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岩石与土壤的故事》一课一思 [复制链接]

1#
银光图片
《岩石与土壤的故事》一课一思                                                                      

                                  如何启发学生寻找岩石与土壤的故事?


    2023
222日,很有幸在2022学年第二学期的教研组长会议上执教了《岩石与土壤的故事》。这一课是四下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单元的起始课,上好这一课,可以让学生对本单元的内容更有探究的兴趣与动力。接下来我分享一下自己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可以给同行们带去借鉴,同时也给自己更好的启发。

一、教学设计反复修改

1.“故事”主题

    第一次教案设计时,我把重点放在了“故事”,加入了“蚯蚓先生”这个角色。用蚯蚓先生带我们一起走进岩石与土壤的故事,包括后面的岩石与土壤的分层也是由蚯蚓先生“带路”。这个教学设计优点是老师不需要花很多心思去设计环节之间的过渡语。缺点就是如何把蚯蚓先生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PPT中我是画了蚯蚓先生,然后找了学生来配音。

   用蚯蚓先生带领学生走进岩石与土壤的故事,趣味性是够的,但我总感觉少了学生的主动探究。


2. “比较”主题

   第二次我尝试了“比较”的主题,我想科学的主题应该是探究,让学生比较不同岩石的特点、不同土壤的特点,学生在颜色、形状、大小、纹路、颗粒等比较出不同点。学生在比较过程中发现了岩石的不同,也比较出了土壤的不同。孩子的天性,很多学生对岩石是很喜欢的,但是对土壤相比较反而显得陌生。

新的问题来了,学生比较出了不同岩石、不同土壤的特点,但是“故事”丢了。虽然在这个设计中加入了考古的环节,那也只是蜻蜓点水,部分学生参与了考古,对于没有参与的学生来说还是没有参与感的。


3. “找故事”主题

    第三次的设计在了引导学生“找故事”。从“老师的岩石故事”引向“学生的岩石故事”;从找出两块岩石的不同,引向两种土壤的不同,找出岩石中的故事和土壤中的故事;从身边的岩石引向特殊的岩石(美国魔鬼塔),明确岩石除了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也会告诉我们很多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最后从岩石引向化石,化石记录的历史故事更加深远。


最后编辑蔡春芳 最后编辑于 2023-02-24 14:41:07
本主题由 超级管理员 酸牛奶 于 2023/2/27 17:20:48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二、教学过程小记

课前以“老师的岩石”为切入口,让学生猜岩石的来历,告诉学生老师的岩石是在一次快乐的烧烤中获得的,暗示学生老师这是一块有故事的岩石。

岩石和土壤中的故事

    第一步:找出两块岩石的不同。课开始先也请学生介绍自己的岩石,说说它的来历,介绍它的特点等。从而引出了“岩石”与“故事”然后设计了观察岩石的环节。因为这只是起始课,不需要让学生学会观察方法,只需要了解不同的岩石有不同的特点,也会有不同的故事即可。然后让学生尝试对比自己的岩石与老师提供的岩石的不同,明确不同的岩石为什么会有完全不同的模样,可能就是经历的不同。两块岩石的不同只需要最初的不同即可。学生会说岩石“大小”、“形状”不同时,老师质疑:岩石的的样子会变吗?引导学生说出会变,变得越来越小,变成土壤那么小。老师过渡:岩石有故事,土壤会不会也有故事?

第二步:对比两种土壤的不同,找出土壤的故事。老师出示“滨江校园土”和“山上竹林土”让学生对比土壤,在土壤中找故事。两种土壤不一样,学生分辨起来比较方便。让学生感受到土壤中的小石子、根、叶子等都是土壤的故事。



岩石和土壤的分层

    课本上有一张《土壤剖面图》这张图学生肉眼看起来不够直观,所以我课前做了一个四层的土壤剖面模型与土壤剖面图进行对比。以“一个同学做了一个土壤剖面模型”为引入,让学生在肯定同学用心做模型、提出建议帮助他做的更好来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感受大自然的土壤分层是不能复制的、土壤分层没有那么明显、每一层都是非常紧实的等。小小的活动,带领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岩石和土壤的作用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岩石和土壤:造房子、铺路、造桥、种植……等等

   岩石的化学成分:《魔鬼塔》视频中的故事,学生看视频找答案。交流中告诉学生我们的地球已经有45.6亿年也是用岩石的化学成分来知道。

   化石的历史故事:安排了一个“考古”活动,让学生在喜马拉雅山考古活动中找到“菊石”再用菊石的图片推测它是海洋生物,质疑为什么喜马拉雅山会有海洋生物?




