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讲座实录 喻伯军《追求简约的课堂》(2011年3月25日 庆元) [复制链接]

1#

讲座实录 喻伯军《追求简约的课堂》(2011年3月25日 庆元)

2011年3月25日,在庆元县的城东小学聆听了喻老师的讲座《追求简约的课堂》,理论结合教学实际,讲得太好了。这样的讲座对我们一线科学老师的帮助是很大的,只是受各方面条件限制,能亲临会场的教师毕竟有限。于是有了一个把喻老师的讲座记录下来的想法,想让更多的老师能从中受到启发。同时也是让自己温习温习喻老师的讲座内容,让这些教学理念根植在自己的心中。


 


 


所有讲座内容, 现已全部上传。

讲座实录 喻伯军 追求简约的课堂.doc (, 下载次数:305)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12-15 15:02:54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追求简约的课堂


 为什么提这样的口号?


 表面上看是一种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


 实际上是希望教师改变教学方式;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改变真正从行动上改变


教学理念如何真正落实在课堂上,落实在每一节课上?


需要教师改变原有的观念;


关键是看教学行为的改变。


 


 


 


 


(由于一些其他原因,没有及时赶到,所以没有记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4-5 21:54:11编辑过]

TOP
3#

 

课堂关注重心的改变


从关注教师怎么转变到学生怎么学;


沉下心来研究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探究;


从关注学生怎么学,在投射到研究教师怎么教;


让学生有较长时间的自主活动时间;


避免出现学生成为老师 “指令”下的操作活动的现象。



实录:


我这样教,学生能学到什么程度?是的,平常我们都是这样思考的。我们可以先这样思考,然后你再去思考“我这样教,学生会学到什么程度?那么,我们现在思考,学生是不是这么觉得呢?我这样的方法好不好呢?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呢?”正反两个方面去思考的话,你的课堂就会发生变化。那么现在我们提出来的,让学生拥有较长时间的自主活动时间,就是从关注学生怎么学,这一点出发。去年,全省的学会活动就是从这一个切口让大家去转变,关注学生怎么学?避免这个现象,这个什么现象呢?学生成为教师“指令”下的操作活动,这个现象。最典型是什么事情啊?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老师说,“1号同学拿起温度计放到水里,2号同学观察,3号同学记录,4号同学监督。”好,全部做好汇报。这看上去是合作学习是吧?那么这4个同学变成了什么呢?变成了老师指令下的机器。“吧嗒”按一下1号怎样,2号观察……那么如果我们想避免学生成为这种指令下的活动操作的模式的话,我可以这样:一杯水的测量,怎么测量?注意点是什么?大家讨论好后,要求每人做两次,每个组都记下来,记下来后四个人讨论一下,结果是什么?那么这个是前面有指导,有任务的,后面是自己所得的,一次、两次、三次、四次,四个人连做八次,记录八次就观察八次,是吧!这个前面有集中的,有自由的。我前面说的就是八次,指令下的操作。这种现象,我刚才说的是比较典型的,也是比较极端啦,实际上我们往往是这样的。教师的指令下的操作,还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把前面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最后剩下1分钟、两分钟一做,结束。学生盼望着动手,最后1分钟、两分钟结束了。所以这种现象就是叫做指导过度,也就是没有从怎么教转到学生怎么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4-5 21:54:37编辑过]

TOP
4#

 

两个角度观察一节课


 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


 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



实录:


现在从两个方面去观察,一个是比较熟悉的,比较常用的就是观察教师怎么教?就像昨天我们这样上课,人坐在下面,你主要观察的是教师,所以我们叫听课。听课、听课我不用眼睛看,我从来不看老师,也不看学生,也可以记录下来的。那么,台湾他们是叫观课的,是要看的,你要看老师怎样,学生怎样,要在里面看的,所以观课这个词,更确切一点。那么从这个词当中可以看出,我们在听课的过程中要全方位观察老师和学生。现在我们习惯观察老师,今天我们提出来改变观察角度,重点去关注学生的话,你就会有很多新的发现。以前我在学校里的时候,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观察学生,全班学生来不及观察,我后来是做了20次,专门盯住一个小组,这个小组从开头到结尾的行为全都记下来。发现很有趣,学生怎么在说,怎么在讨论?怎么在做?非常有意思。学生的学习和老师不合拍的,所以你才发现学生原来是这样子学的。你,老师要求什么,他不会做到的。你老师不要求的,他做得很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4-5 21:55:04编辑过]

TOP
5#

 

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


1.基础知识


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操作技能 


3.表达与沟通技巧 


二、教学方法的运用


1.探究学习指导


2.提问的技术、 讨论的技术


3.讲授的技巧


三、灵活处理应对


四、评价和反馈



实录:


