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海市桃渚镇中心校 蒋昌盛
研修主题:《青少年科学教育中的思想方法与实践能力2022.8.15》
主讲人:陈征
体会:
每月15日的研修如期而至,又是一次给自身洗礼的绝好时机,也给即将到来的新学期倾注动力。本期有幸聆听了陈征教授的专业讲座,获益良多。
每学期的开学第一课,我都不急于讲授新课,我喜欢和孩子们聊一聊,聊假期生活、聊经历、聊趣闻、聊理想、聊人生。经粗略统计,在一到三年级的孩子们的众多理想中,“成为一名科学家”是一个高频词汇,而这个词,却慢慢成为高段孩子难以启齿的言语。他们的理想往往很现实、很物质。诚然我们终将面对现实,但在这短短6年的学习生涯中,他们就已经发生了如此巨大的转变,他们身上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正在锐减,这不得不说是教育在某些方面的失败。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时常能发现学生习惯了让教师提供答案,而忘记了很多问题是需要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恰恰是学生缺乏能力的表现。正如我们在大学学过的知识,到现在都已经更新换代了,当时正确不代表现在正确,小学正确不代表初中正确,所以,我们不是要学知识本身,而是学会一种学习的方法。
已知永远只是一小部分,未知永远是无限的。我们要做的正是教会学生只用一个方法,去解决所有问题,即“演绎-归纳-推理”,就是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举一反三,这是从现象到本质的学习。改变教与学的理念,不让标准答案固化思维,这是我们的一大难题。
陈教授所述的“培养具有的青少年群体”,给我们今后指明了方向。所谓“科学家潜质”,应视为“从事科学工作”或“成为科学家”的预备阶段,即青少年虽不具备“科学家”的全部必要条件,但在相应的成长阶段已初步具备其中部分关键因素,为未来奠定良好基础的准备阶段。包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思维方式,客观理性的态度,对科学家精神有初步的了解和认同。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我们要做的,就是培养孩子们在“两有三无”的情境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两有:有闲时间、有限资源;三无:没有现成范式、没有最优解法、没有标准答案。在教学中,注重“兴趣、观察、描述、实践”这四字箴言的落实,给孩子们多些体验的机会,毕竟体验是可以长期记住的,书面的知识真的太容易遗忘了,为了知识放弃实验真的得不偿失。
学莫大于躬行之,唯有在教学中多加实践,才能悟得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