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要为我们科学教学所用
——舟山市小学科学2021学术年会暨袁优红名师工作室活动有感
4月19日,我有幸参加在育华国际学校举行的市学术年会暨袁特工作室活动,聆听了4节课和一个专家讲座,重游了国际化校园,品尝了美味的下午茶。
一、探讨新教材,研究土壤
上午的四上《岩石与土壤》单元的两堂课例让我们看到育华孩子良好的科学素养,无论是实验时的观察记录、课堂倾听交流习惯等方面,无不显现科学老师平时的训练与培养。
(一)创设熟悉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两位老师不约而同地选择从学生的熟悉的话题入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活动。滕静兵老师先让学生说说双休日采集的土壤从哪里来的?课前采集土壤,让学生亲近土壤,初步感知土壤,产生对土壤的研究兴趣。再追问学生,让学生猜测土壤里可能有什么,是由什么组成的?让学生带着猜测有目的去探寻土壤的成分。王卓梅老师先让学生观察种植的凤仙花,发现不同,再从凤仙花的习性中知道凤仙花对土壤的要求,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比较土壤的兴趣。
(二)采用多元方式,指导实验探究
滕老师关于寻找土壤成分的方法指导详细多元。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寻找证据证明土壤中有这些物质?开放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用工具观察、眼睛看、鼻子闻、手摸、滴一些化学物质、放水中搅拌。师生交流过程中初步达成共识,滕老师追问学生实验的先后顺序再次指导学生实验方法。接着出示记录单,再次追问实验的注意事项。整个指导过程,滕老师如果多强调从猜测的土壤成分入手去追问寻找证据的方法,研究方法指向性更明确,可能课堂会更加紧凑。那后面的实验时间会更充分。
王老师用视频呈现的方式,帮助学生熟悉实验的方法与步骤。简单明了,这样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研究与交流。
(三)研讨交流环节,培养证据意识
你看到了什么,认为土壤里有什么?你认为哪种土壤的黏性好,你的依据是什么?这样的生生交流方式,无不让学生去用证据说话,把探究过程中的发现与结论联系起来。特别是王老师,让学生去思考一开始猜测哪种土壤黏性好,渗水性好的原因是什么?还有后面不同土壤与植物的生长之间的关系也让学生说说理由。用证据说话这是科学课的精髓。两位老师把握地非常好。
(四)拓展延伸环节,联系应用生活
两位老师都在拓展环节,加强了对土壤的再次思考,以促进学生保持对土壤的研究兴趣。滕老师让学生思考自己带来的土壤的成分是否和今天研究的土壤一致,激发学生再次探究土壤成分的兴趣。王老师则让学生思考引入环节凤仙花长势不好的黏质土如何改良,充分应用课堂所学应用于生活。
二、尝试STEM课堂,制作帽子
下午的《制作一顶帽子》,是从二上科学课中引申出来的一堂STEM课堂。两位老师共上一节课,无痕链接,让学生体会设计与创作的快乐。情境任务驱动,明白本堂课设计制作的帽子的要求,再从材料出发,进行设计创作,评价先行,两人合作根据设计图进行制作。两节课成功之处是所有学生都在积极参与其中,还有交流汇报时的精彩呈现,互相点评。二年级学生成功完成自己的帽子,大胆地展示交流自己的作品,自信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制作过程,STEM课堂的魅力完美绽放。
袁特的《小学科学项目化学习的设计与实践》,提炼了项目化学习理论知识,结合案例阐述了实施途径及实施建议,给我们种下了小学科学进行项目化学习的种子,让更多的科学人能选择性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项目化学习,使更多地学生有所受益。
“一切要为我们科学教学所用”,市教研员陈增仕老师的一句话醍醐灌顶,只有学习消化各种理念与观点,从科学课程的要求出发,在科学课堂上加以应用与实践,那一切才变得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