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讲座实录 喻伯军《追求简约的课堂》(2011年3月25日 庆元) [复制链接]

21#

 


走向简约的课堂


 清晰目标


 集中话题


 整合环节


 合适指导




 


第一个,一节课的目标不要笼统,具体做法的目标一定要清晰。第二个,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话题一定要集中,不要分得很散。因为一节课40分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真正能解决问题的也就那么一个问题,两个问题,要解决四五个问题是有点困难的。既然你话题集中了,那你主要话题所花的时间就更多了,所以这个环节要突出,其他的环节就要整合。所以整合环节是很对这个集中话题而言。环节整合以后,我们教师巡视时的指导也要有所调整,你的调整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怎么学习出发。刚才说得许许多多教师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它的基点是学生怎么学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4-10 22:48:14编辑过]

TOP
22#

 

一些现象


 公开课环节众多,材料复杂,一些教师上课中甚至忘记一些环节。


 一节课当中,学生的探究活动有4-5 个,导致匆匆而过,学生意犹未尽。


 每一次公开课,往往时间不够用,经常占用下课的时间。


 一些没有完成的环节,教师布置学生课外完成,结果几乎都是空话。




我们罗列一下,以前曾经出现过的,教师环节众多,课堂比较复杂的一些现象。课上得没有针对性,火死了,我最重要的东西带来了,结果没用。觉得可惜啊!时间来不及了。有的课呢,内容并不多,学生还意犹未尽,老师呢?说:“由于时间限制,我们今天先到这里。”那么,每一次公开课的时候,时间往往不够用,占用下课时间,这个现象很普遍啊。这个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环节比较多,还有些课外布置的没有真正落实。

TOP
23#

 

每节课是否都要完整地走一遍?


 提出问题


 提出假设


 讨论计划


 交流计划


 温馨提示


 动手实验


 交流汇报


 得出结论


 生活应用


 


 


那么我们分析一下,时间不够的,来不及的原因是每节课,每个活动,老师都会从提出问题到结果走一遍。每个问题提出来,要假设、讨论计划,完善计划,再动手实验,汇报结论,全部走一遍,一个活动走一遍,两个活动走一遍,三个活动再走一遍。如果7个环节,8个环节三个活动走下来二十几个环节。每个环节平均两分钟不到,那对学生的学习而效率就不高了。

我们刚刚开始新课程实验,一位老师上《蜗牛》这一课,那是改版之前的教材,《蜗牛》那课是两节课的内容,那两节课老师用一节课就完成了7各活动,从观察蜗牛到蜗牛比赛,七个活动三十五分钟全部完成,还有总结,还有学生做做作业。这个上完以后,我非常佩服,七个活动三十五分钟全部完成,五分钟一个,还不包括中间的组织,快下课的时候我问学生:“喜欢吗?”“很喜欢”“有什么遗憾啊?”“有,我们刚想观察蜗牛的触角,老师说,观察蜗牛吃食物了。我们刚想看清楚蜗牛怎么吃食物,老师说我们看蜗牛爬树了。我们刚开始看蜗牛爬,老师说我们蜗牛比赛了。比赛还没开始,老师说,结束了。我们还想再做一次,下一节课再上蜗牛,再让我们玩一节课。”内容很多,全部走一遍,但是学生都学得意犹未尽,都纷纷要求再玩一遍。这就是环节众多,无法深入。
TOP
24#

 

兰本达《 蜗牛》


 观察蜗牛(20 分钟)


 讨论交流(20 分钟)


