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教科版五下六下教学反思 [复制链接]

11#

 

    今天,五2班在上了两节的《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之后,今天总算开始《造橡皮泥小船》了,在各组橡皮泥的轻重大小不同、替代货物-----硬币品种不同的诸多不足之下,开展了造船活动,并完成了如下表:

































































































水槽的原水位


700毫升


船入水的水位


710ml


720ml


715ml


712ml


710


720


710


装第一枚硬币的水位


715ml


730ml


720ml


713


712


730


710


装第2枚硬币的水位


720ml


750ml


740ml


713


714


735


715


装第三枚硬币的水位


725ml


750ml


750ml


713


716


738


715


装第四枚硬币的水位


 


 


 


714


718


740


 


装第五枚硬币的水位


 


 


 


714


720


745


 


装第六枚硬币的水位


 


 


 


715


 


 


 


装第七枚硬币的水位


 


 


 


 


 


 


 


装第10枚硬币的水位


 


 


 


 


730


770


720


装第17枚硬币的水位


 


 


 


下沉(无数据)


 


 


12725


    学生针对上述数据提出了质疑,最后指向了水槽与橡皮泥的大小相差太大导致了水面上升难以准确读数,加之水槽上的自贴刻度也过大,出现读数困难。不过学生还是比较照顾老师,从本表格中还是发现了“核心”概念。


    本单元的教学,从第一课的胡萝卜到橡皮泥、从烧杯的刻度到水槽的自制刻度、到水槽中的滑轮、再到密度不同的各种液体,嘿嘿,都不大容易但又不得马虎,否则,这个材料的“马虎眼”,学生可是一点不买账的。材料的差异导致了《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两节课后,还是有学生说:我们的数据可也是实验得到的,难道就是不准确的!

TOP
12#

 

洋葱表皮


我们知道,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我们的皮肤表面,每平方里面含有的细胞数量超过10万个。可这毕竟是科学家所反映的资料。我们可没有亲身体验过。今天,李老师便满足我们这个要求。


  我们准备了一个洋葱、刀片、切片、滴管、碘酒、镊子、显微镜和清水这些东西。便在李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实验。李老师先让我们把洋葱切开,便看到了从内到外一层弧线向外扩张,那就是洋葱的表皮。可这只是我们用肉眼观察到的,怎样才能看清“真正”的洋葱的表皮?老师便接着教我们做。他让我们先剥下一层,在这个表皮上划出“#”的字样,用镊子夹下一小块,在载玻片上用滴管滴一滴水在玻片中心,把刚刚夹起的洋葱表皮的一小块放在水滴中,然后小心翼翼把盖玻片盖在小洋葱表皮上,为了降低观察难度,老师让我们沿着盖玻片往表皮上滴了一滴碘酒加以染色。这样,一个玻片就做好了!


  下面,要进行观察了,我们把玻片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调节反光镜,使光能反射到玻片上。做好这两道工序,就可以进行观察了,我们把眼睛凑在目镜上,调节旋钮,不一会儿,便看到了洋葱表皮,我不禁大吃一惊,原来洋葱表皮是这样的啊:一小丝一小丝,丝丝相连,好如蜘蛛网一般,又好如人体的经脉,在显微镜看到的细胞核可让我们大开眼界了。我们边观察边把它画在我们的记录本上,让它永久的保存在了本子上。


  这次的洋葱表皮观察可让我们受益匪浅呀!原来在显微镜下的洋葱细胞是这么美丽呀!我想以后的更多生物细胞还值得我们深入的去探究呢!


 


 


 


                                     六(3)班


                                       翁妍

TOP
13#

今天,五2班在实验室继续研究《马铃薯的沉浮》,因为五1班进度快一节课时,已经研究了《马铃薯沉浮原因分析》一课,教材中采用了清水、浓盐水、浓糖水、酒精四种液体中测量马铃薯受到浮力大小的研究和比较,因为有了这四种材料准备,研究《马铃薯的沉浮》一课,就把上述四种材料全部用于了马铃薯在液体中沉浮的预测活动,结果学生在这一环节活动中的表现很是出彩:


师:老师这里有四杯液体,马铃薯放进液体后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1:1号4号沉,2、3号上浮。


生2:4号沉,1、2、3号液体中马铃薯会上浮。(师:你的理由是什么呢?)不知道,瞎猜的。


(原想,学生能够说着个道道来,结果学生称”瞎猜“的,也只能实验验证了,这里的预测其实流于形式,没多大作用。不过起到了激趣作用。)


师:那我们就用实验来证明。(1号酒精下沉、2号浓糖水上浮、3号浓盐水上浮、4号清水下沉)


师:为什么马铃薯在4杯不同的液体中有沉有浮呢?


