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定海区屠琴2022年学习与反思专帖 [复制链接]

1#
教师工作第6年,教好书,育好人。继续学习及时反思,努力前行成为更好的自己。希望在2022年,读书再多点,孩子多顾点;工作不拖沓,做事有效率。
最后编辑屠琴 最后编辑于 2023-02-13 14:00:22
分享 转发
TOP
2#

浅谈项目化学习实施的几点建议

浅谈项目化学习实施的几点建议

——定海区小学科学2022年3月新教材培训体会

   项目化学习是当前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相比较探究式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它有自身独特的优势。正如教研员林老师在培训中所讲到的,项目化学习最核心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以应对充满不确定性、包容性和创造性的未来生活。

   近两年在丁老师、林老师和袁特的指导下,我也多次尝试了在教学实践中融入项目化学习,如六年级上册老教材“工具和机械”单元的复习课;二年级上册“材料”单元的最后一课《做一顶帽子》;五年级下册“船的研究”用《浮的材料造船》;以及学校拓展课程等。下面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浅谈项目化学习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1.保持项目学习的连贯性

   人才的培养是一以贯之的,项目化学习也要保证人才培养的连续性,内容、技能、方法的叠加性,而不是割裂的教育。我们在实施项目化学习时,应整合多种资源,构建系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法,使学习者的能力和素养在不同学段中得到逐级上升。

   2.注重项目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项目学习注重学生学习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老师在发布项目要求的时候,要将每一个项目问题转换成适合学生可以操作的活动主题,即使这个活动主题在现实中是虚构的,但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对于学生应该是真实可操作的,这样才能真正驱动学生去完成项目。

   3.基于兴趣的项目学习

   基于学生自身兴趣的基础下,引导学生主动运用各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使学科知识在项目化学习中得到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

   项目学习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同时对老师也创造了更多的设计空间。从课程设计到项目实施、评价,这也对一名小学科学老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唯有多学习、多尝试,才能在项目学习领域驾轻就熟。

TOP
3#

欢迎开出个人反思专帖
TOP
4#

屠老师特别有自己的想法
TOP
5#

有目标,就有前进的动力
TOP
6#

屠老师加油,2022年会越来越好
TOP
7#

目标为引,走好每一步。
TOP
8#

2022年4月每月研修——课例观摩

   2022年4月的每月研修迎来了三位较为熟悉的客人,分别是宁波市名师丁言君老师和贺慈满老师,还有海宁市特级教师姚伟国老师。宁波是离舟山最近的城市,丁老师和贺老师也曾多次到访我们舟山,与舟山的小学科学老师分享他们的精彩课例和教学实践经验。此次每月研修丁老师为我们呈现了他的一节非常出彩的展示课——《运动的小车》。自从听过他的三节课之后,丁老师一直就是我非常崇拜并且敬仰的老师,再加上此次他上课的内容,也曾是我花了一个多月时间在打磨设计的一节课。所以,本期的每月研修让我有了很多学习和反思的机会。

   现在谈谈我的几点学习反思:第一,丁老师的情景创设非常真实。丁老师出示了自己亲生经历过的赛车运动,瞬间吸引了所有学生的眼球,这为后来教学设计中的认识冲突(学校门口的限速标记)埋下了伏笔。第二,丁老师通过神奇的小风扇轻松解决了“能量”这个概念理解的难题。回想自己试教时,有关“什么是能量”让我困恼了很久。不得不佩服丁老师在学情上所下的功夫,为了了解学生对能量的前认识,他跑了五所学校,进行问卷调查。第三,多次观摩丁老师的课堂之后,我发现他将“学以致用”发挥地淋漓尽致,这也是我在平时教学中最易被忽视的。反思自己的教学经常被教学所累,为了教而教,学生学的无趣,老师教的心累。第四,丁老师的课堂总是妙趣横生、引人入胜,这离不开他风趣幽默的语言风格,但又不是一名科学老师的严谨。

