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市小学科学教学分会第八届换届年会-活动反思
活动主题:舟山市小学科学教学分会第八届换届年会
活动时间:2022.11.01
活动反思:《风的成因》教学随笔
图1:年会活动
何其有幸,新课标的大背景下,在我市小学科学年会活动中承担了三年级上册《风的成因》一课。本课是三年级上册“空气”单元的第7课,这一课的学习是继上一课《我们来做“热气球”》探究热空气会上升的学习活动的延续。
一、备课前的困惑
1.困惑一:学习内容很简单,教学目标“如何定”
学习新课标,定位《风的成因》一课所要达到的学习内容与要求仅仅只有一点“知道风是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形成风的一些方法”。课标中要求的学习内容虽然简单,但是新课标背景下,如何通过一堂课的教学既达成本课的学习内容,又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些是我备课前最大的困惑。正如喻老师所说的,为备好这一课,我逐字逐句地阅读新课标,而且将新课标与老课标,以及现行教材三者对比分析,在一遍遍的磨课过程中,我对这一课的教学目标逐渐清晰了,最终确定本课要达成的核心素养。
科学观念:能借助模拟实验知道空气受热上升时,空出的区域将由附近的冷空气来填补,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就形成了我们感受到的风。同时也能根据模拟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进一步来解释自然界风形成的原因。
科学思维:能根据问题提出假设,能提供支撑性的证据。能通过观察描述、分析推理获得对风的形成的初步认识。
探究实践: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纸筒实验”和“透明塑料盒实验”观察空气流动的现象,并尝试画图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态度责任:乐于在情境中学习,保持对一个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2.困惑2:实验观察有点难,教学活动“如何进”
教材中为帮助学生了解风的成因,直接借助模拟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线香的流动方向,进而解释风是如何形成的。如果按教材所编排,学生只为做实验而做,他们的科学思维和探究实践能力显然无法进阶提高。
因此,教学过程中,我围绕“让小风轮动起来”这一任务驱动,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观察活动一,纸筒里的风轮什么时候会转动起来;观察活动二,透明塑料盒里的蜡烛点燃前后,线香、蜡烛以及小风轮等有什么变化。两个观察活动既相互联系,又层层递进。最终通过现象的描述,建立现象与风的成因之间的合理解释。
图2:活动一,纸筒实验
图3:活动二,透明塑料盒实验
二、执教后的反思
1.反思一:抓住教育时机,注入课堂活力
这次上课的南海学校的学生,不似上周城西小学的学生来得活跃。因此,课堂上我也总是尝试在引导学生举手发言,课后反思自己的错失了很多教育时机:机会一:被请上来发言的两个学生都是头冒汗,声音小的,此时教师也可以激励其他小朋友,“当个小老师,在讲台上发言是非常不容易的,你看他都出汗了,你们能不能给他鼓励鼓励呢?”。机会二:今天上课如此沉闷,一定程度上也跟阶梯教室密闭的环境有很大关系,很多小朋友即使坐在位置上不动都出汗了,如果此时我借机打开阶梯教室的门,让风从门外吹进,也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教室内热空气上升,门外的冷空气补进,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图4:头冒汗的两位小老师
面对异地执教的学生,课堂上出现冷场,很多时候是因为教师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可能教师的问题过深、过难,可能学生在面对陌生的教师还没有适应。所以借班上课,冷场则是必然的事情了,为了避免课堂一直“冷下去”,教师要尽可能地抓住教育时机,润物细无声,相信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走近学生心理。
2.反思二:关注课堂生成,推进教学目标
还有部分学生因为提早通知了上课内容,对这一课是“有备而来”,因此在纸筒实验之后就已经很轻易地提出“热空气上升会推动风轮动起来”,“是风让小风轮动起来”。面对学生“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回答,我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还不够灵活,导致后面的交流研讨没有真正花在学生需要提高和掌握的教学重难点。
40分钟的一节课,一位老师同时要面对40多个孩子,既要调动课堂气氛,更要关注学生零星的回答,并从中梳理、提炼学生的课堂生成,才能使教学目标能一步一步地被落实。
三、评课后再思考
参加这次的课堂展示活动,让我收获最大的是,能够与全市的小学科学老师一起交流评课,既有毛校长和周老师等专家老师锐利、独到的点评,也有浙政钉群里的老师们对这一课的肯定以及教学改进的建议,在大家激烈的辩论评课中,我们相互学习,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