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声音的高与低》
1.6《声音的高与低》


不知道为什么,这节课上下来,总觉得时间不够。
铝片琴的实验很直观,学生能很清楚的分辨出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物体长度的关系。纠正了他们错误的前概念(有4/5的学生原本认为振动的长度越长,发出的音高越高)
口琴的簧片特点是让孩子们通过观察课本第14页的图片结合刚才的结论做出自己的判断,孩子们基本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但由于作业本上有10个空格,对于音阶熟悉的孩子就出现了8、9、10这样的数字,所以在这个班级之后的班级我就写了几个让他们选择,例如低音的7,1、2、3、4、5、6、7,高音的1,高音的2等。后来看到群里面的关于口琴的音高变化填写的讨论,觉得他考虑得很周到,说的很有道理,但在网上搜了很久也没有找到相应的图片,也不能确定到底哪种是正确的。只在网上找到这样的文字:
布鲁斯十孔 布鲁斯口琴共由两片盖板(cover)、两片嵌有簧片(reed)的簧板(plate)以及琴格(comb)五部分组成,这5部分用螺丝组装后就是一把完整的口琴。口琴是依靠簧片的振动发声的,而且在制作口琴的过程中,簧片被固定在簧板的间隙当中,制作精度很高;正因如此,口琴也需要保养清洁,以保持最佳的工作状态。这种口琴共有10个吹孔,每个孔里面有两个簧片。当吹气时,其中的一个簧片就开始振动,这便产生了一个音符。当你吸气时,另一个簧片开始振动,产生了另一个音符。因此说,每个吹孔能产生两个音符。实际上通过压音(bend)和超吹可以产生更多音符。
|
另外,教师用书除了提到簧片的长短,还提到簧片的薄厚和宽窄,由于时间和材料的关系我并没有提到。

弹拨尺子的实验:简单易实行,我就让学生自己实验观察,基本能得出结论,但振动的快慢有的学生不太容易分辨(在教到最后一个班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有将近一半同学振动的快慢分辨不出来,
哪怕是重新实验,他还是分辨不出来),考虑是不是应该做一个慢动作回放视频,让他们数数振动的次数会不会更好?
音高变化柱形图:提起横坐标、纵坐标时,看到孩子们一头雾水的样子,心中一惊,问了一下,不少孩子说数学里面没学。于是让他们先看箭头旁边的文字,告诉他们这个表示什么,再请他们思考钢尺振动长度和音高的关系,并用语言表达出来。课本第15页的三幅图片判断音高的变化规律:发现孩子们更喜欢用大小去判断,振动物体大,振动慢,声音低。作业本关于试管吹气的这一题,错误率仍然很高。首先要判断出振动的是空气,然后在看空气柱的长短,根据振动物体长,振动慢,声音低,最后得出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