更深层次的探究中。实际上,学生听到一种完全不同的做法时,他的智力是在接受挑战,他的思维是在碰撞,尤其是当这种挑战来自同学,而不是老师的时候,碰撞会更加激烈和深入。科学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引发这种碰撞,并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开阔思维,并引发创新的欲望。很显然,观察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过程,发现其中的闪光点,就成为教师在课堂上的必备能力。
        

纵观两则案例,我们不难看出,面对生成,第一位教师扮演的依然是“教案剧”的导演(在平常的教学中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而第二位教师则是真正把学生装在了心中。新课程实施尽二年来,尽管在新的理念上,教师都能接受,但真正落实在课堂,甚至在很多细节上,仍然难以脱去“经验主义”的痕迹。学生们的需要还是没有被真正地注意和重视,这我想应该是科学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上课时多想想学生会怎么做,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面对生成应该如何应对,这就先得把学生放在心中。唯有如些,我们的科学课才会擦出耀眼的“火花”!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TOP
8#

另眼看语文
        

——一个小学科学教师思考

周六学校要进行校本教研活动,给我安排的一个任务是拍摄上午三堂课的录像,本来是双休的,现在要泡汤了,心里多少有些疙瘩,不过借此机会也能来个另眼看语文,或许也是一次很好的机会,毕竟由于学科的关系,我们课老师很少有意的去听听其它学科的课,正是带着这样的想法,我走近了周六这三堂语文课,和语文课来了一次亲密接触,上午三堂精彩的语文对我的启发还是蛮大的,让我更加清晰的看到了一个优秀教师要具备的一些基本的素质,我现在用三个词来归纳一下就是自信沉稳从容,这三点是一个优秀语老师要具备的,同时我想也是一个优秀科学教师也应具备的基本品质。
    
三堂课我比较关注教师的教态和语言,因为肩负着拍摄的重任,所以特别关注了老师的行径路线,从三堂课来说第一节课老师在整堂课的中走动得过多,教师在讲授得时候,身子有时不能保持一种沉稳的状态,时有晃动,看这他的课,又情不自禁的想到了自己在课堂上教态,真的很像自己,喜欢在课堂上走动,说话要晃动,虽然这些可能只是一些小小的细节方面的问题,但是对想成为一个优秀的老师,这些细节也应该特别加以关注,同时又使我想到了一句古话旁观者清,当我们教师进入课堂角色的时候,很难发现自己的一些不足,如教学体态、教学语言等,因为这些问题不是一节课暴露出来的,是平时课堂上养成的,公开课只是一个平台,展现自己平时教学研究成果的同时,其实也暴露了自己平时课堂的一些教学细节,而这些细节往往也最容易忽视的,原因可能很简单,听课的大都是同学科的老师,可能更多的关注了教学的设计、课堂上教师的互动、教师对课堂上生成问题的把握能力等等。而我正好相反,因为我是一个科学教师,对语文学科由于本身缺乏这样一个关注背景,这样我的关注点就发生了转移。看老师的课,再想想自己的课,多少有了些感触,使我不禁想起了,去年那段煎熬的日子,从去年准备南湖之春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开始,我对自己的课堂上教态和语言更多的进行了关注,有机会,我会把自己的课堂拍摄下来,再一个人静静的看一下自己的课,录像就像一面镜子,让我能看到自己自己在课堂山暴露的众多的问题,可能本以为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是如此的出色的,但是回放了课堂实录后,我的那种自满的情绪马上就跑到了九霄云外了,但我也并没因此而自卑,我想有问题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有发现的眼光,平和的心态、积极的态度,终有一天,这些问题都能在一次次磨练中,逐个解决,等到那是,我们的课堂也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春了。我期待着,我相信那里一句话:冬天去了,春天还会远吗?
    
