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皮卡成长足迹(张明臣工作室成员) [复制链接]

1#
本学期任教三、六年级,面对新教材的教学,有很多需要探究和学习的地方,希望在这个大家庭积极向上的氛围中,我可以逐渐成长起来。努力学习,努力反思。
最后编辑皮卡丘的世界 最后编辑于 2021-09-06 11:29:21
分享 转发
TOP
2#

有需要到论坛来交流,可以获得很多。
TOP
3#

欢迎开帖,论坛是大家共同研讨的地方。
TOP
4#

支持邱老师,加油。
TOP
5#

欢迎开贴!
共同进步!
TOP
6#

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水到哪里去了”小感悟

       课上开展活动记录1的实验,收获到了意外的发现。实验结束后我询问学生,都有哪些发现,当学生说完水消失了;桌面上的水范围在缩小,最后消失不见;水蒸发了等类似发现后,还有学生举着高高的小手,于是决定让举手的孩子说一说:我发现桌上的水消失的速度和手上的水消失的速度不一样,手上的消失的更快一些。有学生附和着点点头,顺势我问了问为什么会这样?学生开始分析原因,得出了两个答案:①手上有很多的毛孔,把水吸收走了;②手上的温度比桌子高,水蒸发的快。
      听到这里,我突然意识的,并不是当需要的答案出现了,活动就结束了,有时候学生的想法是发散的,虽然看起来好像和这节课的知识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其实有着很大的价值。
1.png (, 下载次数:0)

(2021/9/5 22:50:29 上传)

1.png

TOP
7#

学生的发现,说明他们观察认真,而且思考并且进行一定的分析,这样的活动价值上更大了。   这样的“决定”很赞哦。
TOP
8#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疑问

备六上第一单元第二课时,教参内提到组装简易显微镜的方法,见下图3,注意点三,但是我没弄明白为什么第一个镜片要比第二个镜片放大倍数小一些。我尝试先大后小,也是可以看到放大清晰的图像,与先小后大结果几乎无差,难道是为了呼应显微镜吗?有些不明白。所以想请问各位老师们,为什么是放大倍数小的放大镜在上面呢?
1.png (, 下载次数:0)

(2021/9/7 23:02:12 上传)

1.png

TOP
9#

三上第一单元第二课《水沸腾了》

环节一:导入
       不断地给一杯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需要提示:水内部、水表面、水面上方会有什么现象)
       生:会爆炸、发生火灾,水会烧干、水变成水蒸气然后干了、水会不断变热、水里面会出现很多泡泡、水面上会有白汽等。
       师:真的是这样吗?这节课我们就好好观察下水沸腾的过程。
环节二:介绍加热装置、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PPT出示,介绍加热装置和各装置的功能
       视频播放介绍酒精灯、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PPT展示注意事项
      强调观察方法和记录实验现象。
环节三:点燃酒精灯,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开始实验。个别小组的学生尝试点燃酒精灯;多数小组无人敢拿点燃火柴,举手请求帮助;有的学生大声尖叫,有的学生去别的小组观察现象,有的学生等不及举着火柴就跑到老师面前寻找帮助,场面混乱。