   非常感谢丁老师为我们带来的学习课例,也要感谢两位专家老师的讲座,更要感谢我们的每月研修平台让我在学习的脚步上,越来越好。

TOP
9#

2022.04.15 优质课比赛反思

   虽然还在休假中,但还是鼓起勇气报名了优质课比赛。这是我第6次参加定海区的优质课比赛,虽然已经有了很多公开课的上课经验,但是每次等待林老师发布上课课题还是非常焦虑的,再加上近半年没有进课堂,这份焦虑就更加严重了。课题公布之后,焦虑也就慢慢消失了,换来的是全身心的备课投入。

  今年抽到的课题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内容——六年级下册《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这节课内容跟老教材《我们身边的物质》非常相似,但又有所改动,情境聚焦到厨房里。在对本课进行重新解读之后,我发现自己在这一课的设计上有了新的理解。

   1.弱化非常难搞的“物质”概念。区分“物质”和“物体”是本课需要解决的一个难点。如何解决呢?在教学预设中,我希望通过学生举例物质的过程中,如果他们提到的是“物体”,我会追问学生“组成这种物体的物质是什么呢?”此时,学生基本能说对物质的名称。如此几个回合之后,学生自然而然就理解什么是“物质”了,无需老师去强行纠正学生的回答。

   2.借助项目化来串连教材内容。解决了第一个难题之后,我又发现这一课的交流很多时候都是空对空,虽然有了“厨房”这一具体情境,但是交流厨房里的物质及其变化,学生多数只能通过图片和鲜少的生活经验来填补,这样根本不适合学生的学。为此,在丁老师的指导下,我尝试了以“做馒头”这一项目活动来支撑整堂课的观察活动,实践活动。从学生上课的效果来看,这样的处理确实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仅仅两天的磨课,虽然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还不是非常完善,但通过这次的优质课让我对教材的解读又更进一步。只有肯钻研,总会有所获,虽然过程是痛苦的,但回忆确是幸福的,希望自己一直做一个爱学习、会学习的人。

最后编辑屠琴 最后编辑于 2022-04-17 23:48:11
TOP
10#

《人是如何学习的》——袁优红名师工作室读书交流2022.04.22

   跟随袁优红名师工作室的老师一起共读《人是如何学习的》。《人是如何学习的》从认知科学、发展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出发,做了很多的研究,向我们说明了人是如何理解和学习的。

   初读这本书,觉得这是一本学术化的书,里面的“背景资料”大多也是数学学科知识,再加上是国外翻译过来的,有点生硬,文字不好理解。但是听了袁老师和其他三位老师的学习分享,才知道自己的阅读障碍,源于自己没有更深层次的学习。就像书里所说的,所有的学习过程都是一种学习迁移。迁移的程度取决于学习者的背景知识和相关知识经验。而我正因为缺少了这些接触点,所以很难读懂。工作室的老师们一起学习、交流,一定程度上也为我的学习之路搭了一座桥。再细读、精读,我发现书里的很多内容对教学实践非常有指导性。

   1.在学习一个新知识之前,先学习一个前概念,这个概念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旧知识,新知识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所有的学习都会涉及到原有经验的迁移。

   2.了解原理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如果不了解科学概念或科学原理,只是一些操作性的知识,很快就会忘记。比如我们新教材中很多项目化的学习,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原理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动手解决问题。

   3.元认知对迁移很重要。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识,换言之,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重。这是一种内在的觉察力,知道自己正在学习什么。当你对自己的无知是无知的,这时你就不会反思了。

   我只举例书本中记录的部分内容,这本书还向很多维度向我们诠释认识如何学习的,需要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去理解消化。

TOP
11#

《从STEAM教育到聚焦项目化学习》——每月研修学习心得

研修主题:从STEAM教育到聚焦项目化学习

研修时间:2022.05.15

专家:张丰,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研究员

每月研修学习学习心得

   项目化学习和STEAM教育是当下非常热门的两个教育研究。最早接触STEAM教育,是从两年前开发“走马灯”课程开始。去年开始,在教研员的带领下,也尝试了项目化学习。虽然,有了近两年的实践经验,但是有关STEAM教育和项目化学习一直是在模仿学习,自己对两者的理解还是摸棱两可。本期的每月研修“从STEAM教育到聚焦项目化学习”,让我对STEAM教育和项目化学习有了更加清晰地认识,既有理论层面的指导意义,也有实践的心得体会。

