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临海市2021学年共同体郭海敏《产生气体的变化》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1#

产生气体的变化

【教材简析】

本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包括三部分: 第一部分“聚焦” , 指出物质变化时会伴随一些现象, 而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区别和判断物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第二部分“探索” 有三个活动。 活动一, 不同物质混合, 其现象不同。 在六种混合物中, 只有一种混合产生了气体, 引起学生的注意, 顺势导出活动二。 活动二, 收集这种气体, 观察它的特征。 活动三, 是生活中类似的变化特征的汇总。 第三部分“研讨” , 让学生研讨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的是什么气体以及气体的特点。

【学生分析】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 2 课, 学生在上本节课之前没有接触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和特征,能对物质的变化做出初步的判断。 六种混合物中, 学生虽然对小苏打有过接触, 但不是很熟悉, 对于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更是知之甚少, 这个实验的效果明显,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 提高他们的兴趣。 同时, 对于反应产生的气体如何求证, 也需要进一步引导, 教会学生如何去区别一种物质。 本课采取提供资料的方式, 使学生通过阅读资料获取这种气体的相关知识, 丰富学生的认知结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物质发生变化时, 常常会伴随一些现象, 例如产生气体。

2.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发现有些物质变化会伴随一些特殊现象。

2. 能利用感官进行仔细观察, 对物质变化的现象进行准确描述。

3. 能以观察到的变化现象如有气体生成为依据, 判断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科学态度目标

1. 能够尊重实验事实, 愿意与人交流实验现象, 分享观点。

2. 产生深入研究物质变化的兴趣。

科学、 技术、 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感受物质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小苏打和白醋反应产生的气体是一种新物质。

难点: 对于实验现象及产生气体的合理求证。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小组) 8 小杯子 2 个烧杯、 1 个自封袋、  白砂糖、

食盐、 小苏打、 水和白醋少许、 2 个滴管、 记录单。

教师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1 自封袋、1杯醋、少许小苏打。

教学过程

一、 聚焦

1、 引入: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的世界中,这些物质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物质在发生变化时常常会伴随着一些现象,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2、 今天这节课老师带来了厨房中常见的食盐、白糖、小苏打,把他们分别于水和白醋混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我们可能会观察到那些现象?

【设计意图】学生学习本课之前没有学习过第一课,所以简单向同学们介绍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在不断地变化中,从厨房中常见的物质出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科学探究就在身边。

二、 探究一(混合)

1、 过度:科学家们在做实验的时候往往会取少量样品进行实验,这样可以很好地达到观察和研究的目的,还能节约药品。因此,本节课的实验我们放在这样的小杯子中进行。

2、 提问:我们该怎样科学、直观的观察这些物质之间的变化呢?

3、 在实验中,我们应该怎样观察?观察什么?

   ——颗粒变化

   ——声音

   ——气味

4、实验前老师准备了温馨提示

   看实验记录单,我们可以用简短的语句或词语,把观察到的现象及时记录下来。

5、 生实验:实验材料在面对黑板的同学抽屉中,小心拿出托盘,轻声进行实验,音乐结束立即停止实验,整理好实验材料。

6、 汇报:颗粒变少——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过溶解的现象,这里的颗粒之所以会变少,是因为这些颗粒溶解在了水中,溶解后物质并没有变成新的其他物质,比如食盐溶解在水中变成食盐水,并不会变成糖水,或者其他的。科学上,把想溶解一样,物质混合后没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有大量气泡冒出,听到了嗤嗤声,说明他两混合会产生气体,这种气体还是原先的白醋、小苏打吗?科学上把混合后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7、 提问:你知道这些是什么变化吗?

8、 所有产生气体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设计意图在试教过程中发现,虽然从三年级开始就讲观察方法,其实学生们的探究还是无序的,不知道观察什么,只知道用看的方法,其余感官都不会使用。所以这里特意设置了指导学生如何观察的环节。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所以我在帮助学生根据现象理解概念这一环节留了稍微长一点的时间,而且还让学生判断课开始引入时的图片中发生的是什么变化,帮助学生巩固这一重要概念。

探究二(收集气体)

1、 过度,揭题:刚才的实验中,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后产生了气体,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产生气体的变化”,你知道这种气体是什么吗?我们怎样做才能更好的研究这种气体?(收集气体)

2、 我们可以这样做:PPT,观察时同之前一样,同学们可以运用多感官进行仔细观察。

3、 我们这次又有什么发现:袋子鼓起来了——收集到了气体

                      变得更冷了——向周围吸收热量

                      气体——无色透明的

4、 这种气体有什么性质呢?老师做了两个小实验,我们一起来看——能灭火,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5、 科学家们经过无数次实验,获得了足够多的证据,才得出该气体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除了以上的性质外还有比空气重,还能溶于水,变成碳酸,我们常喝的雪碧,可乐里就溶解了二氧化碳。

6、 二氧化碳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有哪些作用呢?你知道吗?更多的作用我们一起看视频。——现在你知道二氧化碳的作用了吧!

