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们的小缆车》公开课教案(恳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复制链接]

1#

《我们的小缆车》公开课教案(恳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教学内容: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上运动和力单元第1课:我们的小缆车。


教材分析:


    《我们的小缆车》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教材主要有两个活动:1.安装一个小缆车。通过组装一个用重力拉动的小车,使学生发现铁垫圈有重量,绳子对小车可以产生一个水平方向的拉力。铁垫圈又产生了一个向下的力,引出重力的概念。2.拉力大小与小车的运动。主要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的运动之间有怎样的关系。通过这课学习,使学生理解重力的产生,小车又是如何运动起来的,以及拉力大小和小车运动快慢的关系,为后面深入研究弹力、反冲力、摩擦力等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学情分析:


    对运动和力,学生其实并不陌生,他们在生活中有着自己的感性经验。在他们看来,有的物体是静止的,有的物体是运动的;物体因为受到力的作用从静止开始运动,因为力的持续作用而保持运动,因为失去了力的作用而慢慢停止下来……这些都是学生的经验,但是他们并没有用实验手段研究过小车运动与力的关系。因此,在学 生原有认识和认知水平的基础上,通过研究车在力的作用下怎样运动,力的大小与运动之间有什么关系等活动,使学生充实、修正原有的感性经验,形成运动和力的正确的认识。 


设计理念:


    基于对教材和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本节课的设计理念为:


    1.科 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在科学探 究活动中,学生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使学生逐渐养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2.“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提出问题后,让他们主动猜想、实验、观察、交流,教师只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进行必要的引领和指导。


    3.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学习科学过程的主要学习方式。《课标》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让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在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优势互补,共同提高,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与人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目标:


    1.知道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通过实验得到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2.会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能进行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并用实验数据验证自己的推测;


    3.在实验中,获得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证明观点的体验,形成继续研究运动和力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究发现拉力与小车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速度关系实验的设计。


教学准备:


    学生:实验用的小车一辆、棉线一根、挂垫圈的小钩一个、垫圈若干、秒表、记录单。


    教师: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诠释重力,揭示课题


1、谈话


师:同学们玩过玩具车吗?喜欢玩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辆简单的玩具车。(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小缆车,放到展示台上)


2、你有办法让这辆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吗?


1)学生上台示范(拉或推)


2)师:他刚才是怎么让小车动起来的?(拉动)


××对小车施加了一个向前的拉(推)力(副板画),小车就动起来了。


3、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类似的车(出示缆车的图片),大家见过这种车吗?(缆车)


缆车是用钢缆绳拉着前进的车(课件演示),我们的这辆车就是一辆简单的小缆车。今天,我们要用它来研究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板书课题)。


4、引出重力的概念


真正的缆车是用机器拉动钢缆的,我们也来给我们的小缆车找一个力,那我们研究时就不用每次自己用手拉那么费事了。这个力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把它找出来。 


1)让一学生上台掂掂垫圈,说说手的感觉。


2)让另一学生上台拎水桶,说说手的感觉。


总结后,引出重力的概念。(师: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就是重力。课件出示)


3)师演示:粉笔上抛,球上抛。为什么它们都要落回到地上呢?(受到重力的作用)


4)师:老师今天带了很多垫圈,它们都受到重力了吗?重力是什么方向的?(板画)垫圈的重力能代替我们的手拉动小车吗?


二、利用重力组装一个小缆车


    1)怎么安装才能把垫圈的重力转化为能使小车前进的拉力呢?


         想一想还需要什么材料?(一根绳子、一个钩子)


    2)怎么安装?你是怎么想的?(可以安排讨论)


    4)我请一位学生来说说安装方法,看看还会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


学生说教师组装(故意把绳子系偏、选用过长的绳子)


我们让小车试跑一下(挂垫圈,小车跑偏……)


5)解决教科书上的三个问题:


    ①小车怎么会跑偏的呢?会不会跟细绳拴在小车上的位置有关?将细绳拴在哪里比较好?(车头中间)


    ②小车怎么会跑不到终点呢?(绳子太长了)拉小车的绳子多长比较合适?(略小于桌面长度)


③调整好,再试一次(小车差点掉下去)怎样不让小车掉下桌子去?(指定一个同学在终点接住小车)


   6)师:如果请你们四人小组合作,组装一辆小缆车,能行吗?


