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们的小缆车》公开课教案(恳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复制链接]

1#

《我们的小缆车》公开课教案(恳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教学内容:教科版小学《科学》五上运动和力单元第1课:我们的小缆车。


教材分析:


    《我们的小缆车》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教材主要有两个活动:1.安装一个小缆车。通过组装一个用重力拉动的小车,使学生发现铁垫圈有重量,绳子对小车可以产生一个水平方向的拉力。铁垫圈又产生了一个向下的力,引出重力的概念。2.拉力大小与小车的运动。主要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的运动之间有怎样的关系。通过这课学习,使学生理解重力的产生,小车又是如何运动起来的,以及拉力大小和小车运动快慢的关系,为后面深入研究弹力、反冲力、摩擦力等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学情分析:


    对运动和力,学生其实并不陌生,他们在生活中有着自己的感性经验。在他们看来,有的物体是静止的,有的物体是运动的;物体因为受到力的作用从静止开始运动,因为力的持续作用而保持运动,因为失去了力的作用而慢慢停止下来……这些都是学生的经验,但是他们并没有用实验手段研究过小车运动与力的关系。因此,在学 生原有认识和认知水平的基础上,通过研究车在力的作用下怎样运动,力的大小与运动之间有什么关系等活动,使学生充实、修正原有的感性经验,形成运动和力的正确的认识。 


设计理念:


    基于对教材和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本节课的设计理念为:


    1.科 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在科学探 究活动中,学生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使学生逐渐养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2.“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提出问题后,让他们主动猜想、实验、观察、交流,教师只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进行必要的引领和指导。


    3.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学习科学过程的主要学习方式。《课标》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让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在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优势互补,共同提高,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与人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目标:


    1.知道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通过实验得到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2.会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能进行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并用实验数据验证自己的推测;


    3.在实验中,获得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证明观点的体验,形成继续研究运动和力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究发现拉力与小车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速度关系实验的设计。


教学准备:


    学生:实验用的小车一辆、棉线一根、挂垫圈的小钩一个、垫圈若干、秒表、记录单。


    教师: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诠释重力,揭示课题


1、谈话


师:同学们玩过玩具车吗?喜欢玩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辆简单的玩具车。(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小缆车,放到展示台上)


2、你有办法让这辆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吗?


1)学生上台示范(拉或推)


2)师:他刚才是怎么让小车动起来的?(拉动)


××对小车施加了一个向前的拉(推)力(副板画),小车就动起来了。


3、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类似的车(出示缆车的图片),大家见过这种车吗?(缆车)


缆车是用钢缆绳拉着前进的车(课件演示),我们的这辆车就是一辆简单的小缆车。今天,我们要用它来研究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板书课题)。


4、引出重力的概念


真正的缆车是用机器拉动钢缆的,我们也来给我们的小缆车找一个力,那我们研究时就不用每次自己用手拉那么费事了。这个力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把它找出来。 


1)让一学生上台掂掂垫圈,说说手的感觉。


2)让另一学生上台拎水桶,说说手的感觉。


总结后,引出重力的概念。(师: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就是重力。课件出示)


3)师演示:粉笔上抛,球上抛。为什么它们都要落回到地上呢?(受到重力的作用)


4)师:老师今天带了很多垫圈,它们都受到重力了吗?重力是什么方向的?(板画)垫圈的重力能代替我们的手拉动小车吗?


二、利用重力组装一个小缆车


    1)怎么安装才能把垫圈的重力转化为能使小车前进的拉力呢?


         想一想还需要什么材料?(一根绳子、一个钩子)


    2)怎么安装?你是怎么想的?(可以安排讨论)


    4)我请一位学生来说说安装方法,看看还会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


学生说教师组装(故意把绳子系偏、选用过长的绳子)


我们让小车试跑一下(挂垫圈,小车跑偏……)


5)解决教科书上的三个问题:


    ①小车怎么会跑偏的呢?会不会跟细绳拴在小车上的位置有关?将细绳拴在哪里比较好?(车头中间)


    ②小车怎么会跑不到终点呢?(绳子太长了)拉小车的绳子多长比较合适?(略小于桌面长度)


③调整好,再试一次(小车差点掉下去)怎样不让小车掉下桌子去?(指定一个同学在终点接住小车)


   6)师:如果请你们四人小组合作,组装一辆小缆车,能行吗?


