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下载]浙江省小学科学疑难问题专题培训资料集 [复制链接]

1#

[下载]浙江省小学科学疑难问题专题培训资料集

 

目     录


 


1、日程安排…………………………………………………………………………2


2、关于小学科学“生命世界”内容教学的探讨                 余自强…. 3


3、教科版小学科学“生命世界”内容教学疑难问题解析         薛英怀….13


4、教科版小学科学“生命世界”内容常见问题解答参考         陈建秋….26


5、浙江小学科学网之植物专题资料                           陈梅娟….39


6、研究课教案《我们来抽丝》                               姚伟国….43


7、“生命世界”内容个别疑难问题解决的尝试                  徐巧媚….46


8、走进教师的现实世界


—温州市农村小学科学教师参与式教材培训的实践与思考  陈素平….49


9、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培训方案         李家绪….58


10、落实《规范》,从“能改变的”做起                       金伟平….65


11、小学科学教师培训“椒江模式”例谈                      胡志林….87


12、小学科学教师参与式备课活动的实践探索                  王邦银….90


13、贴地而行,全面提升教师素质


—安吉县小学科学教师培训总结                       袁和林...99


14、求真务实,扎实开展教师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舟山市普陀区小学科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做法与经验     马舟红...103


15、提高科学课堂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小学科学六下《宇宙》单元主题研讨培训活动         孙智燕…107


分享 转发
TOP
2#

 

小学科学“生命世界”教学内容的讨论


余自强


 


一、生命科学内容的主要教育价值


(一)生物科学技术的生活实用价值


◎衣食住行——如“三农”问题


◎卫生保健——生存质量问题


◎环境保护——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


(二)生物科学技术在影响人类的未来


1.生物技术产业化前景引人注目


如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胚胎工程


2.生物科学的学科思想和学科方法对人类文明产生深刻的影响


如竞争进化和合作进化、占领合适的生态位


(三)对科学素养培养的价值


如对科学的兴趣、对科学过程与方法的理解


(四)对人文精神培养的价值


如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教育、美育



二、关于生命科学技术的几个基本问题


(一)经常使用的几个名词辨析


1、生物科学(生物学)和生命科学


生物科学传统指研究生物的科学,现在常被称为生命科学,即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变化原因一是深入到生命本质问题,二是已成为多学科交叉渗透的产物。


2、生物技术


   认识、利用、控制、改造和保护生物的各种技能、手段和方法,是物质性的活动。


?        认识生物的技术,如显微镜等观察、实验仪器的制造、使用技术


?        生物利用改造技术,如种植养殖技术、杂交育种技术、DNA重组技术等


?        生物保护技术,如珍稀动物繁育技术(朱鹮)、珍稀植物异地栽培技术(水杉、银杏)等


3、生物科学技术


即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现代科学发现往往直接形成新技术,这些技术又推动科学发展,科学与技术相互渗透和融合,形成所谓高科技,如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等。


4、生物工程


?        工程比技术有更明确的经济和社会目标,完成一项工程需要多种技术配合,如基因工程往往需要DNA重组、微生物发酵等技术的综合运用。


?        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的主要工程领域有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发酵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和胚胎工程等,此外我国很重视生态工程。


5、生物工程技术


生物技术可分为生物专业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一项工程技术包含多种专业技术,往往是一个技术体系。如胚胎工程技术包括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胚胎分割等生物专业技术。


(二)生命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对不同生物类群的研究


?        非细胞生物:病毒、类病毒、朊病毒


?        原核生物:细菌、蓝藻                     (微生物)


?        真核生物:植物、动物、真菌


2、对生物共同特征的研究


?        多层次高度有序的结构,如细胞、器官、个体


?        新陈代谢: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自我更新


?        自我复制:繁殖


?        应激性


?        生长发育


?        遗传变异


?        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        进化


3、对人体的研究:


     形态、结构、生理、生长发育、健康等


4、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研究


?        生物与无机环境间的关系:如光、水、温度等


?        种内关系:种群


?        种间关系:如动植物之间的关系


?        同区域生物间的关系:生物群落


?        同区域生物与非生物间的关系:生态系统


5、自然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自然保护: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如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的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等。


?        生物多样性保护


○物种多样性保护


○遗传(基因)多样性保护


○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


(三)生命科学领域的主要研究方法


1、获取经验材料的方法


(1)观察


?        静态观察和动态观察


?        直接观察和间接(借助于仪器)观察


?        定性观察和定量观察(如金鱼鳃盖1分钟开合数)


?        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人为条件如解剖、显微)


(2)调查


?        文献调查如“阅读资料,了解更多微生物知识”


?        社会调查如家乡珍贵生物物种调查


?        自然状况调查如校园生物调查(与观察的区别在扫描式信息搜集)


(3)实验


?        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


?        定性和定量实验(如测定肺活量)


?        对照实验(如种子发芽条件设对照组)和析因实验(如在不同气体中,火柴熄灭时间为什么不同)


?        保护性实验和扰动性实验(如触碰观察蜗牛)


2、整理经验材料的方法


(1)比较:求同、求异、异同并用


(2)分类:分类标准和等级分类


3、理性思维的方法


(1)判断: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如运动与呼吸)


(2)逻辑推理:归纳和演绎(如储存鱼的方法


(3)类比推理(如西瓜皮拱与拱桥再到足弓贝壳)



三、教科版教科书知识内容分析


(一)对植物的认识


I  三上植物单元(静态定性观察、描述)


1、形态结构


?        形态:观察一棵大树(树瘤、藤本攀缘茎)


?        茎:树皮、木质茎和草质茎


?        叶:形态、结构(叶片、叶柄、叶脉)、生长


2、植物与环境:水生植物(浮水、沉水、挺水)


                            植物为动物提供栖所


3、植物个体发育:植物的一生(详细转三下讲)


II  三下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凤仙花)


       (动态、定量观察)


1、结构和功能


?        种子


?        根的作用:固定、吸收水和养料


?        叶的功能:依靠阳光提供能量,利用水和二氧化碳制造养料


?        茎的功能:支持、运输水和养料


?        花、果实和种子


2、植物的生长周期


种子→幼苗→植株→开花→形成果实和种子


III  植物的种类(六上生物的多样性单元p.75)


          (比较、求同和求异归纳、分类)


(二)对动物的认识


I  三上动物单元(调查、借助工具观察)


1、几种动物的特点(性质判断)


?        蜗牛:形态(壳左旋右旋)、感觉器官、运动、摄食、排遗、生境——软体动物


?        蚯蚓:运动、摄食、呼吸、应激性——环节动物


?        蚂蚁:形态、应激性、种群内交流——昆虫


?        金鱼:形态、摄食、排遗、呼吸——脊椎动物


2、动物的共同特点(求同归纳)


3、动物与植物的关系:共同生活,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所(关系判断)


II  三下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


1、对蚕的观察研究(动态、解剖、比较观察)


?        卵、孵化


?        生长和蜕皮(外骨骼)


?        身体结构(头胸腹足)和运动、摄食(口器)


?        茧和蛹


?        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交配、不会吃和飞)


?        蚕蛾与蚂蚁、蜻蜓的比较——都是昆虫


2、动物的生命周期


?        蚕:出生(卵孵化)→生长发育(蚕、蛹、蛾)


→繁殖(交配、产卵)→死亡


?        动物生命周期的差异:卵生和胎生


                                     发育的变态和不变态


人的生命周期:胎儿→婴儿→童年→成年→衰老→死亡(青春期)


III  动物的种类(六上生物多样性单元)


          (比较、求同和求异归纳、分类)


(三)对微生物的认识


?        细菌(四下食物单元)


?         真菌(四下食物单元、六上生物多样性单元注意标题“不开花的植物”容易造成歧义)


?         原生动物、藻类(六下微小世界单元)


(四)对人体及健康生活的认识


I  四上我们的身体单元(类比、模拟)


1、形态:左右对称,头、颈、躯干、四肢


2、结构和功能(结构与功能相统一)


?        运动系统:结构--骨骼、关节和肌肉


                功能—支持保护、转动、收缩


                健康—锻炼→粗壮、灵活、发达


?        呼吸系统:结构--鼻腔、气管、支气管、肺


                功能—呼吸,就是气体交换


                健康—锻炼增大呼吸量


?        循环系统:心脏跳动输送血液、血管中流动


                健康—合理休息、良好睡眠、锻炼


?        消化系统:结构—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


                功能—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健康—保护牙齿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        感觉器官:眼、耳、鼻、手(触觉)


                耳--四上声音单元:耳的结构


II  对食物和营养的认识(四下食物单元)


?        食物的种类:植物类和动物类、生食和熟食


?        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水


?        营养的均衡:食物搭配


?        生食和熟食的比较


?        食物的变质:观察面包发霉和变质的食物


?        储存食物的方法


?        了解食物的信息:配料、保质期


(五)对生物共同特征的认识


I   繁殖(四下新的生命单元)


        (解剖、比较观察、类比推理)


1、植物的繁殖


?        植物的繁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        花的结构:雄蕊和雌蕊,完全花和不完全花


                            单性花和两性花


?        雄蕊和雌蕊的结构,传粉和果实种子的形成


?        果实的结构


?        果皮和种皮利于种子传播的结构


?        种子的结构:胚和种皮


?        胚的结构及其作用:胚根、胚芽、子叶


2、动物的繁殖


卵的结构(鸡蛋)及孵化(青蛙卵和鸡蛋)


?        动物的繁殖方式:卵生和胎生


?        动物的繁殖行为:交配、筑巢、哺乳


3、动植物繁殖的共同点:受精作用


?        植物—子房里胚珠受精,形成种子


?        动物—卵子受精,发育成新的生命


II  生物与环境(五上生物与环境单元)


            (实验观察、完成技术项目)


1、生物与无机环境


?        种子发芽的条件:温度、水、空气、(光)


?        植物生长的条件:光、水、(土壤-吸水纸)


?        动物对环境的需求和适应(蚯蚓)


?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五上p.50岩石风化


2、生物之间的关系:食物链和食物网


3、生物与非生物(无机环境)共同组成生态系统(课本错为生态群落p.14)


?           生态系统的成分


?           生态平衡的维持


?           生态平衡破坏的后果(沙尘暴)


4、认识一个生态系统:校园生物种类及分布的调查(六上p70)(调查及结果的描述(表、地图)


III  遗传变异、适应、进化(六上p79-84)(关系判断、共变法归纳)


IV  生物结构的有序性(六下微小世界单元)


?        细胞的结构及作用


?        对微生物的认识(原生动物、藻类)


(六)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六上生物的多样性单元)


I  物种多样性


?        中国稀有动植物的分布


?        多种多样的植物和种类繁多的动物


II  遗传(基因)的多样性(相貌各异的人)


III  生态的多样性:不同环境中的动植物


IV  保护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的保护



四、小学科学生命科学领域知识的特点


(一)关于科学知识和科学常识


1、神话:如“起源”神话


(1)始于问题,是对自然因果性的解释、说明


(2)通过想象用故事情节回答,如女娲造人


(3)终极原因是神,如神农氏—炎帝


2、巫术


(1)事物变化有规律,存在因果性


(2)人可以通过交感作用达到改变事物、控制事物的目的,但需要条件,这就是巫术操作方法


3、古代常识和古代科学知识


(1)古代常识的特征


?        直观性-来源于日常活动而非理性思考


?        同质性-各人水平相同,只有量的差异


?        公有性-不是少数人所具有的专业知识


?        表象性-只是关于某个(些)现象的判断


?        零散性-没有知识系统


?        易接受性-无需专门的学习和研究


?        公认性-没人想证实或证伪


(2)古代科学面临的问题


?        解释性问题-对现象即常识的解释


?        探讨性问题-非直观、形而上,如生物的目的性行为


(3)古代科学的初级阶段-用常识解释常识


?        常识问题如天地关系


?        用常识解释,即建立与其他常识的关系


?        类比、比喻是解释的基本方法


?        解释使用日常生活用语,应不违背常识


(4)古代科学的高级阶段-用非常识解释常识


?        如阴阳五行学说,可作多种解释,但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


?        亚里士多德:天由以太构成,天上自然运动是圆周运动,故天体不会掉落;大地球形,地上自然运动是向心运动,地球是宇宙中心,故不下沉;


隐得来希—需要专业研究才能评判其正确与否


4、现代科学常识与科学知识的主要区别


   科学常识是对某些科学事实的判断和描述;科学知识是通过一定的科学概念体系来理解和说明事物的知识。


(二)小学科学教科书的知识特点


1、不追求知识的完整和严密,但体现科学知识是通过一定的概念体系来理解和说明事物的知识。


2、以事实性知识和具体(事实性)概念为主


通过探究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调查、描述、比较、分类—客观事实性知识的获取和整理。


?        通过归纳、概括让学生形成一些逻辑事实性知识,如动植物的繁殖方式、食物链和食物网等;


?        概念多为具体概念(加涅指通过观察直接获得的概念如昆虫、呼吸等);


?        极少定义概念,即通过定义建立的概念如呼吸作用、新陈代谢等。


3、问题层次:是什么、怎么样、什么条件,很少为什么


TOP
3#

 

教科版小学科学“生命世界”内容教学疑难问题解析


宁波市宁海县教研室    薛英怀


1、《我看到了什么》的教学重点应落在何处?


答:《我看到了什么》是生命科学单元的第一课,也是科学课的第一课。该课通过观察大树图片,回忆学生自己看到过的大树,及实际观察大树等活动。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初步学习观察方法,理解观察的意义。但其教学活动的重点是体验观察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观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在组织教学活动时,一节课前20—25分钟,教师先在课堂内引导学生观察大树图片和回忆自己看到过的大树,及对观察目的、方法的指导;当学生初步理解了观察的意义、方法和 价值后,后15—20分钟应带领学生到校园内去观察,没有大树的学校,去看看校园里的乔木也可,一定要去看,有目的去看,去记录。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达到教材预设的目标。“观察可以让我们获得很多的信息,观察会使我们发现大树原来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


另外,在观察实践中,我们还要注重引导学生怎样把观察到的内容,用多种方法描述记录下来。



2、大树和小草有哪些不同?


答:大树泛指高大的乔木,小草泛指低矮的草木植物。它们有什么不同?除了它们都拥有植物的共同特征外,它们的形态、生长周期、功用等都不同,具体的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形状和生长形态上的差异,在教学中,学生只要是学生能观察到它们之间的差异,我们都应加以肯定,予以鼓励,以培养他的观察兴趣和能力。



3、金鱼藻和水葫芦有哪些区别?


答:金鱼藻是被子植物门金鱼藻科的多年生沉水草木植物。茎细长分枝,叶4—12枚轮生。秋季开花,生于河湖,池沼中,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水葫芦即凤眼蓝、凤眼莲,被子植物门雨久花科水生直立或漂浮草木。根须状,叶宽卵形或近圆形。叶柄中部膨大如球,穗状花序,6-12朵,花紫色,生于河湖池塘中,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均有分布。


两者的主要区别有:金鱼藻沉水(也有少量的挺水),凤眼莲浮水(水浅时挺水而生),还有根、茎、叶、花、等器官的形态和结构上的区别。在教学中,教师最好能提供实物,让学生进行观察,或将实物投到大屏幕上。


在教学中,我们能找到实物的尽量用实物,这两种植物在我省各地都有分布。假如找不到,则要选用有代表性的能说明问题的图片,让学生去观察。


 


4、《植物的叶》教学地位和价值是什么?


答:《植物的叶》既是探究生命体的特征的延续内容,也是由植物个体的探究转入植物器官的探究。叶是植物最重要的营养器官,对叶的探究不但有形状、颜色、大小的内容,更有叶的组成、生长、衰老的生命周期的研究,为后续的植物个体的生命周期打下认知的基础。



5、动物的教学内容比植物的教学内容更注重什么?


答:人文性、珍爱生命、保护小动物。



6、蚯蚓为什么能再生?在怎样的条件下能再生?


答:蚯蚓的再生是创伤后再生,或者叫补偿再生,当蚯蚓,水蛭、青蟹、水螅等一些低等生物的机体受到创伤时,其伤口能愈合,然后通过再生芽,体内中性细胞分化,长出丢失部分的机体。


蚯蚓的再生需要以下条件:①残存的机体能有生命力(即有机体的基本结构和组织);②能产生愈伤组织;③有一定的营养物质基础。



7、《蜗牛》、《蚂蚁》、《蚯蚓》和《金鱼》等课的教学应注意什么?


答:这些看似并列的课,除了要探究各种不同的动物的生活习性、结构特点外,还要探究动物的共同的生命特征(如会呼吸、要摄食、能运动、有应激性、能繁殖等),并且每个内容有各自的侧重探究内容。如《蜗牛(一)》是蜗牛的运动;《蜗牛(二)》是蜗牛的摄食;《蚯蚓》是蚯蚓对外界环境的应激反应;《蚂蚁》是蚂蚁的身体结构和动物的绘图;《金鱼》是金鱼的呼吸。在每个侧重探究的活动中,应注意科学方法和探究过程的落实,有些方法技能是直击科学本质的,如画蚂蚁的身体结构图,它是小学生第一次正规的练习画图;还有观察蚯蚓的应激反应能力实验等。


我们还要注意的是动物的名称,如蚂蚁、蚯蚓都是一类动物的名称,其概念可能包含了上百种蚂蚁或蚯蚓。



8、一粒稻谷是种子还是果实?


答:一粒稻谷既是一个果实,也是一颗种子。因为果实是由果皮和种子构成。有些果实的果皮分为外果皮、中果皮和内果皮三部分,如桃子。种子是由种皮、胚和胚乳构成。一粒稻谷,其果皮和种皮愈合,很难分离,所以一粒稻谷既是一个果实,也是一颗种子。


果实和种子有以下区别。


①由来不同:果实是开花植物花后形成的组织,而种子则是果实的一部分。


②结构不同。果实是由果皮和种子子构成,种子是由种皮、胚和胚乳构成。


像稻谷这样的果实称为颖果。



9、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


答:种子发芽需要的最基本的条件是有氧气、水和适宜的温度。因为这三者是种子萌发时,生化反应发生的基本条件。但是有些植物的种子发芽还需要光照,如:烟草。另外,种子发芽还需要打破休眠,如银杏。有些种子无休眠期,或者是休眠期很短,如水稻。遇上台风气候成熟的稻谷直接在稻穗上就能发芽。



10、研究根的作用的实验要注意什么?