7)几个温馨提示:


①注意小组合作,用垫圈的重力做动力让小车试跑。如果小车跑偏,可以调节拴绳的位置来调整。


②小缆车组装成功后可以试试一个一个地往钩子上加垫圈,看看你们最少需要几个垫圈刚好让小缆车动起来。把数据记录到实验表中。


③为了避免干扰,在操作时我们不能人为地推或拉小车。


8)学生组装小缆车,并做实验:我们的小缆车最少需要多少个垫圈能动起来。


9)汇报小结。


师:用垫圈的重力拉动的小缆车组装好了吗?


    你们的小缆车最少需要多少个垫圈能动起来?(各小组汇报)


看来,足够大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课件出示)


三、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关系


    1.导入: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借助垫圈本身的重力可以拉动小车,也测出了用多少个垫圈刚好可以拉动小车,那我们能否想办法让小缆车运动得更快一些?(增加垫圈,增加重力)


    2.师:为什么这样想?(重力大了,小车受到的拉力大了,它就跑得快了)?


    3.师:这是你的猜想,是这样吗?怎样用实验证明你们的猜测呢?小组设计一下实验方法吧。(小组实验设计)


    4.交流方案及注意事项:


    1)如何表示拉力的大小?用什么方法表示拉力变大?(用垫圈的个数来表示拉力的大小,通过增加垫圈的个数来表示拉力变大)


    2)怎样知道小车运动的快慢?用什么方法?(每次都让小车从同一个起点出发,到达同一个终点;用秒表记录小车跑完全程所用的时间)


    3)为了能够更加清晰的看出小车有快慢的变化,你认为在实验中怎样增加螺帽的个数?(多个多个的增加)


    4)为了实验的准确性,我们还需要注意些什么?


    ①对比实验,只能改变螺帽数量,其他条件不变,比如:起点、终点、小车等。


    ②第一次实验的个数至少不低于刚使小车运动的数量,以后要多个多个增加,最好成倍增加。


    ③小组成员互相合作进行实验并做好记录。(分工:一个记时、一个放螺帽、一个终点保护车、一个起点放车及记录。)


    ④每次加螺帽时都要至少做三次实验,取平均值。(教师提示:出示记录单,讲解在每次螺帽数相同的时候,做实验至少3次,谁来说说,为什么要这么多次?)


     5.各小组按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6.完成的小组,及时整理器材,分析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7.各小组交流反馈。


      是什么力拉动了小车?拉力大小与小缆车运动有什么关系?


四、总结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几千年前,人们就发明了车,我们一起来看,这些车分别是用什么做动力的?下面的课里,我们一起试着用其他动力使小车动起来,有兴趣吗?


    2.思考:刚才的实验中,有的挂1个垫圈,刚好能使小车运动起来,而有的小组却要2个,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五、板书设计:


                                 我们的小缆车


            重力↓       一定的拉力能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


拉力(越大)  小车速度(越快) 


         

分享 转发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2#

     这是本周二第一次试教的教案,自评不足之处如下:


    1、上课用时45分钟,我们觉得这样的设计有些头重脚轻之感。小车的安装花的时间太多了(虽然学生的兴趣在这一环节能被充分调动起来),导致后面研究拉力大小与运动速度的关系这个教学重点的时间不够,匆匆收场还超时5分钟。


     2、第一个实验后,材料没有很好地控制起来,导致设计实验时许多小组动手摆弄材料,讨论形同虚设。


     3、有两个小组的小车不挂垫圈小车就动起来了,应该是垫圈和小车的轮子大小差的原因,这对得出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需要一定的力有比较负面的影响。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3#

看得出来,你已经熟读了教参,在你的教案中能看到教参的影子,这堂课的实验时间要求的确比较苛刻,相信经过几次磨课你会做得很好(尽管我个人是不喜欢磨课,我喜欢本色课),加油,也祝你成功。


不过在看完教案后,感觉眼睛有点累有点花,在课堂氛围下,如果你有什么想回忆的,再找起来比较困难,最好能用最简洁的文字来描述。


每一个环节最好都能有一个时间记录,有利于时间的掌握,避免时间不够的情况。


现在最大的感觉还是在“教教材”,而不是在“用教材教”,自己的想法少了一些,换成自己的话少了一些,建议多设计一些师生互动环节(将可能出现的问题设计在这些环节中)。


说了一大堆不中听的,见笑了,也请其他老师一起来讨论讨论。

让一切归于平淡
TOP
4#

 谢谢楼上的意见,辛苦了!
 我已经把第一次的教案进行了大的删改,只是不知道自己这样处理教材妥不妥当:
    1、本课安装小车的任务其实是比较简单的,所以我花了近20分钟时间来引导学生安装小车,这块时间比重太大了,我把这个环节改成了师生问答式。
    2、把教材里合在一起的两个实验分成了两次,一个一个挂垫圈,得出“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和“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放在了一起。小车其实是安装好的,只是让学生挂垫圈让小车动起来,试跑小车而已。接着设计“拉力越大,速度越快”的实验并进行研究。这样安排的目的是想减小设计第二个实验的难度。
    3、把“各种各样的车”的介绍摆到了最后,将课指向后面的用不同的动力使小车动起来的课。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5#

