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独行月球》中,沈腾背道而驰、逐光而行,绕月一周,完成了正向行驶一月昼无法往返月盾基地的任务。而在教学中,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中,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提出了“逆向设计”的教学理念。从想要达成的学习结果出发,逆向设计同样能达到教学目标,甚至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整个逆向设计的框架可以分为确定预期结果、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三个阶段。


一、一、预期结果
预期结果是逆向达成理解的起点。它会决定第二阶段评估证据的本质,以及为第三阶段的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提供方向。学生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够做什么?什么内容值得理解?通常,我们要传授的内容比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能讲的要多的多,所以我们必须有所取舍,分清主次以及先后顺序。
对此,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利用三个椭圆帮我们明确制定目标时的优先顺序。分别是学生需要熟悉的知识、需要掌握和完成的重要内容、大概念和核心任务(如下图),越是内层越需要审慎决定。


在浙教版四年级下册电路单元《模拟安装照明电路》一课中,学生需要熟悉的知识为:1.一个简单电路的构成需要电池、导线、灯泡等元件。2.同一个闭合回路中的开关可以控制小灯泡的亮灭 。需要掌握和完成的重要内容是:1.选择不同的材料,可以连接出不同的电路。2.设计房间照明电路,完成设计图纸制作。3.根据设计,连接电路,具有合理安装的意识。4.根据同学的建议修改设计图,进行反思和完善。5.完成安装并积极分享表达设计的的想法。进行自评与互评。其核心任务是:1.经历过程设计全过程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2.能将所学的电路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形成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意识。4.体验工程设计的对工程项目的重要性以及工程实施为生活带来的便利与快捷服务。。
一、二、评估证据
逆向达成理解需要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逆向设计讲究评价先行,基于学科目标,在教学活动前出示具体的评价指标,从多角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检测预先确定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同时,形成教—评—教形式的螺旋上升,层层深入促进学习目标达成,使整个教与学的过程指向性更加明确。此时,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也就相当于一次次发现证据、收集证据、评估证据的过程。而评价也不再是以往学习结束后的终结性检测,而是一种伴随教学活动,起到及时检测和推动任务发生发展的教学工具。
以浙教版四年级下册电路单元《模拟安装照明电路》为例(如下表)。逆向设计的评价强调不仅要学会评价他人,更关键的是要学会评价自我。因此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反馈部分的证据有:学生自评在活动中的表现与掌握情况。组内互评和组间互评。表现型的任务证据有:组内会议,分享活动过程中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小组展示,小组代表就问题及最佳作品做一个简短介绍。


一、三、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
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是逆向达成理解的路径,只有在我们明确预期结果和评估证据的前提下,才能真正落实好教学设计的细节。包括材料选择、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所以,这个阶段的逆向设计其实就是有目的的任务分析,也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先设计核心问题,再围绕目标与核心问题设计单元核心任务和子任务。子任务之间互相关联,螺旋上升,形成学习任务链,展示学习过程性。做到目标、评价、任务的一体化。
同样以浙教版四年级下册电路单元《模拟安装照明电路》为例,整个过程以模拟安装照明电路贯穿始终,分出四个子任务:布局放样、电路设计、施工流程和成品验收。其中,施工流程又可以继续划分为4个小任务,分别是按布局图摆放的位置将电路安装在小房间里、检查电路连接是否符合任务要求、如有改动需要先修改设计图、完成自评表。








以终为始,逆向设计。有了清晰有效的教学目标,我们的前行有了方向,课堂有了灵魂,努力有了意义。而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探讨问题和观点,在不断建构新知识的过程中学会迁移与运用,从而激活背后丰富生动而真实的世界。最终,我们和学生达成一种共识:知道答案不是我们课堂上的目标,我们的目标是学会思考,并知道自己是怎么思考。而这便是理解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