答:探究根的作用要注意三点:


①实验设计的科学性。


②植物的选择要注意选用营养器官健全的植物,如一年蓬、凤仙花。


③环境条件的控制与该植物野外生态接近。



11、凤仙花的生长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答:凤仙花的生长受光照、水分、温度、矿质营养的影响,但总体呈现慢——快——慢的规律(如图)。当凤仙花种子的萌发后,其生长速度较慢,当有一定数量的真叶长出时,光合作用产生的产物增多,生长总量增加,营养生长速度加快,当营养生长达到一定程度时,花蕾出现。这时总生长量不变或增长趋缓,生殖生长加强,营养生长受抑制,直至种子成熟、植株衰老死亡,生长停止。


植物的生长主要受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稀等激素的作用。


生长素(auxin)其主要成分为吲哚乙酸(IAA)。生长素在低等和高等植物中普遍存在。生长素主要集中在幼嫩、正在生长的部位,如双子叶植物的茎顶端、幼叶、花粉和子房以及正在生长的果实、种子等;衰老器官中含量极少。低浓度的生长素有促进器官伸长的作用。生长素还能促进RNA和蛋白质的合成,促进细胞的分裂与分化。生长素具有双重性,不仅能促进植物生长,也能抑制植物生长。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过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植物生长。


赤霉素(GA) 是从赤霉菌的分泌物中分离出了有生理活性的物质。高等植物中的赤霉素主要存在于幼根、幼叶、幼嫩种子和果实等部位,赤霉素最显著的效应是促进植物茎伸长。在蔬菜生产上,常用赤霉素来提高茎叶用蔬菜的产量。


细胞分裂素:高等植物细胞分裂素存在于植物的根、叶、种子、果实等部位。细胞分裂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防止叶子衰老。


乙烯:广泛存在于植物的各种组织、器官中,是由蛋氨酸在供氧充足的条件下转化而成的。它的产生具有“自促作用”,即乙烯的积累可以刺激更多的乙烯产生。乙烯可以促进RNA和蛋白质的合成, 加速呼吸作用。因而果实中乙烯含量增加时,可促进其中有机物质的转化,加速成熟。乙烯也有促进器官脱落和衰老的作用。一种能释放乙烯的液体化合物2-氯乙基膦酸(商品名乙烯利)已广泛应用于果实催熟、棉花采收前脱叶和促进棉铃开裂吐絮、刺激橡胶乳汁分泌、水稻矮化、增加瓜类雌花及促进菠萝开花等。


其他植物激素主要有油菜素甾醇、水杨酸、茉莉酸等。


植物生长抑制素能使茎或枝条的细胞分裂和伸长速度减慢,抑制植株及枝条加长生长。主要有以下几种:


b9:又叫必久、b995、阿拉,有抑制生长,促进花芽分化,提高抗寒能力,减少生理病害等作用。


矮壮素(ccc):又叫三西,碌化碌代胆碱。纯品为白色结晶,易溶于水,是人工合成的生长延缓剂。它抑制伸长,但不抑制细胞分裂,使植株变矮,茎杆变粗,节间变短,叶色深绿 。


脱落酸(aba):是植物体内存在的一种天然抑制剂,广泛存在于植物器官组织中。在将要脱落和休眠的组织器官中含量更高,它与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是对抗的。它有抑制萌芽和枝条生长提早结束生长的,增强抗寒能力及延长种子休眠等作用。


青鲜素(mh):又叫抑芽丹,纯品为白色结晶,微溶于水。它有抑制细胞分裂和伸长提早结束生长,促进枝条成熟,提高抗寒能力等作用。


整性素:又叫形态素,抑制生长,对抑制发芽作用更为明显,可使植株矮化,破坏顶端优势,促进花芽分化,促进离层形成,抑制植物体内赤霉素的合成等。


植物激素对生长发育和生理过程的调节作用,往往不是某一种植物激素的单独效果。能传到茎的伸长区引起弯曲。由于植物体内各种内源激素间可以发生增效或拮抗作用,只有各种激素的协调配合,才能保证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



12、蚕的生命是从哪个阶段开始的?


答:教科版《科学》教材三下第22页有“蚕的生命是从卵开始的,一个蚕卵就是一个生命”,而第32页又有“蚕卵里孵出的蚁蚕是蚕生命的开始”,那么,蚕的生命到底是从卵开始的?还是从蚁蚕开始的呢?对这两句话,我认为,前者的“生命”是指生命周期,而后者的生命是指具体的肉眼可见的生命活动。因此蚕的生命应该从受精的蚕卵开始。



13、蚕的一生要蜕几次皮?


答:我们饲养的蚕是经过驯化和筛选的,一生要蜕6次皮,从蚁蚕到五龄蚕蜕4次皮,成蛹时蜕一次皮,羽化成蛾时蜕一次皮。但不同品种的蚕在野生环境中,一生的蜕皮次数受环境条件和营养的影响,蜕皮的次数不同,在幼虫期,少的只蜕皮2次,多的能蜕皮6次。



14、在《我们的身体》的教学的中,怎样看人体的组成?


答:人体是一个奇妙的系统的协作的生命体。在《我们的身体》的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从系统的角度看人体的组成。


在该单元中,第2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究人体运动系统秘密,第3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究呼吸。第4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究血液循环。第5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究消化的秘密。第6课则是以口腔为例,以食物的变化载体说明系统、组织、器官之间的协同作用与相互影响,为下一课的学习打下基础。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人体是一个奇妙的生命世界。



15、什么是世代交替?


答:生物在生长的过程中,有性世代和无性世代交替出现的现象,称为世代交替。如凤仙花从种子萌发到根茎叶的营养生长,直至花的生长前称为无性世代,当花芽萌发,花的生长开始到种子的成熟,称为有性世代。动物亦是如此,从受精卵开始营养生长,到性细胞分裂之前都是无性世代,性细胞分裂到精卵结合是有性世代。无性世代的染色体为双倍体,有性世代的染色体为单倍体。



16、“观察一株油菜上的花”这个活动有什么科学教学价值。


答:教科版《科学》教材四下《新的生命》单元第一课,《油菜花开了》有一活动“观察一株油菜上的花”,该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花发育为果实的过程,建立花与果实之间的联系。这个活动的本身的科学教学价值在于①区别花蕾、花、果实;②学生初步学习统计;③推断一个花蕾的变化过程。这一点,是这个活动的高一层次的教学价值。正是人类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如科学家运用该方法来推断恒星的演化史、生物的进化历程。


植物的开花是指花瓣展开。


第22页右上角的示意图中有错误,一株油菜的基部的叶为完全叶,而上端的为包茎叶,假如学生提出来,我们可以解释为“这是示意图”。



17、菊花是一朵花吗?








花 托







苞片







舌状花







管状花








向日葵的头状花序

答:一朵菊花是一个头状花序,由多个不完全花组成,而不是一朵花。


 


花序(inflorescence)按一定规律和次序着生在共同花轴上的一簇花或数朵花及其苞片的总称。花序的总花轴称花序轴,简称花轴。花轴上除花及苞片外,不具营养叶。花序也可特指花在花轴上不同形式的序列。因花轴长短、分枝与否、花是否有柄以及各花开放的顺序等的不同,而有各种不同类型的花序。通常依照花开放的形式和顺序,将花序分作两大类,十几种类型:


无限花序


开花期间,花轴可以继续伸长,并不断产生新的苞片和花芽的花序。


总状花序:花轴较长而不分枝,其上着生许多有柄的花朵,各花的花柄长度大致相等,开花顺序由下而上。如紫藤、白菜、油菜、兰等的花序。


伞房花序  一种变形的总状花序。不同于总状花序之处在于花序上各花花柄的长短不一,下部花花柄最长,愈近花轴上部的花花柄愈短,结果使得整个花序上的花几乎排列在一个平面上。开花顺序由外向里。如梨、苹果、樱花等的花序。


伞形花序:花轴缩短,大多数花从花轴顶端长出,呈辐射状。各花的花柄大致等长,整个花序排列成圆球形。开花顺序由外向内。如柴胡、人参、报春花等的花序。


穗状花序:花轴直立向上,其上着生多数无柄的两性花。如车前、马鞭草等的花序。


葇荑花序:花轴较软,其上着生多数无柄或具短柄的单性花(雄花或雌花),花无花被或有花被,花序柔韧,下垂或直立,开花后常整个花序一起脱落。如杨、柳的花序;栎、榛等的雄花序。


肉穗花序:花轴直立,肥厚而肉质化,其上着生多数单性的无柄小花。如玉米、香蒲的雌花序。有的肉穗花序外面常常包有1片大型苞叶,形似花冠,颇美丽,称佛焰苞,故又称这类肉穗花序为佛焰花序。如天南星、半夏、马蹄莲等的花序。


头状花序:花轴极度缩短并扩展,全形呈头状,其上着生多数无柄的花,各苞叶常集成总苞,如菊、蒲公英、向日葵等的花序。


隐头花序 :花轴特别肥大,凹陷呈囊状,仅在上端有1小孔与外界相通,很多无柄小花着生在凹陷的腔壁上,小花单性,雄花分布在内壁的上部,雌花分布在内壁的下部,从外面看,所有的花几乎隐没不见,故得名,如无花果的花序。


圆锥花序:花轴有分枝,每1小枝自成1总状花序,整个花序由许多小的总状花序组成,故又称复总状花序。如丁香、稻、南天竺等的花序。


复伞形花序:花轴顶端丛生若干长短相等的分枝,每1分枝又自成1伞形花序。如胡萝卜、小茴香、前胡等的花序。


复伞房花序:花轴具伞房状排列的分枝,每1分枝又自成1个伞房花序。如花楸属植物的花序。


复穗状花序:花轴有1或2次分枝,每1分枝自成1穗状花序。如小麦、大麦等的花序。


有限花序


一般称聚伞花序。开花期间,因花轴顶端的芽先发育成顶花,限制了花轴继续伸长的花序。各花开放的顺序是花轴顶端的花先开,依次向下推进。如果花序成丛生状,则位于中央的花先开,渐次及于周围。如勿忘草的花序。



18、胚珠是怎样受精的?


答:植物开花后,花粉落在雌蕊的柱头上,萌发出花粉管,同时花粉细胞一分为二,形成两个精子,经花粉管进入胚囊。其中一个精子与胚珠结合,成为合子或受精卵,最后形成胚;而另一个精子与胚乳核或极核结合,形成胚乳,这个过程,亦称为双受精。



19、动物的卵有哪些共性?


答:动物的卵分为羊膜卵和非羊膜卵。


羊膜卵有羊膜状石灰质卵壳,如鸡蛋。非羊膜卵则无,如蛙卵。


其共性是有卵膜、卵清、卵黄、胚、气室组成。



20、动物有哪些繁殖行为?


答:动物的繁殖行为有占区、筑巢、鸣叫、交配、产卵、哺乳、育雏、还有迁徒和洄游。占区就是动物在生活和繁殖期间占领一定的活动范围。



21、人体需要哪些营养?


答:人体需要的营养有蛋白质、脂肪、糖类、矿物质和维生素。


蛋白质是长身体的材料,人体的肌肉、骨骼、血液、头发等都由各种不同的蛋白质构成,维持人体各种生化反应的酶也是蛋白质。


脂肪和糖类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脂肪和糖类经过一系列的生化反应都能产生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ATP(三磷酸腺苷)。


矿质元素是指人体生命活动必须的钾、钙、铁、锌、钠、磷等。钙为长骨的主要元素,铁是血红细胞的中心。


维生素是一类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如维生素A、B族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等,其功能主要是调节人体各类生化反应,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22、食物由生变熟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食物由发变熟发生了两大类的变化:


①物理变化:有颜色,形状,体积等的变化。


②化学变化:有蛋白质的变性,油脂的溢出,肌理的离解,香味的产生,淀粉的变性,维生素的分解等。



23、霉菌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


答:霉菌的生长需要水、氧气、温度、避光及合适的生长基。生长基一般含有较多的糖份。



24、《蚯蚓与环境》、《谁被谁吃》有何教学意义?


答:《蚯蚓与环境》一课的教学价值是引导学生探究生物个体与环境的关系,其中包括生物与光、温度、水、土壤和营养等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


《谁被谁吃》主要是探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生物之间除捕食关系以外,还可以拓展,有共生,共栖、寄生和种间竞争等关系。



25、种子发芽实验中,光照与温度之间交叉影响,条件难以控制怎么办?


答:在科学探究实验中,像光照与温度之间交叉影响这样,难以达成的条件,可以达成的尽量达到,无法达成的则以避免。这也包括有些学校没有实验材料时,我们只能这样做。如无法找到大黑蚁,又无法找到替代的材料,我们也只能这样做。但是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尽量的,千方百计的创设条件,让学生动手实践,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一代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26、保护珍稀生物的意义是什么?


答:珍稀生物的数量本来就少,如果不加以保护,很可能导致物种灭绝,影响生物的多样性或使某个特殊的生态失衡,因此保护珍稀生物就是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护基因的多样性。



27、“认识常见的校园生物”应注意什么?


答:“认识常见的校园生物”应注意以下四点。


①动植物名称的科学性,教师如果不认识,则建议学生查找资料或请教他人,不要妄下结论。


②注意人文性。动植物都有一定的生长生活环境。


③注重观察调查的全面性,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调查到每个动植物,注意调查方法的多样性。


④活动的安全性,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



28、“制作校园生物与布图”有什么教学意义?


答:“制作校园生物与布图”的意义是:①学生制作分布图的方法和步骤;②认识到校园里的生物分布是不均衡的。



29、生物界的分类与教学要求的不完整性如何对待?


答:生物界的公认的分类是按照界门纲目科属种的等级进行逐级分类的。如:金钱豹。


中文名称:金钱豹


中文别名:、银豹子、豹子、文豹


拉丁学名:Panthera pardus


英文名:Snow leopard,Onuca。


分类: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哺乳纲 (Mammalia)


目:食肉目 (Carnivora)


科:猫科 (Felidae) 豹亚科


属:豹属 (Panthera)


种:金钱豹


但在小学科学教学要求中,常出现分类不全的现象,如种类繁多的动物中,比较动物的骨骼只列举了3类动物的骨骼,少了两栖类和爬行类。我们认为,小学科学教学的目标不是要教给学生如何完整、系统、全面的科学知识,而重要的是学习科学方法和兴趣,只要能达到预设的目标即可,对学有余力的,兴趣特浓的学生建议他们课外自主学习,教师则以必要的引导即可。



30、《原来是相关联的》的教学如何定位?与《蚯蚓与环境》的教学有什么区别?


答:《蚯蚓与环境》的教学是探究生物个体与环境中各生态因子的关系,而《原来是相关联的》的教学则应凸显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31、“青蛙的去与留”的应如保理解?


答:青蛙的体色分化是不同的遗传性状在子代的表达。教材有2处错误:①观察图中的两只青蛙,应该是两只蛙,其中左边的是林蛙,右边的是树蛙。②下面的文字中:“田野变成了沙漠”,其中的“沙漠”不妥,应为沙地。因为沙漠环境干燥,青蛙无法生存。


本课教材86页的内容中,稗子与水稻杂交产生了杂交水稻。



32、微生物怎样分类?


答:微生物按其形态结构,可以分为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和病毒三大类。


①原核微生物:无核膜,核物质裸露在细胞质中,不进行有丝分裂。包括细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和蓝细菌。


②真核微生物:具有真正的细胞核。包括酵母菌、霉菌和大型真菌。大型真菌包括各种蘑菇、蕈、灵芝等。


③病毒:超显微的,没有细胞结构的专性活细胞寄生的大分子微生物。



33、生命科学的实验往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教学中如保安排活动,控制时间?