小谢,你辛苦了,你已经做得蛮不错的了,期待你成功的好消息早日传来。
让一切归于平淡
TOP
6#

     这是第二稿,已经试教过了,与学生的默契度以及学生的参与度、探究兴趣比第一堂课要差一些,我想可能是教师引导过度了。
     这样上课的时间分配比原来要合理一些了,但是难点:设计“拉力越大,速度越快”这个实验还是不顺畅。自己认为是教师的问题设计还是不够贴近学生,另外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生成处理地不够到位。
     我已经在写第三稿了,准备明天跟俞利平过一遍教案,后天再试教一次。
     还请各位多多指教。
     另外,本次新生代活动中也有这一课,我没能去成,但俞去了,可以好好学习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诠释重力,揭示课题



1、谈话



师:同学们玩过玩具车吗?喜欢玩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辆简单的玩具车。(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小车,放到展示台上)



2、师:这辆小车现在是静止的,你能用简单的办法让它运动起来吗?



1)学生上台示范(拉或推)



2)师:他刚才是怎么让小车动起来的?(拉动)



××对小车施加了一个向前的拉(推)力,小车就动起来了。



3、师:我们班同学很会动脑筋,再想想,在刚才的小游戏中,你有什么发现吗?(推也好、吹也好、拉也好,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要有什么?)



板书:  



静止----运动



4、引出重力的概念



(1)师:老师也想了一个办法让小车运动起来,请看:(出示组装好小车,简单介绍)我在小车上系了一跟绳子,绳子的另一端接了一个钩子,上面挂了垫圈,(演示)



师:小车动起来了吗?这回,是什么力让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的呢?



生:……



2)师:(引导学生到感受重力一环节中去)这个力是怎么样的呢?你来感受一下怎么样?



让一学生上台掂掂垫圈,说说手的感觉。



师:同学们想感受一下这种拉动小车的力吗?



用手掂掂自己的铅笔盒、拎拎自己的书包。说说手的感觉?



3)师: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力,就是重力。(板画,课件出示)



4)师:再回到小车这里,垫圈受到重力作用了吗?重力是什么方向的?那为什么小车会往前跑呢?(生:绳子)



二、利用重力组装一个小缆车



1)师:老师课前为了安装这辆小车动了不少的脑筋,现在来考考同学们:



    ①我实验了几次,最后决定把绳子拴在小车车头的中间,这是为什么?



    ②绳子的长短我也试了好几种,最后决定用一根和桌面长度差不多的,这是为什么?(一开始时,我用了一根很长的绳子,大家猜,结果怎么样?后来,我又用了一根这么短的,结果……这样的长度刚刚好)



③我在绳子的另一端装了一个铁钩,这是干什么用的?有了钩子有什么好处?



师:这单元里会有许多不同的组装小车的任务,老师相信以同学们的聪明才智,一定会比老师做得更好。



   2)师:如果现在你们合作小组也有一辆小车,能用垫圈的重力使小车运动起来吗?老师也相信大家一定能行,这实在是太简单了,我再提几个小小的要求。



3)几个温馨提示:



①小缆车组装成功后可以试试一个一个地往钩子上加垫圈,看看你们最少需要几个垫圈刚好让小缆车动起来。把数据记录到实验表中。



②小心,别让小车冲出桌面,专门指定一个同学在终点用手保护小车。



③为了避免干扰,在操作时我们不能人为地推或拉小车。



④实验结束后迅速把材料放入桌子中间的水槽内,准备交流。



4)师:我们开始吧,实验材料在桌子中间。学生实验:我们的小缆车最少需要多少个垫圈能动起来。



9)汇报小结。



师:用垫圈的重力拉动小车了吗?



    你们的小缆车最少需要多少个垫圈能动起来?(各小组汇报)



看来,要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也需要(生:一定的拉力。)(指板书)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7#

三、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关系




    1.导入: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借助垫圈本身的重力可以拉动小车,也测出了用多少个垫圈刚好可以拉动小车,那我们能否想办法让小缆车运动得更快一些?
(增加垫圈,增加重力)




    2.师:大家同意吗?为什么这样想?(重力大了,小车受到的拉力大了,它就跑得快了)?