反思:思考场面混乱原因:①学生没有安全感。虽然用视频介绍也有口头强调,但是最终学生的害怕并没有降低。酒精灯的使用学生都觉得很危险,特别是女生的反应非常强烈,不敢点燃火柴,怕火,甚至男生也会和女生一起尖叫。教师没有在实验前给学生安全感,视频和ppt的讲解只是浮于表面的,并不能降低学生的害怕意识。②学生没有实际操练过,需要有克服恐惧的一个时间,更需要经历的辅助。③讲解不够有吸引力,学生学习效果差。
         改进措施:①缩短装置讲解的时间,当学生提到不停给水加热会出现的实验现象时,追问需要用到的装置,学生自己口述出来的是经过思考的,能加深对装置的了解。②视频演示改为教师和学生演示。教师先展示点燃火柴,倾斜点燃火柴后,迅速转动手使火柴水平,防止烫伤,传授学生小技巧。接着询问有没有会点燃火柴的同学,上台展示如何点燃火柴,这时候学生注意力非常集中,当看到教师和同学都能顺利点燃火柴,心中的芥蒂有所减少,越来越多的学生想要尝试。③专项训练:点燃火柴训练。每组发5根火柴,不会的同学教会会的。小组情绪高展,有个别不敢尝试,在组员的鼓励下,尝试成功后十分的喜悦;酒精灯盖灭学习。讲解酒精灯的特殊,因此需要用盖灭的方式熄灭酒精灯。一次盖灭,二次确认,教师演示后学生上台演示。最后后小组练习。
       水沸腾了这一课作为本单元第二课,想借助这一课来管理学生实验纪律,也是抱着试一试的心理让学生操作实验,也是非常紧张,毕竟这节课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我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引导学生如何规避危险,却忽视了学生内心的恐惧问题,一再强调不一定学生就能听得进去,尤其着急动手实验的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将时间花的有意义。通过专项训练学习的效果来看,虽然一节课没有达成学习目标,但是学生的学习是有效的。
      通过尝试发现30mL(100mL烧杯,学校里有的最小烧杯)水是最合适的,沸腾时间大约8-10分钟,也能清楚看到水沸腾前到水沸腾后水变化现象。 为减少实验组装的时间,课前先组装好了加热装置,这节课因为要烧开水,所以时间依旧格外紧张,加上各项技能训练,时间更是不够用了,因此水沸腾实验花了两节课的时间进行,不知道老师们有没有更好地建议?
TOP
10#

这个节课,用两节课教学是很合理的方式。你可以去翻看去年或前年教学时一些老师的记录,就会发现。
TOP
11#

兴奋的娃

今天301班的课,心想着水沸腾实验还是很危险,而且耗时久,做好了请一名学生上台点燃酒精灯,然后集体看演示实验的打算,另外还找了视频搭配使用。课上我提问学生火柴会划了吗?学生的回答震天响,会。顺势学生将火柴整齐摆放到桌子中间:我们都练过了!居然是人手一盒,我有点懵,很意外,抱着试试心态说了句回家好好练练(那时候心里想的是不可能百分百,毕竟火柴在商店快成为稀罕物件了,但是肯定有个别孩子回去会做的),居然全班组织统一购买了火柴,问了下极少数不敢尝试,所以这节课又重新做起了水沸腾实验,当然,这节课是第二节课了,依然有同学害怕、紧张、畏畏缩缩的表现,但是比起第一节课,有了很大的进步,课上有序多了。上课没拿手机,没能留下照片,些许遗憾。
TOP
12#

火柴和酒精灯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不常见的操作。学会这些技能,对于孩子们来说是挑战,兴奋而充满诱惑。这样的经历,对他们的科学学习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TOP
13#

三上第一单元第3课《水结冰了》

材料准备:试管中加入大约1/4的水,装有冰块的杯子、温度计、食盐

一、聚焦

同学们,我们昨天煮沸的热水,到现在温度怎么样了?(下降了)那如果温度一直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结冰)

二、探索

1、讨论要想亲眼看到水结冰的过程,实验应该怎么做?

2、出示ppt,总结实验过程和注意事项(做标记、观察现象并及时记录、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领取材料开始实验,边观察边记录

三、研讨

1、水在什么温度会开始结冰

2、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

3、冰还是水吗


反思:1、冰和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问题,一个是比较,学生的词汇量很少,无色无味透明、流动等,学生就不能写出更多了,并且会将有无固定形状和有无固定体积混在一起;2三年级的学生书写文字能力较弱,在写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时,大致需要10分钟左右完成文字较多的题目。选择比赛的方式进行加快,和老师比比谁先写好,然后我和同学一起写,效果还可以,但是这样老师没有时间去管理学生,继续寻找方法中。

TOP
14#

前段时间忙碌到很晚,每次进来的时候都需要等较久的时间,就先记录在文档中,趁着现在赶紧捋捋
TOP
15#

三上第一单元第4课《冰融化了》

一、聚焦(提出问题并作出假设)

提问上节课奖励给同学们的冰块去哪了?

