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榆木壳一课一反思(四年级) [复制链接]

1#


今年教四年级6个班级,每一课对我来说都是新课,特此记录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大家共享
最后编辑榆木壳 最后编辑于 2021-09-08 08:48:36
分享 转发
TOP
2#

新学期,新的开始,共同努力!
TOP
3#

欢迎开帖,记录课堂点滴。
TOP
4#

1.1《听听声音》

回复 1楼榆木壳的帖子

这是本课教材。

上完这课后发现,孩子对声音根据来源分为自然界的声音和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掌握的比较好,因为在他们的前概念里面也是这样认为的。

遇到的问题1:但是对于声音的高低强弱的区分,就没那么容易了,我思考了一下原因,可能与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习惯有所关系。比如我们平常说声音大一点,重一点,响亮一点都是意思都是声音强一些,学生对于这些也基本能理解,但是日常生活中说声音低一点或高一点,大部分时候指的是说声音的强弱,但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就混乱了。寻找了
一些表示声音强的词:震耳欲聋、惊天动地、人声鼎沸、响彻云霄、锣鼓喧天、声如洪钟、振聋发聩、雷霆万钧、如雷贯耳、响遏行云、穿云裂石
一些表示声音弱的词:呢喃、轻声细语、柔声、小声说话、悄声、耳语

遇到的问题2:除此之外,孩子还喜欢把声音的高和强对应,低和弱对应起来。在这里我通过雷声的举例,雷声的声音强,大家都没有什么疑问,但是有很多雷声是低沉闷响的,所以用高低描述的话应该是低。转变了部分学生的“高和强对应”的错误前概念。
最后通过唱《闪烁的小星星》寻找曲谱里的最高的音和最低的音来巩固高低音的区分,通过打拍子来区分声音的强弱。
TOP
5#

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橡皮筋的拉伸、按压、揉搓,在教师用书中提到是不发出声音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快速拉伸能看到皮筋振动并能听到声音,而缓慢拉伸看不到振动且听不见声音;揉搓皮筋也能听到声音,但不容易观察到振动。还有课本中提到的横向拉动皮筋我不太明白它和拉伸橡皮筋有什么区别,也就没有和学生细讲。还有一种拉伸皮筋然后放手,也能听到较强的声音,而且能看到皮筋振动,不知教材中的横向拉动是不是这个意思?尺子现象明显自不用说。敲击鼓现象不是很明显,但在上面放一个粉笔头,现象就非常明显,可以看见粉笔头高高地弹跳起来,学生看见时印象深刻。敲击音叉,可以用手触摸明显感受到振动,也可以放入水中看见波纹,但不知道怎么回事,达不到视频中水花飞溅的效果。
08.jpg (, 下载次数:0)

(2021/9/15 14:52:21 上传)

08.jpg

最后编辑榆木壳 最后编辑于 2021-09-15 14:52:21
TOP
6#

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通过给他们看音叉在水中的振动产生波纹,再提到声波这个词,从而说明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孩子们的课外知识非常丰富,有较多同学知道宇航员在太空工作时是利用无线电波进行工作的。
土电话的制作,孩子们很感兴趣,但由于上课时间不够,只能让他们自己回家制作了。
1.jpg (, 下载次数:0)

(2021/9/15 16:42:08 上传)

1.jpg

4.jpg (, 下载次数:0)

(2021/9/15 16:42:08 上传)

4.jpg

TOP
7#

看你的记录上课很扎实
TOP
8#

1.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1.4《我们是怎样的听到声音的》



这节课的内容有些多,学生容易混乱。
对于耳郭的作用,通过实验,孩子们最常见的回答是耳郭有扩大声音的作用,需要老师加以引导才能知道耳郭的作用是收集声音。他们把纸筒放在嘴前,发出声音,感受到了纸筒的振动,顺势反问: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回顾前面的知识。
对于外耳道,孩子们最直观的感受是耳屎所在的位置,这也是我们掏耳朵经常掏的部位。这时可以顺势提醒他们掏耳朵要注意安全。
对于鼓膜,孩子们好像更喜欢说成耳膜,纠正很多次,仍有个别孩子还是说耳膜。模拟鼓膜的这个实验效果不太好,看到群里有说用手机喇叭制造声音,试了一下,粉笔灰仍是纹丝不动。后来用鼓试了一下,效果比较明显。对于这个实验结论,孩子的前概念里就是正确的,这个实验让他们更兴奋,对科学更有兴趣。
说完耳朵的结构让学生找找规律,孩子提出几个比较好的想法:
1.这个过程就像一场接力赛,外耳道、听小骨、听觉神经就是传递员,起到传递的作用。
2.外耳、中耳和内耳里面都有一个负责传递的
3.耳朵各部分的作用是收集——传递——转化——传递——转化——传递
最后编辑榆木壳 最后编辑于 2021-09-18 08:35:02
TOP
9#