  1.项目化学习和STEAM教育的关系

  项目化学习和STEAM教育,两者有较大的交集,也有各自丰富的内涵。项目化学习也叫PBL学习,它侧重的是一种学习方式的视角,而STEAM教育除了是一种学习方式,还兼有学习内容的视角,它倡导跨学科、整合的学习实践。PBL可以说是STEAM教育比较典型的学习方式,包括跨学科项目学习与学科项目学习。

  2.项目化学习的学习历程

  项目学习中,老师对学生的帮助可以设想成“爬坑”的过程:老师是一个“挖坑”者,在真实复杂的情景中,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提供支架帮助,并促进合作解决问题;最后促进学生自我建构并对学习的迁移应用。在这样一个项目学习的进程中,更加彰显“学习中心”的学习实践。

  3.项目学习的实践要素

  在项目学习中,教师组织运筹各方面的学习因素,通过多种机制促进学习真实而深刻地发生。项目学习中包含4类学习因素。

  (1)驱动性的学习因素

  驱动性问题是项目学习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它在整个项目学习中可以推动学生的探索前进。设计有一定挑战性的驱动问题,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全程参与项目学习。

  (2)支持性的学习因素

  指的是老师为学生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架等,包括思维工具和组织工具,在师生交往实践中老师并不会给直接给学生提供帮助,这与传统的学习有很大区别。

  (3)引领性的学习因素

  项目学习中非常重要的特征之一——评价标准前置,这是引领性学习因素。引领性的学习因素将学习目标变成指导学习的纲要,体现对高级思维的关注。

  (4)过程学习因素

  项目学习中教师要引领学生自主探索。在师生交往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提供指导策略,让项目过程顺利进行。同时,这也是非常考验教师开展项目化学习的能力。

TOP
12#

浅谈项目化学习实施的几点建议

——定海区小学科学2022年3月新教材培训体会

   项目化学习是当前教育
屠琴 发表于 2022/3/21 10:22:40

最近项目化很流行,确实想展开项目活动,奈何学生和时间上不知道该如何安排
TOP
13#

浅谈项目化学习实施的几点建议

——定海区小学科学2022年3月新教材培训体会

   项目化学习是当前教育
屠琴 发表于 2022/3/21 10:22:40


结合自己所教的教材,开展项目化学习,是最容易上手的。
TOP
14#

写的好深刻,点赞
TOP
15#

屠老师非常认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TOP
16#

目标为引,专研教材,走好每一步。
TOP
17#

反思得很好,继续前行!
TOP
18#

基于儿童立场,关注研讨交流 ——定海区小学科学基地校联合教共体名师工作室课例研讨

基于儿童立场,关注研讨交流

——定海区小学科学基地校联合教共体名师工作室课例研讨

  2022年5月27日,定海区小学科学基地校舟嵊小学联合教共体双桥中心小学暨丁红霞名师工作室成员一起展开课例研讨。此次活动先由四位老师分别呈现三节研讨课。课后,在丁老师的组织下每位老师基于儿童立场,展开交流研讨。

  第一节课由舟嵊小学的屠琴老师和沈梦薇老师先后执教项目化拓展课《做一把蚕丝扇》,两位老师从三年级学生最感兴趣的蚕出发,通过项目化设计教学,带领学生围绕“蚕丝扇”项目,经历了设计——交流——制作——展示——再交流——再改进的项目过程。学生从不会抽丝到19把精美蚕丝扇的呈现,虽然历时两节课,但他们对“蚕丝扇”项目一直乐此不疲,兴头很足。

  第二节课由舟嵊小学的励启赟老师执教三年级下册《蚕的一生》。课堂上各小组学生带来了他们制作的“蚕的一生”主题海报,励老师基于学生的养蚕经历和观察记录,关注学生与人分享和认真倾听的科学态度。交流展示中,学生不仅收获有关蚕一生各个阶段的生长变化,更加体会到坚持长期观察并做好记录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第三节课由双桥中心小学的鲁燕炎老师执教三年级下册《动物的繁殖》。鲁老师关注到学生喜爱动物的天性,以图片、视频、文字资料等丰富的形式向学生介绍有关动物繁殖后代的信息,指导学生像动物学家一样通过动物繁殖的方式给动物分类。课的最后从生命单元出发,拓展学生,尊重生命,爱护动物的“家”。

