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五下科学教学反思种子发芽实验(一)教后随笔 [复制链接]

1#

五下科学教学反思种子发芽实验(一)教后随笔

种子发芽实验(一)教后随笔---------让人沮丧的开篇


    今天是08学年的第一天,因为第一天到这个学校,感觉没有底,对于新学期第一节课就开展常规的训练工作缺乏把握,就决定在第一节课开展新课教学。今天种子发芽实验一课,两个班教学后感觉都不是很好,简要回顾如下。


    上午第三节课在52班,上完后总体感觉教师语言为加以精心设计,对于对比实验的引入和开展以及对于学生的了解不很清楚,实验前的指导不到位。


师:(出示一盆绿豆发芽的豆苗)同学准备的绿豆种子成为老师手中的绿豆苗,需要哪些条件呢?


    自评:由于第一节课,在引入上想了两个办法:一个是上面办法,还有一个:老师用一个不透明袋子装各种种子,让学生上来摸并猜测。最后还是选择了上述办法。感觉新颖又和下一节课有联系。


生:温度、水、土壤、阳光、空气、养分。


生:土壤不要的。养分也是不需要的。


师:我们怎样来证明种子发芽确实需要这些条件的呢?(实验证明)比如“水”这个条件,我们怎样来证明呢?


    自评:备课本上对于这个对比实验的开展没有详尽的考虑,对于学生的水平也不了解,“你想研究改变哪个条件的问题?”然后就希望学生小组讨论选择主题制定实验计划。过于粗线条的备使得课堂上教师语言的随意。


师:出示两个酸牛奶盒子。我们在这个盒子里要添加水分,然后这个盒子里的绿豆种则不添加水分。(板书:改变的条件)


师:板书不变的条件。那不变的条件是什么呢? (学生把前面的几个剩余条件一个一个的说了个遍)


师:我们现在研究的是一个什么问题?(板书:研究的问题和我们的猜测)


    自评:实验的指导的思路在此处还是正确的,因为学生的水平其实还是需要教师很仔细的指导的,由于是第一节课,学生更需要。但是指导的问题选择不够精炼。


接下去教师的教学凌乱:让学生按小组为单位从剩余的种子发芽条件中选择一个作为研究的问题,按照黑板上的实验方案讨论制作。这是上课时间已经不多了。交流匆匆,学生这时候也已经似乎缺乏了学习的兴趣,枯燥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丧失了学习积极性。而实验也只能到课后去完成了。


第二个班是在下午51班。因为上午的教学,利用午睡时间好好反思修形成下列流程:


师:师:(出示一盆绿豆发芽的豆苗)同学准备的绿豆种子成为老师手中的绿豆苗,需要哪些条件呢?


生:温度、水、土壤、阳光、空气、养分。


师:以上我们的猜测,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你认为哪几个是必须条件缺它不可的。


生:温度。因为温度很低不会发芽的。


生:水,没有水分肯定不能发芽。我自己曾经实验过。


生:阳光。


生:阳光不需要的,放在阴暗的地方也是会发芽的。


生:空气时必须要的。养分不需要,不要施肥也是会发芽的。


    自评:同样的引入。但是对于必要条件的讨论感觉通过这样的讨论更能够体现学生自主的思考,还是有一定价值。同时对于设计实验有一定的帮助。


师:板书修改。种子发芽必要条件:温度、水、空气。这还只是我们的猜测,怎样才能证明我们的猜测是正确的呢?这里还有三个条件,怎样证明呢?我们可以从中选择一个条件作为我们的研究问题。同桌商量一个条件作为自己的研究主题。然后按照课本第3页的实验方案制定一个实验计划。(之中交流了一下学生的问题选择。大部分选择水分条件,温度有3各组,空气有2个组)


    自评:此处采用了让学生自学课本的学案,希望学生能够对实验计划有一个学习的过程。然后通过方案交流促使学生更进一步的了解。但是后来的交流学生已经积极性不高了,而实验操作欲望已经压抑太久了。


接下去教师组织了交流活动。明显的感受到学生的学习欲望已经下降,学习组织有些困难了。实验开展则有了富余时间。但是遇到了一个问题,学生对于实验的开展开始不明白,“老师,这个实验是不是这样做的?”晕倒。学习了这样长时间,居然这样的结果。