3.师:这是你的猜想,大家认为能成功吗?我们可以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这个实验要怎么做呢?




生:先放2个垫圈,测出小车的速度,再放5个垫圈,测出小车的速度……




师:这个实验也是一个对比实验,做对比实验要注意什么?(我们只能改变哪个条件?)其他条件在整个实验过程都要保持不变,这些保持不变的条件是什么呢?(小车、桌面、跑的距离、口令、秒表……)




4、同学们刚才提出要测小车的速度,怎么测量小车的速度呢?




小组讨论,讨论快的小组可以再讨论讨论为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效率,还要注意什么?




    1)怎样测出小车运动的快慢?用什么方法?(每次都让小车从同一个起点出发,到达同一个终点;用秒表记录小车跑完全程所用的时间)




    2)为了实验的准确和高效,我们还需要注意些什么?




    ①多个多个增加垫圈的个数,可以提高效率,也可以使每次测得的数据拉开距离,方便比较。最好成倍增加




②第一次实验的个数至少不低于刚使小车运动的数量。




③小组成员互相合作进行实验并做好记录。(分工:一个记时发令、一个放垫圈及记录、一个终点保护车、一个起点放车。)




④每次加垫圈时都要至少做三次实验,取平均值。谁来说说,为什么要这么多次?




⑤要及时记录(教师提示:出示记录单,提示填法)




     5.各小组按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6.完成的小组,及时整理器材,分析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7.各小组交流反馈。




      是什么力拉动了小车?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有什么关系?




四、总结延伸




1、几千年前,人们就发明了车,我们一起来看,这些车分别是用什么做动力的?我们今天研究的小车跟这哪种车很相似?是的,今天,我们研究了我们的小缆车(板书课题)下面的课里,我们一起试着用其他动力使小车动起来,有兴趣吗?




    2.思考:刚才的实验中,有的挂1个垫圈,刚好能使小车运动起来,而有的小组却要2个,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五、板书设计:




                                
我们的小缆车




            重力↓                                  (刚好使小车动起




静止------运动         来的数据)




 




拉力越大  速度越快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8#

奇怪,今天开始限制贴子字数了吗?以前没的啊。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9#

这里有个非常重要的科学问题,请思考:


按教材和你的设计,是要证明:钩码多,重力大,拉力也大,小车快,反之小车慢。换句话说,假设去掉小车,只剩绳子,同样道理,重力大的拉动绳子速度也快,反之则则慢。再将绳子也去掉,结果是什么?两个铜球还能同时落地吗?


我们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也有提倡批判科学质疑精神的意义在里面。对于一个错误的教学设计,不管是课本上的还是自己设计的,科学性是最高原则。


 

TOP
10#

按惯性定律,当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如果有一个同样方向和大小的力持续作用于同一个物体,则会使物体产生匀加速运动。那个因重力而下降的钩码,反映的是重力加速度,其值是个恒量:9.8m/s(平方)。所以,重量不等于重力加速度!
TOP
11#

 

昨天看到秋池老师的帖子的,今天又学习了部分相关的知识,我觉得秋池老师的假设其实是有问题的:钩码多,重力大,拉力也大,小车快,反之小车慢。换句话说,假设去掉小车,只剩绳子,同样道理,重力大的拉动绳子速度也快,反之则慢。再将绳子也去掉,结果是什么?两个铜球还能同时落地吗?

    
不能这样假设的啊!在教材和我的教学设计之中,其实是有隐性的潜台词的:得出拉力越大、小车运动速度越快这个结论是基于课堂中设置的实验条件,也就是:垫圈的重力已经转化为小车的拉力,这个力应该是F=mg,即垫圈的质量乘重力加速度,同一辆小车在相同的路程中受到同一个方向的一个拉力,这个拉力是有大小的,那么,V=ft/m,小车的速度当然是有大小的。在这个实验中,我们研究的是小车、绳子、垫圈组装成的一辆用垫圈的重力作为动力拉动的小车,这个装置是一个整体,它受到的力是多重的,不同于自由落体,所以,不能说假如小车不存在、绳子不存在……我们并不是在研究重力加速度,是吗?