那么,平常我们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关注的是教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怎样?有没有科学性差错?没有。操作技能怎样?教师做得很规范的,挺好的……学生的话听得懂吗?老师的话学生听得懂吗?特别是老师紧张的时候,你说,你说,你说……不管你怎么说……那么有些时候是这样的,老师说、说、说了很多遍,说了好几次,反复几次,学生就是听不懂老师的话,昨天就有这样的现象。蓝智俊老师问:“能不能用磁铁去吸所有的物体?”这个问题老师知道的,我要问“能吸的东西以外,不能吸的是电子表啊,电视机,磁卡……”这个问题问的确实有问题,第一个学生说“是的”,老师讲这不是能不能吸住的问题,吸得住吸不住的问题。再问一遍,学生说“布”然后是“水”然后是“木板”……”回答了这么多,一个都没有对,一个都没有对牢老师所要他们思考的方向,原因在哪里?你问的问题学生听不懂,你问一遍听不懂,问两边听不懂,问三遍还是听不懂。这时候老师怎么办?我想这时候老师要灵活一点,你就问“哪些物体,磁铁是不能去吸的,吸了之后会有危险的,吸了之后会坏掉的。”那学生就知道了,磁铁哪些东西吸了是会坏掉的,这个他们就有体验了,电子表不能去吸的,磁卡不能去吸的,这个运用学生的经验。那你这个问题从表达上出发,从灵活性出发。


第二个我们去关注教师的教学方法。比如说,教师的教学方法我们从分析师生之间的关系分为三类的话,一类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那么我们就看学生学得怎样?教师的学习指导到位不到位。一种是老师和学生相互交流比较平凡,师生互动型的课堂,那我们就观察他的提问有没有启发性,有没有技术性。如果这个课堂是教师为中心的,我就观察你教师讲的好不好,讲的学生懂不懂,讲得学生爱听不爱听,我就观察你这个。


第三个我们观察的教师处理,还有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从这些方面去观察,大家熟悉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4-5 21:55:31编辑过]

TOP
6#

 

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


  一、观察学生的参与状态


  参与的广度 


  参与的深度



我们现在提出来的是从新的角度去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的学习状况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观察,一个是参与度的观察,这节课里面学生参与的怎么样。参与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广度,一个是深度。广度嘛,实际上大家一看就是知道了,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大家都仔细听了,我们这个实验是不是所有人都去参与了。这种公开课不存在这种问题,平常的课里就会有问题了。你讲的话他不爱听,你说做实验了,有的人拼命做,有的人不喜欢做,这就是参与的广度。深度就比较难观察,这个学生参与的深度怎么样?最主要的观察是学生的思路,特别是学生的研讨,质疑可以看出来这个班级的孩子他参与的深度怎样?第二个呢是,他活动的时候观察学生参与的深度。有些学生一个简单的活动大家都做好了,他还在反复的做,这就是他参与的很深。有些学生很快就做好了,坐在哪里等老师,这个深度就不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4-5 21:55:51编辑过]

TOP
7#

 


二、观察主要活动过程


活动的材料


活动的时间


活动的空间


活动完成情况


活动的价值意义



 


第二个,我们观察的是这节课的主要活动,有哪些指标。比如说材料充分不充分,那这种研究课的材料肯定充分的,不充分的研究课中会出问题的。比如说,我两手空空来上一节研究课,一般人没有这个胆量。


活动时间,昨天我们很多老师在计啊。比如说昨天《食物的营养》里边阅读资料,查阅资料时所用的时间,蓝智俊老师那节课里边所有活动的时间很多老师都在关注了。这一点,我觉得大家已经在做了,很好。你在算学生的活动时间,说明你已经在关注了,说明我们在观察孩子的学习已经有观察的点了。


学生活动的空间余地大不大?我就以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为例,1号、2号、3号这个余地有没有啊?这个没余地的,我只是拿温度计,我只是读数,我只是记录,没有什么余地的。那么后面这种,每人测两次,每次都记录,记录以后要交流、讨论,这个空间余地就大了,这个活动10分钟时间,每人测两次,他们6分钟就做完了,余下来的时间干嘛?再测一遍,也可以嘛,快的小组每人3次也可以。这就是他们的空间,自主性的余地大不大?这个我们可以这样观察,跟你前面的任务布置……你给他规定死。那么你不给他规定,余地非常大,但是不能完成,那是有矛盾的。


第四个我们可以观察学生活动的完成情况,完成了,可惜超时了。实际没有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完成的很好,时间超了20分钟,那么也就是说你这个完成情况是,完成,超时多少?这个就可以看出效率,我40分钟全部完成,完成的很好,效率很高。我们可以看教师设计活动的目标切合原来的细目标吗?小活动有小目标,大活动也有小目标,这些小目标指向的是一节课的大目标。那么,这个活动目标的配套合理吗?有些观察活动要不要做?是学生做好呢?还是我演示好?这些都可以看到他的指向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4-5 21:53:46编辑过]

TOP
8#

 

三、学生的发展状况评估


概念


技能


思维


情感态度



第三个方面,学生的概念有没有提升,《磁铁有磁性》学生概念有没有提升,课前学生知不知道磁铁有磁性?课后学生有没有增加磁铁有磁性之外的,它还知道了什么概念?还建构了什么概念?他还建构了磁铁有磁性,铜、铝是吸不住的。磁铁有磁性不是磁铁吸金属,是吸铁那一类的物质,这个概念就是新建立的。原来,学生说的磁铁有磁性就是磁铁吸金属,后来一试,不对,铜吸不住的,铝也吸不住的,他不是吸金属,是吸铁这类物质,这就是概念评估。技能评估,比如实验操作。思维层面上有没有例子呢?包括情感态度有没有发展呢?我们从学生这些方面去观察,然后再去看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思考手段有效,无效。这样去思考,也就给你带来了我的教学方法,必须结合学生。

TOP
9#

 

