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简介及启示
主讲:浙江省中小学学校教师培训中心 陈晓萍
l (给与会人员的)任务单
(1)老师的教学有什么特点?学生是如何进行学习的?
(2)有什么发现和问题?
(3)有什么启发和体会?
l 案例:“空气”主题的探究
布置学生“把空气带来”,课堂上进行分类,在工作站的探究活动,记录活动的情况,作业1:涂颜色(清新的空气和被污染的图上部不同的颜色);作业2:空气的知识。
出示以下照片
照片1:老师在上课之间布置学生的一次回家作业:“我们要上空气了,请把空气带来”。学生就根据自己的理解带来的物品有:气球、画、扇子、纸风车、空瓶子、小电风扇、塑料打气筒、书(里面有关于空气的资料)
照片2:在上课的场景。老师带领学生把带来的有关空气的物品进行分类,然后分组交流。教师布置活动:“今天的课是以实验的形式让大家感悟空气。”
照片3:让学生感受空气环节:教室准备好几个实验场地与器材,提供给学生一张张的活动单,让学生自己选择做哪一个实验就到那个场地去,感受空气并把活动情况写或画下来。学生的研究有:用伞感受、用打气筒与书本感受、观察水里的气泡、手工做螺旋桨与放飞观察其下落的过程、把吹起的气球放飞……感受空气无处不有。
照片4:有创意的作业。学生作业:教师给学生一张图,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情境,认为空气新鲜的地方用蓝颜色表示,认为不新鲜的地方用黄颜色表示,这就是渗透了环境教育。作业二:有关空气的问答。他们的作业除了规定的以外,还有自己的设计。
讨论:会场教师发言
l 德国小学科学教育的特点
一、 强调科学性。
重视发展儿童的取向能力和行为能力,使其主动地参与生活,而不仅仅是适应生活;
重视对儿童的各种经验加以归纳整理,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儿童进行有意识的探索,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
深化儿童对自然界和社会上所发生的各种现象和事件已有的理解。用适当的方法,如通过假设、试验和犯错、构思和实验等,让儿童通过表面现象从实质上把握各种现象和事件。
二、 强调课程的活动性。
从活动中获得经验,从游戏活动、直觉活动发展到有意识的行为。
遵循儿童好学、好玩、好动的天性,突出教学的活动性与趣味性。非常强调儿童亲自探索自然界,以了解自然的奥秘与周围的世界。
三、 强调生活性。
现实生活是儿童获取知识、经验、理解与认识的大课堂。
客观世界的具体的直观的形象、生活的直接经验及行为交往等,对于科学课的教学及效果都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因此,儿童可以在事物关系上获得清晰明确的认识、观点、概念;还能创造儿童发现、探索、与他人接触及共同行动的机会。
小学科学学科包含了生物、物理、化学、气象、技术、地理、交通安全、社会学习等方面的学习领域。但它不是学科的拚凑,这些学习领域中涉及的事实都是儿童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它是一门致力于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和渗透自己生活实际的一门学科(案例:森林之家)
l 德国小学科学课教学的主要形式
强调小组合作学习。
一方面努力促进学生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结伴作业或小组作业的可能性。
重视实践活动,融各学科知识于一体。
科学课堂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亲历时间和空间。通过让学生动手实验等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动脑、动手操作,寻找答案。
突出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
情境模拟法是教师以学科知识为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情景,引发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
角色表演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围绕拟定的主题表演某个问题情景,从而引导学生共同探讨对人、事、物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人际关系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使学生形成处理这些情景的恰当方法的技巧。
案例:《蔬菜》。教师带学生步行去蔬菜农场、温室和田野等,品尝蔬菜,并把蔬菜带回家食用。教师也带了许多蔬菜在第二天上课用,开蔬菜超市进行买卖、说关于蔬菜的句子。最后的作业是:每一个人挑一颗喜欢的蔬菜回家画下来,做模型,并写认识蔬菜过程中的感受。
强调学习科学是学生亲身经历的能动过程。
课堂教学反映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变化,即运用探讨的方式方法,力求促进学生的独立性;发展学生的思维、操作和判断能力。科学课教学给学生提供更多探究科学的机会的同时,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比较多地安排一些现场参观、考察、情境模拟、小制作、科学游戏等活动。
l 对我国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启示
1.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小学科学教育实现探究目的的人力保证。教师必须对科学内容、学生的学习、科学的本质、让学生从事探究实践的方法有丰富而深入的理解
2. 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小学科学教育实施的教材保证。教师学会寻找、开发、制作、整合教学法资源和资料,开发利用校内外一切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具有个性特色。
3. 加强环境教育是小学科学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让孩子们走进自然、感受自然,比教给他们关于自然的知识要重要得多。“感觉这个世界远比知道和理解这个世界重要”。