 探究研讨法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传入我国,它的主要精髓是探究教学。


 本教学法的教学环节只有2 个,即探究和研讨两个环节。




我们也想到了,兰本达上这一课,他提出了探究研讨,一节课40分钟,探究观察蜗牛20分钟,研讨20分钟。兰本达是美国哈佛大学专门搞小学科学研究的教授,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中国来讲学,多我们中国的小学自然教学起到了非常大的影响作用。许多小学自然老师都受到他的影响。兰本达为了宣传自己的主张,宣传自己的研讨,在中国上了好几节课,其中蜗牛这节课就是其中之一。兰本达是一位老太太,现在已经过世了,她不会讲中文,但是会写一点点中文。你想想,她不会讲中文,上课时孩子听不懂英文,所以她上课必须在旁边有翻译来帮忙。《蜗牛》这节课前面本节课,他不需要翻译帮忙,后面本节课讨论的时候需要有翻译来帮忙。你言语都不通,翻译也不用,这个半节课怎么上呢?她就是把握了学生这种学习心里,把三个活动整合起来,变成一个连续的探究活动。他怎么做的,大致了解一下。学生一进来,桌上已经放好蜗牛。学生进来看见桌上放着蜗牛,拿起蜗牛放在手上观察。学生就开始观察蜗牛了,也不管你老师听课,桌上放了蜗牛,今天就观察蜗牛,老师也不说观察蜗牛。大概观察了五分钟左右,老师发现有些学生快要开小差了,差不多了。老师就给学生发了放大镜,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蜗牛。观察差不多了,又有五六分钟过去了,差不多了,老师就给学生发了菜叶啊,地瓜啊。学生一看明白了,这不是喂蜗牛嘛。于是他们就观察蜗牛吃食物。观察蜗牛吃食物时间长一点,三个环节差不多20分钟过去了,放全部东西放好,整理好,我们到旁边教室去,釜底抽薪嘛。我不把材料收起来,我让你离开材料。你看,当你前面什么也没留下,要你汇报,你只能汇报。如果你前面还爬着一只蜗牛,你在汇报时,他还在看蜗牛。所以他对学生心里把握的非常好,他观察学生什么样的状态时,她就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前面本节课都没说话么,后面研讨20分钟,把蜗牛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研讨清楚。她提倡的是探究研讨,她来了讲了探究研讨法之后,中国小学自然教学中经常有探究这个词出现,以前还没有。你看,简单吧,两个环节,就是探究、研讨。如果这两个环节你把它做好,前面三个活动的设计安排,她都是一整套有理论的。看上去简单,实施起来里面有很多道理的。如果我们去分析,会发现环节简单,内容很丰富,学生学到的很多。所以探究、研讨嘛,探究式教学他的环节只有一个,我们说简约嘛,她最简约了。

TOP
25#

 

加拿大的课堂四环节


 聚焦话题


 探究(学生自主动手操作)


 交流表达


 应用


 


 


有一次我们到北京培训的时候,搞幼儿园研究的一个教授给我们介绍了加拿大的课堂四环节,他和加拿大教授一起培训中国西部的科学教师,这些科学教师用的都是加拿大的教师,方法是加拿大的方法。他们怎么培训的呢?这些教师理论没有的,就是实验,实验什么呢?四环节,就严格按照四环节去教学。老师们都不理解,课堂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你怎么就是要我们四个环节?一段时间试下来后老师们很有感受。这个四环节很有道理,他这个四环节最重要的两个环节是探究、交流,就是探究研讨。前面第一个环节就是问题的提出,这个问题可能是学生提出的,也有可能是老师提出的。杂七杂八的不说了,弯子也不饶了,魔术也不做了,直接开始研究问题。这个研究是怎么做得呢?接下来就是具体操作,怎么做怎么做,就是动手,一大部分时间就是学生动手。材料都是配齐的,不是你自己找的,全都给你设计好的。活动后就是交流,然后是……当时他介绍后,我们也提出过问题:总是四环节,他们从低段到高段都是这样吗?都这样。有什么好处呢?他说,道理老师明白了,学生也明白了。拿到问题后,首先知道了问题是怎么研究的?研究的时候需要哪些材料?研究出来的结果是什么?……实践上把探究教学的整个步骤都隐含在里面,这样教师好操作。实际上我们很多老师都是兼课的,我今年教学语文的,要兼课学怎么办?要培训。怎么培训?当学生一样培训。要学生做的,你也从头到尾做一遍。好!你知道了,学生这样研究的,然后这些器材带回去,指导学生。所以从来没有不会教科学的老师经过培训后还不会教科学的。一教以后,再去体会这个方法隐含的道理,学生慢慢就学会了这个知识,老师也一样。有一个实验(球茎的观察,洋葱表皮),我们都觉得老师讲时感觉很难?我们有人问:“你为什么怎样做?”那个老外怎样说啊?“就是这样做的。你们就是这样做,不要去研究为什么?”做了再说,让学生做了、体会了里面的科学道理学生以后会知道的。他很自信啊,他知道这个东西是好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4-30 18:53:52编辑过]

