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虞区2022学年共同体樊晓霞专帖(四五年级) [复制链接]

1#

一、行动座右铭

新学期,新启航。


开启2022学年行动研修模式……


二、学年发展目标

1.勤于思考,争取有一份思考成果。

2.精于业务,争取对科学有专业成长。

3.完成课题,争取课题结题,有所收获。

三.主要行动措施

1.多看专业书籍。

2.浏览专帖。


分享 转发
TOP
2#

上虞区2022学年共同体樊晓霞专业发展研修自评得分XX


(一)参加活动共得X分(详见3#)

1.网络研修得X分(本项分数由团队统计)

2.线上活动得X分(本项分数由团队统计)

3.现场活动得X分。

(二)教学研究共得130分

1.撰写文章得X分(详见4#)

2.上课讲座得X分(详见5#)

3.技能竞赛得X分(详见6#)

4.辅导学生得X分(详见7#)

5.课题研究得90分(详见8#)

6.课程建设得X分(详见9#)

(三)团队建设共得X分

1.出谋划策得X分(详见12#)

2.组织活动得X分(详见13#)

3.项目管理得X分(详见14#)

TOP
3#

(一参加活动共得XX分


1.网络研修得X分(本项分数由团队统计)

得分标准积极参与小学科学教学论坛交流研讨,主动发帖回帖,在本学学年内每累计发5帖得1分;努力提高发帖质量,每个精华帖得20分。


2.线上活动得X分(本项分数由团队统计)

得分标准实时参加各级各类线上网络教研活动1次得3分,积极参与互动10次以上再得3分,有录播的活动后及时补看得2分。


3.现场活动得X分

得分标准全程参加各级各类现场教研活动1次得5分,现场参与交流互动再得5分,网络互动10次以上再得3分。有视频录像的活动后及时补看得2分。

得分内容

(1)

最后编辑樊晓霞 最后编辑于 2022-09-08 12:30:55
TOP
4#

教学研究——1.撰写文章得40分

【得分标准】主动思考,积极撰写,心得体会、报道撰写得10分,撰写案例、论文得20分。经区级媒体以上推送得20分,区级获奖得30分,市级获奖得40分,省级获奖得50分,发表得40分(同一篇文章不累计得分)。


得分内容】

(1)

最后编辑樊晓霞 最后编辑于 2022-09-08 12:51:54
TOP
5#

教学研究——2.上课讲座得X分

【得分标准】承担开课、讲座等任务乡镇校级得10分,区级得20分,市级得30分,省级得40分。


得分内容】

(1)

TOP
6#

教学研究——3.技能竞赛得X分

得分标准在各级各类赛课评比、自制教具、科技创新、专项技能比赛、项目建设、征文等活动,参与得20分,获奖区级得30分,市级得40分,省级得50分(同一次比赛不累计得分)


得分内容

(1)

TOP
7#

教学研究——4.辅导师生得X分

得分标准辅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等各级各类比赛,指导学生在区级获奖每人次得10分,市级获奖每人次得20分,省级获奖每人次得30分,同一项目获奖3人次及以上按团体获奖,团体获奖按3倍个人奖计,非教育系统举办最高按区级获奖计(包括模型比赛和非现场比赛项目等);辅导学生发表每篇文章得10分,同期3篇以上算专版,得30分。


得分内容

(1)

TOP
8#

教学研究——5.课题研究得90分

得分标准积极开展课题研究,主持或者执笔的课题立项区级得30分,市级得40分,省级得50分;课题结题区级得40分,市级得50分,省级得60分;课题获奖区级得50分,市级得60分,省级得70分(同一个课题结题和获奖不累计得分)。

得分内容

(1)

TOP
9#

教学研究——6.课程建设得X分

得分标准为主参与拓展课程开发,每学年汇报进程,争取3学年有1个课程。有课程意向,提出课程体系目录得20分,完成三分之一初稿以上得40分,有完整课程稿得50分,区级获奖得60分,市级获奖得70分,省级获奖得80分。(同一课程不累计得分,在一个课程开发完成前不计其他课程思路)


得分内容

(1)

TOP
10#

团队建设——1.出谋划策得20分

得分标准用心思考积极提出小学科学教学教研建议意见被采纳得10分。


得分内容


(1)

TOP
11#

团队建设——2.组织活动得30分

得分标准为主承担区小学科学教研活动组织工作1次得15协助参与项目活动得10分。


得分内容

(1)

TOP
12#

团队建设——3.项目管理得X分

得分标准为主承担共同体团队项目建设和省市区相关学科平台建设运行维护工作视工作量酌情讨论得分。


得分内容

(1)

TOP
13#

存留页面
TOP
14#

存留页面2
TOP
15#

四上4.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反思

一、重难点

重点:知道声音传播需要液体、气体、固体等物质,且声音可以以波的形式向各个方向传播。
难点: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能简单描述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二、教学过程

1.教师拿出小鼓,敲击发出声音。

提问:小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那有鼓声是怎样到你们的耳朵里呢?

