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摆的研究:整次摆与非整次摆之间的纠结 [复制链接]

1#
银光图片

摆的研究:整次摆与非整次摆之间的纠结


萧山区朝晖小学   金亚军


五年级下册《时间的测量》单元,《摆的研究》一课







这一课的教学疑点:

   1、15秒钟的计时方式是否过短?教学中我们改成30秒钟,这样的摆的次数的准确度会更高一些,就是费时间以至于该课还要延续到下一课。

   2、通过计时我们发现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就是当时间到时,如不是整次摆那又该怎样解决呢?难道记0.6次什么的?这样的记录摆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就变成了估计值,既然是估计值也就可大可小,那么结论又该怎样得出呢?

   3、如要记整次摆,那么我们的技术还不够,除非用视频记录,然后进行时间分析,而这些技术在小学是不太可能实施的。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该何去何从呢?欢迎畅谈!

分享 转发
TOP
2#

为金老师的细致、认真点个赞!由于我自己的粗线条,我的学生在实验中基本没有出现类似半次的情况,估计是给学生人为的“四舍五入”了,因为实验数据有明显的可比性,也没有去较真。现在想想如果真出现0.5次,0.6次,记着又有何妨呢?不知大家怎么看。
TOP
3#

回复 2楼千岛海韵的帖子

多记录0.5次,而且数据会以不同的数量存在,那么实验数据又该怎样整理呢?!
TOP
4#

做三个重量明显不同,摆长相同的摆,对比着一起摆动,看现象。先预测,然后实践。虽然在某些控制上不如书上的更严谨,但学生记忆理解效果更好一些。也可以避免这样的不整数次数问题。
TOP
5#

转桂鑫群天天老师的发言:学生对于数字所表现出来的规律的表达和我们老师期待的表达是有一个落差的。首先,从数字的角度来看,学生在数学规律中表达的数据是很理想的,很干净的,这也是他们的认知基础。当数字是否呈现规律这一个分析放在科学学科里后,学生很难打破原来在数学中建立的认知去读出科学的数据规律,因为科学实验中的数据并不是理想数据,误差的理解需要在一定的知识积累与实践经验的经历上,加上学生的操作水平,对待实验数据取得的认真态度都会带来干扰。实际上,目前大部分科学的数据对学生来说还是没有起到应该有的作用。这种情况大多数发生在学生已经有以往积累,如力的大小对小车运动速度快慢的影响。学生并不是真的分析了数据得出了结论,只是数据恰巧证明了他们的经验是对的,他们的内心洋洋得意于“数据也证明了我是对的!”。此时,一些意外的数据很顺理成章地被他们主动解释为误差。而学生没有经验的数据会让学生真的去分析,与学生的经历有矛盾的数据会更引发学生主动的思考。比如,摆的研究中,摆的等时性所表达的数据,一瓶水流完时间的等时性等数据。但是,误差等因素会让实验结果中的数据充满干扰,学生难以表达出等时的结论。以至于只要学生认真起来,什么该有的规律都没有!到最后还要老师尴尬地解释此数据本该如此,或者科学家们发现……针对金老师提出的疑惑,我觉得策略1是不让学生直接总结规律,可以让学生猜测下一组未发生的数据,比如再做一次,可能会是几?学生的猜测会在范围内的,然后再追问数据所表现出来的规律可能会好些。策略2是将这个实验中等时的定义表达为更粗略的单位,比如用太阳来表达一个约定的时间,精准单位为日,半日等,用水钟表达的时间精准单位为刻,而用摆就能表达一分钟甚至更精准的单位,这样学生理解等时与计时工具的发展会更切合实际。所以,对于摆应该来回算一个周期还是算两个周期就可以化解为一个可以忽略的问题。当然是否认真操作又涉及到态度的层面。
TOP
6#

金老师的严谨是我们科学课堂所必须的,向金老师学习!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管是延长及时的时间,还是取小数,其实目的都是一样,让数据更准确。
TOP
7#

这个摆的计数,关键还是小组分工,计时和喊开始停止的必须是同一人,计摆次数为另一人,操练熟练,个人感觉误差还是比较小的,为数数方便,摆绳可以稍调整得长点。
TOP
8#

首先为金老师的严谨点赞!如果结果能明显区分,多个0.5,0.6并不重要,如果学生提出来了,如实记录也可以,或者四舍五入,我觉得也可以。
TOP
9#

金老师提的问题真好,我也有这样的困惑
TOP
10#

准确的说,没有整次摆的,因为误差是不可消除的。
但是就小学摆的测量20秒左右时间内,非整次摆就成为常态,就凭目测的误差可想而知,我们能做的就是增加摆长长度和摆锤轻重的对比差距,来增加数据之间的对比性。
小学生的实验要求,想必不用过高,但是必要的精准度测量与探讨还是有必要的,因为这是科学研究素养中的重要内容。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