反思本环节是搜集气体并初步判断气体的性质。原本在这个环节中想让学生亲自感受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试教中发现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在有限,所以把我把这个实验,连同熄灭蜡烛火焰的实验提前录好视频,让学生看视频得出性质。

三、拓展(生活中常见物质于白醋反应)

生活中还有很多物质与白醋混合会产生气体,老师这里准备了短片,同学们可以通过短片加以了解——鱼骨浸泡在白醋中可以软化,但是需要很长的时间,所有当你被鱼刺卡住了,应及时就医,而非喝点醋。碳酸饮料虽好喝,但是牙齿却受不了,所以我们应少喝碳酸饮料。

设计意图书本中有设计研讨环节,由于这部分内容在刚刚的环节中已涉及到,所以我把内容稍作调整,把第三部分进一步观察作为拓展部分展示给学生,这里考虑到白醋与蛋壳,贝壳等反应时间需要很久,短时间的课上时间根本观察不到变化,或者只能观察到细微气泡,所以这里从网上找了拓展视频,学生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变化。视频中还有鱼骨,牙齿跟白醋的变化,所以又可以渗透鱼刺卡到喉咙喝白醋其实作用不大,不能多喝碳酸饮料等教育。


【板书设计】

1.png (, 下载次数:0)

(2022/3/24 14:47:52 上传)

1.png

分享 转发
TOP
2#

在本节课学习之前学生并没有学习过第一课的内容,所以对于他们来说脑子里完全没有物质这一概念,但是部分学生从平时的生活中知道物理变化以及化学变化,但是他们的知道仅仅停留在表层,只知道又这么个东西,但是具体的区别对于他们来说其实的说不清的,所以本课一开始我放了几张物质变化的图片,让他们感受到物质是在变化的。然后转到厨房中的物质,厨房中的物质是他们熟悉的,他们之间的变化也是知道一点的,但是平时无法具体的从看、听、闻等方面去观察,所以具体的现象他们其实说不清,这就需要辅助实验。关于二氧化碳的性质这部分的内容,我还是希望学生能动手实践,这些实验不难,现象也很明显,但是根据试教叫的结果来看,我们的孩子还需要在动手操作上继续加强!这里非常遗憾的加了录制好的小视频。希望我接下来带上来的三年级学生,到六年级的时候能上手!
TOP
3#

这里的二氧化碳的两个验证实验,如果老师能现场制备,和收集,再进行实验,对学生的冲击会更强。但有可能时间上会有冲突。
TOP
4#

回复 3楼罗伟军的帖子

其实学生在第二个环节中已经搜集好了气体,所以这节课在备课的时候一直在纠结,这个搜集环节到底有啥用,难道是为了搜集而搜集。在试教中发现学生成功率确实低,只有一组学生让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了,其余组基本上看不到现象。时间上满浪费的。做灭蜡烛的实验成功率确实高,但就怕他们误以为是吸管中气体喷出气体的力度太大了导致蜡烛熄灭。所以正式上课的适合把这一环节用视频代替了。
TOP
5#

认真学习,研究
TOP
6#

产生气体的变化

【教材简析】

本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包括三部分: 第一部分[/fo
ghm136601 发表于 2022/3/24 14:47:52

板书好漂亮
TOP
7#

这里的二氧化碳的两个验证实验,如果老师能现场制备,和收集,再进行实验,对学生的冲击会更强。但有可能时间上会有冲突。
罗伟军 发表于 2022/3/25 14:03:25
http://lt.zjxxkx.com/showtopic-26474.aspx我之前发过一种简单的二氧化碳检测装置,我上课一直这样用,很方便。
TOP
8#

回复 3楼罗伟军的帖子

其实学生在第二个环节中已经搜集好了气体,所以这节课在备课的时候一直在纠结,这个搜集环节到底有啥用,难道是为了搜集而搜集。在试教中发现学生成功率确实低,只有一组学生让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了,其余组基本上看不到现象。
ghm136601 发表于 2022/3/25 14:18:08
http://lt.zjxxkx.com/showtopic-26474.aspx我之前发的帖子,检测二氧化碳的简易装置,供参考。
TOP
9#

回复 7楼曹文佳的帖子

曹老师的改进非常有效,本来还在担心上课时用火柴和蜡烛的危险性,现在大大降低了担忧程度。
TOP
10#

回复 1楼ghm136601的帖子

最后联系生活实际的举例真巧妙,纠正了生活小误区,这才是我们学习科学的意义。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