      自评:教师的实验指导要尽量简练,在课堂的前20分钟内要完成,教师利用课始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规律引导学生完成对于实验的了解。实验操作对于小学生来说必须在课堂的第20分钟左右一定要开展了。否则其他的任何活动效果都不佳了。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对于实验的了解,当不能够找到有效的指导方式,教师的讲解还是高效、直接的教学方法。不能为了学生的主体开展而丢掉了这种优秀的教学方法。在这里,教师为了体现新理念,却遭到教学效果的丢失。得不偿失。


 


 


    很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分享 转发
TOP
2#

反思的很是认真,我觉得是不是这几个方面可以作一些调整:


 


1、开头准备的发芽豆苗我觉得没多少意义,还不如直接拿一颗绿豆的种子来导入,既方便又减少干扰直切主题。


 


2、感觉在对比实验的设计教师思路不清,因为教师急于想让学生设计很好的对比实验,从而忽略了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其实这里应该要循序渐进,采用儿童化趣味化的引导方法,不要把科学术语挂在嘴巴上吓人家。比如:


 


既然你选择了水作为研究的内容,那该怎样做这个实验呢?


你又如何知道水在绿豆发芽中是否起作用?是不是还需要一个对照组?


实验组和对照组有什么要求呢?哪些条件要控制一样?什么条件要进行改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1 22:47:50编辑过]

TOP
3#

期待着兔子对这一课时的教学反思,另很想学习学习这一课对比实验的简要设计过程思路。


 

TOP
4#

谢谢李老师的反思,还没上这一课

TOP
5#

种子发芽实验二教学反思


今天完成了种子实验的第二节课,两个班出现了天差地别的教学效果, 记录一下让我感到高兴的五2班的教学吧。(由于刚到现在的新学校,对于教学秩序和课堂组织的问题还没有很好的解决,今天这个班的表现让感到非常的高兴。


师:我们的豆豆都发芽了吗?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来说说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绿豆种子的发芽情况。


1:我做的是种子发芽与阳光是否有关的实验。实验组种子总数量3颗,发芽数量3颗,未发芽0颗;对照组种子总数量3颗,发芽数量3颗,未发芽0颗。我发现阳光下的种子长的比阴暗处速度要快。


自评:这位学生一开始就有头有序的汇报实验,让我感到很高兴。因为前一个班级的学生由于课堂秩序等原因以及回答的质量,一开始上课学生就有这样的表现,让我感到非常的高兴,他的同桌还“揭露”他的另一个实验,还高兴的让我差点给镇压下去。突然想到似乎还有什么新东西,连忙让他的女同桌说下去,果真,这个小男生还真是有下列的新成就呢。


2:他还做了另外一个实验。他还做了种子发芽和水是否有关的实验。他用了三个碟子,每个碟子里各放了3颗绿豆,第一个没有水,第二个放了水,刚好满到绿豆的一半位置,第三个碟子放了满满的水,把绿豆满在水中。来比较绿豆种子发芽的比较实验。


自评:这个小男生果真了不得,一个人做了两组实验,不简单,好好的狠狠的表扬了一番。


师:同学们从生1的描述中,你们还发现了其他的实验结论吗?


3:说明阳光对于种子发芽来说是无关的。这个证明了我们当时的猜测是正确的。


师:厉害。那么我们当时猜测种子发芽与哪些条件有关呢?请把自己的实验观察和记录的数据整理到课本第5页的表格中。


师:请各组来说说我们整理讨论的数据和发现。


4:………


师:说明水是与种子发芽有密切关系的。还有其它的不同实验发现吗?


………………学生选择研究的问题时,都有多样的选择,但是到了实验中,还是都逃向了研究种子发芽和水是否有关的主题去了,另外,学生对于对照组的理解还是有欠缺的。课后曾经问学生,你们的种子都发芽了吗,对照组的绿豆也发芽了吗。学生说,对照组的绿豆肯定不会发芽的,想想都知道的,不用做的。晕!不过这也是老师之责了。


师:有证明种子发芽和温度、空气有关的实验吗?


生:我这次没有做过,但是以前我曾经把几颗绿豆放在碟子里,然后放了一点点水,然后放在冰箱里,结果被冻住了。而另一个放在常温下的几颗绿豆,加了水后,发芽了。


师:从这个描述中我们有什么发现?