答:①将实验安排在课前或课后进行。


②对于长期的实验,建议各单元的之间穿插进行,实在无法完成的长期活动可以安排在暑假夏令营或暑假返校日活动时进行。



34、《外星智能生物的可能性》的主要观点


作者:迈尔


一、关于宇宙中的生命


1、宇宙中大多数行星是不适于生存生命的。


2、为了维持生命,行星与太阳的距离必须正好合适,必须具有合适的温度、足够的水,足够的重力维系一个大气层,防止紫外线的辐射。


3、每个行星在其历史进程中变化的顺序必须正确无误,才能使生命起源。


4、宇宙中,如地球一般容许生命起源的各种条件和顺序,在其他行星上很难重复。


5、太阳系的行星中,只有地球上产生了生命。


6、迄今为止,没有证据表明在另外的星球上存在生命。


二、关于外星智能生物存在的问题


1、鼓吹外星智能生物存在的大部分是物理学家,而进化生物学家几乎一致怀疑外星生物存在的可能性。因为生物学家清楚地了解,进化演变是十分依赖机遇并且无从预测的。


2、地球上的生命进化演变成智能生物,是十分偶然的小概率事件。


3、如果把地球的年龄,比作一年,那么各类生物的起源日期如下:


地球起源:1月1日


生命出现:原核生物:2曰27日


          真核生物:9月4日


脊索动物:11月17日


脊椎动物:11月21日


哺乳动物:12月12日


  灵长类:12月26日


  类人猿:12月30日凌晨1:00


    人科:12月31日上午10:00


    人类:12月31日晚上23:56:30


从上述表中可以看出:


(1)从生命出现到真核生物出现之间,大约相当于地球一半年龄的时间,原核生物除了多样化,没有发生其他值得注意的事件;


(2)真核生物出现之后,在几百万年间,便进化演变成为四个新的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只有动物界,显示通向智能的进化趋势;


(3)自从动物模式出现之后,至少出现了50个门,只有一个门的动物(脊索动物门),最终产生智能生物,但要等好几个500百万年;


(4)早期行行色色的脊椎动物,只有一种演化成爬行类;众多的爬行类中,只有拟鳄类和兽原类所产生的后裔的某些具有某种程度的智能;


(5)哺乳动物中,中枢神经系统高度发达并具有很高智能的相当普遍,只有灵长目发展成为真正的高等智能生物;


(6)灵长类相当复杂的类群中,只有类人猿中的猩猩科,具有超越其他种群的智能;


(7)猩猩科动物到现在大约有2500万年,随着演变,直到30万年以前才有现代人类的出现。


4、从生命起源发展到现代智人,不是沿一条直线进化的。进化途径中,每个层面有许多分叉并且独立形成谱系,只有非常偶然的谱系才会进化到人类。因此,真正智能的出现是非常罕见的。


5、人类历史揭示了:在智能生物的历史当中,文明只是短暂的一瞬。宇宙中,两种文明要彼此交流,他们必须同时繁荣昌盛,这样的概率极小。


6、即使有外星智能生命的存在,即使他们具有先进的技术,如果要交流,他们计划所选定的时间和我们所选定的时间必须吻合得分秒不差(因为天文数值极大)。而这样的几率极小极小,将这些极小的几率相乘,其结果趋向于零,就其实际意义来说就等于零。


7、这就是进化生物学家作为一个集体,如此不相信外星智能生物存在原因,更不相信能够与之通讯。



作者简介


迈尔 , 被称作“20世纪达尔文”,是世界最著名进化生物学家。1904年7月5日生于德国的巴伐利亚。年轻的迈尔非常热衷于野生动物,最早是一个鸟类学家,然后转变成了一个进化论生物学家,然后又变成了科学史学家。1982年他写下了《生物学思想的发展》一书。这本书涵盖了生物学的历史、问题和概念。迈尔把物种定义成一群相互能够繁殖后代的个体,而它们与这个群以外的个体不能繁殖后代。这个概念导致了一个观念的诞生:即当一个现存物种被分隔成两个种群,他们之间的差异逐渐增加到不能繁殖的程度,新的物种就诞生了。这是迷惑了查尔斯·达尔文的一个生物学难题的答案。在他所荣获的33个奖中,最著名的荣誉包括生物学领域最珍贵的三个奖:1983年的Balzan奖,1994年(日本的)国际生物学奖和1999年的Crafoord奖。他在1970年还获得了国家科学奖章。



TOP
4#

 

教科版小学科学“生命世界”内容常见问题解答参考


丽水市莲都区大洋路学校  陈建秋


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生命世界”内容目录








































































































































册数


单元


课题


册数


单元


课题


三上


植物


1.我看到了什么


三上


动物


1.寻访小动物


2.校园的树木


2.蜗牛(一)


3.大树和小草


3.蜗牛(二)


4.水生植物


4.蚯蚓


5.植物的叶


5.蚂蚁


6.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6.金鱼


7.植物有哪些相同点


7.动物有哪些相同点


三下


植物


的生长


变化


1 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三下


动物


的生命


周期


1 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2 种植我们的植物


2 蚕的生长变化


3 我们先看到了根


3 蚕变了新模样


4 种子变成了幼苗


4 蛹变成了什么


5 茎越长越高


5 蚕的生命周期


6 开花了,结果了


6 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7 我们的大丰收


7 我们的生命周期


四上



我们的


身体


1.身体的结构


四下


新的


生命


1 油菜花开了


2.骨骼、关节和肌肉


2 各种各样的花


3.运动起来会怎样(一)


3 花、果实和种子


4.运动起来会怎样(二)


4 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5 种子的萌发


6.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6 动物的卵


7.相互协作的人体器官


7 动物的繁殖活动


五上


生物


与环境


1.种子发芽实验(一)


五下




2.种子发芽实验(二)


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4.蚯蚓的选择


5.食物链和食物网


6.做一个生态瓶


7.改变生态瓶


8.维护生态平衡


六上


生物


的多样



1.校园生物大搜索


六下


微小


世界


1 放大镜


2.校园生物分布图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多种多样的植物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4.种类繁多的动物


4 怎样放得更大


5.相貌各异的我们


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6.原来是相关联的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谁选择了它们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问题分类提示:第一部分:植物(24问);第二部分:动物(18问);第三部分:我们人体;(6问)第四部分:其他综合(11问)。


 


第一部分:植物


1、植物怎样分类?


答: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通过种子繁殖的植物,被称为种子植物;另一类是通过孢子繁殖的植物,称为孢子植物。种子植物又可以分成两大类,即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裸子植物不足800种,被子植物则多达20多万种。


2、水生植物有哪几类?


答:水生植物一般分成三个类型,如金鱼藻全株沉没于水中,叫做沉水植物;水葫芦、浮萍的植株叶片漂浮于水面,叫浮水植物;水花生、莲等植株的一部分挺出水面,称之为挺水植物。


3、植物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有哪些?


答:植物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空间和营养。每个植物个体有特定的生存需要,如特定的环境,一定的阳光和水分。


4、植物的根怎样分类?


答:根据根的发生部位的不同,植物的根分为定根和不定根两大类。


定根:凡是从植物体固定部位上生出的根,都叫定根。包括主根和侧根两种。


主根:种子萌发时,胚根首先突破种皮,向下生长,这种由胚根直接长成的根叫做主根。


侧根:主根生长到一定长度时,在主根上长出的各级大小分支,叫做侧根。


不定根:凡是发生在主根和侧根之外,也就是着生位置不定的根,都叫做不定根。如玉米茎上生出的根,秋海棠的叶和落地生根的叶上生出的根,榕树茎上生出的根都属于不定根。


5、植物的根系有哪两类?


一棵植物全部根的总和叫做根系。根系分为两大类:


直根系:一些植物的主根明显粗长,并且垂直向下生长;各级侧根的长短和粗细明显小于主根,并且斜着向四周生长,这种主根和侧根具有明显区别的根系叫做直根系。大豆、棉花、油菜、黄麻、杨树等绝大多数双子叶植物的根系都属于直根系。


须根系:一些植物的主根不发达,生出以后不久就停止生长,另由胚轴和茎基部的节上长出许多粗细相近的不定根,这种主要由不定根组成的根系叫须根系。


6怎样确定采集到的植物是种子植物呢?


答:最根本的当然是检查一下它有没有种子。但是种子植物并非一年四季都能产生种子,看不到种子并不等于不会结种子,因此,在没有看到种子的情况下,大致上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方面来决定:①凡是乔木、灌木、藤本植物可以说几乎都是种子植物;②不管植株的大小、高矮,凡是能开花的,无论花色鲜艳与否都是种子植物;③凡是能结果实的都是种子植物;④具有网状叶脉或平行叶脉的植物,基本上都是种子植物。


7、常见的叶有哪些形状?


答:叶片的形状叫叶形。叶的形态特征主要表现在叶片的大小和形状。叶的形状多种多样,有针形(松)、扇形(银杏)、卵形(马齿览)、椭圆形(杜鹃)、披针形(柳)、心形(紫荆)、线形(小麦)、管形(葱)、马褂形(鹅掌楸),等等。叶的形状特征可以作为鉴别植物的一个依据。凤仙花的叶子是披针型。


8、植物的叶由哪些部分组成?


答:一片完全的叶由叶片、叶柄和托叶三部分组成。叶柄位于叶片基部,并与茎相连。托叶位于叶柄和茎的相连接处,通常细小,早落,因此我们看到的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桃、苹果的叶是由叶片、叶柄和托叶三部分组成叫做完全叶。圆叶牵牛、银杏和枫树的叶,只有叶片和叶柄,没有托叶;如丁香的叶没有托叶,莴苣的叶没有托叶和叶柄,这样的叶叫做不完全叶。


9、植物的叶有哪些变态?各有什么作用?


答:有些植物叶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在本质上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叫做叶的变态。仙人掌的全部叶子变为刺状,以减少水分的散失,适应干旱环境中生活;酸枣、洋槐的托叶变成坚硬的刺,起着保护作用。豌豆复叶顶端几片小叶变为卷须,攀缘在其他物体上,补偿了茎杆细弱,支持力不足的弱点。洋葱是由一层层的鳞叶组成。玉米雌花序外面的苞叶、向日葵花序外边的总苞,具有保护幼小花和花序的作用。


10、常见的叶脉分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答:常见的叶脉有网状脉、平行脉和叉状脉三种。网状脉有明显的主脉,并向两侧产生许多侧脉,各侧脉之间,又一再分支,形成细脉,组成渔网似的网状脉。网状脉中仅有一条明显主脉的称做羽状网脉,如桃、李、女贞、油菜等大多数双子叶植物的叶。有多条主脉从叶的基部分出的称做掌状网脉,如蓖麻、向日葵、悬铃木等。平行脉是各条叶脉呈平行排列,单子叶植物中最常见。平行方式有直出(如小麦、水稻、玉米)、侧出(如芭蕉、香蕉)、辐射(如棕榈、蒲葵)、弧状(如车前、铃兰)等。叉状脉是各脉成二叉状,是比较原始的类型,如银杏和一些蕨类植物的叶脉。凤仙花的叶脉属于羽状网脉。


11、植物茎上的芽都会长成枝和叶吗?


答:芽有许多种类,按将来发育成什么分,可分为叶芽、花芽、混合芽。而花芽长大发言成花,不是长成枝和叶。


12、植物的根、茎、叶各有什么用?


叶和茎是植物的地上部分。叶子通过光合作用,为植物制造养分,并把这些营养物质传递给茎。茎连接叶和根,负责输送水分和营养。根是植物的地下部分。庞大的根系不断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同时支撑着整个植物体。


13、植物的茎有什么特征?


答:植物的茎主要特征有:①有节和节间。②有芽。③节上有叶或变态叶。


14、植物的茎怎样分类?


答:①按质地分:木质茎和草质茎。②按生长状况分:直立茎、攀援茎、缠绕茎、匍匐茎。


15、藕、马铃薯、荸荠、洋葱、甘薯的食用部分都是茎吗?


答:是的。藕属于根状茎,马铃薯属于块茎,荸荠、芋属于球茎,洋葱、百合和蒜属于鳞茎。甘薯属于块根。


16、雄蕊由哪几部分组成?


答:各类植物中,雄蕊的数目及形态特征较为稳定,常可做为植物分类和鉴定的依据。每一个雄蕊,通常由花药和着生它的一个细的花丝组成。花药中有花粉。


17、雌蕊由哪几部分组成?


答:雌蕊通常由柱头、花柱和子房三部分组成。子房里有胚珠,将来发育成果实。


 


18、果实一般分几部分?怎样分类?


答:果实一般包括果皮和种子两部分。果实种类繁多,分类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根据成熟果实的果皮是脱水干燥无汁,还是肥厚多汁而分为干果与肉果。如苹果、黄瓜是肉果;小麦、板栗是干果。


19、种子的结构分几个部分?


答:种子一般由种皮、胚和胚乳三部分组成。


种皮:种皮包被在种子的外表,具保护胚与胚乳的功能。


胚:胚是种子中的最主要部分,就是一个幼小的植物体,通常由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四部分组成。胚芽能够发育成茎和叶;胚根能够发育成根;胚轴能够发育成连接茎和根的部分。


胚乳:胚乳中贮藏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可供种子萌发和幼苗早期生长时利用。









种皮







种子













子叶







胚根







胚芽







胚轴

 










20、孢子植物有哪几类?


答:通过孢子繁殖的植物统称为孢子植物。主要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21、油菜花结构有什么特点?


答: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个部分组成的。油菜花有4个萼片,4个花瓣,6个雄蕊和1个雌蕊。


22、十字花科植物有什么特点?


答:十字花科的植物属于草本植物。它们的叶在茎上大多以互生的方式排列,少数是对生,没有托叶。花是两性花,辐射对称,常排成总状花序;花有4个萼片,4个花瓣,花瓣呈十字排列,基部常成爪状;花托上有蜜腺,常与萼片对生;雄蕊6个,4长2短,分离或结合成对;子房上位,胚珠多数。长角果或短角果,2瓣开裂,少数不开裂。种子无胚乳,子叶弯曲或呈折叠状。我们常见的十字花科植物有油菜、卷心菜、大白菜、青菜、大头菜、芥菜、萝卜等。


23、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有哪些?


答:常见的传播方式有自体传播、动物传播、风传播、水传播等。自体传播如油菜的果实,动物传播如苍耳、番茄、野葡萄的果实,风传播如蒲公英种子,水传播如椰子的果实。


24、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料是从哪里来的?


答:风仙花出土时长有的第一对叶片是由种子的子叶发育来的;第二对和以后的叶子是由叶芽发育来的,称为真叶。种子萌发时需要的养料来自于种子中的子叶所储存的养料,真叶出现以前,幼苗生长所需的养料依然主要来自于子叶。绿色的茎和浅绿色的子叶,也可进行微弱的光合作用,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等到真叶长出后,植物所需要的养料主要是真叶通过光合作用来提供的。


 


第二部分:动物


1、动物分哪几个门?


答:动物分为九个门:原生动物门、腔肠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棘皮动物门、脊索动物门。


2、昆虫有什么特征?


答:昆虫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体躯三段头胸腹,2对翅膀6只足;1对触角头上生,骨骼包在体外部;一生形态多变化,遍布全球旺家族。”


3、什么叫变态和不完全变态?


答:昆虫由卵经幼虫发育到成虫所经过的一系列变化称为变态。有蛹期为全变态,完全变态昆虫经历四期:卵、幼虫、蛹和成虫。否则为不完全变态。不完全变态的昆虫整个生活史有三个期:卵、若虫和成虫。


4、蚕身体分几部分?有几对足?各有什么作用?


答:蚕的身体分为头部、胸部、腹部三部分,共8对足,其中三对胸足,四对腹足,一对尾足。蚕胸部的3对足能够把持桑叶帮助进食,腹部的4对足能够使身体前进,腹部最后的1对尾足可以和腹足附着在物体上,使身体的前半部分抬起来,进行各种活动。


5、怎样区别蚕蛾的雌雄?


答:雄蚕蛾身体较小,腹部较瘦,触角稍大,爬动较快,翅膀可以飞快地振动并且飞行;雌蚕蛾身体较大,腹部极度膨大,但触角稍小,爬动慢,几乎无飞行能力。还可以观察它们的外生殖器:有产卵瓣的是雌蛾,有阳茎的是雄蛾。


6、蚕蛹和蚕蛾的各部分名称叫什么?












7、蚕身体两侧的小黑点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答:蚕身两侧黑色的小点称为气门(也叫气孔)。气门和蚕体内的气管相连,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进出口,主要作用是呼吸。蚕的体温会随着周围气温的高低而变化的。周围的气温一变,它就借开关气门的方法来调节体温,让身体的体温适应周围的温度。由于蚕的体温比人的体温低,因此,人用手摸蚕就觉得它身上总是凉的。


8、蚕卵的颜色、大小和形状?


答:蚕卵近似圆形,看上去很像小米粒,宽约1毫米,厚约0.5毫米。刚产下的蚕卵是淡黄色或黄色的,经1-2天变成淡红、浅褐,再经3-4天变成灰绿或紫黑色,以后不再发生变化。在仔细观察中,能有另外的发现,比如蚕卵的中心处是凹下去的等。可能会发现有黄色的卵,那可能是未受精的卵,是不会孵出小蚕来的。


9、蜗牛有几对触角?各有什么作用?


答:蜗牛的触角有两对,生长在头部,上面一对比较长,下面一对比较短。长触角的顶部有眼睛,蜗牛通常利用长触角来分辨方向。短触角具有嗅觉和味觉的功能。


10、蜗牛怎样爬行的?为什么爬过的地方有一条透明的痕迹?


答:蜗牛是用它的腹部爬行的。蜗牛的腹部就是蜗牛的足,这种足叫腹足。腹足中有足腺,能够分泌黏液,使腹足经常保持湿润,避免爬行时受到损伤,从而留下黏液痕迹。


11、蜗牛分雌雄吗?它是怎样繁殖后代的?


答:蜗牛没有雌雄的区别。一只蜗牛同时具备雌雄功能。但是也要与另一只蜗牛进行交配,才能产卵。交配后的一个月左右,蜗牛就会产卵。蜗牛找到落叶堆积的地方后,开始用头和脚挖起坑来。等筑好了用来即将产卵的洞穴,蜗牛就会将头部塞进洞穴,一次产下数十枚卵。


12、蜗牛的气孔、排泄孔和生殖孔分别在哪里?


答:蜗牛有三个孔,气孔(也叫呼吸孔)、排泄孔和生殖孔,分布的位置都不同的。气孔和排泄孔都在壳边,两者距离很近,一般我们不容易观察。区别主要在于气孔约5秒张开一次,而排泄孔只有在排泄的时候才张开。生殖孔在头颈部。









 


 


 


13、蚯蚓怎样呼吸?


蚯蚓由体表进行呼吸,称皮肤呼吸。蚯蚓的皮下有许多微血管分布,通过气体的扩散,进行气体交换。蚯蚓呼吸时,体表必须保持一定的湿润,这主要依靠背孔不时排出体腔液而完成。体表一经干燥,将引起蚯蚓窒息致死。


14、蚯蚓怎样繁殖后代?


蚯蚓为雌雄同体,但由于性细胞成熟时期不同,故仍需异体受精。蚯蚓经过交配后,一般7~8天便开始排卵。每排1~3枚卵,便分泌粘液将几枚卵裹在一起,形成十个蚓茧,1条蚯蚓可以产生许多个蚓茧。蚓茧多为椭圆形,一般只有半粒绿豆大,壁由粘膜硬化而成,又薄又软。蚓茧埋藏在土中,在温度适宜时,孵化成幼蚓。


15、鱼鳃不停地开合是在喝水吗?