蓝智俊《 磁铁有磁性》


 一节很有借鉴意义的研究课和常态课;


 关注学生怎么学,提供的材料有结构;


 关注学生继续学,提供一些帮助;


 关注三年级学生怎样进行探究活动,提供适当的指导帮助。




 结合昨天的两堂课。蓝老师的《磁铁有磁性》上得挺好的,很有借鉴意义。昨天大家关注的主题也是提供的材料有没有结构。昨天蓝老师也说了,不仅是教材里的那几种,还增加了几种。增加的材料是思考过的,有结构的,包括学生有疑问的铜钥匙和铝棒。学生有分歧的,这实际上是老师故意提供,要把磁铁能吸铁与金属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来。


蓝老师还关注了学生继续学习,提供了帮助。尽管昨天这个问题没问好,但是这个点是很有新颖性的。就是说学生经常会拿着磁铁去玩的,吸那里,吸那里,吸那里……吸破了,所以在这种场面提醒学生,有些物品不要用磁铁去吸。这个环节很新意,只是提问方式改变一下就行了,这是设计与实施当中的产生的脱节。实施的过程中有四个课后研究的问题,想法是好的,实施过程中来不及的,可以少一点。


第三个,蓝老师昨天说过,三年级的孩子探究活动,我要不要给较长时间的探究?蓝老师就有自己的思考,三年级的要指导的细一些,五、六年级可以放开一些。所以他的课堂上也是这样做的,预测、汇报、做了以后汇报,再自己去实践,这些想法都是挺好的。我也想怎样把这个课上得更符合自己的想法。就像蓝智俊这节课的想法挺好的,那么实际操作过程中,中间就蕴含了技巧,包括提问技巧,课外探究作业技巧。

TOP
10#

 

我的建议


1. 确定教学起点;


2.指导学生自主探究;


3.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的建议有三个,第一个、就以这节课为例真正的有效行为。第二个,三年级孩子你说较长时间的探究观测度是多少?自主探究的活动是多少?我们也可以试试看的。第三个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三年级兴趣蛮高的,四年级、五年级低了,年级越低兴趣越高。新修订的课标,与原来的课表比,理念这里增加了一条,就是关注学生的兴趣。以前关注学生的兴趣不提的,现在增加进去。

TOP
11#

 

1、确定教学起点


了解学生的原有认识,确定教学起点;


学生玩过磁铁吗?


学生知道磁铁有磁性吗?


磁性一词他们是怎样理解的?


基于学生原有经验的教学,怎样引入本课?




在确定教学的起点,你要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点。昨天蓝老师说了第一课时没上。那么,你有没有接触学生,问过他们?(没有)你有没有布置学生带磁铁?(没有)也没有,你看,你不是这里学校的老师,到这里来上课,学生的起点不去了解,也不去布置,前面那节课也不去上,那么你说你这节课的起点在哪里啊?你就是以自己原有的经验去判断,你就是普遍性三年级的起点。我建议以后不管什么比赛啊,研究课,上课前,那个班级好好去了解。你看昨天这个三年级班级特别认真、特别听话。你不说,他不动,你有没有观察到?没观察到,是吧!哈哈……他太乖了,所以这个你没有掌握好,有点冷场了。我观察的那组,我问他们四个人,你们玩过磁铁吗?他们都玩过。我第二个问题就是,磁铁有磁性,你们知道吗?都知道的。我们他们,磁铁为什么吸铁,你们知道吗?“知道的,有铁性。”这时候,你就要考虑,既然他们都玩过磁铁,都知道有磁性的。磁铁能吸铁,是因为有铁性能吸住。那么你这节课从什么地方开始?还要不要从那个小魔术开始啊?等一下我问一下这个小魔术的背景含义是什么?然后你去分析学生对磁性这个概念有没有理解。实际上他们认为的有磁性就是吸金属的,所以好的小组在预测时都是把铜、铝填在能吸的哪块的。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上这节课。第一个问题就是,“你们都玩过磁铁了,磁性是什么意思?”就是暴露他们原有的概念,原有的认识,我估计学生对磁性这个词理解不完整。有错的地方,也有正确的地方,所以我们的教学就从这点开始。因此基于学生原有的经验教学,才是引入本课的切入点。

TOP
12#

 

引入本课的2种方法辨析


1.间接法:小魔术;


2.直接法: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




怎么引入本课的两种方法:间接法。就是蓝智俊的小魔术揭题法,还有一种就是我刚才说的“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现在分析蓝智俊老师用小魔术的用意,因为他没有接触过学生,他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他做了这个小魔术。这个小魔术的指向是什么?磁铁,而不是磁铁的磁性。你这么一做,哦,他们都知道的,原来是磁铁起作用,不是我的手套。所以引出的是第一节课的内容,指向的是第一节课的内容。那么本节课是什么呢?本节课是让学生玩过了磁铁,预测了磁铁有哪些特性以后我再来研究磁铁有磁性。所以从他们理解的磁性这里开始,才是真正找准了学生学习的起点。

TOP
13#

 

2、指导学生自主探究


三年级的学生会自主探究吗?


三年级的学生能否进行较长时间的自主探究活动?