备课很细致,赞一个。
TOP
10#

回复 1楼榆木壳的帖子

这是本课教材。

上完这课后发现,孩子对声音根据来源分为自然界的声音和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掌握的比较好,因为在他们的前概念里面也是这样
榆木壳 发表于 2021/9/9 10:16:04

声音的高低强弱,教材后面会慢慢渗透,现在学生是很难区分的。
TOP
11#

1.4《我们是怎样的听到声音的》


这节课的内容有些多,学生容易混乱。
对于耳郭的作用,通过实验,孩子们最常见的回答是耳郭有扩大声音的作用,需要老师加以引导才能知道耳郭的作用是收集声音。
对于外耳道,孩子们最直观的感受是耳屎所在的位置,这也是我们掏耳朵经常掏的部位。这时可
榆木壳 发表于 2021/9/16 9:54:12

课前研究非常深入细致,向你学习
TOP
12#

回复 10楼戚调菊的帖子

是的,现在上到强弱了,很多学生还是分不清
TOP
13#

有学生会说耳郭越大,听到的声音越大
TOP
14#

认真备课的老师最帅追美
TOP
15#

回复 13楼李尔敏的帖子

对,学生基本都是这样回答的,再追问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耳郭有什么作用?他们会回答耳郭有扩大声音的作用。很少有学生会说是收集声音的作用。
TOP
16#

回复 5楼榆木壳的帖子

请问,这个写在笔记本上的作用是什么?
TOP
17#

回复 5楼榆木壳的帖子

请问,这个写在笔记本上的作用是什么?
欣然 发表于 2021/9/18 9:00:48

笔记本上是我对这课的理解,以及板书设计
TOP
18#

[quote]回复 5楼榆木壳的帖子

请问,这个写在笔记本上的作用是什么?
欣然 发表于 2021/9/18 9:00:48 [/c......
榆木壳 发表于 2021/9/22 9:07:23
认真备课的教师值得学习。
TOP
19#

这样备课的简案,实用。
TOP
20#

1.5《声音的强与弱》

1.5《声音的强与弱》
孩子们通过之前的学习已经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节课,他们将更仔细地观察物体的振动。从振动幅度的变化感受到声音强弱的变化。对于实验现象的记录,孩子们已经的非常顺手,但对于我的发现怎么表述,孩子们仍有所欠缺。通过作业本题目(探究声音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的关系实验记录)的阅读找到两者是否有联系,再说说两者有什么关系,最终得出结论(声音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有关系,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学完这一课,发现每个班都有孩子对于声音的强弱高低仍会混淆,一不小心就会把”强说成高,把弱说成低“,眼神示意,他们会意识到,改回来,但重新问一不留神又会犯错。问他们是什么原因,他们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不知道大家有什么好办法,能让孩子不混淆声音的强弱高低?


TOP
21#

1.6《声音的高与低》

1.6《声音的高与低》

不知道为什么,这节课上下来,总觉得时间不够。
铝片琴的实验很直观,学生能很清楚的分辨出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物体长度的关系。纠正了他们错误的前概念(有4/5的学生原本认为振动的长度越长,发出的音高越高)
口琴的簧片特点是让孩子们通过观察课本第14页的图片结合刚才的结论做出自己的判断,孩子们基本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但由于作业本上有10个空格,对于音阶熟悉的孩子就出现了8、9、10这样的数字,所以在这个班级之后的班级我就写了几个让他们选择,例如低音的7,1、2、3、4、5、6、7,高音的1,高音的2等。后来看到群里面的关于口琴的音高变化填写的讨论,觉得他考虑得很周到,说的很有道理,但在网上搜了很久也没有找到相应的图片,也不能确定到底哪种是正确的。只在网上找到这样的文字:
布鲁斯十孔
布鲁斯口琴共由两片盖板(cover)、两片嵌有簧片(reed)的簧板(plate)以及琴格(comb)五部分组成,这5部分用螺丝组装后就是一把完整的口琴。口琴是依靠簧片的振动发声的,而且在制作口琴的过程中,簧片被固定在簧板的间隙当中,制作精度很高;正因如此,口琴也需要保养清洁,以保持最佳的工作状态。这种口琴共有10个吹孔,每个孔里面有两个簧片。当吹气时,其中的一个簧片就开始振动,这便产生了一个音符。当你吸气时,另一个簧片开始振动,产生了另一个音符。因此说,每个吹孔能产生两个音符。实际上通过压音(bend)和超吹可以产生更多音符。

