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昨晚到今天,我仔细读了各位的见解,大家的思考已经进入了一个比较深的层次,思路也渐渐清晰起来,下面说说我的几个新的想法。
1、我同意,教参中的科学概念是不正确的。但是,我还是要指出,在教材中,并没有将“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这句话作为科学概念呈现出来,因此,引导学生得出这样的概念,教师还是应该负一部分责任。再说说教参,“教学目标”中的表述是错的,但是“教科书说明”这一块中,它又提出:“通过实验和讨论:……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更科学地说,是加速度越大,这里用学生能够接受的“快”描述这个意思)”。这说明编者是清楚实验的概念指向的,我们现在所批判的应该是后半句话:“这里用学生能够接受的“快”描述这个意思”可以这样表述吗?这让我想起了我们市里一次教研活动中,大家对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中“大小”一说的争论:有些老师认为,“大小”是不确切的定义,应该说成“体积”,有些老师则认为,三年级的孩子(改版前)还没有建立“体积”的数学概念,说成“大小”作为变通之计,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的。是不是有些相似之处呢?小学生还没有建立起“加速度”的科学概念,用学生容易接受的“快”来描述是不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的变通之计呢?
2、秋池老师的推理:按你给出的计算式:V=ft/m 假设其中的t,m都为1;10个垫圈时的f也为1,那么20个垫圈就是2。显然,V1=1,而V2=2。这里有一个错误的假设,不知你注意了没有:“假设其中的t,m都为1”,t是时间,垫圈数不同时,时间是不同的,因此,不能假设时间为1。通过公式演算,我得出距离不变、磨擦力不变时,小车运动的时间与垫圈质量的平方根成反比,即:如果垫圈质量是1时,时间为1,则垫圈质量为4时,时间为2,垫圈质量为9时,时间为3……这里有一个双曲线的演变规律,因此,虔诚使者所说的“超过了这个最大拉力,那么无论用多少重物,其速度应该变化不大吧”是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