生:说明了适宜的温度是种子发芽必须的。


生:空气实验,老师没有办法做的。


师:那么这两个条件,我们只能按照科学家的结论来学习了解,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种子发芽和水有关,还和温度、空气有关。


课堂发展到这个地步,学生的曾经实验也好还是臆想也好,只能采取这样的讲解方法。


师:绿豆芽发芽了,就是一个个生命开始绽放了,同学们可不能小视了,不好好呵护可就是伤害生命了,那么怎样才能让绿豆芽更好生长呢?


生:把绿豆芽移植到土壤中。但是怎么移植呢。


师介绍移植方法。


本节课,教师的表扬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学生对于绿豆的移植等问题,到了铃声响起还是喋喋不休的请教和讨论:绿豆没有发芽直接种土壤里面可以吗?豆芽放的方位有要求么?………………


学生的种植欲望和探究欲望还是很高,大大出乎自己对学生的课前预测,感到很惊奇,但是对于实验的严谨性还是值得教师认真研究,在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好好设计和引导的,学生对实验的证据意识不是很浓厚,目前为止自己还是满足于学生能够开展部分实验,教师自身其实也只是开展了部分的实验,教师自身首先的实验不严谨其实在无痕之中也间接影响到学生的实验开展。对于科学研究的不懈探究对小学生来说,教师的引导作用还是非常巨大的。


学生的证据意识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实验操作过程的严谨意识,而这又来源于教师对实验开展的细致指导。


 


 一点点的改善都让人感到高兴,以此类推,学生的一点点改变,我们要更加关注,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正被关注并且是积极意义上的关注。

TOP
6#

从两则反思来看,李老师是个很用心的老师,上课后能写反思,能写如此详尽的反思,是不多的,期待李老师的继续……
我的博客:http://nhd1981.bokee.com/    http://blog.kxsy.net/user1/nhd1981/index.asp
TOP
7#

 

2008学年第一学期第一周六年级教科版科学教学工作小结


    本学年来到现在这个学校,感到工作的适应性成为我的头等大事,对学生的不了解,对教材的把握不透彻,虽然早早的学习和研究教材和准备学具,还是生怕学生不接受或者难以沟通,战战兢兢的总算过了第一周,感觉有很多的欠缺,教学各方面都有待自己的进一步改善和策略的学习,今天又进接受了教研室邓老师的一番引领,略微让自己感受到有进一步提高的信心。


    一、教学反思


    本周完成了第一单元的三个内容的教学任务:使用工具、杠杆的科学、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1、使用工具:本课是本学期的第一课,也是新学校的第一课,对于课堂组织和引入都想了很多:一开始教师指出今天带来了一个挑战,大家敢于接受这个任务吗?接着出示了一根铁丝,让学生不使用工具来把它折断。学生纷纷委派大个子上来,结果都失败告终,此时有学生提出要老虎钳,“使用工具”顺势出来。教师随机提供老虎钳,结果学生居然缺乏使用经验,又介绍了老虎钳的结构并演示了使用方法,进入新课。教师出示了教材上的一块订满各种钉子的木开,每组一块。由于缺少工具,原本想让学生那个指出每个钉子分别需要什么工具,但是课堂上问题的提出突然改变了,提出让学生先试试,试图通过学生自己面临的困难来达到对于工具需要的迫切。意外在第一节课上出现了,虽然进行了安全教育,但还是有一个学生由于用刀片试图取出钉子时,把自己的手指弄出了鲜血,幸好不是很厉害,但还是吓出我一身汗。结果学生打出意料,用手和剪刀等身边的工具,大部分把钉子去了出来。随后,请学生介绍自己的经验,然后让学生试想借助什么工具能更方面的解决这些困难,学生简单的复述后,进入下一环节。学生对于撬石块、搬油桶还是有经验的,升国旗的这个不是很了解,教师简单介绍后,新课结束了。


    互评:今天和平行班老师交流,发现自己对于滑轮这个工具未作更深入点的介绍,不知道会否对后面的教学产生影响。


    2、杠杆的科学:第二课的教学,是一个具有专业研究任务的内容。备课时候没有觉得多难,在教学时决定这个内容还是两课时完成比较好,所以决定把杠杆尺的研究单独作为一个课时内容。第一课时内容自觉比较简单,学生表现似乎也比较好,现在回过头,发现还是有少数学生对于杠杆的三个点的寻找没有达到百分百的掌握,与课堂上对于学生缺乏实物对照或者图片观察和有效讨论有一定关系。第二课时,反复的研究了教材采取了如下教学:


师:上节课研究了杠杆的特征,谁能告诉大家,根据什么我们能判断一个简单机械就是杠杆?


