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定海区小科青研社姜小圩专帖 [复制链接]

1#
潜水论坛好多年,前几天第一次发了个人帖,恍恍惚惚摸不清门路的情况下,终于成功提交了几百字的每月研修心得帖。写完之后没什么感觉,过了两天逛论坛,发现居然有老师对我词不达意的文字进行评论交流,而且喻伯军老师也是其中一员!这实在太让人意外和惊喜了。不管内容如何,作为一个老师,一个想法能被同行认可或质疑,都是一种财富,更不要说是被业界大咖点评了😀在这件事情的刺激下,我备受鼓舞,接下来的每天,有空闲都会逛一逛,回复他人的帖子,找一找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文章,教学设计,案例,论文,等等。得出一个结论:我一定要跟身边的老师说,真的,没事常来看看,会有你意料之外的收获!绝对!
此帖只是表达一个小透明青椒对咱们小科网的赞叹和感恩,以及对所有活跃在论坛上分享经验,答疑解惑的同行们表示敬佩!
分享 转发
TOP
2#

希望坚持下去,希望多去阅读别人的帖子,多去回复别人的帖子。
TOP
3#

从原点出发,展现光芒,关注思考,聚焦研究,传递能量……来来来,一起行动!!!
关注论坛——体现教育情怀
发帖引领——促进教学思考
传递资讯——共享科教信息
聚焦热点——把握前沿动态
突出重点——关注概念建构
剖析难点——
提升理性思考
成长积累——丰厚专业素养
……
TOP
4#

回复 2楼喻伯军的帖子

一定😀
TOP
5#

期待有更多地内容。
TOP
6#

课堂研讨从何做起

    12月3日参加了定海区“渗透stem教学理念,激活学生研讨交流”为主题的小学科学学术研讨活动,聆听了四位老师的课,和众多老师的点滴分享,深受启发。现将关于“课堂研讨环节”的想法总结一二:

  •   少说答案,多说启发性的问题。听过屠琴老师执教的多节课,对她上课时与学生的交流和她组织的生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和语言组织,十分佩服。以《运动和力》这节课来说,通过子弹飞等图片引出能量概念后,提问:静止的小车和橡皮锤有能量吗?学生间相互交流、质疑,得出共同结论。→→接着抛出第二个问题:怎样让他们看起来有能量?学生讨论,借助教具尝试。→→提供小车,问:怎样让小车具有的能量变大?提供材料,让学生设计实验。→→实验要注意什么?→→分析数据,观察每组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最后总结,你看到了什么事实说这个小车具有的能量大?环环相扣,层层递减,研讨融入在课堂的每个环节中,学生参与到了各个环节中。林老师说,老师要少说答案,多说启发性的问题。看似简单的一句“其他组(同学)有什么看法?”“其他同学认为他们小组这样做对不对?”其实都是在为真正的研讨做铺垫,将学生间有争议性的问题拿出来进行讨论,能为接下来设置驱动性的问题提供研讨支撑。
  • 基于数据的研讨。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是当前科学教育的一大特点。在课堂上,可以经常用图表等形式汇总数据,让学生不断学会对比分析组内、组间数据,发现问题数据,发现数据规律,总结抽象的概念或结论。
要学的太多,一步步脚踏实地。
TOP
7#

期末阶段,组织较大型的期末复习研讨交流活动慢慢地成了我们定海小科青研社的传统。本人有幸参与了一次授课,至今印象深刻。2021年1月5日,新年第一次集中培训就给我等带来了当下最需要的干货,实在称得上是一顿饕餮盛宴。
本次活动先由王卓梅老师、王文斌老师、周涵谦老师分别执教四上年级三个单元的复习课。三位老师都选择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单元知识脉络,这也是大势所趋,很多老师都比较倾向的一种复习方式。
王卓梅老师用“一碗牛肉面的故事”作为线索,贯穿《呼吸与消化》单元复习过程。先是老师带着学生一起运用思维导图将“呼吸”主题下的科学概念整理出来,然后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梳理“消化”主题的小概念。在老师“扶”的指引下,学生有了一定的范例,所以在第二个环节能够很好地完成既定目标,形成“呼吸”的知识脉络。结合个人在教学中的一些经验,觉得这种帮扶带的方法很适合在学生初学思维导图的时候应用,能够给学生一个方法上的清晰指导。
王文斌老师与学生一起构建了《运动和力》单元的思维导图,他先抛给学生一副简单的单元框架,单元几大板块已经罗列出来,剩下的具体内容需要学生经过复习整理和小组讨论进行填充。个人觉得,这种方法有一定局限性,毕竟有框架就意味着一定的限制。但是框架的好处是帮助学生找到方向,不至于无从下手。另外, 王老师还精挑细选编制了一张当堂练习进行检测,很用心,不过习题如果能够稍微开放一点发散一点可能会更好。
周涵谦老师整节课很顺畅,学生配合度高(据说是有学习思维导图并应用的基础),最后完成了绘制了班级单元思维导图,这也是今天最完整的一副作品。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周老师在习题讲解时的操作方法,一改普通的讲解分析,而是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小组讨论疑难问题,再找证据,结合实验操作和软件应用,将难点问题各个击破,很值得学习。
三节课都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我个人来说,在没有思维导体学习基础的班级,第一二节课以学习框架模式为主,先教师示范一个单元,再以小组为单位,分主题绘制导图,形成小组和班级思维导图,班级集体评价,指出优化方案。后面一节或两节课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和完成思维导图。这样一个流程下来,基本上在第二个学期或慢一点进度在第二个学年学生基本能掌握思维导图的应用,能够将单元知识进行一个小结,并且认可这种学习方式。
这次的培训,让我坚定自己利用思维导图复习的同时,还认识到,思维导图不是目的,绘制一张完美的思维导图更不是终点,而是让学生能用这种形式,结合不同的方式,更好地学习、复习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所以,明确教学的目的,千万不要顾此失彼,顾形式不顾内容。
TOP
8#