把滴管悄悄地伸到鱼的嘴巴前面,挤出食用色素调成的红水,发现红水从鱼的嘴部进入,腮部流出之后,原来鱼的“喝水”不是真正的喝水,而是在呼吸。


16、蜘蛛、蝎子、蜈蚣是不是昆虫?


答:蜘蛛和蝎子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两段,还长着8条腿,所以不是昆虫,属蛛形纲。蜈蚣的腿就更多了,几乎每一体节上都有1~2对足,当然也不是昆虫,属多足纲。


17、鱼身上各部分叫什么?有什么作用?


答:鱼的形态与结构功能:①头部:有鳃,呼吸作用。②躯干部:鳞片,表面有粘液,保护身体,减少阻力。侧线,测定方向,感知水流。鳍,分背、胸、腹鳍,有平衡作用。③尾部:臀鳍,有平衡作用。尾鳍,稳定身体、推动身体还可控制游泳方向。


18草岭是怎样的昆虫?在哪里可以找到草岭?


草岭是完全变态的昆虫,成虫的头顶长着一对又细又长的触角,头的两侧是闪着金色光泽的大眼睛。它的身体多呈嫩绿色,翅膀透明,纵横交错的翅脉形成格状的网络,就像披着轻纱一般美丽。草岭产卵的方式十分奇特,雌草岭常把卵产在蚜虫密集的植物叶片反面。产卵时先从尾部拉出一根丝,然后在丝的顶端产一椭圆形卵,往往是一簇簇卵产在一起。在蚜虫多的地方,能找到草岭的幼虫。草岭的成虫和幼虫都能捕食蚜虫以及其他危害农作物的小虫,尤其是幼虫十分擅长捕食蚜虫,素有“蚜狮”之称。其口器外形像两把镰刀,左、右的上下颚分别合成刺吸式构造,能插人蚜虫体内。但这个过程需要在放大镜下观察才能看得清楚。


 


第三部分:我们人体


1、人体营养成分的来源及对人体的作用?


答:见表:
































营养成分


作用


来源


蛋白质


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为人体生长发育,组织更新提供原料,可为人体的生理活动提供能量。


瘦肉类、鱼类和蛋类等食物


糖类


构成细胞一种成分;人体主要能源物质。


食糖、谷类等食物。


脂肪


构成细胞一种成分;作为备用的能源物质贮存在体内。


肉类、油类等食物。



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参与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



无机盐


构成人体的组织成分;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


肉类、奶类、蛋、鱼类、豆类、蔬菜和海带等食物。


维生素


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动物肝脏、鱼肝油、蔬菜、豆类、谷类等。


2、饭后为什么不能剧烈运动?


答:饭后不能剧烈运动的原因:消化器官的活动需要循环功能的配合,饭后不宜进行剧烈活动,以免运动时胃肠道活动受抑制,血液供应少,不利于消化吸收的进行。


3、人体的呼吸系统主要由哪些器官组成?


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称为呼吸。呼吸系统由呼吸器官组成,包括鼻、咽、喉、气管和肺。


4、现代机械上的哪些构造和我们人体相似?


台灯所用的蛇皮管,类似脊柱的结构;高塔能起到类似骨骼的支撑作用;天线的万向节,相当于肩关节与髋关节的结构;门窗上的合页类似身体多个部位的关节;液压动力部分类似肌肉,吊臂相当于手臂上的骨骼。


5、人体的消化器官包括哪些?分别有什么作用?


人体的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每个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食物在人体内会按顺序进入这些消化器官,被消化吸收。食物是在口腔中咬碎,通过食道进入胃里的,食物进到胃里面被进一步的磨碎和分解。食物营养的吸收在小肠,小肠应该足够长,食物的营养才会被充分地吸收;大肠可以较短,以便食物的残渣从这里排出体外。


6、我们平时总说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这话对吗?


答:严格来说不对。我们吸进去和呼出来的都是空气,只是经过人体后成分发生了一些变化,吸进去的空气中比呼出来的空气氧气含量多一些,而二氧化碳少些。至于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氮气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第四部分:其他综合


1、如何有效使用放大镜观察种子?


答:第一种方法:将手持放大镜靠近眼睛,将所观察的种子拿在另一只手中并前后左右慢慢移动,直到看清楚为止。


第二种方法:将种子稳稳拿在手中,或放在桌面上,把手持放大镜在种子上方慢慢地前后左右移动,直到看清楚为止。


2、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从什么时候开始?记录什么?怎样记录?


答:(1)提醒学生从播种开始,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观察记录本,用于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现象。到单元学习结束时,每人手中都应有一本植物生长日记。(2)组织学生讨论,根据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参考教科书中的几个记录表,确定记录的内容。(3)为了便于发现植物生长变化规律,引发学生产生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应特别强调学生做好教科书“记录表”中提到的几方面的内容。提醒学生幼芽出土后,至少每周做一次观察记录。(4)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记录,可以列表、写日记、画图,也可以为植物拍照。


3、如何测量植株高度?


答:可以将尺子放在植物的后面,尺子的最下端固定放在一个位置,比如土壤的表面或花盆的边缘。


4、植物的气孔有什么作用?


气孔是植物表皮上的两个保卫细胞之间的开孔,是和叶的功能有密切联系的一种结构。具体来说是植物气体和水汽蒸腾的通道,是植物体与环境之间的门户。保卫细胞的生理变化可以调节气孔的张开和闭合,控制气体和水汽的进出。同时叶面施的肥和喷洒的农药有一部分也从气孔进人。第15页图中的气孔是一种如蚕豆等双子叶植物的气孔,保卫细胞是半月形的。如果是玉米等单子叶植物,组成气孔的保卫细胞是两个哑铃状的。


5、叶绿体是怎样的?


叶绿体是绿色植物细胞里含有的绿色扁球状质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场所。主要分布在绿色叶片的叶肉细胞和幼茎的皮层细胞中。如果指导学生观察叶肉细胞,就可以看到叶绿体。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等许多物质,叶绿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物质。在普通显微镜下,高等植物的叶绿体是扁椭圆形或球形的小颗粒,每个叶肉细胞中约有20—200个叶绿体。


6、什么叫食物链?


答:生物之间这样一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称为食物链。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为生产者,直接或间接地吃别人制造的食物为消费者。食物链书写时把生产者或被吃的物体放在前面,比如:落叶→蚯蚓→鸟。食物链的起点都是由能够将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的植物(生产者)开始,再经摄食它们的动物(初级消费者),辗转到更高层的消费者(肉食动物)。


7、我国几种珍稀生物和主要分布?


扬子鳄主要分布在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地;珙桐主要分布在贵州、四川、云南等地;白鳍豚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洞庭湖、钱塘江中;大熊猫主要分布在四川、陕西、甘肃的少数地方;藏羚羊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西藏、青海、新疆等地)。


8、生命体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生命体的一些基本特征:物质构成、新陈代谢、适应和影响环境、生长发育和繁殖。


9、微生物有什么特点?


答: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总称。比如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一般指体形在0.1毫米以下的小生物。个体微小的特性使微生物获得了高等生物无法具备的五大特征,即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变异频、分布广种类多。


10、细菌与人类是朋友还是敌人?


答:大家都知道少数细菌能传染动植物和人类的疾病(如:结核菌、软腐细菌),这样的细菌叫做病原菌。但是,有许多细菌对人类却是有益无害的,它们能通过自身繁殖清除大量的废物,如动物尸体、枯叶、粪便、污水及各种残渣等,腐生细菌对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还有些细菌可供发酵用(例如制造乳酪、醋、酒和面包等)。在人的消化过程中,有些细菌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1、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种群怎样区别?


答:种群: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同种生物的总和。


生物群落: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


三者关系:种群是由同种的生物个体组成,种群组成群落,群落组成生态系统。种群内只有一种生物;而群落内有不同种的生物。生态系统内除包括有生物群落,还包括有无机环境。


TOP
5#

 

《我们来抽丝》教学设计


海宁市实验小学     姚伟国


 


一、教学背景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第三课“蚕变了新模样”的深化和拓展活动。课堂上学生已经经历了对蚕茧外形特点的观察,开展了对蚕丝有多长的讨论,但由于活动难以开展的,通常的方法是用延伸课外的方法处理抽丝的活动。课外学生会去开展这样的活动吗?有多少学生会去做这样的活动呢?一无材料,二无方法,三无指导,也许众多这样的理由叠加在一起,一个原本充满着丰富科学价值和教育价值的活动与孩子们擦身而过,与老师擦身而过。


面对这样的活动,我们如何认识它的价值和意义?假如安排一节课真正开展一次抽丝的活动,我们又会做怎样的价值定位?我们不妨作这样的讨论,养蚕缫丝是一项在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农业技术,本课从科学价值来说,将蚕茧抽出蚕丝的工艺概称缫丝,它是一项有技术含量的科学实践活动,也是一项不断发展的工艺技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以亲身经历为主的体验式学习,也是小学生学科学的重要特征。从教育价值来说,养蚕缫丝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认为让学生经历养蚕活动,不仅仅在于了解动物的生命周期,作为养蚕缫丝这种古老的农技与工艺,它是我国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劳动成果,同样蕴藏着大量的教育资源,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渗透机不可失。如果能开展好此项目的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更是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的一次好机会。


本课从估计一个蚕茧的丝有多长,并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切入,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要测量蚕丝的长度就要把丝抽出来,抽丝的方法学生一般是想不出来的,让学生模仿教科书第28页学生对话中的方法去做,实践中学生会碰到的抽丝技术问题仍很多,如浸泡时间长短,怎样找丝头,易断,看不清……。在测量技术上,虽没多大难度,但一丝不苟的态度,坚持不懈的精神,分工合作的理念都在这里得到充分的体现。课在此基础上并没有停止脚步,课的后半段,提供抽丝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把科学实践活动与了解我国缫丝技术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了,激发学生课外去更多地了解蚕文化。



二、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真丝织物与蚕丝的关系。


2、知道抽丝的简单步骤。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抽丝的基本技术。


2、初步学会测量一根丝的长度。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生命创造的奇迹。


2、为祖国灿烂的古代蚕业文明而自豪。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学会抽丝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1、有关养蚕和真丝织物图片(课件)。


2、小组器材:蚕茧2个、一次性筷2根、一次性塑料杯子2只、小苏打、缠线纸筒(或手摇式转子)、直尺。


3、学生收集种桑、养蚕、缫丝的相关资料。


四、活动过程


一、出示实物,导入新课


1、出示蚕茧,它可以用来干什么?


(抽丝、做绸缎、取蚕蛹、产卵等。)


2、今天我们就实际来测量一下一个蚕茧的丝到底有多长?


二、猜测结果,交流信息


1、你们猜测它的丝会有多长?


2、要想知道一个蚕茧的丝有多长,我们必须要把丝抽出来。


三、方法指导,小组活动


(一)观看录像,直观指导


1、我们一起来看传统抽丝的技术,请看录像。


2、看了课件,你有什么问题?


3、教师解释相关问题:


第一类:知识性(为什么加水,为什么搅拌,有多长等);


第二类:技术性(浸泡多长时间,怎样找丝头、怎样抽出来,会不会断等)


(二)教师示范,抽丝指导一


1、教师指导第一步操作要点:


(1)浸泡、搅拌大约5分钟


(2)从几根丝中理出丝头


2、学生活动


每组学生两个杯子、里面已放好小苏打和热水,每组两个茧子,两根搅拌木筷子。


活动方法:每两个同学一组,把茧子放入杯中,搅拌5分钟左右,找到丝头。


3、交流找丝头的经验,为没有找到丝头的小组帮忙。


过渡:找到了丝头,我们就要开始抽丝,并测量它的长度,请看操作要点。


(三)活动提示,抽丝指导二


1、教师指导:绕圈和测量丝的长度


(1)把丝绕在盒子上或筒子上,注意速度均匀,用力适当;


(2)两个同学轮流绕,绕到一定圈数后交换,并记录下来。


(3)数一数一共绕的圈数,测出一圈的长度,最后计算丝的总长度。


强调:操作中碰到困难尝试自己解决,一丝不苟、贵在坚持


2、学生操作,教师下组指导


四、阶段小结,交流体会


1、说说这样抽丝的感受


2、今天我们还没有把丝抽完,任务还没有完成,怎么办?


3、改进你的抽丝装置,把丝抽完,并记录它的总长度,写上两位同学的班级和姓名,作为我们今天难忘的一次科学实践活动的见证。


五、活动拓展,课外引申


1、想像现代是如何抽丝的?


2、课后到海宁中丝三厂参考抽丝的过程。


TOP
6#

 

“生命世界”内容个别疑难问题解决的尝试


青田县实验小学   徐巧媚


小学科学教材由“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部分共同构成了知识内容部分。从篇幅上看,“生命世界”这部分内容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在小学阶段的32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中占了11个单元,它所占的分量重,承载的任务更重。


对儿童来说,生命世界是他们孩提时代就怀有浓厚兴趣的神奇世界,一草一木,虫鱼鸟兽,伴随着我们的童年生活。所以我们的教材在编排上让刚刚走进科学世界的三年级的孩子,就从观察学习?《植物》和《动物》开始的,把儿童对生命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神秘感,对生命世界的兴趣进一步延伸,从对花草树木的认识过度到对植物乃至整个生命世界的兴趣。逐步引领对生命现象和事物的表面认识发展到对生命的本质的认识。为小学生提供了诸多培养科学素养的机会和可能,使他们关注生命,关注环境,关注生命科学的发展,关注和人类生存等有关的重大问题。


事实上,在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也是这些单元的内容最让我们科学教师头疼的,在此我就我校科学老师平时的一些疑难问题作一个整理,我们的尝试和困惑与大家作一个交流。


案例一:能否这样教?


在一节科学课上,教师在教学《蛹变成了什么》一课,贾老师说:“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关于蚕宝宝的很多知识,现在,让我们翻开书本第29页,找到第一幅图,蚕茧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一个学生看着书说:“蚕茧的头上破了个洞,里面有一个像蝴蝶一样的东西出来了。”教师表扬了这位学生:“很好,你观察的真仔细。这个像蝴蝶的小动物叫蚕蛾。”学生哈哈大笑,他们一定是想到了美丽的“嫦娥”姑娘。教师继续说:“找到第一幅图下面的灰框图,读一遍。强调:这个内容考试一定会考到的,要求每个学生记住。第二个环节,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老师让学生把几个问题读一遍,然后开始逐个讲解,板书知识要点,要求学生记录。然后请学生把书翻到30页,找到“蚕蛾和蛹的比较”,要求学生跟着自己画一只蚕蛾,一个蚕蛹,学生很认真的跟着画,偶尔有学生说:“老师,我画不像”。接着老师教同学们怎样辨别雄蛾和雌蛾。强调一定要记住雄蛾和雌蛾的特点,考试要考到的。第三个环节,贾老师说:“同学们,找到30页最后面三幅图,观察蚂蚁、蚕蛾和蜻蜓三种动物,他们的身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七嘴八舌说了一通,教师归纳,得出蚕蛾是昆虫的结论,要求记住昆虫的特点,强调一定要记牢!


我的想法:这样的科学课堂想必我们很多老师并不十分陌生,事后了解得知,班级里的绝大部分学生没有养过蚕宝宝,只有四五个学生在学校边上的一个小店里买过几条,没过多久死了。而我们的教师也只能指导学生阅读科学书,而在考试的压力下,老师往往首先把重点放在课文的内容上,对学生来说,它常常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活动。在生命世界的诸多内容中,比如《动物》、《植物的生长变化》和《动物的生命周期》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必须得有种养殖活动,如果这个活动不开展,那么由这个活动引起的一系列活动将无法进行,如对动植物的养护、观察、记录、分析,更谈不上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毅力,培养一种负责任的勇气、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了。据我了解,我们很多的科学教师在教这部分内容时是怨声载道,为找凤仙花的种子愁,为找蚕卵和桑叶愁,为如何让学生坚持观察记录伤脑筋。我们最终只能力所能及地做一些事情,首先,如老师带头自己先在花盆里种植凤仙花,生动描述凤仙花在生长过程中的一些趣事,比如看茎的颜色判断将来凤仙花花朵的颜色,凤仙花果实的奇特形状,种子的奇特传播方式,激发他们的种植与探究欲望。然后鼓励学生有条件的在家里种植凤仙花,有去认真按老师要求做的学生给予表扬、奖励。实在没条件的就在教室的花盆里种上凤仙花,或者是在校园的花坛里,找一块地,和老师一起种植,让他们每天去观察一次。(事实说明,越是被大家关注的东西,他们的生存越难,很多时候我们的幼苗会被孩子们破坏掉)。所以到最后可能就是老师的那一盆凤仙花在在上课的时候出现在各个班的教师里,与同学打个照面。结果是老师直接讲授凤仙花的知识,学生对着实物听相关知识。养蚕也是如此,老师自己养,带动学生去养,可结果是班上只有几个特别细心、对科学特别有兴趣的学生会把蚕宝宝养好,而记录基本上是不做的。我可以说,这种直接讲授是我们目前运用最多的科学教学方式,谁都知道这样做不好,科学探究就是要让学生亲历典型的活动过程,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提升科学素养。可以说,但现实的教学跟理念还是有很大的距离的,很多时候“阅读科学”“直接讲授”这两种教学方式的运用确实也是无奈之举!持续时间太长的活动要三年级的孩子坚持做好不是件容易的事!科学探究本身就不易,他们需要兴趣、时间、空间、和毅力!


案例二:可以这样教!