生1:我猜测1号是油。因为那个颜色和油很相似的。2号我猜测是浓糖水,3号是盐水,4号是清水。(为什么这么猜测呢?)


生2:我可以肯定的是1号是油。因为我在家里看过就这个颜色,而且我知道油的比重比马铃薯小,托不住马铃薯,马铃薯就下沉了,在家里面我做过的。2号我肯定是浓糖水,因为浓糖水刚才的颜色就是这样的。3号肯定是盐水,盐溶解之后不像糖水这样浑浊又不像清水这样清澈。4号肯定是清水,马铃薯放在里面就下沉了。


(学生基于自己生活经验的猜测,说的很多学生都一愣一愣的,但是猜测,还是需要实验才能验证,只有基于实证思想的猜测,才能使实验验证更具价值,也才能督促学生认真、细致地开展有目的的科学实验活动。)


师:这也只是猜测,这么肯定吗?我们科学研究可是要讲究证据的,能够找出证据证明吗?


生1:尝尝就知道了。(生:实验室的东西不能尝的,万一有毒怎么办。)


生2:闻一闻。(师:可以吗?但是闻也要有方法的。教师演示)


学生上来尝试闻。


生1:第一杯是油,有油味。(师:闻的应该是气味,味道是尝出来的。)第2、3、4杯都没有气味。


生2:第一杯是酒精,酒精味很浓。


生3:第一杯是酒精,我们家开酒厂的,这个气味我很熟悉的。


(闻作为一种有效的科学观察方法,只要使用恰当,在特定场合可以作为科学实验结论使用的。这也是一种实证思想的体现。)


师:第一杯是酒精,同学们都闻出来了。××(上环节肯定油的)同学,你肯定是油,但是现在通过闻气味,却是酒精,看来我们在缺乏有效的实验证明之前,不能仅凭经验就肯定自己的想法。


师:1号是酒精。2号、3号我们都认为添加了其他物质。那么我们可以怎么证明2号、3号确实有溶解物呢?


生1:每种液体取一滴放在铁片上加热,看看加热后的遗留物。


生2:把每种液体放在太阳光下晒,看看最后留下了什么。(生:今天是下雨天,怎么做。)


生3:找四根结构松散的棉线,放在四杯液体中吸一吸,然后把棉线放在火上烧,看看最后留下了什么。


(正是基于实证思想的指导下,学生对于准备开展的实验方法,方法选择趋向于理性。)


师:那么就上述办法,同学们准备采取什么方法。看来都赞成用火加热的办法,我们今天用这样一个小勺子,每个实验小组只有一个小勺,第一、4组做加热2号液体,二组做加热3号液体、三大组做加热4号液体。


师:下面请每个实验小组来说说你们小勺子加热后的残余物。


生1:我们小组是加热2号杯子液体的。加热后小勺上留下了黄黑色的粘稠状物体,开始有香味,后来就焦味不好闻。


生2:我们小组是加热3号杯子液体的。加热后小勺子上留下了白色的小颗粒晶体,是盐。(师:你肯定是食盐吗?)哦,是像食盐一样的晶体,现在不知道是什么。(学生对于加热后的残余物的认识态度,表现出学生初具了真正的实证思想。)


生3:我们小组是加热4号杯子液体的。加热后小勺子里面没有留下什么痕迹。


……


师:看来我们认为4号杯子里面没有溶解物。而2号和3号杯子里都有溶解物,是不是在清水里溶解了其他物质后,都能够使马铃薯上浮呢?怎么证明呢?