  三节课例展示之后,定海区名师丁红霞老师组织听课老师们基于儿童立场,展开课例研讨。在丁老师的带领下,老师们头脑风暴,以“做一把蚕丝扇”为基础,拓展更多有关“蚕”的项目化课程,也对《蚕的一生》和《动物的繁殖》两节课做了精彩点评。活动最后,丁老师鼓励教共体和名师工作室里的青年教师从儿童立场出发,进一步探索项目化学习方式,提高研发能力,把项目化学习积极实践到我们的日常教学当中。

最后编辑屠琴 最后编辑于 2022-05-29 13:39:49
TOP
19#

项目化学习促进真实教与学的发生

——《做一把蚕丝扇》教学反思

舟嵊小学 屠琴2022.05.28

  项目化学习是当下非常热门,也更适合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借助学科优势我和教研组的老师们也尝试了很多项目化学习,有基于教材,服务教学目标的项目化学习,也有以项目化实施路径的自编拓展课程。《做一把蚕丝扇》就是继《走马灯》之后,又让我非常迫切想去尝试开发的一个项目拓展课程。之所以有如此大的触动,就是因为通过《做一把蚕丝扇》这一课的实践,让我再一次在学生身上看到了,项目化学习会促进真实教与学的发生。

  一、项目的缘起

  《做一把蚕丝扇》这一项目的开发和成型,与多方面因素有关,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

  1.学校的任务,让这一项目有了呈现的时机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学校要求呈现一堂课与教共体的老师们相互研讨。有了自上而下的任务要求,我势必需要认真准备一节课。以项目化设计一堂课是我最想呈现的一种形式。

  2.同伴的交流,让这一项目有了灵感的启发

一次偶然的机会,与组内的同伴,励老师和沈老师交流到小红书里非常火爆的“蚕丝扇”小视频。视频里“蚕丝扇”的制作过程有点搞笑,是让正在吐丝的蚕宝宝在扇骨上去爬行结茧,就这样经过几天之后,在人为因素的影响下,一把由蚕宝宝爬出来的“蚕丝扇”就可以制作完成了。此时高度敏感的我,随即反应出,我们的公开课也可以来上一节“做一把蚕丝扇”的课。

  3.师父的指导,让这一项目有了实施的路径

有了课的灵感之后,我和沈老师就开始准备以项目化来设计这一课。项目开发的每个阶段,都得到了丁老师及时有效地指导。下水实践是我们项目开展前的第一步,寻找制作扇骨的材料和制作时间的控制是项目设计前首先要解决的;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驱动性问题是我们项目设计的第二步,一个蚕茧,一根金属丝,如何制作一把有实用价值和欣赏价值的蚕丝扇是我们项目设计时要解决的重点;通过项目活动促进学生学习真实的发生是我们项目设计的第三步,在丁老师的指导下,每个阶段的疑惑和困难都势如破竹、迎刃而解。我们通过各个项目活动,带领学生围绕“蚕丝扇”项目,经历设计——交流——制作——展示——再交流——再改进等项目过程。学生从不会抽丝到19把精美蚕丝扇的呈现,虽然历时两节课,但他们对“蚕丝扇”项目一直乐此不疲,兴头很足。

  二、课后的反思

  1.从学生出发——项目课程有效实施的关键

  在设计项目过程中,我们也经历了很多次的调整。在第一次试教时,学生设计扇子骨架之后直接让他们动手制作,结果学生在制作蚕丝扇的中后期才发现骨架不牢固,这直接影响最后作品呈现效果。第二次试教时,我们为学生准备了针、线、流苏等改进蚕丝扇的材料,可是,学生对这些材料并不敏感,他们更希望能给他们绕蚕丝的机会,继续改进蚕丝扇厚度不均或是丝面不厚的问题。针对试教中所暴露出的问题,从学生出发,结构化的设计项目,才是保证项目有效实施的关键。

