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定海区小科青研社戴娜专帖 [复制链接]

1#
4.15每月研修心得      昨晚杭州市钱塘区教师教育学院的方亚琴老师给我们展开了一场《基于小学科学教材的项目化学习设计和实施》讲座,获益匪浅。
     方老师从四下的电路单元出发,来讲述如何推进项目化学习,以灯泡为什么会发光为例,她提到学生的思维,电流经过灯泡就停止,电流从正极、负极同时出发经过灯泡,这两种思维在教学中发现的确存在,就算纠正过后学生在画电路的时候还是会出现这种现象,方老师提出可以肯定学生的这种思维,这两种情况能够得出电流经过灯泡才会发光,肯定学生的思维,然后再给出科学上的规定,这种思路我觉得可以尝试。跨出自己的舒适区,多思考,是我给自己的要求。
分享 转发
TOP
2#

4.15优质课心得
  第四次参加区优质课,感叹自己在教师这个行业已经第四年了,但是自己在教学上的长进却不够大。这次是规定单元,自己选课题,我选了二下我们自己单元的《测试反应快慢》,这课曾在前两年团内同课异构过,因此还算有所心得,本堂课设计的也是以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居多,在活动中贯穿一些科学思维,从活动中有所收获,知道练习能提高我们的反应快慢,平常要多参加体育运动。基本达到教学目标。但是在环节衔接,学生研讨环节还有待加强。
TOP
3#

支持开专帖!
TOP
4#

祝贺戴老师开出个人专帖,相信有行动必会有收获,期待更多精彩内容!
建议第一帖做个计划和说明及简要目录!
TOP
5#

新教师上优质课,非常有潜力,非常有前途
TOP
6#

欢迎开帖,点滴记录,点滴进步!
TOP
7#

回复 4楼酸牛奶的帖子

感谢朱老师建议
TOP
8#

专帖说明:
本帖用来记录每月研修的学习心得,以及平常在教学中、展示课中的课后心得,督促自己不断成长。
TOP
9#

5.16每月研修心得
昨晚听了郑永春老师的讲座《从荧惑到天问》,郑老师是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技大学兼职教授、理学博士,主要从事行星科学与深空探测研究。他的讲座中都是精华,很多知识都是我未曾听过的领域,给我开了眼界。刚开始郑老师就用五行七曜给我们揭示了行星和一周的关联,拉近了行星和我们的距离,然后从火星起名的来源,是否适合人类居住等很多方面科学地给我们解答疑惑,是个值得再次回味的讲座。
TOP
10#

5.21“海岛特色小学科学教师实践项目的认知体验与构建实施”培训心得
2021.5.19~5.22,在浙江海洋大学国际交流中心展开了以海岛特色为主题的培训,虽然是第一次承办这样的培训,但是四天的安排都很有特色,特别是实践环节特别让人意犹未尽。第一天上午讲座,下午安排了野外的观鸟活动,但是由于天气原因改成了讲座,有所遗憾;第二天进行了海洋生物标本的制作,对标本的制作工艺和保存方法都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联想到四年级下册岩石标本的制作,如果小朋友们能亲自制作标本,参观标本模型,想必印象会更加深刻;第三天上午在南海长峙校区听了两节关于海洋的拓展课程,孟婕老师的《制作一个虾的名片》,从制作名片、制作二维码、制作浸渍标本,自我评价四方面来展开活动,从学校的植物二维码引入,既彰显了学校的科学特色,也使任务过渡的十分自然;林佳老师的《坚硬的贝壳》非常有深意,从贝壳有多坚硬,可以打碎大理石瓷砖入手,引起学生兴趣,接着提出疑问“贝壳为什么会这么坚硬,和它的成分有关吗?”然后通过资料阅读让学生猜测贝壳的成分,如何验证自己的猜测?最后再上升到微粒排列的高度。还有很多可以挖掘的空间,和拱形的形状,微粒的建模等都可以深挖,是个不错的stem课程。明天虽然是周六,但是给我们安排去“摘箬山小岛上采集火山岩标本,感觉有所期待。
TOP
11#