相信学生;


及时指导。




第2个,指导自主探究。三年级的学生会自主探究吗?会吗?简单的他会,复杂的他不会。三年级的学生能否进行较长时间的自主探究活动?我们要相信学生,他能做到。关键是我们要指导,你要帮他们。那么我们怎么帮呢?我举这个例子。

TOP
14#

 

怎样指导学生研究磁性


1、介绍各种材料的名称,甚至某些物品标上名称或名称表。 【指导作用的体现】


2、演示示范:预测、填写、检测几次、填写结果【指导作用的体现】


3、提出要求:预测、填写、检测、思考【指导作用的体现】


4、交流:哪些是铁做的?预测错误的是哪些? 【引向建构的概念】


5、概念建构:磁铁能吸引铁,但不能吸引所有金属。 【纠正错误概念】




怎样指导学生研究磁性?昨天蓝老师是预测、汇报、实测、汇报。我时间长一点,我把预测和后面的整合起来。


要测的这些材料好多是学生知道的,不知道的和学生介绍一下,指导的第一步蓝智俊做得挺好的,食物投影仪一放,很清楚。


第二步,你用磁铁去吸一下,能否吸住?这个操作简单吧?非常简单。不需要讨论怎么吸,你就告诉他怎么做,我给你演示一下。能吸的放这边,不能吸的放那一边。演示什么?多吸几次要演示,第二个要演示的是预测,这个是什么,能不能吸住,要填好。都预测好了之后,再检测,表格填好。三年级孩子要指导,就是你指导的点在哪里?是讨论你演示的程序。


然后提出要求:先预测、填写、检测、最后是要求思考。思考什么?有什么问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为什么不能被吸住?为什么能吸住?他们有什么特点?有的组做得快,有的组做得慢,留下来的时间干什么?就是思考。这样三个指导做完了,学生开始活动10分钟左右时间。你要去各组检查学生怎么做的。


在交流的时候,你要想想我要交流什么?两个关键点。一是在,在交流时大家的问题在哪里?二是交流时哪个问题我一定要问的,或者哪两个问题我一定要讨论的。哪个问题一定要问呢?比如这节课哪些是吸不住的?铜钥匙和铝片是吸不住的。预测时铜钥匙和铝片是预测错误的。你原来为什么会预测错误呢?你原来认为磁铁能吸金属的概念是错的,好多孩子就是会把金属和铁这两个概念混淆在一起。现在我们用磁铁把这两个分开来,铁是能吸住的,铜、铝是不能吸住的。这个就是概念建构,就是纠正了学生原有的错误概念。那么学生这个活动自主探究的时间就会比较长,然后做好交流的准备。

TOP
15#

 

3、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个人都动手;


每个人都记录;


运用一些悬念:检测铁的存在;信封吸回形针等


挑战学生智力:隔水取物,竖立铁钉


课外研究。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个,学生对科学有兴趣,首先是他动手。科学他可以动手,做实验,他感兴趣。假如科学课不做实验,不观察,学生有兴趣,那才怪了。你去问学生,“科学课你最喜欢什么?”“做实验”“为什么是做实验?”“实验有趣。”我是问过学生的。你让他动手,他有兴趣,你不让他动手,他没兴趣。尤其是听课的时候,我们都急死了,老师这样指导,那样指导,讲了12分钟了,还没有动手。学生都急死了,老师什么时候可以动手呢?老师说:“还没有,我这里还有几个温馨提示。”提示好了,老师又问:“你们现在还要注意什么?”真正动手了,两分钟,老师说:“时间不够了,先停下来。”你把他最感兴趣的步骤给压缩了,像饼干那么薄,他不感兴趣的哪部分扩充的像面包那样大。


每个人都要动手,每个人都要记录。蓝智俊,你每个组一张记录表,还不如每个人一张记录表。每个人一张有什么好处?这些物品啊,每个人都试一次,都记下来。不是操作员操作,记录员只有记录的分。蓝智俊提出了,还有一个方法是轮换,这个轮换是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角色轮换。这是一种方法,我觉得还有一种方法是,能动手的大家都动手,记录必须是每个人都要记录,养成记录习惯,这个习惯养成以后他是终生受用。


第三个,我们讲究一些技巧,运用一些悬念。比如说,磁铁能吸引相机吗?不知道,这个大家都没试过嘛。然后哪个小朋友试试看。这个是有点悬念的,看上去都是铁的,实际上都吸不住的。只有某些部分(这个镜头)有铁的,其他的都是塑料的,看上去像铁,其实都是塑料的,这样冲击性比较大。昨天看见蓝智俊老师信封里装了好多东西,现在,我可以这样:“你们说磁铁能吸引回形针,是吗?现在我这个信封也能吸引回形针。你相信不相信?”“不相信。”什么原因啊?里面藏了一块磁铁。看上去的是信封在吸引回形针,问一下:“谁在吸?”学生马上知道是磁铁在吸。这个问题指向哪里?磁铁隔着一张纸在吸回形针。哦,学生明白了磁铁隔着一张纸也会吸回形针的。磁铁隔着其他物体会是怎样的呢?这个有点悬念的,不是问:“磁铁能隔着其他物体能吸铁吗?”而是用这个活动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第四个方法,我也是很欢饮的。有一点点难度的,挑战学生的智力。教材里有的,把回形针放在一杯水里面,用磁铁不碰到水把他它取出来,这个是有点挑战性的。还有一点挑战性的就是你的那根线吊起来的针,不碰到任何其他东西,让他竖起来。这个有点难度的,不碰到,尖的朝下,磁铁在上面,能办到。是吧?这实际上运用了磁铁能产生磁场的知识,磁性是分布在磁铁周围的就是磁场。这些有难度,操作起来有困难,但是学生做起来会非常开心。