7)几个温馨提示:


①注意小组合作,用垫圈的重力做动力让小车试跑。如果小车跑偏,可以调节拴绳的位置来调整。


②小缆车组装成功后可以试试一个一个地往钩子上加垫圈,看看你们最少需要几个垫圈刚好让小缆车动起来。把数据记录到实验表中。


③为了避免干扰,在操作时我们不能人为地推或拉小车。


8)学生组装小缆车,并做实验:我们的小缆车最少需要多少个垫圈能动起来。


9)汇报小结。


师:用垫圈的重力拉动的小缆车组装好了吗?


    你们的小缆车最少需要多少个垫圈能动起来?(各小组汇报)


看来,足够大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课件出示)


三、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关系


    1.导入: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借助垫圈本身的重力可以拉动小车,也测出了用多少个垫圈刚好可以拉动小车,那我们能否想办法让小缆车运动得更快一些?(增加垫圈,增加重力)


    2.师:为什么这样想?(重力大了,小车受到的拉力大了,它就跑得快了)?


    3.师:这是你的猜想,是这样吗?怎样用实验证明你们的猜测呢?小组设计一下实验方法吧。(小组实验设计)


    4.交流方案及注意事项:


    1)如何表示拉力的大小?用什么方法表示拉力变大?(用垫圈的个数来表示拉力的大小,通过增加垫圈的个数来表示拉力变大)


    2)怎样知道小车运动的快慢?用什么方法?(每次都让小车从同一个起点出发,到达同一个终点;用秒表记录小车跑完全程所用的时间)


    3)为了能够更加清晰的看出小车有快慢的变化,你认为在实验中怎样增加螺帽的个数?(多个多个的增加)


    4)为了实验的准确性,我们还需要注意些什么?


    ①对比实验,只能改变螺帽数量,其他条件不变,比如:起点、终点、小车等。


    ②第一次实验的个数至少不低于刚使小车运动的数量,以后要多个多个增加,最好成倍增加。


    ③小组成员互相合作进行实验并做好记录。(分工:一个记时、一个放螺帽、一个终点保护车、一个起点放车及记录。)


    ④每次加螺帽时都要至少做三次实验,取平均值。(教师提示:出示记录单,讲解在每次螺帽数相同的时候,做实验至少3次,谁来说说,为什么要这么多次?)


     5.各小组按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6.完成的小组,及时整理器材,分析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7.各小组交流反馈。


      是什么力拉动了小车?拉力大小与小缆车运动有什么关系?


四、总结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几千年前,人们就发明了车,我们一起来看,这些车分别是用什么做动力的?下面的课里,我们一起试着用其他动力使小车动起来,有兴趣吗?


    2.思考:刚才的实验中,有的挂1个垫圈,刚好能使小车运动起来,而有的小组却要2个,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五、板书设计:


                                 我们的小缆车


            重力↓       一定的拉力能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


拉力(越大)  小车速度(越快) 


         

分享 转发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2#

     这是本周二第一次试教的教案,自评不足之处如下:


    1、上课用时45分钟,我们觉得这样的设计有些头重脚轻之感。小车的安装花的时间太多了(虽然学生的兴趣在这一环节能被充分调动起来),导致后面研究拉力大小与运动速度的关系这个教学重点的时间不够,匆匆收场还超时5分钟。


     2、第一个实验后,材料没有很好地控制起来,导致设计实验时许多小组动手摆弄材料,讨论形同虚设。


     3、有两个小组的小车不挂垫圈小车就动起来了,应该是垫圈和小车的轮子大小差的原因,这对得出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需要一定的力有比较负面的影响。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3#

看得出来,你已经熟读了教参,在你的教案中能看到教参的影子,这堂课的实验时间要求的确比较苛刻,相信经过几次磨课你会做得很好(尽管我个人是不喜欢磨课,我喜欢本色课),加油,也祝你成功。