5.26《茎和叶》课后心得
       这一课我认为老师要做较多的前期准备,第一个班试教的时候探索茎的作用,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后再实验,3~4分钟后观察,实验效果并不明显,应在上课前一天就把茎浸泡在红水中;通过视频来了解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也比较被动,学生的印象不够深刻。课后我在学校的花园里分用透明塑料袋和黑色塑料袋包裹了一片叶子,塑料袋效果很明显,光合作用我也是第一次实验,还在等待实验结果。如何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一可以提早布置实践作业,让学生在家里观察现象并记录;二可以在学校的凤仙花提早用塑料袋和黑色卡纸进行处理。通过亲身经历再让学生思考叶片的作用,层层引导,学生的思考会更深入。
TOP
12#

5.28关注学生评价 促进思维发展——基于stem的小学科学课堂,团活动感悟
      5月27日上午,在舟嵊小学录播室开展了小学二团团活动“关注学生评价 促进思维发展”课例展示。两位老师围绕stem理念,从明确任务——设计——制作——交流研讨——二次制作改进——展示评价一步步展开,较好地呈现了stem课程的精髓。STEM课程与我们常规的科学课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的思维流程是一样的,但是与科学思维相比,它又有更高的要求,STEM是工程思维。
      《杯中飞舞的蝴蝶》是二年级下册《磁铁》单元的拓展课,利用磁铁的性质让纸蝴蝶在杯中悬空。首先是对于任务的明确,用绳子悬挂的蝴蝶倒过来之后要掉落下来,如何用磁铁的力量使它不掉落呢?学生会相想到用同极相斥的原理使磁铁悬空,有些甚至认为不用绳子也能让蝴蝶悬空。接着励老师出示非常直观的记录单,两块磁铁,一个带绳子的纸蝴蝶和一个带盖的杯子,让学生设计。随后让学生交流,围绕“为什么要这样设计?你们对我们的设计有什么建议吗?”这两个问题展开讨论。二年级学生的想法非常活跃,会想到很多的可能性,但很多是实践很难实现的。可以花更多时间让学生根据他们的设计图进行制作,然后让他们经历设计不一定要太复杂,可以从简单易操作着手。如这一课中,利用异级相吸是比较容易实现的,但同级相斥比较难,磁铁会反转被吸住,需要更多的外在条件才能实现。学生在不断的失败尝试中经历工程设计,多思考如何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追求成功,埋下科研的种子,能达到这样的要求更重要。教师亦是如此,不必追求如何特别的课堂设计,沉下心来明确教学目标是什么,如何去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以此课为例,低段的学生需要更多的制作,在制作中不断的去改进自己的设计,那就花更多的时间在制作中即可,前期的设计研讨可以缩短时间。后期交流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时学生会有更多的想法。
TOP
13#

《杯中飞舞的蝴蝶》,课题有意思,对学生有吸引力。
吕坚
TOP
14#

是的,低段学生的想法很多,实际操作就会发现很多问题。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设计-制作-修改-再制作,让学生经历这一过程促进学生的工程思维才是最重要的。
TOP
15#

有感悟的帖子发表一下见解,其实浏览一下也有很多启发自己教学的地方,加油。
TOP
16#

地球科学探索体会(每月研修7.15)
    郭老师从一张高铁照片入手,你会想到哪些问题?照片是哪儿拍的?什么时候拍的?高铁为什么要架起来建设?是不是因为建的高,所以叫高铁?高铁是怎么跑起来的?为什么可以开得快?铁轨是什么材质的?怎么铺设的?两侧的广告是什么内容?农田里种的是什么庄稼?房子为什么要建成尖的顶,白的墙?高铁经过这些居民家附近,会不会很吵?
    从不同的视角,学生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如何把这种发散性思维拉回到课堂中,需要教师灵活的处理。有些话题是需要综合性学习的,有些话题是对课堂有利的,有些话题是超过教师的认知水平的,既考验我们的教师的知识储备又是挑战老师的课堂艺术。
        从一碗面(兰州拉面)入手,也蕴含着很大的学问。从面的材质(小麦)、配料(笋、咸菜、肉)入手,联系到当地的地理文化。把饮食和地理、文明结合在一起,更贴近生活,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作为科学教师,要把生活和科学结合起来,首先自己要有发散思维,其次要有解决问题的精神。
TOP
17#