另外,教师用书除了提到簧片的长短,还提到簧片的薄厚和宽窄,由于时间和材料的关系我并没有提到。


弹拨尺子的实验:简单易实行,我就让学生自己实验观察,基本能得出结论,但振动的快慢有的学生不太容易分辨(在教到最后一个班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有将近一半同学振动的快慢分辨不出来,哪怕是重新实验,他还是分辨不出来),考虑是不是应该做一个慢动作回放视频,让他们数数振动的次数会不会更好?
音高变化柱形图:提起横坐标、纵坐标时,看到孩子们一头雾水的样子,心中一惊,问了一下,不少孩子说数学里面没学。于是让他们先看箭头旁边的文字,告诉他们这个表示什么,再请他们思考钢尺振动长度和音高的关系,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课本第15页的三幅图片判断音高的变化规律:发现孩子们更喜欢用大小去判断,振动物体大,振动慢,声音低。
作业本关于试管吹气的这一题,错误率仍然很高。首先要判断出振动的是空气,然后在看空气柱的长短,根据振动物体长,振动慢,声音低,最后得出结论。
最后编辑榆木壳 最后编辑于 2021-09-23 10:51:16
TOP
22#

备课图文并茂,生动有趣,非常值得我学习的经验和前辈。还是应该像您一样认真再认真!
TOP
23#

1.7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1.7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孩子们已经知道声音的高低与振动快慢有关,振动部位越长,振动越慢声音越低。
但是在这节课的课前回顾时,发现孩子们还是高低强弱不分,振动幅度和振动快慢傻傻分不清楚。
本以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让孩子们更深刻地理解音高与振动快慢的关系,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有一个上课发言特别积极的孩子下课了偷偷跑过来和我说“老师,这节课都快把我整自闭了,我每次的回答都是错的。”
不知道大家有什么妙招,能让孩子们清楚地区分音量和音高的区别,希望能共享一下。

TOP
24#

1.8制作我的小乐器

1.8制作我的小乐器
这一节课的内容就是对本单元的总结和应用,学生对于学具袋中排箫的制作非常喜爱,但是对于排箫的吹奏方法有所欠缺,需要教师教授使用方法。
趁着国庆长假,让孩子在可以做个自己的小乐器,他们非常乐意。
TOP
25#

学习这种认真劲,对教材把握非常细致
TOP
26#

2.1感受我们的呼吸

2.1感受我们的呼吸
      呼吸是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一项活动,对于呼吸,孩子们有一定的认识。他们知道空气可以从鼻子、嘴巴进入,通过气管进入身体。至于是进入身体里的哪个部位,孩子就不是很清楚了,有说胃的,也有说肺的。这时就打开书本,直接告诉他们是肺,在阅读课本21页这幅图时,他们会对膈肌发生好奇,问题就产生了:膈肌在哪里?膈肌有什么作用?
感受呼吸的时候,孩子们手放的位置需要详细说明并检查,否则他们极易造成手叉腰部得出错误结论。只有手放肋骨上才能感受到胸腔的变化。这里还有一点需要注意,感受呼吸我们是采用胸式呼吸,如果采用腹式呼吸可能会得出错误结论。
对于人体呼吸的模拟装置各部分代表什么,孩子们基本上都能答对,但是怎么模拟呼吸。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往吸管里面吹气,反问平时我们需要别人给我们吹气来呼吸吗?这时孩子们会意识到这不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只有人工呼吸或者带呼吸机才会这样。从而引发他们思考我们平常呼吸该怎么模拟,他们这时会想到去动模拟膈肌的气球皮。通过动手操作,他们会基本明白人体的自主呼吸过程是什么样的。

最后编辑榆木壳 最后编辑于 2021-10-21 08:25:59
TOP
27#

2.2呼吸与健康生活

2.2呼吸与健康生活
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来引入我们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会有什么变化?这时有的学生会一脸茫然,课外知识比较丰富的孩子会说吸入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追问一句吸入的全部是氧气,呼出的全部是二氧化碳吗?这个时候他们就有点犹豫了,这时引入课本中的柱状图,让他们寻找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的异同点。这节课的实验是适合每个学生同时来进行测量的,大部分学生在心里默数自己的呼吸次数,也有个别的孩子是通过打正字或者画圈的方式来记录。我书本上的这些数字就是借给孩子后,那个孩子写的。刚开始看到这些数字我其实是很生气的,但是我很庆幸我当时多问了一句“为什么”,通过孩子的解说,我才知道自己误会他了。他其实也是很认真的在用自己的方法来记录数据的。



最后编辑榆木壳 最后编辑于 2021-11-03 11:11:24
TOP
28#

做到人人实验,人人观察,其效果明显优于分组实验。
TOP
29#

2.3测量肺活量

2.3测量肺活量
对于这一课我最大的疑问是多次测量后肺活量怎么取值?
按照课本肺活量的定义(肺活量是人体吸入最多空气后,呼出去空气的量)和平时的生活经验,我觉得应该取最大值。
按照教师教学用书第60页学生活动手册说明中提到如果学生测量了三次,三个数据中选择相同数值较多的那个数;如果没有相同数值,可选取位于中间大小的数与后续活动数据做比较。
按照作业本第36页的要求,直接取平均值。
请问到底应该选择哪种数据?是最大值?众数?中位数?还是平均数?



TOP
30#

学习了,太棒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