我对于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的教学,做了一点尝试。虽然我们是实验小学,但实验器材的配置却差强人意,我们实验室的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也就是2-3倍,在教学第一课时还可以。认识放大镜,掌握使用放大镜的方法,认识放大镜的特点,我们的放大镜都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教学第二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和《放大镜下的晶体》这两课时,这些放大镜其实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与直接用肉眼看效果差不多。想看清楚昆虫的触角和蝴蝶身上的小鳞片,看清楚食盐、味精等晶体的形状,困难!怎样办呢?为了让学生能看清楚这些,让学生对微小世界有进一步的认识,我们想到了实物投影仪,我们把昆虫标本放在投影仪上,调节放大,直到找到最清晰的图象,说实话,放大效果非常好!看晶体形状时,我们把食盐和白糖颗粒分别溶解在水中,然后用滴管把溶液滴在玻璃片上,抹开,放在窗台上(加快水的蒸发),水分干了以后,在投影仪上放上一张黑色的纸,把玻璃片放在黑纸上,调节放大,直到找到最大最清晰的图象,学生在下面发出一阵阵惊呼声,他们真实地看到了用肉眼无法看清楚的东西,使他们对生命世界和物质世界充满的好奇,利于引领他们进入微观世界的学习。


在后面几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的学习中,由于我们学校只有3台高倍显微镜,因此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以教师调节好仪器,让学生排队轮流上来看“洋葱表皮细胞”、“草履虫”、“叶表皮细胞”、“口腔上皮细胞”等,然后再借助多媒体,播放录象、展示各种图片以及文字资料帮助学生加深对微小世界的认识。


在《生命世界》这块内容中,对学生来说,还有很多的疑难问题,如:植物不会移动,打它也不会植物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鸭和乌龟既能在水里游又能在岸上活动,为什么不是两栖动物?种子萌发为什么不一定需要阳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教师指导,指导设计实验,探究科学事实;需要我们科学教师智慧的引领,


引领学生走进科学的神秘殿堂。这是我们的责任!


我的困惑:


1、没有开展真正的活动,还能不能谈探究,谈科学素养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2、我们现有的条件:大班额、实验器材紧缺(或不配套)、实验室不足,家长不重视、学科考试压力大等情况下,我们怎样才能实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3、能不能理解我们的理念很先进,而我们现在的整体教学还处在探索之中,中间我们还要走许多的路,作为一位专职科学教师,觉得要教好科学,完全体现科学教学的理念,太难了,也很累!

TOP
7#

 

走进教师的现实世界[1]


——温州市农村小学科学教师参与式教材培训的实践与思考


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陈素平



在以年级划分的专题教室里,辅导老师根据单元的探究活动围绕科学概念为我们准备好了所有的实验材料,让我们以学生的角色倾听着、讨论着、操作着、记录着……慢慢地,探究过程清楚了,实验的难点和重点体验到了,实验的辅导方法心中有数了,科学概念更清晰了,材料的准备也有门路了。大家愉悦地互动着,时而互相质疑,时而静心沉思,时而豁然开朗,个个沉浸其中。一个早上下来,两个单元的探究主题被逐一经历着,半个学期的教学任务有眉目了。当我走出培训教室的那一刻,脚步顿时坚定、轻松起来。                              


——摘自参训教师笔记


 


一、参与式培训背景    


总结第一轮小学科学新课程培训,我们发现:通常以教材分析、课例观摩研讨和专家报告为主的多形式的培训方式虽然信息量大,但这些方式基本是“口耳相传”,这种单向信息传递式的培训模式无法满足教师的多元需求,科学教材中的科学过程技能和专业精神等难以用“口耳相传”的渠道进入教师的内心;更为关键的是,对以兼课教师占大多数的农村科学教师来说,他们却因种种理由没有机会参加培训,大多处于“打无准备的仗”状态。


小学科学教师遭遇了怎样的困难?如何让每一位科学教师最有效地参与培训?借鉴美国STC教材培训的方式,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以农村教师四项教学规范达标活动为契机,从2008年8月份开始,对农村小学科学教师进行“参与式”教材培训。我们先选取了四个区县进行试验,洞头县和龙湾区由全市统一组织培训专家,教研能力较强的鹿城区和瓯海区由区级组织培训专家,计划在一年一轮试验取得良好成效的基础上,再辐射到其他地区。具体过程见表一。






表一:2008学年温州市农村小学科学教师参与式教材培训简况







































时间


对象与人数


内容


主讲人


2008.9


洞头县科学教师30人


各上册第一单元


张汉、饶正辉、王邦银、陈素平、柯高益


2008.9


龙湾区科学教师180人,分四组


各上册一、二单元


林昱、朱小雪、张汉、饶正辉、王邦银、陈素平、柯高益


2008.10


龙湾区科学教师180人,分四组


各上册三、四单元


应小敏、朱小雪、陈耀、施昌魏、缪旭春、王小梅、吴芳、陈素平


2008.10


洞头县教师


同上


同上


2009.2


龙湾、洞头全体科学教师210人,分四组


各下册一、二单元


朱小雪、饶正辉、林昱、林素珠、林孝亮、施昌魏


2009.4


龙湾、洞头全体科学教师210人,分四组


各下册三、四单元


饶正辉、张汉、应小敏、施昌魏、黄卫华


二、参与式培训活动的设计


(一)参与式培训愿景


◆以教师的现实世界为思考前提,让每一位农村教师(包括兼课教师)都能提前能备好每一个单元的每一课,走出无备课的盲区与难备课的雷区。


◆以体验式学习为基本方式,让教师对教材“先行后知”,体悟科学教学理念如何转化为教学行为,下水操练科学技能。


◆以小组学习为组织形式,让专业精神在团队活动中习得,并体验学生的学习过程。


(二)单元培训活动设计


以单元整体备课为活动指向,将培训的内容以 “教材单元”为单位进行主题设计,创设基于学生科学课堂的真实情景,辅以针对性的教学材料,形成每一单元120分钟的参与培训时间。活动一般可分为组织、体验、研讨等三个基本阶段。下面以六上《形状与结构》单元为例,谈谈具体的过程设计:




















步骤


具体内容和形式


设计意图





组织


活动


呈现各种形状的物体图片,组织谈话:


物体,不管是天然存在的还是人工制造的,绝大多数具有可见的形状和结构。它们以其形而显其身,千姿百态,令人叹为观止。它们为什么具有这样的形状结构呢?这其中反映着大自然的客观规律,也记载着人类的智慧和科技发展的轨迹。本单元就是从不同形状结构的物体与它能承受力大小的视角,引领学生探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的。关于形状与结构,你都知道了什么?(记录)


1.整体内容感知


2.暴露教师的已有经验



体验


活动


活动一:探究“纸梁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活动二:探究“改变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的关系”


活动三:探究拱形的承受力


活动四:探究组合拱形(圆顶形)的力量


活动五:搭一个稳固的正方体框架。


活动六:搭一座不用柳钉的“廊桥”


精选重点活动,结合教材难点,在动手做中明确教材编写意图。



研讨


交流


1.对参加活动的过程反省:我们现在又知道了什么?


2.我们研究结果是怎样的?我们的解释?


3.对设计的活动,我们有哪些好的经验。


4.梳理单元核心概念和每一课的具体概念。


1.反思活动过程和自我即时获得的信息


2.单元整理梳理,理解教材。


这样的培训活动过程设计,实际上是该单元教学的过程设计的活动浓缩。教师在参与培训的过程中,既能找到自己对教材解读的的差距,又能体悟到科学理念是如何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从而有效掌握本单元的教学的基本套路,还能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养成和课程理念的内化。


(三)具体体验活动设计


遵循“先行后知”的原则,即参训者运用活动材料和记录单,先通过动手做来获得个人的体验,然后在主讲教师的指导下,团队成员共同交流,分享体验,提升认识。以四下《磁铁两极的研究》为例,一个活动(含研讨)约30分钟时间,相当于一节课。具体设计如下:


1.呈现材料,温馨提示:


(1)今天提供研究的磁铁穿了“外套”,请不能随意剥开。


(2)每一次实验结束后,不要把两根磁铁靠在一起。


2.活动步骤


(1)手握没有标识的磁铁,如果让两极相互靠近,你认为这两根磁铁会怎么样?把你的想法写在记录单上。


(2)动手试试,体验手的感觉,要多做几次。把自己的感觉和观察到的现象用语言描述出来,并与同伴交流。


(3)给两个磁铁的磁极分别标记A、B、C、D,记录它们吸引、排斥的情况。



(4)将两根磁铁分别悬挂起来,待磁铁静止,观察磁极的方向,记录你的发现。


(5)将指向南方的一极标上“S”,表示南极;将指向北方的一极标注上“N”标示北极。


用改标成“S”、“N”的两块磁铁再做两极相互作用的实验,并做好记录。





(6)通过以上研究,说说你对磁铁的两极的认识。


3.组织交流探讨(反省)


n      师生互动中采用了哪些关键问题?


n      活动之前的“温馨提示”有什么作用?


n      为什么强调用儿童语言描述?


n      为什么每一个步骤都要做记录?


n      为什么在一个动手之前先让学生把自己对磁铁两极相互靠近会发生什么写下来?


n      为什么在活动结束时要谈新的认识?


n      与教学实际进行对比,刚才的活动过程中还有哪些问题?


与指导学生活动不同的是,这里的研讨是站在两方面的角度:课堂教学角度和参训者学习的角度提出问题。亦即参训者同时站在指导者与学习者的两个立场,这样有利于教师走出成人思维,做到以学生为本,教学相长,相得益彰。


三、参与式培训的组织与实施策略


小学科学教材参与式培训模式立足于四个基本点:以关注教师的现实世界为前提,以教师动手亲历的体验活动为内容体系,以“先行后知”为过程模式,以疑难问题交流为提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以下五点策略支撑。


(一)活动准备:把重点放在材料的准备


“一套好的材料成就一堂好课”。诚然,材料是科学教学准备的关键。与常规的培训方式不同的是,参与式培训要求主讲教师要准备好整个单元所需要的材料清单。主讲教师要“背着行囊去上课”,而参训者最看重的也是每一个单元每一个活动的材料准备,怎样做到简单、有效、科学。设计繁琐的材料会因为过于费时费力乃至费财而让教师“望而生畏”,不科学的材料又违背科学教学本身的要求。所以,在主讲教师进行活动准备时,首先做到备材料,给教师以示范。如四上《溶解》单元,我们列出的材料清单是:




























课题


材料清单(每组)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透明杯子3个、烧杯3个、搅拌棒3根(颜色统一)、水槽1、漏斗3、滤纸3、泡沫板,食盐、沙、面粉(沙在使用前淘干净。)


2.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四个装水的透明玻璃杯、4根筷子、4个药匙、高锰酸钾、食盐、面粉、沙。


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2个装水的透明玻璃杯、1瓶胶水、1瓶洗发液、2根筷子、2个小匙、1小瓶醋、1小瓶酒精、1小瓶食用油、3只装水的试管、1个试管架。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2个透明玻璃杯各装20毫升水、2根筷子、20克食盐分10小份、20克小苏打分10小份、汽水1瓶、注射器1只附橡皮帽。


5.溶解的快与慢


2个透明玻璃杯、2根筷子、冷水、热水、水槽、等量食盐两包、等量方糖


6.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1个装50毫升水的烧杯、1根筷子、1个药匙、1张记录纸、1架天平、1袋精盐。


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1杯浓盐水、1杯清水、1根筷子、1个蒸发皿、1块石棉网、1个三脚架、1盏酒精灯、1盒火柴、1个放大镜。



值得一提的是,主讲教师备好单元的全套材料,提供样本或者介绍来源时,都会融入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把握好材料准备的难易尺度,这种类似于“现身说法”的方式最能赢得教师信赖,让教师明确每一个活动怎样的材料最适合教学实际,又最大限度减少教师材料准备时间。


(二)活动设计:精选必要的体验活动


参与式培训提倡让教师动手做,亲身经历探究活动过程,这就涉及到效率问题,因为集中在一起的培训时间是有限的,所以精选体验活动内容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的做法是:


1.筛选教材重点活动。例如六上《形状与结构》单元,教材共有8课15项学生活动。我们认为其中的6项活动特别重要,于是就相应地设计了6项基本活动,根据实际情况分两种方式进行处理。一种方式是精选其中2-3项如活动一、活动三和活动五进行体验,其他活动以主讲教师演示讲解为主;另一种方式就是把参训者分成三大组,每一组在30分钟内亲历两项活动,然后在“研讨交流”环节中由参训者汇报交流,在分享中实现对整个单元活动的理解。


2.介入教师“不会”的活动。第一轮的新课程改革实施中,我们发现教材中的很多实验或活动教师自己本身也不会做。例如用一次性筷子“搭一个正方体框架” ,我们就要在培训中让老师学会搭框架。


3.充实教材“空白点”的活动。比如,《形状与结构》中圆顶形这样的结构,教材上只呈现一句话“圆顶形是多个拱形的组合”。我们补充设计了“探究组合拱形的力量”的体验活动,具体步骤是这样的:








1.将一个拱条插入圆圈,测量承受的垫圈数,作好记录。


2.将加上一个拱形,与第一个拱形交叉而置,测量承受的垫圈数,作好记录,并与一个拱形承受的力做比较。


3.如果将三个拱形叠在一起,先预测,再实测承受的垫圈数,作好记录。


4.如果将四个乃至更多的拱形叠放在一起,它将变成什么形状呢?测量,并做记录。


 



 


 




在参训者亲历活动中,随着拱条的不断增加,参训者体验到了拱形的力量,更体验到了圆顶形是多个拱形的组合过程,达到了培训预期的目的。


(三)活动指导:注重在细节中渗透丰富的科学本质教育


把讲解减到最少是参与式培训的一个基本要求。教师的知识可以分为本体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背景性知识。本体性知识和背景性知识可以通过口耳相传获取,而策略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却无法通过简单的信息传递而获得。对于像“如何引导学生经历科学的过程”等抵及科学教育本质的实践性知识,却不是只让人看到表面的大步骤和基本程序,而是蕴含在教学细节中。在培训活动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一些参训者“不由自主”地暴露出对数据的漠视、对证据的忽略、对过程的跳跃等儿童常见的不科学的做法。比如在一次研究如何判断磁铁的两极这一问题时,我们的活动是让参训者将不知磁极名称(包着白纸)的磁铁悬挂起来看磁极的指向,而其中有两组参训者没有做实验,而是直接将纸拆开,以磁铁原来的标记说出磁极的名称;在做磁铁两极相互靠近的体验活动后,谈手的感觉时,很多参训者则直接说出“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结论。针对这样的情景细节,我们要求参训者严格按活动的提示和步骤进行,站在学生的思考角度描述,及时做好真实的科学记录。并要求主讲教师相机追问:你看到了吗?如果这是在你的教学过程中,你的学生会怎么说?当我们强调站在学生的角度做出思考时,很多参训者就会联想自己的课堂,审视自己的过去,并在相互启发中体悟科学本质教育。


在成人看来,这些细节不值得在培训会上花时间,何况“回到学生的认知不太合适”。但是,更多的参训者的亲身体验告诉我们,正是在对这些细节的“较真”中对自己平时所谓的课堂不尽如人意的情景恍然大悟,原来在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在成人身上也同样存在。一位参训者发出由衷的感叹“此时我有一种被电击的感觉”。在某种意义上,参与式培训因为强调对这种细节的较真,科学本质教育的理念才能真正进入教师的内心。


(四)活动提升:设计基于学与教的问题讨论


参与式教材单元培训的目标之一是让教师尽可能将问题要在离开会场之前得到解决,而不是带着问题离开会场,它强调运用教师的已有经验和同伴互助。就某一个具体体验活动而言,参与式培训的活动设计基本策略是将学生的探究活动转化为参训者的体验活动进入,但与科学探究活动相类似的是,我们不仅强调让参训者经历活动,而且要对活动设计意图与活动过程中的各种感受进行理性层面的提升,这样才能使参训者“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在体验活动后,我们均要设计一组基于学与教两个层面的问题交流与研讨。在互动讨论中,鼓励参训者提出不同见解。以《昼夜交替现象》为例,研讨的问题是这样设计的:








1.如何让学生做多种猜想?——教材表达与教师思考的比较


2.材料直接呈现的意义?——教材表达与教师思考的比较


3.实验做分步观察的意义?——实验设计改进与儿童学习特点


4.作为单元起始课,教学目标如何定位?——概念、探究、态度

 






这几个问题的讨论实则是对教材乃至课程思考的理性提升。在培训中,我们发现,对于第一个问题即“对是什么原因引起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做出假设”,有参训者持不同观点,他们认为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大部分都已经从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是因为地球绕着太阳转并且自转”引起的,没有必要让学生“归零”做假设。而教材编写的意图是让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做出多种假设。此时,大家就要围绕这个活动设计对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意义和价值展开讨论并达成共识。必要时,主讲教师做相应的课程背景理念的讲解指导。


实际上,活动提升中的问题讨论,不但对学与教的问题进行沟通,也在较量着参训者对科学课程的理解,打开视野,直面狭隘,这些讨论问题源于教学,却要求参训者高于教学,从课程的角度去面对学与教中的困惑,提升自己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去驾驭真实的课堂教学。


(五)活动组织:创设和谐的人际氛围


参与式培训是一种成人学习,意在让教师对教材的活动做提前的下水探究。但往往,由于受训者的经验层次不同,学校环境不同,同课堂教学一样也需要一定的和谐的人文环境,让教师主动进入学习状态。所以,我们在活动前的人员组织,角色分配,任务驱动等课堂教学组织中常用的手段,在这里也有一定的适用价值。比如一次培训中,主讲教师向让参训者做一个“找对子”的游戏,抽到同样号码的对象被自然编为一组。大家相互认识,组建小组,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参训者的思维才会真正卷入,才会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团队培训活动就会彰显同伴互助的魅力,专业精神在彼此交流中浸润。


四、成效与思考


一年来,洞头县、龙湾区全体科学教师(当然包括兼职教师)以及温州市第三期骨干教师研修班全体学员几近百分百参与了每一次集中培训,几近百分百的教师参与了每一个单元的每一节课的培训活动,实现了几近百分百的科学教师“先培训后上岗”。这种地毯式的触及教师现实世界的培训受到教师的普遍青睐。


本学期,结合温州市农村小学四项教学规范达标活动,我们随机抽取各县四所农村小学,对四年级学生进行期末质量监测,结果洞头县和龙湾区总体成绩名列前茅。这从一个侧面给我们以一个积极的信息。


更让我们欣慰的是来自于参与培训教师的变化。在每一个单元培训结束后,我们都要求部分教师做主题跟进,以便于第二轮培训的改进。(具体见wzxxkx.cnsyyx.com)。一位老师在参加《电》单元培训的心得中写道:“时隔1个月了,我才敲下了以下文字来谈参加本次参与式培训的感受,是想在进行《电》单元的教学时,从学生那里收获更多的感受。而本次参与式培训,不仅仅让我更熟悉教材,对实验操作更熟悉,更引发我对学生前科学概念、对教具学具和实验进行改进的思考与研究工作。”


应该说,参与式培训既是一种模式也是一种理念。以下三个问题我们将要做进一步的思考:


1.如何契合一线教师的需求?


