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3.1《地球-宇宙的奇迹》教学实践和反思
五年级下册3.1《地球宇宙的奇迹》
---我的教学思考和实践体会
地球-宇宙的奇迹这节课是以资料分析为主的课,探索地球为人类提供的各种适合生存的条件,以及地球上生物生存的环境,进一步学习与生命有关的地球结构圈层。最后让学生通过为太空空间站内的宇航员设计保证生存装备,来巩固所学知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和拓展应用能力。
当然我把这节课的重点放在一个《寻找人类第二家园》的活动中,让学生们小组讨论分析八大行星的资料,在讨论各个星球的大气层,温度,气候,岩石土壤特征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地球的神奇和独一无二的优点,从而能够让学生真正意识到保护这个唯一适合我们人类居住地球的必要性。
本节课我个人觉得比较好的地方是,没有采用一般授课法,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记录的方法学习。而是尽量把课堂交给孩子们自己,让他们自己分析资料,自己上来讲给同学听,让同学来评价同学的讲述和发表自己的见解。本节课的所有内容都是通过学生自学,讨论,汇报,评价获得的。
难点是需要制作有关行星宜居性的资料。尽管很多网络资料对八大行星的描述非常详尽专业,但针对宜居性的表述很少,且很零散,甚至有些关于气候的描述很隐晦,用公转和自转的特点来表述。以学生的储备知识必然看不懂。所以为了整理这些方面的资料,我搜查了很多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相应的删减和完善。尽量让资料内容体现宜居性相关的项目。
当然在实践过程中也依然有学生无法从文字材料中完整地提取关键信息,也不能用科学术语将其完整概况出来。为此我安排了一个汇报分享后各个小组评价打分的环节,通过对同伴的评价,培养学生做一个科学家应该具有的文字理解能力,关键信息提取能力,及用科学专有名词概况表述能力,对资料的分析推理能力。在评价过程中借鉴同伴的问题上发现自己有待提高改进的方向。
但这个环节在上课时犯了个错误,没有把活动评价表在活动之前进行呈现,而评价内容的前置对活动的指导效果会更加显著。
另外一个优点是我改变了一般老师对教材上我们的地球资料这一块的教学。
课本上是这样的:
很多课件和老师让学生画一画都是这样设计的
一般孩子们就是画成这个样子的。
而事实上地球表面的水域、陆地上都有生物,水域底部的岩石和土壤中也是存在生物的地球表面几乎各处都存在生命。如果在圆上画就只能画表层,只能体现生物在地表的水平分布,而无法体现生物在垂直方向上呈现的立体分布。同时只画地球的表面也无法画出生物关系很密切的一个环境因素--土壤和岩石。更不能体现岩石、土壤对生物重要影响和必要性。
所以我改用半圆形纵切结构图,可以非常清晰地表示地球的圈层结构,更能用红笔直观的得标出生物垂直方向上存在的范围。学生也通过资料的学习生物所在的圈层的专业名词叫生物圈。虽然教材没有提出来,但教材展示的资料就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