学生回答:融掉了,变成水了,融化了(当学生直接说出水融化了的时候。有点惊讶,原来少部分学生是知道这个词的?)

二、探索(设计实验+搜集证据)

1.材料用啥?(冰块、结冰的试管、热水、电子温度计、记录表

注意什么?(温度计的使用和读书、边观察边记录)

(这里出现的一个问题是学生拿到温度计就直接开始读数,所以认为冰在融化的时候温度是下降的,但是后面又逐渐升高。因此这里在使用电子温度计时要提前放如冰中,和冰袋一起储存,然后取出来的时候不会受室温的影响。)

三、研讨(实验发现)

1.学生交流发现、相互评价(实验记录图)分析,支持或反驳自己课前的推测;

2.学生根据实验总结冰融化的变化;

3.学生梳理冰和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补充整理归纳


反思:1、学生较块得出来的结论是冰融化成水,温度变化是温度升高,第一个班上课没有强调为什么要用热水,所以很多人不知道为什么要使用到热水,而且放进热水里增加了观察的难度,学生容易忽视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的变化。

TOP
16#

6.三上第一单元第5课《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老师,味精是什么东西,,,,,?我想多了,我以为味精这样的常见物品,是不会有疑问的,结果在完成课堂练习的时候,学生问了味精是什么的时候,我居然无法解答,是一种调味品,炒菜的时候会用到,接着我找出来味精,询问学生:你们猜测下,味精可以溶解在水中吗?很多学生认为不能。于是我们来做了演示实验。见证奇迹,在投影仪下,学生表情各异,觉得很神奇,原来味精是这样的,是可以溶解在水中的。

这一课上完,值得思考的是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学会对比实验。第一节课,我采用了正确输入法,也就是我通过我的问话,引导学生回答出正确答案。我问:①要想知道食盐和小苏打谁的溶解能力强,我们的水要一样吗?(一样);②那可以一杯搅拌一杯不搅拌吗(不行);③食盐或者小苏打可以一下子都加到水里吗?(不行),④那我一勺一勺的加,加完一勺后,什么时候可以加第二勺呢?(等他溶解完,再加第二勺)。

非常顺利的引导和回答,但是当完成实验进行课堂练习时,学生的作业情况不是很理想,很多同学对于比较实验,还是非常不理解,他们分不清应该改变哪个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

1.png (, 下载次数:0)

(2021/11/3 17:02:49 上传)

1.png

TOP
17#

回复 16楼皮卡丘的世界的帖子

第二个班级尝试让学生来设计对比实验,设计了一个虚拟情境“一位二年级的小朋友在厨房玩耍,为了偷懒,把洒落的食盐和小苏打直接丢尽了水槽,结果发现掉落在有水地方的食盐和小苏打都消失了,怎么回事呢?”,学生少数提出是溶解(部分同学不知道小苏打是何物),大部分认为是融化。于是先纠正用词,然后再进入下一步,这位同学觉得很神奇,很想知道食盐和小苏打是不是可以无限溶解呢?它们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样吗?谁能帮助她。班上同学都非常积极主动想要给予帮助。接着探索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学生自行思考,设计实验。为了公平,这个实验我们该怎么设计,才能判断出来,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是一样。哪些条件需要保持一致呢?学生就会提出:水量要一样、水要一样。哪些条件不一样:一个加食盐,一个加小苏打。怎么加呢?学生会说要慢慢加,每次加的重量要一样。随后追问提出要先完全溶解才能加第二勺。
对比食盐效果也很明显,学生目标明确,结论得出的很容易。
两种方法感觉都能得到最后的结论,但是就学习效果而言,是学生自己讨论出方案印象更深刻,从作业本中的最后一题能体现出不同上课方式对学生学习效果产生的影响。
TOP
18#