  2.兴趣的支撑——项目课程长时探究的基础

  在《做一把蚕丝扇》的项目学习中,三(2)班小朋友经过85分钟时间的探究学习、动手创作,最后呈现了一把把精美的蚕丝扇。支撑学生在长时探究的重要基础,除了项目设计的可行性,更重要的是学生对项目本身的兴趣。回忆课堂上的几个片段,每个小组因为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剪断蚕丝,上交蚕丝扇而表现出不舍;当他们知道自己还有机会继续改进蚕丝扇而表现出欢呼雀跃;当所有蚕丝扇作品呈现在黑板上时,一双双小眼睛专注地欣赏着彼此的作品;当部分小组因为本组蚕丝扇被别组的扇柄钩破时,而惋惜伤心……学生的种种表现,无一不体现着他们对项目本身有着极大的兴趣,正是浓厚的兴趣支撑着每个学生能全程参与整个项目的学习过程。

  作为学习者,每经历一次项目化学习,可以让他们在新情境中运用所学解决问题,创造出心新意义和新知识;作为教学者,每经历一次项目化学习,可以对未来教育的转型产生深远的意义。将项目化学习根植于课堂,有效促进真实的教与学的发生。

最后编辑屠琴 最后编辑于 2022-05-29 13:42:13
TOP
20#

屠老师的帖子是实在,都是对教学的反思,像屠老师学习
TOP
21#

定海区小学科学期末复习研讨活动反思

  时间:2022.06.08

  活动:定海区小学科学期末复习研讨活动

  地点:白泉中心小学

  临近期末,复习已到。枯燥、难上的复习课又都安排上了。为指导老师们上好复习课,教研员林老师和袁特为我们精心准备了三节研讨课和复习课专题讲座。听课之后,再结合袁老师《让科学复习课有趣有效》的讲座内容,让我对上好复习课又得到很多启发。

  1.借“思维导图”完成真实任务

  复习课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对本单元知识进行梳理,所以复习课涵盖的容量非常之大。对于教师,如何通过复习课串联知识、梳理概念,这是设计复习课的第一要点,也是难点。沈芳璐老师《宇宙》单元的复习课,创设了“NASA要向太空发送地球信息”这一真实情境,再指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的形式来完成真实任务。有了真实情境的创设,学生的复习过程与完成任务相融合,极大提高了复习的动力。

  2.以“趣味挑战”激发复习兴趣

  第二节课,董丹凤老师带领学生以“小电工”身份挑战过关。通过四个挑战游戏串联《电》单元学习内容。每个过程都设有具体的评价标准,这样挑战游戏可以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在复习课上的参与度。有所欠缺的是,董老师在复习的时候面面俱到,导致上课时间不够。

  3.以“生生互动”促进同伴进步

  复习已经学过的内容,学生容易对学习失去兴趣,所以复习课更需要通过“生生互动”来促进思维的碰撞。杨智超老师的《热》单元复习课,最让我欣赏的就是,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出一道与热单元有关的题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方面梳理已学知识点,一方面体会了命题人的出题意图,最后同伴间的互动点评让“生生互动”发挥到最大限度。

TOP
22#

2022.06.15每月研修学习——驱动性问题的设计思考

2022.06.15每月研修学习——驱动性问题的设计思考

  研修主题:项目学习2.0走向3.0版本:育人模式的实践新样态

  学习时间:2022.06.15

  专家:来文——杭州师范大学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作为一种打破传统的学习方式,项目学习近年来深受老师和学生的欢迎。在省教研室的带头下,我们每一个科学老师都是执行项目式学习的执行者。在项目式学习如火如荼地开展下,来老师的讲座发人深省,我们要追本溯源——思考项目式学习的本质特征。从它的学习特质出发,项目式学习应该有目标性、有计划、有评价、有真实性;从它的思维特征出发,项目式学习应该具备:计算思维、设计思维、系统思维。由此可见,开发项目式学习对于老师来说是非常艰巨的任务。正如来老师说的,开发一个项目最先遇到的困难就是——驱动性问题的思考。为学生学习服务的项目式学习,驱动性问题的设计应该从学生角度出发,而不是成人的角度进行思考。下面结合讲座内容,和自己开发项目式学习的经验,谈谈驱动性问题的设计思考。