不过在看完教案后,感觉眼睛有点累有点花,在课堂氛围下,如果你有什么想回忆的,再找起来比较困难,最好能用最简洁的文字来描述。


每一个环节最好都能有一个时间记录,有利于时间的掌握,避免时间不够的情况。


现在最大的感觉还是在“教教材”,而不是在“用教材教”,自己的想法少了一些,换成自己的话少了一些,建议多设计一些师生互动环节(将可能出现的问题设计在这些环节中)。


说了一大堆不中听的,见笑了,也请其他老师一起来讨论讨论。

让一切归于平淡
TOP
4#

 谢谢楼上的意见,辛苦了!
 我已经把第一次的教案进行了大的删改,只是不知道自己这样处理教材妥不妥当:
    1、本课安装小车的任务其实是比较简单的,所以我花了近20分钟时间来引导学生安装小车,这块时间比重太大了,我把这个环节改成了师生问答式。
    2、把教材里合在一起的两个实验分成了两次,一个一个挂垫圈,得出“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和“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放在了一起。小车其实是安装好的,只是让学生挂垫圈让小车动起来,试跑小车而已。接着设计“拉力越大,速度越快”的实验并进行研究。这样安排的目的是想减小设计第二个实验的难度。
    3、把“各种各样的车”的介绍摆到了最后,将课指向后面的用不同的动力使小车动起来的课。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5#

小谢,你辛苦了,你已经做得蛮不错的了,期待你成功的好消息早日传来。
让一切归于平淡
TOP
6#

     这是第二稿,已经试教过了,与学生的默契度以及学生的参与度、探究兴趣比第一堂课要差一些,我想可能是教师引导过度了。
     这样上课的时间分配比原来要合理一些了,但是难点:设计“拉力越大,速度越快”这个实验还是不顺畅。自己认为是教师的问题设计还是不够贴近学生,另外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生成处理地不够到位。
     我已经在写第三稿了,准备明天跟俞利平过一遍教案,后天再试教一次。
     还请各位多多指教。
     另外,本次新生代活动中也有这一课,我没能去成,但俞去了,可以好好学习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诠释重力,揭示课题



1、谈话



师:同学们玩过玩具车吗?喜欢玩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辆简单的玩具车。(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小车,放到展示台上)



2、师:这辆小车现在是静止的,你能用简单的办法让它运动起来吗?



1)学生上台示范(拉或推)



2)师:他刚才是怎么让小车动起来的?(拉动)



××对小车施加了一个向前的拉(推)力,小车就动起来了。



3、师:我们班同学很会动脑筋,再想想,在刚才的小游戏中,你有什么发现吗?(推也好、吹也好、拉也好,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要有什么?)



板书:  



静止----运动



4、引出重力的概念



(1)师:老师也想了一个办法让小车运动起来,请看:(出示组装好小车,简单介绍)我在小车上系了一跟绳子,绳子的另一端接了一个钩子,上面挂了垫圈,(演示)



师:小车动起来了吗?这回,是什么力让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的呢?



生:……



2)师:(引导学生到感受重力一环节中去)这个力是怎么样的呢?你来感受一下怎么样?



让一学生上台掂掂垫圈,说说手的感觉。



师:同学们想感受一下这种拉动小车的力吗?



用手掂掂自己的铅笔盒、拎拎自己的书包。说说手的感觉?



3)师: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力,就是重力。(板画,课件出示)



4)师:再回到小车这里,垫圈受到重力作用了吗?重力是什么方向的?那为什么小车会往前跑呢?(生:绳子)



二、利用重力组装一个小缆车



1)师:老师课前为了安装这辆小车动了不少的脑筋,现在来考考同学们:



    ①我实验了几次,最后决定把绳子拴在小车车头的中间,这是为什么?



    ②绳子的长短我也试了好几种,最后决定用一根和桌面长度差不多的,这是为什么?(一开始时,我用了一根很长的绳子,大家猜,结果怎么样?后来,我又用了一根这么短的,结果……这样的长度刚刚好)



③我在绳子的另一端装了一个铁钩,这是干什么用的?有了钩子有什么好处?