     
当然,我非常感谢秋池老师的提醒,结合草帽《对教材中力与运动相关概念的质疑》一贴中的观点,我认为,教材的编写是适合小学生探究的年龄特征的,教材中设计的实验排除了力的方向、加速度等等复杂的因素,设定了一个单一的实验环境,使学生能从非常浅显的角度感受力、感受静止状态、运动状态。那么,怎么解决本课最终会得出一个不是非常科学,甚至从严谨的科学角度来看是漏洞百出的结论这个问题呢?我认为关键是教师,首先,教师自己必须搞清楚本课所说到的相关结论的更深层次的科学概念。这一点,非常渐愧地说,我原本并没有重视起来,没有想得那么深入,正是秋池老师的提醒,让我受到了“当头棒喝”:如果结论是错的,那我们上这一课还有什么意义呢?这促使我深究了上述问题。在此基础上,就是怎么避免学生把狭窄的科学知识错当成普遍真理的问题了,我打算在教学活动中,当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第二个结论之后,提醒学生:老师要提醒同学们,我们在今天这样的实验条件下得出了“拉力越大、速度越快”的结论,但是,运动和力的世界是丰富多变的,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会体验更复杂的有关力的探究活动,也会得出更深层的科学结论。



    这里其实涉及到了教学的螺旋上升的问题,小学科学课中像这样不甚规范的科学概念实在不少,我们科学教师一定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深入地理解教材,在关键时刻把这些不甚科学的概念作一个正确的定位。这是我想到的解决中小学衔接问题的一个策略。正确与否,还请大家评述。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12#

呵呵,看了教案感觉非常好,我也试试。你怎么上得这么快呀,我还在上第三单元呢
童永才
TOP
13#

下面的看法与楼主商榷:


1.小车、绳子、垫圈组成一个整体。


2.小车、绳子在实验中是不变量。也就是说,小车的快慢跟小车、绳子无关。因为是在同一场地实验,也与场地条件无关。


3.唯一的变量就是垫圈的多少。即:垫圈越多,重量越大,下降速度越大——使小车速度也越快!


显然与“两个铜球同时落地”相矛盾。


其后果是,当学生在高一级学校接触到“两个铜球同时落地”的时候,他们可能会说:不对,我们在小学做了实验的,垫圈越多,降落得越快。。。。。。


 

TOP
14#

    今天完成了开放日的公开课任务,我把最后一稿的教案发上来,请大家批评指导!也请秋池老师评阅。


 


    关于秋池老师的看法,我还是认为你有断章取义之嫌。"垫圈越多,重量越大,下降速度越大——使小车速度也越快!"如果这是我课堂中的表述,那我当然是错的,但是我在40分钟里一次都不会出现“垫圈越多,重量越大,下降速度越大”这样的说法,我的学生和我都没有,请注意,我们说的是:垫圈越多,重力越大,小车受到的拉力也越大,小车运动地越快”。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地安排了一个环节引导学生认识到绳子、桌子等能把垫圈的重力转化为小车的拉力,还对此在副板书上进行了板画。我们最终得出的结论也是“拉力越大、小车运动的速度越快。”学生应该能区别我们所讨论的不是自由落体,而是以垫圈的重力作为动力的小车。


 


    今天也有一位听课老师给我指出,如果能把结论说成“拉力越大,小车的速度变化越快。”或“拉力越大,小车的平均速度越快。”就不会有曲解了。我想,引导学生观察得更仔细一些,或许可以使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不知大家有什么想法?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15#

 

教学目标:


    1.知道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通过实验得到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2.会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能进行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并用实验数据验证自己的推测;


    3.在实验中,获得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证明观点的体验,形成继续研究运动和力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究发现拉力与小车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速度关系实验的设计。


教学准备:


    学生:实验用的小车一辆、棉线一根、挂垫圈的小钩一个、垫圈15个、秒表1只、记录单2份。


    教师:课件,小车未装的1辆、已装的1辆,垫圈4个、记录单2份。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诠释重力,揭示课题


1、谈话


师:同学们喜欢玩玩具车吗?今天,老师也把一辆简单的玩具车带到了我们的科学课堂上,我们将用它来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小车,放到展示台上)


2、师:这辆小车现在是静止的,你能用简单的办法让它运动起来吗?


1)学生上台示范(拉或推)


2)师:他刚才是怎么让小车动起来的?(拉动)


××对小车施加了一个向前的拉(推)力,小车就动起来了。(叫三个同学,第二个时,可问学生:这次小车是怎么动起来的?)


3、师:我们班同学很会动脑筋,想一想,在刚才的小游戏中,小车的状态都是怎么改变的?小车是怎么从静止状态到运动状态的呢?(推也好、吹也好、拉也好,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要有什么?)


