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摆的研究:整次摆与非整次摆之间的纠结 [复制链接]

1#
银光图片

转桂鑫群天天老师的发言:学生对于数字所表现出来的规律的表达和我们老师期待的表达是有一个落差的。首先,从数字的角度来看,学生在数学规律中表达的数据是很理想的,很干净的,这也是他们的认知基础。当数字是否呈现规律这一个分析放在科学学科里后,学生很难打破原来在数学中建立的认知去读出科学的数据规律,因为科学实验中的数据并不是理想数据,误差的理解需要在一定的知识积累与实践经验的经历上,加上学生的操作水平,对待实验数据取得的认真态度都会带来干扰。实际上,目前大部分科学的数据对学生来说还是没有起到应该有的作用。这种情况大多数发生在学生已经有以往积累,如力的大小对小车运动速度快慢的影响。学生并不是真的分析了数据得出了结论,只是数据恰巧证明了他们的经验是对的,他们的内心洋洋得意于“数据也证明了我是对的!”。此时,一些意外的数据很顺理成章地被他们主动解释为误差。而学生没有经验的数据会让学生真的去分析,与学生的经历有矛盾的数据会更引发学生主动的思考。比如,摆的研究中,摆的等时性所表达的数据,一瓶水流完时间的等时性等数据。但是,误差等因素会让实验结果中的数据充满干扰,学生难以表达出等时的结论。以至于只要学生认真起来,什么该有的规律都没有!到最后还要老师尴尬地解释此数据本该如此,或者科学家们发现……针对金老师提出的疑惑,我觉得策略1是不让学生直接总结规律,可以让学生猜测下一组未发生的数据,比如再做一次,可能会是几?学生的猜测会在范围内的,然后再追问数据所表现出来的规律可能会好些。策略2是将这个实验中等时的定义表达为更粗略的单位,比如用太阳来表达一个约定的时间,精准单位为日,半日等,用水钟表达的时间精准单位为刻,而用摆就能表达一分钟甚至更精准的单位,这样学生理解等时与计时工具的发展会更切合实际。所以,对于摆应该来回算一个周期还是算两个周期就可以化解为一个可以忽略的问题。当然是否认真操作又涉及到态度的层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