师:出示杠杆尺,谁能说说这个是杠杆吗?如果是,那么三个点在哪里?


师: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个杠杆尺来研究杠杆的一些性质。出示研究的要求:首先我们要检查杠杆尺是否处于平衡,同学们的学具可以通过两个调节纽来调试,展示学具指导组装方法和调试方法。然后开始悬挂钩码,注意阻力点和用力点这两边都只能选择一个点,出示杠杆尺的图示,介绍5个孔位的标识方法和清点方法,指出使杠杆尺再次处于平衡位,然后把悬挂的钩码数填写在课本的记录单上。介绍记录单及填写方法。同时判断这组数据的杠杆尺是省力还是费力还是不省力不费力的,完成了一组后继续做,十分钟内可以多做几次,并分析所有数据间有什么规律。


组织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各组有特色的数据后,教师指出自己可以马上判断哪组是正确的,同学们想知道为什么吗?此时有学生反应过来,发现了各种规律:阻力点的钩码数等于用力点的格子数;阻力点的格子数和钩码数相加等于用力点这边;阻力点的格子数乘以钩码数的积等于用力点这边。但是学生不能相互说服对方,由于缺乏数据冷场了。此时一个学生提出一组数据3、4和2、6,大家最后接受了这个规律。对于省力还是费力学生不很明白,教师解释通过钩码数来辨别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分析怎样的杠杆是省力怎样的杠杆是费力的,学生一片茫然。教师指导通过格子数来分析。临近了课尾最后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得出,用力点距离支点的格子数大于阻力点距离支点的距离就是省力的;用力点距离支点的格子数小于阻力点距离支点的格子数就是费力的,而用力点距离支点的格子数等于阻力点距离支点的格子数就是不省力不费力的杠杆。


    交流:教师组织教学放的过大,学生面临这么多的数据是无能为力的,不大可能能从这么繁杂的数据中找到什么规律。处理方法:出示杠杆尺,教师演示阻力点选择一个点(2号位)悬挂3个钩码,然后让学生猜测在用力点的几号位悬挂几个钩码能使杠杆尺再次平衡。(如果不行就让学生尝试自己试试)。教师演示并就每一组数据问学生是省力还是费力,从而解决省力费力是从钩码数来判断的。阻力点这一个位的所有数据出来后,让学生分析什么情况是省力的什么情况是费力的,学生的分析难度得到有效降低,得出后在让学生自行悬挂更多的情况,起到拓展和验证。我也认为这个方法比全部放下去要更好。全部放下去后学生的数据要么是左右一样的不省力不费力情况更多,缺少数据的多样性,另外对于学生的更种繁杂数据教师没有进行规律性的收集,影响到了学生对于数据的有效的分析。


    3、杠杆类工具的研究。今天完成了第三课时的教学,考虑到实物的缺乏和分析的枯燥,准备教材上各种杠杆类工具的图示,期望学生能够有兴趣参与到研究中来。


师:杠杆工具按照是否省力可分哪几类?各有什么特征?


师:出示三种生活情景图。判断这三个情景中是否使用了杠杆,如果是请从三个点的角度分析分别属于什么类的杠杆。开啤酒的起瓶器进行了讨论和纠正。


师:生活使用杠杆类工具解决问题的情景还有很多,请大家先找出三个点,然后判断是什么类型的杠杆。


    二 、课堂组织教学反思


    由于新到学校,对于课堂的组织活动,虽然采取一点方法,但是现在为止怎样有效组织教学,怎样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怎样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自觉参与课堂实现课堂正常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成为目前最大问题。


    1、  本周首先从四人学习小组的组织开始,对于学生进行了分组选取了组长、材料员、记录员、汇报员,并公布优秀小组的评选条件:材料准备、课堂纪律、小组合作、作业完成四方面开展,同时附加分为完成科学小论文的写作。目前这项工作还处于前期,教师由于受课堂组织的困扰,对于纪律尤加关注,实行了纪律不好的小组给予严加警示的处理方法。现在看来方法不佳。