  1.能激发学生探究的问题

  项目式学习本身就是以学生为主题,教师是学校的辅助者。所以驱动性问题的设计首先要考虑学生是否乐于研究。前一段时间,我们在丁老师的指导下一起尝试了“蚕丝扇”的项目研究。正直三年级学生养蚕时节,很多学生都拥有自己的蚕茧,这么的蚕茧该如何处理呢?抽丝并制成丝织品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体验,也是学生非常愿意去尝试的。“蚕丝扇”项目就水到渠成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蚕丝扇”项目非常适合三年级的学生,项目本身对学生有一定的挑战性、问题解决的过程需要综合运用知识、最终呈现的作品也具有欣赏性。这些因素都促成了“蚕丝扇”项目实施的成功。

  2.能结合学生生活的问题。

  项目式学习的学习内容绝不仅仅是教材里的知识,更应该能体现生活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来老师的讲座中非常生动的举例了“来文邀请喻伯军老师一起去电影院看电影”的生活场景,在项目式设计过程中,还分析了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不同行为、以及各个问题的痛点和解决的机会。

  在来老师的讲座中还提到了很多项目设计的途径,如:用户体验地图、思维导图、吐槽大会、拆分、SCAMPER(拆分、转换、替代等)、调查+同理法。听完讲座,对于我来说,项目开发终于不是“揪着头发,拧着大腿”的痛苦经历了。

TOP
23#

多读书

      犹记得刚开始开贴的时候给自己定的目标——多读点书。转眼一学期已接近尾声,回顾自己的阅读历程,总结出:原来改变阅读习惯最好的方法就是“逼迫着学”。迫于写论文需求我读了第一本书——《闭环思维》;迫于开发项目式学习,读了第二本书——《基于小学科学教学的STEM项目设计》,迫于课堂管理和孩子教育,我又读了第三本书——《正面管教》……正因为有了这些动力,逼迫着我从书里寻求良方,解决问题。暑假里也希望自己还能找到更多“读书的机会”,让阅读改变生活。
TOP
24#

感谢分享
TOP
25#

  时间:2022.06.08

  活动:定海区小学科学期末复习研讨活动

  地点:白泉中心小学[
屠琴 发表于 2022/6/10 10:08:56


袁特的复习课专题讲座,肯定干货满满!
最后编辑小卫 最后编辑于 2022-06-24 19:58:54
TOP
26#

      犹记得刚开始开贴的时候给自己定的目标——多读点书。转眼一学期已接近尾声,回顾自己的阅读历程,总结出:原来改变阅读习惯最好的方法就是“逼迫着学”。迫于写论文需求我读了第一本书——《闭环思维》;迫于开发项目式学习,读了第二本书——《基于小学科学教学的STEM项目设计》,迫于课堂管理和孩子教育,我又读了第三本书——《正面管教》……正因为有了这些动力,逼迫着我从书里寻求良方,解决问题。暑假里也
屠琴 发表于 2022/6/20 9:53:52
正因为有了这些动力,逼迫着自己从书里寻求良方,解决问题——努力、勤奋的屠老师
TOP
27#

感谢分享,看得出屠老师是一个细心,专一,善于总结反思的老师!
TOP
28#

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听听声音》——试讲反思

2022.06.25 竞聘考试 城东小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虽然看不到它,但可以感受到它。声音可以用高低、强弱、悦耳和刺耳的等词语来进行描述。

科学探究目标:运用语言描述听到的声音,并能给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

科学态度目标:在认识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和态度,乐于与同伴交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认识到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随时随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

描述周围听到的声音,并学会用规范的科学词汇进行描述。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聚焦声音

教师课前在门外发出声音(同学们,上课啦,静下来。)

2.引导学生关注声音

同学们,刚才的声音,是谁发出来的呀?你们怎么知道是屠老师呢?

