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榆木壳一课一反思(四年级) [复制链接]

31#

2.4一天的食物

在这节课的第一个活动“统计一天中的食物”中,让孩子们每张卡片只记录一种食物,
在教师用书第63页举例说明当遇到像“西兰花米饭”这样几种食物混合的情况,应将食物成分分解。
但是在课本第29页食物分类的表格中却出现了主食类:小笼包,豆沙包,包子等。这时的小笼包豆沙包不需要分解吗?
同个表格里把食物分为肉类菜类和主食类,这是根据什么分的呢?是根据食物的来源还是根据主副食?还是人们的生活习惯?
还有主副食的分类依据是什么?是重要程度?还是吃的量?还是是否含糖类?


最后编辑榆木壳 最后编辑于 2021-11-16 08:22:44
TOP
32#

包子,菜包,肉包,我在课堂上没有分开来,大家就约定俗成了,也没关系吧
TOP
33#

包子,菜包,肉包,我在课堂上没有分开来,大家就约定俗成了,也没关系吧
戚调菊 发表于 2021/11/11 15:05:06

大家都同意应该就没有关系吧,我也是遇到了同学们的争论才有此疑问。
TOP
34#

回复 31楼榆木壳的帖子

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不同,主食也不同
TOP
35#

在科学书上做备课,虽然不是特别美观,但是真的特别实用
TOP
36#

2.5食物中的营养

2.5食物中的营养

这一课的知识点比较多,不仅要知道食物中的营养,还用了解它们的检验方法和作用。与老教材相比新增了蛋白质用双缩脲试剂检验的方法,合并了食物包装上的信息的内容。
做完实验还没研讨就下课了,有点无奈。只能下节课继续研讨。
TOP
37#

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TOP
38#

2.6营养要均衡

2.6营养要均衡
首先是继续上节课未完成的研讨,顺势导入我们要怎样合理搭配食物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健康。


出示膳食宝塔,请孩子们回顾膳食宝塔里的每部分主要含有哪些营养,对我们有什么作用。
再通过对比一天的食物,说说自己在饮食上有什么特点,是否存在问题?可以做那些调整?
TOP
39#

课本,教案仔细又认真。收藏学习,特别好。
TOP
40#

2.7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2.7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对于牙齿舌头和唾液的作用,学生有自己的理解:
       说到舌头,他们的第一反应是尝味道,需要引导才能想到传送和搅拌的作用
       说到唾液,他们知道有湿润的作用,但是消化淀粉的作用需要教师引导
       说到牙齿,他们知道牙齿有不同的形状,同桌相互仔细观察能发现牙齿大致有三种形状,也能数出大致数量。、但由于犬齿的退化,有的孩子的犬齿和门齿区别不大,对于已经掉落的但还没有长出来的位置,也需要学生推理这个位置应该长的是何种牙齿。
再用手模拟各种牙齿是孩子们最开心的事。
      门齿可以用横放的手掌模拟,可以很方便地做切割动作;
      犬齿可以用竖直的手掌模拟,尖尖的很明显;
      臼齿可以手握拳头来模拟,可以很方便地做磨的动作。
这样简单,又无需准备材料,动动手的同时动动脑,每位孩子都可以做。
对于刷牙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左右来回刷,其实上下牙和内侧都需要上下刷,咬合面需要来回刷,因此需要提醒孩子们用科学的方法刷牙。
34.jpg (202.1 K, 下载次数:0)

(2021/11/17 10:54:27 上传)

34.jpg

最后编辑榆木壳 最后编辑于 2021-11-17 10:54:27
TOP
41#

2.8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

2.8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
这一课中发现学生有几个混淆点:
1.食道与气管:
混淆原因:两者的形状位置作用比较相似,形状都是长管状;位置都在咽喉;作用食道是食物的通道,而气管是气体的通道。
我的解决方法:先让学生回忆吃东西呛到的情景,说说出现这样的情况的原因
2.胃与小肠:
混淆原因:生活中一提到消化不好就会联想到胃,所以对于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很多学生误以为是胃的作用。
我的解决方法: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胃与小肠的不同,请学生分析小肠有哪些结构特点让它成为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主要从小肠的长度和小肠的吸收面积方面来解释)


最后编辑榆木壳 最后编辑于 2021-11-22 14:41:38
TOP
42#

你的方法不错的,跟现实生活感接轨。
吕坚
TOP
43#

3.1让小车运动起来

这一课是《运动和力》单元的起始课。在和学生聊到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力,竟然有的孩子提到了毅力,我也是直接愣住了。看来学习这一单元是十分有必要的。
在聚焦环节的火车和小汽车的动力,有一点小小的疑问:教师用书提到火车是以蒸汽机为动力,而小汽车是以化学燃料为动力,它这里的动力标准是什么呢?小汽车的动力能不能说成是发动机呢?毕竟要推动蒸汽机运动也需要煤炭等化学燃料的燃烧。
对于重力的方向,很多孩子对于竖直向下和垂直向下分不清。