板书:  


静止----运动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16#

4、引出重力的概念


(1)师:老师也想了一个办法让小车运动起来,请看:(出示组装好小车,简单介绍)我在小车上系了一跟绳子,绳子的另一端接了一个钩子,上面挂了垫圈,(演示)


师:小车动起来了吗?这回,是什么力让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的呢?


生:……


预设1:生:垫圈的拉力


       师:垫圈的拉力是怎样产生的呢?


       生:垫圈的重量产生的。


       师:物体由于受到地球吸引力的作用都具有一定的重量,地球吸引力是怎么样的一种力呢?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吧。


预设2:生:地球吸引力(重力)


       师:地球吸引力(重力)是怎么样的呢?我们来感受一下吧。


2)师:(引导学生到感受重力一环节中去)用手掂掂自己的铅笔盒、拎拎自己的书包。你的手感觉力的作用了吗?请几个同学来描述一下手的感觉。


预设1:手被向下压……


师:说明这种力的方向是怎么样的?重力是向下的(板画)


预设2:有的轻、有的重,


:看来,我们感受到的这种力是有大有小的。(没出现跳过)


3)师:我们感受到的力都是向下的是吗?这种向下的力是怎么来的呢?(受地球的吸引产生的)


如果说不出,向上抛粉笔、橡皮,为什么它们最终都会落回到地上呢?


(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会产生一个竖直向下的力,这就是重力。)出示重力的概念。


师:据说,重力是牛顿看到苹果落到地上受到启发而发现的。同学们留心过身边的事物吗?哪些现象是由于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呢?


4)师:垫圈受到重力作用了吗?现在我们可以十分肯定地说:刚才使小车运动起来的力是……(垫圈的重力)?


5)不知道同学们注意到没有,垫圈是向什么方向运动的?(是的,重力是竖直向下的,垫圈受到重力的作用,也是向下运动的)


小车又是向什么方向运动的呢?(板画)


向下的重力怎么会使小车向前运动的呢?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17#

二、研究最少用几个垫圈能使小车运动起来


   1、师:如果我们合作小组也有这样的一辆小车,你们能用垫圈的重力使小车运动起来吗?老师也相信大家一定能行,这实在是太简单了,我要稍稍增加一些难度。


2、实验要求:


①怎么让小车笔直地前进?


②试试一个一个地往钩子上加垫圈,看看你们最少需要几个垫圈刚好让小车动起来。把数据记录到书本第71页的实验表中。


3、研究这两个问题有信心吗?做这个实验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小心,别让小车冲出桌面,专门指定一个同学在终点用手保护小车。为了避免干扰,在操作时我们不能人为地推或拉小车。实验结束后迅速把材料放入桌子中间的盒子内,准备交流。)


4、师:我们开始吧,实验材料在桌子中间。学生实验。


9)汇报小结。


师:用垫圈的重力拉动小车了吗?


小车怎么才能笔直地前进?


     你们的小缆车最少需要多少个垫圈能动起来?(各小组汇报)


     没有挂垫圈时,小车是什么状态?挂了足够的垫圈后,小车又是什么状态?这些数据证明:要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需要(生:足够的拉力。)(如果足够的说不出,补问题:而且这个力有什么要求?)(补充板书、出示课件)三、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关系


    1.导入:我们的研究进行地很顺利,再来一个更有挑战性的任务吧,你有办法让小缆车运动得更快一些吗?(增加垫圈,增加重力)


    2.师:大家同意吗?为什么这样想?(重力大了,小车受到的拉力大了,它就跑得快了。板画两个箭头)?


3.师:这是你的猜想,大家认为能成功吗?我们可以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这个实验要怎么做呢?我们先在小组内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吧,请各小组的记录员把小组讨论的结果用尽量简洁的语言记录到实验设计单中。


学生小组设计实验。(投影出示记录单)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18#

4、汇报交流:


师:哪个小组愿意将你们的实验设计与大家交流一下?


(选一组汇报)


师:大家听清楚了吗?认为他们制定的实验计划可行吗?


    还有什么补充吗?


1)怎么改变拉力的大小?


改变垫圈的数量。你们打算怎么改变垫圈的数量?(多个多个)第一次实验打算放挂几个垫圈?(等于或略大于刚刚能使小车动起来的数量)


2)如果只有一辆小车,在拉力大小不同时,怎么比较小车运动的快慢?