还有一个,昨天蓝智俊做得挺好的,就是课外探究。那么课外布置什么能引起他的兴趣?比如说,我们在一块垫板上面放一只玩具鸭子,垫板下面放一块磁铁,移动磁铁,鸭子就能在上面游来游去。学生一看就会做了,这个也是加深对磁铁的兴趣。

TOP
16#

 

《磁铁有磁性》的教学设计


原则:考虑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逻辑


1.照课本的的流程设计;


2.整合第一节的内容设计;


3.加入游戏因素的设计。


 


《磁铁有磁性》可以从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逻辑这样两个方面去设计。


一个,可以照课本的流程设计。课本的这个设计挺巧妙的,挺好的,那我就照他这个流程设计。结合时间,节省精力。硬币的活动,我建议是演示。


第二个,昨天蓝智俊第一节课没上过,实际上你可以把他整合起来,很快的。两节课并为一节课,特别是教学时间很紧个时候,可以的。


第三个,就是我刚才说的加入一些游戏的例子,这样年级越低玩得越高兴,学得越开心。

TOP
17#

 

我的一种设计


1.提问:磁性是什么意思?


2.用磁铁检测物体;


3.利用游戏研究磁性的另外特点。




前面都是一样的,1、提问:磁性是什么意思?2、用磁铁检测物体;最后用游戏的方式,研究磁性的另外一个特征。磁铁吸引他,不一定要碰牢的,我不碰到也能吸的,距离靠得越近,吸得越方便。距离越开,吸引力就越小了。这个是为后面作铺垫的,表面上是隔着物体吸铁,实际上是继续在研究磁铁的特点,指向是磁场。

TOP
18#

 

曹龙根《食物中的营养》


紧扣本次会议主题进行了很好的探索;


把阅读教材、资料运用到课堂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能及时抓住学生的观点冲突,进行讨论辨析,提升学生的认识。



《食物中的营养》这课,紧扣本次会议主题进行了很好的探索;把阅读教材、资料运用到公开课的课堂教学中,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我们很多老师都不用,曹老师这堂课用的很好。他选的这一课确实适合学生阅读,适合学生自学的,那么他就用上了。曹老师能及时抓住学生的观点冲突,进行讨论辨析,提升学生的认识。比如说肉,脂肪啊,蛋白质啊,大家有冲突了,抓住了普遍性。肉里边有很多脂肪也有很多蛋白质,两种不同的肉,哪种更少,哪种更多,这里抓的很好。

TOP
19#

 

几个探讨之处


1、学生的阅读整理时间17分钟,我们怎么看待?


2、怎样用好阅读资料?


3、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是学生感兴趣的环节,时间怎么分配?




第一个:学生阅读整理时间17分钟,我们怎么看待?比上语文课时间还长,尽管中间还有整理的时间。这个17分钟里面学生在干什么?你在干什么?这个半节课学生在读什么?学生在看什么?(投影了昨天课堂上学生的阅读资料)我昨天读了一下五分钟,圈了一下学生不太容易理解的词语:“糖类”“衰老组织更新”“生理功能的需要”“自我更新”“碳、氢、氧元素”“化合物”“磷和氮元素”“消化酶”“新陈代谢”……这么一份资料四年级的学生去阅读,难度有多大?你的出发点很好,你的实施的效果不是很理想。


第二个:怎样用好阅读资料?


第三个: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是学生感兴趣的环节。是学生感兴趣的环节,时间来不及了。最感性的活动,时间最短。

TOP
20#

 

我的建议


考虑学生的学习顺序,做好学习铺垫;


考虑学生的学习难度,提供必要帮助;


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整时间分配。



所以我建议你要考虑学生学习顺序,做好学习的铺垫。前面那节课有没有上过?曹龙根有没有上过?(没有)你跟蓝智俊一样的,也没上,最好去上。万一以后要上这节课,那么你前面那节课,上过了问题不大,人家没上过,你一定要上一下。不然的话,前面那节课没上,你给自己也形成一个障碍,是吧!


第二个考虑学生的学习难度,提供必要的帮助。


第三个考虑学生的兴趣,你看学生最感兴趣的环节,时间这么少。阅读,不是指导学生看了,就回答一下就行了。我想很重要的两点:一个你读下来以后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个地方?比如说,水是人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以前并不知道。比如糖类,是不是就是白糖啊?第二个要问的是,有没有不懂的?如果学生没有,你就要问,比如:我问你,糖类是不是白糖?糟糕了,回答不出来了。你要估计一下学生的学习难度,他在理解糖类这个词可能有难度的,他在理解矿物质这个词可能有难度的。万一,学生没有提出来,那几个点我要问的。他阅读的效率高不高,要去估计的。

TOP
21#

 


走向简约的课堂


 清晰目标


 集中话题


 整合环节


 合适指导




 


第一个,一节课的目标不要笼统,具体做法的目标一定要清晰。第二个,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话题一定要集中,不要分得很散。因为一节课40分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真正能解决问题的也就那么一个问题,两个问题,要解决四五个问题是有点困难的。既然你话题集中了,那你主要话题所花的时间就更多了,所以这个环节要突出,其他的环节就要整合。所以整合环节是很对这个集中话题而言。环节整合以后,我们教师巡视时的指导也要有所调整,你的调整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怎么学习出发。刚才说得许许多多教师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它的基点是学生怎么学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4-10 22:48:14编辑过]