TOP
26#

 


STC 教材的教学环节


 提出本节课的问题


 学生操作、记录、思考:讲清楚操作要求和记录要求


 交流


 整理器材



 


 一般一节课当中集中解决一个问题。


 


STC是美国三套教材之一,他的教学环节与加拿大差不多的,四环节。上课时提出本课的要求,他的要求很简单的。接下来就是学生的操作记录,那么在这之前,老师往往会先讲的。他会指导,这里怎么做,怎么记录,记录在哪里。要求讲好,你们去做。器材都放在教室背后的,学生已经习惯这套了,需要什么东西后会到后面去拿,没用到的器材不拿,他已经养成这个习惯。那么老师就是一组一组地指导,指导好了以后,差不多了,半节课时间过去了,就开始交流。最后一个环节就是,你哪里拿来的东西,哪里存放,原样。消耗品就放在垃圾桶里,不会放在桌上,这个很严谨,比如一张用过的纸肯定是指定放在哪里去。学生都养成这个习惯,全部整理好,还要用的原样存放,怎样放的,哪里拿来的放哪里。每节课都养成这样的习惯,学生每节课都是要记录的,还有就是交流。记录的充分,他自己思想也活跃,讲的时候有话好说。每节课这样做,学生慢慢就学会了一整套的操作流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4-30 19:41:36编辑过]

TOP
27#

 

观察蝴蝶羽化


 当教室里的蝴蝶开始羽化的时候,不管正在上什么课,都停下来,观察蝴蝶的羽化过程


 一节课的时间可以是30 分钟,40 分钟或60 分钟。


 我们能做到吗?



 又一次在深圳培训时候《蝴蝶生命周期》,我们的教材是《养蚕》,他们养蝴蝶。蝴蝶和蚕区别在哪里呢?蚕化成成虫以后不用吃食物,交配好以后就产卵结束生命了。蝴蝶在羽化以后还要养蝴蝶,养个一月以后还要放蝴蝶。我们好不容易从云南买过来的漂亮蝴蝶,大家舍不得放,但是一定要放。每个人拿着蝴蝶,然后一二三放掉,这个意义很深远。养蝴蝶的过程当中,我当时……是不是每节课都是40分钟啊?“不是的。”他说,那节课是30分钟的,那节课是40分钟的,那节课是60分钟的。我说:“哪怎么办啊?”他们是包班的,老师上语文】数学、科学、英语……大部分课都是一个老师上,有些专业课是专业老师上的。包班老师有什么好处呢?他说我语文课上了一半,教室里的蝴蝶开始羽化的时候,不管什么课都停下来。都去观察羽化的过程,观察以后把它记下来。语文课是这样,音乐课也是这样,观察完了以后继续上音乐。所以一节课上30分钟,40分钟,你是包班的,包班的你可以自己控制。我们小时候读书时,全班只有一个老师。老师说下课了,我们就下课;老师在喝茶忘了上课了,我们就又玩很长时间。很自由也有好处,那就是他可以控制。我们现在40分钟、40分钟全部分好了,你说我这节课上60分钟的课,你就要和下一节课的老师商量,“你下一节课给我半节课”。老师同意了就可以,不同意就不可以。那么你这节课40分钟,下一节课还有20分钟,你不可能延续下去。这一点我们可以学他们的精神,但是,具体操作的时候我们的具体情况不一样。这样的体制,这样的课堂结构跟他们不一样。


 

TOP
28#

 

科学探究的5 个要素


 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萃取几个典型要素:


1、问题的提出与聚焦


2、制定研究计划


3、收集与获得证据


4、整理信息、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5、交流与表达


 这5 个要素的顺序不是固定不变的。


 


 