同样的路程,用秒表测出每次小车跑完全程所用的时间,时间用得少的跑得快,用时长的跑得慢


师:怎么使每次实验的路程都相等呢?(同一个起点,同一个终点)受到实验场地的限制,老师建议大家实验时以桌子的一端为起点,另一端为终点。


3)、我们考虑到的实验注意点:


小组分工


每次加垫圈时都要至少做三次实验。谁来说说,为什么要这么多次?


5、大家考虑得非常细致,在我们设计的实验中,我们改变了什么条件?其他条件呢?(比如小车、桌面、小车运动的距离等要怎么样?)(保持不变)这其实是一个对比实验,同学们在实验中要注意控制好变和不变的条件。


最后,老师要提醒大家,实验时将数据及时记录下来非常重要,我们来看实验记录单,看得懂吗?请你介绍一下记录单的填写方法(教师提示:出示记录单,提示填法)


    6、各小组按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派一名代表来领取秒表和垫圈。


    7、完成的小组,及时整理器材,分析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8、各小组交流反馈。


(1)    一组汇报,要完整。


(2)    师:大家分析自己的实验数据,你们的发现和他们一样吗?有不一样的小组吗?那么,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了,一起说:拉力越大,速度越快(板书)


师:老师要提醒同学们,我们在今天这样的实验条件下得出了“拉力越大、速度越快”的结论,但是,运动和力的世界是丰富多变的,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会体验更复杂的有关力的探究活动,也会得出更深层的科学结论。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19#

四、总结延伸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课件出示结论)


2、看来,一辆简单的小车上有许多科学道理呢!几千年前,人们就发明了车,我们一起来看,这些车都是靠各种各样的动力运动的。我们今天研究的小车跟哪种车很相似?


是的,今天,我们研究了我们的小缆车(板书课题),小缆车的动力是什么?下面的课里,我们一起试着用其他动力使小车动起来,有兴趣吗?


    3.思考:刚才的实验中,有的挂1个垫圈,刚好能使小车运动起来,而有的小组却要2个,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从实验数据中,除了我们已得出的结论,你还有什么发现?


    五、板书设计:


                            我们的小缆车


      重力↓               (刚好使小车动起


   足够的力               来的数据)


静止------运动             板画


拉力越大  速度越快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20#

是字体的关系吗?一次发一篇教案系统提示字数超过了一万多!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21#

 仔细拜读了楼主的磨课教案,真是一个比一个清晰!这堂课我们地区进行了优质课评比,一共7堂课,大家各显神通,真是令人叹为观止!尤其是其中一位老师的设计:利用一个斜坡来研究小车在重力作为拉力下的运动状态改变情况,更是别出心裁!我也马上要上到这节课,倒想充分放手让孩子们先感受自行组装小缆车,再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研讨,然后试着改进实验方法,不知道行不行,到时再看喽!
TOP
22#

这个实验中的问题,确实值得认真讨论一下。


是的,在课堂上并没有出现“下降速度越大”这句话。但是,仅仅是没有说,并不等于就没这个问题。因为很明显,小车的速度跟“下降”的速度是完全一致的啊。


那为什么在课堂的实验中出现了小车有快慢之分呢?其实在这个实验中,还有一个力参与其中了,这就是摩擦阻力。实验的设计者特意提出了一个“刚好能让小车动起来”的步骤,这是一个陷井!如果我们用10个垫圈和15个或20个垫圈来作实验,会发现小车的速度差异就几乎消失了。


 

TOP
23#

今天我又实验了一次,按秋池老师所说,分别测了挂10个、15个、20个垫圈时小车的速度,结果是逐渐加快的,当然,快得不明显。我想,我们现在需要请初中或高中的物理老师来帮我们计算一下了。我同意这个结论是不严密的,但我还是坚持加上我所提出的前提,这个结论还是可以成立的。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24#

谢老师好!我觉得问题已经明确了。当其他条件都不变,只有“力”的大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用公式计算的结果,20个垫圈拉动小车的“速度”应该比10个垫圈快一倍,但结果却是“快得不明显”。这一结果已经足以质疑这个实验的科学性了。


我也是从这个实验结果中“速度(实际是所用的时间)差不多”而怀疑这个实验的科学性的。


我还想加一句,出现这种情况,是不能怪我们一线的老师的。我在这里提出这个问题来讨论,绝对没有针对您的意思,是想把这个问题弄得更明确一些,让我们的科学课更科学。


 

TOP
25#

以下是引用秋池在2008-11-26 16:09:00的发言:

谢老师好!我觉得问题已经明确了。当其他条件都不变,只有“力”的大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用公式计算的结果,20个垫圈拉动小车的“速度”应该比10个垫圈快一倍,但结果却是“快得不明显”。这一结果已经足以质疑这个实验的科学性了。


我也是从这个实验结果中“速度(实际是所用的时间)差不多”而怀疑这个实验的科学性的。


我还想加一句,出现这种情况,是不能怪我们一线的老师的。我在这里提出这个问题来讨论,绝对没有针对您的意思,是想把这个问题弄得更明确一些,让我们的科学课更科学。


 


    当然,我们展开讨论是针对一个问题,我也非常想弄个一清二楚,有争论才有进步嘛!这次的讨论中我学到了很多,非常感谢秋池老师!