2.视频播放“真空抽气装置”
小结:声音能够在空气中传播,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活动一:声音在固定中传播

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一端,听一听在桌子另一端的同学轻轻抓挠桌面。  学生边活动边记录  小结:声音能够在桌面传播,说明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效果比空气中好。

活动二:声音在液体中传播  

轻轻敲击音叉,同时轻轻地用敲击后的音叉去接触水面。观察水面波动,让学生耳朵贴紧水槽外壁听一听声音。

小结:水面的波动是从振动的音叉开始,逐渐向四周传播,声音能够在水中传播。

3.交流研讨

声音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借助了什么物质?
为什么宇航员在太空中工作时,需要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沟通呢?
小结:声音可以在空气、固体和水中传播,没有媒介是不能传播声音的。

三、教学反思

1.活动一中,有些同学在桌子听声音的时候,非常靠近耳朵,由此得出结论,因为距离更近,所以更清晰。对于这种情况,应该在开始的时候强调一下,坐直身体听和贴在桌面听应该和发声处保持相同的距离。

2.活动二中,有部分同学觉得音叉在空气中的声音更清晰,在水槽外壁听声音模糊。在此不知如何引导,可能跟一开始的提问有关,当时的问题是有什么区别?是否就提问哪个声音更大?会不会更准确一些。
    

最后编辑樊晓霞 最后编辑于 2022-09-17 10:22:11
TOP
16#

20220916上虞区2022学年第一学期小学科学教研会议

1.png (, 下载次数:0)

(2022/9/17 10:26:00 上传)

1.png

TOP
17#

一周小记
思考一
开学初,教研员朱老师来学校调研,听了几位老师的课堂,对自己教学也有些片段性的思考。
如何让实验带有目地的去做,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应该是有操作有观察有思考有记录的。而不是一个实验做好了,也不知道在做什么。
该怎么提高实验效率,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汇报结果,最后让实验服务教学目标。

思考二
本周五参加了教研会议,朱老师在会议上出示了上图“哈弗案例教学法精髓”
科学课该如何更高效的让学生掌握知识?
很多老师都喜欢听讲式的教学方法,其实自己也非常容易犯这样的错误,越觉得这个知识点重要,就越想把这个知识点通过自己的嘴巴不断重复提醒,却不知学生到底有没有张开耳朵听?就算学生真的认真听讲,听讲的学习吸收率也只有5%啊!多么低微!
看来还是要不断去纠正自己的课堂习惯,教学习惯,真正动脑筋去上课。而不要被固定思维绑架了!
TOP
18#

1.png (, 下载次数:0)

(2022/9/17 10:38:33 上传)

1.png

TOP
19#

思考三
上学期写了一篇论文,关于模型建构。
当我拿着论文初稿,请师父吕坚帮我修改时,师父问我:“你知道什么是模型建构吗?你说说看。”
我被问的哑口无言,看着几千字的论文,条条点题模型建构,我却对模型建构说不出一句话来!
回去之后,我翻找了相关资料,觉得有些收获。

当我拿着论文成稿给师父,师父还是问我:“你能说出模型建构吗?”
这时候,师父翻开他手里两本厚厚的书籍《课程标准》和《标准解读》
里面是密密麻麻的标注和笔记。

上图是师父吕坚讲座中的图片,截取的还是相对“干净”的一页。
当时看到师父翻开书本那一刻,我是震撼的,羞愧的!我那自以为的收获,是多么的渺小。
也明白了,绝知此事要躬行。书上的知识是书上的,自己的才是自己的。
TOP
20#

给小鸡一个家

1.png (, 下载次数:0)

(2022/9/17 10:49:08 上传)

1.png

TOP
21#

体会一
戚老师组织的《给小鸡一个家》项目活动在头脑运动会中获得一等奖,本次教研会议,戚老师也分享了她的项目历程。
感叹: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
戚老师的这个项目花费了很多的精力、时间,是实至名归的项目案例第一。
戚老师推荐的书籍已经在第一时间下单购买了。
希望自己好好看书,争取今年能达成项目!
TOP
22#

2.活动二中,有部分同学觉得音叉在空气中的声音更清晰,在水槽外壁听声音模糊。在此不知如何引导,可能跟一开始的提问有关,当时的问题是有什么区别?是否就提问哪个声音更大?会不会更准确一些。

樊晓霞 发表于 2022/9/17 10:06:50

声音大小和振动幅度有关,看到水的振动就好了吧
TOP
23#

[quote]

2.活动二中,有部分同学觉得音叉在空气中的声音更清晰,在水槽外壁听声音模糊。在此不知如何引导,可能跟一开始的提问有关,当时的问题是有什么区别?是否就提问哪个声音更大?会不会更准确一些。

樊晓霞 发表于 20
方芳 发表于 2022/9/17 15:03:32

这个活动作业本中要记录的
TOP
24#

思考三
上学期写了一篇论文,关于模型建构。
当我拿着论文初稿,请师父吕坚帮我修改时,师父问我:“你知道什么是模型建构吗?你说说看。”
我被问的哑口无言,看着几千字的论文,条条点题模型建构,我却对模型建构说不出一句话来!
回去之后,我翻找了相关资料,觉得有些收获。

