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课一思,执教《用沉的材料造船》一课 [复制链接]

1#
2023年2月22日,有幸在上虞区上半年的第一次教研活动中执教了《用沉的材料造船》。对这节课,自己还是有些混沌的,至今也没有提炼出清晰的教学主张,都是一些零散的思考,写下来与大家一起分享,既是给自己的整理,也是希望对老师们下次上这节能带来帮助。

第一部分:教学流程

本节课在设计中分四个环节,三个实践操作环节,一个拓展延伸环节。

环节一:让沉的材料浮在水上。

1.明确橡皮泥是一种沉的材料,动手尝试让橡皮泥浮在水上。学生通过将橡皮泥做成船的形状,让其内部中空,并增大它的体积,成功使其浮在了水上。

2.认识浮力,并通过按一按的方式感受浮力。

环节二:增加橡皮泥小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

1.先测试环节一种制作的小船的载重量,发现载重量很小,提出要增大载重量的需求。

2.出示任务: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橡皮泥船载重量最大。任务要求:限时5分钟,动手改进橡皮泥小船,使其拥有更大的载重量,并将数字贴到黑板表格中。有改进后更新数据。

3.思考总结。通过前后两次小船的对比,发现船的体积越大,载重量越大,因为体积大了受到的浮力也大了;小船的底部宽大平整,稳定性就好。垫圈的均匀摆放,也会影响小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

环节三:用铝箔纸做小船。

1.明确铝箔纸也是一种沉的材料。

2.出示任务:用铝箔纸做一艘载重20个以上垫圈的小船。要求在作业本中记录小船的形状和尺寸,测试三次取最大值,将数据贴到黑板上。限时5分钟。

3.思考总结,对比不同的铝箔纸小船,对比铝箔纸小船和橡皮泥小船,再次总结增加载重量和提高稳定性的方法。

环节四:拓展延伸

1.思考:为什么用钢铁造船,钢铁造船有什么优势?

2.猜想:给机动车用的渡船,设计上应该有什么特点?

3.分析:分析双体帆船重点提升了船的什么特性?

4.延伸:课后思考题:沉入水中的橡皮泥受到浮力了吗?如果有,能不能用一个小实验证明。



最后编辑傅蒋 最后编辑于 2023-02-23 23:06:50
本主题由 生态维护者 徐玉红 于 2023/2/24 20:50:26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第二部分:关于这节课的若干思考

思考1.这节课要做成项目化形式的课题吗?
“项目化学习”现在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词,随着项目化学习模式的铺开,越来越多的课,尤其是这种“制作XX”的课,大家在教学设计时越来越倾向于将它设计成一节微型学科项目化学习的课。在思考这节课的设计时,我也确实看到网上有一节优质课,就是以项目化模式来上的。近期,喻老师组织的活动中也刚好有一位老师把这节课按项目化方式上了。对此,喻老师,林校长等专家是持否定态度。这节课还是应该还原扎扎实实的科学探究的本质,让学生认真研究沉浮相关问题的原理,掌握沉的材料造船的基本技能。
我自己内心对这节课的定位也是一节通过不断制作小船,研究基本物理原理的一节课。之前还想要不要把这些环节的名称在板书上出示一下,上课总结的时候点一点,但最终还是把这些都去掉了。这节课,学生是在潜移默化中不断经历了制作、测试和改进的研究过程。



最后上课时,底下那一排红框小字的板书去掉了
最后编辑傅蒋 最后编辑于 2023-02-23 22:38:35
TOP
3#

思考2.到底要不要画设计图?
这节课教参是写着经历设计……的过程,作业本也有画设计图的地方。但我们如果遵循自己的内心,这里根本不需要设计,设计,有时候很多是强加进去的,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这里只是一个很初步的制作,随着制作的复杂和精细,才逐渐需要用到设计。真正的设计是在本单元第四节课,这节课设计可有可无,没有设计,学生制作得会更加投入。当然,即使有设计,很多学生其实也是先做再画,失去了设计的意义。
最终,这节课只在第三个环节用铝箔纸做船画了图,但画的也不是设计图,而是图画记录自己的小船,同时记录小船的大小尺寸。为后续的学习做一个铺垫。




给了5分钟时间,第一小组的橡皮泥小船竟然只从载重1个增加到载重2个,试教多次,我也是头一回遇到这样的事情。

最后编辑傅蒋 最后编辑于 2023-02-23 22:46:29
TOP
4#

思考3.这节课用学习单还是作业本?
这节课可能是极少数不用学习单的公开课,直接使用了作业本,因为只需要一个画图的框和记录数据的格子,能用作业本的,就直接使用了作业本。
TOP
5#