l 我们的教学要体现多元的教育思想
1) 建构主义教学观
2)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来组织教学
3) 做中学的教学理念
4) 科学教学中多种智能的开发
5) 科学、技术与社会
l 建构主义理论要点:
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而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的学生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l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学生并非空着头脑进入教室,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已经形成了广泛而丰富的经验和背景知识,从自然现象到现实生活,他们几乎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这并不是胡思乱想,而从他们的经验出发而推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
l 相异构想(奥苏伯尔):
学生在接触到新的知识时,总是试图用旧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去理解它,有时甚至会修正新知识的含义。
如果我必须将教育心理学的全部原理归结为一句话,那么我将会说:影响学生学习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乃是学生已经知道的东西,肯定这一点并据此教学。——奥苏伯尔
l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策略上看,学生实际的认知结构与教师认为他们应该有的认知结构不相同,造成教学工作中达不到理想的结果。每个学生带着他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听课,而未能同化新的信息,或者说新的信息未能与长时记忆中原有的信息成功地建立联系,从而达到意义的理解。
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是简单的知识的呈现者,他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学生的想法,洞察学生这些想法的由来,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
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学生的共同体之中,这些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学生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习的进行。
l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步骤):
(1)让学生暴露思想阶段。教师要据此来进行教学安排。
(2)对学生的观点进行重建阶段。A,让学生相互交流,在交流中明辨是非。B,教师告知科学家是如何考虑这个问题的(教学新课,实验、观察等)。C,重建新的概念。
(3)应用科学家的观点
(4)让学生回顾自己在观念上的变化
l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课例:《水》):
1、同学们外星人从来没有看到过水,你们能告诉他们什么是水吗?——创设情景,暴露思想
(建议我们的教师要创设:安全的氛围、中性的体态)
2、观察一杯水:看、嗅、尝、听、摸。
分组进行,组间交流;教师不断在规范孩子的表达。水没有固定的形状(杯状→放在什么地方就是什么地方的形状→没有固定的形状)、水是无色的(水是白色的→牛奶是白色的→水是无色的),水是无味的(清凉的)——重建新的概念
3、比较水、可乐等饮料与水的不同 ——应用科学家的观点。抽象出“液体”的概念。——应用科学家的观点
4、现在你可以再告诉外星人,对水你们有了哪些新的发现,水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回顾自己在观念上的变化
l 怎样上好小学科学课?——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
主要包括:课程资源的利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思考方向:
1. 设计要符合新的教学理念,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有自主学习和讨论的时间,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乐趣,独立思考思维活跃而深刻;讨论交流热烈,互相启发;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2 新课程标准中提倡的探究性学习给教师留下了广阔的创造性教学的空间,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空间。只有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教学内容能够以多种形式呈现时,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学生才会学得更好。
3. 课程开发的三个要素和四个方向
三个要素:学校理念; 学生需要; 资源条件
四个方向:综合化方向;乡土化方向;多样化方向;实践化方向
l 怎样上好小学科学课?——合作学习模式的三个核心的因素(斯莱文)
1.小组目标:是合作学习的内在动机,它有助于形成一种精神,鼓励学生们彼此帮助
2.个体责任:要求每个合作学习小组的成员都要保证他们对所教概念和技能的掌握,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每个学生都能达成小组目标,掌握教学内容,不使一个学生落伍。
3.成功的均等机会:所有的学生,不管其能力或背景如何,他们的努力都可以得到认可
(感谢二剪梅老师的提供的听课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