课后岩石盒的准备

这个单元中有一个内容是《做一个岩石盒》,老师课前准备一个岩石盒:里面放了岩石、贴上标签,标签上可以写收集时间、地点、名称等。盒子也可以用家里废弃的盒子,老师的盒子就是一个在家里可回收垃圾里捡回来的一个盒子。


最后编辑蔡春芳 最后编辑于 2023-02-24 14:38:28
TOP
3#

三、课堂亮点


课堂上学生带给老师很多惊喜:

1. 学生带来的岩石品种非常丰富:有爸爸花钱买来的很大一块“铁矿石”,有亲人送的紫色水晶,有造房子的工地捡来的岩石,有漂亮的鹅卵石……

2. 学生对与岩石的兴趣非常浓厚:

课前老师的岩石:猜测从哪里来?学生说水边,因为岩石比较光滑。

岩石会变吗?会变小,变得跟土壤一样小。

扇闻的动作,学生上台展示得很到位。而且还能说出扇闻是为了安全。

还有一些精彩的学生答案非常棒,可惜老师的应变能力不够,没有让它真正变成课堂生成。

3. 学生的表现欲强:不是几个学生发言积极,后来大半班的学生都积极发言,踊跃举手,可惜时间有限,感觉错过了很多精彩的答案。


最后编辑蔡春芳 最后编辑于 2023-02-24 14:39:27
TOP
4#

四、课后反思

1. 老师的评价

    老师是需要学生来成就的,当学生足够优秀,当学生迫不及待想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老师是否已经准备好?

当第一个学生拿着巨型“铁矿石”上台展示,介绍说这是爸爸花了一千块钱买来的,指着岩石上的一些有异于岩石形态的物质说:这是铁矿,这是金矿,这是水晶。老师的评价是:“老师很羡慕你有这样一块岩石,这么值钱的岩石,好好保存。”是不是可以换成“是吗,那我们就用接下来要学习的这一个单元的内容来鉴定你爸爸买的这块岩石。”

    当学生说自己的岩石是一个造房子的工地上来的,因为它特别就把它带回来了。老师的评价是:“看来你这块岩石也是有故事的”,是不是可以把岩石的作用铺垫进去:“原来我们住的房子也是用岩石造的。”

2. 老师的控场

    学生有点过分热闹,老师碍于在这么多听课老师面前不好停下来,显得有点无奈,同时学生也“肆无忌惮”说了很多“悄悄话”,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该怎么办?

    学生带来了那么多岩石,老师只让两个同学上台介绍故事,会不会错过很多学生很想分享的故事,老师让学生把自己的岩石记录下来,记录之前是不是可以安排一分钟“小组内分享岩石故事”?

3. 老师的准备

  老师熟记了教案,想好了评价,但是我们的学生是不一样的,备学生备不了,老师的应对就会显得苍白,怎么样才能让老师更好地听到学生的发言,然后用学生的表现继续课堂呢?

  

   这节课带给我的真的很多,这节课我还想继续去上,我想做到的不是老师讲故事,而是学生想听“故事”。

最后编辑蔡春芳 最后编辑于 2023-02-24 14:45:34
TOP
5#

一节好课的设计就是值得学习的
TOP
6#

这是一节有故事的课,找故事——说故事
TOP
7#

孩子们感慨自然的神奇,尊敬大自然。
TOP
8#

一节好课背后,一定有他的故事👍
TOP
9#

学生确实挺难备的,我试教了几次,每次学生做上来的小船总是有各种不同的意外情况,只能通过多次的教学,逐渐积累应对经验吧
TOP
10#

经历过程,回顾反思,真好!
TOP
11#

如何帮助学生讲好岩石的故事,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TOP
12#

不断推翻原有设计,不断挑战新的设计
TOP
13#

一个反复推敲试讲的过程
TOP
14#

很完整的设计,很详细的故事,学习了。
TOP
15#

正准备这一课,感谢分享,试教后我再看看你的分析。
TOP
16#

从多个角度去试教尝试,并且都有深刻的理解,值得学习的好课例。
TOP
17#

课堂设计很合理,孩子们学的很有收获
TOP
18#

这堂课感觉孩子们都有很强的分享欲,参与度也很高,这节课让学生上的意犹未尽,学生一定会在课后继续讨论和思考
TOP
19#

一堂有“故事“的课,在”故事“述说中认识岩石和土壤,学习了
TOP
20#

认真上课,好好反思
TOP
21#

课堂很用心,学生准备充分,也很活跃,老师的语言组织的确可以再精进一点
TOP
22#

有故事的科学课。
TOP
23#

感谢分享,看到老师在磨课中一次又一次调整教学思路,最后从找故事,讲故事的角度来上这一课。
TOP
24#

很详细的记录和反思 ,点赞
TOP
25#

讲好科学的故事!
TOP
26#

我时常也会遇到这样的困惑,怎样评价才能更好的衔接后面的课堂,教师的评价还需不断积累经验
TOP
27#

对学生的应对,也反映出一个老师的临场应变能力,多学习一些优秀的控场、评价语言,在平时的课堂上就能把控全场,精准评价,那么,相信在这样的场合也会临场应变,我们慢慢积累,慢慢适应,课会越上越好,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TOP
28#

平时的石头,现在的宝贝。
TOP
29#

故事引入,吸引学生,对老师和学生都是难忘的一课。
TOP
30#

这节课从岩石到土壤需要教师引导,引导到位学生还是比较容易明白其中的奥秘。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