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讲座实录 喻伯军《追求简约的课堂》(2011年3月25日 庆元) [复制链接]

1#

讲座实录 喻伯军《追求简约的课堂》(2011年3月25日 庆元)

2011年3月25日,在庆元县的城东小学聆听了喻老师的讲座《追求简约的课堂》,理论结合教学实际,讲得太好了。这样的讲座对我们一线科学老师的帮助是很大的,只是受各方面条件限制,能亲临会场的教师毕竟有限。于是有了一个把喻老师的讲座记录下来的想法,想让更多的老师能从中受到启发。同时也是让自己温习温习喻老师的讲座内容,让这些教学理念根植在自己的心中。


 


 


所有讲座内容, 现已全部上传。

讲座实录 喻伯军 追求简约的课堂.doc (, 下载次数:282)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2-15 15:02:54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追求简约的课堂


 为什么提这样的口号?


 表面上看是一种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


 实际上是希望教师改变教学方式;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改变真正从行动上改变


教学理念如何真正落实在课堂上,落实在每一节课上?


需要教师改变原有的观念;


关键是看教学行为的改变。


 


 


 


 


(由于一些其他原因,没有及时赶到,所以没有记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4-5 21:54:11编辑过]

TOP
3#

 

课堂关注重心的改变


从关注教师怎么转变到学生怎么学;


沉下心来研究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探究;


从关注学生怎么学,在投射到研究教师怎么教;


让学生有较长时间的自主活动时间;


避免出现学生成为老师 “指令”下的操作活动的现象。



实录:


我这样教,学生能学到什么程度?是的,平常我们都是这样思考的。我们可以先这样思考,然后你再去思考“我这样教,学生会学到什么程度?那么,我们现在思考,学生是不是这么觉得呢?我这样的方法好不好呢?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呢?”正反两个方面去思考的话,你的课堂就会发生变化。那么现在我们提出来的,让学生拥有较长时间的自主活动时间,就是从关注学生怎么学,这一点出发。去年,全省的学会活动就是从这一个切口让大家去转变,关注学生怎么学?避免这个现象,这个什么现象呢?学生成为教师“指令”下的操作活动,这个现象。最典型是什么事情啊?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老师说,“1号同学拿起温度计放到水里,2号同学观察,3号同学记录,4号同学监督。”好,全部做好汇报。这看上去是合作学习是吧?那么这4个同学变成了什么呢?变成了老师指令下的机器。“吧嗒”按一下1号怎样,2号观察……那么如果我们想避免学生成为这种指令下的活动操作的模式的话,我可以这样:一杯水的测量,怎么测量?注意点是什么?大家讨论好后,要求每人做两次,每个组都记下来,记下来后四个人讨论一下,结果是什么?那么这个是前面有指导,有任务的,后面是自己所得的,一次、两次、三次、四次,四个人连做八次,记录八次就观察八次,是吧!这个前面有集中的,有自由的。我前面说的就是八次,指令下的操作。这种现象,我刚才说的是比较典型的,也是比较极端啦,实际上我们往往是这样的。教师的指令下的操作,还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把前面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最后剩下1分钟、两分钟一做,结束。学生盼望着动手,最后1分钟、两分钟结束了。所以这种现象就是叫做指导过度,也就是没有从怎么教转到学生怎么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4-5 21:54:37编辑过]

TOP
4#

 

两个角度观察一节课


 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


 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



实录:


现在从两个方面去观察,一个是比较熟悉的,比较常用的就是观察教师怎么教?就像昨天我们这样上课,人坐在下面,你主要观察的是教师,所以我们叫听课。听课、听课我不用眼睛看,我从来不看老师,也不看学生,也可以记录下来的。那么,台湾他们是叫观课的,是要看的,你要看老师怎样,学生怎样,要在里面看的,所以观课这个词,更确切一点。那么从这个词当中可以看出,我们在听课的过程中要全方位观察老师和学生。现在我们习惯观察老师,今天我们提出来改变观察角度,重点去关注学生的话,你就会有很多新的发现。以前我在学校里的时候,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观察学生,全班学生来不及观察,我后来是做了20次,专门盯住一个小组,这个小组从开头到结尾的行为全都记下来。发现很有趣,学生怎么在说,怎么在讨论?怎么在做?非常有意思。学生的学习和老师不合拍的,所以你才发现学生原来是这样子学的。你,老师要求什么,他不会做到的。你老师不要求的,他做得很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4-5 21:55:04编辑过]

