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虞小科课堂实践】六下《八颗行星》教学设计和后续思考 [复制链接]

1#
有幸在2023年3月10日浙江省新课标新实践小学科学网络教研联盟的探索课题中期研讨会上执教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中的第2课《八颗行星》。现把教学设计和后续思考呈现如下,敬请大家指导!

在本节课的研究过程中得到了博文小学团队老师的大力支持,提出了很多建议,后期在同课异构异教的活动中,对比王梦婧老师的设计引发了一些思考(后附思考问题)。

一、读懂教材:参考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反思》一书

  
附教材主要活动:
一、聚焦
太阳系有八颗行星,地球是从太阳系向外的第三颗行星,其他的行星就好像地球的兄弟粗妹一样。八颗行星有哪些?它们是如何找列的呢?
二、探索
1.阅读八颗行星的基本数据表,说说从这张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2.给八颗行星排序。
3.建立行星的位置关系模型。
(1)以小组为单位, 先处理行星与太阳距离远近的数据。取三条长度相同的纸带,每条纸带对折四次,然后将纸带粘连成一条长纸带。在长纸带的折痕处标记数字。
(2)将八颗行星标记在长纸带上,根据处理后的数据将八颗行星画在纸带上。
(3)将制作好的"八颗行星位置模型"纸带帖贴在班级的黑板上。
(4)观察我们的纸带模型。对比我们的校型与平时常见的太阳系八颗行星的图片有何不同。
三、研讨
1.在建造模型的过程中,各小组是如何处理数据的?有什么体会和发现?
2.观察全班制作出来的八颗行星位置模型,我们有什么新的认讥或问题?
四、拓展
观襄木星及其卫星
因为木星相当巨大而又明亮。所以很容易被认出。用双简望远镜观察,它看起来像小圆盘。另外。你还有可能看到它的四颗最亮的卫星。

【教材简析】
本课是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2课,对太阳系中八颗行星进行进一步探究。聚焦环节通过回忆各行星的名称,指向它们的排列顺序。探究环节通过阅读八颗行星的基本数据表、给八颗行星排序、建立行星的位置关系模型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大小差距和进一步直观地认识到八颗行星排列和大小的规律。经过层层递进的研讨,让学生感受到处理数据的方法与制作模型的效率的联系,从而真正体会到根据数据来建模的客观性。拓展环节通过观察木星及其卫星,引导学生持续关注其他天文现象,继续增进对探索宇宙的兴趣。

提炼教材主要思路为:
聚焦→顺序建模→数据处理→位置建模(距离建模)→拓展


附思维导图:



根据自己的思考和试教感受,拟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适度调整和拓展,围绕八颗行星深化建模活动,引领学生建立更真实的八颗行星模型。
思考后的主要思路:
一、聚焦:认识八颗行星→阅读→排序建模(一开始称为位置建模,其实排序建模更贴切)
二、探索:
1.处理距离数据→位置建模;
2.位置连线→轨道建模;
3.处理直径大小数据→大小建模;
4.模型展示→立体建模
三、拓展:对比数据→等比建模
本主题由 超级管理员 朱钻飚 于 2023/5/2 23:13:16 执行 批量删帖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二、读懂学生:参考《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反思》一书

【学情分析】
学生对太阳系有了初步认识,知道太阳系中的主要组成天体。但对于太阳系中主要行星的分布情况,绝大部分学生局限于教材中的太阳系示意图,不知道真实的太阳系与此相差甚远。本节课通过数据建模让学生体会到数据建模的重要性和客观性,提升学生对科学研究求真求善的探究精神,并激发研究宇宙星空的兴趣。

有的时候我们觉得我们懂学生,其实还远远不够,因为怕剧透,课前没有了解学生对于八颗行星的认知。
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了一些指导,提出了一些要求,重点是强调摘要记录的方法。
TOP
3#

二、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参考教师用书和《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反思》一书
教师用书:
科学概念目标
·太阳系有八颗行星,它们在其特定的轨道上绕太阳运转。
科学探究目标
·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行星相对位置关系模型。
科学态度目标
·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与客观事实是有一定距离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
学习目标】
1.科学观念:通过阅读资料和建立模型活动,知道太阳系八颗行星的一些信息,了解它们在其特定的轨道上绕太阳运转。
2.科学思维:运用分析、比较相关数据,重组数据,突破定势等思维方法发展初步的模型理解和模型建构能力
3.探究实践:通过模型建构活动,掌握推理、测量、解释等科学方法,提升信息处理能力。
4.态度责任:通过基于证据和逻辑的模型建构活动,提升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素养,发展学生探索研究太阳系及宇宙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数据建立八颗行星与太阳的相对顺序、位置轨道、大小、立体及同比关系模型。
难点:建模过程中学生对于各组数据的处理和展示