成功的参与式培训,除了主讲教师设计好培训活动、掌握一定的培训技巧外,还受制于参训者的基础素质和培训需求。如何在第二轮的培训中更加契合教师实际,满足不同层面教师的需求是我们的新挑战。基于此,我们做了部分的调查,对每一个单元都进行三方面的问题收集:(1)你认为最需要体验的活动;(2)需要讲解的活动;(3)需要补充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对第一轮的活动设计作出调整和改进。


2.如何衔接日常教研的安排?


作为区域教研来说,教材培训只是一部分任务,而更多的工作来自于日常教研如专题研讨会、教师技能培训会、联片教研、专门的教师培训等,如何将参与式培训的模式引进日常教研活动之中?我们将做进一步的策划。平阳县计划与农村小学科学领雁工程工作相结合是一种新的尝试。


3.如何提升培训活动的内涵?


参与式培训与通常地培训活动相比较,最大的差别是主讲教师需要准备大量的材料而“背着行囊去上课”,强调运用培训师的专业知识和科学观念,并嵌入专业精神。在过去的一年里,很多参训者被主讲教师的专业精神所感动,并因而将这种精神转化为自己的教学投入。但是,培训模式的本身是外在的,活动的内涵是我们所要追问的。“教师培训的目标应从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维加以立体型的建构”。如何提升培训活动的内涵,处理效率和效果的关系,将是下一步思考与实践的方向。


4.如何形成单元培训的基本范式?


一年的探索,我们收获着喜悦、收获着感动,也收获着艰辛。如何形成典型案例,让更多层面的培训能从中得以借鉴,还值得探究。

毋庸置疑,小学科学教材的参与式培训,如同游泳和脚踏车一样,这种来自亲身体验的学习会对科学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它是一种兼具情感投入、丰富活动和认知提升的培训模式。有人质疑这样的培训投入太大,我想如果“高投入”能换来“高产出”,在现阶段,我们愿意,并不遗余力。






[1] 本文作者曾于2009年7月14日在北京全国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培训专家培训会上作介绍。

TOP
8#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培训方案


杭州崇文实验学校    李家绪


 


一、背景


   1、“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儿童建构科学概念”指导思想的全面实施;


2、《科学》教科版教材(下册)修改版的推行;


3、参与式教师培训模式的提出;


4、新一轮教师培训的启动。


二、目标:


   1、用一天的时间,完成1个单元的教材培训;


   2、用一个典型的单元阐释“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儿童建构科学概念”的理念;


   3、用“活动参与式”培训模式让受培训教师亲历科学探究活动;


三、内容:


   1、《科学》五下第一单元《沉和浮》


   2、讲座《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儿童建构科学概念》


四、形式:


   1、参与式:


大部分教师直接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受培训教师以学生和教师的双重角色直接对教材进行亲历互动学习和体验式研究。


   2、观察式:


根据具体情况,如果受培训教师人数较多,让部分教师分散到各个活动小组,以观察员的身份参与活动和研究。


   3、需要受培训方安排一位器材协助员,建议受培训教师在30人以内。


五、材料准备:


1、分组:4人一组,分6小组


2、材料:水槽8个,木块20块,胡萝卜12个,泡沫块20块,石头6个,橡皮6个,回形针20枚,蜡烛6支,空药瓶6个,美工刀6把,橡皮泥6盒,烧杯6个,垫圈若干(200枚左右),(报纸,木板,塑料,牙签,橡皮泥,可乐罐,固体胶,透明胶,塑料盒,剪刀,泡沫,纸板等若干),弹簧称6个,气压式挂钩6个,棉线6根,马铃薯6个,(食盐、白砂糖,味精,变性酒精、食用油,水银若干),铁块6块,比重计1个,大张白纸8张,实验记录表(11类X6),A4纸24张,体积相同的球6组,轻重一样的立方体6组。


六、过程:


   1、阐释“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儿童建构科学概念”。


具体分2个部分,第一部分《适合学生需求的科学探究活动》,第二部分《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儿童建构科学概念》。


   2、培训教师亲历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活动中建构科学概念的经历。


具体如下:


(一)上午《沉和浮》活动(1):时间约2.5个小时


   1)前测:关于“沉和浮”你们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约5分钟


     这是一个重要的前测过程,学生可以借助已有经验,对“沉和浮”做出自己的理解和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教师这里不做具体解释。


2)活动: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观察更多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约15分钟


      第一个活动,是建立标准的过程;


第二个活动预测到验证,完成记录表P2。是让学生对“沉和浮”提出更多的新的问题,引起现象和原认知之间的新的冲突。


   3)活动: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约15分钟


      这个活动,是新教材的一个改动。物体的沉浮,学生很容易想到的是材料的问题,我们以前尽量避免了材料这个话题,这次把它呈现出来是有价值的:1、六年级的学生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2、沉浮实质就是“材料”问题,这个材料也就是物质的密度问题了。


完成记录表P3、4。实验中认识到同一种材料,它的体积和轻重并不影响沉浮,不同材料到底是什么在影响了物体的沉浮的呢,引出继续研究的问题。


   4)活动: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约25分钟


      这个活动基本保持了原来的设计,原来教材的设计还是比较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的,因为是六年级的学生,所以教材又增加了,“用小瓶子继续研究”的内容。使科学从实验室走向了生活,也增加了一定的操作和思维层面的难度。


以上为第一阶段活动,用时约1小时  


休息10分钟


5)活动: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约20分钟


    这个活动的设计,又是新教材从学生需要而设计的活动,这个需要不是“材料的需要”,而是认知发展的需要。学生在研究了体积、轻重如何影响沉浮之后,认识还是模糊而零碎的,通过了这个实验,让学生更深刻地去思考影响沉浮的因素,同时提出了一个排水量的词汇。为后续活动提供认识基础。完成表格P8。


6)活动:造一所小船    约15分钟


    提供大量材料,让参与者亲手制作一所小船,并用垫片检验承载量。对学习进行阶段总结,特别是对第一课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反馈。这个活动在现场完成有2个好处,一)活动要扎实地落实到位,二)检验学生对沉浮的理解


7)培训互动交流环节     约45分钟


    1、对前面的活动,进行问题解答;


    2、对教材活动的设计进行说明,突出“活动是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设计的”;


    3、其他问题解答。


以上为第二阶段活动,用时约1小时20分


上午培训约2小时30分钟


(一)下午《沉和浮》活动2:培训时间约2.5个小时


   1)活动:浮力  约25分钟


     这个活动,是新教材一个重要的增添了的活动。


1、增加了难度,适合六年级的学生;


2、设计巧妙,让学生思维发散;


3、更巩固了体积、轻重、排水量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因素与物体沉浮的关系。完成表格P13、14。


    这个活动,有一定难度,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和受培训教师进行磨合。


2)活动:下沉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研究(1)  约10分钟


    这个活动的第一个重要的部分,是实验前的方案设计,六年级的学生,要有能力自己设计方案。


3)活动:下沉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研究(2)  约15分钟


      从前一个活动延伸的一个有价值的活动,这个价值体现在:1、学生的需求,前一个内容研究的是浮的物体,现在研究沉的物体;2、是认知规律的需求,不同情况下,物体的沉浮是否表现为同一规律?完成记录表P15、16。


   4)活动:用重力和浮力来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约10分钟


   这个活动的第三个重要的部分,是实验后的概括,也是六年级学生需要培养的重要科学研究能力,是一个较高层次的思维活动。


以上为第一阶段活动,用时约1小时  


休息10分钟


   5)活动: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约15分钟


      一个有略微改动的重要活动,从六年级学生的水平,进行了新的安排。从科学探究的角度,学生认识沉浮从物体本身开始关注液体这个重要因素。完成表格P18 。


6)活动:探究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约15分钟


      这个活动比较全面地让学生对沉浮有了一个科学的认识:从物体本身、液体本身、物体与液体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去解释。


学到这里,学生对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现象的解释时,开始关注“物体排开的液体的轻重”与“物体本身轻重”之间的关系。


7)后测: 关于“沉浮”你们又知道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约5分钟


    对学习进行阶段总结,特别是对第一课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反馈。


8)培训互动交流环节     约45分钟


    1、对前面的活动,进行问题解答;


    2、对教材的编排设计进行说明,突出“用探究活动帮助儿童建构科学概念”这个主题,这个时候,教师应该已经很有体会了。


    3、其他问题解答


   以上为第二阶段活动,用时约1小时20分


下午培训约2小时30分钟

TOP
9#

 

落实《规范》,从“能改变的”做起


绍兴县教师发展中心  金伟平


   去年八月,我进入绍兴县教师发展中心工作,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研训员,既组织好各个层次的教研活动,又培训好一线科学教师,成了我的必修课。正值《浙江省小学科学学科教学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出台之际,这恰似一个风向标,指示我了解教师所需,帮助教师专业成长。于是一年来,围绕《规范》,诠释《规范》,落实《规范》,开展了一系列教师培训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科学素养和课堂教学能力。


一、学习《规范》,树立“改变”意识


暑期教师培训中,我们邀请了省教研员喻老师解读《规范》,要求各镇街教研组长把《规范》分发到每个科学教师手中,组织教师学习研讨,并提出意见和问题,然后反馈交流落实。各镇街教师在学习讨论后对规范进行了分析解释,同时提出了一些想法,主要有:


第六条        设计分课时教学方案。


可再加一条:教师对教材中的疑难问题可以通过网络或者向有经验的老师进


行询问,不能带着问题去上课。


第七条  精心准备学习器材。


可再加一条:有些器材可以让学生去准备,有些器材还可以自己在平时收


集。


第十五条  利用材料控制教学节奏。


这条规定很好。课堂上做实验不要全部器材都放在桌子上,因为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还容易把一些仪器打破,所以要注意仪器的收发,仪器要分批出现,学生有新鲜感,做实验也会比较投入。


第二十条  要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处理好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之间的关系。


解释:当做某些演示实验时,其实可以让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上讲台来演示给学生看,不一定总是要教师演示给学生。


第二十二条  博学多识,避免出现科学性错误。


这条规定很好。科学老师也有自己不懂的地方,要虚心学习,不能误导学生,不能不懂装懂,欺骗自己又欺骗学生,所以要求科学老师平时也要注意积累知识,备课要细致认真。


第二十三条  重视探究过程的科学性。


分析:当学生出现一些不合理的数据时,要及时帮他们分析造成的原因,可以先让同学们自己分析,不能的话再由老师帮忙。


第五章,命题与学业检测


分析:对于现在的科学测试,很大部分仍旧是采取笔试的形式,作为这门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要方式的课程来说,我们觉得是否可以加入有关实验操作方面的评价,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在学业评价中,实验操作要达到怎样的要求,可以采取怎样的方式来评价,是不是可以作些规范要求,以避免应试教育。


大家普遍认为《规范》比较全面详细,使我们对小学科学教学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对一线老师来说这既是一种要求,又能对教学起很好的指导作用,能够让大家在今后的教学中做得更加扎实规范。


同时部分兼课科学教师也提出:《规范》全文基本上是高标准、严要求,能否加入基本要求,对应农村地区的一些规模比较小的小学。比如加入“有条件的,必须要……”、“没条件的,至少要……”,最好有个底线,哪些是所有教师要求做到的,哪些是根据条件可取舍的。


在谈到实施《规范》会有什么困难时,大家比较集中地提出了两点:一是不知道如何准备材料,没时间准备材料;二是拿到实验材料也不知如何操作,自身的科学素养不够。


从学习反馈情况可以看出,教师普遍想照着《规范》去做,但如何真正落实,需要进一步指导。


二、解决材料问题,避免“两手空空进教室”


 《规范》第七条“精心准备学习器材”提出:器材准备必须要充足和典型,避免两手空空进入教室进行教学,保证学生观察、实验活动顺利进行。


常用的实验材料大多来源于原有的教学仪器,但这已完全不能适应现在的科学教学。于是对全县各校的在用工具箱进行了统计,要求各校的每个年级至少配一只工具箱,保证能做大部分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一年来,全县二十个镇街的九十所小学共增添了近四百只工具箱,已能基本满足平时教学的需要。同时要求各镇对实验室器材进行整理,列出常用仪器类别,对照增添。


为帮助大家及时快速准备材料,在学期初,我请四位骨干教师整理了各册实验参考目录,把实验器材一栏分为工具箱器材和其他器材,把工具箱中的材料分解到各个实验中,对工具箱中没有却要用到的材料作补充。在2008年9月、2009年1月分别把上下册的参考目录发至各校,请各校科学教师对照目录认识工具箱中的器材,并寻找其他器材。同时征求各校教师意见,主要是材料是否要补充,是否有更好的,实验归类是否合理等等。在综合各镇街具体情况后,确定每册教材的实验目录(附一),整理好目录后发到全县各小学。


三、解决实验操作问题,所有实验“在上课前要亲自做一遍”


《规范》第六条“设计分课时教学方案”指出:教材上的观察、实验活动,


教师在上课前要亲自做一遍,保证课堂教学顺利实施。可我们的大部分兼课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忙于应付,能简单就简单,较少有老师考虑在上课前把实验亲自做一遍,这样就会妨碍教学的顺利进行。我就把“先做一遍”作为培训的一种形式。每学期请四位骨干教师根据统一的实验目录制订实验操作规程,主要从实验内容、实验材料、实验操作方法或要点、建议等几方面整理好各册培训内容(附二),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


在请教师整理好培训材料后,又确定两所学校作为培训点,一所在城区,一所在山区,请学校的科学教师提前作好实验操作培训的器材准备,分四个年级对全县的科学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进行培训,县级培训好后再分区域由科学教研组长组织培训,镇街比较大的再进行一次培训。这样的三级联动的培训方式不仅使全体教师熟悉了实验材料,也亲自操作了一遍实验,使教师的实验操作技能有了较大提高。


记得在三年级的实验培训中,教师对“水和食用油的比较”教参中的讲解提出质疑,教参中提到把水和油珠同时滴在玻璃片上比较,会发现水滴厚而圆、油滴扁圆,但有教师看到的实验现象恰好相反。


于是实验培训就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一次实验探究——“教参错了吗” 。在实验中老师们控制了实验的变量:同一高度,同一时间,同一数量。结果却出乎意料,有几块玻璃上的现象和教参说的一样,但也有几块却和教参相反,这是什么原因?大家又分别在蜡光纸、透明胶、桌面等上面滴水和油珠,终于发现这跟玻璃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刚才实验的有毛玻璃片和光玻璃片,毛玻璃片会出现和教参不一样的结果。在这次实验探究中,老师们一致认为实验时用透明胶做这个实验最方便,效果也最好。


在这次实验探究中,培训的老师不仅把一个困惑研究清楚了,而且在思想观念上对科学更增加了一份严谨的态度——科学要亲处做;发现问题要不唯教参;多动手做做,尊重事实。


在四年级实验培训时,《溶解》单元的实验要用到玻璃棒或筷子搅拌液体。很多教师在搅拌时经常碰击器壁,发出丁丁当当的声音,教师浑然不觉自己的示范演示有错。通过实验操作培训,老师们才发现其实自己一直在误导学生进行不规范实验操作。玻璃棒用于搅拌液体、引流或蘸取试液,搅拌时玻璃棒不要碰击器壁,防止碰破容器或造成液滴溅出,因为化学实验对溶液的要求很高,轻微的碰触也会影响实验结果。在没有玻璃棒的情况下可以用筷子代替食盐溶解实验,但如果是搅拌浓盐酸或腐蚀性强的液体不能用筷子代替。


通过实验操作培训后,老师在用玻璃棒和筷子搅拌时,明显意识了动作要规范,课堂中丁丁当当的声音少了,偶尔有几声,学生马上能互相提醒。


在实验操作培训中,教师像学生一样,有了亲自动手的机会,也对各个实验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有部分教师感叹:不做不知道,做了才知道科学课原来这么有趣,我对教科学有兴趣了,在教学中我自己也能学到很多东西。


四、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把握不同课型的教学要素


教师认识实验材料,会做实验,还不足以保证能上好实验课。怎样使实验教学更有效,也是教师实验教学的基本技能。为此,在全县范围内,有意识地组织了几次不同专题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1、以科学知识为主的课,“把时间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规范》第十三条指出:合理分配课堂教学中师生占用的时间。四年级《食物中的营养》是以科学知识为主的课,平时教学中不少教师会采用一讲到底的方法,十多分钟就上完了,教师讲得很累,学生也听得很乏味。这类课如何上?我先组织一部分骨干教师召开课前会议,根据《规范》要求,“在教学开始前,通过抽测、访谈、作业等方法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特别要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水平。”我们确定这类课要让学生充分暴露前概念,能根据资料展开研讨,让学生在争论中学会思考,学会验证,教师尽可能地少讲精讲。我们设计了八个问题请学生回答(附三),在统计出结果后请两位教师根据自身特点组织教学,组织教师进行课堂观察,主要是记录师生占用时间,然后组织教师研讨,还进行一些后测,主要检测放手后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有否受到影响。