TOP
5#

 

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


1.基础知识


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操作技能 


3.表达与沟通技巧 


二、教学方法的运用


1.探究学习指导


2.提问的技术、 讨论的技术


3.讲授的技巧


三、灵活处理应对


四、评价和反馈



实录:


那么,平常我们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关注的是教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怎样?有没有科学性差错?没有。操作技能怎样?教师做得很规范的,挺好的……学生的话听得懂吗?老师的话学生听得懂吗?特别是老师紧张的时候,你说,你说,你说……不管你怎么说……那么有些时候是这样的,老师说、说、说了很多遍,说了好几次,反复几次,学生就是听不懂老师的话,昨天就有这样的现象。蓝智俊老师问:“能不能用磁铁去吸所有的物体?”这个问题老师知道的,我要问“能吸的东西以外,不能吸的是电子表啊,电视机,磁卡……”这个问题问的确实有问题,第一个学生说“是的”,老师讲这不是能不能吸住的问题,吸得住吸不住的问题。再问一遍,学生说“布”然后是“水”然后是“木板”……”回答了这么多,一个都没有对,一个都没有对牢老师所要他们思考的方向,原因在哪里?你问的问题学生听不懂,你问一遍听不懂,问两边听不懂,问三遍还是听不懂。这时候老师怎么办?我想这时候老师要灵活一点,你就问“哪些物体,磁铁是不能去吸的,吸了之后会有危险的,吸了之后会坏掉的。”那学生就知道了,磁铁哪些东西吸了是会坏掉的,这个他们就有体验了,电子表不能去吸的,磁卡不能去吸的,这个运用学生的经验。那你这个问题从表达上出发,从灵活性出发。


第二个我们去关注教师的教学方法。比如说,教师的教学方法我们从分析师生之间的关系分为三类的话,一类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那么我们就看学生学得怎样?教师的学习指导到位不到位。一种是老师和学生相互交流比较平凡,师生互动型的课堂,那我们就观察他的提问有没有启发性,有没有技术性。如果这个课堂是教师为中心的,我就观察你教师讲的好不好,讲的学生懂不懂,讲得学生爱听不爱听,我就观察你这个。


第三个我们观察的教师处理,还有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从这些方面去观察,大家熟悉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4-5 21:55:31编辑过]

TOP
6#

 

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


  一、观察学生的参与状态


  参与的广度 


  参与的深度



我们现在提出来的是从新的角度去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的学习状况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观察,一个是参与度的观察,这节课里面学生参与的怎么样。参与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广度,一个是深度。广度嘛,实际上大家一看就是知道了,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大家都仔细听了,我们这个实验是不是所有人都去参与了。这种公开课不存在这种问题,平常的课里就会有问题了。你讲的话他不爱听,你说做实验了,有的人拼命做,有的人不喜欢做,这就是参与的广度。深度就比较难观察,这个学生参与的深度怎么样?最主要的观察是学生的思路,特别是学生的研讨,质疑可以看出来这个班级的孩子他参与的深度怎样?第二个呢是,他活动的时候观察学生参与的深度。有些学生一个简单的活动大家都做好了,他还在反复的做,这就是他参与的很深。有些学生很快就做好了,坐在哪里等老师,这个深度就不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4-5 21:55:51编辑过]

TOP
7#

 


二、观察主要活动过程


活动的材料


活动的时间


活动的空间


活动完成情况


活动的价值意义



 


第二个,我们观察的是这节课的主要活动,有哪些指标。比如说材料充分不充分,那这种研究课的材料肯定充分的,不充分的研究课中会出问题的。比如说,我两手空空来上一节研究课,一般人没有这个胆量。


活动时间,昨天我们很多老师在计啊。比如说昨天《食物的营养》里边阅读资料,查阅资料时所用的时间,蓝智俊老师那节课里边所有活动的时间很多老师都在关注了。这一点,我觉得大家已经在做了,很好。你在算学生的活动时间,说明你已经在关注了,说明我们在观察孩子的学习已经有观察的点了。