每月研修心得

2021年1月15日,本月的研修活动由朱颂伟老师主讲,主讲的题目是“低年级游考乐考的探索实践”,听完朱老师的分享,再结合我们青研社群内互动交流的情况, 反思我这些年做的乐考,我觉得接下来可以考虑更多元的形式,更多样地考查学生的能力。
1、    虽然是低段、乐考,也应该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分析和应用能力,那么题目的设计上就要更开放,联系实际问题,但是也要考虑低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发展特点,不宜过复杂的问题,而是接近要日常的,解决问题的。比如以往我们一年级的题目里有出示多种植物的叶,描述其特点。我觉得可以换成这样的方式:一张叶子的图画,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并说出特征,然后在校园里(规定区域)寻找到这片叶子所属的植物。
2、   考虑到低段学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读题和写字的能力还不够熟练,所以乐考时我们避免出纸面测试,而是选择小朋友上课时都接触过的学习材料,结合教材内容,设计表达类、观察类、操作类的考题。
TOP
9#

2021.03.15 每月研修心得
    本期研修活动由娄立新老师为我们小科教师带来《指向大概念的教学设计与解读》的讲座。娄老师提出学习科学要围绕重点概念或大观点来联系和组织课程内容,而不是简单罗列无关的事实性知识。刚好拜读《基于逻辑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这本书,很多观点和理念有相似之处,也是引起我共鸣的地方。
    概念是思维的一种形式,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小学科学涉及4个领域共18个大概念,它们是组成小学科学学习内容的基本单位,从这些基本单位出发,发散出其他相关概念,形成一个庞大完整的概念网络。作为老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脑中有图。概念的教学就是思维方法的教学,在教学概念之前,老师脑中要有一个清晰的思维过程,才能合理地选取材料、设置环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经历科学的思路历程,潜移默化地形成科学思维。以“种子由胚和种皮组成”这个概念为例,提出问题“种子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选择蚕豆为观察对象, 也是基于用典型的种子建立种子概念的目的。接着要求学生将种子解剖,按从外到内的顺序观察并描述观察结果,这个过程是对概念的解构,经历了分析和比较的思维过程。最后再抛出问题“蚕豆有哪些结构组成?”,学生总结后回答“有种皮和胚组成”,这是将之前的学习过程进行综合与抽象的思维过程。概念学习的无形中经历了多种思维过程,这才是最高效的学习。
TOP
10#

一年之计在于春,教育之计在于学

2021年3月17日,定海区小科团队迎来第十九届教研之春暨四年级下册新教材培训活动。本次活动由丁红霞、王燕萍、王文斌三位名师带来三个单元的教材解析,沈梦薇、王卓梅两位老师带来两节新授课,另外,特级教师袁优红老师也为大家带来了干货满满的讲座。

面对新教材,即使是教授过老教材内容,相对有点经验的老师也会有所疑惑,更何况新老师们。新教材为什么这样设置课程内容?与老教材有所不同的意图是什么?教学的重点是否有所变化,该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具?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总是困扰着我们。三位老师用讲座与实操结合的方式给我们带来了别开生面的新教材解读,如沐春风。

袁老师的讲座,让我想到了下面这一幅图:学习进阶与美国新一轮科学教育改革愿景。学习进阶可以将学生在科学学习的各个维度上的相关表现关联起来,整合各个领域的大概念,并贯彻到课程标准、课程、教学和评价之中。另一方面,基于学习进阶理念安排的一至六年级,小学至中学、前后衔接、螺旋上升的课程内容,呈阶梯型,可以确保学生对科学概念与实践技能的学习在历经多年的时间维度上能够保持持续性,上升性。理论是一方面,在实践过程中要求不仅只教一节课,一册的课,而是要看到某个概念在小学各个阶段要达到的目标,要有“大局观”,着眼点放得更远点。

今天的两节示范课中渗透的概念目标,在四年级之前都有对应的低段目标,那么我们在教学时不仅要评价学生是否达到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还要分析学生在这个概念的学习上是否持续渐进,同时还要搭建下一步的“阶梯”,让学生能够踮起脚尖够一够。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