三上第二单元第1课《感受空气》

空气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这节课学生抓主空气的方法,学生选择研究空气的方法是用塑封袋抓住一袋空气,然后研究。学生自由讨论,运用自己的方法,研究空气的特点。先是同学小组说一说用什么方法,发现空气的什么特点。比如用眼睛看,发现空气无色。

在总结的过程中:得出空气具有:无色、无味、透明、轻、看不见、摸不着、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等。

在交流中发现学生容易将无色和透明弄混,于是就是否透明和无色进行了对比。拿出一个蓝色且透明的塑料杯,先对是否透明进行定义。以玻璃为例,玻璃在干净的时候,我们能透过玻璃看到玻璃外面的事务,叫透明,当玻璃好久没擦了,能隐约看到外面的物体,可以算半透明,当拉上窗帘,看不到外面的物体时,窗帘是不透明的。于是再拿出杯子,你们能透过杯子看到本子上的字吗?(能)所以这个杯子是否透明呢(是);那这个杯子什么颜色(蓝色)。所以透明和无色不是一个问题,不能放在一起回答,透明的物体不一定无色,但是无色的物体基本是透明的。

1.png (, 下载次数:0)

(2021/11/3 17:19:30 上传)

1.png

TOP
19#

三上第二单元第2课《空气占据空气》

空气占据空间,

①杯底卡一张纸,然后竖直按入水中(看了一些老师说这个纸老师提前卡好,学生会有困难。我尝试几次之后发现用A4纸的1/4稍微折叠,还是比较容易卡住的,于是准备让学生自己尝试一下;二是放置方法,其实哪怕是倾斜一点放下,水也不会满到杯顶)

②学生自己实验,询问如何能保证杯子里的空气没有提前逃走,而是随着杯子进入水中(学生回答杯子不能倾斜,有的班级是想不到的,需要教师提示:如果我倾斜着放下去,水里的空气就被放跑了,怎么样做可以让杯子里的空气不逃跑呢。学生就会说让杯子的四周同时碰到水,然后再竖直压到水里)(可爱的学生下压杯子的时候,用的一般都是非常快的速度,因为他们害怕提前放跑了空气)

③相同方法将打孔的杯子放入水中(学生会发现小孔有时候会出现气泡,水会进入杯子里)

④往这个孔里打气(学生打气特别猛,一下基本上半杯水冲出去了,能很明显看出来杯子里的水位下降,并且有的小组还能看到杯子底部外围有气泡产生。)

进而再问学生,空气有没有占据空间,学生的回答是一致的,占据空间,如果不占据空间,打气打进去,水位就不会下去,空气把水挤出去了。那水呢,戳洞的杯子放入水中,会把空气挤出去,所以水也占据空间,即水和空气都占据空间。305班柴艺同学和我说:老师,我还发现,空气能被压缩,本来是满满一杯空气放到水里,结果被水压缩了。

还有的学生觉得很神奇,这个纸居然不会打湿,水上不去,被空气挡住了。

TOP
20#

压缩空气

305班上课进度今天上压缩空气这一课,一件小事情让我觉得有意思,有时候学生的想法就缺一个小开关,打开了一切就通了。课上,实验完成后的总结环节,刘弈成站起来说,老师,空气不能被压缩。(班上成绩较好,比较聪明的一个孩子)。全班都呆住了,嗯?能被压缩呀!于是刘同学上台来,用针管演示,他认为:不一定是空气被压缩了,而是有可能手会把部分空气慢慢从堵住的口子溜出去,因为空气我们看不见,所以溜走了也看不见!
学生起立反驳:如果溜走了,就不会弹回来了呀!
刘:那是没有溜走,那也不是容易被压缩,是不能被压缩。
学生没有听明白,柴艺说:用水来做对比,水是压不动的,不能被压缩,空气是能从10毫升压缩到5的位置的,就是能压缩。
刘:它弹回来了,不是说明了它不能被压缩吗?
学生:不对呀,能压下去就是能被压缩呀,弹回来是说明它有弹性。
刘:我坚持我自己的,要是能弹回,就说明它压缩不了。
班上的同学都笑了,感觉互不理解,各自坚持。最后出示空气的微粒变化图片,原来空气微粒之间的距离是很容易改变的,因此很容易被压缩。