师:今天我们自己来做一做这样的液体,各小组自由选择白糖、食盐,在100毫升清水里一勺一勺的加入…………


学生从一开始的经验当结论,到后来面对白色晶体颗粒不轻易的下“实验”结论,实现了实证思想的线性发展过程,在科学探究的预测环节,有意识的开展“基于实证思想的预测活动“,才能使学生的预测活动更具可行性、实验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5 20:57:06编辑过]

TOP
14#

看来李老师也深受“材料”之害!刻度不够精确的烧杯、会化的橡皮泥……让我们的课堂……


我为学期都被同办公室的老师称为科学家了,因为一有空就试做实验……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15#

六年级今天开始第二单元的第四课《小苏打和白醋》的教学活动。


在观察了小苏打和白醋的各自特点之后,交代了实验要求学生开始混合实验,然后开始交流活动:


生1:我们发现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不断冒气泡,产生了大量的气体,都快要溢出杯口,这些气泡是二氧化碳。因为老师给我们的火柴刚一放入杯口处就熄灭了。


师:你确定这是二氧化碳吗?为什么?


生1:是的。因为不支持火柴的燃烧。


师:从今天的实验中你就能确定不支持燃烧的就是二氧化碳,你的证据是什么?仅仅火柴熄灭了?


生2:不支持燃烧的气体应该不止二氧化碳一种气体吧。


师:是的。在空气这种混合气体中,除了氧气之外,其他不支持燃烧的气体还有很多。今天的实验能得到就是二氧化碳气体的充分证据吗?!


师: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二氧化碳这种新的物质,它们发生什么反应?(化学反应)


生3: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反应后,杯底还有白色的小苏打留下。


师:你确定遗留下的是小苏打吗?


生4:我认为不确定,既然小苏打和白醋发生了化学反应,那么遗留下的物质就不一定是小苏打了,可能是生成的其他类似白色的物质。


生5:我们组的实验杯子里面没有留下白色的物质,剩下的全部是液体,不过我不知道是不是白醋,可能是反应后生成了新的不知名液体了。


师:那么生3这组的杯子底为什么还会有白色物质呢?


生6:我认为是没有反应完的小苏打。因为生5他们组的全部反应完了,所以我认为是白醋不够,如果加入足够多的白醋,应该能够反应完的。我们可以现在实验一下。


师:我们就来试试。各组先仔细观察各自杯子是否还有遗留的,如果还有,我们都试试。


(小组继续实验)


生3:我们小组内的白色遗留物已经没有了。


师:那么你们认为原先的白色遗留物是什么呢?


生3:我们原先那个是小苏打,如果是新物质,可能就不会和白醋继续反应了。


师:现在通过实验可以证明白色的遗留物是没有反应完的小苏打。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6 20:13:14编辑过]

TOP
16#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一个多月过去了,但是还没有完成全部的学习任务,因为材料原因,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却出现与核心概念不一致的实验数据或者完全相反的实验数据,从而导致了课堂只能重来一次,今天突想检查一下学生的课堂记录单,料不想学生的课堂记录单大大出了意外,有部分学生课本上的记录单完全是空白,出现这样的情况,很可能是平时教学中对实验小组的分工导致:实验组长、材料员、记录员、汇报员。由于这样的分工,导致了记录员之外的其他三名同学无视实验记录活动的重要性。检查记录活动单的来由也是课堂上学生实验汇报时的一句话引出的:“老师:我们也是实验做出来的,怎么就不对了呢?”是呀!都是实验做出来的数据,为什么就不对了呢?如第8页实验:


         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橡皮泥的形状


量杯里的水量


放入后水面刻度


排开的水量


沉浮情况


实心团


200


215


15



沉的形状


200


220


20



能浮的形状①


200


210


10



能浮的形状②


200


205


5



能浮的形状③


200


207


7



该组学生的实验数据和其他组的完全相反,是什么原因:学生记录肯定是认真的,记录前呢,实验也是认真的,实验难道没有出什么问题?重做实验同时反思,学生认为:自己先前的度数不准确,是因为自制的刻度不清、对液面把握不准造成、还有橡皮泥可能溶解了。但是重做实验时这些情况难道没有出现吗?!


…………


第15页


 


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记录表






























 


小部分浸入水中


大部分浸入水中


全部浸入水中


在空气中的重力


0.3 牛顿


0.8 牛顿


1.2 牛顿


在水中的重力


0.1 牛顿


0.6 牛顿


1  牛顿


浮力大小


0.2 牛顿


0.2 牛顿


0.2 牛顿


排开的水量


210毫升


218 毫升


221 毫升


记录单中明显存在这逻辑性的错误,但是学生在实验记录时并未能够及时地发现,为能够及时开展实验的重新开展,已得到符合科学逻辑的实验结果。


学生实验记录是科学探究活动非常中的一个环节,但是从以上的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并未真能基于实证思想的开展此项工作。橡皮泥的实验记录对学生来说进行自我判断是比较难的,实验数据是学生做出解释的重要来源,就更可以说明对于观察实验通过记录的真实反映是多么的重要。


基于此,我认为培养学生基于实证思想的实验数据记录的自我逻辑检查是真正实现培养实证思想的重要途径。(想表达的未必自己真所想的,同仁如看明白就帮忙给予解读吧。谢谢!)