预设:虽然没有看到人,但是听听声音,我们能分辨这是屠老师发出的声音。

(教学意图:引出声音虽然看不见,但是可以用耳朵感受它。也让学生初步感知“声音是由物体发出的”)

3.描述你听到的声音

请学生随机回答,比如今天早上听到的打雷声,同学们的讲话声。

(教学意图: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听到的声音有来自大自然、人类生活、动物……”,并学会对这些声音进行简单分类。)

(教学建议:让学生在保持教室安静的情况下,先听听周围的声音2min。这可以为接下来交流声音做好充分地铺垫,也可以让学生对各种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

二、探索——各种声音

1.我听到的声音(班级记录表)

学生听听周围的声音,并记录在记录表中。

活动前指导:像屠老师一样用这些科学词汇来描述你听到的声音。

(教学意图: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学生已经能够用一些科学词汇来描述声音,这一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记录听到的声音,并描述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

(教学建议:这一环节,虽然有记录单的辅助,但是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还是需要教师的引导,比如1.先让学生说说听到的声音;2.再说说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3.然后对这个声音进行描述。通过系统的指导,相信学生会更加科学地研究声音。)

2.小结

交流过程中,适时总结:声音会来自不同的物体;声音有强有弱、有悦耳刺耳。

(教学建议:学生的交流可能并不能丰富全面的呈现我们周围的声音,教师可以自己准备一些声音音频。通过听声音,辨声音,提高学生研究声音的兴趣,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3.过渡:来自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都是刺耳的吗?

(教学意图:在交流过程中,抓住学生提到的人类生活经常发出刺耳的声音,为下一环节听乐曲做过渡准备。)

4.借助白板弹奏小星星的乐曲

同学们喜欢这个音乐吗?所以,我们的生活中也可以制造出很多悦耳的声音。

你们能猜出这是什么歌吗?根据什么呢?

因为不同的音符才让我们听到了美妙的歌曲。

5.识别乐曲中的音符——声音高低

你们能识别乐曲中的音符吗?说说它们的高低顺序。一起来唱一唱,感受高低不同的音符带给我们的美妙音乐。

(教学意图:声音高低的分辨是学生接下来研究声音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后面学习的难点。所以,在起始课通过一首乐曲先让学生对声音高低有直观的感受,为本单元研究声音高低做好准备。)

6.再唱一次“小星星”——声音强弱

老师举例自己唱的“小星星”,引出声音有强弱不同。

(教学建议:这一环节为了引出声音有强有弱,过渡有些强硬。这个环节可以参照教参中的建议:让学生参照乐谱,四二拍子的音乐,第一拍强,第二拍弱,学生边唱音符,边打拍子,感受乐曲中声音的强弱变化。)

(教学反思:小星星的乐谱应用没有发挥到极致,看到曲谱只想到音符的高低变化,没有想到四二拍子的音乐,可以第一拍强,第二拍弱。上这一节课这对五音不全的人太不友好了。)

三、总结

我们的周围有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的生活也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声音。这一单元,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研究声音。

1.有关声音,今天你学到了哪些?

2.除了课堂上学到的,你还知道有关声音的哪些知识?

3.还想了解声音的哪些问题?

(教学意图:这一课并不是要解决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起始课的目的是带领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去研究声音。)

(教学建议:回忆有关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可以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中,教师准备三张班级记录表,分别是我听到的声音、我已经知道的声音、我还想知道的声音。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离开教室。)

试讲反思

这次的竞聘考试,教育局安排老师们进行没有学生的模拟上课——试讲,而且只给了教材,没有教参。这对平常离不开教参备课的我来说无疑是很大的挑战。不过,借此契机也让我更加真实地了解自己对教材的把握能力;也检验自己对教材的处理能力。1个小时的备课时间,针对教材,我自认为基本把握住了每个教学目标。但是,很多教学细节处理不到位,也反应了我对学生学习基础关注还不够。比如,交流研讨“我听到的声音”,我在试讲的过程中,只是请“虚拟学生”随机地分享交流,并没有引导他们用规范地科学词汇(强、弱、高、低、悦耳、刺耳)描述“我听到的声音”,也没有向学生追问“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这样的交流研讨就非常单薄也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近阶。

本以为试讲比有学生的上课模式来得简单,但是通过今天的体验之后,发现试讲才是真正考验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试讲过程中,教师不能为了直达教学目标直接“走直路”,为了模拟真实的课堂,我觉得教师在有效控制教学节奏的基础上,也要模拟学生走弯路,“曲径通幽处”的试讲才能体现教师对课堂的掌握能力。

TOP
29#

学习,认真的好老师。
TOP
30#

在反思中不断前行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