最终,刘同学感觉还是很迷茫,说还是不理解。于是下课留了下来,再进行一次实验。
他的不理解主要是不理解为什么还会弹回去,弹回去就证明是不能被压缩的,因为会恢复原状。于是举了一些简单的例子,皮筋,能被拉伸,但是松手了又变回原来的形状,能说橡皮筋不能被拉伸吗?(不能)我们两个就像空气里的两个微粒,有人把我们推在一起,但是我不舒服呀,因为我本来和你的距离才是刚刚好的,所以别人不再推我了,我就回到原来的位置上,这样我感觉最合适。走的时候它长叹一声,原来,它还是可以恢复的。
TOP
21#

三上第二单元第3课《压缩空气》


回顾空气的特点,开门见山,我们要继续研究空气,那空气和水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空气能被压缩吗?学生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说不能的比较多)

接着出示并介绍针筒的使用方法,提前告知实验不是玩耍,不可以呲水,并且暗示,如果水和空气跑走了,实验就是失败。规定装水和空气的量都是10ml

三年级的学生很喜欢成功的感觉。304班实验的时候很认真,但是没有认真填写实验记录,做完实验有的同学就开始玩起来了。于是喊停后,让做了实验记录的同学起立,授予掌声表扬,默默地很多同学赶快去填写记录。

这节课很顺利,学生完成实验后,讲述实验发现,得出实验结论“空气能被压缩,而水不能被压缩”。于是需要纠正“水不容易被压缩,而空气比较容易被压缩”,还发现“”空气压缩后松手会弹回去:空气有弹性。

TOP
22#

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斜面》

这节课上课基本上没有问题,学生能很快得出结论,利用斜面从下往上搬运物体核直接搬运物体要省力,

菜刀:运用了斜面原理的工具

引桥:连接正桥与路堤的桥从正桥伸向岸边的过渡桥从引桥桥台连接到主桥桥孔的部分,如两岸陆上桥梁,称为引桥。


这节课出现2个问题,一个是学生不知道引桥是什么?需要有图片的支撑。

运用斜面原理的工具:学生不解,菜刀怎么应用斜面原理的。需要解释明白这里指的是菜刀的刀刃是斜面,使用起来省力。

1.png (, 下载次数:0)

(2021/11/3 17:41:12 上传)

1.png

TOP
23#

六上第三单元第3课《不简单的杠杆》

今天上课原本准备的小石头和大石头都是鹅软石,比较小,早上测试的时候突然发现这个鹅软石不能压住木棒,当支点向前移动,比较靠近大石头时,大石头就不能压住木棒了,不需要放置小石头就会直接被木棒翘起。于是赶紧去花坛找了大石头测试。

石头使用反思:石块临时取得的,滚动的距离会比较近,要将大石块从A点运送到B带你需要花费比较久的时间。因此石块也可以选择比较圆润的,可能更好些,格子可以画的再大些。

由于这节课的内容学生大多数都知道,没做实验前也都晓得支点要靠近大石块,这样小石块才能翘起大石块。于是这里进行了一个小竞赛。从A点运送到B点,时间是5分钟。运送一半是60分及格,运送完四分之三是80分,送至终点满分,实验完成后说一说小组取得的经验和发现。

经过竞赛形式的转换,学生的积极性明显高于第一个班级。实验也更加迅速有序,注意力集中。

2.png (, 下载次数:0)

(2021/11/4 9:21:16 上传)

2.png

3.png (, 下载次数:0)

(2021/11/4 9:21:16 上传)

3.png

4.png (, 下载次数:0)

(2021/11/4 9:21:16 上传)