一位教师在课后反思中写下了“21分钟值不值得?”的课堂反思:这个21分钟指的是教师和学生在这堂课中,关于六种营养成分一共交流了21分钟,那么这个21分钟的价值何在?有没有必要交流这么长时间呢?以至最后无法完成课堂的全部教学内容。我认为是值得的。对于学生来说,这21分钟是对原有的概念的一次冲击和颠覆,是认识上的一次转变。从课前对学生前概念的了解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学生对于六种营养成分是完全模糊的认识,甚至有些是完全错误的认识,那么他们在通过阅读资料的形式,接受了新的知识之后,肯定会有很多和原来知识相矛盾的地方,对自己的思维有了一定的冲击,这个时候学生就会有迫切需要交流的需求,他们要把自己刚接触到的新知识和别人去分享,并且在交流中获取更多更新的知识。所以我认为这21分钟的交流是完全值得的,是学生一个很重要的学习过程。虽然因为这21分钟导致了课堂的教学目标没有全部完成,但这又何妨呢?匆匆走过场的完成,还不如有所收获的拖堂。


2、以实验为主的课,要“重视探究过程的科学性”


《规范》第二十三条指出:重视探究过程的科学性。对科学课中的探究实验,首先通过创设的情景使问题聚集,引发学生科学实验的兴趣,再引导学生通过合理假设,讨论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和实验材料,教师的指导重点落实在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小组设计实验方案、集体评议实验方案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理性地思考,倾听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不断反思和评价自己的设计方案,从同学们的评议中得到启发,分享他人的智慧,逐步完善实验方案,明确实验的步骤(包括实验操作办法、实验者顺序、实验记录方式、实验注意事项等)、懂得如何控制变量,科学地选择实验材料。同时能对他人的设计方案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体验合作的愉快。有了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学生的实验操作就能比较规范有序地进行。实验操作强调分工合作,人人参与,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学生不太理解控制变量的重要性,常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一些不应改变的条件。因此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注意学生的实验是否严格控制变量,是否及时收集记录实验数据或实验现象,关注学生是否因实验不成功、任意编造数据或因受他人观点的影响而任意修改数据,通过的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交流实验结果,总结实验方法。这样通过学生自主设计、操作实验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相结合,完善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满足学生对科学实验的探索欲、操作欲。


在对操作实验——《运动和摩擦力》、模拟实验——《昼夜交替现象》等课同课异构教学研讨后,不少教师对如何组织有效的探究的探究有了自己的想法,尤其是对教师的语言、对提问的设计,对实验前的指导,都有了自己的思考,这样的研讨活动让教师带着脑子来参加,有了思维互动,对提高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教材把握能力都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3、单元复习课,“教学过程要注重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规范》在对课堂教学理念的阐述中提出:教学过程要注重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复习课是对学生已学的知识、技能进行巩固、梳理,形成系统,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课型,它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复习课的现状却不容乐观,“炒冷饭”、“题海战”、“大杂烩”、“踩西瓜”成了复习课的代名词。相对于其他学科,科学复习课如何上得更科学、更有效,更有趣也成为我们初步探索的课型之一。


丁建国老师在执教《宇宙》单元复习课前,问了两个问题:“这本科学书中,你们最喜欢哪单元?”“《宇宙》!”学生的回答是不容置疑的。“你们觉得哪单元的内容最难懂?”“《宇宙》!”又一次异口同声的回答。“真有意思,你们最喜欢《宇宙》单元,但又觉得这单元最难懂。今天我们就来复习《宇宙》单元。”看似闲聊的开场白,却体现了教师关注学生知识需求,想学生所想,解学生所难的生本教学思想。


兴趣的激发能让学生投入地学习,我们通过研讨,认为要上好复习课,应该做到:搭建知识网络,尽量做到旧课新上;查漏补缺,分层练习;“冷饭新炒”,凸显学生主体;精心设计练习,适度拓展。


丁老师执教《宇宙》单元复习课,就采取一种“自助餐”式的小组交流学习,信封中分别装了三个“锦囊妙计”:“月球知识知多少”“月亮的脸悄悄地在变化”“日食和月食”。教师一改复习课中的“满堂灌”为学生自主学,不仅发挥了教师课堂中的主导地位,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学生与教材的交流中,学生始终处于乐学中。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五、调研检测,“诊断和反馈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情况”


1、全县性的调研检测


为了解教师对《规范》的落实情况,在2009年1月份,对全县三年级的实验教学情况进行调研,让学生自己采集两片不同的树叶,观察描述树叶的特征。对六年级则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印象最深的实验(附五)。


通过对三年级学生的调研情况分析,发现大部分学生会运用感官观察树叶,并能从树叶的颜色、形状、叶柄、叶片等方面进行描述,可见学生基本掌握了科学的观察方法,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教师平时科学课堂实验教学是有效的,而且方法是科学的,这样的教学能真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通过对六年级学生的问卷调查,并对“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进行统计,发现“教师演示实验”的开出率为95%,“学生分组实验”的开出率为 82%,可见平时的实验教学情况是比较好的,教师演示实验开出情况比分组实验更好些。但有个别分组实验因要教师自己准备材料或要提前布置学生准备材料而没有很好落实。


2、蹲点调研


2009年3月9日到13日,教师发展中心小学组织教研员赴湖塘镇中心校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教学调研。


本次调研活动主要为了解当前小学教师任课与备课、课堂作业布置与批改的现状,研究小学集体备课的基本模式,研究新课改背景下中心小学教师的任职任课合理性和可行性,分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教学常规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一周中,本人一共听了12堂课,其中10堂科学课,2堂数学课,上了4堂科学课,组织了一次以“规范上课,关注细节”为主题的教研活动,对湖塘街道小学科学学科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召开了一次教师座谈会和一次学生座谈会,组织了一次集体备课,并作了“从规范备课做起”的讲座。


通过调研发现,学校在安排教师课务时做到相对集中,有专任的科学教师,一个教师任了三、五两个年级7个班级的科学课,周课时18节;一个教师任六年级3个班级的科学课,另两个分别任四年级3个班级。兼任教师的其他学科则安排在另外的年级。


这样的任课安排很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由于教师任课基本集中在一个或两个年级,使得教师有心思也有精力在这门学科上下功夫,平行班中任教也使教师自己就有一个比较,会在上课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让教学效果更好。


这样的任课有利于教学规范的落实。由于是交叉就任,一个教师在一个班级中除了任教这门学科外没有其他学科了,教师就不会产生任意改课的念头,这也促使教师必须扎扎实实去上好每堂课。


在教师座谈会上,有教师谈到有时一天要上三个年级的科学课(完小科学教师),这样的上课会使教师无法准备好每个年级的实验材料,从而影响教学效率。建议在排课时,一天中有平行班的全部排平行班,可以让准备的材料得到充分利用。没有平行班的建议五六年级的科学课两节连着排,这样可以让探究活动得到充分展开。


由于科学课的课前准备工作很多,有时上好一节课要准备两三节课,往往一些专职教师还兼任实验室管理工作,建议专任教师的周课时量不超过十五节。


六、小结现在已做的,提出今后的设想


一年来,我县实实在在实施《规范》,通过实施过程中对教师的访谈,发现教师对《规范》有了一定的的认识,同时普遍接受这种互动式的培训,觉得培训有收获,大部分教师觉得自己有信心有能力去上好科学实验课。在教学的实践中,教师的教学技能因有了底气而得以在学生面前展示,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改变了“听实验”、“背实验”、“画实验”的现象。


一年来,所有的专职、兼课教师都已经参加了至少一个年级的实验操作培训,这只是培训的一个基本阶段,我打算在本学期初再进行一次统计,让所有教师再参加至少一个年级的培训,计划用三到四年时间,让所有科学教师都能参加科学实验操作培训,在熟悉教材内容的同时,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但如何让评价也跟上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附一:


绍兴县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目录参考


                                         2009年1月

































































































































































































































































































































































































































课文题目


观察、实验的内容


实验器材


实验


类型


工具箱器材


其他器材


演示


分组


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观察一些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小石块、泡沫塑料、回形针、蜡烛、带盖空瓶、橡皮、苹果、水槽、水




2


同种材料大小变化后水中的沉浮


小木块


美工刀、透明胶、橡皮、苹果、回形针、水槽、水




3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大小不同的各种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小石块、泡沫塑料、回形针、蜡烛、带盖空瓶、橡皮、苹果、水槽、水




4


重量相同的各种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变体积塑料圆柱


水槽、水




5


体积相同的各种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同体积球


水槽、水




6


改变小瓶子在水中的沉浮状况



水槽、水、带盖空瓶




7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的实验


橡皮泥


水槽、水、烧杯或量杯




8


比较橡皮泥排水量的实验


橡皮泥


水槽、水、烧杯或量杯




9


造一艘小船


造用橡皮泥做的小船


橡皮泥


水槽、水




10


比较小船的载物量


橡皮泥


水槽、水、垫圈




11


造用其他材料做的小船



筷子、卡纸、牙签、泡沫塑料等



课后


12


浮力


体验浮力的实验



泡沫塑料、水槽、水




13


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


吸底滑轮


泡沫塑料、水槽、水、线、测力计




14


测量大小不同的泡沫块受到的浮力


吸底滑轮


泡沫塑料、水槽、水、线、测力计




15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测量一种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



水槽、水、测力计、钩码




16


测量大小不同的3块石头的浮力



水槽、水、测力计、线、各种石块




1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实验比较两种液体的不同



夹子、铁片、酒精灯、火柴




18


让马铃薯在液体中浮起来



烧杯、筷子、食盐等




19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



烧杯、测力计、钩码、各种溶液




20


同体积马铃薯、清水、浓盐水轻重比较


比重计


各种溶液、天平、混合溶液




21


热起来了


测量毛衣、书本的温度



毛衣、书本、温度计




22


给冷水加热


塑料袋装水在冷。热水中的变化实验



水槽、密封小塑料袋、冷水、热水




23


密闭试管中的水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天平、试管、试管夹、酒精灯、气球皮、烧杯、冷水、热水、橡皮筋




24


液体的热胀冷缩


水的热胀冷缩实验



烧杯、烧瓶、带细管的塞子、色水




25


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实验



烧杯、烧瓶、带管塞子、其他液体




26


空气的热胀冷缩


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



烧杯、烧瓶、气球、热水




27


金属热胀冷缩码


铜球的热胀冷缩实验(演示)



酒精灯、铜球演示器、冷水




28


钢锯条的加热实验



酒精灯、钢锯条、铁钉、三角架




29


热是怎样传递的


铁丝传递热的实验(演示)



酒精灯、铁丝、火柴、架子、石蜡




30


金属片的传递热的实验


传热实验铁片


酒精灯、铁架台、石蜡




31


传热比赛


三种金属材料的传热本领比较(演示)



酒精灯、三种金属条架、火柴、蜡




32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不同材料杯子的散热比较


保温传热实验套件


温度计、热水




33


做一个保温杯



杯子、热水、毛巾、泡沫塑料等




34


测定保温杯的保温性能



自制保温杯、热水、温度计




35


太阳钟


做一个模拟日晷


日晷模型





36


用水测量时间


滴漏实验



铁架台、饮料瓶、量筒或烧杯、表




37


我的水钟


做一个水钟


滴水管套件


饮料瓶、表等




38


机械摆钟


观察钟摆每分钟的摆动次数



机械摆钟




39


自制摆的摆动次数观察



铁架台、细绳、小重物、秒表




40


摆的研究


改变摆锤重量的实验



铁架台、细绳、小重物、秒表




41


改变摆绳长度的实验



铁架台、细绳、小重物、秒表、尺




42


做一个钟摆


改变金属圆片位置的实验



铁架台、细绳、木条或塑料棒、金属圆片、秒表、尺子




43


做一个每分钟摆动30次的摆



铁架台、细绳、木条或塑料棒、金属圆片、秒表、尺子




44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观察摆钟齿轮操纵器



机械摆钟




45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一分钟计时器套件





46


昼夜交替现象


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



手电筒、乒乓球




47


证明地球在自转


傅科摆(演示)



铁架台、细绳、小重物、圆底盘




48


谁先迎来黎明


模拟实验感知地球的自转


小地球仪


红、白纸片等




49


实验感知地球的自转方向


小地球仪


转椅




50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模拟地球与北极星的位置关系


小地球仪


纸片、皮球、




51


地球在公转码


模拟实验感知地球的公转(三球仪)



红蓝色圆纸片、木竿、木尺




52


一年为什么有四季


模拟实验研究地球的四季成因


昼夜与四季实验半球面、小地球仪


大头针




53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模拟实验感知极昼、极夜现象


昼夜与四季实验半球面、小地球仪


手电筒、纸板




 


 


附二: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实验基本操作


1—1种子发芽实验(一)


一、实验内容:


种子发芽实验


二、器材:


(每生)放大镜1个、绿豆种子4粒、塑料盒2个、标签4张、纸巾1块


(每组)水1杯、滴管1个


三、规范操作要点:


按照教材第4页的图和文字所示的方法和要求做实验。


四、操作建议:


1、实验前要先观察种子形状,记录下相关的特征和数据,并把它们画下来;


2、按照实验计划用标签给种子分组编号;


3、要告诉学生隔一段时间就去观察一次,及时做记录。


五、还需要配什么器材:


盒子或黑色塑料袋1个、一些潮湿的土壤、(冰箱)。


1—2种子发芽实验(二)


一、实验内容:


整理分析实验记录的信息


二、器材:


(每组)实验后发芽的和不发芽的种子、放大镜1个。


三、规范操作要点:


略。


1—4蚯蚓的选择


一、实验内容:


探究蚯蚓生长环境实验


二、器材:


(每组)长方形扁纸盒2个、蚯蚓10条左右、干土和湿土若干。


三、规范操作要点:


1、学生先谈谈对蚯蚓生活环境的了解,做出自己的猜测。


2、分组设计对比实验方案,并验证自己的猜测。


1—6做一个生态瓶


一、实验内容:


生态瓶的设计和制作


二、器材:


(每组)做生态瓶的容器1个、半桶水、一些洗净的沙和小石子、一些捕捞工具。


三、规范操作要点:


1、讨论建造生态瓶所需的的生物和非生物自然环境。


2、准备材料,做一个生态瓶。


四、操作建议:


1、讨论时要考虑生物和非生物的种类、数量、食物和其他关系等。


2、建造好的生态瓶要进行管理和长期的观察、记录。


1—7改变生态瓶


一、实验内容:


改变生态瓶的生态环境实验


二、器材:


(每组)已建造好的生态瓶1个、小鱼若干、水草若干、漏网1个。


三、规范操作要点:


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其中一个内容进行预测、实验、观察记录和分析。


3—3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一、实验内容:


探索岩石变化原因的实验


二、器材:


1、(每组)较小的岩石块1块、酒精灯1盏、火柴1包、镊子1个、烧杯1个(装半杯水);


2、带盖的塑料瓶或玻璃瓶1个、碎砖块若干。


三、规范操作要点:


实验1——


1、点燃酒精灯,用镊子夹着岩石块在酒精灯上加热。(注意捏的方法)


2、将加热的岩石块立即放入冷水中进行冷却。


3、如此反复进行数次,直至岩石块分裂成更小块的岩石为止,才熄灭酒精灯。


实验2——


1、在瓶子中装上大半瓶水,放入一些碎砖块,盖好瓶盖。


2、两手分别握紧瓶盖和瓶底部分,用力摇晃瓶子,让砖块互相摩擦、碰撞。


3、取出砖块观察,并与原砖块进行比较。


四、操作建议:


1、酒精灯应用火柴点燃,用外焰加热,用灯盖熄灭,盖两次为好。


2、摇晃瓶子的时间要稍长一些,最好是砖块明显变小为宜。


3—4土壤中有什么


一、实验内容:


寻找土壤成分实验


二、器材:


(每组)一些新鲜湿润的土壤和干燥的土壤、小铲子1个、塑料盒1个、报纸1张、放大镜1个、塑料杯、镊子1个、筷子或小棍1根、水半瓶、牙签1根。


三、规范操作要点:


按照教材52到53页的图和文字所示的方法和要求进行三个步骤的实验并观察。


四、操作建议:


做沉积实验时,土壤倒入水中时应该先观察一下,再搅拌静置、观察。


3—5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一、实验内容:


雨水对土地侵蚀模拟实验


二、器材:


(每组)一侧有小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1个、湿润并混有少量沙石的土壤若干、报纸1张、塑料薄膜1张、小铲子1个、脸盆1个、喷水器1个、水1瓶。


三、规范操作要点:


按照教材55页的图和文字所示的方法和要求进行实验并观察。


四、操作建议:


1、造斜坡时要将土拍紧,防止喷水时整体滑坡。


2、喷水时应离开斜坡一定距离,保持较大的喷水面积,也不宜过高,防止沙土溅出太远。


3、提醒学生对土坡和径流都要仔细观察。


一、对一些实验器材的替代:


喷水器可用瓶盖上扎有一些小孔的饮料瓶替代。


3—6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


一、实验内容:


探索土地侵蚀原因的模拟实验


二、器材:


(每组)一侧有小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1个、湿润并混有少量沙石的土壤若干、有植物生长的土壤若干、报纸2张、塑料薄膜2张、小铲子1个、脸盆或水桶2个、喷水器2个(孔有大小之分)、水2瓶。


三、规范操作要点:


按照教材58到59页的图和文字所示的方法和要求进行实验并观察。


四、操作建议:


1、喷水器喷水的高度要相同,喷水的量也要相同。


2、作为对比实验,实验时不能再动土坡的模型,而且只能改变实验计划中所选的那一个条件。


3、实验后观察、比较的重点是土坡被侵蚀的程度(被侵蚀的土壤的多少、所接的水的多少和清澈程度、土坡的变化情况等)。


五、对一些实验器材的替代:


2个喷水器可分别用瓶盖上扎有一些小孔或大孔的饮料瓶替代。


3—7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一、实验内容:


河流对土地侵蚀原因的模拟实验


二、器材:


(每组)一侧有小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1个、湿润并混有少量沙石的土壤若干、报纸1张、塑料薄膜1张、小铲子1个、脸盆1个、大饮料瓶1个、杯底侧边扎孔的塑料杯1个、高10厘米的木块1块、水1瓶。