师:这单元里会有许多不同的组装小车的任务,老师相信以同学们的聪明才智,一定会比老师做得更好。



   2)师:如果现在你们合作小组也有一辆小车,能用垫圈的重力使小车运动起来吗?老师也相信大家一定能行,这实在是太简单了,我再提几个小小的要求。



3)几个温馨提示:



①小缆车组装成功后可以试试一个一个地往钩子上加垫圈,看看你们最少需要几个垫圈刚好让小缆车动起来。把数据记录到实验表中。



②小心,别让小车冲出桌面,专门指定一个同学在终点用手保护小车。



③为了避免干扰,在操作时我们不能人为地推或拉小车。



④实验结束后迅速把材料放入桌子中间的水槽内,准备交流。



4)师:我们开始吧,实验材料在桌子中间。学生实验:我们的小缆车最少需要多少个垫圈能动起来。



9)汇报小结。



师:用垫圈的重力拉动小车了吗?



    你们的小缆车最少需要多少个垫圈能动起来?(各小组汇报)



看来,要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也需要(生:一定的拉力。)(指板书)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7#

三、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关系




    1.导入: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借助垫圈本身的重力可以拉动小车,也测出了用多少个垫圈刚好可以拉动小车,那我们能否想办法让小缆车运动得更快一些?
(增加垫圈,增加重力)




    2.师:大家同意吗?为什么这样想?(重力大了,小车受到的拉力大了,它就跑得快了)?




3.师:这是你的猜想,大家认为能成功吗?我们可以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这个实验要怎么做呢?




生:先放2个垫圈,测出小车的速度,再放5个垫圈,测出小车的速度……




师:这个实验也是一个对比实验,做对比实验要注意什么?(我们只能改变哪个条件?)其他条件在整个实验过程都要保持不变,这些保持不变的条件是什么呢?(小车、桌面、跑的距离、口令、秒表……)




4、同学们刚才提出要测小车的速度,怎么测量小车的速度呢?




小组讨论,讨论快的小组可以再讨论讨论为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效率,还要注意什么?




    1)怎样测出小车运动的快慢?用什么方法?(每次都让小车从同一个起点出发,到达同一个终点;用秒表记录小车跑完全程所用的时间)




    2)为了实验的准确和高效,我们还需要注意些什么?




    ①多个多个增加垫圈的个数,可以提高效率,也可以使每次测得的数据拉开距离,方便比较。最好成倍增加




②第一次实验的个数至少不低于刚使小车运动的数量。




③小组成员互相合作进行实验并做好记录。(分工:一个记时发令、一个放垫圈及记录、一个终点保护车、一个起点放车。)




④每次加垫圈时都要至少做三次实验,取平均值。谁来说说,为什么要这么多次?




⑤要及时记录(教师提示:出示记录单,提示填法)




     5.各小组按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6.完成的小组,及时整理器材,分析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7.各小组交流反馈。




      是什么力拉动了小车?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有什么关系?




四、总结延伸




1、几千年前,人们就发明了车,我们一起来看,这些车分别是用什么做动力的?我们今天研究的小车跟这哪种车很相似?是的,今天,我们研究了我们的小缆车(板书课题)下面的课里,我们一起试着用其他动力使小车动起来,有兴趣吗?




    2.思考:刚才的实验中,有的挂1个垫圈,刚好能使小车运动起来,而有的小组却要2个,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五、板书设计:




                                
我们的小缆车




            重力↓                                  (刚好使小车动起




静止------运动         来的数据)




 




拉力越大  速度越快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8#

奇怪,今天开始限制贴子字数了吗?以前没的啊。

慈溪 蒋老师麾下
TOP
9#

这里有个非常重要的科学问题,请思考:


按教材和你的设计,是要证明:钩码多,重力大,拉力也大,小车快,反之小车慢。换句话说,假设去掉小车,只剩绳子,同样道理,重力大的拉动绳子速度也快,反之则则慢。再将绳子也去掉,结果是什么?两个铜球还能同时落地吗?


我们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也有提倡批判科学质疑精神的意义在里面。对于一个错误的教学设计,不管是课本上的还是自己设计的,科学性是最高原则。


 

TOP
10#

按惯性定律,当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如果有一个同样方向和大小的力持续作用于同一个物体,则会使物体产生匀加速运动。那个因重力而下降的钩码,反映的是重力加速度,其值是个恒量:9.8m/s(平方)。所以,重量不等于重力加速度!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