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2022 年版课标在“核心素养内涵”的“科学思维”中指出,“模型建构体现在:以经验事实为基础,对客观事物进行抽象和概括,进而建构模型;运用模型分析、解释现象和数据,描述系统的结构、关系及变化过程”。课标中将模型建构能力作为科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让学生从科学的视角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可见模型建构能力的培养对科学学习来说意义重大。广义上的模型有很多类别:数学模型、科学模型、工程模型、仿真模型等,从狭义角度来说,科学教学中的模型特指科学模型。
科学模型的定义:科学模型是为了预测一个系统的可能表现,从而对真实事物(原型)进行抽象,提炼出核心要素,组建与真实事物(原型)高度相似的系统,对其进行测试,并利用测试结果对真实事物(原型)做出有效的修正。从科学模型的定义中可以看出:(1)模型是对原型的抽象,力求仿真,类似程度越高越好;(2)模型建构的目的不是建模本身,而是要对模型进行测试,并将模型与原型进行对比,从而促进对原型的理解。
已有1评分我要评分查看所有评分
以三年级《各种各样的运动》一课来分析中学段的模型建构。本节课教学重点为能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实物建模(贴圆点),并利用实物模型观察和描述简单的运动现象。
本课中主要以“在物体上贴圆点”这一方法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其本质是将一个具体的物体抽象为“质点”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实物建模过程,帮助学生利用 “圆点” 这样的二维平面模型,简化物体复杂多样的形状和大小,再逐步聚焦到三维空间的物体运动,让运动过程充分地显示出来。这帮助学生降低难度,更好地把握运动的基本规律。
在车轮运动的图示中,既有向前运动又有转动,引导学生用图示的方式将复杂的描述简化为比较纯粹的形式,让学生经历在感性认识物体运动形式的基础上,将其整理、加工,抽象为简洁的图示的过程。其实质亦是实物建模的过程,借助二维的图示模型来表达三维的运动形式。
9.png(310.58 K)2024/2/5 20:28:45
《各种各样的运动》一课提供了独特的实物建模方法:“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这一学科核心概念,抽象程度较高,对学生的探究水平要求也较高。因此,采用“在物体上贴圆点”的方法进行实物建模,其本质是将一个具体的物体抽象为“质点”的过程。学生从观察整个物体的复杂运动,到利用模型简化观察对象,降低了操作难度,更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建模不一定是构建立体模型,而是要根据实际的研究需求抽象和简化原型,是让受本质交配的运动过程充分显示出来。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课标指出,3-4年级学生在科学思维方面,能在教师引导下,观察并描述具体事物的构成要素,分析并表达要素之间的关系,找到它们之间重要的、共同的特征;利用模型解释简单的科学现象。本课引导学生将观察对象的运动形式以图示的形式记录下来,并分析运动形式的特点,找到不同物体运动形式的共同特征,这就是利用自己构建的实物模型开展科学思维的过程。学生在应用抽象、分折、比较、分类等思维方法后,发展了科学思维能力,使思维由感性逐步走向理性。
朱钻飚
啊哈哈
希梦
临海市哲商小学冯素素
我觉得贴圆点并不是将具体物体抽象为一个质点,不然陀螺上的圆点怎么解释呢?陀螺原地转动,用质点解释不了。 jcs 发表于 2024/2/12 12: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