三、规范操作要点:


按照教材58到59页的图和文字所示的方法和要求进行实验并观察、测量、记录。


四、操作建议:


倒水是要保持带孔塑料杯中的水始终是满的,即保持河道中的水量和水的流速基本一致,无较大的变化。


3—8减少对土地的侵蚀


一、实验内容:


设计和建造模拟家园


二、器材:


(每组)长方形塑料水槽1个、湿润并混有少量沙石的土壤若干、报纸1张、塑料薄膜1张、小铲子1个、喷水器1个、水1瓶、小泡沫块10块左右、小草4棵左右。


三、规范操作要点:


按照教材63到64页的图和文字所示的方法和要求进行设计、交流、实验、观察。


四、操作建议:


实验前的设计和交流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可将目标明确指向设计的意图、目的。


4—1我们的小缆车


实验1——


一、实验内容:


安装一辆小缆车


二、器材:


(每组)实验用小车1辆、粗线或细绳1根、挂铁垫圈的小钩(可用回形针弯制)1个、两大盒铁垫圈(五金店买)。


三、规范操作要点:


按照教材70页的图示的方法和样子进行安装。


四、操作建议:


1、拴绳线的位置一般在车头的正中,否则小车容易跑偏。


2、绳线的长度应约等于桌子的高度。


3、桌子的边缘可用铅笔袋或夹子拦住,避免小车冲出桌面掉下桌子。


实验2——


一、实验内容:


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关系实验


二、器材:


(每组)实验用小车1辆、粗线或细绳1根、挂铁垫圈的小钩(可用回形针弯制)1个、铁垫圈若干、秒表1个。


三、规范操作要点:


按照教材71页的文字所示的方法和要求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


四、操作建议:


1、小车动起来之前要一个一个地增加垫圈,才能发现不是任何小的力都能使小车运动起来,也才能比较准确地找到使小车运动起来的最小的力。


2、小车动起来之后要多个多个地增加垫圈,才能更容易用秒表测量或目测出小车运动的快慢。


4—2用橡皮筋作动力


一、实验内容:


橡筋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实验


二、器材:


(每组)带车轴套的实验用小车1辆、橡皮筋4根、测量距离的皮尺1根。


三、规范操作要点:


1、推测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并根据推测设计实验。


2、安装小车后,观察和感觉橡皮筋产生的弹力大小和作用在小车上的时间因缠绕圈数的多少而不同。


3、到室外平坦的场地上进行实验,验证推测。


四、操作建议:


1、安装时,车轴套应位于后车轴的中间部位,使产生的力量均匀作用于车轮。


2、如果没有车轴套,可在轴上缠上几圈胶布或胶带来解决。


3、室外实验场地要平坦但不很光滑,并用尺子在地上画好表示距离的格子。


4、实验后可以让学生讨论怎样使小车行驶得更远,并让学生实施自己的设想。


4—3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一、实验内容:


气球驱动小车的实验


二、器材:


(每组)实验用小车1辆、支架1个、喷嘴1个、气球1个。


三、规范操作要点:


1、按照教材75页的图示的方法和样子安装一辆喷气小车。


2、试一试:给气球吹足气,放开气嘴,小车能否运动起来。


3、到室外平坦的场地上进行实验,测量行驶的距离。


四、操作建议:


1、气球吹足气安装到小车上时,要避免与碰到车轮,否则会影响小车的运动。


2、想办法将气球固定在小车上,以保持小车在运动时基本处于一条直线上。


4—4测量力的大小


一、实验内容:


测力计测量物体重力的实验


二、器材:


(每组)弹簧测力计1个、钩码1盒、用于测量重力的小物体若干。


三、规范操作要点:


1、学生拿起测力计,检查指针是否在“0”位置,不准的话请教师调整。


2、测量物体重力时,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测量,作好记录进行比较。


3、测量拉文具盒匀速前进要用多大的力,为下一课做技能准备。


四、操作建议:


1、测量前只要求检查而不调整,强调的是检查计量工具的意识;请教师调整,目的是避免学生自行乱调指针。


2、在测量时要慢慢提起物体,不要用力过猛。如果指针已经达到最大数值还没有提起重物,应停止测量,或改用测量范围更大的测力计。


1、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这一点与读温度计的要求是一样的。


2、要求学生尽量估计准确一些,促使学生建立实际的“牛”的大小的概念。


五、还需要配什么器材:


几种不同样式的弹簧测力计。


4—5运动与摩擦力


实验1——


一、实验内容:


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关系的实验


二、器材:


(每组)弹簧测力计1个、线绳1根、纸盒1个、钩码1盒、砂纸1张、两块木板。


三、规范操作要点:


1、推测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关系。


2、利用提供的材料设计实验,讨论要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条件并记录。


3、在光滑程度不同的平面上分别用测力计拉动装有相同数量钩码的纸盒,读数、记录、比较。


四、操作建议:


1、对比实验时,光滑程度的差别要大些才好。可以同时把接触的两个面都弄粗糙,摩擦力就会大大增加。


2、这一个实验做两次也可以了。


实验2——


一、实验内容:


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关系的实验


二、器材:


(每组)弹簧测力计1个、线绳1根、纸盒1个、钩码1盒。


三、规范操作要点:


1、推测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


2、利用提供的材料设计实验,讨论要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条件并记录。


3、在同一平面上分别用测力计拉动装有不同数量钩码的纸盒,读数、记录、比较。


四、操作建议:


1、对比实验时,物体重量的差别要大些才好。


2、这一个实验较容易,可以多做几次再比较。


4—6滑动与滚动


一、实验内容:


测量滚动与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实验


二、器材:


(每组)弹簧测力计1个、实验用小车1辆、线绳1根、纸盒1个、钩码1盒、胶带。


三、规范操作要点:


1、推测摩擦力大小与物体运动方式的关系。


2、利用提供的材料设计实验,讨论要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条件并记录。


3、在同一平面上分别用测力计拉动轮子滚动前进和滑动前进的两辆小车,读数、记录、比较。


四、操作建议:


1、在小车上加一些重物,测量滚动摩擦力就会容易些,两种摩擦力的差别也会大一些。


2、小车运动的接触面应粗糙些为好,若轮子与桌面打滑,就测不出多大区别了。


4—7运动与设计


一、实验内容:


观察自行车上与摩擦有关的设计


二、器材:


(每组)自行车或儿童车的实物1辆。


三、规范操作要点:


1、观察实物和教材85页的图示,确定应观察的与运动密切有关的部件。


2、区分这些部件中需要摩擦力和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


3、从这些部件的设计特征中找出增加和减少摩擦力的方法。


四、操作建议:


1、操作实物活动前要强调注意安全,不能快速转动轮子。


2、研究时只要学生说得对就应给予肯定。


3、教学目的不是要找尽自行车上好的设计,可以适时中止讨论。


4—8设计制作小赛车


一、实验内容:


设计并制作小赛车


二、器材:


(每组)制作小车的材料和工具。


三、规范操作要点:


1、利用教材87页提供的设计任务和要讨论的问题,指导学生进行设计。


2、分组进行设计,写出方案,交流和反思、改进。


3、引导学生分析教材88页提供的四个小车和一个制作流程图,指导学生制作。


4、各组介绍交流制作好的小赛车,进行小赛车比赛。


四、操作建议:


1、设计时重要的是要增大动力,减少阻力,启发学生在实际中运用已学的知识。


2、实际制作一般放在课后进行,教师的督促和及时指导极为重要。


3、小赛车制作和测试的过程中要注意安全。


 


 


附三:


四年级科学《食物中的营养》


前测:                           班级        姓名       


1、你认为人体需要的营养是从哪里得到的?




2、你认为水是一种营养成分吗?




3、你知道含有蛋白质的食物有哪些?




4、你知道含有脂肪的食物有哪些?你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





5、你知道含有糖类的食物有哪些?你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





6、你知道含有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有哪些?





7、在你吃过的食物中,你能获得哪些营养?举例说明。






8、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营养的知识?




附四


华舍实验小学四年级科学《食物中的营养》前测结果总汇


        


 整理沈国军                              被测人数:97人




























































































































































































































































































前 测 问 题


答 案


人 数


1、你认为人体的营养是从哪儿得到的?


食物中


88


米饭中


1


胃中


2


小肠中


3


蛋白质


2


青菜


1



 


2、你认为水是一种营养成分吗?


是的


91


不是的


6



 


3、你知道含有蛋白质的食物有哪些?


鸡蛋


85


各种肉类


30


各种鱼类


34


牛奶


24


青菜


4


麦片


4


豆腐(豆浆)


5


核桃、开心果


6



7



 


4、你知道含有脂肪的食物有哪些?你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


你知道含有脂肪的食物有哪些?






肥肉


4



28


猪肉


33


(鸡鸭狗牛羊)肉


25


巧克力


14


牛奶


9


花生


14


豆腐


2


香肠


2



7


蛋糕


1


你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


通过看书


27


通过找资料


9


问老师或别人


4


试吃


11


看包装袋


2


在纸上擦一擦,有无油渍


9


上网查知道


2


空白没答


27


5、你知道含有糖类的食物有哪些?你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


你知道含有糖类的食物有哪些?


米饭


36


馒头、面包、面条


13


甘蔗


6


白糖、冰糖


23


巧克力


5


蛋糕


5


饼干


2


水果类(苹果、梨……)


21


蔬菜类(土豆、青菜……)


12


你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


通过看书


19


通过找资料


6


问老师或别人


3


试吃


29


看包装袋


3


上网查


1


做实验、观察


4


空白没答


34


6、你知道含有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有哪些?



33


蔬菜(萝卜、青瓜、西红柿、青菜……)


39


水果


37


牛奶


9


食盐


9


维生素片


4


鸡蛋


2


7、在你吃过的食物中,你能获得哪些营养?举例说明


维生素


59


脂肪


12


糖类


3


蛋白质


43


矿物质


24



1



 



 


8、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营养的知识?


人要均衡营养


28



多喝水有利身体


11



一日三餐不能少


7



多吃蔬菜水果


18



多喝牛奶


7



多吃鸡蛋


2



早上要多喝粥


2



少吃油炸食品


3



细嚼慢咽


2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1



各种营养物质的作用


8



哪些食物中有什么营养


12



空白没答


11


附五:


三年级科学实验教学情况调查


1、由调研老师带学生到校园中,请每个学生采集两片不同的树叶,提醒学生树叶不能特别大,两片要贴在同一张纸上。


2、用透明胶把树叶贴在白纸上,注意贴平整,不能让树叶掉下来,每片树叶贴两到三条透明胶。


3、教师把以下题目抄在黑板上,请学生抄一题答一题。提醒学生纸不要折,要注意书写清楚,把观察到的都写下来。


一、            两片树叶的相同点


二、            两片树叶的不同点


 


 


六年级科学实验教学情况调查


一、请把这个学期的实验罗列一下(提醒学生:写实验内容,一句话写一个,可以看课本答题,15分钟后把书放进去)


1、老师演示的(就是老师做过的):


2、小组合作或自己做过的:


二、请举例写出这学期做了什么实验后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写5点。


三、这学期你印象最深的科学课是哪一节?为什么会印象深刻?具体写一写老师怎么上,你怎么做。



 


 


 


 

TOP
10#

 

小学科学教师培训“椒江模式”例谈


台州市椒江区人民小学  胡志林


台州市椒江区小学科学教师的培训工作,在区教育局教研室小学科学教研员王仙德老师统一领导和精心部署下,形成了一套操作性很强具有鲜明特色的“椒江模式”:即对大组成员采用“任务驱动式人才拔尖培训”模式;对名师替队采用“三年阶梯式培养”名师造就模式;对教研活动采用“主题式联谊研究”活动模式;对新课程全员培训采用“课堂参与式”培训模式。这几年来成绩斐然,先后培养出台州市教学大比武或优质课一等奖的王建平老师和朱兆敏老师,浙江省新生代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获得者林志老师,全国教科版小学科学课程培训专家、全国小学科学教育先进个人胡志林老师等一大批科学名师。用王老师通俗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找机会让他们去做;放心地让他们去做”。


一、“任务驱动式”大组成员人才拔尖培训模式(拔尖人才5名)


区小学科学教研大组是全区小学科学教学研究工作的核心组织,它代表着一个区小学科学教学的形象,代表着一个区小学科学教学的实力。如何打造一个具有强劲的教学和研究实力的教研大组至关重要。椒江的科学教研大组一般由5到6名一线科学老师和教研员组成。教研室王仙德老师在挑选大组成员的时候非常关注以下几点:工作实力、工作时间、工作热情三方面。实力分两方面:业绩和能力。首先业绩在全区是比较出色的,还要有比较强的工作能力。那么是不是业绩好工作能力强的人就一定是大组成员了呢?这不一定!如像董德平、朱兆敏等,现在就已经退出了教研大组,因为他们当上了街道中心校的校长,从时间和精力上无法保证科学的教学研究工作。除了工作实力、工作时间以外,还要有工作热情,比如说大组成员中是语文兼科学的,原来科学为主攻目标的,现在目标发生的转移,转向了语文,什么教研活动、各项评比等都参加语文学科的,建议她离开科学教研大组。


人员选定了,接下来如何发挥教研大组的作用很重要。我们就采取了“任务驱动式”大组成员人才拔尖培训模式。把教研大组的功能定位在以下几个方面:示范、指导、组织、研究等。教研活动的组织工作由大组成员中轮流担任,这既减轻了教研员的工作负担,又锻炼了大组成员组织教学研究活动的能力,轮到组织教研活动时,从听上课教师的试教开始到正式组织整个教研活动的开课、评课讨论乃至总结等全程参与。教研大组成员在听到上课教师在试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耐心地与执教教师沟通,有的时候对教学的片段甚至整堂课,用同样的教学设计,同样的教具与学具,进行示范教学,这个比光用嘴巴说效果不知道要好多少倍。而且这一过程把大组成员的示范、指导、组织、研究等作用都发挥了出来。正因如此,椒江的教研大组得到台州市教研室的充分肯定和认可。多次得到市教研员王瑞达老师的表扬。所以椒江现在的团队指导工作不局限于椒江区,只要有需要,只要有请教的,不管是哪个县市区,甚至不管是哪个省的,都力所能及地非常热情地予以帮助和指导。


在教研活动的组织是其中的一个任务,教研大组成员还承担着期末试卷和课堂练习的撰稿和编写任务,还担任着论文评选、优质课评比、教学大比武、星级教师评比考核等评委工作,参加这一系列活动的评审工作。当然还有很多很多其他的工作。任务驱动目的是让每个成员都有干事的机会,在做实实在在的事情中提高自身的能力,忙并快乐着。


二、“三年阶梯式培养”名师造就模式(第二梯队6名)


如果说大组成员是本地的拔尖人才的话,拔尖人才毕竟是少数的。要振兴整个区的科学教育,光靠大组成员是不够的,必须要造就更多的优秀教师,造就一个科学教育的人数更多范围更大的团队。所以椒江区就采用了“三年阶梯式培养”名师造就模式。挑选一批有发展潜力的自身素质较好并且对科学教育比较有兴趣有上进心的老师为“三年阶梯式培养”的对象。创设各种机会让她们上研究课、说课、评课、攥写论文、案例、听课学习、上网交流等等,经过努力,在第二梯队的6名教师中有成为区星级教师的黄克熙老师、有教学大比武一等奖、视频研究课一等奖的林素雯老师、有优质课一等奖的章芳艳老师、有论文案例在省里获奖的徐玲花老师……这些老师在椒江的小学科学教学和研究中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等这一批培养计划完成后,再挑选一批作为培养对象,这样循环下去,椒江的科学教育团队就会越来越强大。


三、“主题式联谊研究”教研活动模式(部分2030名)


椒江的教研活动基本做法是:每次区级教研所有学科必须开齐,否则不予以批准。这就保证了像科学、思想品德等薄弱学科教学研究活动的正常化。第二个做法是:学校与学校之间、街道与街道之间联谊教研。这样既解决了申办区级教研活动单位多教研活动数量有限之间的矛盾,又增加了兄弟学校之间、街道与街道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沟通和交流。每学年确定一个大研究主题,每次教研又根据这个学年大主题从不同的角度确定小主题,相当于大课题与子课题一样,这样能保证教研活动有计划、高质量。


四、“课堂参与式”学科新课程全员培训模式(全员100名左右)


新课程全员培训是涉及面最广的科学教师培训活动,在这样的培训活动要达到的目标有:接触最新的教学理念,了解教材的编排内容和意图,了解怎样在课堂上落实教材的内容和编排意图,解决教师们在科学知识和科学实验操作上的缺陷和困惑。所以采用“分工合作,课堂参与”的模式予以培训。对教材的内容由精干力量按单元进行分工,“课堂参与”的意思是开设研讨课供老师们听课,研讨课中的学生实验,等这堂课下课后参加培训的老师亲自做一遍,这种“课堂参与式”的培训的主要优点是充分利用资源,不用单独准备实验材料,减少了很多工作量,而效果不减。如我们在对五下教材进行培训时,安排一名教师执教“摆的研究”,老师通过亲历实验活动,对影响摆的快慢的因素就有一个比较真切的感受。比如六上“物质的变化”单元加热白糖实验、“能量”单元“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的实验等等,看学生做过以后,老师们再亲自做一遍,效果很好。尤其是对农村兼职的科学教师的来说,效果就更好。也许他们自己上课的时候还从来没做过这个实验呢?也许他们自己对这个实验到底应该怎样做还不太清楚呢?通过这样“课堂参与式”培训,达到培训的真正目的,不搞形式主义。


以上是台州市椒江区的小学科学教师培训的一些做法,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目前不少学校科学教师队伍不稳定,兼职太多,科学学科的重视程度还不够等等都严重干扰科学教育的质量,给科学教师的培训工作带来了很多新的压力。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在职的科学教师真正努力了,科学教育的前程还是光明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