第二位出场的是老师,年龄不大,比我还低两届,但是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成熟和他年龄真有些不太相符,课堂上那种自信、沉稳、从容在他的课堂上表现的一览无余,真是打心底里佩服,听课时和王校交流的时候,她就给我指出了几点老师值得我学习的地方:第一、课堂上的语言——清晰。第二、课堂上的教态——沉稳。第三、面对学生的问题——从容。这些都是我在今后自己的课堂上需要加强的地方,令我高兴的是今天能听到这样素质好老师的课,真是很有启发。送给自己一句话吧:笨鸟先飞!希望还能赶上,去做总是有收获的,我一直是坚信这样一点,这也是我继续前行的动力,我徒弟老是说我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了,永远不能满意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记得南湖之春的磨课,一遍又一遍,其他不说,就说我的体重吧,那些日子里,我成功减肥6公斤,足以说明那断日子的艰辛,其中的酸甜苦辣可能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这样有深切的体会。后来南湖之春上面对700多位听课的老师,我成功的演绎了一堂精彩的科学课,课后好评如潮。而我并没因此而自傲,因为我深知,以后我要走的路还很长。把它看成一个良好的起点吧!一年后再来看那堂课,我想这堂课文给我最大的收获是,南湖之春使我找到了自信,对课堂教学设计的自信,更是对自己把握课堂的一种自信。这些对我今后的科学教学生涯都可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第三位是去年被评上省特级的林乐珍执教的《我愿……》,又是一堂精彩的语文课,最大的特色,就是润物细无声,在整堂课中看似简单的积累几个词语,但背后隐藏了十分的不简单。可能是一种新的语文教学的理念(搬门弄斧了,见笑! ^_^),其二,她特别注重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体现特别明显的就是最后五分钟学生写字时,对学生的写字姿势的不断提醒和纠正,我想如果每个老师在学生写字的时候都能做个有心人,当学生姿势不对时,悄悄的去提醒他们一声,我想这良好的学习习惯写字习惯就会在我们一次次提醒中培养起来了。可能这最后5分钟大家不是很关注,课的高潮已经过去,但我并不这么认为,真是这5分钟,使我们也看到了特级教师对每个教学细节的关注,也应该能对我们今后的教学产生一定的启发。说到此,又使我对我们今天的小学教育产生了一点忧虑,今天我们的教育太过功利了,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累,学生苦!最后可能是得不偿失的!我的观点,小学阶段重点要解决两个词——“兴趣习惯。当一个学生拥有了这两点,我想今后到中学,甚至大学都能受用的,说的更大一些,应该是终生受用的。而正是这样重要的两个词,在比较功利的教育背景下显得如此的渺小和不屑一顾,可悲啊!我今年带的五年级,前一个半月的在科学课上重点在解决习惯这个词,因为兴趣对我的科学课来说,在学生心目中基本不需要我更多的关注,这是我们学科能令其他学生老师羡慕的一点。而关于习惯,近段时间,重点在训练两个字,有老师可能觉得这样可能太小题大做了,当时我也有过这样的想法,训练4年的学生坐和站难道都不会吗?不信,你可以看看自己的课堂,一节课40分钟,大家都能坐好吗?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都能站直吗?或许,你的课能做到的,但像我们这样的所谓副课的课堂中,我们学生的思想是放松了,一些不良的习惯也就表现出来了,因此需要我们课老师特别的关注这方面的内容,如果习惯好了,我们的课堂能变得更加的高效,对周课时只有两节或三节的科学课来说,每节课的40分钟是多么的宝贵,容不得有更多的学生因为课堂上听课的不良习惯,影响到我们科学课的进程。所以,强调这些也应该不足为奇了吧!其三,老师在课堂上这悄无声息的指导,对我又是另外一个启发,本来我认为现在我们的课堂就像一本电视剧或电影,教师和学生就是其中的演员,所以课堂需要学生的投入,同样也要求教师的投入,只不过教师在这其中扮演了多重的角色,有演员的,还有导演的、编剧的……,这就是今天我们的课堂,如果你写了剧本,指导了演员的演出,而自己又身处世外,这样的课堂很难说是一堂成功的好课,语文课,要求教师能进入文本,以情感人,我想科学课也应该如出,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同样的学生,只有教师投入了,我们的孩子才能投入,这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感染吧!教师的人格能感染学生,同样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风格也会感染我们的这些单纯的孩子们。而这次杭州的赛课和听了今天三位语老师的课后,其中上面的一些想法在悄悄的发生变化了,正如周一王校长提出的那个问题一样:一个老师需要具备怎样的技能?怎么让学生在课堂上脱颖出来,需要我们教师的思考?我想这确实是值得我们大家深思的一个话题。因为我们的课堂永远是学生的,这是教育的永恒主题。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TOP
9#