反思:应该从几个方面同时开展,对于好的小组大力表扬,并且当堂公布,让积极性评价、激励性评价来引领学生主体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同时还应加入课堂举手和发言这两项。教师大声的表扬代替大声地呵斥。怎样巧妙的激励来调整学生的情绪使其对待科学的学习还需不断的研究。


    2、  改善课堂教学形式,尽量展现实验的最大魅力,通过实验来促使学生主体主动参与,实现课堂的参与度。对于课堂引入更大的展示吸引力和神秘性、兴趣度,让学生感受科学与语文、数学的沉重的不同,自觉自愿并迫切的开展学习。


    曾经未作深究的内容,今次感到自己还是非常缺乏的,怎样科学合理发展的实现自己理想的教学,很想听听大家对于课堂组织教学艺术的招数。

TOP
8#

学习李老师这样富有创意的反思,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对我们的启发都很大.


我刚刚上过第一堂课,一开课,我让孩子对绿豆发芽需要什么样的环境进行了充分的猜测,所以孩子们分别提到了空气\水\温度\阳光\土等,通过师生共同对水环境实验进行对比设计后,我要求各个孩子选择其它环境进行独立对比实验设计,再进行讨论修正(这样有利于不同层次孩子对比设计能力的提高)至于实验过程只能放在课后进行,不过我提出了下节课(双休日后)带来实验成果,希望能旗开得胜!

TOP
9#

学习虔诚使者的方法,我确实存在了让学生一口吃成胖子的思想,科学理念上有“低估孩子的科学能力比高估更可怕”,这句话的理解应该是高估孩子的能力是可怕的,但是低估更可怕。我应该是犯了前一个错误。五上学生对于对比实验的设计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阶段,这里还需要教师半扶半放的指导,所以教师必须对学生做好充分的指导,让学生对于对比实验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才能放手学生去设计,我有急于求成或者教材的钻研或者学生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要向虔诚使者这样的老师学习。谢谢虔诚使者的指点,让我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谢谢!
TOP
10#

以下是引用虔诚使者在2008-9-5 21:50:00的发言:

通过师生共同对水环境实验进行对比设计后,


我很想具体了解版主对于这一环节的具体指导方式或者教师的问题设置,怎样达到让学生明了对比实验的感性认知,我对于这一课教师和学生分别要到到怎样的一个认识,还不是很明白,真诚得到版主的指点。QQ:290920043邮箱:    lixu1818132@126.com    谢谢

TOP
11#

向李老师学习

海宁小学科学联盟   联系QQ389853241
http://blog.kxsy.net/user1/4012/index.html
TOP
12#

  这个星期由于受到学生上课秩序的困惑,一直在思考并逐步的实行着积极评价引领学生主体参与科学学习的活动,由于没有像很多有经验的老师一样开展了始业教育,这一周利用各种机会向严益锋老师、陈剑秋老师等介绍的方法慢慢开展了一些教育和引领工作:首先对学生进行了初步的学习小组的组建,并通过“学材准备、课堂纪律、作业练习、小组合作、科学日记”五方面进行了考评,开始我使用“揪差的方法”,主要批评违纪和扣分,结果效果不好,周末不断反思,决定大大的进行激励性评价来操作,(其实一直担心这样的方式对于高段学生是否可行很是不放心)结果发现小孩子气其实还蛮是在乎的,下课老是偷偷到我的记录单上来看看自己的表现,而且学生现在只要看到我一停下来了,就自觉开始做好并小组内互相督促了,两周内出现这样的现状让我很是高兴,但是这个方法还只是初步,长远的看怎样发展性的操作让学生有一定的”奔头“是最主要的,有好经验的老师,包括上述两位老师能够给予指点。
TOP
13#

以下是引用李愉均在2008-9-6 19:21:00的发言:

我很想具体了解版主对于这一环节的具体指导方式或者教师的问题设置,怎样达到让学生明了对比实验的感性认知,我对于这一课教师和学生分别要到到怎样的一个认识,还不是很明白,真诚得到版主的指点。QQ:290920043邮箱:    lixu1818132@126.com    谢谢