TOP
22#

 

一些现象


 公开课环节众多,材料复杂,一些教师上课中甚至忘记一些环节。


 一节课当中,学生的探究活动有4-5 个,导致匆匆而过,学生意犹未尽。


 每一次公开课,往往时间不够用,经常占用下课的时间。


 一些没有完成的环节,教师布置学生课外完成,结果几乎都是空话。




我们罗列一下,以前曾经出现过的,教师环节众多,课堂比较复杂的一些现象。课上得没有针对性,火死了,我最重要的东西带来了,结果没用。觉得可惜啊!时间来不及了。有的课呢,内容并不多,学生还意犹未尽,老师呢?说:“由于时间限制,我们今天先到这里。”那么,每一次公开课的时候,时间往往不够用,占用下课时间,这个现象很普遍啊。这个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环节比较多,还有些课外布置的没有真正落实。

TOP
23#

 

每节课是否都要完整地走一遍?


 提出问题


 提出假设


 讨论计划


 交流计划


 温馨提示


 动手实验


 交流汇报


 得出结论


 生活应用


 


 


那么我们分析一下,时间不够的,来不及的原因是每节课,每个活动,老师都会从提出问题到结果走一遍。每个问题提出来,要假设、讨论计划,完善计划,再动手实验,汇报结论,全部走一遍,一个活动走一遍,两个活动走一遍,三个活动再走一遍。如果7个环节,8个环节三个活动走下来二十几个环节。每个环节平均两分钟不到,那对学生的学习而效率就不高了。

我们刚刚开始新课程实验,一位老师上《蜗牛》这一课,那是改版之前的教材,《蜗牛》那课是两节课的内容,那两节课老师用一节课就完成了7各活动,从观察蜗牛到蜗牛比赛,七个活动三十五分钟全部完成,还有总结,还有学生做做作业。这个上完以后,我非常佩服,七个活动三十五分钟全部完成,五分钟一个,还不包括中间的组织,快下课的时候我问学生:“喜欢吗?”“很喜欢”“有什么遗憾啊?”“有,我们刚想观察蜗牛的触角,老师说,观察蜗牛吃食物了。我们刚想看清楚蜗牛怎么吃食物,老师说我们看蜗牛爬树了。我们刚开始看蜗牛爬,老师说我们蜗牛比赛了。比赛还没开始,老师说,结束了。我们还想再做一次,下一节课再上蜗牛,再让我们玩一节课。”内容很多,全部走一遍,但是学生都学得意犹未尽,都纷纷要求再玩一遍。这就是环节众多,无法深入。
TOP
24#

 

兰本达《 蜗牛》


 观察蜗牛(20 分钟)


 讨论交流(20 分钟)


 探究研讨法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传入我国,它的主要精髓是探究教学。


 本教学法的教学环节只有2 个,即探究和研讨两个环节。




我们也想到了,兰本达上这一课,他提出了探究研讨,一节课40分钟,探究观察蜗牛20分钟,研讨20分钟。兰本达是美国哈佛大学专门搞小学科学研究的教授,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中国来讲学,多我们中国的小学自然教学起到了非常大的影响作用。许多小学自然老师都受到他的影响。兰本达为了宣传自己的主张,宣传自己的研讨,在中国上了好几节课,其中蜗牛这节课就是其中之一。兰本达是一位老太太,现在已经过世了,她不会讲中文,但是会写一点点中文。你想想,她不会讲中文,上课时孩子听不懂英文,所以她上课必须在旁边有翻译来帮忙。《蜗牛》这节课前面本节课,他不需要翻译帮忙,后面本节课讨论的时候需要有翻译来帮忙。你言语都不通,翻译也不用,这个半节课怎么上呢?她就是把握了学生这种学习心里,把三个活动整合起来,变成一个连续的探究活动。他怎么做的,大致了解一下。学生一进来,桌上已经放好蜗牛。学生进来看见桌上放着蜗牛,拿起蜗牛放在手上观察。学生就开始观察蜗牛了,也不管你老师听课,桌上放了蜗牛,今天就观察蜗牛,老师也不说观察蜗牛。大概观察了五分钟左右,老师发现有些学生快要开小差了,差不多了。老师就给学生发了放大镜,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蜗牛。观察差不多了,又有五六分钟过去了,差不多了,老师就给学生发了菜叶啊,地瓜啊。学生一看明白了,这不是喂蜗牛嘛。于是他们就观察蜗牛吃食物。观察蜗牛吃食物时间长一点,三个环节差不多20分钟过去了,放全部东西放好,整理好,我们到旁边教室去,釜底抽薪嘛。我不把材料收起来,我让你离开材料。你看,当你前面什么也没留下,要你汇报,你只能汇报。如果你前面还爬着一只蜗牛,你在汇报时,他还在看蜗牛。所以他对学生心里把握的非常好,他观察学生什么样的状态时,她就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前面本节课都没说话么,后面研讨20分钟,把蜗牛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研讨清楚。她提倡的是探究研讨,她来了讲了探究研讨法之后,中国小学自然教学中经常有探究这个词出现,以前还没有。你看,简单吧,两个环节,就是探究、研讨。如果这两个环节你把它做好,前面三个活动的设计安排,她都是一整套有理论的。看上去简单,实施起来里面有很多道理的。如果我们去分析,会发现环节简单,内容很丰富,学生学到的很多。所以探究、研讨嘛,探究式教学他的环节只有一个,我们说简约嘛,她最简约了。