最后编辑榆木壳 最后编辑于 2021-12-07 15:26:25
TOP
44#

3.2用气球驱动小车

对于反冲力这个名称,孩子们往往一不小心就会说成反推力。对于反冲力的的方向,孩子们也很容易与气体喷出方向混淆。对于喷管粗细对于气球小车的影响,不少孩子能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由。喷嘴粗,产生的反冲力大,但是持续的时间比较短。
TOP
45#

3.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用橡皮筋做动力做小车对于学生来说有点困难,皮筋的缠绕方法以及绕好后原地打滑的现象是孩子们最容易遇到的问题,也是他们最希望被解答的问题。
皮筋的缠绕方法可以放在展台上投屏讲解,让孩子看的清楚。也可以制作短视频播放。
原地打滑的原因主要是小车不够重,可以加块橡皮,也可以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4弹簧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的各部分结构中,学生最容易说错的地方是提环,他们喜欢说成拉环。提醒他们这是手提的地方,他们才会意识到这是提环。
读数对于有些孩子也是难点,特别是一大格里面分成5小格的,他们比较容易出错。
对于作业本45页第5题
下列体育运动过程中会产生弹力的是(       )(可多选)
A.打羽毛球   B.射箭   C.骑自行车
对于射箭他们没有异议,但对于打羽毛球,他们就有点难以理解。
TOP
46#

3.5运动和摩擦力
以一个因缺少摩擦力的搞笑视频为饵,维持纪律
借学生的铅笔为滚木,做一做不同方式搬运重物的实验,
以展台投屏为媒介,学一学摩擦力的测量方法
天马行空自由驰骋,想一想身边摩擦力的例子
奖励因缺少摩擦力的搞笑视频,请他们来命名
TOP
47#

3.6运动的小车
这节课的实验器材我没有准备,让学生利用桌子里的东西完成了实验。
小车没有?想想它的运动方式?可以用什么替代?最终的讨论结果是铅笔替代小车
斜面没有?想想它的结构特点?可以用什么替代?最终的讨论结果是以课本代替木板,以笔袋支撑改变坡度。起点标志就以课本上的白线为起点。
木块没有?相信它的作用是啥?可以用什么替代?最终的讨论结果是橡皮或笔帽。实验后发现橡皮太重,笔帽刚好。
虽然材料简易,但实验的兴趣与效果不减。
TOP
48#

非常用心的老师值得学习
TOP
49#


3.7设计制作小车(一)
3.8设计制作小车(二)









TOP
50#

老师的课前准备充分,课堂必定扎实。点赞。
TOP
51#

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img=110,0]http://lt.zjxxkx.
榆木壳 发表于 2021/9/15 16:41:31
备课很详细很认真,学习了!
TOP
52#

回复 44楼榆木壳的帖子

很认真的教学反思,向你学习
TOP
53#

回复 1楼榆木壳的帖子

这是本课教材。

上完这课后发现,孩子对声音根据来源分为自然界的声音和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掌握的比较好,因为在他们的前概念里面也是这样
榆木壳 发表于 2021/9/9 10:16:04
其实按照学生的认知,声音的高低和强弱是很难区分的,它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
TOP
54#

老师对每一课的研究非常深入,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才是最高的。
TOP
55#

好的学习,在于坚持哦(-o-)/谢谢分享经验
TOP
56#

新学期,新征程



新的学期又开始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TOP
57#

单元整体备课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只有在整体把握整个单元的教学目标要求的基础上,再细化到每一堂课的教学要求,然后做到每一堂课的预设准备,那么会在课堂上更容易帮助学生建立概念。
TOP
58#

1.1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

看到这一课觉得和老教材《种子的萌发》一课很像,但是新教材的这一课内容更多,
先观察种子的外部特征,运用各种感官来观察,
比如眼看颜色形状大小,手摸光滑粗糙程度,手掂种子轻重,鼻子闻味道等等,还可以用尺子量种子的大小,用天平称量种子的克重,
从而知道综合运用感官并用比较的方法能观察到种子的更多特征。
再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
1.先猜测种子里的结构,画下想法;
2.观察比较干蚕豆和用水浸泡一天的蚕豆,发现浸泡过的的蚕豆胀大了,胚根和胚芽开始萌发;
3.观察更多种子的内部结构
最后归纳讨论
教材:


板书:
最后编辑榆木壳 最后编辑于 2022-02-24 11:26:55
TOP
59#

坚持必有收获。
TOP
60#

2.1电和我们的生活

这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作业本以气泡图的方式收集学生对于电的前概念。
通过表格的形式记录生活中的用电器的用途和电源来源,让孩子知道电源提供的电可以驱动用电器工作。
最后就是用电安全提示。
通过自己的归纳分析,我整理了下图的板书,
从电和我们的生活出发,寻找用电器,说说用电器的作用;
再通过怎样让电器运转起来引入到电源,进而说明电源分直流电和交流电;
电源能提供电,那关于电还知道什么,请学生说一说,电的重要性和用电安全,完成作业本的气泡图。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