4.png

TOP
24#

六上第三单元第5课《灵活巧妙的剪刀》

学生也是有一颗想要成为小老师的心,应莫家琪同学主动要求,承担今天一课的小老师。在这节课中,用的是我准备的ppt,他认真备课,把很多知识点都加入到这节课中,学识丰富的他能侃侃而谈。

还能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这节课是一节愉快的课

3.png (, 下载次数:0)

(2021/11/13 21:31:16 上传)

3.png

4.png (, 下载次数:0)

(2021/11/13 21:31:16 上传)

4.png

5.png (, 下载次数:0)

(2021/11/13 21:31:16 上传)

5.png

TOP
25#

这节课上课基本上没有问题,学生能很快得出结论,利用斜面从下往上搬运物体核直接搬运物体要省力,

菜刀:运用了斜面原理的工具

引桥:连接正桥与路堤的桥从正桥伸向岸边的过渡桥从引桥桥台连接到主桥桥孔的部分,如两岸陆上桥梁
皮卡丘的世界 发表于 2021/11/3 17:41:12

引桥和菜刀斜面的不熟悉,也反映了现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匮乏
TOP
26#

回复 24楼皮卡丘的世界的帖子

做一个善于放手的老师,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
TOP
27#

环节一:导入
       不断地给一杯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需要提示:水内部、水表面、水面上方会有什么现象)
       生:会爆炸、发生火灾,水会烧干、水变成水蒸气然后干了、水会不断变热、水里面会出现很多泡泡、水面上会有白汽等。
       师:真的是这样吗?这节课我们就好好观察下水沸腾的过程。
环节二:介绍加热装置、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PPT出示,介绍加热装置
皮卡丘的世界 发表于 2021/9/13 0:14:38
酒精灯比较难让水沸腾的,而且等待时间较长,实验结果也不明显
TOP
28#

三上第二单元第4课空气有质量吗

上课我先向同学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空气有质量吗?认为有的举个手。大部分同学举手,占据班级人数约94%。问题2:认为空气没有质量的同学举手,2-3人。最后不太确定空气有没有质量的举手,也是2-3人。问下来几个班级的情况接近。

要知道空气有没有质量,需要借助工具,什么工具可以?(预设:天平、秤)

老师这里有较多的简易天平,我们今天就用它试试,我先平衡天平,接着往一边放入没打气的皮球,另一边一颗颗放入绿豆,使得天平再次平衡,接着我问:如果我往皮球里打入20筒空气,你猜测,天平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把变化画在课作上。大部分学生画出了天平会偏向打气的皮球一侧,只有个别画出了无变化,天平依旧平衡。

再请学生实验,并测一测这20筒空气需要在另一边加入多少颗绿豆,天平才能重新平衡。做完后得出结论,空气有质量。

接着每组上报数据,20筒空气等于多少颗绿豆的质量。每个小组数据均不相同。

学生分析原因:①绿豆大小不同,质量也不相同;②每组打的空气多少可能不同,有的小组没有打满一筒空气。

然后请同学把皮球里的气放掉一部分,但是不放完,看看天平的变化,并说说原因。

最后有时间的班级询问了如果用秤,怎么知道空气有没有质量?

一节课比较紧凑,因为第5节课的内容是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所以在这节课就先加入了用豆子测量20筒空气的质量的环节。

TOP
29#

回复 27楼樊晓霞的帖子

是的,水沸腾要等较久的时间,看网上有的老师说给学生温水,这样加热会快,最后我选择了考用100mL的烧杯装了25mL的水,然后是将纸巾套在温度计上,再罩到烧杯上面,让水温上升的快一点,大概12分钟,水能沸腾。
尝试了比较多的水位,水位太低的温度计放不好,水沸腾的实验中水蒸发快,很容易造成温度计玻璃泡露出水面,最后选择25mL比较合适(这张图是当时选择水量拍的照)
1.png (, 下载次数:0)

(2021/11/17 21:00:42 上传)

1.png

TOP
30#

上出愉快的课,是幸福的事。这感觉,值得追逐。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