TOP
4#

【材料准备】

一、学生材料

1.学生自备:小剪刀、单面胶、作业本、书本

2.材料1放1号同学抽屉:八颗行星资料卡片一套

3.材料2放4号同学抽屉:八颗行星距离排序和数据处理表

4.材料3单独领取:记录条(KT板条)、记号笔等

5.材料4单独领取:大行星卡片等

二、教师材料

1.课件(检查音乐)地球仪、太阳图、板贴、

板书:顺序模型、位置(距离)模型、轨道模型、大小模型、立体模型、同系模型等

2.立体模型、卷尺、学生材料一份

3.奖励材料:天文望远镜卡片

TOP
5#



课前谈话:

1.欢迎走进科学。

2.小组编号并小组内成员编号。

如果按顺时针编号,你是第几小组的几号同学?

3.(出示地球仪)这是一个地球模型,关于地球你了解些什么?

4.把头抬起来,让我们的视线穿过大气层,你觉得可以看到什么?再远一点呢?更大一点呢?

如果看不见,我们可以借助什么?借你一个双筒望远镜(分发卡片)。

如果还看不清,老师这里还有好多种天文望远镜,表现优秀同学优先哦!

5.我们给这些星球一个统一的名字“行星”,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太阳系的八颗行星。(贴课题)

上课!

TOP
6#

一、了解八颗行星,顺序关系建模

1.关于太阳系的八颗行星,我们都了解些什么?

2.这里有一套八颗行星资料卡,可以帮助我们更详细的了解八颗行星,请每位同学研究其中的1-2颗,在作业本中做个主要信息摘录。摘录主要信息建议用1-2个关键字词即可。

3.请1号同学从抽屉里拿出资料卡,开始(2分钟)

4.(给动作快的同学分发八颗行星板贴卡,请8位同学板贴并准备交流)请这八位同学介绍,其他同学可以继续摘录。(2分钟)

5.请大家仔细看,这样一排,八颗行星顺序关系模型就出来了。(板书:顺序模型),没想到不经意的就排出了一个模型,六1班同学了不起!


TOP
7#

二、处理距离数据,位置关系建模

1.想一想,这个模型可以进一步优化吗?贴个太阳图?

2.如果参考这份资料,你想到什么?那就请你排一下……

3.数据太大排不下,那有什么办法把这八颗行星的距离关系排列在黑板上。(黑板留出的位置是100厘米左右。

4.那就试着来处理一下数据吧!请4号同学领取记录表分发每人1张。

5.请速度最快的你分享一下你的处理结果……(切换投影仪,展示)

6.请仔细思考:这样的处理可以吗?有没有更好的数据处理方案。

7.这里也有一份数据王者的参考处理方案,请大家鉴赏一下。最后的数据居然和同学们有异曲同工之妙,真好!

8.那我们一起来距离关系建模吧(出示提示,并请同学读一读)请3号同学领取记号笔和记录条,开始吧!(放音乐,板书:距离关系模型)

9.逐个展贴记录条,并提醒观察思考新的发现。

10.请发现的你交流一下……

11.通过距离关系建模,八颗行星的分布更清楚了,同学们了不起!

TOP
8#

三、连接相同行星,运行轨迹建模

1.请几位同学来连一连每小组相同的行星!

2.这么一连,感觉这是一幅……八颗行星运行轨迹那!(板书:运行轨迹模型)

3.不经意,我们居然完成了八颗行星运行轨迹建模,同学们真了不起那!

TOP
9#

四、处理直径数据,大小关系建模

1.这个模型,还可以进一步优化吗?

2.结合这份资料,我们可以想到什么呢?(板书:大小关系模型)


3.为了不把大家训练成优秀的数据王者,有个数据达人帮大家处理了,请欣赏……


4.根据这份数据处理方案,我们制作了一份行星卡片(出示行星卡片和提示,并请同学读一读)请大家把大的直接扣下来居中摆放,小的需要我们剪一剪再摆上去,然后用单面胶覆盖粘贴。

5.请4号同学领取八颗行星卡片,开始吧!(放音乐,板书:大小关系建模)

6.逐个展贴记录条,并提醒观察思考新的发现。

7.请发现的你交流一下……

8.通过这一系列的建模,我们的八颗行星模型又优化了一大步,大家真了不起那!

TOP
10#

五、致力优化建模,欣赏立体模型

1.如此漂亮的模型,还可以进一步优化吗?

2.把平面模型变成立体模型!

3.正如同学们说的,(出示立体模型)立体的更加形象!

4.请欣赏(拿着模型在学生中间走一圈)!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