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思考,“活”课堂
——《种植凤仙花》课后反思 博文小学王丽洁
《种植凤仙花》一课是《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的第二课,种植凤仙花是整个单元教学活动的重要保障,从认识种子开始到最后的了解凤仙花的一生,都与之息息相关。那么,绿色开花植物是如何由种子发育成一株植物?只有亲自播种、种植一株植物,才能在实际观察中找到答案。
思主题——本节课的创新点和重点在于种植瓶的引进和改良,通过对种子生长需要的条件进行分析,针对每一个条件提出改进方案,一步步将种植瓶升级直至最后的“多功能育苗器”。这个种植瓶的制作很早就在我们的小学科学教学网中提出了,已经很成熟了,这次又在瓶口连上了棉线,利用毛细原理输送水分,做了另一步改进,主要是针对长时间无法加水的情况提出的。学生在这节课中即思考了改良方案,又亲自动手制作,成功实践了“做中学”的理念。
思引入——当然我的课程中还有很多不足值得改进,“种植瓶”的提出是否真的是因为“透明”的功能?其实不是,根据教材,种植杯中的蚕豆种子贴在边缘能够观察到根和茎的生长变化,但凤仙花种子本身便非常小,即使用上了透明的瓶子,我们在种植时也依旧将它们埋在土壤中,与“透明”这一功能没有联系,所以与其为了迎合透明这一用词而把这个功能强加在塑料瓶上,不如直接用节约资源,废品利用的理由来的更符合生活实际。
思环节——教学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以学生为主体,因此正式公开课与第一次试教时的课件已经是截然不同,即便如此,也有不少老师们提出了“教师引导讨论环节是否过多,能否在中间穿插学生动手环节”。这一问题在二次设计时我曾考虑过,不是讨论到底,而是让学生动手后提出看法,根据学生的问题需求提出改进。但在此过程中引申出的问题是学生还并没有种植基础,如果中间采取的是把课堂交给学生,我认为学生的思维开阔却也散乱,最终很难将他们提出的观点进行汇总整理以及提炼,且塑料瓶的提供量也需要大大增加,这上面是不是能再改进一些呢?
思细节——看了老师们提出的问题,我也认识到在一些细节上,自己还存在不足。用词上就提出了“放”比“承接”更易让学生理解,教学语言需要通俗化;选种过程太简单,肉眼观察“饱满、无损伤”的实践性不强;棉线使用时,从土堆中露出头来更好。这些操作和语言细节是需要下功夫的,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我在家常课中实践运用,注重用词的精炼、准确、通俗易懂。
思改进——周末思考了很多,也看到了老师们的提议,可以把这一课时作为STEAM项目开展。如此看来,课堂的环节可以大改,我的想法有二:首先,在前期先给班级布置作业,每小组种植一株凤仙花,因此课堂的开始便是由他们来汇报介绍自己的种植材料及优势何在?第二种想法,便是任务驱动,当提出你会怎么做后,明确塑料瓶需要达到的条件,便让学生自己动手“试错”,可以采用设计图加制作的模式,从学生的结果中获得改良亮点,然后推广到各个小组。教师负责的是把这些亮点集中到一起,这样得到的才是学生想要的。
想拥有“活”课堂,对新教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如若只是原地踏步,不思进取,不予改进,课堂依旧是原本那个枯燥的模样。“活”思考,需思之有理,找准要点,不空死,不泛思,不停思,课改无尽头,思考亦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