学生活动的空间余地大不大?我就以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为例,1号、2号、3号这个余地有没有啊?这个没余地的,我只是拿温度计,我只是读数,我只是记录,没有什么余地的。那么后面这种,每人测两次,每次都记录,记录以后要交流、讨论,这个空间余地就大了,这个活动10分钟时间,每人测两次,他们6分钟就做完了,余下来的时间干嘛?再测一遍,也可以嘛,快的小组每人3次也可以。这就是他们的空间,自主性的余地大不大?这个我们可以这样观察,跟你前面的任务布置……你给他规定死。那么你不给他规定,余地非常大,但是不能完成,那是有矛盾的。


第四个我们可以观察学生活动的完成情况,完成了,可惜超时了。实际没有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完成的很好,时间超了20分钟,那么也就是说你这个完成情况是,完成,超时多少?这个就可以看出效率,我40分钟全部完成,完成的很好,效率很高。我们可以看教师设计活动的目标切合原来的细目标吗?小活动有小目标,大活动也有小目标,这些小目标指向的是一节课的大目标。那么,这个活动目标的配套合理吗?有些观察活动要不要做?是学生做好呢?还是我演示好?这些都可以看到他的指向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4-5 21:53:46编辑过]

TOP
8#

 

三、学生的发展状况评估


概念


技能


思维


情感态度



第三个方面,学生的概念有没有提升,《磁铁有磁性》学生概念有没有提升,课前学生知不知道磁铁有磁性?课后学生有没有增加磁铁有磁性之外的,它还知道了什么概念?还建构了什么概念?他还建构了磁铁有磁性,铜、铝是吸不住的。磁铁有磁性不是磁铁吸金属,是吸铁那一类的物质,这个概念就是新建立的。原来,学生说的磁铁有磁性就是磁铁吸金属,后来一试,不对,铜吸不住的,铝也吸不住的,他不是吸金属,是吸铁这类物质,这就是概念评估。技能评估,比如实验操作。思维层面上有没有例子呢?包括情感态度有没有发展呢?我们从学生这些方面去观察,然后再去看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思考手段有效,无效。这样去思考,也就给你带来了我的教学方法,必须结合学生。

TOP
9#

 

蓝智俊《 磁铁有磁性》


 一节很有借鉴意义的研究课和常态课;


 关注学生怎么学,提供的材料有结构;


 关注学生继续学,提供一些帮助;


 关注三年级学生怎样进行探究活动,提供适当的指导帮助。




 结合昨天的两堂课。蓝老师的《磁铁有磁性》上得挺好的,很有借鉴意义。昨天大家关注的主题也是提供的材料有没有结构。昨天蓝老师也说了,不仅是教材里的那几种,还增加了几种。增加的材料是思考过的,有结构的,包括学生有疑问的铜钥匙和铝棒。学生有分歧的,这实际上是老师故意提供,要把磁铁能吸铁与金属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来。


蓝老师还关注了学生继续学习,提供了帮助。尽管昨天这个问题没问好,但是这个点是很有新颖性的。就是说学生经常会拿着磁铁去玩的,吸那里,吸那里,吸那里……吸破了,所以在这种场面提醒学生,有些物品不要用磁铁去吸。这个环节很新意,只是提问方式改变一下就行了,这是设计与实施当中的产生的脱节。实施的过程中有四个课后研究的问题,想法是好的,实施过程中来不及的,可以少一点。


第三个,蓝老师昨天说过,三年级的孩子探究活动,我要不要给较长时间的探究?蓝老师就有自己的思考,三年级的要指导的细一些,五、六年级可以放开一些。所以他的课堂上也是这样做的,预测、汇报、做了以后汇报,再自己去实践,这些想法都是挺好的。我也想怎样把这个课上得更符合自己的想法。就像蓝智俊这节课的想法挺好的,那么实际操作过程中,中间就蕴含了技巧,包括提问技巧,课外探究作业技巧。

TOP
10#

 

我的建议


1. 确定教学起点;


2.指导学生自主探究;


3.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的建议有三个,第一个、就以这节课为例真正的有效行为。第二个,三年级孩子你说较长时间的探究观测度是多少?自主探究的活动是多少?我们也可以试试看的。第三个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三年级兴趣蛮高的,四年级、五年级低了,年级越低兴趣越高。新修订的课标,与原来的课表比,理念这里增加了一条,就是关注学生的兴趣。以前关注学生的兴趣不提的,现在增加进去。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