摆正心态——对自己的一点建议

                            

今天是我到杭州的第二天,由于前段时间感冒了,最近咳嗽的厉害,吃了好多药都不见好转,赛课的任务就在眼前,心里不免有些着急,特别是到了凌晨的时候,咳嗽的更剧烈了,所以只好起床,喝点水,这样稍微能缓解一些这种病症,昨天到这里还特意去附近的药店买了一瓶枇杷膏和一些薄荷含片,但是这些药物的效果也不是最理想,也许是我心太急了,还是顺其自然吧!

   这次赛课,我安排在明天上午的第三节,所以今天相对要轻松一些,昨天和其他10个赛课的老师一起吃饭的时候,明显感觉有些老师蛮紧张的,特别是今天就要上课的老师,因为我们深知这样的机会是非常难得的,就像宁波的老师所说的那样,可能一辈子也只有这样一次机会,所以大家都想抓住这次机会,把自己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展现出来,身处其中感觉到大赛前的这种紧张的气氛。

    对我来说,这样的场合还是第一次上课,说不紧张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我觉得,如果能摆正好心态,一切顺其自然,上出自己的风格和水平,这才是最重要的。对自己说,放松一下,相信自己!自信是成功的关键。

    希望自己咳嗽能早一点好,这是当务之急的事,今天除了听课学习自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去卖鱼桥小学熟悉一下明天和我一起上课的这批孩子,去见见他们,和他们聊聊,实验规则和要求去交代一下。

  其实,我觉得现在我们的课堂就像一本电视剧或电影,教师和学生就是其中的演员,所以课堂需要学生的投入,同样也要求教师的投入,只不过教师在这其中扮演了多重的角色,有演员的,还有导演的、编剧的……,这就是今天我们的课堂,如果你写了剧本,指导了演员的演出,而自己又身处世外,这样的课堂很难说是一堂成功的好课,语文课,要求教师能进入文本,以情感人,我想科学课也应该如出,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同样的学生,只有教师投入了,我们的孩子才能投入,这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感染“吧!教师的人格能感染学生,同样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风格也会感染我们的这些单纯的孩子们。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TOP
10#

无眠的夜晚
            
紧张的一天

 