思考4.学生作品和学生数据如何呈现?
学生作品的呈现,其实已经有了很多的课例,这次也是定制了一个透明展架,将学生的作品立体地呈现在了黑板上,上面还标了载重的数据,在整一节课中,可以逐步看到学生小船作品的发展过程。
而学生数据如何呈现确实是思考了很久。一直没想到好的方式。这些数据只能反应各小组不同的制作水平,没有特别的规律,即便借助电子表格形成数字化统计图,也没有多大意义,开始时,甚至没有学生数据上黑板的环节。
经过反复修改,最后是把环节二,用橡皮泥制作小船,修改为比一比谁的橡皮泥小船载重量更大。用比赛的形式,促使学生一次又一次地增加小船的载重量,这里也不要求学生测试3次,测一次,有数据了就往黑板上贴,时间有多,就继续改进,又有数据了,继续再贴。特别是,当看到自己的数据落后其他小组时,会激起学生的求胜欲望,再一次改进小船,继续更新数据。理想的状态下,很多小组一格里是会贴很多张数据的,贴的越多,反映出这个小组改进的次数越多。只可惜在最后上课的班级,效果没出来,学生数据也比较低,大部分只有四五个。之前自己试教的一个班级,效果还是挺不错的,而且数据也大不少,很多小组都到了七八个。粘贴的数据也多,不少2次,有的小组还更新了3次。
通过这种展示形式,既是对学生改进小船的一种激励,又把小船改进的过程性数据都记录了下来。这个便签纸粘贴数据的方法还是挺好用的。即便是自己家常课里,用完一个班,便签纸一撕,又能用下一个班。

最后编辑傅蒋 最后编辑于 2023-02-23 22:38:54
TOP
6#

思考5 橡皮泥和铝箔纸的沉浮性要展示吗?
橡皮泥学生都比较肯定,是沉的。而铝箔纸的话,幸好试教时尝试了一下,如果不强调,还真的很多学生认为是浮的。最初的想法是把铝箔纸直接从水下捞出来给学生看。被否定了。但我还是没放弃呈现铝箔纸的沉浮性,后来改成展示,再问,再测试。测试时我直接把铝箔纸放到了水上,但一般情况下,由于水的张力,它会在水上浮很长时间,所以我是有一个轻轻按到水下的过程,学生对此挺不满意,认为我是故意把它弄沉的,如果我不按,它本来是可以浮在水上的。我思考了一下,学生只所以会这么想,是因为教材改版后,学生根本不懂得怎么测试材料的沉浮性。于是在后面的试教中,我就直接先介绍,测试实心材料的沉浮性,我们要先浸入水中,再看它能不能浮起来。为了让铝箔纸沉下水下的画面在展台投影看的更清楚,我又在水上放了一只橡皮泥小船,这样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船与铝箔纸之间是没有接触的,所以铝箔纸沉在了水下。
TOP
7#

思考6 学生总数把体积说成面积。
每次让学生说,学生总数习惯说,面积更大了,所以载重量更大了。于是我问学生,你说的面积是指整个小船内部可以容纳的空间还是小船底面的一个大小,学生回答说是内部容纳的空间。
几乎每个班上课都是这样。不过也难怪学生,因为这节课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而我是提前来上的。数学上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在五下第三单元,正常节奏上课的话,学生再数学课上对体积应该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了。
对于学生这种误解,只能一遍一遍向学生纠正,次数多了,学生渐渐就明白了。
TOP
8#

思考7 如何感受浮力
这节课在整个单元里,是第一次好像也是唯一一次出现了浮力这个词语。从老教材到新教材,很多基本的科学概念和基础技能都没有了。所以这节课中,还是需要让学生动手感受一下浮力。起初是让学生按一按自己第一次做的小船,第一次浮起来,趁机感受一下浮力。但有时候学生的船载重太小,别说按一按,一碰就沉水下去了,何谈感受?所以安排了一块船型泡沫,让学生按一按,感受浮力。但这里也有一个问题,按泡沫板,学生感受到的是浮的材料收到的浮力。那沉的材料有没有受到浮力呢?能感受到吗?初次做的橡皮泥小船受到的浮力太小,很难感受到明显的那种向上弹的力量,所以其实还可以在后续小船改进后,再次感受一下沉的材料制作的小船所受的浮力。




用浮的材料感受浮力虽然效果更明显,但却又没有突出本课沉的材料的主题,所以后面小船改进后,还是应该再用浮力更大的橡皮泥小船体验一下。
最后编辑傅蒋 最后编辑于 2023-02-23 22:49:37
TOP
9#

思考8 器材需要哪些改进?
这节课用的器材很简单,也没有特别的改进,但是一些细节的优化还是有的。比如说橡皮泥用的是爱牛那种一条条的橡皮泥,一般两条就足够了。最好能提前把包装袋中拆除,晾一晾,蒸发一些水分,让橡皮泥变硬一点,不然太软了硬度不足,做船成型比较困难。另外一个就是垫圈了,反正去五金店买大一点的垫圈,中间空小一点,分量更重。我买的垫圈用铝箔纸造船,刚好能放20个出头点。另外准备好大毛巾,不管是擦桌,擦手,还是擦垫圈,都用得着。



垫圈大,才放了3个就沉了,载重才2个,照片里我是在坏笑吗?



这种橡皮泥,2条刚好,记得提前拿出晾干,硬一点更好用。




工具箱的垫圈能放40多个,我买了更大号的垫圈,300个16块钱



这个垫圈大,而且内圆小,一个顶俩,很好用。
最后编辑傅蒋 最后编辑于 2023-02-23 22:56:19
TOP
10#

一节课上好后能有这么多的思考,足见对课堂研究之深刻。
公开课上能用作业本,挺好。接地气又减轻学生负担。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