    “当其他条件都不变,只有“力”的大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用公式计算的结果,20个垫圈拉动小车的“速度”应该比10个垫圈快一倍”,能把计算过程贴上来学习一下吗?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26#

老实说,我没有计算,只是推理。


1。按你给出的计算式:V=ft/m   假设其中的t,m都为1;10个垫圈时的f也为1,那么20个垫圈就是2。显然,V1=1,而V2=2。


2。按物理学上力的单位:1N=1千克*1米/1秒平方,设10个垫圈的力为1N,20个垫圈的力则为2N,显然后者的加速度为前者的2倍。


 

TOP
27#

在这篇文章中,有对拉力越大速度越快的批判,请去看看: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3769

TOP
28#

引用:


徐先生对于运动和力单元相关概念的阐述最为不满,他认为里面有许多概念错误。比如《我们的小缆车》里面研究拉力大小和小车的运动,让学生经过改变拉力大小,观察小车运动速度的快慢,从而最后得出结论:拉力越大,小车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速度越慢。这个错误的概念在科学发展史上已经出现并被大众所认识,而科学上还在帮助学生形成这样的错误概念。


 


按照我的个人理解,让小车动起来需要克服最大静摩擦力即为最小拉力,让小车运动得最快时应该有一个最大拉力,如果超过了这个最大拉力,那么无论用多少重物,其速度应该变化不大吧!所以我们使用的垫圈的最大数量应该不超过这个最大拉力为好!但是这个最大拉力真的有吗?怎么计算?

TOP
29#

网上得来的内容:


 


比如说在一个粗糙表面上拉一个物体最开始做匀速运动,过一会速度变为原来的2倍,仍做匀速直线运动,为什么她的摩擦力与拉力不变呢?
应该是速度越大代表拉力越大啊?是不是只要在同一粗糙的平面上拉同一物体..拉的速度多快,摩擦力都不变呢?速度大了不就是代表拉力大了吗?


 


______什么叫匀速运动???就是合外力为零啊!摩擦力肯定不变,那个拉力肯定也不变!
速度大拉力不一定大啊,只是加速度大啊,就是速度增加的快,eg一个物体在10牛作用下,速度达到了10米每秒,此时另一个相同的物体在同样情况下,用20牛的力但速度却是从零开始的啊,怎么会比他大了????
所以说,只要在同一粗糙的平面上拉同一物体..拉的速度多快,摩擦力都不变


 


 


 


速度是与合外力和物体质量的关系.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有关,还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跟速度,拉力大小无关


a只与两个因素有关(1)合外力(2)质量,其余无视,比值不变,a就不变
所以说拉力与速度无必然关系,实验总会有误差的.


 


TOP
30#

说说我的完整的想法吧。对这一课所给出的结论以及设计的实验,我认为都是错误的。


 


首先说结论,我的推理是这样的:一个力作用于一个物体,它的结果是使这个物体取得不个加速度。因此,只要这个力持续作用于这个物体,那么,这个物体在不同的瞬间就有不同的速度。力不变,速度却在变化,我们到底取什么速度作为这个力作用出来的速度呢?再说,当这个力消失后,物体应作匀速直线运动,但这时力与速度已经不相干了,也不能以这个速度作为力大小的标志!如果以作用力消失前的瞬间所取得的速度作为这个力作用于物体产生的速度,那么,这个速度并不取决于力的大小,而取决于力作用时间的长短。所以,力越大,速度越快,这个结论是不能成立的!


 


如果我们注意到,当小车没有放手以前,虽然有足够的力作用于小车,但小车却动不起来,为什么?当小车最后被挡住而停止运动时,力依旧作用在小车上。这又是为什么呢?显然是阻力在起作用!同样,一个垫圈能让小车刚刚动起来,是因为它刚能“克服最大静摩擦力”,包括小车本身与台面之间的和那根绳子在拐角处与台角之间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