今天是我上省新生代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日子,虽然早晨起来身体不是最舒服,咳嗽的比前几天更严重了,但感觉自我状态还是蛮好的,昨天是一个无眠的夜晚,在我们张头的房间里,师和程老师对我的课,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梳理,特别是开场白和各个环节的之间的过渡语的设计,成为了这次修改的重点,因为细节决定成败,课堂细节从教学语言开始,作为一名不是科班出生的科学教师,语言的功底还是差了一些,这也是我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需要改进的一点,也是能成为一个优秀科学教师所需要必备的素质。磨课的时间过得特别快,在23点的钟声敲响后,我们才把课基本磨完。匆匆告别张头和程老师,回到房间,同来的老师还在房间等我,知道我可能回来比较晚,又给我从超市里买来了一份宵夜,已经放在了我们的床头,感动之情难于言表,回房间为了能使自己清醒一些,先冲了一个凉,又吃了点东西,于是就开始工作了,由于对原来教学中的语言设计有较大的调整于是我重新又更加刚才讨论的,把教案整理了一份,当整理好粗稿后,觉得自己的思路已经比较清晰了,但是由于改动较大,为了能尽快熟悉整个教学过程,于是我又进行第二次的整理,刚才是手写搞,现在要整理出一份电子稿,看看手表上的,这时已经是凌晨2点了,我决定要在3点之前把这份教案整理出来,再睡上两个小时,五点起来再理一下整堂课的思路,天还是有不测风云,虽然我在3点前把教案的二稿整理的出来,但是3点合上手提电脑的屏幕,躺在床上的时候,很想马上能睡着,但是就是怎么也睡不去,一躺下就咳嗽的厉害,也不知什么时候,我就迷迷糊糊的睡着了,等我醒来,已经是505分了,我赶紧起床,因为我知道今天时间是非常宝贵的,用5分钟洗漱完毕后,把今天的思路整理了一下,材料的摆放、人员的安排、课件的调试等等,一切就绪后,已经是540分了,我拾起昨天那份整理出来的初稿,悄悄的走到了阳台上,为了不影响我的兄弟,我知道昨天他也跟我一样度过了一个不安稳的夜晚。当我现在手指在键盘上敲击时,边上的他已经进入了梦乡。来到阳台后,我就像第一次上课那样,面对刚出升的太阳,我是老师,太阳成了我今天的第一个学生。两边“试教”下来,一天手表已经是620分了,马上回房间通知我们区其他几个老师,请他们帮我带材料去学校,而我准备再去一趟卖鱼桥小学,虽然昨天熟悉了班级,但由于三年级的学生刚接触到科学,很多科学的探究习惯没有养成,我准备再给他们去补一下这方面的内容,如:组长的责任是什么,材料员的任务、讨论结束后教师用的暗示等等。7点用完早餐后,我急忙赶往卖鱼桥小学,我们住宿地方离这个学校并不远,但是由于不熟悉这里的路,所以还是走了一点弯路,最后在去卖鱼桥小学读书的孩子的带领下,找到了这个学校,在他们教导处,正好见到了,三(2班的喻老师,和她说明来意后,她很热情的带我又去接触了今天我们上课的孩子,走到教室门口,正好数学老师在讲练习,当我站在门后时,孩子们都停了下来,和我打着招呼,我觉得有点不好意思,因为这样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的课堂教学,但是心里还是蛮开心的,我能让这些孩子接受我,虽然昨天我们呆在一起的时间还不足一个小时,我已经和他们打成了一片,能被孩子接受我,和认可是件幸福的事情,我想也是今天我上好课的第一步,和孩子简单寒暄后,我直入主题,把组长的责任和材料员的任务重点的讲了一下,因为我知道今天我需要分秒必争,820分,从卖鱼桥小学出来,希望能最快打车到我们上课的学校——文澜中学,但就是天不做媒,在马路上看到一辆辆出租车疾驰而过,但是都是满车,心里越急,车越是没,整整20分钟,我就在马路上,焦急的等待着,终于有辆空车从对面过来,我赶紧穿过马路,上车后一说目的地是文澜中学,结果司机对路又不熟悉,这是晕啊,越急越乱啊!我镇定一下,连忙拨通了卖鱼桥学校一位科学教师的电话,在她的帮助下,用了20分钟,终于赶到了文澜,还要有时间准备我的材料,还有一个小时的时间,边上楼,边给自己同来的老师发短信,通知他们到准备室帮忙,忙碌一刻钟后,全部就绪了。一看手表还有40分钟,坐在准备室的沙发上,虽然满头大汗的,但心事也落下来了,一切就绪了,只欠东风了,很快房间里传来了下课的铃声,我起身拿着手提进入了会场,在后台技术老师的帮助下,开始连接投影,但是不顺的事又出现了,笔记本连接后,屏幕只能单个显示,而负责会场的老师又在催我赶紧要开始了,这个时候,真是决定心里有点慌乱,不过马上冷静下来了,记得一切帮其他老师解决过类似的问题,只要重新启动一下,应该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于是赶紧把开关关了,可是由于是硬关机,结果重新启动后,硬盘要进行检测,晕啊!12 30 45 60……,终于解决了问题,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开始把自己的状态调整一下,希望能迅速的进入自己的角色,因为开场白有一定的变化,所以对开始的几分钟心里还是有点没底,又加上刚才的一系列变故,不过之我感觉对角色还是能比较快的转换了过来,从猜测袋子里东西引出课题。一切都还是比较顺利的。整堂课下来,虽然上得大汗淋漓,但是我觉得还是上次了自己的风格。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