当我拿着论文成稿给师父,师父还是问我:“你能说出模型建构吗?”
这时候,师父翻开他手里两本厚厚的书籍《课程标准》和《标准解读》
里面是
樊晓霞 发表于 2022/9/17 10:46:20
樊老师也是非常棒的!有优秀的师傅必定有优秀的徒弟。
TOP
25#

樊晓霞 发表于 2022/9/17 10:26:00

这样图已经听朱老师讲了好多回,真的非常有道理。
TOP
26#

思考三
上学期写了一篇论文,关于模型建构。
当我拿着论文初稿,请师父吕坚帮我修改时,师父问我:“你知道什么是模型建构吗?你说说看。”
我被问的哑口无言,看着几千字的论文,条条点题模型建构,我却对模型建构说不出一句话来!
回去之后,我翻找了相关资料,觉得有些收获。

当我拿着论文成稿给师父,师父还是问我:“你能说出模型建构吗?”
这时候,师父翻开他手里两本厚厚的书籍《课程标准》和《标准解读》
里面是
樊晓霞 发表于 2022/9/17 10:46:20
优秀的师傅与优秀的徒弟,上虞科学教育的的未来!
TOP
27#

四上4.1.5
5.声音的强与弱

一、激发兴趣、聚焦问题(预设5分钟)
1.根据聚焦环节第一句话,问问学生的理解。
让学生用声音的强弱来说说身边的例子。
二、探究活动一、二:观察声音钢尺、橡皮筋的强弱和振动幅度之间的关系
1.提问:声音是怎么产生的?(振动)
2.振动是怎么样的?手势表示
3.那什么是振动幅度?
学生猜测。教师讲解。
3.学生分组实验,观察钢尺红点振动情况,记录。
4.小结
如上做橡皮筋实验
三、探究活动三:演示观察鼓、音叉声音的强弱和振动幅度之间的关系
1.请学生上台演示敲击鼓,大屏幕投影。
2.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音叉,观察小泡沫球的变化。学生尝试解释现象。
3.发现:当音叉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振动幅度就不同,带动泡沫球的振动幅度也就不同。
四、总结拓展(预设5分钟)
1.交流:将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的关系联系起来。
2.提问:在生活中还能举出哪些事例能证明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亮点:通过振动幅度对之前的两节课进行复习
缺点:有少数学生对声音强弱这个概念还有点混淆。
反思:如何才能更好的把声音强弱高低区分开?有些学生觉得强弱高低就是在一起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TOP
28#

四上4.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反思

三、教学反思

1.活动一中,有些同学在桌子听声音的时候,非常靠近耳朵,由此得出结论,因为距离更近,所以更清晰。对于这种情况,应该在开始的时候强调一下,坐直身体听和贴在桌面听应该和发声处保持相同的距离。

2.活动二中,有部分同学觉得音叉在空气中的声音更清晰,在水槽外壁听声音模糊。在此不知如何引导,可能跟一开始的提问有关,当时的问题是有什么区别?是否就提问哪个声音更大?会不会更准确一些。

樊晓霞 发表于 2022/9/17 10:06:50

更好的方法是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对比实验只能改变一个条件!
TOP
29#

5.1.6.光的反射现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通过光的反射实验,认识光的反射现象及其规律。
难点:归纳总结光的反射现象规律。
【教学过程】
一、光有反射现象
1.用小镜子把阳光照到背光的墙上的图片。这种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2.我们发现了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了回去,这种现象就叫做光的反射。
二、光的反射规律
(一)光的反射规律
1.出示实验材料:激光笔,激光笔套,量角器,镜子
2.请学生初步设计实验。
3.教师示范实验操作。
4.小结:光遇见镜子时会发生反射现象,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入射光在镜面发生反射;入射光是直线传播,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光在反射过程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二)照镜子
1.我们照镜子时,能够用镜子能看见自己,这是什么原因?
2.我们的身体和镜子等很多物体都能反射光。照在我们身体上一部分光线会被反射到镜子里,再通过镜子反射到我们眼睛里,我们就看见了镜子中的自己了。
3.我们是如何看见黑板上的字的?黑板要粗糙还是光滑?
4.小结:与镜面反射相同,任何物体都能反射光,只不过是光在物体表面的反射情况有所不同。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三、作业
1.活动记录2中画出光的反射路线指导
2.课堂作业5,人看到书上的字,画出光的传播路线,作业指导。
四、教学反思
优点: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形成反射现象。
我们之所以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上有光反射到眼睛里。
对于这两知识点,学生掌握情况较好。
缺点:在作业上关于光的传播路线很多学生错误较多,对于知识点的讲解和运用还需要思考,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接收和吸收!
TOP
30#

关于光的传播路线绘制,包括折射和反射,不知道大家的要求到什么程度?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