地球科学探索体会(每月研修7.15)
        郭老师从一张高铁照片入手,你会想到哪些问题?照片是哪儿拍的?什么时候拍的?高铁为什么要架起来建设?是不是因为建的高,所以叫高铁?高铁是怎么跑起来的?为什么可以开得快?铁轨是什么材质的?怎么铺设的?两侧的广告是什么内容?农田里种的是什么庄稼?房子为什么要建成尖的顶,白的墙?高铁经过这些居民家附近,会不会很吵?
        从不同的视角,学生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如何把这种发
戴娜 发表于 2021/7/17 15:24:28
生活和科学的结合
TOP
18#

科学融合生活,这是我们科学课堂一直在努力的。
TOP
19#

《做理论敏感与实践创新的科教人》学习体会(每月研修20210915)
本月的每月研修,印象深刻的是最后提出的成长三件套:读书、写作、创课。读经典书,读学科榜样的书,读你认识人的书。写得意之处,写失败之处,写擅长之处。微创教学的方式,一厘米之变的精神,长期主义精神。
课堂教学要有理论指导,积极的读书,努力地把看书感悟融入到课堂实践中,这对一个老师的学科成长是有帮助的。本次研修带来了邵锋星老师的新书《科学素养怎样教?一名特级教师的教学笔记》,让我们在翻阅中感受教师如何在理论与实践中穿梭,从理论中找寻科学教育的“活水”,再加以研究,创造性地应用到课堂。值得我们学习。
阅读、反思和研究应当成为我们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这样才有助于我们的专业成长。我对课堂的把控正在沦为俗套,急需寻找科学素养教学的方向与突破口,盼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思考。
TOP
20#

《科学教师的历史责任和现代追求》(每月研修20211015)
        本月的每月研修邀请的是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卢新祁老师。这个讲座一听标题就感觉学术性较强,自古以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对教师责任的很好解读,那么作为科学教师,责任是什么?我想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而是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积累经验,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会用科学的辩证思维去思考问题。我小的时候,科学还不叫《科学》,叫《自然》,那时候印象中自然课一周只有1~2节,还经常变成语数课,我残留的印象就是比较好玩,但是对探究性是不重视的,说成是劳技课或者实践课会更合适,和现在科学课的重要性截然不同,现在的语数老师是不会想着来占科学课的,教育部对科学的扶持力度也在不断的加大,作为一名科学教师还是比较幸福的。我想在享受科学教师的幸福感时,也要牢记肩上的使命,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有科学思维的人。
      再来说说现代追求。卢老师用了简短的八个字“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我认为还是很恰当的。脚踏实地是工作态度,仰望星空是大方向,是指明灯。要学会用儿童的眼光看待“儿童的科学”,用审美的眼光看待“儿童的科学”,也就是让我们多从儿童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简单的教授科学内容,努力把课堂变成“生动有趣、博大精深、有吸引力”的课堂。
TOP
21#

20210924在舟嵊小学进行了“关注学业评价”的研讨活动,旨在帮助科学教师更好的了解五下六下的新教材,并提供单元练习命题的方向。提供了几个思路,出题的参考价值:课程标准>科学书>教学用书;出题的顺序:探究题>选择题>连线题。还提出了几个要求,多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少出结论性的题,题目要具体化,配图要清晰等。为了方便我们理解,还提供了一份样卷让老师们进行分析。
培训后,我选择五下的三单元《环境与我们》,每晚给小家伙讲完故事后,九点多开始思考出题到十二点左右,奋斗了一星期,终于初稿完成。在出题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一个就是题目的来源,一定要是多看书本,把握好本单元的重难点来作为命题的方向,那如何创设一个语境把知识点包涵进去就成为了第二个难点,大量的百度也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这单元几乎是全新的,所以老的材料也就失去了利用价值。也曾盗用了一些网上搜来的题,在检查的过程中又发现和新教材有出入,最后一张试卷下来几乎都是原创的试题,太难了,脸上的痘痘也爆出来了,哭泣脸~
TOP
22#