TOP
17#

看来李大哥要把反思变成课题或者论文了哈哈!


    从李老师的标题和选择问题的论点来看,实证思想的确在探究活动中得以清晰的体现。


学生在开展探究过程中,从好玩得心态逐渐过渡到以数据论证的过程,有一个逐渐提升的步骤。同时,在做这些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们能够在课堂点滴的时间内一次就能收集到有效数据证实结论吗?浮力的实验设计和操作并不是非常容易,有些实验我甚至觉得需要一次次重复,才能得到完整准确地数据,才能体现出实证。同时,学生错误的数据在仅仅只有一次机会时,我觉得非常正常,在教学这个单元时候,涉及到基本工具的应用,材料的选择,装置的设计,难度显而易见,学生的动手能力似乎还有欠缺,如果能多个他们几次机会,该多好啊!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18#

       我 今天也上了 白醋和小苏打的变化 这一课, 我是参照教参上1:3的比例,没有出现白色的遗留物。在对于二氧化碳的介绍当中,“我们没有证明它是二氧化碳,我们只能证明产生了新气体。”不知道我 这样讲会不会让学生误会
TOP
19#

《铁生绣了》


早在上课进度的一周前就开始酝酿铁锈(当然上学期也就开始有意识的“制造”铁锈了),但是铁锈,特别是真正的铁锈真不好找,废品收购站、办公室老师的老公所在工厂、邻校老师等开挖消息,但是最后找到的仅仅是稍稍生锈的铁片或者铁皮、铁板。在上课前两节课,一位老师说她们家的花架子已经很绣了,估计可用。立即行动……用手轻轻一碰,哗啦一小块铁锈从六楼掉下去,哇塞,好可惜呀,百倍的小心、轻巧取下150克左右,够用了,爬下花架腿都麻了。


用磁铁一试,全都会吸,又把抖落的碎绣整理出来,一点一点的逐一排除,最后剩下20克左右的锈点点,带上一副验电器和一块磁铁,上课铃声已经响起来了。


因为去年的电池没电,临时决定改为演示实验,磁性实验备课期间已经准备演示实验了,这样学生分组实验仅仅是观察实验一部分。为了使学生观察目的性明确,先对观察方法和观察内容进行了讨论和预测。并强调了观察后的记录活动。


学生反馈后,对于磁性很有见解,认为铁锈是能够被磁铁吸引的,他们利用分发的分组材料用自备的磁铁(文具盒上的)做过,强烈的认为铁锈是能够被磁铁吸引的。导电实验非常成功,一块角铁成功实验。


至此,铁不等于锈,初步成立,发生了化学反应,也水到渠成了。

TOP
20#

     关于不符合科学事实的实验数据,现在确实也成了我课堂上最头疼的问题,像李老师和草帽说的,学生确实认真实验了,但是由于材料的问题,观察能力的问题等等,得出不符合科学规律的数据确实是可能之中的事。对我们教师而言,面对的问题是怎么处理这些数据?说说我现在采取的方法吧:


    首先,从课前准备入手,尽量选用容易观察的实验材料,降低学生的实验难度。当然这得花大把的准备时间。


    其次,出现不符合规律的数据时,引导学生自己反思实验过程,看看他们能否自己发现问题。


    然后,(学生往往很自信)当学生发现不了问题时,再给出一些大家熟知的相关现象,引起对实验数据的怀疑。


    最后,得重新再做一次实验。考虑到教学进度,尽量不占用整块时间,而是在下一课时里切一小块时间出来。


 


    这里面还有许多我自己还觉得矛盾的地方,比如学生说的:“怎么我们的实验数据就是错的呢?”是啊,这关系到是迷信科学概念还是敢于质疑的问题,我们应该选择怎么样的科学态度呢?……


   


    不完整的一些看法,不知道李老师的措施是怎么样的?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