很不好意思,这几天忙着开会,没上来论坛,其实,对孩子们的实验指导我主要是采用画图的方式,不管孩子怎么设计实验,我只管一一板画于黑板上,然后其它孩子在这样的"一目了然"中试图改进实验设计:首先得有水、无水;,放在怎样的环境下?怎样考虑其它条件?放一粒还是几粒种子?至少几个小组同时进行实验?有什么好处?引导指向科学实验的可重复性与严谨性。


在这样的指导后,还是有一部分孩子会在温度和光等条件控制上犯错误,不怕,化一点时间引导孩子们进一步互相促进:放在阳台上的有光同时应考虑温度及水分的差异,放在冰箱内应该考虑到光的差异,加上盖子会不会影响空气和温度?抽气枪能不能全部抽掉空气?这样的互相启发能让孩子们对比较实验的设计有更全面的认识,当然,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允许孩子们慢慢来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9-12 10:25:12编辑过]

TOP
14#

 

创造使用学具让实验柳暗花明又一村


    今天是改变纸梁的形状来增强抗弯曲能力这一课的研究,由于学具中有每人20个垫片的,所以这一单元我都采用了这个垫片。第一课时原本想采用硬币来当垫片的,但想想让学生人人带硬币还不如垫片的实验效果好,因为硬币个重较大,很可能在平的纸梁上一个硬币都不能承受。但是在一课垫片还是遇到了问题。


    当改变纸梁形状后,把纸梁折成wu、凹槽等形状后,学生发现四人小组的共80个垫片仍然不能使纸梁塌陷,尽管我们把柱子的高度定在2厘米。怎么办呢?怎样能得到一个准确的数据呢?学生实验陷入困境。通过小组讨论,其中一个小组汇报他们的实验方法:用一元硬币和垫片同时实验获得实验数据。


    方法遭到了其他小组的质疑:一元硬币和垫片是不等的,不能作为实验的有效数据。


    实验小组提出了他们的改进实验方案:他们是把一元硬币和垫片各称重后换算得来的。


    其他小组仍然提出:怎么能称出一个垫片的重量呢?而且垫片和硬币不能在弹簧秤称的。并且学具中弹簧秤的测量范围根本不能称出,结果还是不精确的。


    实验小组和在其他小组的共同帮助下得出了一个更为详细的实验方案:先用一元硬币和垫片同时来做实验,(临时硬币不够)做出实验结果后,再使用弹簧秤称出3个一元硬币的重量,然后称出10个垫片的重量,通过换算得出一个一元硬币等于几个垫片,以此推算出共计几个垫片使上述形状的纸梁塌陷。称重方法则可以用透明胶来粘合。


听了实验小组和大家的商量办法,真的让我感受到学生的智慧了不起。低估学生的潜能真的好可怕,学生对于实验数据的“顶针”和“斤斤计较”也让我感到学生对于实证精神的可贵。


    在这里也让我看到了21世纪的中国“诺贝尔”就要诞生了。

TOP
15#

以下是引用李愉均在2008-10-12 21:01:00的发言:
 

创造使用学具让实验柳暗花明又一村


    今天是改变纸梁的形状来增强抗弯曲能力这一课的研究,由于学具中有每人20个垫片的,………………通过换算得出一个一元硬币等于几个垫片,以此推算出共计几个垫片使上述形状的纸梁塌陷。


学习中!佩服楼主的孩子们的“科学精神”!不过,为了节省课堂时间,是不是可以直接用几枚硬币和多少垫片的方法来计算承重呢?几枚硬币可以作为基本承重!

TOP
16#

以下是引用李愉均在2008-10-12 21:01:00的发言:
 

创造使用学具让实验柳暗花明又一村


   


个人觉得这种情况的出现与教师在课前准备有关,如果自己再课前做做实验,大致是可以估计出垫片的数量的。那么到上课时,完全可以确定一个基数,再这个基数再去加垫片,这个活动其实和四年级溶解单元中,怎么放盐有点相同的,不知楼主是否也同意?不过六年级的学生能够养成对数据的如此的“顶真”,教师的功劳肯定不小!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17#

说的没错,的确在课前没有去试过,课前的准备经你这么一提醒,自己确实还是做得不够哦。谢谢,有启发。
TOP
18#

希望你再接再厉,给我们更多的反思和启迪!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19#

感谢新版主的鼓励和帮助和指点,一定很认真去钻研,不负版主厚望哦。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