TOP
25#

 

加拿大的课堂四环节


 聚焦话题


 探究(学生自主动手操作)


 交流表达


 应用


 


 


有一次我们到北京培训的时候,搞幼儿园研究的一个教授给我们介绍了加拿大的课堂四环节,他和加拿大教授一起培训中国西部的科学教师,这些科学教师用的都是加拿大的教师,方法是加拿大的方法。他们怎么培训的呢?这些教师理论没有的,就是实验,实验什么呢?四环节,就严格按照四环节去教学。老师们都不理解,课堂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你怎么就是要我们四个环节?一段时间试下来后老师们很有感受。这个四环节很有道理,他这个四环节最重要的两个环节是探究、交流,就是探究研讨。前面第一个环节就是问题的提出,这个问题可能是学生提出的,也有可能是老师提出的。杂七杂八的不说了,弯子也不饶了,魔术也不做了,直接开始研究问题。这个研究是怎么做得呢?接下来就是具体操作,怎么做怎么做,就是动手,一大部分时间就是学生动手。材料都是配齐的,不是你自己找的,全都给你设计好的。活动后就是交流,然后是……当时他介绍后,我们也提出过问题:总是四环节,他们从低段到高段都是这样吗?都这样。有什么好处呢?他说,道理老师明白了,学生也明白了。拿到问题后,首先知道了问题是怎么研究的?研究的时候需要哪些材料?研究出来的结果是什么?……实践上把探究教学的整个步骤都隐含在里面,这样教师好操作。实际上我们很多老师都是兼课的,我今年教学语文的,要兼课学怎么办?要培训。怎么培训?当学生一样培训。要学生做的,你也从头到尾做一遍。好!你知道了,学生这样研究的,然后这些器材带回去,指导学生。所以从来没有不会教科学的老师经过培训后还不会教科学的。一教以后,再去体会这个方法隐含的道理,学生慢慢就学会了这个知识,老师也一样。有一个实验(球茎的观察,洋葱表皮),我们都觉得老师讲时感觉很难?我们有人问:“你为什么怎样做?”那个老外怎样说啊?“就是这样做的。你们就是这样做,不要去研究为什么?”做了再说,让学生做了、体会了里面的科学道理学生以后会知道的。他很自信啊,他知道这个东西是好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4-30 18:53:52编辑过]

TOP
26#

 


STC 教材的教学环节


 提出本节课的问题


 学生操作、记录、思考:讲清楚操作要求和记录要求


 交流


 整理器材



 


 一般一节课当中集中解决一个问题。


 


STC是美国三套教材之一,他的教学环节与加拿大差不多的,四环节。上课时提出本课的要求,他的要求很简单的。接下来就是学生的操作记录,那么在这之前,老师往往会先讲的。他会指导,这里怎么做,怎么记录,记录在哪里。要求讲好,你们去做。器材都放在教室背后的,学生已经习惯这套了,需要什么东西后会到后面去拿,没用到的器材不拿,他已经养成这个习惯。那么老师就是一组一组地指导,指导好了以后,差不多了,半节课时间过去了,就开始交流。最后一个环节就是,你哪里拿来的东西,哪里存放,原样。消耗品就放在垃圾桶里,不会放在桌上,这个很严谨,比如一张用过的纸肯定是指定放在哪里去。学生都养成这个习惯,全部整理好,还要用的原样存放,怎样放的,哪里拿来的放哪里。每节课都养成这样的习惯,学生每节课都是要记录的,还有就是交流。记录的充分,他自己思想也活跃,讲的时候有话好说。每节课这样做,学生慢慢就学会了一整套的操作流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4-30 19:41:36编辑过]

TOP
27#

 

观察蝴蝶羽化


 当教室里的蝴蝶开始羽化的时候,不管正在上什么课,都停下来,观察蝴蝶的羽化过程


 一节课的时间可以是30 分钟,40 分钟或60 分钟。


 我们能做到吗?



 又一次在深圳培训时候《蝴蝶生命周期》,我们的教材是《养蚕》,他们养蝴蝶。蝴蝶和蚕区别在哪里呢?蚕化成成虫以后不用吃食物,交配好以后就产卵结束生命了。蝴蝶在羽化以后还要养蝴蝶,养个一月以后还要放蝴蝶。我们好不容易从云南买过来的漂亮蝴蝶,大家舍不得放,但是一定要放。每个人拿着蝴蝶,然后一二三放掉,这个意义很深远。养蝴蝶的过程当中,我当时……是不是每节课都是40分钟啊?“不是的。”他说,那节课是30分钟的,那节课是40分钟的,那节课是60分钟的。我说:“哪怎么办啊?”他们是包班的,老师上语文】数学、科学、英语……大部分课都是一个老师上,有些专业课是专业老师上的。包班老师有什么好处呢?他说我语文课上了一半,教室里的蝴蝶开始羽化的时候,不管什么课都停下来。都去观察羽化的过程,观察以后把它记下来。语文课是这样,音乐课也是这样,观察完了以后继续上音乐。所以一节课上30分钟,40分钟,你是包班的,包班的你可以自己控制。我们小时候读书时,全班只有一个老师。老师说下课了,我们就下课;老师在喝茶忘了上课了,我们就又玩很长时间。很自由也有好处,那就是他可以控制。我们现在40分钟、40分钟全部分好了,你说我这节课上60分钟的课,你就要和下一节课的老师商量,“你下一节课给我半节课”。老师同意了就可以,不同意就不可以。那么你这节课40分钟,下一节课还有20分钟,你不可能延续下去。这一点我们可以学他们的精神,但是,具体操作的时候我们的具体情况不一样。这样的体制,这样的课堂结构跟他们不一样。