这样看来,不包班的话,教学环节实际上是不固定的。而我们现在,根据我们中国的实际,科学探究在新修订的课表上即将颁布,他已经不是7步骤,而是5要素。


5要素的好处在哪里?这个5要素可以组合的。比如这节课我5要素全齐的,可以;我这节课只有2个要素也可以,如这节课提出了问题,然后就去做实验,收集信息。我计划不制定,比如这个问题出来,我就开始做了,没有计划制定。我结论出来就行了。你说是不是探究,也是。4个环节,3个环节,先收集获得证据,然后再讨论,这个问题上节课的,也行的,所以5个要素顺序不是固定的,5个要素也不是全部齐的,但是最主要的一个是问题,再一个是收集证据这两个是主干。因此,我们说探究探究教学它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是跟这个5要素有关系。你又这些要素在里边,你实施的是学生自主的带着问题在学习的自主探究。那么是不是科学探究呢?他的步骤跟我们科学家也类似的。

TOP
29#

 

我们的课堂追求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走向简约的课堂教学方式;


 给学生带点难度带点挑战性;


 指导的时间不超过动手的时间;


 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究活动。


 


因此在我们的课堂要求基于这些情况,我们的情况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的,40分钟没办法的。我们只能在40分钟里面跳舞,超过40分钟影响氛围,不到40分钟情有可原,可以做其他事情。所以在我们的课堂里边40分钟也不是原有的成就重复,是带点难度,带点挑战性的。这样的学习,学生才有成就感。就像我刚才举例的磁铁有磁性一样,你最后有一个稍微有一点难度,他努力一下能够达到的,这样的活动设计,学生非常开心。我再举一个例子,我们老师在培训活动中用橡皮泥做一艘船,比装载量大。我发现很奇怪,我们老师7个组。你想想我们老师都是成年人,7个组还你追我赶的,做到后来下课了,中间要休息了。美国老师说:“我们休息一下。”我们都不要休息,也就是我们要做到第一名,装22个弹珠我们才休息的。就我们组捏的越来越薄,船的边越来越高,最后终于装到了22个。你看,成年人也有这样一个激励性,有挑战的。他们装到了20个,我们装到了22个。这是具有挑战性,有点难度的,我们成年人都有兴趣,不要说小孩子,小孩子也是很有兴趣的。所以这种活动设计是很圆满的,上课也很简单,可以像他一样,依样画葫芦嘛。但他在这个过程当中学到了这个船的装载量跟排开水的体积都有关系的。第三个我们提出来指导时间不要超出学生动手的时间,这是教学建议当中的。实际上我们提出来的一比一,也就是说教师所占的时间和学生占的时间一半对一半,我们是提倡的。这个是具体操作走向简约的课堂,具体操作手段,目的保证学生足够的时间。为什么我们要硬性的规定让学生有较长时间的探究活动?就是逼着你去试,去理解,最后发现他的好处了,演变成自觉的行为了。

TOP
30#

 

较长时间的标准是多少?


 一节课里我们能够接受的时间有多长?


15 分钟?


20 分钟?


30 分钟?


 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适合度。


 请参照《 浙江省小学科学学科教学建议》


 


那么较长时间的标准是多少呢?这个问题,我们曾经在去年,我们全省科学学会活动的时候提过了。一节课里我们能够接受的时间有多长? 15 分钟? 20 分钟? 30 分钟? 我说:“赞成10分钟的举手。”寥寥几个。“赞成15分钟的举手”10几个。“赞成20分钟的举手”大部分的老师。“赞成30分钟的举手”只有两三个老师。我说:“为什么?”他说学30分钟,老师10分钟,吃不消,课上不完。实际上学生占用的时间越多,教师的要求越高,你的水平要更高,是吧?20分钟实际很难做的,到时候去试试看,让学生自主活动20分钟时间,很长的。你去试试看,试过以后机会发现这里面的奥妙很多,这里面的准备啊,指导啊,手段啊是很多的。这里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我们的学生所占用时间与教学内容是有联系的。比如有些课真的要学生占据20分钟,有些课还是要老师讲的,介绍为主。内容不一样,所有的实验也不一样。有些课确实是学生可以活动30分钟的,那也可以的。也就是我要挑选内容,不是所有的课,随便那一节课都可以进行长时探究的。这点,请大家参照。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