楼主太努力了,认真的出试卷啊
TOP
23#

20211019研修社活动(观课议课)
今天听了两节同课异构《推动社会发展的印刷术》,两位教师各有千秋,都有值得学习之处。课后听课教师都对两位教师的上法进行了点评,最后袁特和市教研员也进行了总结概括。一早上活动安排紧凑,让我受益匪浅。通过此次活动,我不仅对活字印刷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也对如何将steam理念结合到课堂中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展示课和家常课要进行区分,展示课一定要有出彩的地方。希望能有很好的反思,给未来的教学或者论文都提供帮助,这也是听优秀课例的目的吧。
TOP
24#

这个方法真不错,贴近生活,学生一定有兴趣。
TOP
25#

《走进自然 探索奥秘》——自然观察与科学研究(每月研修20211215)
2021年最后一个月,每月研修如期而至。本次的主题贴近生活,贴近自然,与生物学有关。生物领域是小学科学主题之一,浅显易懂,好教,但又教不好。如何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如何亲近自然,探索自然奥秘?这是需要我们思考的。周老师学者风范十足, 娓娓道来,让我们认识到小学生物领域也可以做出很多项目、课题。因为这是最贴近孩子天性的学科,我们要利用这个特点,好好的开展教学。让孩子从做中学,学中思,思中悟。
TOP
26#

4.15优质课心得
  第四次参加区优质课,感叹自己在教师这个行业已经第四年了,但是自己在教学上的长进却不够大。这次是规定单元,自己选课题,我选了二下我们自己单元的《测试反应快慢》,这课曾在前两年团内同课异构过,因此还算有所心得,本堂课设计的也是以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居多,在活动中贯穿一些科学思维,从活动中有所收获,知道练习能提高我们的反应快慢,平常要多参加体育运动。基本达到教学目标。但是在环节衔接,
戴娜 发表于 2021/4/17 20:53:34
TOP
27#

简约而不简单,这句好好熟悉,似曾相识

《走进自然 探索奥秘》——自然观察与科学研究(每月研修20211215)
2021年最后一个月,每月研修如期而至。本次的主题贴近生活,贴近自然,与生物学有关。生物领域是小学科学主题之一,浅显易懂,好教,但又教不好。如何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如何亲近自然,探索自然奥秘?这是需要我们思考的。周老师学者风范十足, 娓娓道来,让我们认识到小学生物领域也可以做出很多项目、课题。因为这是最贴近孩子天性的学科,
戴娜 发表于 2021/12/17 14:33:02
TOP
28#

小科青研社,2022加油
TOP
29#

2022年2月11日至12日,举行了为期两天的全国教科版小学科学新教材远程培训研讨会,由于是录播培训,时间安排紧凑,干货满满。各个教研团队通过试教和团内研讨,对五下、六下的新教材做出了完美的解读。接下来谈谈我对研讨课的收获。
    第一节是《生物与环境》单元“当环境改变了”,陈铮铮老师以自己是个动物迷引入,给学生科普了一些关于动物的视频网站,接下来以洞中的青蛙引出问题,你会怎么做呢?聚焦到动物的行为在不同季节是不一样的,进入到探索环节,通过视频和资料,以丹顶鹤和青蛙为例,找出它们行为的变化以及原因。对于这一活动,学生的效率是比较低的,因为对关键词的提取还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加以引导,这个活动安排了十多分钟的时间,时间有点过长。交流环节,通过小组汇报,在黑板上板贴的形式,又使得交流过于简单,没有激发学生的思维。我认为可以在查阅资料环节,在资料下方写出关键词供学生选择,再来汇报,缩短活动时间加长研讨时长,能更好的激发课堂氛围。接下来针对冬天动物的两种典型行为“冬眠”和“迁徙”,让学生对动物进行了区分,为什么动物们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是一帆风顺的吗?通过这些拓展内容,使学生对动物适应环境的行为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针对近来倡导的项目化学习,我想课堂的展开更应该侧重于对学生思维的激发,关注学生思维的形成,当然,这对教师前期的准备要求更高。
TOP
30#

生物与环境单元的学习需要很多资料,老师准备很充分。视频资料值得借鉴。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