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听听声音》——试讲反思
2022.06.25 竞聘考试 城东小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虽然看不到它,但可以感受到它。声音可以用高低、强弱、悦耳和刺耳的等词语来进行描述。
科学探究目标:运用语言描述听到的声音,并能给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
科学态度目标:在认识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和态度,乐于与同伴交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认识到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随时随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
描述周围听到的声音,并学会用规范的科学词汇进行描述。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聚焦声音
教师课前在门外发出声音(同学们,上课啦,静下来。)
2.引导学生关注声音
同学们,刚才的声音,是谁发出来的呀?你们怎么知道是屠老师呢?
预设:虽然没有看到人,但是听听声音,我们能分辨这是屠老师发出的声音。
(教学意图:引出声音虽然看不见,但是可以用耳朵感受它。也让学生初步感知“声音是由物体发出的”)
3.描述你听到的声音
请学生随机回答,比如今天早上听到的打雷声,同学们的讲话声。
(教学意图: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听到的声音有来自大自然、人类生活、动物……”,并学会对这些声音进行简单分类。)
(教学建议:让学生在保持教室安静的情况下,先听听周围的声音2min。这可以为接下来交流声音做好充分地铺垫,也可以让学生对各种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
二、探索——各种声音
1.我听到的声音(班级记录表)
学生听听周围的声音,并记录在记录表中。
活动前指导:像屠老师一样用这些科学词汇来描述你听到的声音。
(教学意图: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学生已经能够用一些科学词汇来描述声音,这一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记录听到的声音,并描述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
(教学建议:这一环节,虽然有记录单的辅助,但是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还是需要教师的引导,比如1.先让学生说说听到的声音;2.再说说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3.然后对这个声音进行描述。通过系统的指导,相信学生会更加科学地研究声音。)
2.小结
交流过程中,适时总结:声音会来自不同的物体;声音有强有弱、有悦耳刺耳。
(教学建议:学生的交流可能并不能丰富全面的呈现我们周围的声音,教师可以自己准备一些声音音频。通过听声音,辨声音,提高学生研究声音的兴趣,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3.过渡:来自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都是刺耳的吗?
(教学意图:在交流过程中,抓住学生提到的人类生活经常发出刺耳的声音,为下一环节听乐曲做过渡准备。)
4.借助白板弹奏小星星的乐曲
同学们喜欢这个音乐吗?所以,我们的生活中也可以制造出很多悦耳的声音。
你们能猜出这是什么歌吗?根据什么呢?
因为不同的音符才让我们听到了美妙的歌曲。
5.识别乐曲中的音符——声音高低
你们能识别乐曲中的音符吗?说说它们的高低顺序。一起来唱一唱,感受高低不同的音符带给我们的美妙音乐。
(教学意图:声音高低的分辨是学生接下来研究声音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后面学习的难点。所以,在起始课通过一首乐曲先让学生对声音高低有直观的感受,为本单元研究声音高低做好准备。)
6.再唱一次“小星星”——声音强弱
老师举例自己唱的“小星星”,引出声音有强弱不同。
(教学建议:这一环节为了引出声音有强有弱,过渡有些强硬。这个环节可以参照教参中的建议:让学生参照乐谱,四二拍子的音乐,第一拍强,第二拍弱,学生边唱音符,边打拍子,感受乐曲中声音的强弱变化。)
(教学反思:小星星的乐谱应用没有发挥到极致,看到曲谱只想到音符的高低变化,没有想到四二拍子的音乐,可以第一拍强,第二拍弱。上这一节课这对五音不全的人太不友好了。)
三、总结
我们的周围有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的生活也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声音。这一单元,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研究声音。
1.有关声音,今天你学到了哪些?
2.除了课堂上学到的,你还知道有关声音的哪些知识?
3.还想了解声音的哪些问题?
(教学意图:这一课并不是要解决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起始课的目的是带领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去研究声音。)
(教学建议:回忆有关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可以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中,教师准备三张班级记录表,分别是我听到的声音、我已经知道的声音、我还想知道的声音。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离开教室。)
试讲反思
这次的竞聘考试,教育局安排老师们进行没有学生的模拟上课——试讲,而且只给了教材,没有教参。这对平常离不开教参备课的我来说无疑是很大的挑战。不过,借此契机也让我更加真实地了解自己对教材的把握能力;也检验自己对教材的处理能力。1个小时的备课时间,针对教材,我自认为基本把握住了每个教学目标。但是,很多教学细节处理不到位,也反应了我对学生学习基础关注还不够。比如,交流研讨“我听到的声音”,我在试讲的过程中,只是请“虚拟学生”随机地分享交流,并没有引导他们用规范地科学词汇(强、弱、高、低、悦耳、刺耳)描述“我听到的声音”,也没有向学生追问“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这样的交流研讨就非常单薄也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近阶。
本以为试讲比有学生的上课模式来得简单,但是通过今天的体验之后,发现试讲才是真正考验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试讲过程中,教师不能为了直达教学目标直接“走直路”,为了模拟真实的课堂,我觉得教师在有效控制教学节奏的基础上,也要模拟学生走弯路,“曲径通幽处”的试讲才能体现教师对课堂的掌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