 

TOP
28#

 

科学探究的5 个要素


 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萃取几个典型要素:


1、问题的提出与聚焦


2、制定研究计划


3、收集与获得证据


4、整理信息、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5、交流与表达


 这5 个要素的顺序不是固定不变的。


 


 


这样看来,不包班的话,教学环节实际上是不固定的。而我们现在,根据我们中国的实际,科学探究在新修订的课表上即将颁布,他已经不是7步骤,而是5要素。


5要素的好处在哪里?这个5要素可以组合的。比如这节课我5要素全齐的,可以;我这节课只有2个要素也可以,如这节课提出了问题,然后就去做实验,收集信息。我计划不制定,比如这个问题出来,我就开始做了,没有计划制定。我结论出来就行了。你说是不是探究,也是。4个环节,3个环节,先收集获得证据,然后再讨论,这个问题上节课的,也行的,所以5个要素顺序不是固定的,5个要素也不是全部齐的,但是最主要的一个是问题,再一个是收集证据这两个是主干。因此,我们说探究探究教学它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是跟这个5要素有关系。你又这些要素在里边,你实施的是学生自主的带着问题在学习的自主探究。那么是不是科学探究呢?他的步骤跟我们科学家也类似的。

TOP
29#

 

我们的课堂追求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走向简约的课堂教学方式;


 给学生带点难度带点挑战性;


 指导的时间不超过动手的时间;


 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究活动。


 


因此在我们的课堂要求基于这些情况,我们的情况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的,40分钟没办法的。我们只能在40分钟里面跳舞,超过40分钟影响氛围,不到40分钟情有可原,可以做其他事情。所以在我们的课堂里边40分钟也不是原有的成就重复,是带点难度,带点挑战性的。这样的学习,学生才有成就感。就像我刚才举例的磁铁有磁性一样,你最后有一个稍微有一点难度,他努力一下能够达到的,这样的活动设计,学生非常开心。我再举一个例子,我们老师在培训活动中用橡皮泥做一艘船,比装载量大。我发现很奇怪,我们老师7个组。你想想我们老师都是成年人,7个组还你追我赶的,做到后来下课了,中间要休息了。美国老师说:“我们休息一下。”我们都不要休息,也就是我们要做到第一名,装22个弹珠我们才休息的。就我们组捏的越来越薄,船的边越来越高,最后终于装到了22个。你看,成年人也有这样一个激励性,有挑战的。他们装到了20个,我们装到了22个。这是具有挑战性,有点难度的,我们成年人都有兴趣,不要说小孩子,小孩子也是很有兴趣的。所以这种活动设计是很圆满的,上课也很简单,可以像他一样,依样画葫芦嘛。但他在这个过程当中学到了这个船的装载量跟排开水的体积都有关系的。第三个我们提出来指导时间不要超出学生动手的时间,这是教学建议当中的。实际上我们提出来的一比一,也就是说教师所占的时间和学生占的时间一半对一半,我们是提倡的。这个是具体操作走向简约的课堂,具体操作手段,目的保证学生足够的时间。为什么我们要硬性的规定让学生有较长时间的探究活动?就是逼着你去试,去理解,最后发现他的好处了,演变成自觉的行为了。

TOP
30#

 

较长时间的标准是多少?


 一节课里我们能够接受的时间有多长?


15 分钟?


20 分钟?


30 分钟?


 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适合度。


 请参照《 浙江省小学科学学科教学建议》


 


那么较长时间的标准是多少呢?这个问题,我们曾经在去年,我们全省科学学会活动的时候提过了。一节课里我们能够接受的时间有多长? 15 分钟? 20 分钟? 30 分钟? 我说:“赞成10分钟的举手。”寥寥几个。“赞成15分钟的举手”10几个。“赞成20分钟的举手”大部分的老师。“赞成30分钟的举手”只有两三个老师。我说:“为什么?”他说学30分钟,老师10分钟,吃不消,课上不完。实际上学生占用的时间越多,教师的要求越高,你的水平要更高,是吧?20分钟实际很难做的,到时候去试试看,让学生自主活动20分钟时间,很长的。你去试试看,试过以后机会发现这里面的奥妙很多,这里面的准备啊,指导啊,手段啊是很多的。这里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我们的学生所占用时间与教学内容是有联系的。比如有些课真的要学生占据20分钟,有些课还是要老师讲的,介绍为主。内容不一样,所有的实验也不一样。有些课确实是学生可以活动30分钟的,那也可以的。也就是我要挑选内容,不是所有的课,随便那一节课都可以进行长时探究的。这点,请大家参照。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